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条例
(2011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和监督管理活动。
新型墙体材料根据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
第三条〔发展应用原则〕 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遵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因地制宜、安全实用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城镇为重点,在农村逐步推广。
第四条〔政府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协调解决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中的重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墙体材料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的宣传、推广工作,落实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措施。
第五条〔部门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工作,其所属的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机构职责〕 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实施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指导协调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
(四)负责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五)组织新型墙体材料的统计、信息交流和宣传培训;
(六)为生产企业和建设单位提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咨询服务;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所需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七条〔表彰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九条〔目录与技术公告〕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组织制定和公布本省新型墙体 材料目录、建设领域推广应用、限制和禁止使用技术公告。
第十条〔技术规程及通用图集〕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制定和编制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设计、施工技术规程及通用图集,规范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
第十一条〔鼓励研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工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产业化。
第十二条〔生产扶持〕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组织和引导生产企业集约发展,形成产业化基地,满足建筑市场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发挥投资、税费、价格等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扶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发展。
第十三条〔生产要求〕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渣、建筑固体废弃物、植物秸秆等原料,生产多孔砖、空心砖、建筑砌块、轻质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
鼓励企业生产与新能源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型墙体材料。第十四条〔标准要求〕 企业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安全要求。新型墙体材料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生产企业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向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十五条〔认定制度〕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认定制度。经省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认定为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
(一)属于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范围;
(二)符合质量标准,并经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三)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检测手段等质量控制体系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认定程序〕 企业申请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提交下列资料:
(一)认定申报书;
(二)生产原料、工艺、结构和执行标准等说明书;
(三)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四)其他必备的技术资料。
设区的市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省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认定,对符合认定条件的,颁发认定证书,并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禁止伪造、转让、出租、涂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证书。第十七条〔限制生产〕 粘土实心砖生产实行定点限产,现有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应当通过技术改造,逐步转产多孔砖、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并向所在地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备案。备案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制现有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的取土范围和规模。经批准在坡地、丘陵地取土生产粘土实心砖的企业,应当结合土地整理,以挖丘平坡方式取土,取土深度不得低于相邻耕地地面。
税务部门对生产粘土实心砖的一般纳税人,按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征收,不得采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
第十八条〔禁止行为〕 禁止新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为新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证、采矿许可证。
禁止在耕地林地取土、建窑烧砖。
第十九条〔禁用与推广〕 城市规划区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及其附属建筑、临时设施,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但列入文物保护的古建筑修缮工程除外。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的镇和乡村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按照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规划的要求,由县级人民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示范引导等方式,逐步推广应用适合当地的新型墙体材料。
第二十条〔禁实单位责任〕 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区域 内,有关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设单位不得授意或者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使用粘土实心砖;
(二)设计单位应当根据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规定进行设计;
(三)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根据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规定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四)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规定,按照设计文件要求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进行施工;
(五)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规定实施监理。
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区域外使用政府性资金或者国债资金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二十一条〔鼓励使用新型墙材〕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建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二十二条〔专项基金〕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但列入文物保护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和农村居民自建住房除外。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由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负责征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度安排使用。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对象、范围、标准,也不得减征、免征、缓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的实施细则,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基金用途〕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用于下列情形:
(一)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贴息和补助;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三)新型墙体材料示范项目和新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示范房建设及试点工程的补贴;
(四)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单位返还基金;
(五)与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有关的其他开支。第二十四条〔基金返还〕 建设单位申请返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应当在主体工程竣工后三十日内,向收取专项基金的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申请核验,并出具购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原始凭证。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应当及时进行现场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建筑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经验收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按照本省规定向建设单位返还新型墙体材料基金。第二十五条〔申请使用〕 申请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用于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由申请单位向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及项目可行性报告,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纳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年度预算,由财政部门拨付项目资金。
第二十六条〔投诉举报〕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墙体材料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受理和处理投诉举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证书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四款规定,伪造、转让、出租、涂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证书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取土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未按要求取土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法建设取土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新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取缔;在耕地林地取土、建窑烧砖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单位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区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建设单位授意或者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应予拆除;不能拆除的,按使用粘土实心砖量处以每立方米五十元罚款;
(二)设计单位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建设项目中设计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施工图审查单位违反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规定,审查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施工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粘土实心砖进行施工的,应予拆除;不能拆除的,按使用粘土实心砖量处以每立方米五十元罚款;
(五)工程监理单位未根据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规定实施监理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援引条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听证规定〕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条例的规定,作出五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公职人员责任〕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墙体材料改革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认定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
(二)违反规定为新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证、采矿许可证的;
(三)违反规定征收、返还、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
(四)收取认定、备案费用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三十四条〔施行日期〕 本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教科书体例发展概况
教科书的体例发展概况张华 前述:
体例和结构是教科书的组织形式,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精选出来以后,教科书编写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体例和结构。
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是在史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史书的编纂体例是一种构架,是历史内容的组织形式。历史主要叙述的是史学家对历史认识,了解和研究的成果,而要将这些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好的转化为全社会的知识财富,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历史知识自身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撰述的体例结构是多种多样、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例如我国的史书体例就经过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由不太完善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善的过程。
1《汉书·艺文志》上叙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得出,“记言”和“记事”是中国历史编纂的两种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两种形式相互结合,不断变化发展,衍变出各种不同的教科1 朱煜,《历史教材学概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83页。
书体例。总的来说,中国史书的编纂体例,主要经历了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编年体的主要特点是以时间为主线组织相关的历史史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它能都使“中国外夷,同年共生,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让人们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整体全面的认识,《左传》、《春秋》、《汉纪》、《国榷》、《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皆为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大约开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其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实为多种体例综合而成。其中的“世家”、“列传”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基本上是一人一传或者数人和传的形式组织历史的相关内容,主要为了突出人物活动,比编年体有更大的容量。“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词,主要是以帝王为中心,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和时代的大势。实际上,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按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史记》中大事年表的性质和人物年表性质的“表”也同样是以时间为顺序叙述史事,实则为编年体。从而弥补了纪传体史书的某些缺陷。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转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这种体裁的首创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的是这种体例,每一历史事件按时间独立成篇。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的表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皆为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分别以历史的三个要素——时间、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组织历史内容,各有千秋,并成为我国历史编撰的三种基本构架。古代西方的史学教科书长期以编年为主要的编撰体例,近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科书体例——章节体。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和教会学校开设历史课,采用西方的历史教科书。至此,章节体引入中国,经过我国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沿用至今,并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撰体例。1904年——1906年我国近代维新派史学家夏曾佑编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分三册推出,采用的结构即为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一目了然,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由章节体编纂的中学历史教科22 马执斌,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期。
书。
近百年以来,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采用章节体通史的体例结构也就是逻辑式的组织方式来编写教材。从外部式样上来看,按照章、节、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教科书的。时期为例来加以说明。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章”主要按朝代划分历史内容,如第一章为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秦朝时期和西汉时期的历史内容。
每一章的“节”,是按照同一阶段的专题历史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是按照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专题组织教学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按照经济史和文化史组织编排。每一节中的目是进一步将各节的专题内容细分成若干部分组织成有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节”和“目”的编排,历史内容按照同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组成了横向的网状结构,从而完整的叙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完整的把握更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内容。
显然,章、节、目的框架体系,把历史的发展线索和具
体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纵横交织,既是一个纵向的链式结构,同时也是一个横向的网状结构,兼顾了历史教科书中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诸要素。
第三篇: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基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
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8〕9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制订的《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九月四日
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加快发展与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促进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7〕77号)和有关政府性基金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就地缴入各级国库,纳入财政
本实施细则由各级财政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各级建筑节能预算管理;实行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第三条
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以下简称墙改办)具体负责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
第四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建设行政主管
第二章 征收 部门和上级墙改办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可在办理工程规划或者施工许可证前,按照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或规划审批确定的建筑面积,以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六条 省(部)属单位的建筑工程,由省墙改办负责征收或委托建筑工程所在地墙
除国务院、财政部规定外,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新型墙体材改办代收;市、县的建筑工程,分别由建筑工程所在地市、县墙改办负责征收。第七条
料专项基金征收对象、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或减、免、缓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八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不得向施工单位重复收取,也不得在墙体材料销售环节征收,严禁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外加收任何名目的保证金或押金。
第九条 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应使用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专用票据》(以下简称《专用票据》)。凡不按本规定使用《专用票据》的,被征收基金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付款,财务部门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十条 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实行票款分离的征缴办法,就地缴入同级财政国库。建设单位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时,应持墙改办开具的《专用票据》5日内向当地银行国库经收处缴款。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计入建安工程成本。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列第103类“非税收入”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19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实行省与市(县)分成。各市、县征收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15%上缴省国库,85%缴同级国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按照上述科目、预算级次及分享比例进行系统维护和核算。第十三条 各级墙改办应与同级财政部门建立对账制度,确保征收的新型墙体材料专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也可由各级墙改办委托其他单位代征。代征手续费项基金全额就地缴入各级地方国库。第十四条
按实际代征额2‰的比例,由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预算安排和拨付。
第三章 使用
第十五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必须专款专用,由各级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编制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通过部门预算予以核拨。其使用范围包括:
(一)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贴息和补助;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三)新型墙体材料示范项目和新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示范房建设及试点工程的补贴;
(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宣传、培训;
(五)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单位返还基金;
(六)代征手续费;
(七)经财政部门批准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的其他开支。
第十六条 各级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履行职能所必需的经费,由各级财政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用于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单位返还基金的,部门通过部门预算予以核拨,不得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列支。第十七条
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竣工后30日内,应向当地墙改办提出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验收申请,墙改办应及时进行现场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二)由墙改办对建筑工程使用的墙体材料是否属《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见附件
1)规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是否经省墙改办统一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进行审查。
(三)由墙改办对建设单位招投标预算书确定的新型墙体材料用量以及购进新型墙体材料原始凭证等资料进行核实无误后,按实际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返还基金。对使用孔洞率大于25%小于30%的烧结多孔砖和孔洞率大于40%小于45%的烧结空心砖或单排孔砼空心砌块,按实际使用比例的50%返还基金。对于使用孔洞率小于25%的烧结多孔砖和孔洞率小于40%的烧结空心砖不予以返还。
(四)待建筑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经验收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墙改办应向建设单位拨付返还基金。
(五)下列情况不予返还专项基金:
1.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竣工后30日内未提出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验收申请的;
2.使用不属于《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规定和未经省墙改办统一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
3.建筑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未经建筑节能验收或验收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第十八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及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由墙改办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
(三)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应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权限办理;
(四)经墙改办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纳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算;
(五)财政部门根据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算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九条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列215类“工业商业金融
各级墙改办应加强基金征收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程序。等事务”03款“建筑业”04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第二十条
建立专项基金征收、返还台账,确保专项基金收支平衡。各级墙改办应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支情况报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财政部门及墙改办。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不及时足额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由墙改办及其委托单位督促补缴应缴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并自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未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虚报建筑面积以及新型墙体材料购进数量的,由墙改办及其委
各级墙改办及其委托单位不按本实施细则规定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托单位责令改正,并限期补缴应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第二十三条
金,不按规定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或者截留、挤占、挪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
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建设厅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陕政办发〔2003〕74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规定为准。
附件:1.新型墙体材料目录
2.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专用票据(票样)(略)
附件1:
新型墙体材料目录
一、砖类
(一)非粘土烧结多孔砖(符合GB13544-2000技术要求)和非粘土烧结空心砖(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二)混凝土多孔砖(符合JC943-2004技术要求)。
(三)蒸压粉煤灰砖(符合JC239-2001技术要求)和蒸压灰砂空心砖(符合JC/T637-1996技术要求)。
(四)烧结多孔砖(仅限西部地区,符合GB13544-2000技术要求)和烧结空心砖(仅限西部地区,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二、砌块类
(一)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符合GB8239-1997技术要求)。
(二)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符合GB15229-2002技术要求)。
(三)烧结空心砌块(以煤矸石、江河湖淤泥、建筑垃圾、页岩为原料,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四)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符合GB/T11968-2006技术要求)。
(五)石膏砌块(符合JC/T698-1998技术要求)。
(六)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符合JC862-2000技术要求)。
三、板材类
(一)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符合GB15762-1995技术要求)。
(二)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符合JG/T169-2005技术要求)。
(三)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芯板(符合JC623-1996技术要求)。
(四)石膏空心条板(符合JC/T829-1998技术要求)。
(五)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简称GRC板,符合GB/T19631-2005技术要求)。
(六)金属面夹芯板。其中: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符合JC689-1998技术要求);金属面埂质聚氨酯夹芯板(符合JC/T868-2000技术要求);金属面岩棉、矿渣棉夹芯板(符合JC/T869-2000技术要求)。
(七)建筑平板。其中:纸面石膏板(符合GB/T9775-1999技术要求);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符合JC/T564-2000技术要求);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符合JC/T626-1996技术要求);维纶纤维增强水泥平板(符合JC/T671-1997技术要求);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符合JC/T1996技术要求)。
四、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工业废渣、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江河(湖、海)淤泥墙体材料产品(烧结实心砖除外)。
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混凝土砖、烧结保温砖(砌块)、中空钢网内膜隔墙、复合保温砖(砌块)、预制复合墙板(体),聚氨酯硬泡复合板及以专用聚氨酯为材料的建筑墙体等。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04日 实施日期:2008年09月04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新型墙材厂调研材料
认真开展“两帮一带”活动 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型墙材厂调研材料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沿海部分企业倒闭,外出农民工相继返乡,对我镇的就业形势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当前形势,镇党委认真贯彻和落实“两帮一带”活动会议精神,大力动员全民创业,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两帮一带”活动中,镇党组织切实加强对“两帮一带”活动的领导,深入基层认真调研,了解和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就***新型墙材厂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型墙材厂基本情况
***镇新型墙材厂位于***镇****村,占地80亩,总投资3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万元,年设计能力生产页岩砖1.2亿块,销售收入4000万元,可实现利税400万元,同时可吸纳剩余劳动力100多人,该项目具有节能、环保、保护耕地的特点,是新型建材材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该项目是我镇***村***响应上级号召带头创业项目,在我镇党员干部带头创业活动中带了一个好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
1、贷款融资难,由于长期落后观念的影响,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时常是另眼相看,总觉得中小企业的信用有问题,有钱而不放贷给那些中小企业,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正常生产经营很难维持。新型墙材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面对周边群众和部分建筑商,群众有赊帐的习惯,客观造成了该厂的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应收帐款具高不下,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目前在满负荷生产下,缺口流动资金200万元需要银行贷款解决。
2、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实行家族式管理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样势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企业各项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还不能有效地实行科学管理,只能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工人大部分是本地农民,懂技术、能管理的人不多,整体素质不高,很难从一线生产者当中产生管理人才,从而缺失了即懂生产经营又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者。第三是企业规模小、待遇低,还不能吸引高素质的管理者,就是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留住。
3、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受资金规模较小的影响,以及人才上的劣势,决定了该企业中只能是简单的生产页岩砖,产品单
一、技术含量不高,如果出现竞争对手,势必影响到盈利的能力。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不能利用资金技术进行后续的研发,设计出更节省能源、成本更低、更能符合现代生活 的建筑材料,这将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
4、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上,在决策上只是个别人说了算,还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转变到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章立制,规范生产管理行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引进一批能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必要时可以选派部分机关同志到企业任职,选派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到机关锻炼,迅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待遇,在企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研发具有竞争能力、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产品,及时主动了解行业内发展信息,根据客户需要调整产品品种和结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使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积极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股权转让、信用、担保、固定资产抵押等方式融资,解决企业 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加强财务管理,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和折让,加速应收帐款的回收,积极利用相关企业给予的折扣折让,合理科学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我市现在开展的“两帮一带”活动是一个切合当前实际的载体。镇党委、政府将切实抓好“两帮一带”活动,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
一、做好服务。镇党委、政府要着眼大局,转变工作方式,理清工作思路,大力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加入创业大军。镇党委、政府将在政策信息咨询、证照办理、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调,用实际行动支持创业。
二、认真抓贯彻落实。落实各级关于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所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协调沟通,使各部门的力量集中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此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第五篇: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委、省政府: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催生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成长。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受省政府委托,我们就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专业大户初具规模。据调查,我省目前现有农业种养大户8.3万户(其中种植业5.4万户、养殖业2.9万户),户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眉县共376个专业大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达253户,占67.3%。宜川县68个果业种植大户经营的3700多亩果园,全部采用新技术,建成了“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的生态果园,优果率达到90%以上,2013年产值达4200万元,户均61.8万元;32个种粮大户户均收入达15万元。
(二)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4260家,入社农户达145.6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9.6%,带动非成员农户260.9万户,辐射带动率达45%,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村。宜川县农民合作社入社户数占农户总数的78%,基本覆盖了全部村、组。合作社经营产业涉及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并逐步扩展到物资配送、科技服务、民间工艺、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和产业。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服务专业合作社创造的“政府+企业+专家+农户”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在全县范围开展“农技农资双向服务、农资农副双向流通、农业科技双向推动”的实践经验已在全省一些县区推广。合作社成员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非成员高出近30%,眉县入社成员比非社员人均增收4200元。
(三)家庭农场起步良好。自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首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列入扶持发展重点以来,我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按照省农业厅确定的标准,目前全省家庭农场总数已达21125家,经营总面积163.6万亩,其中95.6%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176.9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洛南县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1.97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倍。宜川县安家庄鑫丰家庭农场年产鲜蛋570多吨,年纯收入达70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2013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8万个,其中各级龙头企业达2190家(国家级36家、省级458家、市县级1696家);年销售收入总额1095.1亿元,出口创汇6.6亿美元。70%以上龙头企业以订单、股份合作等方式联结农户,使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和就近就业,去年实现增收总额为246.8亿元,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商洛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960元。宝鸡市龙头企业2013年吸纳农民工32596人,带动农户43万户,为农民增收11.4亿元。
二、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规范。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是总体数量、成员数量还是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都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如合作社发展参差不齐、质量不高,单个合作社平均社员只有60人左右;合作社形式多而杂,有协会型、企业型、家族型、供销型、分散型、融资型等等,部分合作社只有牌子,没有社员,名不符实;示范社数量少,其中省级百强示范社只有230多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在家庭农场方面,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下的占63%,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农场占近一半。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数占不到全国的2%,销售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非常弱。
(二)土地流转速度较慢。我省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展较慢,土地流转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速度,导致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规模小、扩展慢,想扩大经营规模只能“望地兴叹”。即使已经流转的土地也存在期限短、不规范的问题,绝大部分流转合同一年一签。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土地,转出和转入双方以口头形式私下商定,转出方随时可以收回土地,直接影响了转入方对土地的长远投资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同时,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流入方很难进行连片作业和水、电、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服务供求矛盾较突出。调研所到之处,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农村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繁琐、隐性成本大。由于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受自然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农贷款风险较大,加之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受到限制以及担保机构不健全、信誉度差等原因,许多金融机构不愿为新型主体放贷。有的即使愿意放贷,也都是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对新型主体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在农业保险方面,政策性保险产品种类少、覆盖面小、补贴比例偏低,对新型主体也没有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巨灾风险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从事种养业的新型主体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更是起不到支撑作用。
(四)配套措施跟不上。一是用地难。中央连续两个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及“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的规定落实的不够到位。新型主体的生产、办公设施用地,拓宽道路用地,加工、仓储用地,大型农机具库房用地等,按正常程序批地非常困难,农民采取强行占地、占后罚款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用电、用水难。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基地上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需要架线通电、打井修渠等,不但审批手续繁琐,而且成本很高,在目前国家对土地流转后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没有明确扶持政策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力承担。同时新型主体用电价格每千瓦时普遍高于农业用电价格0.2-0.3元。三是设备更新难。有些起步较早的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工设备严重老化或者属于落后淘汰产品,普遍由于资金困难又没有相应的项目扶持而得不到及时报废更新,仍在“带病”作业或“超期服役”,不但影响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五)人才、技术短缺。我省现有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头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层次、技术素质、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都比较低,在我们调研中了解的种养户中,近半数的人靠自己经验和自学指导生产,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种养方法、方式和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不了解、不掌握,出于盲目状态,如:有的养殖户对牲畜的病毒、病菌如何防治均不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种养,很难胜任新型主体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工作。加之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一些部门的专业人才因成本太高承担不起而不得不放弃。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管理跟不上成为困扰新型主体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尤其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他们对人才、技术的渴求甚至超过对贷款的渴求。
(六)社会化服务较滞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我省无论是公益性服务机构还是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开展技术推广、农资配送、土地流转、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抗旱排涝、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方面,与新型主体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专业性的服务公司和技术性的协会服务组织建立较少,远不能满足新型主体和广大农民所需的低成本、全方位的服务。
由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省起步时间不长,各地还在摸索前行。因此,基层政府普遍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意义和中央的重大决策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有的甚至为争项目、争投资而发展新型主体,前瞻性、目的性不明确;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配合不够、扶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许多地方在农民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跟不上,土地转出后农民有后顾之忧;农村金融、保险机构体制创新不够、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专业人才等等,都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中央确定,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结合陕西省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思路、创造性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意义的认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释放农村生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形势下应对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根本之策,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小农业与现代大市场的对接,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央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宣传和新闻部门宣传教育工作须及时跟进。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范围、广覆盖地开展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决策部署、扶持政策,及时报道我省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先进典型,推广他们的经验,真正使基层干部和群众方向明确、政策明了,学有榜样、干有奔头,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二)坚持以重点带动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根据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全面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应首先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大主体,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非常契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家庭农场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主要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建议以省政府名义制定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建设的具体办法,从认定标准、登记备案、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土地政策和社会化服务等层面健全配套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在我省,凡是农业生产有特色、效益好的地方,都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地方。因此,要十分重视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在继续扩大农民合作社总量的同时,把注重质量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把工作重心放在示范社建设和推进同业合作社联合上。建议省政府责成由省农业厅牵头,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参加,对现有农民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对登记、备案手续不完善的补充完善,今后凡在工商部门新登记的合作社必须到农业部门进行备案,以便更好的给予指导;对运作不规范的合作社,农业部门派员从组织管理、章程制度、财务核算、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示范社建设要在主导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发展层次、加强股份资金管理、促进资金互助合作和新型农民培育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扩大示范社的评定,带动整个合作社规范发展。在推进同业合作社跨区域的联合与合作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登记管理、培训指导和政策扶持上。
除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是现代农业进程中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各级政府要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工信部门应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改纳入到全省工业技改项目范围,并增加技改贷款贴息总量,将项目和资金切块下达,减少层层审批。建议通过省政府对成功重组达到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奖,以加强对明星企业的支持和培育。
(三)切实抓好土地流转这个中心环节
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是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土地流转的要求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流转两个文件的规定精神,一是落实省、市、县三级工作经费,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二是推行委托流转、股份合作、集中连片的方式,提高新型主体经营规模化程度。三是健全乡(镇)一级经营管理组织和推动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四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四)全力抓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服务
1、财政扶持。各级财政要向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在土地流转方面,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奖励补助。要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调整补贴方式。今后凡涉及粮食生产的各项农业补贴尤其是新增项目和资金,重点向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农场投放,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同时可以试点探索为家庭农场实行免费供种、优先提供技术培训、优先提供农机具补贴和提高补贴比例以及按家庭农场销售商品粮数量进行奖励的特殊政策。引导种粮大户通过工商登记逐步过渡为家庭农场。建议省级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科技、国土、扶贫等部门涉及农业方面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尽量整合并优先安排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施,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主体持有和管护。省财政还可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成立跨县、跨市的合作社联社,奖励补助联合社开展仓储、包装、加工、冷链运输和城市直销连锁店、产地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
2、金融扶持。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体制机制,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坚强后盾,保障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要为新型主体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凡符合贷款条件的原则上都要放行,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加大额度、优惠利率。要将各类新型主体纳入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建立信用信息系统,按信用等级贷款,以降低银行风险。要创新农村贷款抵押质押方式,除土地经营权和经营收益权可用于抵押质押外,针对新型主体,试行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机械、加工储藏设备、大家畜和种养设施等抵押贷款,并适当提高抵押率。建议以省政府名义或金融办出台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指导意见或办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利用民间资本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资金互助,以缓解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供求矛盾,并规范其资金互助行为,保证互助资金的安全。要增设各级财政出资的农业担保机构,提高信誉度,为新型主体提供全面优质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完善新型主体的风险补偿机制,在目前开展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创新保险产品,扩大覆盖面,针对不同主体、不同规模、不同作物等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现有保险保费补贴比例;针对以种养业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新型主体,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并开展试点,以保障新型主体在遭受到巨大自然风险时,经济收入不受或少受影响。
3、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契机,精心编制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十三五”乃至长期规划,培养以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能人为主要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充分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基地,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免费和补贴政策,为新型主体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技术推广骨干、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服务型人才。要根据各地种养业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骨干进行专业需求培训,使他们学有目标和目的,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要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办法,率先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要允许在职和退居二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职,兼职期间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多途径解决人才供需紧张的矛盾。
4、用地用电支持。国土部门要加大中、省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及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单列一定比例和按农用地管理等规定的落实力度,切实保障新型主体的用地需求。电力部门对新型主体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储藏等生产用电一律按农业用电收费标准执行。
(五)加强对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科学指导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序列,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形成支持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实行科学指导。针对各地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早纠正,加强防范,防止再出现行政命令、下任务指标、搞“一刀切”;防止出现形式主义、重数量不重质量;防止出现工商企业进入农村以办家庭农场为名圈地,从事“非农化”、“非粮化”产业;防止出现家族势力称霸而伤害大多数农户利益;防止出现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名,搞非法融资,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等现象发生。同时,不能忽视对占经营主体绝大多数的小规模承包经营农户的扶持,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维护公平、共同发展。
3、开展示范试点。在继续抓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合社建设试点的同时,重点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紧紧围绕我省粮、果、畜、菜等主导产业和其他优势特色产业,近期内重点扶持培育1000家左右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县两级也应树立一批示范家庭农场。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推广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典型,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