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作者简介:向征,1977年1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及体育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研究,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白湖路1号,邮箱:xiangzh112@sina.com,电话:***。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邮编:518172。
摘要: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我们探讨设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同时满足学生掌握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新,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则期望得到个性特色课程,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体育教学新途径。我们期望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到总体的研究,创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特色,为其他同类学校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体育校本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1.前言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我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将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基础上,设计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这些课程的设计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新,从而得到个性特色课程,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体育教学新途径。我们选择了此课题,期望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到总体的研究,创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特色,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满足学生掌握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我们设想通过此次研究,形成一套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方案,为其他同类学校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从而使学校体育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体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有特色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益处,使体育教师专业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主体所偏好的持久信念,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模式(mode of conduct)或存在的终级状态,其著名的分类框架为由艾斯纳(Eisner)和瓦纳斯(Vallance)(1974)提出的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自我实现和技术取向等五类。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由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虽然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始发于1973年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但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活动早就存在于中国体育教育实践中。20世纪上半叶倡导的选修课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活动课程都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本世纪初开始的体育课程改革,倡导校本课程开发在政策方面规范了此项活动,体育校本课程从自发走向自觉。
笔者查阅了1980年至今国内外20多种主要的体育学术杂志以及20年的《全国中文体育文献索引》、《体育文摘》,上述文献资料表明,迄今我国还未进行《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综合上所述,可以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尚处于萌芽或起步阶段,其创新思维和价值取向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2.2发展趋势。
(1)张扬学校个性,形成教学特色,有助于凸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2)引导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3)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人格养成创造条件。
(4)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促进体育课程“生态圈”和谐有序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研究思路。
本课题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建构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通过访谈、调查等方法,获取专家、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对课题的认识和观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借鉴大学成功的实施方案,借鉴一些省市、地方的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发本校体育校本课程。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我们将边实践、边总结,重点攻关,全面推进,确保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实验方法,检验《九一年贯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并据此来验证本课题所提出的理论框架。3.2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信访调查法、座谈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
(2)定量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法、现场观测法、数理统计方法。
4.研究的主要内容
4.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教师价值取向的关系;
通过查阅资料及访谈来总结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4.2小学体育教学基础体育课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主要结合学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合学校场地等条件,制定出小学各水平阶段的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并装订成册,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丛书。开发的内容应包括:教材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生理、心理及学习体验)。4.3中学体育教学基础体育课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主要结合学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合学校场地等条件,制定出水平四的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并装订成册,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丛书。开发的内容应包括:教材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生理、心理及学习体验)。
4.4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主要利用学校场馆,并结合优秀师资,在特定年级开展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教学,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开发的内容应包括:教材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生理、心理及学习体验)。5.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5.1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价值取向方面。
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区直属学校体育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有两个特点:一是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二是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5.2.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方面。
我校有综合性的体育馆一个,其中包括游泳馆、乒乓球馆、篮球馆各一个。学校从2004年起,在小学中、高段开设了游泳、跆拳道校本课程,并于2008年增设了乒乓球项目。在每个项目开设之初都对家长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反映他们对学校开设这样课程非常赞同。具体的开课方式是四年级开设乒乓球、五年级开设游泳、六年级开设跆拳道,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上这三个项目的普及课,这两节体育课为连堂课。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教学模式,编著了三个项目的校本教程。截至现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共有3000多学生学习了游泳课程,平均每人接受60课时教学,96%的学生能在深水区用一至两种泳姿游出25米以上;有 3000多名学生学习跆拳道课程,平均每人接受72课时教学,98 %的学生学会了动感励志的跆拳道操及基本攻防技术;共有2500多人接受了人均72课时的乒乓球教学,初步学会了简单的发球、推挡球、正反手攻球等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进行简单的比赛。三个项目通过校本的普及也涌现出一批尖子学生,在国家、省、市的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游泳获得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74项,市级163项;跆拳道获得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30项,市级60项;乒乓球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52项,市级88项。同时培养了国家一级运动员10人,国家二级运动员34人,先后向八一队、解放军广州部队队、河北队、市体工大队等输送优秀运动员21人。
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学到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又推动这些项目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普及与提高相辅相成。今后还将在其他年级因地制宜的开设其他的一些项目,规划好课时,让学生全方位、有系统的接触并掌握一些让其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5.3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基础体育课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方面
我们在组织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现有校本课程开设的情况,全员参与对不同水平、不同年级的学年计划、学期进度进行了统一规划,确定了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其考核标准。根据制定好的学年计划、学期进度分工编写每节课的教学计划,我们在教学计划里提了一点要求就是每节课拿出8—10分钟加入课课练,课课练的内容安排要考虑学生身体的均衡发展。通过编写基础体育课的校本课程,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对本学科所教水平段的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这一研究的成果是形成了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基础体育课程的校本教案集,它将指导我们以后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6.结论
6.1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之间关系是密切的。
一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应科学合理的体现“健身育人”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6.2体育教师的观念改变尤为重要。
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即从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开发者和设计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只有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有希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6.3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要着眼未来。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因地制宜制订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在安排校本课程内容时应兼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
同时,着眼于21 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新格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学校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着想,也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3]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3 [5]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7]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8]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汇编[M].南京:江苏省教育厅.[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沈建华.体育发展新论[M].百家出版社.2001 [11]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M].教育信息参考.2004年第7期 [1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3]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董翠香.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培训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5]马毅.张绍林.林松.对体育课程设置理论及框架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报.2000(1)
第二篇:娄丈子九年一贯制学校2013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娄丈子九年一贯制学校2012——2103学第二学期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半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清晰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方式灵活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华古典文化——经典诵读学习内容,配合写字教材开设了《写字》课程,把这两项确定为全校必修课,每科设专职教师,授课时间上课表,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开发了《快乐小画家》、《乒乓球》、《趣味跳绳》、《激情舞蹈》、《巧手小制作》五个选修课。这五个选修课学校安排了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任课,并规定每周五的下午第二节课为活动时间。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周密部署校本课程开设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必修课类和选修课。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选修课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2、选编教材正在逐步调整、完善、补充
校本课程小组及部分相关教师共同收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力争做到科学、准确,对其进行筛选,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程。在教程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并不断根据上课情况逐步调整、完整、补充教材的科学性与完整系列性。必修课的《经典诵读》教材,选修课的《激情舞蹈》、《乒乓球》、《趣味跳绳》教材已基本成型并投入使用,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一定会不断提高。
3、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学校硬件设施上的疑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本阶段的校本课程执教教师能首先依靠本开发小组力量自行选择对策调控,同时,校本课程管理小组也对能其进行过程性指导。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经典诵读、书法,还是舞蹈、创新制作,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5、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实效
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比如,经典诵读、写字教学中可以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这样,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7、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朗诵会、舞蹈比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书法大赛等,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四、前段工作存在问题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不足的清醒认识。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4、评价管理体系未能有效实施。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提炼“不一样的我”的特征。
5、有效实施评价管理体系。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
第三篇: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经验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经验
凌源市大王杖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从2006年底开始运作,2008年4月开工建设,到2009秋季竣工,2009年10月投入使用,成为学生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情况
(一)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已建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取得市投资金800多万元。已建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舍占地面积是50多亩;5002㎡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在教学楼前是10000多㎡的大操场,在教学楼西侧是600多㎡的食堂,教学楼后是59㎡的锅炉房、9㎡的配电室,校园西面是240多㎡的农村学校最好的水冲厕所。同时,又安装了自吸,消毒,灭菌为一体的水力设施。
现有学校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2个,信息技术室2个,卫星接收室1个,光盘播放室1个,物理实验室1个,化学实验室1个,生物实验室1个,语音室1个,美术室1个,音乐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二)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 1.主要经验
第一,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永葆活力的重要源泉。一年来,我们克服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积极应对教育新形势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布局调整、办学条件改善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排除万难,赢得了发展先机,确保了事业的稳步推进。
第二,坚定不移地突出教育教学质量中心是教育事业获得发展的根本前提。过去的一年,我们始终把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各项工作围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原则,没有左右摇摆,没有乍冷乍热。实践证明,我们这一基本工作思路是正确的,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顺应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社会要求。
第三,转变班子作风,加强行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一年来,我们在转变班子工作作风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校长、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各自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张扬,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第四,努力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争取各方面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是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年来,无论是教育收费、帮困助学、维护稳定,还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各种力量的融合,为教育凭添活力,加快了教育发展的步伐。
2.存在问题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档案管理欠规范。各项工作过程性材料没能很好地及时归档整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影响了学校教学成绩。二是细节意识还不强,忽略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细节,有时会顾此失彼。师资力量急需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吃不准教材,偏离课标精神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平时经常开展校本培训,但收效甚微。
3.建议
(1)加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2)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过程管理。
(3)抓基础道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4)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5)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逐步提升教育水准。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情况
1.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健全和完善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2.完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各种文件、细则,规范了教师的教学常规操作,使大多数教师的常规执行情况有所好转,坚持每学年末进行年级质量监控,学生插开安排座位,教师交叉监考与统一阅卷,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3.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加大新课改培训的力度,定期开展课改年级集体备课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和实施得到了加强。
4.通过我校与兄弟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与兄弟校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的平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推广了课题研究的成果。
5.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和图书的作用,规范了图书借阅制度,每周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切实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各年级阅读任务。
6.安全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克服侥幸心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坚持警钟长鸣,以“一保安全,二保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和各种渠道,狠抓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年来学校均未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7.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环保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
8.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总的来说,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措施,强化了学校管理力度。学校成立以来,首先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新班子成员都是业务精、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作风硬、懂管理的高素质优秀教师。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开展爱岗敬业自觉性;二是优化教师个体素质,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鼓励教师参加本科文化函授进修,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三是优化教师的群体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强化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功能,形成教育管理以年级组、教研组为主的管理体制,提高教研效能。四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按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发展。我们又加强了学校的安全管理,聘请了以派出所副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并派驻校民警帮助学校维护周边环境,并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措施,使师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另外,学校又制定了完善的考核制度。考核方案较公平、公正地对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加强了控辍保学工作,使年控辍率控制在上级要求以下。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建设与管理经验材料
凌源市大王杖子九年一贯制学校2010、4、6
第四篇: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建设
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建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及学校布局的调整,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渐出现增多。我校便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要在此接受小学和初中连贯性、一体化的教育。实行一贯制以来,我校团队工作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面对面交流,同时团、队根据各自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活动,逐步呈现团队工作的连续性、层次性及递进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教育提供良好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氛围。
一、端正态度,在全体师生中树立团队一体化思想
人心齐,泰山移。在工作中,要积极向教职工宣传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的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同时,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帮助全体师生逐步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立一体化思想。此外,充分利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影响力进行全校表彰。
在此基础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联合开展团队活动,实现团队一体化。如:(1)团课走进毕业班活动,请初三年级各班支部书记给六年级少先队员上团课,少先队辅导员给初一年级的中队辅导员做如何做好少先队工作的讲座。(2)一年级小学生入队仪式,请初中的共青团员为小学生佩戴红领巾,并共同宣誓。(3)定期开展全校师生联谊活动。通过一系列团队活动的开展,缩短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距离,团队一体化思想初步树立。
二、确定团队一体化的工作管理模式
团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的一部分,是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统一领导,形成分条管理、分块负责、条块结合的团队管理模式,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这个模式有三个特点:(1)打破原中小学的界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一体化的管理;(2)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取长补短,以全局的观念思考工作,实施管理;(3)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渗透和融合。
三、规范一体化衔接制度、组织规范
健全规范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顾问,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为辅导员,团员队员干部为组员的实验学校青少联合委员会。委员由团支部、少先队双方民主选出组织能力强的团员、队员担任,分别根据需要设置委员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联络员等岗位。工作范围以我校为主,在岗位安排上,团支部书记负责全面工作,与总队辅导员联系做好活动的安排组织工作。组织管理规范,在学校团队工作中建立适合团员、队员的管理机制。如:小学设计并使用“我写童年”的少先队员个人光荣档案,此档案伴随队员升入中学,直至离队。这个“我写童年”的少先队个人光荣档案,小学毕业后将以档案形式移交给队员所升入的中学团支部,作为小学少先队组织向中学团队组织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为发展团员的培养对象。中学团支部建立了“我的初中生活”个人档案,由个人定期记录,各支部负责保管。这样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个人档案。
四、做好团队工作,探索团队衔接的有效途径
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青少年的群众组织,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所处的时间段正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全面实现一体化,做好团队衔接是关键。本着团建带队建,队建促团建,团队一体化全程发展的工作思路,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实现途径:
途径一:通过团队日常工作,促进衔接。根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下沉工作重心,学校加强对中队干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及时调整初中少先队领导机构,在学校团委会中设立大队部,实现团队工作领导一体化。同时,加强初中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小学辅导员联系制度,聘请有经验的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为中学的辅导员进行讲座,召开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题研讨会,将小学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延伸到中学,为团队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途径二:通过初中团队建设,促进衔接。按照双向延伸、双向渗透的原则,实行“初一建团,初三离队”的组织机制。即在初中实行团队组织并存,团的建设向初一乃至小学高年级扩展,队的建设则一直延续到初三结束。同时,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校的作用,对队员进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团队员仍保留队籍,留队带队。在初一普及团知识教育,加大推优入团力度,实现建团强队的目标;初三延伸少先队的建设与教育,加快推优入团,实现强团带队的目标。
途径三:通过典型引路,促进衔接。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开展团员队员手拉手,支部中队心连心系列活动。在管理中建立适合队员心
理需要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组织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总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建设需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探索连续性、递进性的一体化模式,同时做好团、队组织的全程衔接,促进团队活动的系统化,确保在团队员们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
第五篇: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一点体会
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一点体会
一、学校自然情况
×××学校座落在象牙山南麓,柴河北岸,全乡10个行政村,47个自然屯,16000多口人,就学区域半径15公里,是铁岭市第一批比较完善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于2005年9月建成,其前身是×××中学(创建于1958年,时称开原八中)和×××中心校(创建于建国初期,共有六所村小,38个教学班)。现全乡没有一个村小及下伸点。
学校现有公办教师113名,教学班25个,其中中学部10个,学生545人,小学部15个,学生713人,学生总数1258人。另外有学前班3个,学生数126人。
二、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取得的经验
1、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校前,全乡小学办学分散,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效果极不平衡,建校后实践证明,中小学均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家长社会的支持认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的一个亮点。
2、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合并后在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协调下,转移原校舍资金46万多元,改善了新学校的办学条件。
3、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建校后,全校中小学统一制定管理制度,教师统一安排,做到人尽其才,优化组合。统一考核,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建校后,加强业务学习,业务指导,骨干教师传帮带,平行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06、07两届中考,我校共考入重点高中34名,二高49名,其中×××以754.5的成绩勇夺×××中考第二名。
5、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建校后,学校规模大,学科全,活动多,环境优越,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中小学教师在一所学校共事,联系密切,责任明确,有利于中小学衔接。入学率、巩固率、控辍率、毕业率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6、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后,各级政府投资相对集中,办学效益提高了,有利于长远规划,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发展。
总之,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成后,由于各级政府的投入,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群众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满意与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管理后、领导之间配合要进一步整合,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使之更能科学、民主、并通过制度化管理学校,提高领导的思想和觉悟性。
2、学校经费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可预见性的支付,影响正常的预算计划,如电费、取暖费的支付,几乎占拔入经费的40%。
3、加大老“三室”的投入,还需政策扶持,才能让实验室发挥更高更好的效益。
4、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有利资源共享,如食堂、宿舍、体育设施等。但中小学部教学区域应分开,选址应相邻,教学活动也应分开,因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课间设置、教学要求都不同,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
5、食堂、宿舍、校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具体支持、指导,明确责任。
6、怎样提高教学成绩是我们农村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因为我们农村受学习环境、学苗、教师素质、教学时间等不利因素限制。
×××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爱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工作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决心进一步努力工作,把我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