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分析与展望
对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分析与展望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但是中国现在尚未开展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中国需不需要开展原油期货、可不可以开展原油期货以及如何开展原油期货是我们现在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原油期货;必要性;可行性;展望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达到2.7亿吨。根据BP2030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将在2017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中国在原油定价上并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同样的一桶油中国只能面对比国外高昂的进口成本。面对原油期货市场已经缺失多年的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在争夺定价话语权的同时,降低相应的能源风险。
一、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必要性
石油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套期保值、风险规避和远期价格的发现。首先,中国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掌握石油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国际贸易的三大消费区域北美、欧洲和亚太市场中,亚太市场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市场缺乏在原油定价上的权威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中国作为亚太国家乃至国际石油进口大国,只有建立起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才能最终掌握原油定价权。其次,中国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可以充分利用石油期货的风险规避功能,降低能源风险。石油作为国际性的大宗交易商品,价格很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原油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种预期的变化,作为中国原油进口的风向标。
二、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可行性
1993年我国陆续建立上海石油交易所、南京石油交易所和北京石油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华南商品期货交易、北京石油交易所等也都开展了原油期货合约。其中上海交易所在当时交易量最大,发挥了价格发现等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市场的不规范中国原油期货早早被叫停,近些年中国的原油期货一直没有再建立起来。但是现阶段,随着近些年来各方的努力,中国已经具备了开展石油期货的基础条件。
首先,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经验以及商品期货的发展为中国开展原油期货打好了基础。虽然中国1993年那次原油期货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相关经验有助于中国今后原油期货更好的开展。而且中国的商品期货近些年来也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在品类和交易量上均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其次,上海燃料油期货的推出,为原油期货的开展铺平了道路。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合约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市场表现表明燃料油期货市场已经逐渐显现其价格发现的功能,而且与国际市场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最后,亚洲定价影响力的缺失,让原油期货的开展有所骐骥。亚太地区缺乏一个能够反映本地区石油市场状况的定价基准,中国可以适当加快上市石油期货,谋取区域性的原油定价中心地位。
三、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展望
1.上海以具备开展石油期货的基础条件。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上海的各方面条件逐步优化,为开展石油期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海为原油期货的开展提供了以下几点有利条件:首先是上海的石油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其次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最后就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运作经验和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2]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下,随着中国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上海开展石油期货指日可待。
2.中国开展石油期货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国开展石油期货受到市场主体的制约。中国原油市场基本上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所掌握。基于这个市场情况,能够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就只有这三大石油公司,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石油企业利用石油期货规避风险的经验和认识不足,能否很好的利用原油期货市场去规避企业风险和深化企业对于原油期货的认识将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3.基于中国开展石油期货思路的探讨。近些年对于中国开展石油期货的思路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首先,业界基本达成共识的包括:建立一个国际平台,强调的是中国的原油期货必须有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参与,这样中国的价格才有可能建立起国际影响力;先国内而后境外的推行方式,强调的是中国原油期货要循序渐进的开展,不能盲目推进;净价交易以及保税交割,强调的是促进国内和国际投资者能广泛、平等地参与交易和交割。
其次,争议主要集中于报价货币的选择以及标的原油的选择上。首先在报价货币的选择上,美元报价遵循了原油交易和结算的国际惯例有利于中国将来发展成为一个能被普遍认可的国际性原油基准价格;人民币报价则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尝试之一。从整体思路上来看人民币、美元双币报价和结算作为美元报价向人民币报价的过渡,在推行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培育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市场的认可。其次在标的原油的选择上,从整体上来看,轻质低硫原油可以与国际大的原油期货市场更好的互动,推动中国原油期货在国际上更好的发展。中质含硫原油为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原油,在国内胜利油田等也生产此类油。但国际范围内,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都以轻质低硫原油作为价格基准,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中国要想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有大的作为,市场空缺的中质含硫原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总结
中国原油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再加上原油期货市场的缺失,原油价格很容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的影响。中国必须加快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争取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定价权。但是反观北美市场的WTI和欧洲市场的布伦特的发展,原油期货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国不断完善自己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市场。
参考文献:
[1]汪建.关于我国开展石油期货的几点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4).[2]梁朝晖.上海发展石油期货的条件和路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7(03).作者简介:冯玉南(1991-),男,宁夏固原人,汉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
第二篇:关于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分析与展望剖析
关于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分析与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油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原油期货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国原油期货上市却面临诸多难题,如石油上游市场主体相对单
一、非国营原油进口数量受限、石油流通市场寡头垄断、成品油价格国家控制、人民币自由兑换市场尚未开放等。现阶段完善原油期货市场,需要解决国内原油市场的行政管制、法律法规以及涉外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原油期货 市场准入 面临问题 展望
原油不仅是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石油品种,也是其他石油产品的定价基础。原油期货是最基础的石油期货,保值功能也最大。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主要有纽约商业交易所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和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它们在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和价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期货市场在八年前迎来燃料期货后,并没有改版中国石油消费居全球第二,但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却连0.1%的权重都没有的局面。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这意味着原油期货上市工作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重推出原油期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保障中国能源的稳定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表明,期货市场的每一次重大的改革创新都有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研究如何利用期货市场,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重推原油期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提高我国影响力和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达到3.08亿吨,对外依存度依然达到59%。并且根据 BP2030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将在2017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中国在原油定价上并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同样的一桶油中国只能面对比国外高昂的进口成本。面对原油期货市场已经缺失多年的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在争夺定价话语权的同时,降低相应的能源风险。我国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可以将国内原油需求因素融入到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中并通过国内外市场的套利机制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在有效控制市场投机因素的前提下,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可以集中反映国内能源需求,并与新加坡、日本原油期货市场形成集团效应挤去国际原油价格中的投机泡沫,使原油价格更加理性。
第二,为国内石油石化企业提供保值避险手段。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业务的深入,对石油价格管理风险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受相关政策和政府管制等因素限制,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家企业外,国内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不能参与国际原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和避险,[1]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发展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可以发挥其价格发现功能,国内更多的石油石化企业还可进行套期保值运作,一方面更好的反映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过多的投机性风险,提升国内石油企业应对石油价格大幅频繁波动风险的能力,为国内市场提供稳定的原油供应。
第三,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成品油定价都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其定价机制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其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当前我国成品油定价实行由政府制定指导价,该机制已被广为诟病。建立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形成反映国内原油供求状况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放开成品油价格控制,形成符合国情的油价。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期货挂钩并按每日调整,就可以对当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形成倒逼。建立我国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吸收国内外石油上下游厂商积极参与,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就获得了相应的话语权。
第四,有利于建立我国原油战略储备。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我国的石油需求急剧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在凸显。我国要借助原油期货市场筹集巨额资金,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一方面通过“保税交割”上市原油期货,利用国际资金帮助我国储备原油,在我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原油,以形成战略石油的社会储备;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市场中的期货保证金制度帮助企业建立起稳定的远期供销关系,减少企业的原油现货库存,补充原油战略储备量。
二、我国恢复原油期货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国内外复杂的能源形势制约
目前,世界能源市场呈现如下发展趋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2030年前,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居主导地位;世界石油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转向了卖方市场;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垄断与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一轮油气资源国有化浪潮加剧;世界石油产业将进一步呈现出规模化、集中化、国际化趋势;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步伐加快,能源供需矛盾加剧,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初步估算,201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2020年将达到60%。油气资源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将长期面临进口的压力。如何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将需要我们以全球的视野、立足现实和国家利益来考量。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原油期货发展的指导方针。
2.2 石油产业主体单
一、寡头垄断
目前,在我国石油上游,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相互竞争的勘探开发格局,由于延长油矿等石油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无法构成竞争,因此形成了勘探市场主体相对单一的格局。陆域油气勘探,形成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双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海域形成了以中国海油为主,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辅的勘探开发格局。在油气对外合作方面,8国家授权由三个国家石油公司专营。2014年,全国原油产量为2.1×10t,天然气产量为132983883×10m。其中,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原油产量为1.95×10t,天然气产量为1270×10m,分别占全国的92.9%和95.6%。三大石油公司油气产量,构成了市场的绝对主体。
而在石油炼化方面,我国的炼厂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控制之
4下。2014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为3.9×10 t,占全国的81%。中海油正在广东惠州等地积极拓展炼油化工市场,目前已经形成少量份额。地方炼厂以陕西延长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合资企业。2.3 成品油价格政府管制
我国原油价格机制,从1998年开始已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并不接轨,虽然新的“原油成本法”已逐步实施,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油价失衡的问题,油荒现象不断重演。但国家又不能不对成品油价格加以管制,如果放任的话,在目前的高油价下,将可能引发我国全面的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就是国务院为什么三令五申的限制能源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但我国成品油价格也不能和国际差距太大,否则接二连三的“油荒”现象、利益驱动的成品油走私,会不断冲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仍需较长的时间,由此导致原油需求市场主体更加单一,因为地方炼厂得不到国家的财政补贴,使得地方炼厂的生存状况堪忧,这也是我国原油现货市场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原油期现货市场的准入限制
当前,我国政府对石油上游产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禁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外的其他企业从事陆上及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我国石油工业上游产业全部由“三桶油”覆盖。在原油进出口领域,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2],只允许4家国有原油外贸公司,即中国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珠海振戎公司(只有进口权),开展原油进出口业务。这种行政法规阻碍了其他参与者的进入,使得资本无法合理有效地流动,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不利于原油期货的健康发展。
而在期货市场主体方面,我国政府限制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信贷资金入市,作为一个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也将受此影响。我国推出原油期货,主要原因是给金融机构和国有石油企业提供一个规避市场风险的场所,而且金融机构、国有石油企业和信贷资金是原油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是原油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绝对主力。将它们隔离于期货市场之外,单靠社会上的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出资者来支撑,原油期货交易中套期保值和投机成分的比例就会严重失衡。无法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原油期货市场自身的发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2.5 原油现货市场难以形成
原油现货市场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原油可以自由流通;二是原油供给市场主体较多;三是原油需求市场主体较多;四是原油管网、码头建设较发达。
我国原油流通由国家控制。我国境内生产的原油,很难进入自由流通市场,非国营原油进口数量受限。由于国内原油需求紧张,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使得国有石油公司生产的原油基本都是内部消化掉,仅有部分原油出口到亚太周边国家、美国等,原油出口数量也呈逐年递减趋势。炼化市场主体较单一,成品油价格国家控制,使得原油需求主体较单一,尤其是面对不断刷新历史的国际原油价格,使得我国炼油行业亏损严重,大多数地方炼厂停产观望。我国原油、成品油管道和码头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国内已建油气管444道的总长度约10.6×10km,其中,原油管道2.6×10km,成品油管道2×10km,天然气管道6×10km,我国已逐渐形成了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这对于原油、成品油现货市场的建立和交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由上分析可见,建立我国原油现货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42.6 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
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仍属于计划控制阶段,没有完全的市场化。要建立中国的石[4]油期货市场并扩大其影响力,必然要引进大量国内和国际交易商的参与,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将对我国石油期货上市、参与亚太石油市场定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2014年,我国生产总值达到63.64万亿元人民币,已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3.95万亿美元。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尤其是资本市场还难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抗衡。我们在法律法规、市场监管、资本市场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方面,远没有达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难以应对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我国的冲击。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外汇兑换市场,将不可能完全放开。
2.7 我国还没有一部成文的期货法
当前,国家在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基金等六大金融行业当中,唯独期货还没有立法,这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一块短板。与快速发展的期货市场相比,我国的期货法制
[3]建设相对滞后。由于没有《期货法》,仅有1个《条例》和4个《方法》等,这些法规及各期货交易所制定的交易制度,基本上确立了期货交易作为平等主体的组织者、中介、投资人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然而因其尚不完备,也不系统,对实践当中的许多问题并未涉及。此外,我国的许多交易规则带有明显的体制转换色彩,许多规则与国际惯例不符。而且,这些法规、规则等在期货交易民事责任规定方面存在欠缺,没有清晰界定期货市场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影响了企业、实体和个人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目前,作为期货市场最高层次的法规,《条例》属于行政范畴,效力较低,涉及到刑事法律方面的规制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来执行(以下简称《修正案》)。为了处理涉及期货纠纷案件中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200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期货纠纷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是,这种司法解释没有一部主法作为依托,其中存在的法律缺陷也较为明显。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制定《期货法》。2.8 我国原油期货涉外监管尚不够成熟。
原油期货属于国际化交易品种,包括海外投资者、企业等均将获准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也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尽管我们已经吸取了上世纪90年代石油期货失败的教训,能够充分总结燃料油期货成功的经验,但原油期货需要建立权威的定价基准,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当前我国原油期货涉外监管还不够成熟,要成功推出原油期货,需要做好做足功课。3 我国恢复原油期货应采取的相关举措
3.1 逐步解决国内原油市场面临的行政管制问题
3.1.1 在市场垄断的大环境下逐步取消国内原油现货市场的行政垄断
从经济学和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原油期货作为一种特殊的期货,其成功运作需要有一个开放透明的原油现货市场。因此,我们应该取消原油现货领域相关行政垄断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开放市场,让地方企业、民营资本自由进出石油行业,不受限制地参与竞争,并逐步放开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石油领域的限制,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形成公平竞争态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逐步废除那些阻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投资实体进入石油行业的制度和规定,不断消除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享有的分割社会资源和划分市场领地的行政垄断权力,尽量减少和避免那些凭借行政权力干涉企业和市场的行为。
同时,国家还应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法规,打破少数企业的特权,将原油进出口权大幅度放开,国家实行宏观控制,让更多的国内石油企业和投资机构享有原油销售和进出口权,通过一大批活跃的国际贸易商将中国价格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使资本形成合理的流动,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
3.1.2 放开原油期货市场进入管制
原油期货市场具备一般期货市场的三种功能: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及规范投机。原油期货市场参与者由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共同组成,套期保值者通过对冲交易来转移原油生产经营风险;投机者从原油期货价格波动中获取利润,波动幅度越大,波动越频繁,越能吸引更多的投机者,投机者是套期保值者的交易对手,也是期货风险的承担者。二者应在期货市场中保持一定的比例,若投机者过多,则市场波动将增大,期货价格无法反映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发现的功能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反之,如果套期保值者过多,套期保值者就不能正常转移价格风险,期货市场就缺乏流动性,不能实现规避风险的功能。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交易中投机成分要远远高于套保成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的准入制度。
要提升石油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能够很好地规避生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意识会在实践中大大增强。要控制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应该鼓励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保持期货交易中不同类别参与者的合理比例,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3.1.3 进一步完善原油期货监管,增强自律监管
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各类参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依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以自己认同的方式,自愿、合理地进行讨价还价。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实行对石油现货市场的合理调控。期货交易极强的程序性,决定了期货监管必须坚持程序化、规范化原则。政府应制定科学严谨的程序法规,对各种监管主体、方式、时间等内容有科学严谨的安排。严格执行监管程序,克服随意性。既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又要严格依法办事,不滥用权力干涉合法的期货交易。政府应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肆意而为。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交易主体,不能借自由裁量之名搞不同标准,这样有悖于法治的精神。
应该理顺期货监管体制,彻底改变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监控不力的局面,确保原油期货市场平稳运行。一个成熟的原油期货市场,其监管层次必须分布清晰,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管理和交易所自我管理三者之间不能互相取代,每一个层次的监管都缺一不可。自律和自我管理应该是原油期货市场管理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一个期货市场没有自律、自我管理作基础,再强大的政府监管也会空洞乏力。在我国,目前只有第一层次的监管,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第二层次行业自律还没有真正形成;第三层次交易所自我管理虽然有,但收效甚微。可以说,当前我国三个层次的监管都不到位。应该学习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加强各级监管的分工协作,攻坚克难。重点是让行业协会的自律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而难点是改变以中国证监会为中心的集中监管模式。既要坚持和维护期货市场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政府监管及时、有效,又要强化行业自律和交易所的自我管理,确保各个层次的监管落到实处。
3.2 尽快制定出台《期货法》
在国务院“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指导下,我国期货市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国家实体经济的贡献服务作用日益突出。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国家在法律层面上要尽快制定出台《期货法》,形成与期货市场价值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确认期货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法律规制来实现期货市场及原油期货市场的繁荣、稳定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期货市场立法层次低,易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不足。
3.2.1 应重新梳理期货领域所有的法律、法规体系
原有的条例和法规在期货实践中已经暴露出明显的瑕疵,应加以修改。深入总结期货领域各种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成功实践经验,将以往零碎的期货法规条款以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出台的办法、意见或者司法解释等进行规范性的整理,统一融入到期货法律、法规体系之中。
3.2.2 构建新的期货立法模式
期货交易有别于现货和证券交易,需要构建新的立法模式。
首先,期货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复杂,表现为4个特点:表现手段新;违法违规的主体多、环节多,涉及隐秘的案件多;违法违规跨度大,波及面广;查处难。
第二,在期货交易中存在着大量的期货交易纠纷,本身具有其特殊性,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也不可能具体界定,解决难度很大。如何追究这些行为的责任,应该有专门的法律来进行确认,第三,由于期货市场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操纵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合约交易,因此期货领域的犯罪金额都特别巨大,如果以一般的经济、金融犯罪立案的起刑点为参照,则会造成打击面过大,不利于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此外,我国1999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将期货领域的犯罪与证券犯罪放一起,没有考虑期货犯罪与证券犯罪的不同性质,这种做法明显不妥,对于执法的指导作用会大打折扣。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客观上要求期货立法模式比较特殊。我国大陆期货市场经历了20 多年的历程,走过的是一条“边发展,边规范”的发展道路,在立法规制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应该借鉴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建立一部完整的期货交易法,集合包含公司法、行政许可法、刑法、物权法、破产法等部门法律的多种内容,详细规定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较好地体现期货违法、犯罪自身的特殊性。应该做到针对性强,功效性大,可操作,易修改,不会引起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太大震动,充分体现务实的立法观与司法观。
3.3 引入QFII制度,加强原油期货涉外监管
原油是一种大宗商品,原油期货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真正地走向国际化发展轨道。2012年12月,《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得到重新修订,增加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期货交易方面的内容,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原油期货交易市场预留了法律空间。
原油期货必须允许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进来,营造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形成的市场价格必然更能够反映我国和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大大增强我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定价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用证券市场比较成熟的做法,引入[6]原油期货 QFII制度。QFII制度是在资本运作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实现有序、稳妥开放金融市场的特殊通道,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应用10年,实践证明QFII在境外资金的引导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期货品种,我们要充分评估、积极防范国外投资资本进出导致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大规模的外资进出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国外机构操纵国内原油期货市场价格;经验丰富的国外投资者恶意炒作,对国内投资机构和国内期货公司的资金、技术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形成挑战等等。应该用好原油期货的QFII制度,积累经验,逐步放开。
在实施原油期货QFII制度时,应该首先吸引国外原油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入,再逐步引入其他投资机构;选定符合条件的国内期货公司为代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期货监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期货公司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原油期货境外资本的引入路径上,有两种方案供参考:第一种是受境内期货公司的委托,境外机构为其介绍境外客户,这些客户可在期货公司直接开立特别账户;另一种是境外机构作为期货公司的二级代理,并在期货公司设立特别账户,境外客户通过这个特别账户间接参与我国的原油期货市场。
为了减少“引进来”对我国原油市场的冲击,可以在制度层面设置“3个限制”:一是限制资金流进的目的,前期可以将外资限制在套期保值等交易方式上,有利于原油期货价格的稳定;二是限制资金进入的途径,规定境外资金只能通过获批的境外机构才能进入我国期货市场;三是限制境外资金进出的规模,根据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设置不同的审批额度,灵活机动地管理境外资金的进出。随着原油期货市场的成熟,“3个限制”可以有序放开,首先放开交易目的,允许国外投机资本进入,其次提高外资进入额度,最后在境内资本运作基本成熟、境内外资本市场规范融合的情况下,允许外资全面进入我国原油期货市场。
我国对原油期货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立交易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动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者的资金监控;②建立境外投资者实际控制账户的申报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码;③建立境外投资者限仓制度;④建立境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立境外投资者诚信档案,完善境外投资者诚信监控系统;⑤做好境外投资者的风险特质研究,完善相关的风险监控措施;⑥建立与境外期货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执法机构的合作,切实做好联合监管及跨境案件稽查、执法等工作。
3.4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原油期货市场
3.4.1 在标的物的选择上采取分步走策略
在国内原油市场尚未完全放开的前提下,如何减缓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对国家石油经济带来的冲击。第一步可以从我国进口的主要基准油中选取几种,编制成一个混合原油标的,尽快形成我国本土的原油期货市场框架。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①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为国内关联厂商和政府提供一个反映国内真实价格信息的窗口,实现价格发现功能;②通过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将国内原油市场的供求情况反映到国际市场上,影响国际原油定价;③能够满足国内原油生产、销售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实现套期保值功能;④这种原油期货市场设立的前提仅是开放原油进口渠道,给予国内原油市场改革提供一个缓冲和调整,也为下一步积累经验。第二步是在国内原油市场改革达到一定水平,原油期货监管控制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适时推出以国内一种基准油为标的物的原油期货,真正实现中国原油期货的国际化。
3.4.2 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控制外汇兑换总额
在国家外汇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从中长期实现原油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看,以人民币作为原油期货的计价货币是合理选择,外汇兑换额度实现净额度总额控制。用人民币报价,境外投资者不需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从而减少了大规模外汇兑换的频率和规模,如果投资者亏损了,需要把美元换成相应的亏损,这样整个交易盈亏总额比保证金的总额小很多,可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压力。当前,我国与周边许多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已经实行人民币双边结算,在原油期货市场也可以嵌入这一做法,不受第三方货币的影响。
3.4.3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期货管理经验
在系统总结我国原油期货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期货管理经验,制定并完善原油期货法律、法规,完善原油期货监管,加强风险控制,形成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重新推出原油期货已经刻不容缓,一旦推出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制度保障。应充分吸取以往原油期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系统升华燃料油期货市场好的做法。比如,为了控制风险,上海期货交易所在燃料油期货的风险控制上极为谨慎,合约中涨跌停板和交易保证金均与现有多数期货品种不同,制定了交易保证金浮动机制;为了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到燃料油期货的运作中,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为原油期货的推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同时,我国要扩大原油期货品种在地区间的影响力,就必须创造条件,加强与亚太乃至其他地区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信息共享,寻求技术支持,加强市场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期货公司是沟通期货交易所和境外投资机构的枢纽,为了适应国际化期货操作的需要,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公司制改革,吸引外资股东,在经验、通道、技术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本土化的期货公司也要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发挥客户服务、客户资源、交易策略等方面的优势。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原油期货的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我国对于持续高企的国际油价,却没有话语权。中哈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中俄原油管道进展顺利,中土天然气管线也已开工建设。我国石油储备已初见成效,国内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网、沿海码头已形成一定规模,这将为我国原油期货的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中国在连接中东、中亚石油生产国和东北亚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能源陆路通道中,将处于越来越有利的枢纽地位,有很大可能发展成为亚洲石油中转、加工、交易和定价中心。
我国正处于亚太建立原油定价中心的战略机遇期。目前,亚太地区已上市原油合约主要有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但都尚未形成成熟的原油期货市场。目前处于群雄纷争状态,竞争的结果,可能只有1~2家期货交易所生存下来,成为亚太石油定价的中心,故我国发展期货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冯玉南.对中国开展原油期货的分析与展望[J].商业现代化,2014,(9):199.[2] 汪少康.我国恢复原油期货的相关举措[J].中外能源,2014,19(9):9-15.[3] 侯外林.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思考[J].金融市场,2011(3):58-63.[4] 马瑾.构建中国原油期货的合理路径[N].东方早报,2009-06-05(1).[5] 夏妍研.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35.
第三篇:中国粮油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粮食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2010年,粮食仓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成为惠农工程新亮点,颁布实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取得新成绩。
一、粮油仓储设施情况
本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仓储企业18326户,仓房总仓容39255.6万吨,油罐总罐容1408.0万吨,简易仓房容量3421.6万吨,罩棚1508.7万平方米,地坪20242.1万平方米。全国共有1224户企业配备了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总长度1599.9千米,有效长度901.7千米;973户企业拥有专用码头,拥有泊位数2041个,泊位总吨位365.3万吨;具备散粮接收能力58.9万吨/小时,散粮发放能力53.1万吨/小时。初步分析:
一是粮食仓储企业总户数有所增加。粮食仓储企业户数同比增加331户,增长1.8%。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减少587户,减少4.3%;非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18户,增长21.0%。纳入统计的国有企业由于改制、重组、兼并、出售等方式在逐步减少,而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呈现出逐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国有企业递减的速度。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主要包括新增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企业以及原来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三种情况。
二是全国粮食仓储企业仓容量继续增加。全国总仓容、有效仓容分别较上增加2831.3万吨、2469.8万吨,增幅分别为7.8%、7.6%,增长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各地加大了粮食仓储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了粮食流通设施条件。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加大了建仓的力度,出现了很多小规模的仓储企业。二是统计范围扩大,纳入统计的企业增多,特别是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增多。
三是油罐罐容增加较多。油罐罐容同比增加229.6万吨,增长19.5%。主要是各地重视油罐设施的建设,加大力度,投资建设油罐设施。另外,中纺集团公司油罐纳入统计范围,使得罐容有所增加。主要粮食物流设施稳步发展。
四是主要保粮设备进一步完善。本全国各企业共有14179.2万吨的仓房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占有效仓容的40.6%;有19167.6万吨仓房实现了计算机测温,占54.9%;有26588.9万吨仓容实现了机械通风,占76.2%。另外,全国各企业共配备检化验仪器设备22.3万台;通风机18.3万台,输送机械12.7万台,其他移动式设备3.6万台;汽车衡2.0万台;运粮汽车10774辆,火车皮4446节,船舶43艘;谷物冷却机1082台;烘干设备6125台(套),烘干能力7.6万吨/小时。
二、粮油物流体系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粮油物流体系建设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66个项目,建设粮食储备仓容1290万吨,储备油罐141万吨。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重点支持118个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多次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确保了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效果。
二是仓房改造和受灾地区仓储建设中央补助力度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安排2010年仓库维修补助资金,支持15个启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省区的仓房维修。积极应对玉树地震、吉林洪灾等自然灾害,落实了仓储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保证了灾区粮食收储安全和粮食供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门增加补助资金,对13个省(区、市)汛灾损失的粮食仓房进行维修改造。
三是“农户科学储粮”实施专项范围进一步扩大。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在全国23个省区正式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138万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组织召开“农户储粮研讨会议”,落实工作方案和地方配套措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大规模对农户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给予中央投资支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实施,减少了粮食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农民誉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惠民工程”。
三、认真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
一是颁布并大力宣贯《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令形式颁布《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定并颁布3个配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粮油仓储单位备案、储粮事故报告制度、熏蒸作业备案制度等管理制度,粮食仓储工作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成都、福州举办了2期《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宣贯会议,强化依法加强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的意识。
二是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取得新成效。针对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以提高仓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5月在青岛成功召开“全国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总结会议”,认真总结规范化管理活动经验,授予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等326户企业“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9月在济南召开了“粮食仓储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议”,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新成果。根据储粮化学药剂管理、烘干、洪涝灾害等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时发出各种通知,加强指导与培训,营造了行业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四、稳步推进代储资格认定和仓储设施建设标准等工作
一是研究制订《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延续申请办法》,修订发布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开展了2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先后授予部分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资格仓容和罐容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是继续做好部门本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等管理工作。开展了《粮食仓库建设标准》、《植物油库建设标准》、《粮油仓库工程验收规程》的宣传培训活动。
三是完成了粮油仓储设施、投资统计工作。3月份召开了2009粮油仓储设施及投资统计汇编会议,分析了粮油仓储设施统计数据变化情况,编印了《2009粮油仓储设施、投资统计统计资料汇编》。
五、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展望
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将着重于: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完善粮食仓储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强化行业安全生产,做好代储资格认定工作。
一是加强粮油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针对仓储设施地区布局不平衡、局部地区仓容相对紧张、基层粮库陈旧老化严重、散粮运输推广进度缓慢、农户储粮条件改善任务艰巨,如何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北粮南运”通道、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广大农户储粮新装具等。
二是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大部门衔接沟通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完成粮食储备仓容和储备油罐建设,以及2010年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主产区仓房维修改造和13个受灾省区因灾受损仓房维修建设任务。加大在建项目检查力度,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做好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完善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安全储粮功能。加强与铁路、交通等部门的协作,推进散粮火车“入关”运营,建设“北粮南运”物流主通道,推进“四散化”流通。
三是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进度。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组织管理和协调力度,严格控制投资,确保装具质量,做好农户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在夏粮收获前138万套标准化装具全部投入使用。修改颁布《“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落实2011年农户安排方案和地方配套资金。依靠有关科研院所和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农户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并在粮食主产区开展种粮大户新型储粮设施建设试点。
四是继续完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体系研究,全面提升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一符四无”粮仓管理办法》、《食用植物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起草修订工作。深入贯彻《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继续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开展备案制的研究和探讨。
五是加强代储资格认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宣贯,加强对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按规定程序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紧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好仓储设施、投资建设统计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扩大非国有企业统计范围,完善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分析。
第四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展望2012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要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2012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2012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12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2009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2009年同期12.5%的增速。2012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012年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2012年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2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
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2012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2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2012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2012年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张,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 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2012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2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2年,全球经济持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2012年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2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2009年三季度到2012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2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2012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2012年下半年和2012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2012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
复苏,2012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2年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 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2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去年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2012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2012年。
2012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2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2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2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2012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12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2012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2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综合上述分析,2012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2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2011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2年应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2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给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 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第五篇:2018中国上海原油期货ine套利逻与策略
2018中国上海原油期货INE的套利与策略
一、中国上海原油基本介绍
二、境内原油上市后参与主体会有哪些?对境内境外投资者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三、原油期货上市后有什么新的交易策略和机会?
四、其他套利介绍
一、中国上海原油基本介绍
大家都知道原油是商品之王,原油本身跟国际原油贸易的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进入这个品种之前我还是想有一个基本的介绍。
实际上原油现代化的对原油的利用时间也是非常短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美国的页岩油是非常火的,我可以告诉大家现代化的原油开采也是从美国开始的,之后转到中东,现在实际证明了一个观点,技术还是最强的生产力,一切都会回到效率上。
原油的分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密度,还有一个是他的含硫量,密度很容易理解,咱们中国推出的实际上是一个中质的原油,应该说叫做中质含硫油,WTI过去是一个轻质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甜的,如果含硫量高的话应该是酸性的。这是一个硫性变化的情况,密度比较轻,低流的,这块是最容易利用的,可以供他的一些航空器和船舶领域。差一点的是mara原油等等,石油和原油这两个词,一个是物质的定义,另外一个是工业化的定义。这个是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原油产业区的原油,跟中国相关关联程度比较高的,第一个是中东这边的阿曼原油、伊朗原油,伊拉克。另外一个是西非的,西非跟我们国家比较多的是这块部分,他定价是参考两个基准,有一部分往远东地区销售的是布伦特体系,往北美销售的他用的是WTI的体系,另外这块比较清晰了,以北美或者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有两个物流方向,一个是从加拿大到美国地区,还有一个是从南美,这是过去一个主流的方向。
这块是东南亚的原油,东南亚的原油产量,他的传统产量已经在下降,他的一些新的方面,海上原油现在是在提高的。现在澳大利亚也有一些产量,而且也有一些现在是在往中国出口,俄罗斯这边主要是现在也是一个新兴的,也是构成中国原油期货的一个可交割的品种,有一部分是从他的远东这里生产的。
二、INE原油期货主要参与主体?
国家队:中联化、中联油、中海油、珠海振戎、中化、延长石油。
国家队特点:丰富的现货与外盘期货交易经验,专业性强;在国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信息,团队等处于产业链优势地位;原油进口不存在进口权,配额等政策限制或限制较小,但会受到集团、国资委等方面的监管;套保与套利,多空均可,但预计以卖出套保为主。
产业机构外国队:跨国石油公司(BP、壳牌、菲利普66、道达尔等),石油贸易商(嘉能可、托克、贡沃、维多、摩科瑞等)。
产业机构外国队特点:有丰富的现货与外盘期货交易经验,强于国家队;国内的现货优势(仓储物流等)不如国家队,但在全球实货贸易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套利为主,期现结合,各家参不情况不一。
产业机构民间队(贸易商):华信能源、光汇石油、广汇能源、中艺华海。
产业机构民间队(贸易商)特点:有丰富的现货与外盘期货交易经验,与业性较强;仓储与国际贸易能力相对优势,进口政策上存在一定限制;套保与套利为主导,多空均可。
产业机构民间队(地方炼厂):东明石化、盘锦北沥、利津石化、宝塔石化、垦利石化、亚通石化、中化宏润以及其他无“两权”的地炼。
地方炼厂进口两权获取情况:
产业机构客户地方炼厂特点:大型炼厂与中小型炼厂在各个方面差距非常明显;具有原油进口权与进口使用权的炼厂,参与原油期货障碍小;大型炼厂有配置交易团队(新加坡),与业性较强;中小型炼厂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缺乏原油现货贸易与期货交易方面的知识与人才储备;地炼是原油期货市场天然的多头,但也有可能基于保值和锁价成为空头。
产业链客户下游涉油企业:航空公司(国营航空公司,如国航、南航,民营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油品贸易商(海越股份、浙江中球冠集团、天津泰达蓝盾集团、江苏蓝燕石化等2000+企业(民营主导)),航运货运公司(中进洋、招商集团等),化工企业(石化产业链相关企业)。
产业链客户下游企业特点:部分国企参与过场外衍生品投资,如中远洋、中航油等;大型公司有一定人才储备和交易经验,但绝大部分没有过参与期货市场;以买入套保为主,用原油对冲成品油风险。
金融机构——国内&国外:境外(投行、经纪商、对冲基金),境内(期货私募、公募、券商资管、期货资管)
金融机构客户特点:国外投行以及对冲基金交易经验进高于国内,在石油现货领域也有大量参与;金融机构主要基于资产配置需求(ETF、指数基金等)进行交易;国内金融机构在原油期货上的储备以及参与力度相对不足;大型私募基金已经配置原油投研团队。
三、INE原油期货上市后机会与策略
INE在全球原油定价体系中的位置:
INE原油期货与其他品种间的套利关系
与Oman原油期货以及Dubai原油的套利关系:INE-Oman/Dubai价差是最强逻辑,进口贸易套利,价差相当于交易进口贸易升水;交割标的基本一致;价格关系:中东原油的离岸价(FOB)与远东到岸价(CFR);VLCC从波斯湾到远东地区的运费正常波动在1~2美元/桶。
与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套利关系:INE-Brent= INE-Oman/Dubai-(Brent-Oman/Dubai);交易的是进口贸易升水+轻重油价差;目前地炼厂原油采购进行点价的基准主要是布伦特;预计未来INE与布伦特原油之间的套利交易会成为主流。
INE-Brent或者INE-Oman价差套利的核心是交易国内外的供需差异。
内外价差交易的主要驱动逻辑探讨
逻辑一:内外基本面差异驱动:如国外过剩加剧,国内产量下滑,地炼放开进口权、SPR注油等因素驱动国内升水走高;
逻辑二:轻重油价差驱动:如OPEC减产以及尼日利亚、利比亚复产导致大西洋盆地轻质油过剩,EFS缩窄将驱动国内升水扩大;
逻辑三:库容驱动:假如国外库容紧张,国内库容宽松,驱动国内升水扩大;如果国内库容不足,升水回落驱动原油进口放缓;
逻辑四 :贸易融资驱动,类似融资铜,贸易商为了获得国内外利差以及汇差收益,可以接受内外价差倒挂,目前出现的可能性较低
总结:内外盘升水将成为驱动国内原油边际进口量增减的前瞻指标,升水和进口量之间的互相影响类似此前的有色金属内外盘套利。
上市后内外价差走势预判以及应对策略
预计上市之后价差交易将成为主流,上市后要看交易所挂牌基准价以及交割库中的库存情况:
情景一:挂牌价与交割库库存偏低:定价驱动内盘升水迅速走高(多头可能抢筹),在升水能够覆盖贸易商进口成本以及合理利润后,开始吸引境外来油,随着到港量预期增加升水开始回落,最终回归到合理水平,市场交易的核心分歧在于内盘升水的幅度,初期需要测试贸易商的底牌,但不会高的离谱。
策略应对:假设内外平水,买国内抛国外,安全边际至少是贸易升水(运费+注册仓单费用),如果出现境外来油增加的信号(仓单预报、油轮发运增加),开始离场或者关注价差反转的机会。
情景二:挂牌价与交割库库存偏高:内盘定价相对合理,此时更加关注国内外基本面差异驱动升水逻辑。
内外盘价差波动的外生变量:人民币汇率、中东到国内的VLCC运费。
其他一些重点策略机会可以关注
交易进期曲线,月差交易:取决于各个合约之间挂牌价以及交割库容情况,如果初始定价的合约间价差较窄明显低于仓储成本(0.88美元/桶),且预期未来迚口增加库存积累,考虑做反套买远月抛近月;国内原油SPR+CPR的主动补库存也意味着相对于Brent与WTI,国内原油的进期曲线需要更加陡峭,激励贸易商囤油。
沥青裂解价差或虚拟沥青厂策略(炼厂安全边际高):沥青对上海原油升水高于加工成本时考虑买原油抛沥青套利;如果价差不回归,炼厂可以交割原油加工成沥青后再交割沥青,收益为沥青对原油升水减去加工成本,尤其对于山东有沥青交割库的炼厂,如东明石化,京博等,安全边际较高;风险点在于原油和沥青的基差波动。
四、其他套利介绍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中国的原油期货推出来之后,从政策面来讲以稳定为主,另外他波动性的考虑主要是取决于他在交割方面是否有一个顺畅机制?还有参与方这方面是不是得到一个很好的开发?真正他的好时代的来临应该是到国内原油市场更加放开,市场化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那个时候这个东西会是一个大放光彩的时刻。
现在整个衍生品投资主体非常多元化,他的交易目的也比较多,有投机的、对冲套利的,非盈利目的的,市场的波动频率和波动的幅度都是很高,对于很多投资者以盈利为目的的,现在投资获利的难度也在上升,主要讲的是投资理念简单的一个介绍,有的你快,我也可以更快一点,现在高频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但是对于大多数淘宝企业是很难适应这种快节奏的,这种情况他没有办法实现他的风险的规避,而且难以大金操作。另外一个思路,你想办法把资产波动的速度给变慢,浮动变小。
简单来说还是要深入产业,要有足够的风控的意识,这些介绍的也是相对理论化一点,但是真做的时候,特别是大资金来做一定要下工夫搞的。
风控方面也是这样的,因为过去在原单位或者在国企里面我见过很多的案例,确实非常厉害,如果你风控做不好,你前面赚多少钱,可能一天晚上就全部亏掉,而且会倒亏很多,所以任何时候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一个投资的负责人要清晰的有一个风控的意识在里面。
如果你是完全的收获配套的另当别论,这样会考虑基差的变化,因为这个也很厉害,因为你提前进行计算的你觉得有利,但是跟你预测的不一样,最后会变成亏损。另外你要考虑到税费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做一个赌徒,你要清楚你在干什么,任何情况下你要把命赌上,坏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你最后的结局可能不太好。这一课可能是大家相对感兴趣一点的,从我操作的角度来讲,我把前面的一些理论的东西落实,讲解一下怎么在市场上有一个投资的分享,怎么样赚到钱。
这个组合在之前是比较出名的,有很多都在做布伦特和WTI的价差,在过去的十到十五年之间,这个价差曾经是比较稳定的,大概稳定在-5到+5的范围内,有很多的来做这个套利,反反复复的做它,赚了很多钱,但是统计套利也是有比较大的风险在里面,他最大的风险一点就是市场行业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交易员本身不知道,或者他有意的忽视了这个变化。我当年有一个同事,当价差扩大到7美元的时候,他进去做这个回归,我问他现在已经破了原来的统计区间,你现在要做的话,它真的有一个反向的突破,你这个事情怎么考虑?他的回答是往上最多再涨两三美元,后来再过两三个礼拜我问他,他还是这么说,最后这个价差偏到27美元,这是很厉害的,他没到20美元的时候,他整个的仓位里面已经爆仓掉,已经是亏的非常厉害的。
另外是汇率变化,如果你是做WTI和布伦特的,因为两个的衡量标准都是美元,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你今后想要做中国的原油期货和WTI和布伦特或者跟阿曼原油(音),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汇率变化,因为汇率变化可能会给你的套利空间造成一个致命的影响,如果你不是这个的话,你做进去大概率亏钱。
我同事有这样的问题,也有几个方面,这是我感觉忽略的一个东西,最重要的实际上当时美国的原油和布伦特之间实货套利的基础并不存在,美国原油当时是不可出口的,所以基于假定的实货套利基础衍生出一个衍生品的套利,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商品品质本身也发生变化,现在他是中质,我估计以后密度会越来越高,因为现在美国开采的倾向于都是一些稠油,稠油加进来之后他的品质就会下降。
从交易的角度我有三个建议,第一、如果你做的套利组合偏离统计区间的幅度如果超过原来区间的50%,你就要高度警惕,这时候很可能存在着原来做的整个区间要把逆转,在这个方向继续加头寸是很危险的。另外一个是理论上价格处于概率分布尾部的时间应该是比较短,大家可以看一下凡是对冲套利有效的那种时间段,这个时间并不会特别长。我之前做的时候,有一次我在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我是在25美元的时候做缩这个价差,当时那个价格停在最高位置大概只待了几天的样子,他就很快的掉下来。如果你做的是对的,他让你难受的时间不会特别长。第三、整个建仓的过程也要把握一个节奏。
这个是裂解差套利,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是非常成熟的,有743、532、321、211,实际上他的理论基础他锁定的某一个特定区域或者说某几个炼厂生产比例情况。比如说产出的量比当中有百分之多少是汽油?或者有百份之多少是柴油等等?我从实践当中做的,我把它直接做的简单化,我用的原油汽油直接是一的情况,有一个重要的产业基础在里面,因为我当时做的全部都是选用的主要反映的是美国市场的变化,美国市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他的利润高到一定程度,如果利润停的时间比较长,这里面总归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我后面可以讲在里面,总体上产业利润的变化很稳定,这是我做这么多年我感觉有效的,是一个最稳定的一个东西,这个确实可以稳定的从里面赚钱。
具体做的时候他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我按照我的经验,你做利润正套的时候利润比较高,如果做反套的时候很可能赚不到钱,但是他也不会让你亏太多的钱,不会让你亏特别多。我的理解当整个的经济形势不太好,需求比较疲弱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产业利润都是一个回归,都在往下掉,这时候你再做这种,赚钱的几率本身也会小很多。
这是另外一个汽油和取暖油,这是我过去做的比较多的一个对冲组合。我是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做6月的组合,一个是做12月的组合,实际上我展现出来的图中是一个连续的变化,回头大家有兴趣的话,私底下交流的时候对应着特定时间点的合约计算出来那个会更标准一些。按照我的计算,你十年当中做这个做十次,大概有八次都是可以获得一个相当可观的利润。他的产业基础是这个样子,在每年6月份,也就是在二季度末的时候,汽油的需求会相对的高,这个时候汽油对取暖油的价差通常会是一个比较高的值。
另外一个在冬天的时候,取暖油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这个时候取暖油对汽油的价差这个时候是一个比较高的值。两个在时间轴上不一样,但是他的价格表现上有一点像一个翘翘板一样,所以我当时每年准备这两个东西,在特定的时间段,每年做不同的,这个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从实践经验上来看,做扩取暖油对汽油价差的胜率更高。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在冬天的时候人们更难以忍受寒冷,他可以少开一点车。简单来说有一些油需求刚性的产品,这里面他的胜率就会高一点。汽油他的刚性就会相对低,因为人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交通方式。另外取暖油后面有可能调整为柴油合约,柴油的范围就会广一点,合约本身发生变化,今后再做这个的时候就要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
这个是跨境内外的套利,原油对沥青的情况。分别采用布伦特、WTI、,价格变化对上境内沥青的情况,实际上在做的过程当中也要考虑到运费、保险,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费计算,那个是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在里面。我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情况,最终采用的是用WTI来做这个价差,因为目前我国用来炼沥青的一般采用南美的马瑞油,他一般对WTI要贴水的,因为马瑞原油的品质差,他比较稠,他抽出的一吨60%的是沥青,有30%左右的是非标油,还有其他的一些。
还有一个是实货端这块采购马瑞原油,生产沥青,用产出来的沥青实货和盘点利润对冲组合实现实货和期货匹配,这个胜率是比较高的。
目前我也看了国内的一些年报,大多数对原油沥青套利还是有一些疑虑的,主要是他这个趋势关联性比较差,但是从我们实际操作的角度上来讲,这个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让一些大的机构都赚到了钱,而且有一些是利润非常好的。
具体做的时候要注意基差的变化,现货行情不好的时候,会出现现货对深度的贴水。
这个是MTO装置一个利润情况,大家也比较熟悉了,用甲醇来制烯烃,这个波动也非常广。前几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强的活动,跟现货市场上出现一些特别的情况,就这个品种本身来感觉他的产业基础还是存在的。
这是最近变化的一个情况,我们之前做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在他的一个价格中位,他的价格在500到600的时候来做的一个利润反套,涨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做一个正套,做一个回归,总体上效果还可以,但是他这个波动空间比较大,实际操作当中要注意一下风险的把控。
还有相关市场的变化也要关注,特别是甲醇的东西,我国的甲醇是用动力煤来做的,这块受政府管制比较厉害,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因素。一般来说市场供应充分的利润高了之后就会崩盘,一些相对紧俏的小品种经常会出现一些利空的事情。
这个是讨论一下套利的稳定性或者是真伪性,我的感觉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第一、成本上是否有一个传导关系?第二、他的通道是否是畅通的?如果是隔绝的就会比较危险。我也看到国内不少的投资人也会关注PDA个甲醇的套利情况,大多数人做的时候,两个都是化工品的角度,一个是强一点,另外一个可能会弱一点,从基本面上有一个考量,这个更多的是一个对冲。做的时候我感觉有时候就像博一样,这个胜率也不高。最近我做了一次,效果还可以,大概是在2500到2600来做的,现在价格已经到2900,实际上我也没有拿那么多,2700到2800也就撤了。
这两个东西,这是跟原油贸易商比较相关的,原油贸易跟纸货相关的,大家要有一个概念纸货的保值等,整体上是这么操作的,这是国外的一些炼厂用的相对多一点。另外一个我觉得胜率比较高的套利,特别是这一两年内我感觉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是沥青的利差的变化,这一块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