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分析报告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激励
机制分析报告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的基础上,又较早作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把服务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环境,推动了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促进了人才工作由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
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760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36万人,两院院士89人,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人才贡献率26.2%,科技进步贡献率52.3%,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值2.2万亿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才发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国际化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未来十年,是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时期,是江苏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趋凸现的新挑战,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把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科学规划、不断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力集聚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江苏发展的新优势,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要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推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激励政策,加大了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
重大政策
(一)双千人才工程
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我省科技系统从去年起全面启动实施了“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双千人才工程”就是从2008年到2010年,经过三年努力,全省引进1000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1000名科研创新学者、科技型企业家和企业青年博士等高素质科技人才,造就一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具体说来,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包括:重点引进100名左右两院院士及其团队携带创新成果来江苏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引进200名以上外籍科学家来江苏开展科技产业化合作、引进7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到江苏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以上高素质科技人才包括:重点支持100名左右高层次科研学者面向江苏地方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200名以上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700名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博士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省科技厅主要是通过组织六大计划来实施“双千人才工程”。六大计划包括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
归纳而言,引进1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包括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培养1000名高素质科技人才计划包括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今年江苏省科技创业周活动期间,我省认定了首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学生科技创业对就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根据对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在孵化器,通常一个企业初创时会有3-5人的创业团队,到孵化毕业时一般会形成40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到产业化阶段企业创造的岗位将达到200人以上。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岗位成员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低年龄的特点。因此,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是直接创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高端模式,也是以科技创业带动更多社会就业的有效形式。
(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并重点做好政策制定、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高新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科技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工作,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利用知识产权政策激励人才创新,具体说来就是对于政府授予项目承担单位的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完成人应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项目承担单位在依法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取得相关收益时,应明确规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完成研究人员享有一定比例受益权。对于促进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进行转化的项目人员,也应按贡献享有一定比例的受益权。《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既设立省专利发明奖。提高获得中国专利奖、中国驰名商标单位的奖励额度,对获得优秀专利奖项目单位、优秀专利发明人以及获得著名商标的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职务发明奖励力度,专利权所有单位对外转让专利权取得的税后收益,可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自行实施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后,在专利有效期内,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外观设计专利实施后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千分之五的比例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
2009年5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条例专门设立了激励措施一章,以保证激励措施的实施。
(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现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围绕实施我省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推进人才向科技型、创新型和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加强对地方、高校、企业、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考核力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五)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150万。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技能振兴行动”等技能人才工程;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港口物流、建筑等项目的实训基地200个,逐步形成与江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实训基地布局;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六)百万持证农民培育工程
围绕到2020年江苏农业耕地基本实现规模经营的发展目标,编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投入结构,整合省内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宽进严出,实行免费教育,培训合格后颁发证书,在全省培育百万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技能鉴定证书的持证专业农民。从2010年,每年培育10万人,到2020年全省培育100万人,使全省持证的专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0%。
(七)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文化强省建设,设立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文化产业人才为重点,依靠优惠政策、优势产业、特色项目,建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鼓励高校、文化单位共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文化经营管理专家。到2020年,培养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领军人才100名。
(八)沿海开发人才工程
围绕沿海开发战略,编制沿海发展规划和沿海发展急需人才目录,设立沿海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大力加强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旅游和海洋特色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沿海地区集聚。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增设海洋专业,加强海洋工程研究。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与本地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培养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万名,高技能人才35万名,为打造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九)苏北振兴人才工程
围绕加快振兴苏北,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苏北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实现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到2020年,苏北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3%;引进“双创”人才1000名,引进紧缺人才20000名。按照扩规模、调结构、提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科技成果和人才向苏北转移。优化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提升苏北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鼓励各类人才到苏北创新创业实施意见,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基层工作;推进苏北人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融入长三角人才市场体系。
(十)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第二篇: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报告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报告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发展,面对严峻挑战,长沙整体经济逆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凭借充沛活力实现加速发展,成为支撑长沙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可喜亮点。
一、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增长速度逐月回升,全年增速大幅提高
2009年长沙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3.20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大幅提高
7.5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453.10亿元,增长35.0%;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一举扭转了2008年负增长的颓势,高新技术产业利税额达到203.47亿元,增长幅度达65.2%,利润达127.71亿元,增长幅度达63.5%。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宏观调控措施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2008年基数较低也是2009年增速较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回望全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呈逐月回升的态势,年初的3月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速仅为16.9%,6月止上升至26.5%,全年攀升至29.6%,复苏势头强劲有力。
2、内资企业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总产值1399.45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占比为94.4%;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为25.89亿元,占比为1.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为57.86亿元,占比为3.9%。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92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利润总额中的占比为96.2%;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19亿元,占比为1.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0亿元,占比为2.1%。内资企业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3、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
长沙高新技术龙头、优势产业带动效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2009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达911.86亿元、192.13亿元、187.04亿元,三大产业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比重分别为61.5%、12.9%、12.6%,合计占比达87.0%,而在占比最高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新型机械及汽车行业相关技术又是“龙头”老大,在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8.1%、25.8%。数据表明,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优势产业,而这些优势产业正是支撑长沙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4、大中型企业继续发挥领军作用
2009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共有68家,企业数占比仅为15.5%,但其总产值为1061.30亿元,在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71.6%,其中大型企业为10家,但总产值占比达49.9%,大中型企业的领军作用非常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力量即为这些大中型企业,只要这些大中型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平稳快速发展。
5、园区效应逐渐显现
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长沙市整体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仅高新区、经开区、隆平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高新技术总产值就达120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1.1%。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所在区县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而且也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充沛的新活力。
6、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产品认同度持续增强。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发展到2174种,同比增长14.8%;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1493种,增长9.6%,占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的比重达68.7%。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7.34亿元,增长20.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1.02亿元,增长18.4%。
二、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调整经济结构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同时,一样面临着结构不断调优的挑战。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向区域平衡的方向调整
受产业布局、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区、县(市)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状况。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高低长沙的区、县(市)可分为三个档次,长沙县、岳麓区为第一档次,产值达400-500亿元;芙蓉区、浏阳市、雨花区为第二档次,产值为100亿元上下;其他的天心区、开福区、宁乡县、望城县为第三档次,产值为50亿元左右,不同区县差距相当明显。园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长沙县、岳麓区依托高开区、经开区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芙蓉区、浏阳市凭借隆平科技园、浏阳生物园而稳居第二梯队,其他的区县虽都有不同类型的园区,但大都规模较小,和先进区县差距较大。园区发展的不均衡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长期维持这种状况不仅会制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还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仍是努力方向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型机械及汽车行业相关技术领域产业是绝对“龙头”老大,其产值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50%,可谓是牵一发则动全身,这两个领域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长沙全市整体经济的走势,整体经济对个别行业依赖性过强的“一股独大”的产业格局终究是隐患。如何在保持现有龙头行业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培养其他领域的新兴企业,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值得思考。
3、大力引进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需求迫切
国际金融危机及行业技术调整升级等诸多因素使得长沙规模本不大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的占比呈下降趋势,2009年长沙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83.75亿元,同比增幅仅为8.1%,其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值中的比重仅为5.6%,占比比2008年下降1.3个百分点。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堪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这种状况亟待缓解,大力、有效地引进、发展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从而优化长沙经济结构的需求非常迫切。
4、科技创新能力仍须大力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是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个地区评价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虽继续保持了18.4%的增幅,但仍与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29.4%的增幅有不小的差距,这就意味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强度呈下降的状况,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力度仍显不足,这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所不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市场竞争给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指导各区、县(市)和园区因地制宜加快推动本区域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从而带动全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5、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小型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共计371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84.5%,完成的高新总产值421.90亿元,占比仅为28.4%。作为龙头企业的后备军,众多的小企业具备很好的成长性,但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在资金、人力资源、机制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确保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高新企业不断涌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经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充满活力;外部环境趋好的预期也在增强,利好因素并不缺乏。但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今年整体经济复苏难现去年强劲势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难以把握。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兴利除弊,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不断完善应对措施,从而确保长沙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第三篇: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精选)
附件1
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探索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拓展培养举荐青年科技人才渠道,扶持有学术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托举工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助名额及标准
托举工程每年评选确定100名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每人资助3万元人民币,实施时间为2年。鼓励被托举人所在单位、所推荐单位分别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第三条江苏省科协负责托举工程的立项、评审、监督、考核。各设区市科协负责推荐属地范围内高校科协、所属学会、企业科协会员;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负责推荐本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范围内的会员。
第四条 各设区市科协,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等推荐单位负责项目实施(以下简称项目实施单位),主要任务:
(一)指导帮助被托举人制定培养计划,签订项目合同书;
(二)为被托举人搭建培养平台;
(三)与被托举人工作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实时掌握被托举人发展情况,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并做好项目的总结工作;
(四)接受省科协监督,并按要求提供项目相关材料。第五条 被托举人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及经费使用计划;
(二)积极主动落实培养计划;
(三)及时反馈个人成长情况;
(四)按要求完成省科协和项目实施单位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被托举人申报条件
被托举人须为我省从事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学术道德;
(二)省、市、县(市、区)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高校科协会员,企业(园区)科协会员等;
(三)年龄在35周岁以下(按申报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
(四)学术技术水平在省内同行中具备一定优势,在所在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五)未曾入选本项目或其他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第七条申报与推荐
(一)省科协每年上半年启动申报工作。
(二)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向所在的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或设区市科协提出申请并提交《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
(三)推荐单位应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常委会、党组会议审议同意后确定推荐人选。近两年年检“不合格”的学会无推荐资格。
(四)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同意其申报托举工程,并对其政治、经济、品行把关,加盖单位公章后,报所在地科协或所在省级学会。
第八条评审公示
(一)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重条件质量、看发展潜力的要求。
(二)省科协组织人事部牵头相关部门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托举人选名单。
(三)专家评审意见经省科协党组研究审定后通过江苏公众科技网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资助经费使用范围及管理
资助经费用于被托举人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主要包括:
(一)出国(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短期培训差旅费、注册费等相关支出;
(二)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出版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原创性科技、科普类著作等相关支出;
(三)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材料印刷、购学习资料等相关支出。
经费管理:
(一)项目实施单位应依据经费使用范围及本单位财务规定,制定经费签报程序,帮助指导被托举人完成经费执行。
(二)被托举人对资助经费有自主支配权,须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三)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罚款、捐赠、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等。
(四)省科协将资助经费下拨至推荐单位,并对资助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第十条组织领导
(一)省科协成立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计划财务部、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部,负责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指导设区市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学会学术部负责指导省级学会、在宁高校科协做好被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计划财务部负责专项经费的管理工作,对具体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国际联络部负责为被托举人提供与外事相关的服务,开拓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项目,支持推荐被托举人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管理与监督
(一)被托举人及所在单位、推荐单位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提供不实信息。被托举人如被投诉,其所在单位、推荐单位应当根据需要配合调查,对所反映的问题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二)凡经查实被托举人在申请和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取消资助资格,追缴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并不再受理其以后的项目申请和评奖申请;所在单位存在造假等违纪行为的三年内不接受该单位所有人员资助申请;推荐单位违纪的三年内不得推荐资助人选。第十二条 结项
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提交结项报告。结项报告包含工作总体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绩效以及被托举人成长情况评估等内容。省科协组织对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三条订。
第十四条 会议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由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解释和修本办法经2018年4月16日江苏省科协党组
第四篇:江苏省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扶持政策
江苏省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扶持政策(摘要)
江苏省白下高新区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省级开发区、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等“一区多园”的综合性园区。按照“集约开发、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要求,努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研发及总部基地。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
对入园企业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由区物价局统一审核,区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区权范围的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事业单位有偿服务收费按标准的三分之二收取。企业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凡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除国家规定收取的工商注册费用外,其它办理费用一律免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商注册费用全额由园区负担。
二、建购租生产、科研、总部用房优惠
1、自建生产、科研、总部用房
(1)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在250万元—300万元(含)/亩之间,按区政府确定的土地基准价供地。
(2)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投资强度300万元—400万元(含)/亩,按区政府确定的土地基准价,给予10%优惠。
(3)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在400万元—500万元(含)/亩,按区政府确定的土地基准价,给予20%优惠。
(4)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投资强度500万元以上,按区政府确定的土地基准价,给予30%优惠。
2、购置生产、科研、总部用房
(1)购房面积年税收贡献达600元—700元(含)/平米,按房屋的建设成本价出售。
(2)购房面积年税收贡献达700元—800元(含)/平米,按房屋的建设成本,给予10%的优惠。
(3)购房面积年税收贡献达800元—900元(含)/平米,按房屋的建设成本,给予20%的优惠。(4)购房面积年税收贡献达900元/平米以上,按房屋的建设成本,给予30%的优惠。
3、租赁生产、科研、总部用房
(1)租赁面积年纳税达300元—400元(含)/㎡,按同地段市场价出租。(2)租赁面积年纳税达400元—500元(含)/㎡,按同地段市场价,给予10%的优惠。
(3)租赁面积年纳税达500元—600元(含)/㎡,按同地段市场价, 给予20%的优惠。
(4)租赁面积年纳税达600元/㎡以上,按同地段市场价, 给予30%的优惠。
4、对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和具有再扩张需求的已入园成长型企业,在土地转让价格或房屋出售、租赁价格方面,可根据企业类型和纳税情况进行“一事一议”。
三、产业引导 科技型企业:
对新入园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独立核算的研究开发机构,前三年按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区级收入部分给予80%的扶持,后三年给予60%的扶持。
生产型服务业:
入园企业从事金融衍生服务、物流采购、工业设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外包业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前三年按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区级收入部分给予80%的扶持,后三年给予60%的扶持。
以上两种类型企业,在税收优惠期结束后,可用增量激励的方式延续对企业的扶持,即企业纳税总额较上年增长15%以上的,对其增量给予区级收入部分20%的发展扶持。
总部型企业:
1、对新办理认定的总部型企业,自纳税之日起三年内其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区级收入部分,给予25%的扶持。
2、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总额较上年实现增长15%以上的,另对其增量给予区级收入部分20%的发展扶持;若企业缴纳税收总额较上年实现增长30%以上的,另对其增量给予区级收入部分40%的发展扶持。
四、资金扶持
1、入园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首发成功上市,除享受市有关政策给予的170万元奖励外,再给予企业负责人奖励30万元。
2、园区成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的融资担保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入园的融资担保机构或签约协作的金融服务机构,根据其对入园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规模和优惠程度,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3、引导各类社会创业投资基金对园区企业进行投资,根据其对入园企业投资规模和优惠程度,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4、鼓励各类社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园区高科技孵化项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根据其对入园项目投资规模和优惠程度,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五、优秀人才奖励
1、园区内从事各类研究开发、软件类企业、规模在50人以上、年纳税总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高管层(限企业董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负责人各一名,下同),可参照本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50%标准予以奖励;年纳税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可参照本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区级收入部分予以奖励。
2、其他类型的企业总部,年纳税总额位居1000万元以上,企业高管层可参照本人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50%标准予以奖励;年纳税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可参照本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区级收入部分予以奖励。
3、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年纳税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高管层可参照本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50%标准予以奖励。
4、属于上述奖励对象的企业高管层,在本市无固定住所且租住本区住房的,第一年给予租房补贴,补贴标准为1000元/月。在本区范围内首次购房的,给予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其购房总价的3%。
5、对每一企业高管层的奖励总额每年不超过50万元,且奖励总额不超过该企业当年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区级收入部分的50%。
六、其他奖励
1、南京市专利实施计划、成果转化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等市级各类专项科技发展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园区的高科技项目。白下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园区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支持,对满足专利申请资助条件的科技企业或个人,给予申请费、审查费资助。
2、企业发明专利权资助。研发企业产生并申请国际专利或PPT专利每件资助1万元-3万元;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资助7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资助4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资助200元。
3、企业商标权资助。国外商标每件资助1500元,国内商标每件资助1000元。凡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
4、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4级、3级、2级、1级的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4万元和5万元的补助,由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奖励其差额部分。对通过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的软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通过CMMI2级、3级的按2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通过CMMI4级、5级的按3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通过CMMI3级认证后又通过CMMI4级认证的企业给予差额奖励。对通过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相关国际认证的软件企业,给予认证费用5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并自主软件企业开展个体软件过程(PSP)认证。各级政府奖励累计不超过认证费用成本。
5、海外留学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除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外,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条件的,还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优惠待遇。海外留学人员的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可按规定办理随迁入户手续。
七、服务措施
1、“一站式”服务。新办企业由高新区管委会安排专人协助企业办理工商、税务等入园手续,并协助入园企业办理项目立项、规划审批、项目申报等工作;区权审批范围内的项目,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会审办理,并免收各种服务性收费。高新区管委会与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园区搭建的院所资源共享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实验室、研究中心、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科研成果等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3、综合服务。以“科技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平台,引入金融、投资担保、会计事务所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创新基金申请、专利申请、人事代理、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审计、投融资及商务、会务、餐饮、电信、网络等服务。
八、相关要求
1、项目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环保无污染(提供环评报告)、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的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技术在国内领先,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一定的产业化能力);
2、公司注册地在白下高新区内,纳税级次在白下;
3、土地证办至企业名下1年内不开工的或取得项目建设许可证半年内未开工的,园区收回土地(按原土地转让价格加合理的资金占用成本);
4、入园企业后续项目,经认定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要求、属于限制类的项目,无条件收回土地;属于非限制类的项目按照企业实际经营类型和周边同类地形收取土地差价。
第五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极、启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共享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提高我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好地开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9月下旬,由市高新办牵头,组织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信息办、市发展规划院等单位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进行调研交流,与当地经信委、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泛交流,学习吸收当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2009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2010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成都市有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及西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截至2009年底共聚集各类企业13000多家,包括863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超过600家的软件类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六大产业集群。
重庆市拥有43个工业园区,其中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北部新区成立于2000年,面积13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累计签约项目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合同外资82亿美元,世界500强入驻近40家。
2、园区发展重点突出,产值税收快速增长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产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优势明显,2009年产值分别达到718亿元、250亿元、100亿元、320亿元和144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451.72亿元,增长23.7%。未来五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将着力打造“1+4”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光电产业为中心,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齐头并进;预计到2013年,五大产业总规模将达5000亿元,2018年力争突破1万亿元。
2009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重庆北部新区重点支持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房地产及其他产业。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67亿元、地方留存财政收入7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均在40%以上。
3、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度贴合企业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效,是这几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如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2.5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园区内道路宽敞整洁、建筑物错落有致、物流公司、餐饮、住宿、移动通信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配套服务更是获得了园区内企业的认同。园区延伸“三段式”服务,率中西部之先,开通“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企业走访制度,坚持以重点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政务服务到企业增值服务,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环环相扣的企业服务“高新模式”,在无形之中彰显其对产业聚集、区域创新的有形之力。
4、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
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加快推进东湖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发挥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实施“3551人才计划”,有效招引高端科技人才,其中有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湖北省有名的“人才特区”。
三、三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高新技术产业是地方经济谋长远、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着力点、结合点,是提高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武汉、成都、重庆三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产业定位必须高端化
地方经济要加速发展,最终要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地方优势,集中发展适合自身特色的高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内生式发展道路,通过园区培养企业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来积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光电子产业,由此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光谷”。生物产业兴起时,武汉东湖高新区超前布局,建立光谷生物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201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又挂上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着力寻找“中国创造”之路。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发展成为武汉市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科技力量。
2、高度重视高新园区规划建设
三地均高度重视高新园区的规划布局和高起点建设。重庆北部新区面积157.59平方公里,人口53万,园区北靠国际空港,南临重庆中央商务区,西依嘉陵江,东接长江黄金水道,紧临重庆保税港区,具有中国西部唯一的集水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优势,俗称重庆副中心。2010年北部新区被纳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使得重庆发展“5+3”战略性布局成为可能。同时,重庆北部新区在建设上也是高起点,从2003年开始投资450亿元建设高标准的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设施、生态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为北部新区企业发展、人才引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部新区凭借空间规划和建设的高起点,强势推动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项目发展高增量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成都高新区按照“一区一业主”的规划和空间布局要求,积极引进工业项目;以项目促建为中心,加快项目投产和达产,进一步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到人、跟踪到底、服务到位的“三到”工作原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全方位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确保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强化重点项目协调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效率。2009年园区列入省市重点项目75个,总投资849.75亿元。按照“四个一批”划分,促使投产达产项目、加快建设项目、促进开工项目和前期储备项目按时到位。
4、要素保障促发展
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目前拥有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牌子,意味着拥有比一般国家高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园区在落实好原有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在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后较快地开展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体制创新等5方面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东湖高新区懂得利用牌子,给予高新企业优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快速推动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我市的参考与启示
1、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产业空间布局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需根据杭州地理位置特点和产业特色,城、核、带、区相互结合,既要覆盖大杭州,又要突出重点区域;既要立足当前状况,又要考虑今后发展空间。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可选择发展“一城、两区、三带、多块”的空间布局。“一城”即主城区,包括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为大江东和大城西科创园;“三带”是由文一西路向西经五常、仓前、(老)余杭至临安锦城,由转塘沿320国道经受降、高桥至富阳市区,由双浦沿杭千高速经富阳东洲、桐庐、建德至淳安的三条发展带;“多块”指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高教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区域和新的产业集聚区。
2、着力加快产学研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知识变成科技成果,变成专利是创新的第一阶段,解决所有权是第二阶段。所有权明确了以后,第三阶段是和投资者、和企业相结合,这又需要专门机制来配合,让科技成果、专利与资本对接,进行产业化。产业化之后,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应根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在巩固提升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适合杭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3、有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土地及其他资源日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既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又发展企业和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应集中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和效益产出,在企业间鼓励开展节能环保工作,鼓励企业用环境友好的加工工艺取代高污染的化学工艺,用生物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同时,应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建立健全重点企业直通车、领导与企业沟通制度,健全企业反映问题的解决机制。落实各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园区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充满活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