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

时间:2019-05-15 01: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

第一篇: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

我国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劳动就业状况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城镇失业率保持着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从9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力资源以每年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1995年末达到8.3亿人。城镇新就业人员720万人,年末城镇从业人员18606万人,比上年增加426万人。1995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9%。具体特点如下: 1.就业结构逐步改善。一是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很快。1990年到1994年每年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约增加600万人。二是就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在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52.2%、23.0%、24.8%,与1994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1.8个百分点。

2.劳动效率明显提高。据有关部门分析,按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1994年为7100元,比1990年的3185元增加1.24倍,平均每年递增22.5%,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提高9%,是建国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3.目前我国就业领域呈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就业形势呈现压力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同时也充满良好的机遇。及早地在改革大潮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位置,已成为当今劳动者实现自我的追求。近几年劳动就业竞争机制开始形成,城镇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将随之增加。据人口资料测算,199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将达到84690万人,比1995年净增1100万人,按全年GDP计划增长和上半年实际执行情况,预计全年城镇需安排1200万劳动力,城镇失业率将比1995年的2.9%有所上升。

第二,就业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双向流动”模式正在形成。当前劳动力流动日趋活跃,值得注意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规模有所缩小,而由城镇转向乡村的劳动力反而有所增加。据测算,城镇人员到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目前已达1000万左右。全国1.3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劳动力占8%左右。

第三,私营个体经济规模逐渐增大,其中兼职人员增多,人才群体呈年轻化,整体素质大为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5年全国城乡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5570万人,比上年增加1146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有2045万人,增长31.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1%,私营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第四,政府不再扮演安置就业的主角,劳服企业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劳动就业单靠政府实施政策性安置,显然是不够完善的,只有把劳动力引入市场,劳动者的素质、价值才能得到准确公正的评价,企业和劳动者才能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从而促进劳动力资源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者由从政府安置就业转到市场竞争就业,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一条龙服务。职业介绍机构到1995年末达2.5万多家,其接纳劳动力供求登记1500多万人次,介绍就业1300多万人次,成功率达86%以上。在城镇新就业人员中,除部分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尚需统一分配外,绝大部分就业者都是通过市场体系实现就业的。

第五,对外承包劳务有强劲发展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劳务市场的参与度也逐步增大。自1979年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开始,到1994年底,我国累计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劳务合同55610多份,合同额360多亿美元,营业额220多亿美元,创外汇15亿美元,外派劳务86万多人次,为国内缓解了一些就业压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我国的劳务出口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总体水平低,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结构单一,出口地区狭窄等。

第六,就业领域内经商热有所降温,择业改革带来了求知热。由于社会越来越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有一技之长、知识全面、层次较高的受聘者,倍受青睐,成为他们增加收入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前段时间的盲目经商、下海热有所降温。一些未能找到理想单位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途径,以适应市场就业竞争机制。另外还有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在工作中更加感觉到先进理论知识的缺乏,也返回校园。

二、劳动就业面临的两难选择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和投资的就业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无疑给扩大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如果迫于巨大就业压力,大量安置劳动力,反过来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在人口剧增的条件下,我们将城镇失业率从1978年的5.3%,降到了90年代的2.5%,这一成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人单位往往是完成了用人指标,却完不成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指标。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因劳动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就业,这些人实际上由社会公开失业变成企业内部隐形失业。目前全国近40万个工业企业面临着经营机制改革和技术改造的双重任务,而最终目标是走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传统部门,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减少了劳动力需要,企业冗员必将涌到社会上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使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能力缩小的矛盾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一定缓解。总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要算投入产出的一笔帐,而且也要算促进就业增长的帐。要处理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企业破产与减少失业的矛盾。推行企业破产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转轨的重要改革举措。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对国家财政减支增收都是有利的,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补贴,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闲置国有资产。近年来我国部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出现程度不同的停产半停产现象。据劳动部门统计,1989年以来我国城镇企业停产半停产失业职工人数经常保持在600万人左右,如此大量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显然与政府减少失业的目标相冲突。目前之所以还有许多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不破产,关键是破产企业原有职工的安置问题。3.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多领域中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盲目而无节制地涌入城市,特别是集中在某些大城市,其规模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姑且不论交通、治安、环境等诸方面的问题,即从就业机会来说,数百万农民工“突袭城市”大大冲击了城市就业市场,使城市待业青年、企业富余人员、破产企业职工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4.劳动力数量上供大于求,而质量上供不应求。我国是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不会改变。据劳动部门测算我国每年新成长的城镇劳动力约为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将达3000万人,国有企业冗员3000多万。但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在城镇1.2亿企业职工中,高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很小,象上海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高技术工人只占职工总数的5.2%,在乡镇企业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则更低。

三、关于就业的若干政策建议

1.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现阶段要实现就业工作重点转移,即从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转向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只有解决好此问题,就业工作才能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挂上钩,使我国就业形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根本改观。2.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统筹调控。目前继续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政策已不可能,城乡统筹已成为大势所趋。首先,应该在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同时,根据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的规模、速度、从业范围(尽量使之与城镇劳动力互补)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控,使之有序化。另外引导城镇多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也是解决目前城镇劳动力过剩的一条新思路。同时劳动部门的职能应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3.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劳动积累补资金积累之不足。由于国有企业的劳动力目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过去城镇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安置就业的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应把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广泛吸收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减少富余人员,建立一支精干的职工队伍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通过劳动积累弥补我国资金短缺之不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有关经济政策上把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区分开来,制定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调动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

4.在强化国家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基础上,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放松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特别是在采取适度从紧宏观政策的情况下,必须把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国家也应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拥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使劳动者拥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达到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实现公平的竞争就业。在此基础上,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就业服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大力发展劳动服务企业,使之相互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

5.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有关就业立法,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目前,应根据失业状况,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标准,足额收缴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再就业工程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帮助失业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同时,有关部门应陆续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以此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

第二篇: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 卫生保健提供;社会保障;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一直是全社会的热门和焦点话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目前,我国城镇单位职工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正在试点推广之中,儿童少年的医保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办法尚未出台,这已成为学校、家庭、学生关注的焦点。几十年来,我国高校都实行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这套制度一度对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化解大学生的疾病风险,使他们病有所医,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现状

我国建国初期就对大学生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98年之后,原来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被新建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但高校仍然沿用50多年前的医疗体制。这是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目前的状况为:(1)名义上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2)国家每年给每名学生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国家给部委所属院校和部分省属院校,每位学生每年拨款60元作为医疗费用,拨给大部分省属院校学生的是40元,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扩招的学生,国家没有拨款。(3)国家拨款费用各高校自管,各学校在费用的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根据医疗费用分担的差异,大致有3种形式:(1)相对控制的公费医疗模式。此模式即学生无论校内门诊还是住院,都按照传统公费医疗的模式支付,但由于国家拨款有限,学校对学生的处方量、药品种类、医学检查等都会相对控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得到的医疗保障相对较好,但其对学校及校医院的要求较高,而且学校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2)公费医疗加商业医疗保险。这种模式下,国家公费医疗拨款主要用于学生的校内门诊,住院和伤害则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保险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较多,原则相近,即采用“国家拿一点,学校分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分担医疗费用,具体承担的比例,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3)个人包干制。即学校将国家拨发的医疗费用发给学生,不再承担学生的医疗保障费用,学校仍设有医务室,开展日常门诊和预防保健等工作,但学生门诊需要全额自付。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一些规模不大、卫生所较小的一些高职类院校。

一些民办高校由于没有国家拨款,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在运行,学校卫生所不仅要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还要考虑经济压力,因此学生的医疗保障相对也就缺失。

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保障水平低,难以化解重大疾病风险[1]

国家对大学生的医疗投入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其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人均卫生费用(409.5元)的14.65%,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几个大病学生就可能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费。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与有限的医疗拨款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学校为保持收支平衡,不得不在药物的品种、数量等方面设定各种限制,其结果是学生的医疗保健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医疗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2.2 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待遇水平差异较大

原有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只覆盖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含研究生、高职生),其他民办高校、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则没有被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因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生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存在较大差异。以浙江为例,目前能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只有74所公办高校的约51万学生,而其他民办高校、高校独立学院的近15万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则未被纳入制度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此外,由于原公费医疗实行的是高校自管的办法,因此不同高校之间学生实际享受的医疗待遇也有较大差别。

2.3 高校医疗机构力量薄弱

高校医院是大学生的首选医疗机构,其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状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经费的投入较低,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医院的医疗水平,许多高校医院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受软硬件的双重约束,高校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医疗保障解决方法的思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的存量和素质。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我国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在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基础上,辅以商业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建立起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3.1 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有部分试点地区把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笔者认为并不合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对象主要是未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和孩子,患病率大大高于年轻力壮的大学生,因而保险费用的筹集会明显增加,而且保险待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历史沿革和现状来说,把大学生医保放在一起并不合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人群分别是城镇职工和农民,大学生不可能加入其中。只有建立独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化解大学生的疾病风险。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保障需求和意愿出发,并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3.1.1 保障对象

大学生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其范围应该覆盖到每一名在校大学生。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应强制参加,既可以体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互济性,又可以扩大风险池,使其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

3.1.2 筹资方式和标准

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原则上应采用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分担、合理筹集的原则。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轻,患病率较低,同时又没有收入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建议国家承担比例为70%,学生个人承担30%,经济确实有困难的贫困学生可以申请免交,全部由国家负担。学校则主要负责校内医务人员的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这样的筹资模式既不会给国家带来太大的负担,又能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多方责任。

3.1.3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大学生医疗保险应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建议以省为单位,实行省级统筹,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抵御大病医疗的冲击。统筹地方的医疗保险机构负责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支付和管理。医保机构要科学设计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项目、范围和比例,完善费用结算办法,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要健全监管制度和制约机制,做到公开、透明。

3.1.4 医疗保险待遇

大学生医疗保险范围既包括日常的门诊医疗,也包括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待遇根据医疗机构等级不同设置相应的控制机制,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按医疗机构等级高低相应递减,其中校医院为大学生首诊医院,校内门诊药物建议零差价销售,个人承担比例以10%~15%为宜,校外转诊及住院需经医生确认。医疗费用有相应的封顶线,超额部分寻求大病互助、医疗救济或其他办法。

3.2 建立大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基金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学生患重大疾病后就医的个人支出部分仍然令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为减轻患者的个人负担,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设立大学生医疗补助基金。具体的基金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进行筹集[2] :(1)每年由医保机构从统筹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充实到医疗补助金中;(2)国家财政拨一点;(3)个人、单位的捐助;(4)学生自己也可以交纳一点[3]。医疗补助基金必须设定使用范围,实行专款专用。补助范围主要是涉及各种需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重要器官移植、白血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补助基金可以进行全省或全国统筹,由医保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支付。

3.3 充分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医疗保险仅仅是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在积极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4],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像支持农业保险一样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拓展大学生医疗保险业务,充分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功能。社会统筹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业保险公司再投保,大额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以减轻统筹基金的风险压力。

3.4 增强高校医院的医疗力量,促进卫生服务转型

首先,国家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增加对校医院的财政投入,改造其原有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同时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其次,校医院必需加强自身改革,促进卫生服务转型,在做好日常门诊工作的同时,把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防止疾病发生,这不但真正落实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而且从源头上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参考文献】

[1]李庆华.构建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11-24(4).[2]袁玲,赵峻,张艳.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中国卫生资源,2006,9(1):30-31.[3]杜鹃.谈创建三位一体化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21(3):34-36.[4]廖忠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初探.文教资料,2006,17:18-19.

第三篇: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医疗保障制度的定位和功能特点

医药卫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来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事业问题;二是谁来支付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制度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民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又作为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是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医改的重要领域之一。

医疗保障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组织财政资源,满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金需求,简言之,就是“有钱看病”。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公认的“世界难题”,其主要特点和难点:一是涉及系统多,包括个人、组织、政府、社会,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二是必须通过购买医疗服务才能实现保障功能,与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增加了购买医疗服务的环节,管理服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加;三是供求关系难以测定,医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期望无止境,而资金的筹集有限,特别是随着老龄化进展,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事业直接相关、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医疗保障功能必须通过购买医疗服务来实现;同时,医疗保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也将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将为国民健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最终全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转化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医疗保障机构作为全体参保人员利益代表,在购买医药服务的过程中,将发挥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制约、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外部制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加强管理。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改进措施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国办[2008]119号),对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8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将在广东省就读大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粤府办[2009]56号),省教育厅、劳动厅、财政厅、民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将在广东省就读大学生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实施意见》(粤劳社发[2009]29号)。以上文件对我省大中专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

在我国新医改以前,大学生一直实行公费医疗政策。从1998年大学生扩招以来,政府给学生的医疗补助是按1998年招生人数和标准(60元/人年)划拨的,长期没有增长,而医疗费用却不断上涨,导致大学生医疗保障经费严重不足,无法维持原有的公费医疗体制,使得大部分学校选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来降低成本。但商业医保报销限额低,对大病学生的医疗保障不够。为提高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部分学校在保险公司报销的住院医疗费用之外,还由学校进行补助。但多数学校医疗经费不足,无力承担重大疾病学生的高昂医疗费用,大学生因病导致家庭致贫、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支出的控制,加上学校的诊所或医院多数条件较差,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大学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已出台政策,规定从2009年开始,我省就读的各类大学生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将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实行属地管理,重点保障基本医疗需求,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保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学生自负,而政府补助则按学校(含分校区)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对低保对象、重度残疾的大学生参保的缴费,按照属地原则由当地财政和医疗救助基金分担。

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就读的各类大中专(中职、中技)学生共有280万人。按属地管理原则,大学生参加当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我省各市县的医保缴费、补贴标准、医疗保障待遇有较大差异,各地的医保政策或具体实施方案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各地医疗保险政策差异较大。当前各地医疗保险的缴费及待遇差异明显,容易引起学生不满,影响学生参保。据广州日报报道,佛山市学生的缴费是225元/年,比广州市超出145元,学生不愿意参保,如禅城某高校学生13000多人,仅有97人参保。其他各地市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2、政府补贴标准不一致,财政补贴来源有待明确。大学生医保按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当地财政进行补贴。但广东省各地政府财政能力不同,因而对医保补贴差异较大,如广州市补贴为100元/人,个人缴费为80元。而珠海市则个人缴费125元,政府对大学生参保不予补贴。

另外,部属院校的医疗拨款标准为60元/人,而省及广州市财政补贴为100元/人,因而部属院校的学生参保补贴还存在40元的缺口。

3、门诊和住院医疗保障水平设计不合理。以广州市学生医疗保障为例,市财政补贴加上学生个人缴费,每个学生医保费达180元/年,广州市医保部门计划按每人40元/年标准支付给学校医院门诊,要求给学生门诊报销的比例不低于90%。但多数学校医院门诊成本远超40元,无法提供正常服务,造成运作上的困难。据中山大学等学校统计,学生门诊及体检费用超过100元/年。

对于住院医疗保障,虽然报销限额提高了,但从报销的起付线及自付比例综合来看,个人自费负担增加,保障程度要低于原学生商业医保,而缴费远高于原保险。按医疗费用支出的统计,大学生群体的住院率低,门诊和住院医疗支出基本相当,因此现在的门诊和住院资源分配40:140不合理。

4、学生大病、突发重病保障不足,补充医保及医疗救助等体制有待完善。当前,住院医疗的个人自付费用以及其他自费药品和检查支出偏高,对贫困学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大部分市县的居民医疗保险只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住院医疗封顶线低,保障不足,部分学生无力承担重大疾病的高昂医疗费用,因病导致家庭致贫、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重病学生需要发动师生捐款,学生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缺位。

5、仍存在一些学生就诊难问题。一些高校由于规模小,没有符合医保定点要求的校医院,同时受当地条件所限,只有一所医院挂钩就诊,造成学生就医不方便,得不到合理的医疗保障。此外,大学生群体在假期或实习时异地急诊或住院医疗较多,但现在有些地方的居民医保对异地就诊管理严格,报销比例低,学生担心报销难或自负过多,因而不愿在异地就医,影响身体健康。

三、建议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实现“全民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各学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建议政府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使省内高校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全部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并在体制、投入及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医保工作:

1、增加财政投入,逐步统一大学生医保的缴费和待遇水平各地大学生负担能力相似,医保的缴费水平和待遇应逐步统一,以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此外,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险补助,也应按我省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对中央部属院校学生的医保补助的40元缺口,应当由省财政协助解决。

2、合理分配医保基金,门诊和住院保障兼顾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特别是重大疾病)较低,平均住院医疗费用较少的特点,建议将较多资金安排用于保障门诊支出。如广州市医保门诊与住院资金分配40:140明显不合理,应当把门诊资金提高到60元以上。同时,对学生住院报销比例也有提高的空间,因为大学生群体无收入来源,学生医保只要做到相对收支平衡即可,不应该将大学生的医保资金调剂到其他居民群体使用。同时,学习国外的医疗保障做法,对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或专项的健康检查。

3、完善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障,设立大病救助基金 为解决大学生因大病导致家庭致贫、返贫的问题,应当将学生群体也纳入当地医疗救助体系中。同时,考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或社会补充医疗保险。完善突发的大病重病医疗保障,建议以学校为单位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采取学校出一部分,学生出一部分进行筹集资金,还可以进行社会慈善募捐。

4、统筹安排医疗资源,加强对学生医保定点医院的管理和投入

为解决很多分散的小规模学校和分校区的学生的“看病难”问题,各级政府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如开办社区门诊进学校,方便学生就诊。同时,增加对高校校医院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保障学校师生的健康。对于已实行医疗社会化的学校,建议由政府医保部门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就诊医院。对由校医院承担学生医疗的学校,也应逐步过渡到医保部门统一管理。建议完善学生异地就医管理,尽量不降低诊疗费报销比例。

第四篇: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

描述: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财政 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不少。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我国...【摘要】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财政 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不少。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我国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并提出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的改进措施。

一、引言

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顺利行使知情权的必要保障,是政府履行财政受托责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让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目标以来,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逐步由“形式公开”向“实质性公开”转变;二是中央各部委及各省 财政透明度水平在逐年提高。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二、财政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的一种方法。财政透明度最早是由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1998)提出的。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认为,所谓财政透明度是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详 细的、及时的、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比较的,便于选民和金融市场准确地估计政府的财政地位和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和收益。

财政透明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要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以及最大限度地提供政府财政活动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从而帮助公众 了解政府财政层面的工作并做出判断。一方面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目前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和与国际比较的差距;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国外有关财政透明度建设方面的好经 验,参照国际规则,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三、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我国财政信息公开在1978年之前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政府没有公开财政信息的意识,而公民也没有监督政府工作的意 识,更谈不上财政透明度高低的问题,其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一直很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高财政 透明度逐步成为国际潮流。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1995年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04年我国 政府实行新的预算分类体系,2007年财政预算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0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0年十一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增加了有关“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表述等,这些做法对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我国财 政透明度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1),68个受调查的中央部委平均得分为28.41分,按照百分制 换算后的平均分为22.02分,也就是说,已公开信息占所有调查信息的22.02%,环保部排名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原始得分超过50的部门,不难看出,中 央部门预算透明度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中央各部委中,预算透明度的水平有与各部位相对权势的强弱成反比的迹象,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部委,如环保部、宋 庆龄基金会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相对较高,而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大的部委,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另外,部门预算在我国应该有16张报表,但是,几乎所有的部委都只公布了2张报表,并且越涉及到详细分类的信息,透明度越低。

省级财政透明度水平较低。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整体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2),31个受调查的省份财政透明度平均仅有298.87分(满分为118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25.33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大约25.33%的信息。二是省际 之间透明度差异比较大。2012年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上,湖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0—45%,而贵 州、山西、安徽、西藏和青海处于后五名,公开的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比例相差之大显而易见;排在第一位的湖南省财政透明度状况最好,原始 得分533.4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45.2分,即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5.2%,排在最后一位的青海省原始得分167.4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 分14.19分,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二者相比,比例相差达31.01%。三是各省单位预算类项目的透明度状况和政府资产负债类项目 的透明度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31省在单位预算项目上任然未公开任何信息,在政府资产负债项目上除海南和甘肃两省外,其他29个省份均未公开任何信 息。

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3),31个受调查的省份行政收支及有关信息透明度平均 得分仅有141.65分(满分297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4.77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4.77%的信息,水平之低可见一斑。省际之间相比差距很大,2012

年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排行榜上,广西、山东、广东、宁夏和陕西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信息的11—17%,而青海、黑龙江、湖南、西藏和内蒙古位列后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0.06—0.7%,比例相差10.96—16.3%;排在第一位的广西省,原始得分 493.3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16.61分,即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16.61%,而排在最后一名的内蒙古原始得分1.67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 0.06分,也就是说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0.06%,二者相比相差16.55%。

我国财政透明度与国际标准相差深远。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2007年制定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两个系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的在数据采集和披露方面的一套指导标准,使各成员国在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可靠、及时和容易获 得的数据方面有共同的依据。这两个系统规定了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澳大利亚在1996年加入SDDS,并于2001年满足了所有标准,现在 澳大利亚在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方面都超过了SDDS规定的标准。美国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DS的接受国,在数据公布的指标方面完全符合 SDDS标准,并且在频率和及时性方面还高于SDDS规定的要求。我国于200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DDS,目前,虽然财政数据信息在及时性和频率 方面达到了GDDS的要求,但是距离SDDS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2001年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调研报告中,以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从法律、腐败、政府管制、会计准则与实务和财 经政策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了评分与排序,结果显示,“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是新加坡为29分,美国的为36分,我国的“不透明指数”高达87 分,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

2008年,工程统计源国际预算合作组织发布了《预算公开性指数》,预算透明度满分为100分,各国平均得分为39分。英国得分最高为88分,法国87 分,南非87分,新西兰86分,美国82分,瑞典78分,韩国66分,德国64分,印度60分,俄罗斯58分,印度尼西亚54分,赞比亚47分,泰国40 分,而我国只有14分,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改进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是基础,法律是保障。我国有关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保护,为此,我们要在现行法律 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出台实施细则、补充条例或释疑等,完善和补充已有的法律法规,减少理解上的歧义。以立法的形式界定现行保密规定和财政信息公开要求之间“度”的问题,合理恰当的“度”可以规范政府的行为,减少互相扯皮和推脱,避免出 现制度冲突。

规范信息公开程序,加大政府审计力度。政府审计是财政透明度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一个不可缺少的 部分。政府财务报告一般应由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对外公布。目前我国通行的做法是各级财政部门将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直接提交各级人大讨论表决,中间缺少 审计环节。为此,国家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以保证公开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对虚假披露和隐瞒披露的行为要追究责任,督促政府提高信息 公开审计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尽管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具有知情权,但是表现在财政透明度方面,由于公众缺少参与意识,很少会有人主动 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信息。为此,政府要培养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积极引导公民参与财政透明度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还能使公民 了解政府工作的内容和重心。政府在公开财政信息时,应考虑不同群体,对于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普通公众,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和专家讲解等形式或 者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与领悟,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保障媒体监督权利。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既要正确及时地将政府公布的财政信息传递给公民,又要起到引领舆论监督的作 用。一方面要协助政府进一步拓宽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根据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对于普通财政知识不足的公众,媒体传播政府公开财政信息时,就要 采用简洁明了直观通俗的方法。另一方面媒体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财政透明工作,尽量把公众的真实想法客观公正的反应出来,反馈给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应 具备一定的财政专业知识和捕捉信息的敏锐性,能够及时提供财政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财政透明度创新。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评估框架(Anwar Shah 2007)是一个综合的可用于评估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绩效的监督框架,是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发出来的,有28 个评价国家层面的指标。其中“预算文件中包括的信息的全面性”、“未报告的政府具体运作的规模”、“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透明性”、“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透明 度”等指标涉及到了财政透明度的评估。借鉴这个评估方法,由国家授权、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负责具体操作,定期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向社会发布。这样,公众就能 及时了解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以此监督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财政受托责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透明度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由于财政透明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此,国家应在今后的财政透明度建设 中,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审计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保障媒体监督权利、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财政透明度建设创新等措施,切实提高财政透明度水平,力争使我国财政透明度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

第五篇: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现状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1.城镇残疾人就业现状

2.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困难的成因

1.家庭及个人方面

1.1身体方面(身体缺陷)

1.2心理方面(残疾人的心理观、人生欢、就业意识等)

1.3受教育水平(个人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水平、维权意识等)

2.国家方面

2.1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残疾人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2.2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就业权益保障法治手段不够完善等)

2.3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就业渠道的变化、制度的不适应等)

2.4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3.社会方面

3.1就业环境(整个就业前景,整体的就业情况)

3.2社会歧视、社会排斥

3.3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渠道不完善

3.4社会氛围(缺乏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公共文化氛围)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

针对上面分析的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找出对策(在个人、国家、社会这三个方面进行细化)

(一)在家庭及个人层面上的对策

(二)在国家层面上的对策

(三)在社会层面上的对策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五、参考文献

下载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摘要: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l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措施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措施 土木建筑学院工程管理0701班李壮20074150104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

    关于我国农民工就业平等权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我国农民工就业平等权的现状与思考 [论文摘要] 从珠三角发端,进而波及全国的“民工荒”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关健词,它引起了法学界的一系列检讨思考。这种现象所触及的......

    我国所得税现状分析和改进措施

    兰 州 商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学 院、 系: 会计学院 专 业 (方 向): 会计学 年 级、 班: 2008级会计学(3)班 学 生 姓 名:......

    浅谈我国海岛管理现状、面临问题与治理措施

    浅谈我国海岛管理现状、面临问题与治理措施 摘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而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7300多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海岛陆域总面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