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动物的传染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是肉类及其制品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人兽共患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该类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兽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病原体自然携带生物的接触增加,病原体宿主的种间屏障已被逐步打破,世界范围内人兽共患传染病已愈演愈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人兽共患病的危害原因特点及防控对策作一概述。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人兽共患病(又称人畜共患病或动物源性疾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共同命名的。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即脊椎动物和人类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 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疾病。人兽共患病是传染病中的一大类,此类疾病有时也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导致这些疾病的微生物长期在动物中寄生、繁殖乃至发病,形成动物流行病。它们的繁殖循环不依赖人,人是作为一个偶然的接触者进入它们的循环链而感染这些病菌的。目前世界上约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
2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在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中,有62%属于人畜共患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人畜共患病通常可分为五类:(1)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这类疾病种类繁多,较难诊治,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狂犬病是这类疾病的代表,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猴痘、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和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2)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也可以由犬、猫、牛等动物传染给人类;其他较常见的细菌病还有沙门氏菌病、李斯特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鼠疫、炭疽病等,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畜禽及其肉、蛋、奶产品。(3)由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就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致,人感染鹦鹉衣原体会出现发热和肺炎;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恙虫病是一种恶性流行性人畜共患病,以突然发热、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4)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皮肤真菌病,仅能用抗真菌药物控制,如果人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治较为困难。(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传染源主要是原虫、吸虫、线虫和绦虫等 3 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2)呼吸道传播: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
(3)经皮肤接触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4)经节肢动物传播: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4造成人兽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4.1生态环境的改变 绝大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均具有自然疫源地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和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使野生动物赖以生存 的栖息地逐渐缩小,食物链被严重破坏,迫使动物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的农村、果园和牧场觅食,把野生动物许多未知病原体从原始的自然疫源地带出来,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最好的例证是尼帕病毒性脑炎的发生与流行,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蝠、食虫蝠和狐蝠,由于森林砍伐,热带雨林面积缩小,食物缺乏,使这些蝙蝠迁移至森林边缘的果园采食,在附近的猪场的猪圈上方栖息,使猪感染发病,再由猪传染给人。
4.2动物的迁徙和动物产品的流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旅游业 的迅速发展,加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方便快捷,使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良畜禽、经济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和观赏动物 以及动物产品 的国际间移动和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性增加,给疫病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
利条件,为新的“生物人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4.3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和患病动物副产品的处理不当
据世界卫生组织(W HO)统计,全球每年有150多万人,死于来自动物性食品致病因 子引起的腹泻类疾病。我国也经常发生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污染了大肠杆菌0157、沙门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而抗生素药物残留以及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说明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最近报道的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4.4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不当
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常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联。如注射毒品、性乱和同性恋引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流行 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食肉类、鱼类、淡水蟹及某些水生植物可导致多种寄生虫病的感染.5 人兽传染病的流行条件
5.1病后病原携带者:包括山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发病后病情已本恢复而进入恢复期,但仍继续排出病原体。
5.2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病史和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大多是隐性感染后、由于数量多且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故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可见于乙型肺炎病毒携带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3受感染的动物:有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染给人,如狂犬病、鼠疫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包括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即受感染的动物为传染凉传染给人。此种疾病患者被感染后,一般不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他人。但肺鼠疫和肺炭疽惠者例外,极易传染他
人。
5人兽共患病的现状和危害
纵观近30年来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人畜共患病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疫病种类不断增加,新疫病不断出现,老疫病持续危害,老疫病出现新症状,老病原出现新变异,多病原并发和继发感染等。从传播方式来看,传播速度日益增加,流行空间日益广泛。尽管人类对病原因子的认识及对宿主抗病原体的认识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随着地球环境与生态的改变,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涌现,原有流行病原体不断变异并产生耐药性,导致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正在全球复活。伴随畜产品、饲料、野生动物、宠物的进口和旅行者的增加,同样促进了旧的人畜共患病的持续发生。新发传染病与旧传染病相互作用,还可能加剧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面临动物传染病的威胁已越来越严峻。目前已证实的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人类,再加上动物寄生虫病总共有300多种。从1940年起,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一直持续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来自野生动物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发生率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在1990~2000年间发生的病例数占过去60年总数的52.0%。这些新发人畜共患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传染病,如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3,美国)、鼠疫(1994,印度)、埃博拉出血热(1995,扎伊尔)、人类疯牛病(1996,英国)、禽流感(1997,中国香港)、炭疽(2001,美国)、口蹄疫(2001,英国)、SARS(2003,中国)、甲型H1N1流感(2009,墨西哥、美国)等,它们大多数是由家畜、驯养动物、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我国现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共
有90种。上世纪80年代,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广泛流行;80年代初以来,艾滋病传入我国,目前感染病例和病人正在迅速增长; 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20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再度流行,销毁和死亡的家禽达数千万羽;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造成我国5327人发病,死亡349例;2005年,四川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导致206人感染,38人死亡,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导致人和动物的直接死亡,而且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2007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431起,中毒13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由细菌造成的中毒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这些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李斯特菌等。可见,人畜共患病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人畜共患病除了引起发病后的治疗、隔离、动物扑杀、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等直接损失外,还涉及到旅游、贸易等其他商务活动的间接损失。另外,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力度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际声誉。6 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6.1 保护环境 保护野生动物,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
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6.2 家养禽畜的防护
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6.3 把好病从口入关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动物。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肉类,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生肉类或动物,处理生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而且肉制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6.4 保护好水源
防止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集中式供水以及使用井水、河水地区的水缸消毒,防止动物源性疫病通过水传播给人类。6.5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新发动物源性疫病中病毒性、细菌性疫病多见。病毒性疫病在近年来,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影响范围都是十分突出的,如AIV/ADS、SARS、AIV等等,而且这些病毒性疫病中, 病毒性病毒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与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无关系,减少滥用抗生素,有利于生态平衡。7小结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人畜共患病的威胁也越来越严峻,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问题。我国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和防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后要进一步摸清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规律,加强病原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新型疫苗、药物和快速诊断技术的分子设计与研制,做到有效防控乃至消灭重大人畜共患病,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健康
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孙桂珍.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流行状况及控制措施[J].疾病防治,2008,136(5):29-30 [2] 杨宇(译).人畜共患病———今后的研究课题[J].日本 医学介绍,2005,26(11):156.[3 ] 陈焕春,宋云峰.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C].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4] 马世春,池丽娟,陈 泳,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 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217-219.[5] 郑明球.地震灾后要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发生[J].畜牧与兽医,2008,40(6):110-112.[6] 葛丽红.新世纪人畜共患病[J].畜禽业,2009,(8):4-6.[7] 秦 川.动物与新发传染病[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3):133-137.[8] 焦新安,涂长春,黄金林,等.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家禽,2009,(19).[9] 丁卫星,黎济申.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制[J].动物科学,2005,(11):8-10.
第二篇: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彭志强广东省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一、鼠疫的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
鼠疫杆菌典型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几乎成卵圆或椭圆形的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涂片标本:常散在,或成双排列,或呈群聚,偶见有短链状排列。对苯胺染色易着色;革兰氏阴性;吉姆萨(Giemsa)染色可清楚见到荚膜。2.传染源
野生啮齿动物(黄鼠属),家猫和病人等。3.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直接接触病啮齿动物如旱獭或狐狸;肺鼠疫-飞沫-人。4.潜伏期:1-9天
(二)我国鼠疫流行态势
西部(野鼠鼠疫疫源地)依然是动物间和人间鼠疫的多发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内蒙,时常波及邻近地区:如青海—四川,内蒙—宁夏、陕西、河北等;云南省为我国家鼠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其中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交界区域为疫源地的外围区; 沿海城市港口面临输入的风险因素在增加。
(三)诊断要点
病前10天内曾经到流行区或与鼠疫动物、病人接触史;突然发病,高热,早期衰竭、出血倾向伴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或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淋巴结、血、脓等涂片或培养出鼠疫杆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四)报告
鼠疫属于法定甲类传染病、国际检疫的疾病,一旦怀疑鼠疫立即在2小时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要立即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1.法定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为法定疫情报告人。2.义务报告人
各行各业的职工、机关干部、教师、妇幼保健人员、学生、居民、农牧民及其它人员均为义务报告人。疫区发现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或病、死啮齿类及其它动物,应及时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五)病例(疑似病例)调查处理
工作人员在进入病家时,须着防护服,预防性服药 1.个案调查
临床表现、发病前9天与动物接触情况,是否被跳蚤叮咬,是否与疑似病例接触,发病后每天活动情况。
2.隔离
严格住院隔离治疗,肺鼠疫病人要单独隔离。清除病人身上、衣物等蚤类。3.采样
要求在病人用抗生素药前采集,静脉血、淋巴、痰液及咽拭子,必要时采集眼分泌物、大便。
(六)接触者调查处理
1.直接接触者:日常生活接触、诊查鼠疫病人及解剖尸体的人,根据病人在传染期内的活动情况查明所有接触者,肺鼠疫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触者,健康隔离或跟踪观察9天,如已离开本地,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应服药预防。2.预防性投药
四环素1.0-2.0克/天,分2-4次口服,儿童25.0-50.0毫克/天,分2-4次口服;多西环素100.0-200.0毫克/天,分1-2次口服,儿童剂量及服法相同;磺胺类药(含增效剂)1.6克/天,分2次口服;连服5-7天。
(七)控制措施 1.设立隔离区
根据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对周围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的范围而定,隔离区域要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由专人负责警戒管理。疫区立即进行消毒、灭蚤、灭鼠等处理工作。隔离区内居民视为直接接触者,预防性服药,隔离期限:9天 2.监测报告: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疑似病例:
高热及意识不清的病人;高热伴淋巴结肿大的病人;高热伴咳嗽、胸痛、咯血的病人;高热伴皮肤水泡或溃疡的病人;突然不明原因死亡者。3.宣传教育
宣传鼠疫防治科普知识和相关法规,建立“三报三不”制度:三报,即发现自毙鼠和其他染疫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和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要报告;发现原因不明与急性发高热病人要报告; 三不,即不私自捕猎旱獭;不剥食旱獭和其他野生动物;不私自贩运倒卖旱獭。
二、炭疽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炭疽杆菌
2.传染源:草食动物牛、马、羊、骡、骆驼和猪,犬。3.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动物皮革;吸入带芽孢的灰尘-肺炭疽; 食用带菌肉类-肠炭疽。4.炭疽诊断要点
流行病史(职业、接触病畜史);
临床表现:皮肤特征性的黑色焦痂;肺炭疽:血性胸水,出血性肺炎;肠炭疽:剧烈腹痛、血性水样腹泻
实验室检查:标本直接涂片或培养发现炭疽杆菌。5.治疗:青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
(二)报告 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责任单位或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小时内报告。以下情况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例以上肺炭疽;1个单位(学校、幼儿园、工地、村寨、社区)发生3例及以上肠炭疽或皮肤炭疽病例;1例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
(三)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发病前接触史-查找传染源 2.隔离:就地隔离治疗,避免长距离运送
3.采样:尽量在用药前采样,不得用解剖方式获取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血液、粪便、呕吐物、痰、脑脊液、病人和动物尸体的肝脏)。
4.消毒:病人的引流物和分泌物及污染之处应随时消毒;病人物品必须焚毁;病人所处环境应终末消毒;尸体消毒后包裹火化。
(四)接触者调查处理
1.调查:肺炭疽必须追踪接触者;其他型炭疽调查动物的接触史。
2.医学观察:肺炭疽接触者必须给予预防服药,职业人群给予预防接种炭疽疫苗。3.采样:采集接触者血清供检测。
(五)控制措施 1.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2.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尸体焚化或用5%碱液、无水氧化钙(生石灰)处理后深埋; 3.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4.污染所在地所有牲畜实施应急接种; 5.高危人群预防接种; 6.卫生宣传
三、钩端螺旋体病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动物源性疾病;
2.传染源:老鼠、猪、牛、狗,带菌动物肾小管无症状感染,长期或终身排钩端螺旋体尿。3.传播途径:接触疫水经破损皮肤或粘膜感染。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6-10月),1-2周内有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头痛、乏力、结膜充血、肌肉痛(腓肠肌明显且触疼),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肺出血、肾损害、脑膜脑炎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钩体抗体检测,病原体分离。
(三)报告
1.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发病前疫水接触史-追踪传染源。2.隔离:不需要,但做好体液预防措施。3.采样:血液直接镜检或血液、尿液培养。4.实验室检查: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5.治疗:青霉素注射,但注意预防赫氏反应(注射青霉素后4小时内症状加重)发生。
(五)控制措施
1.消毒:伤口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2.病原体污染水体禁止游泳。
3.预防性服药:疫区高危人群口服强力霉素。
4.预防接种:进入疫区的易感者全程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
四、流行性出血热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汉坦病毒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形成气溶胶 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 经破损皮肤直接接触鼠类排泄物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经胎盘感染胎儿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2个月内有进入疫区史。2.临床表现:
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充血;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病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注意患者热退后病情加重的特点!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出现大量蛋白或膜状物;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和IgM抗体阳性,IgG抗体4倍增高
(三)报告
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 2.隔离:不需要;
3.采样: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4.治疗: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成功治疗的关键是采用综合疗法对症治疗!
(五)控制措施
1.高危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 2.防鼠灭鼠,减低鼠密度;
3.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可能被老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4.动物试验过程中,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五、人猪链球菌病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由猪链球菌Ⅱ型引起; 2.传染源:病猪和带菌无症状猪; 3.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和处理病死猪经破损皮肤感染。4.高危人群:屠夫等职业人群。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1周内有与病死猪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2-3天,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头晕、乏力、腹痛、腹泻;重者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出血、淤点、瘀斑等。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者有血小板下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猪链球菌特有毒力基因。
4.报告:非法定传染病,按重点监测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地区首次报告的病例,2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
(三)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1周内接触病死猪);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吸氧、退热、支持疗法;(2)病原治疗: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噻肟;(3)抗休克:扩充血容量;
(4)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
(四)接触者调查处理
病畜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1周。
(五)控制措施 1.病人隔离治疗
2.病死猪立即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对病例家庭及畜圈等区域的环境进行消毒; 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5.对病畜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
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环境破坏,为媒介生物孳生、传播传染病创造了条件,对虫媒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虫媒传染病的威胁
虫媒传染病的种类繁多,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虫媒传染病占3/4。虫媒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受染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以随宿主的迁移而传播;随交通工具和区域交流;莱姆病已遍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
六、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抗体无交叉保护。2.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3.传播途径:
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感染。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热程3~7天;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伴痒感)、出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 IgM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
(三)报告
按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周内,1个单位(村庄、学校、社区、工地等)发生5例病例,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维持水、电介质平衡;
大出血者采用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 休克:扩充血容量;
脑型病例:使用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
(五)接触者调查处理
了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住宅或工作地方蚊媒密度等情况,医学观察15天。
(六)控制措施
1.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隔离期限从发病日期起不少于6天;
2.重点清除伊蚊孳生地,翻盆倒灌,清理积水,杀灭成蚊,1周内,3.有效减低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应降至5以下。
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
七、基孔肯雅热
(一)概况
基孔肯雅—Chikungunya,简称基孔热,坦桑尼亚南部土语, 意思是“令人弯腰屈背”,该病的主要表现以发热、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1952年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二十世纪60年代,东移至东南亚地区,在印度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已成为地方性疾病,2010年东莞报告国内首宗本地暴发疫情,病例数为282例。
(二)流行病学 1.病原体
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不耐酸、不耐热,58 ℃以上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1个血清型,3个基因型: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2.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伊蚊叮咬感染
(三)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临床表现
潜伏期2-12天,通常3-7天。突然起病,发热,通常持续2-3天后退热,3天后会再次出现发热(双峰热);病毒血症期(感染期)持续5天;关节疼痛,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关节(主要累及小关节)和脊椎疼痛,少数短时间内功能丧失。皮疹:发病后2~5天,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其他:极少数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
3.实验室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白细胞血小板轻度减少;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病毒核酸检测。
(四)报告
输入病例,重点监测疾病,24小时内报告,按“其他传染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首例本地病例,或1个单位发生5例病例,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五)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东南亚;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止痛: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可使用镇痛药物;脑膜炎病例:防止脑水肿,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
(六)接触者调查处理
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住宅或工作地方蚊媒密度,医学观察12天。
(七)控制措施
1.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隔离期限从发病日期不少于5天;
2.重点清除伊蚊孳生地,翻盆倒灌,清理积水,杀灭成蚊,1周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3.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
第三篇:浅谈城市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污染的措施
浅谈城市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污染的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过度和环境破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现代化建设升级更新,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恶化让城市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冲击。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现状,研究了防治污染的举措。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保护建设
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现状
城市规划的前提取决于经济以及人口的密度,环境问题和巨大的资源压力与之成正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紧张与浪费。
1.1 分析大气的污染成分
目前已知大气存在污染的成分多达100多种,主要是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例如:工业废气,火山爆发等,尤其是人为因素对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在工业生产中污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工业污染性质繁杂,种类繁多,另外严重的人为污染是交通运输中造成的,例如汽车尾气,它排放集中,直接给人们造成危害,迫使呼吸系统病变,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重要污染源,再者,各种研发的空气喷雾造成了空气污染,增加了有毒物质。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同样也污染空气,例如:大量的粉尘废气,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进入空气中造成危害,改变空气质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1.2 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
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1.3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1.4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根据分贝高低大致可以分为高低两种,低噪音对人体是无害的,在相对的条件下甚至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帮助,但是高强度的噪音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他可以造成人的精神紊乱,情绪急躁,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对神经系统,心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等都有影响,有研究显示,在噪音下孕育的孩童体重低下,甚至发育不良。高强度噪音主要来自工厂,交通,高强度喇叭,施工现场,和人群密集的地方。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娱乐场所和商场等消费场所的增加,噪音污染更为严重,俨然发展成了城市污染灾害之一。
防治污染的措施
2.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2.2 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2.3 固体废物污染的整治措施
对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一般采取填埋,焚烧等。目前,我国大面积能够填埋的土地已经发展到稳步阶段,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妥善处理固体废物达到极限,要缩减填埋场地,避免浪费,尽可能将填埋的气体形成资源。焚烧垃圾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将可燃性的垃圾采取焚烧的方式,尤其东海沿海区域采取此种方式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土地的资源,这也是要求了根据不同地区土地环境的特性来采取不同固体废物处理的方式。
2.4 噪音污染的整治措施
随着我国降噪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领域都采用降噪材料和降噪技术,城市发展造成工业,运输业的规模增大,所以在很多场合中都需要进行降噪技术,考虑经济利益等因素,降噪的可造作性来自:在控制环节,设计环节,工厂车间等进行降噪,通过隔离声源,减少振幅,吸纳声响和消除声响等技术进行噪音污染的城市治理,降低噪声,对于相对空旷的地方和很少人去的工作场所相对能放宽对噪声降低的要求,城市建设中的增加绿化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
结语
总之,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托,也体现了人们城市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和象征,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污染的问题跟进并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现代环境治理的理论方法,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寻找污染环境的根源,进行危害治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人类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9(05).[2]车丽荣.浅析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3]杨君.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绿地景观与环境保护规划[J].河南建材,2015(01).[4]王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科技传播,2015(21).[5]奚小艳.城市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及地位研究论述[J].应用能源技术,2015(12).
第四篇:实验室和动物医院主要人兽共患病的监管
兽医实验室与宠物医院
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的监控与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布鲁氏菌病、结核、禽流感、狂犬病
兽医实验室及宠物医院是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研究,以及兽医临床诊疗和疫病检疫监测的场所。动物病原微生物(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禽流感、狂犬病毒等)可以引起人、动物感染发病,有时甚至引起疫病在动物间、人间或动物与人间的传播。所以其生物安全监管尤为重要,采取严格的人防、物防、技防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是必要的,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动物科学系将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实验室及宠物医院的公共卫生安全: 一.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进一步规范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活动评审、能力考核以及日常的监督等工作,成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
主要职责是: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等法律法规,指导有关生物安全工作并实施监督,审核批准生物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及防护措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负责处理有关生物安全问题和事故,制定新的安全政策。
二.制定生物安全手册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与宠物医院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制定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手册包括:准入制度、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健康监护制度、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等。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实习学生必须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及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才能进入实验室;
从事具体实验操作的学生与宠物医院实习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定进行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及相关检测室负责人监督执行;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严格实验室菌(毒)种保管和使用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及实验室剧毒药品管理制度;动物实验室及宠物医院应有合适的医疗监督,根据试验微生物或潜在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对实验人员进行免疫接种或检验(例如狂犬病疫苗和TB皮试)。采集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本底血清样品,进行病原体跟踪检测。
四.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升级
实验室负责人严格按照实验室菌(毒)种保管和使用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进行监督与管理;
兽医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菌(毒)种保管应由专人负责,保存于冰箱中,房门专人加锁,确保菌种安全;超过保存(质)期的样品,要及时报批,并由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
宠物医院应做好诊疗活动中的卫生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诊疗废弃物处置等工作。所有动物室的废弃物(包括动物组织、尸体、污染的垫料、动物饲料和其它垃圾)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并加盖,容器外表面消毒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室负责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实验室特殊而全面的生物安全规则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以补充和细化本规范的操作要求,并报请动物科学系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细则,认真贯彻执行。制定安全手册除了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标准安全对策、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特殊适用的对策以及应急预案。
五.教学用实验动物应加强管理
按照《天津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实验用动物采购、管理、使用制度。二是购买实验用动物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规定办理检疫手续,实验前对实验用动物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三是按法律程序申报检疫。四是动物实验教学应在符合实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参加实验的师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五篇:作业浅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一、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能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井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至危害人体健康。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
达330多万公顷。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土壤生物污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污水灌溉、粪便施肥、污泥和垃圾以及病毒尸体都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三、土壤污染危害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
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放射性物质可以由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它们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高强度射线会灼伤皮肤,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破坏人 的生殖机能,严重的能在短期内致死。少量累积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受到损害,发病过程往往延续几十年。土壤生物污染在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体之间构成一条链,主要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和能量传递,其危害不容忽视。土壤健康、植物健康、动物健康和人体健康由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四、土壤污染原因
4.1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4.2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
4.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4.4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4.5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4.6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4.7放射物的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武器试验,核工业的放射性废物排放,各种核事故泄漏,以及各种带辐射源的装置,如X射线源和电视机显像管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五、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5.1针对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
学法除去。提取法课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美国应用淋滤法和洗土法成功治理了八中重金属污染的土地。
再来就是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5.2针对生物污染的土地
在了解了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来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有限的,都与土壤中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土壤理化性质、酸碱度、光照时间、暴露条件、温度和湿度、微生物群系和抗生物质以及噬菌体等因子有关。据张薇等研究,真菌在酸性土壤中较多,放线菌在碱性土壤中较多,土壤经15天干旱后,细菌种类下降近90%,非芽孢细菌和球菌近乎消失,产芽孢细菌只剩三分之一。以下是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只要我们研究出致病菌的敏感因子,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因子控制在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长条件的范围之内,有效地降低他们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就可以达到灭菌杀毒的目的了。
土壤生物污染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土壤的吸附过程来完成,病原体进入土壤后,一般会被土壤吸附截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类型、酸碱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孔隙饱和度等。一般土壤表面积越大、pH越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吸附病原体的数量就越多。另外渗滤液流速、土壤水分含量、病原体大小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数量等因子都会影响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保留及转移速度。如果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子来降低土壤病原体的吸附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就能减轻土壤生物污染。
其化学防治是利用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2.07V,在碱性介质中为1.27V,其氧化能力仅次于氟,高于氯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短时间内自行分解,无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绿色氧化剂。臭氧还很容易溶解在土壤溶液中,其溶解度比氧气大12倍,有利于和污染物充分接触,杀死病原微生物,其分解产生的氧气还可以抑制厌氧菌生长。另外过氧化氢也有类似的灭菌作用,据说柠檬草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高达85%,也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一些土壤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来消灭病原菌,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往污染土壤中加入一些无害的微生物,改善土壤质地、结构、温度、湿度、pH、有机质含量和植被等因子,以利于其生长,通过竞争碳源和氮源或者分泌一些对病原微生物有害的产物,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即饿死或毒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收到以生物治生物的效果,以消除土壤生物污染。
5.3针对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地
放射性污染的间接防治法是先采用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化学联合去污等方法对放射性污染水源、大型设备、车辆等去进行去污。然后将放射性物焚烧、固化、掩埋,不让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土壤。
而目前比较直接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自然衰减消除法,化学处理法和物理填埋法。自然衰变可使放射性污染土壤降至可接受的程度,适用于偏远的试验区和核事故的现场。对于小规
模的放射性土壤的处理可用化学处理法,其造价昂贵且会产生二次污染。物理填埋法理论上比较简单但在处理大规模低剂量的污染物有较多困难。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可利用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可利用耐辐射的微生物、超积累植物和森林的吸附、拦截作用。
5.4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
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工程治理 5.5防治相关法律
至今我国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还没有专门立法,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空白,虽然若干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为了防治土壤污染、搞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健全防治土壤污染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土木工程网2011.[2] 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法律教育网2010.[3] 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 土壤生物污染及其防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5] 刘忠义杨川黄子涛唐谋生.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633—36 [6] 李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以及防治方法毕业论文酷2010 [7] 高太忠李景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治理现状土壤与环境137—140 1999 [8] 论土壤污染防治法法律教育网2007
[9] 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10] 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论文浅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班级;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