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时间:2019-05-14 06: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第一篇: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湖南省益阳市坚持把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认真研究谋划,周密部署安排,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目前,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正稳步扎实地推进。

一、着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和外部环境。主要统一了三个层面的思想:一是切实加大了领导力度。市编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分别专题听取了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传达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领导经常过问改革进展情况,督查督办有关政策精神和决策部署的落实。二是召开全市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作了强调和安排,明确了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三是作为负责政府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加强了对中央和省、市关于机构改革政策精神的学习,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强化了干职工的责任。

二、组织开展了机构改革专题调研。机构编制部门对全市近些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经验做法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梳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对照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分析研究市政府对应部门职责与内设机构调整情况以及市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握改革导向;分类整理市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摸清了底子;认真听取了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市)编委和编办负责同志对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调整机构设置以及相关配套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并向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分别作了专题汇报,听取意见和指示,为实施机构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抓紧研究拟定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充分利用调研成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结合益阳实际,经反复酝酿和修改,起草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初步方案出台后,与常德、岳阳、衡阳、株洲、怀化、娄底、邵阳等市编办进行了交流探讨,了解和比较兄弟市的方案设计及工作进展情况,并就方案内容专门向省编办作了汇报说明,征求省编办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现已将方案呈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准备近期提交有关会议研究确定。

四、严明机构改革纪律。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行文下发了《关于严肃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纪律的通知》,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的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加强对有关改革政策规定和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中央、省、市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执行落实到位,确保政令畅通。

五、指导推动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召开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各区县(市)编办主任关于机构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围绕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有关机构设置、部门“三定”等具体事项进行了研究商讨,对其中依据政策和权限能够答复的问题当场给予了答复。结合机构改革调研,对各区县(市)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对工作进展迟缓的单位开展了跟踪督查。目前,大部分区县(市)已经拿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初步方案。

第二篇:区编办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XX区编办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为推动2014年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落到实处,XX区编办出实招、举实措,做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推进部门“三定”规定的拟定工作。

一、迅速组织,严格落实。年前已成立了XX区政府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及专职负责人员。已拟定下发了XX区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及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定”规定。

二、深入排查,加强调研。结合2014年的机构编制核查及“吃空饷”核查工作,区编办深入多个区级部门,采取座谈交流、实地查看、查阅档案等形式,深入了解职责运行、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等情况,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前谋划改革方案。积极与涉及改革的部门协商、沟通,做好人员思想工作,使各项工作不出现脱位和空档。

三、查摆问题,指导规范。与区纪委、组织、人保、财政等相关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议,根据我区目前存在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等“三超两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并就下一步工作做了分工和部署。

四是梳理职责,做好“三定”工作。对照我区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涉及的已取消和调整的事项和2014年机构改革中对个别部门的调整,对区政府各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进行认真梳理,对拟保留、取消、调整的职责做到心中有数,并对下一步各涉改单位的“三定”规定拟定工作进行了规范。

第三篇: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创新 李文慧

□李文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对各级政府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改进群众工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创新政府服务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入手,立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不断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全面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尊重群众谋发展。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的意愿融入到发展中来,形成了指导三门峡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围绕富民上项目。一方面,围绕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等项目,确保项目能够直接增加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引进上,实行项目听证论证制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妥善处理好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利益。三是激活民营促繁荣。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服务代理制,即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单位首问负责,全程代理,帮助民营经济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同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二)拓展公共服务范围,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围绕建设最宜人居住自然山水城市的目标,全面启动以陕州公园为龙头的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不仅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环境,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同时加快以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公路、通信和广电“村村通”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实施“两抓一促”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两抓一促”工程(即抓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抓文化活动载体,促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行政服务改革,优化为民服务环境。围绕提高效能、改善服务,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行政服务网络,先后清理各类审批项目1325项,清理率达85.6%,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中心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全程服务代理,做到一站式阳光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全省率先通过了ISO9001管理认证。

(三)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一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树立“大就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就业容量大、形式灵活的各类服务业,带动群众就业。积极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为“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援助。建立市劳动服务中心,定期开设专场供需洽谈会,为失业人员提供平台;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培训,努力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采取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办法,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和跨地区的劳务协作,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完善制度,积极加强社会保障。针对国有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看病难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市属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使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先后两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4.5万城市困难居民享受到城市低保待遇。对农村贫困群体,制定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纳入低保范围,使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探索途径,扎实搞好扶贫开发。建立定点扶贫长效机制,组织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驻军等340个单位对全市264个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同时1360余名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第四篇:加快推进幼儿教育政府责无旁贷

加快推进农村幼儿教育 政府责无旁贷 ——以松阳县为例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而在当前的15年教育中,农村幼儿教育就是那只最慢的船只,急需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推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各大中小城市,幼儿教育各项制度、建设正日臻完善。但在广大的农村,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农村幼儿园的整体办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审视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还依然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

一、幼儿教育的现状

松阳县有幼儿园(班)124所。其中教育部门举办2所,集体举办(即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24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98所。2009年,全县3-5周岁在园幼儿6865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2.03%。其中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4483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65.3%。全县幼教教职工449人,其中园长111人,园长持证上岗率100%;专任教师240人,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43.3%。

在这其中的农村幼儿园中许多是自家院、临时租借校区,校舍陈旧、简陋。有些学校还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湿,室外活动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安全管理难度大、基本上没有设置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教学用具简单,大部份教室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张黑板、一盒粉笔;园内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玩、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及幼儿读物,各种活动难以开展。教师收入大多在1000元左右,除了公办、集体幼儿园外,大部分教职工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小学化”。

二、农村幼儿教育存在问题

一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责任主体不明确。如松阳是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2009年县地方财政收入仅2个多亿,学前教育阶段的财政经费投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幼儿教育责任主体仍不明确。目前该县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都是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由小学出资举办和管理。这些体制及现状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2、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幼儿园的创办者一般只图在家门口有一份微薄的收入,办学规模相当小,有的是将路边小院稍加修膳装修,改建成校舍,或在自己家中办学。如松阳县,规模在1-2年班的幼儿园有90个,占全县幼儿园总数72.6%。幼儿人数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幼儿园是人满为患,有的却只有十个左右的学生。而且各个幼儿园的活动、娱乐设施极少,室外活动设施一般都没有。条件好的幼儿园孩子们还能在室外的草坪跑跑,条件差的只能整天关在室内。各幼儿园在安全设施上更是无从谈起,除公办幼儿园外,一般农村幼儿园均不具备消防卫生安全条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幼儿教师素质整体偏低。由于农村幼儿园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师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从事教育。有的农村教师在教学同时还要负担大量的农活,分散了精力。与此同时,农村幼儿教师和公办、集体办幼儿园老师相比,缺少培训机会、没有前途,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如松阳县共有幼儿教职工449人,其中民办幼儿教师占全部教师总数83.5%。大专以上的专任教师只占幼儿教师的35.8%。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不足,不能以较好的幼儿教育方式去启蒙孩子,不会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户外游戏,他们实际上只充当“保姆”角色。

三、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及建议

农村幼儿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发展最落后的领域,也是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果因城乡差距,从幼儿阶段开始,孩子们就有一个不同的起点,未来我们这个社会就很难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势在必行。

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办学投入。农村幼儿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责任主体在政府。要逐步体现出政府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格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常性、计划性投入。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村边远山区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修缮、改建,逐步建立以乡镇幼儿园为主体,村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教育体系。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应与政府办园享受同等待遇。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3、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等级,规范农村幼儿园管理。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各乡镇中心园的等次,作为镇域内幼儿教育的窗口,集示范、培训、信息、教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促进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整体提高。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做好辖区内各类幼儿园的属地初级管理,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对符合办园条件的予以资质认定并加强监督指导,提高管理效益;对不具备办园条件且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应坚决予以取缔;

4、规范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农村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对在职幼儿园教师按相关规定进行资格确认,对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条件的教师应限期培训。对小学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的,也要加强教学基本功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方式上,可考虑送教下乡方式。农村地域辽阔,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许多幼儿园教师仅一人一园,要把她们集中起来外出培训确有许多困难。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派遣教师骨干,深入农村,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逐步使农村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要求。

第五篇: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2008年

2008年3月12日,在中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公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调整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较目前减少1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

1982年以来的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当然也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年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1965年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1966~1975年

“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1976~1981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

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个单位: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部门陆续确定了方案,付诸实施。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再加上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改为行业总会的有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这两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包括: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包括: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包括: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专利局和国家行政学院)。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4~1997年

1994年,继续推进并力求尽早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

到1994年底,中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2600多万从业人员。

1995年,机构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抓好省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市地县乡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机构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搞好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搞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市地县乡的改革,要认真做到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97年,随着1月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成立,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众多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可以说是资源配置的载体,是落实经济计划的依托。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类部门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就是取消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二道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3月6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下载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益阳市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

    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

    湖南省益阳市家长学校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省益阳市家长学校现状调查报告教育是关系社会全局,影响极其深远和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

    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014-11-24 15:07 8062ubky | 分类:时事政治 | 浏览3550次 分享到: 2014-11-24 15:27 知识大富翁,挑战赢iPhone! 提问者采纳热心网友......

    2014年1-6月湖南省益阳市节能降耗情况

    2014年1-6月湖南省益阳市节能降耗情况 今年GDP能耗年度目标为下降2%,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度目标为下降5%。前三年,我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已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的86.7......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题目: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的近30 年来,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占据整个国家经济主体的经济结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1.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3.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4.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5.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步子稳、工作实 这期省部级干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专题研究班,办得很及时,我非常支持。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政企必须分开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