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统计局 2004-09-21 11:00:33 改革开放以来,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永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偏紧、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增收难等矛盾长期困扰着 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显著改变,加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尚远未发挥。
一、县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 永州市的前身为原零陵地区,1995年撤地建市,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2个市辖区。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570.56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6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全市国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85.7%。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全市县域GDP为96.1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8.8%;2003年全市县域GDP为19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0.5%,8年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4%。1995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7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3%;2003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17亿元,占全市的69.6%,比199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5%。2003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祁阳、东安、道县、宁远,其中祁阳县生产总值达44.34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8个;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有4个,分别是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其中最高的道县人均GDP为6200元,比1995年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1.4%。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5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4:25.7:23.9,农业比重超过一半,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9.6%,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从各县域情况看,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祁阳、江永、宁远、江华4个县,其中最高的江华县达59.9%,超出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比重最低的江华县仅为40.1%,比最高的蓝山县低19.1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已演进为36.1:27.0:36.9,8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1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六成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江华县农业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祁阳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宁远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5.1%,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祁阳县,为12431万元;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7.96亿元,比1995年增加2.49亿元,增长45.5%,年均增长4.8%,占全市的比重为57.0%,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已增加到3个,分别是祁阳(16558万元)、道县(10519万元)、宁远(10095万元)。其次,县域可支配财力也明显增强。2003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6.74亿元,比1995年增加3.13亿元,增长86.7%,年均增长8.1%;同期县域人均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82元增加到2003年的164元,年均增长9.1%。
(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1995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70.44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3.3%;到2003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149.3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9.1%,8年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9.9%,较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快了近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超过80%的县有蓝山、新田、道县、双牌四个县,其中最高的蓝山县民营经济比重达82.5%,比199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最低的祁阳县民营经济比重为77.4%,也比199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7元,最高的蓝山县为1342元,超过平均水平113元,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66.4%;到2003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019元,增长了66.6%,年均增长6.4%;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6%,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为2497元,比1995年增长88.6%,年均增长8.3%;同期反映该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0.6%,较1995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域既是重要的生产场所,更是重要的消费场所,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1995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2.5%;200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56.2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4.1%,8年间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9.4%。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市县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2%,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又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据调查,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0:39.8,全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192元/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43%。农村这种较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
在看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先进地区比较,以及从县域为永州经济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占我市绝大部分地域和人口的县域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为280.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永州市县域GDP197.6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1%。同期,郴州、衡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4.26亿元、445.4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9.6%;两地的县域GDP分别为235.15亿元、330.80亿元,分别占全省县域GDP的8.4%和11.9%。2003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0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466元和1947元,也比郴州、衡阳分别低1990元和1147元。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2003年我市县域GDP排位最靠前的是祁阳县,排第20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25.42亿元)的37.2%;我市县域排位最靠后的是双牌县,列倒数第8位。我市县域人均GDP排位最靠前的是道县,列第28位,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6291元)的38.1%。郴州的资兴市(11251元)排全省第三。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进展仍然不快。当前,全市及各县域单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太低的状况。200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0.6:27.0:42.4,全国、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6:52.3:33.1和19.1:38.7:42.2。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6和10.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5.3和11.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2003年,我市工业化水平仅为20.4%,分别落后全国、全省24.9、10.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只有24.8%,分别落后全国、全省15.7、8.7个百分点。从全省14个市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则居全省倒数第二。从全市9个县域单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全部高于全市平均30.6%的水平,最高的江永县达45.7%,最低的双牌县也有30.8%;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6个,占全部县域单位的三分之二,最低的江永县仅为16.5%,最高的双牌县也只有38.6%。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三)财政状况不佳,收支矛盾突出。地改市8年来,我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8%,比同期县域GDP年均增速慢了4.6个百分点,也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低7.2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GDP的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为祁阳县(第29位),但绝对额仅为长沙县(42565万元)的31.9%,最低排名是新田县,居第7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是双牌县(第15名),最低排名是宁远县,居第79位。郴州资兴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30元,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我市县域财政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稳定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地方财力非常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保工资、保运转的尴尬局面,一些乡镇财政负债累累、赤字巨大、拖欠工资较为严重。
(四)农民收入偏低,贫困比重偏大。2003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长4.8%,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00元、411元;同期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较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103元。目前全市共有4个贫困县,其中新田、江华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远、双牌为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我市县域单位的44.4%,贫困县农村人口占我市农村总人口的34.5%,2003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2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720元,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617元。其次,从全省88个县域单位来看,我市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排名39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5元、36元,较排名第一的长沙县低1613元,较郴州资兴市、衡阳祁东县分别低1143元、490元;收入最低的是江华县(1342元),排名第75位,仅比1995年提高381元,年均增长4.3%。
(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活力有待增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03年,县域GDP最高的祁阳县(46.62亿元)比双牌、江华、江永、新田四县GDP总和(45.43亿元)还多;人均GDP最高的道县(6200元)是最低的宁远县(2944元)的2.11倍,高低相差3256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双牌县(335元)是最低的宁远县(123元)的2.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是最低的江华县(1340元)的1.86倍;人均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祁阳县比最低的江华县高出12.1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双牌县比最低的江永县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8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基本竞争力仍然不强,经济增长活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县域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十分普遍,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居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名牌产品几乎为空白,优势产品难以凝聚成优势产业。
三、制约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全省排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必须深刻剖析其原因。
(一)观念制约。永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其次,少数干部官本位意识较重,谋事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更多为自己的升迁荣辱考虑;工作上,有的小心翼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信奉的是“平安撑得万年船”;有的急功近利,热衷做表面文章,考虑眼前多、考虑长远少,考虑政绩多、考虑实绩少。
(二)环境制约。一是硬环境的制约。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全市9个县域单位中,未通火车和高速公路的有7个。2003年,我市人口总数居全省第5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6%;而邮电业务总量则居全省第11位,占全省总量的4.8%。一些县域尤其是贫困县的山区或村落至今未通公路和电话,出入不变、信息闭塞。二是软环境的制约。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优化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动真格、下猛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发展中的“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或个人全局意识差、部门意识强,主动服务少、巧立名目多。这些现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挫伤了投资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政策制约。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是“抓大放小”政策,中小企业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相对较少,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对县域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其次,县域由于自身竞争力的不足和环保意识的缺乏,完全可能成为“两高”(高能耗、高污染)和“五小”企业发展的温床,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相当明显,如坚决抑制“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和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客观上使县域经济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市场制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加速形成,产品供需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和绝大多数工业品出现结构性过剩,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往主要靠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业出现低速增长,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尤其是原来那些在较低技术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机制老化、技术陈旧、产品竞争力弱等种种困难,生产经营步履艰难。
(五)人才制约。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生活中首要的资源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则。同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县域人才资源开发尚处于自发和原始状况,远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种自发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的劣势地位十分明显,陷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奇缺,科技人员和商务人才很少;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县、乡工作的本身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就更少,不少企业也缺乏招纳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中、小企业既缺乏管理人才,又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一些县乡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因循守旧,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特别是近百万外出打工人员中,不乏历经磨练,见识广博,有胆有谋的人才,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够深入,这些人才难以得到启用。
(六)投入制约。我市县、乡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没有多少财力安排事业和建设支出,收支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金融机构信贷情况看,贷款主要向大中城市、大行业和大企业倾斜,以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由于企业效益本身不佳,并且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因而较难获得银行的青睐;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为防范金融风险,纷纷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不足的县域深受“失血”之痛。在吸引外资方面,县域的比较优势本身不如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03年,我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市利用总额的39.8%,远远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70.5%),平均每个县仅为224万美元。
四、加快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宏伟目标,切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富民强市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为主要手段,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蓝山“三来一补”、江华小水电、祁阳、宁远旅游、江永、东安规模农业开发等)
(一)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上有新的突破。从GDP看,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完成280.3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为近六年来的新高,并达到两位数;人均GDP为5607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32元,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期县域GDP增速超过10%的有四个,超过10.6%的有三个,分别是祁阳(11.0%)、东安(10.8%)、蓝山(10.7%),均创近年来的新高;2004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8%,县域增幅达两位数的有六个县,增幅超过10.8%的有祁阳县(11.3%)、东安县(11.4%)。从财政收入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较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五个县,最高的双牌县达21.5%,并且该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排名中首次进入前15位。
(二)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有新的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振兴永州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目标明确,措施得力。2003年,永州工业实现强势发展,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7.5%,创近10年来的新高,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7.9%,增幅居全省第一。同期我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10%的有6个,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的有4个,江华县在小水电工业的强力带动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6.8%;蓝山县毛织加工业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永州县域工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越发显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倍;同期我市县域吸引外资2017.7万美元,同比增长61.5%,吸引县外内资15.81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小水电开发项目共105个,完成投资3.55亿元,占同期城镇投资的12.1%;其中江华县有43个,完成投资9299万元。另外,近年来蓝山县以毛织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新增毛织企业120余家,总数已达310家;新增毛织机械1200余台套,总数已超过2.5万台套,共吸纳就业人员3万余名。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底,随着永州三条交通大动脉(永连公路、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永州北段)相继竣工通车,永州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永连公路使得永州至广州的汽车运营时间缩短近一半,达到朝发夕归,由此极大改善了我市南六县的交通状况,大幅降低了南六县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运营成本,为扩大合作与交流创造了良好机遇;衡昆高速公路永州段的开通,使得永州到长沙只需三个小时左右,祁阳、东安的交通条件也因此大为改观;待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全部建成后,永州到桂林、湛江的交通状况将更加便捷,出海通道以及旅游线路将大为通畅和拓展。
其次,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中心城市的修编、规划、改造为标志,永州的城市建设更为规范、管理更为有序、道路更为宽敞、功能更加完备、卫生更加整洁。冷水滩区河东路网,河西永州火车新站以及站前广场、大道建设规模大、品位高、效果好,成为永州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显著改善了中心城市的市容市貌;东安县城的“穿衣戴帽”和“亮丽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东安县城的品位,丰富了县城居民的生活,提高了东安的知名度。
(四)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增365元,增长7.0%,为近5年来增长额最大的年份;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97元,增长4.8%,增长额和增幅均为近6年来的新高。同期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的有5个县,增长额超过100元的有4个县,蓝山县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5元;9个县域单位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全部低于60%,为历年来首次出现,其中祁阳县为50.6%,接近小康指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8元,同比增长11.1%,农民收入增幅近10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取得新的突破。
五、推进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永州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大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和投资过热现象,国家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举措,本轮宏观调控深层次的内容是通过进一步改革体制弊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到了关键时期,同样亟需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来源于思想解放,来源于社会实践。
1、思想解放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振奋精神。要辩证和积极地面对贫困和落后,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身,扎扎实实地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牢记发展是硬道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一是树立争先意识。坚决克服无所作为的观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竞争中把握机遇。二是树立敢闯意识。面对困难和压力,鼓足加速追赶的劲头,激发加快发展的热情。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意识,摆正位置,转换角色,强化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四是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县外就是外”,把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浓厚氛围,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2、社会实践就是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县域经济体制创新正处在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领域的体制创新,必将带来生产力的新的解放。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推广,在政策上为县域经济的体制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制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进一步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这“三化”当中,工业化是核心和关键,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城镇化是载体。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1、强力推进工业化。永州及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关键是在工业发展上滞后。必须加快强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及各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领域。一是要在结构调优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大的增长点。二是要在园区搞活上下功夫。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清理和压缩了一些功能差、效率低的工业园区,但也保留一些设施完善、规划合理、效率较高的工业园区,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切实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载体功能,真正把工业园区办成发展工业的乐园。三是要在规模做大上下功夫。要坚持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和总量水平。四是要在企业改革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放宽政策、放开手脚,大胆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化、贸工农一体化、服务市场化的“四化”方向,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条件,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实现种植规模化。要在现有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突出机制创新,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搞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实现经营组织化。要在抓好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组织创新,完善和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流通业龙头。三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充分利用我市县域农副产品资源,围绕果品、蔬菜、畜禽、粮食、木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实现服务市场化。坚持走农业科技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让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不同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也让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以获得较高的科技贡献收入,实现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与受益的良性循环。
3、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突出中心,形成辐射。加速区域中心、次中心城市建设,具体就是要加快以市委、市政府所在为中心和以各县城为次中心的城市建设步伐,使这些区域中心尽快形成生产要素聚集、经贸活动频繁、服务功能完备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局面,并对周围城镇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认真搞好规划,形成以县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农村中心城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发展。三是分门别类,注重特色。各城镇因其地理区位、风土人情、交通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城镇所在地的位置和特点,着力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旅游开发型、生态经济型等城镇,避免“千篇一律”。四是积极引导,政策配套。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相应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城镇化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民营战略,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放宽政策、放开经营、放手发展。一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县一级的所有领域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县域所有投资和经营首先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并且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模式。二是进一步放开经营。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张规模和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份额和实力,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放手发展。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制订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变管理为服务,把主要精力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坚持“治乱”用重典,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县域经济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财政收支矛盾普遍较大,资金短缺制约经济发展普遍较重。与此同时,当前县域金融弱化状况更加突出,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双赢”,我们认为:
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预期。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合,提高其社会信用度和向银行融资的能力。各级政府要支持银行维护金融债权,以诚心和信用赢得银行的信任,使银行能够放心地对当地经济增加贷款支持。着力解决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操作不规范和收费过高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开办各种抵押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努力建设诚信社会和守信企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引导和促进当地社会的诚信建设,宣传诚信典型,奖励诚信模范,争做诚信公民;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三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今年3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十分符合永州当前实际情况的。去年底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信贷、产业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有所加大,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但我们的比较优势并未减少,必须坚定信心、扎实工作。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密度,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包装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洽谈会”和“商品交易会”的机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热情服务、讲求实效;第三要狠抓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到“趁热打铁”。
四是大力启动民间投资。根据各地的条件和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性引导,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江华、道县、双牌等县可通过入股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加入到小水电项目开发上来;祁阳、东安、新田可在引导民间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大做文章,等等。
(五)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各类人才,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
一是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和民办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的用人环境。对于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在工作上要委以重任,放心、放胆、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待遇上可以特殊安排;对于科技人才,可以实行科技推广个人收益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感情上加强沟通和联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
三是要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要改革企业家产生机制,变由政府直接任免为企业董事会依法定程序聘任企业管理人员,确定新的用人标准和选拔方式,把重点放在企业家的表现、能力和业绩上,形成能者上、劣者下的优胜劣汰型企业家选拔机制。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企业家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竞争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充实企业领导岗位。
(六)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劳务输出是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举。多年来,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永州外出务工人数一直处于全省较高水平,总数达110万人左右,占全省外出务工总人数的近两成,每年获得的劳务收入超过70亿元。近6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一直缓慢增长,年均增长仅为2.2%,但同期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为7.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在70%以上。因此,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首先要广开联系渠道。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与劳务输入发达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劳务信息沟通渠道,并在新闻媒体上建立劳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增加就业率。其次要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县一级政府可根据需要在劳务输入发达地区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一方面可以常年搜集劳务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为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办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服务。第三要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纯体力劳动市场会越来越窄。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充分照顾农村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活动;另一方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真正懂得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入到技能培训的行列中来。
第二篇: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仁风镇镇长毕义忠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仁风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仁风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仁风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仁风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仁风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篇: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7年11月19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民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从城市房屋租赁经济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街道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街道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8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408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村居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1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街道畜牧养殖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
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街道办事处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街道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城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街道现有农村人口1.4万人,农村劳动力8637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街道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0.3万人,还有0.8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
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三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
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四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五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市区劳务机构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务工者了解各种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搞好后续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五篇: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是1998年底调临西镇工作的,先后分管乡镇企业、招商兴市和财税工作。下面将自己对临西镇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向领导做一汇报,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坐标”
只有认清形势,才能使我们在更大的坐标中找准位置,在更清醒的思考中
谋划发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临西镇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加强了对项目建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强化了对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新上了一批好的项目,经济工作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临西镇地处县城,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理应成为临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与其所处的优势远不相匹配,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后劲不足,投入增速缓慢,缺乏立镇兴镇的龙头项目,特色产业项目少,生产性项目少,结构调整不快,外向型经济规模小,财政运转困难,精神状态不佳等。这与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中国加入WTO经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形成下步发展的阻力和障碍。[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二00三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十六大各项目标任务的第一年,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给我们提出“交一份优异答卷”要求的第一年,也是村委换届的一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吃透上情,摸准下情,面对实际,因症施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问题,采取超常举措谋划发展,切实把执政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到实处。
二、必须牢牢住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项目建设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平面扩张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突破口。在技术水平和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快慢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投资的主要形式便是进行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加快项目建设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优化经济结构、顺利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利保证。因此必须明确“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增后劲、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在项目建设的谋划时,必须以吃透镇情、立足镇情为基点,因地制宜,扬长抑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在宏观导向上准确定位,切实做到抓住“一个重点”、围绕“四个方向”:“一个重点”即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四个方向”即必须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县城上项目、围绕农业上项目、围绕税收上项目。以项目促投入、带就业、促税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临西镇走出低谷、走出困境。
临西镇不同于其他乡镇,东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工作的谋划和部署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分对待,搞好分类指导。临西县城是一个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县城,到处是商机,处处有经济增长点,因此县城周围的村,要围绕身处县城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西部几个村要重点抓好养羊、大棚蔬菜、特色种植、良种繁育等农调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抓好西马面粉厂、周楼养羊场等项目,促其扩大规模,形成龙头,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扬,拉动农业资源的开发。切实建好基地、抓好典型,树好样板,搞好示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围绕中国轴承大世界地处我镇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轴承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组合,力争年内能建成几个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前堤口村工业小区建设已初具雏形,要加强保护和培植,促其扩大规模形成亮点,其在办厂形式、用地方式等许多做法可供借鉴,要在全镇推广他们建设的经验。
三、必须选好村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要想高速跑,还得车头性能好。村级班子是村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支针,经济的发展和乡镇许多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村级班子。因此村级班子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村支书、主任的选拔更是“重中之重”,选准一个人,就能稳定一个村、搞活一个村、致富一个村。如前堤口村年轻支部书记刘泮福同志上任后,巧妙化解了各种矛盾,团结一班人真抓实干,两年来不仅全面完成了县镇安排的各项任务,村域经济也实现了超常发展,村内街巷全部硬化,修了水塔通了自来水,新上投资100万元以上特色生产项目四个,并没有给镇里
添一点麻烦。但是由于多年累积的原因,我镇像前堤口村班子这样的并不多,他们有的不能维护该村的稳定,有的不能带领群众致富,有的村还闹不团结、你争我夺,有的软弱涣散、处于瘫痪,形势不容乐观,总之车头带故障运行就不可能有强大动力,就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前有所作为。
改革的时代,需要既具有坚定信念,又能够前瞻社会发展方向,通
达社请民意,具有高超政治手腕,思想解放,具有开拓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就一番事业的好干部。好的思路、好的资源、好的项目只有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才会有好的效果。建议党委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大对村级班子的考核和整顿力度,真正把能驾驭复杂局面、能干事、能干成事、有魄力、有魅力的人安排到村支书、主任的位置,让能人占位,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的良好用人氛围。特别是要把握好这次村委换届的有利时机,正确把握形势,在不违背法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进入村级班子。
四、必须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心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制性弊端、机制性障碍和思想的滞后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影响和阻碍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凝聚人心靠发展,克服障碍靠改革,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使镇域经济的发展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用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统一思想和行动。树正气才能振奋精神,讲团结才能凝聚人心,求发展才能顺应民心,这是省委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也很符合我们临西镇的实际,因此我们要唱响正气歌、高扬团结旗、坚定发展路,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不断开创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自己的思想惰性中解放出来,从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中解放出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谋求发展之路。
三是必须建立一个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目标、奖惩、职务晋升、竞争上岗等手段进行激励,把全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既让马儿跑得好,又让马儿不吃草”,“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人浮于事,机构囊肿,权责不清,这种机制会使部分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士气不高,对待工作疲与应付,没有激情,不敢负责任,争功诿过,造成工作的被动。工作要上台阶,经济要大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僵局,建立一个赏罚严明的、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做到“既让马儿跑得好,又让马儿多吃草”,形成人心思进、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
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在服务中定位。推行“项目代理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完善和便利的服务。如果有人要办企业、上项目,镇里就明确专人作为该项目的代理,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免费提供代理服务,以节约农民和业主的时间和精力。镇政府要努力做到“你赚钱我保护,你发展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
五、必须突出抓好一个“城”字
临西镇地处县城,建设县城、美化县城责无旁贷,也只有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围城造势、扩大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借鉴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的征地新机制。把城区内已经进行户籍改革的6个村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土地集中征用过来,使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并进,把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市民,或纳入社保范畴、或安排就业,大力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既解决了企业和城建征地难的问题,又使政府和农民实现双赢。
二是以大商贸、大流通带动县城发展。由于我县经济基础差、流动人口少、城建规模小,给商贸流通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发挥政策酵母作用、优化县城发展环境,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议县政府出面规范专业市场,按门类划出轴承、农资、服装、五金、日杂、建材、食品、家具等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市建设充满内容,不盲目追风,不唱空城计,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县内外、省内外的客商请进来,采取多种的合作形式,尽快启动综合商贸城、农民进城一条街等市场,搞活现代物贸流通,以商兴市,以市带建。
三是围绕县城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力提升县城品位。服务业处处是商机,处处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气魄和胆识,要创造优势、做大优势,特别是对新兴服务业要大胆决策、大胆扶持,争取一个相当快的速度发展上来。如大名府的馒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占据了县城及周边几个村约五分之一的市场,山东陵县办的市内公交、温州的蛋糕、德州的童子鸡、哈尔滨的高档美发等也纷纷在此抢滩登陆。
四是积极配合,参与经营,搞好城市建设。树立“经营成事”的理念,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南环路建设步伐,搞好运河西路的商住楼开发建设,适时地铺开宏毅街二期工程、东环路延接工程、东大门迎宾路改造工程等。同时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县城的物业管理,以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健全服务网络。
五是腾笼换业,盘活资产,解决财政困难。城区内隶属于镇政府和镇村共有的企业都处于县城的黄金地段,有着较为丰厚的开发价值,但这些企业老化,没有存在的价值。镇政府的机关建设与经济发展、县城的发展也不协调,需搬迁新建。对这些资产进行清理,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置换出的土地要进行综合开发,这不仅盘活了资产,而且能解决镇财政的困难。
《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