第一篇:关于怀宁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怀宁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源头也在农村。但是目前,农村又是我国文化基础最薄弱、发展最滞后的区域。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可能有全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非常重大。现就安徽省怀宁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调查。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怀宁县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
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社会实践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个走进社会,感受社会,学以致用,锻炼我们能力的好机会。我们走出单纯的课堂教学,走进社会,练习与人沟通,同不同的人打交道。适应社会的节奏,摸清社会规律,提前掌握社会生存的法则,为以后真正走进社会做铺垫。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走出课堂,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开辟自己的一席之地,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本文作者:马溪乡 木日勿 好范文原创投稿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
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09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07年和2008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07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08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08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08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1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09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09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09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
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08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09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2001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06至2008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09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与研究”
内容提要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是我国面向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地处城乡之间,属于城乡插花地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的素质较差。因此,学生的眼界不开阔、知识面狭小、生活枯燥、作文水平提不高。在国内对城乡插花地区的教育研究的甚少,而利用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就更少。我校经过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的应用与研究》这一十五国家重点子课题。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作文 信息技术调查研究
我校地处城乡之间,属城乡插花地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的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是靠卖菜,拖三轮车为主,家庭条件差,家长文化层次低,他们整天忙着为维持生活而起早摸黑、四处奔波,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辅导学生;虽然有部分家长在洪城大市场做生意,家庭条件好,但他们为了做生意有的一个月也难见孩子一面,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根本没有办法去教育子女。因此,学生眼界不开阔,知识面狭小,生活枯燥,作文水平不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文无物,害怕写作文,根据这种情况,2004年12月,我对学校四、五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作
文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21项,发放问卷230份,抽查学生作文100份,基本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情况
1、阅读方面:
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占62%,比较喜欢的占20%,不喜欢的占18%;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中:读卡通书、漫画书的48%,故事、童话、小说的占30%,百科知识的15%,优秀作文的点10%。
在读课外书时,每天一小时以上的45%,一小时内的40%,基本不读的15%;在读书时,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能边读边记,有疑问并请教别人的占12%,通读全文的26%,只看自己感兴趣的58%,随便翻翻的16%。
2、写日记方面:
在调查学生写日记方面,经常写日记的学生占16%,有时兴趣来了就写的23%,老师布置才写的58%,从来不写的5%。
3、作文方面:
调查显示,喜欢作文的占38%,不喜欢害怕写作文占62%,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很容易的占42%,老师家长的鼓励的58%;不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难写的占63%,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的14%,认为老师给作文分数低19%,不太喜欢上老师的课占4%。
调查写作目的:61%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2%的学生为了练好作文;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受是:36%的学生认为轻松愉快,使人充满信心,26%的学生认为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44%的学生认为讨厌,难于忍受;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36%的学生认为没有东西可写,43%的学生肚里不话表达不出;写完作文写的心情:28%的学生
感到愉快、满足,31%的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后的轻松,30%的学生感觉真累,没有感觉的学生占11%,特别是学生作文时有40%以上学生是根据同学、教师读的范文来写的。
二、学生作文调查
我从四、五年级学生中抽取了100本作文本进行调查,1>学生选材料来看,有以下几种:
1.真实型:根据作文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占17%。
2、服从型:教师给什么材料就写什么材料占21%,3、依葫芦画瓢型:先找符合题目范文,再按范文来写占21%,4、改头换面型:找到范文把时间、地点、人物改变一下抄下来占14%,5、依赖型:把同学的范文记下来占12%
6、随意编造型:根据作文要求随意编造人物和事件占15%,2>作文情感方面:
不少学生在作文时,或感情漠然,词不达意,或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如五年级一学生写《秋游记》开头是:“盼望着,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从开头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次秋游摘桔子盼望已久的心情,但接下来只简单的几句话写了摘桔子的过程,没有写出自己的高兴心情。没有描写桔园的美丽的景色,但结尾却写“可我还念念不忘那美丽的风景啊!桔园真是太美了,简直美不胜收”。又如,四年级的一篇作文《假如我是XX》,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范文变动人物、地点。有写《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发明家》、《假如我是医生》等,还有的学生甚至照抄,有一位学生写《假如我是市长》开头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是市长,我要给未来的杭州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很明显是抄来的。
通过以上调查,缺乏主动、自信、激情、真情、创新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障碍,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研究对策
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校于2005年1月提出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信息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的应用与研究》。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进小学作文教学,不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图文并茂、声形相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屏幕上实现具有实时的三维效果,这一切给学生自主写作和个性化表达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革除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提供了可能。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就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对作文就会感觉头痛。因此,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
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令学生入情入景,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我校教师在指导《春天的景物》这篇作文时,首先让学生感受春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春天景物的片段,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到这些景物你的心情怎样,接着激发学生想象,描绘心中的春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课前找到的有关春天景色描写的内容描绘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学生之间回答来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2、搭建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写作主动性
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或写作的素材与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写作没有内心的体验,自然也就不乐于表达,缺乏内心表达的需要。因此,写作对学生来说也就失去了心灵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内心表达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写作缺乏互动交流,包括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交流。作文交上来,往往只是教师看一看,在评语中可能会有一点交流,但一则这种交流有限,二则对老师而言每一次作文都如此交流压力太大。其实在学生想要表达的时候,就应该给他充分的交流机会,要把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作文之后要有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我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校运会上一个精彩的瞬间》作文时,就与学生探讨写什么内容?有人说“跳远”有人说“短跑的冲刺”,有人说
“掷垒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选材,并从中选择一个“跳远”的场面为例,商量一下:跳远的场面该写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写运动员,有的同学还要写观众,最后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句,一起来把这个场面“写透”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我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站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我校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学生园地》栏目,里面有“小荷初露”、“知心小屋”、“校园生活”等栏目,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各种情感、体会等在网上发布互相交流。同时我校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将学生较好的作文在校园网站上发表。今年三月,我校第一期校报“磨墨坊”以学生见面了。校报主要栏目有“校园动态”、“作文训练营”、“阅读与欣赏”、“聪明屋”,主要内容就是学生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文上报,更加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投稿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学生要老师布置才写,现在学生主动写好作文交给老师。另外,我校近期将推出《海豚湾》作文双月刊,这本作文期刊收集全是我校学生平时的习作,这将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自主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封闭型的四步曲是
一、教师读范文,二、教师命题,三、讲解,四、提作文要求。教师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专家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是指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先不要急于指导学生 怎么写,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相关信息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再根据学生查找的材料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例如我校教师在指导《春天的景物》这篇作文时,不是急于教学生怎么写,而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图书等多种形式查找有关春天的景物描写的声像资料及文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作文内容;查一些古今中外关于春天的景物描写的名诗美句并有感情地诵读,找找我们校园树木、花草有什么变化„„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写出属于自己情感范围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第五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前言
近年来,关于衡阳师范学院的新闻报道多次见诸于各类新闻媒体,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有建树,广受各方好评。作为一名师院人,我为学校取得优秀成绩而感到自豪。基于这个情感,我就我们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以实地走访、访谈及查阅学院相关文献资料为主。通过调查,得到不少重要资料,并加以分析,初步成文,现报告如下。
1.1 衡阳师范学院的基本概况
衡阳师范学院是湖南省直属的一所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4年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1958年成立的衡阳师范专科学校是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师专之一。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衡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衡阳师范学院。2001年2月,原湖南三师并入。学院是湖南省“文明高校”、“文明卫生单位”、“园林式单位”、“文明窗口单位”。学院还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院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北峙南岳衡山首峰——回雁峰,学院分为东、西两个校区,隔湘江而望。
1.2 衡阳师范学院文化建设综述
衡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本科院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
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大学精神的构建。学院的育人工作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让忠于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批判、积极进取、崇尚真善美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推动力。2.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载体。3.重视师院精神的积淀、继承和创新。从南路师范学堂到衡阳师范学院,风雨兼程百余年,我们学院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荣的传统、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团结拼搏,积极进取,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很好地继承了师院精神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2.1校园静态文化建设
2.1.1校训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精神,这八个字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她取意古远又充盈现代精神,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既是学院长期办学经验长期的总结,也是学院办学思想的浓缩,体现学院特有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内核。
2.1.2校歌
衡阳师范学院校歌创作于升本之后,由音乐系教授李刚谱曲,集体作词。校歌曲调激昂,歌词意深远,极易让人热血沸腾,深刻体现了师院人激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2.1.3校徽
衡阳师范学院校徽也创作于升本之后,校徽为一只翱翔高飞的大雁造型,红底镶金,象征师院人积极向上富有理想的精神面貌。
2.1.4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育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2.1.5办学目标
目前,学院正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的院校中居于先进行列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奋斗。
2.1.6校园文化及宣传阵地
2.1.5.1学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由衡阳师范学院主办、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第3、6期为自然科学。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促进本省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报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表彰。
2.1.5.2院报及院刊
《衡阳师院报》是由中共衡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主管并主办的高校报,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弘扬校园文化,扶植
文学新秀为宗旨,反映各级教育教改动态、贴近校园生活、服务广大师生、体现地方特色。院刊即《新青年》,由院团委主办,院新青年传媒中心具体运营,每学期出刊一次。
2.1.5.3广播站
衡阳师范学院广播站是由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领导和直接管理的校内宣传机构。广播站的宗旨是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校园文教信息、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的为广大师生服务。广播站目前开辟了11个栏目,既有时事政治栏目,又有生活栏目,还有娱乐节目,另外还开辟了一些文学、科幻等栏目,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1.5.4电视墙
电视墙是学院新开辟的校园文化阵地,由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赞助设置。电视墙位于东校区文综楼南面,每晚定期播放学院新闻及转播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的节目,是师院的又一张名片。
2.1.6校园环境
衡阳师范学院分为东、西两个校区,隔湘江而望,校园占地面积2166亩。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湖波荡漾,垂柳依依,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校园里教学建筑紧凑有致,富有文化气息,既有古香古色,又不失时代风貌。
2.2校园动态文化建设
2.2.1大型学生文体活动
2.2.1.1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倡导全民健身。我院大运会已成功举办12届,每届都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全体运动员带着青春的热情和神圣的集体荣誉感,团结拼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世纪学子的青春风彩,也提升了我院学子的体育参与热情。
2.2.1.2新生秀
新生秀是由社团联合会举办的,一般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后举行。新生秀重在挖掘文艺新秀,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每年的新生秀都是师院的一大亮点,是每一个新生必谈的话题。
2.2.1.3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无疑是师院文化建设一大十分突出的亮点。立足点是为充分展示我院学生的艺术才能,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正确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歌手大赛已成功举办数届,已成为师院的文化符号。
2.2.2学术讲座
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然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术讲座对于复合创新人才培养却是必不可少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讲座可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基于此,我院每年都会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以数学和计算科学系为例,2010年以来,已邀请知名学者来我院讲学达11次。
3.1大学生社团建设
3.1.1本校社团基本情况
社团文化是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我院社团文化同样精彩纷呈。截至2010年11月,共有大学生社团60多个,社团成员1万多人,分为学术科技型、理论学习型、文学艺术、兴趣爱好型和社会公益型五大类,基本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知识交流沟通网络,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1.2社联简介
衡阳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简称“社联”)是院团委领导下的全校性学生社团的联合性群众组织,是我院大学生社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学生组织。社联会以“发展学生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社团发展方向,规范社团建设,加强社团联系,维护社团利益”为己任,带领我校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5.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不健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有点混乱。2.对学生的精神文化教育不够全面深入,校史教育有所忽视。
3.文化精品项目不够凸显,高品位文化项目有所欠缺。
5.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是软环境也是软实力。我院应要要致力于建设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陶冶人的校园文化。1.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要重视过去,又要立足当前,还要展望未来。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要认真规划。一方面要规划校园文化承载的硬件建设,包括人文精神教育的文化走廊、学院传统教育的人物塑像、科学精神教育的名人名言等等,即使是普通的建筑物也要浸润着文化因素,让学院的一草一木尽显文化气息。要规划“绿色大学”建设,包括绿色观念、绿色课程、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等。另一方面要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培育兼具包容与开放性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要有育人功能,要有激励作用,要凝聚人的精神力量以推动学院事业不断发展。要引导教师崇尚学术研究,培养学术品德;要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辩之,笃行之。”真正将衡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人才的聚集地。2.实施好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推出精品,要认真组织,争取多上特色项目、多上有影响的项目,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3.发挥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尤其是在教书育人、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要建好、管好、用好宣传教育平台,包括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墙等,充分发挥其宣传舆论的阵地作用。4.积极稳妥开展校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