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08: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第一篇: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前景

——主要介绍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xxx(江西理工大学 冶金xxx班18号 341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磁产业的发展及现状。磁性材料主要包括永磁材料、软磁材料、信磁材料、特磁材料等,覆盖很多高新技术领域。在稀土永磁材料技术、永磁铁氧体技术、非晶软磁材料技术、软磁铁氧体技术、微波铁氧体器件技术、磁性材料专用设备技术等领域,全球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群。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

【关健词】新型材料 磁性材料 软磁材料 永磁材料 磁性材料行业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新材料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要建立起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产品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1】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新型磁性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一)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规模,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和高端苯乙烯系弹性体、耐高低温硅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强化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开发。

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0)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积极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新产品或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

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配方开发、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环节,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及超声换能用压电陶瓷。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建立高纯陶瓷原料保障体系。

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特种玻璃产业化,增强产品自给能力。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积极发展长波红外玻璃、无铅低温封接玻璃、激光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晶体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三)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领域的研究应用。

生物材料。积极开展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化,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智能材料。加强基础材料研究,开发智能材料与结构制备加工技术,发展形状记忆合金、应变电阻合金、磁致伸缩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和磁流变液体材料等。

超导材料。突破高度均匀合金的熔炼及超导线材制备技术,提高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等低温超导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温超导千米长线、高温超导薄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满足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电缆、无线通信等需求。

磁性材料。主要包括金属软磁合金、软磁铁氧体等软磁村料和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铝镍钴永磁等永磁材料。金属软磁合金包括硅钢铁镍合金,在传统产业应用较多,软磁铁在电子信息领域应用较多。磁性材料从形态上讲。包括粉体材料、液体材料、块体材料、薄膜材料等。

一、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

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02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2003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在现代科技社会中,磁性材料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能性基础材料。其应用之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其涉及领域有航空、航天、核技术、汽车、电子、信息、通讯、动力、机械、照明、家用电器、矿山机械、工业技术等。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以一个家庭拥有的电机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程度的说法,据统计当时美国为26台,日本为14台,每台电机内都含有永磁体。近年又有以人均磁性材料消耗值来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说法,据统计2003年发达国家人均磁性材料消耗值约为USD4.772,我国则为USD1.023,约为发达国家的21.5%。

二、我国磁性材料工业现状

1、产品产量和产值不适配

目前,我国的磁性材料工业在产量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根据本行业协会的统计,1998年我国的永磁铁氧体销售量约11.5万吨(其中粘结铁氧体0.5万吨),出口约6.5万吨。软磁铁氧体销售量约4.2万吨(其中偏转磁芯约1万吨),出口约1万吨。稀土钕铁硼成品销售约4100吨,铝镍钴约2000吨。中低档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 但在高档产品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实力,缺少国际竞争能力。从行业整体来看,我国的磁性工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制造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和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粘结钕铁硼产业中,由于国内不能大批量生产快淬磁粉,磁粉原料进口价格相对昂贵,同时IT产业对粘结钕铁硼需求远小于欧美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内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有4家,年产量达到160吨左右。

2、磁性产品性能偏低

国内的磁性材料产品的大部分集中在低档次,缺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另外,价格低廉,赢利极微薄。永磁铁氧体以扬声器磁体为主,产品性能在Y30以下。电扬磁瓦的性能在Y30H-1,但大批量生产时性能不够稳定。软磁铁氧体的产品集中在消费类产品,工业类磁芯的产量较少。大批量生产的功率铁氧体材料的性能相当于日本TDK产品的PC30版号;高磁导率铁氧体的μ在6000左右。少数企业能小批量生产 PC40牌号和磁导率达到10000以上的产品。钕铁硼磁体的生产性能一般在N35左右(磁能积为35MGOE),N40以上和高

矫顽力牌号N38H。N32SH的只有少数企业能生产。国外推出的新牌号已经达到N50,N48H。

3、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的磁性材料专用设备销售总额达到1.43亿元,能提供成套成线的磁性材料生产设备。“十五”期间我国磁性材料的性能和档次将会有新的提高,同时,由于国内外竞争激烈,要求产品成本不断降低。为此,磁性材料专用设备应开发自动化程度高,低能耗和高效率的设备。工装设备的改善,可使磁性产品提高一个档次,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连续生产线,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二、磁性材料发展趋势

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类家电产品和工业类整机, 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据专家分析,世界磁性材料市场将以15%的年增长率发展。今后5年内,中国的磁性材料工业主要将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得以提高,在产量方面增长的速度会较慢。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磁性材料工业向中国转移。总产量要突破预测的数字。

根据原电子部的21世纪规划目标来看,电子产品的趋势大约总体在15%。规划目标程控交换机80000万线、移动通信电话手机3000万部、彩电6000万台、黑白电视机 1500-1600万台、录像机440万部。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九五”末产量达40 0万辆,其中轿车120-130万辆,预计配套电机1500万套。品种有摇窗电机、空调电机、油泵电机、仪表电机、门锁电机、刮水器电机、散热风扇电机、起动电机及发电机。预计2005年摩托车总产量突破1500万辆,需要起动电机1000万套/年。据电声行业的发展规划,21世纪初国内市场将需扬声器12亿只,受话器3.6亿只,耳机300万付。世界电声器件市场需要配套扬器33亿只,送受话器约4亿只,传声器约2.9亿只, 要满足和达到配套能力,磁体需要量是很大的。

计算机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元件的发展,磁盘、光盘驱动器和打印机驱动头是使用钕铁硼最大的一个方面。显示器需要各种高档次铁氧体软磁、多媒体音响对永磁材料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随着信息时代到来,近几年工业发达国家正形成计算机进入家庭的热潮。据美国市场抽查,1996年全世界家用PC机总销量达2000万台,2000年将达4000万台,2005年约达8000万台。

通迅业的发展,电话和移动电话装置需要越来越多的抗干扰磁芯、片式微型化电感,以及传声器和扬声器,这对软磁和永磁材料带来了良好的市场。

在消费类产品方面,到2005年,全世界市场彩电总需求量为20000万台。录像机达6000万台,摄像机2000万台,家用音响市场总需求达16707万台,车音响市场需求量达7157万台。新一代的DVD机,到2005年,其市场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台。MD录音机市场总销量将达2990万台。总之,从市场发展看,到21世纪全球市场发展将比目前翻一番,相应的磁性材料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磁性料材主要有二大类: 第一是永磁材料(也叫硬磁):材料本身就具有保存磁力的特点。第二是软磁(也叫电磁铁):需要外界通电才能产生磁力。

我们平是说的磁铁,一般都是指永磁材料永磁材料也有二大分类:【2】 第一大类是:合金永磁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Nd2Fe14B)、钐钴(SmCo)、钕镍钴(NdNiCO)。第二大类是:铁氧体永磁材料(Ferrite)按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烧结铁氧体(Sintered Ferrite)、粘结铁氧体(橡胶磁 Rubber Magnet)、注塑铁氧体(Zhusu Ferrite),这三种工艺依据磁晶的取向不同又各分为等方性和异方性磁体。这些就是目前市面上的主要永磁材料,还有一些因生产工艺原或成本原因,不能大范围应用而淘汰,如Cu-Ni-Fe(铜镍铁)、Fe-Co-Mo(铁

钴钼)、Fe-Co-V(铁钴钒)、MnBi(锰铋)、AlMnC(钴锰碳)。

1、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Nd2Fe14B)【3】:按生产工艺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1)、烧结钕铁硼(Sintered NdFeB)——(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经过气流磨制粉后冶炼而成,矫顽力值很高,且拥有极高的磁性能,其最大磁能积(BHmax)高过铁氧体(Ferrite)10倍以上。其本身的机械性能亦相当之好,可以切割加工不同的形状和钻孔。高性能产品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200摄氏度。由於它的物质含量容易导致锈蚀,所以根据不同要求必须对表面进行不同的凃层处理。(如镀Zn,Ni,Au,Epoxy等)。非常坚硬和脆、有高抗退磁性、高成本/性能比例、不适用于高工作温度);(2)、粘结钕铁硼(Bonded NdFeB)——粘结钕铁硼是将钕铁硼粉末与树脂、塑胶或低熔点金属等粘结剂均匀混合,然后用压缩、挤压或注射成型等方法制成的复合型钕铁硼永磁体。产品一次成形,无需二次加工、可直接做成各种复杂的形状。粘结钕铁硼的各个方向都有磁性,可以加工成钕铁硼压缩模具和注塑模具。精密度高、磁性能极佳、耐腐蚀性好、温度稳定性好。(3)、注塑钕铁硼(Zhusu NdFeB)——有极高之精确度、容易制成各向异性形状复杂的薄壁环或薄磁体

2.烧结铁氧体(Sintered Ferrite)的主要原料包括BaFe12O19和SrFe12O19,依据磁晶的取向不同分为等方性和异方性磁体。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适中的磁性能而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磁体。年产量达300吨以上。铁氧体磁铁是通过陶瓷工艺法制造而成,质地也比较坚硬,也属脆性材料,由于铁氧体磁铁有很好的耐温性及价格低廉,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永磁体。

3.橡胶磁(Rubber Magnet)是铁氧体磁材系列中的一种,由粘结铁氧体料粉与合成橡胶复合经挤出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柔软性、弹性及可扭曲的磁体。可加工成条状、卷状、片状及各种复杂形状。橡胶磁体由磁粉(SrO6Fe2O3)、聚乙烯(CPE)和其它添加剂(EBSO、DOP)等组成,通过挤出、压延制造而成。橡胶磁材可以是同性的或异性的,它由铁氧体磁粉、CPE和某些微量元素制成,可弯、可捻、可卷。它无需更多机械加工即可使用,也可以按所需尺寸修整形状,橡胶磁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复PVC,背胶,上UV油等。它的磁能积在0.60 至1.50 MGOe之间。橡胶磁材的应用领域:冰箱、讯息告示架、将物件固定于 金属体以用作广告等的紧固件,用于玩具、教学仪器、开关和感应器的磁片。主要应用于微特电机、电冰箱、消毒柜、厨柜、玩具、文具、广告等行业。

4.铝镍钴(AlNiCo)是最早开发出来的一种永磁材料,是由铝、镍、钴、铁和其它微量金属元素构成的一种合金。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烧结铝镍钴(Sintered AlNiCo)和铸造铝镍钴(Cast AlNiCo)。产品形状多为圆形和方形。铸造工艺可以加工生产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与铸造工艺相比,烧结产品局限于小的尺寸,其生产出来的毛坯尺寸公差比铸造产品毛坯要好,磁性能要略低于铸造产品,但可加工性要好。在永磁材料中,铸造铝镍钴永磁有着最低可逆温度系数,工作温度可高达600摄氏度以上。铝镍钴永磁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仪表和其他应用领域。

5、钐钴(SmCo)依据成份的不同分为SmCo5和Sm2Co17,分别为笫一代和笫二代稀土永磁材料。由于其原材料十分稀缺,价格昂贵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钐钴(SmCo)作为第二代稀土永磁体,不但有着较高的磁能积(14-28MGOe)和可靠的矫顽力,而且在稀土永磁系列中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特性。与钕铁硼相比,钐钴更适合工作在高温环境中。

三、中国磁体产业发展思路和前景预测

跨入21世纪,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增长超过20%【4】。初步统计,2004年中国烧结铁氧体达到3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51%),粘结铁氧体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32%);烧结钕铁硼永磁达到27,510吨(占全球总量的81%),粘结钕铁硼永磁达

到1350吨(占全球总量的35%);铸造磁体3,500吨(占全球总量的56%)。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稀土永磁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朝阳产业,稀土永磁产业是磁性材料产业的重中之重,其新的应用成长点在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不断带来新的用途。除了在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电话、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外,汽车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和音响系统的应用已经开始,这将极大的带动钕铁硼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从而在未来的五年至十年内,国外的钕铁硼制造业继续逐步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吸引大量国外先进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商,比如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的企业进入,一方面会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中国,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钕铁硼磁体的总产量超过了5万吨,烧结钕铁硼磁体产业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仍会保持在20~30%以上,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预计到2010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中国磁性材料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5】。

(1)家电领域。中国电视行业预测到2010年,中国彩电总量达到1亿台,占世界产量的63%。据此估计,全球需要软磁铁氧体6万吨,永磁铁氧体8万吨。

(2)信息化领域。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外置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硬盘驱动器(HDD),预计到2010年全球产量超过5亿只;DVD、DVD-ROM和刻录机,到2010年全球的产量超过10亿。这是钕铁硼磁体应用的大市场,全球需要量在2万吨。

(3)汽车领域。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大支柱工业,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如每辆汽车用电机数在30只,扬声器在5只,将需要永磁体10万余吨。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电动汽车的开发在加速,预测到2010年全球产量在350万辆,需要钕铁硼磁体4200吨。

(4)其他配套领域。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件市场向中国转移,例如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约达5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车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需用磁体1500吨(折合毛坯近2500吨);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加上中国磁体价廉物美,一些涉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电子变压器、电机、电感、电声,均转移到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磁体的销售市场也在中国。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强强联合,要有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或合资国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树立国际名牌。中国企业必须投入应用开发领域,配合整机开发磁性材料配套部件和组件,到2010年全行业争取达到产值400亿人民币.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继续加强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加强高档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使我国稀土永磁材料能保持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磁性材料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没有自已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产品。重点扶植中国专利产品,如钕铁氮磁体,但必须要全行业和相关的配套行业一起合作。同时还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领先全行业,使国内外其他企业无法竞争。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特点要低价优质,才能参于国际竞争。我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加强自身的整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国外先进磁性材料企业加强合作,互助互利,使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扎根于中国,使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服务于全球。

参考文献及资料: 【1】《2012-201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www.xiexiebang.com 【5】陈浩,陈国华.中国磁性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讨会,2004年11月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10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卷烟、纺织、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紧紧抓住面临的外部机遇,“依托大石化、服务大石化、立足大交通、构建大物流、促进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四大战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6亿元,比去年增长20%,是2005年的2.7倍。重点推进项目18个,总投资10亿元蓝山屯河EPS树脂、登煌管业PE管材、南岗水泥一期、伍期车桥一期、环能工业脱硫剂、油葵脱仁出口加工、龙海硅业三期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92亿元的11个项目在建;卷烟厂新增3万箱卷烟指标,年产达到30万箱。卷烟、纺织、电力、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态势保持平稳,正逐步进入高速度、快增长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奎屯市2011年工作目标

目标任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90亿元,增长17.5%;

金共106万元,2007年、2009年西龙公司又分别两年获得25万元技术创新补助资金、2007年天策科贸获得25万元、2008年达亿石化又获得30万元资金补助。促进了我市的技术进步工作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及重点协调的突出问题 奎屯市“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奎屯市依然处于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卷烟行业一枝独秀,石化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集中区,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改造力度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续建和重组项目多,新引进项目少。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原料供应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11年将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与中石油的联系,编制好中石油承诺的16种、136万吨化工原料利用项目的策划、可研,落实项目投资业主,促使丙烯、乙烯利用,重油加工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②积极争取独山子600万吨老炼油厂技改抽提轻组份后的其余重组份留在开发区,作为发展的关键化工基础原料,引领开发区主导产业形成骨干和龙头项目有实质进展。③进一步拓展原料落实渠道,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争取国家支持境外资源在开发区转化,形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的一年。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开发区是推进奎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举全市之力把开必区建成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1.68亿元。

(一)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好中石油承诺供应的原料和现有产业资源,招商选资,延长产业链,确保高分子合成材料聚合催化助剂项目一期、4070煤化工、60万吨/年重油加工一期、5万吨/年碳化硅专用微粉、南岗水泥二期、蜂蜜出口加工、华孚50万锭棉纺一期、伍旗车桥二期项目数据库今年投产; 100万吨/年TDI、30万吨/年MDI、6万吨/年保温板和800立方米/年土工合成材料、2*150万吨/年尿素产业升级、1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微晶纤维素、10万吨/年减水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据库不少于9个。

(二)培育和壮大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采取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

区、城市和区域等各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取得突破,收到实效。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技术。尽快形成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镇化,需要从意识上和行为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使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各方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四篇:新型装饰材料发展介绍

新型装饰材料发展介绍

[ 作者:谦行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4 ]

装饰材料革新是装饰行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它将促进装饰行业向着高科技、低能耗、现代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装饰木材革新。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4%,远远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国家已经规定禁止在一些地区砍伐森林,因此开发节木、代木装饰材料已成为发展方向。

外墙材料革新。近年来,我国装饰中使用硬面材料蔚然成风,占外墙装饰材料的85%以上,而软性材料仅占15%左右,这种用料上的比例不协调必须改革。

门窗材料革新。住宅产业化推动了化学建材的发展,也引发了门窗材料的革新。塑钢门窗具有防潮、防腐、保温、隔音等特性,并且在生产能耗和使用功能方面比其他材质门窗节能效果更显著,是较理想的推广应用产品。

管道材料革新。塑复铜管是传统镀锌管的升级换代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新一代管道材料,具有不易生锈、不易结垢、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特点。目前,我国塑复铜管使用率不到3%,应是推广应用产品。

填缝材料革新。由国外引进的聚氨酯发泡填充剂是一种高科技化学建材,适用于多种建筑物在结构部位作保温、填充、黏接、固定、绝缘材料,还可作防水、防火材料,也是无毒、无污染、不含氟利昂的绿色环保建材,将使传统的水泥、砂浆、矿棉等填缝材料面临“失业”。

第五篇:新型会计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新型会计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摘要】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针对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相关的管理人员使用。企业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成本应该通过会计报告来合理地反映,这就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成为必然。本文就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推行的必要性和推行的初步办法等作了些浅显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必要性,面临问题,解决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进步,已把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的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才已成为了当代最主要的战略资源。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代的战略资源,所有的人、财、物构成了全部资产,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所形成的会计信息都是不完整的。本文从实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意义以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目前国内尚处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结

合我国实际探讨其学科内涵及实用论证阶段。人力资源会计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赫曼森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开始在实践中被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设计出了人力资源的程序和方法,如历史成本法和现行成本法,并广泛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中。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传统会计学中分支出来的,专门对经济组织人力资源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由于目前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包括是由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及校办产业人员组成,而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在现行财务会计系统中,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产对其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对其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对其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并将其结果报告给各有关方面的会计管理方法。

二、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广泛的意义,既可以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在决策时使

用,也可以为企业外部的相关机构(如劳动保障部门)使用。因此,在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

计,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宏观、微观亦或是改革发展的角度看,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宏观角度看,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国家对人力资源全面调控的需要。随着我国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的弹性增大、质量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使得人力资源具备了更多的经济特征,企业界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也空前提高,要求确认、计量和记录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分析的呼声高涨。国家要对全国的人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收集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在政策保障和信息引导上要有前瞻性,确保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绝对丰富的优势,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其次,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的权益应该是人力资源会

计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运用人力资源会计将经营者、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贡献分别量化入账,体现出人力资源成本与收益比率,并依此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可以改善员工关系,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可以更快地解决困扰国有企业的开工不足、人员富余、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

最后,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克服传统会计局限性的需要。传统会计不能单独或集中地提

供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完整情况,使得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信息无法及时满足对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科学分析的需求,而这正是人力资源会计应该研究和解决的。

综上所述,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及时地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现状,可以利用现有的和不断变化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层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投资者、合作方能对企业的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比较、预测,也能为国家、行业提供人力资源宏观信息,克服传统会计的不足之处。

三、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特点

人才首先应被视为企业具有特殊价值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它对企业带来的服务,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人才的服务潜力带来的经济价值为依据,将人才的价值量化为企业的一项资源要素,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以合理的方式予以适当反映和披露,是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许多特性如技能的提高、工作态度等因素,则非货币计量所能表示。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该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否则将会引起会计核算的混乱。以历史成本为原则,可使人力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的计量客观真实。

4、单位核算原则。由于计量单位具有多样性及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因而对个体核算不具有累加性。在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信息中,虽然存在同等学历、同工龄的情况,但因为业务能力、工作态度、业务技能、实践经验、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给企业贡献所产生的效益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累加核算。

四、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与人力资源会计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会计披露问题上,一直存在争执:会计信息披露是不是越多越好?按照觉得有用观,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综合评价,作出客观判断和决策,是符合财务会计目标的,但现今的人力资源会计尚不能纳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来。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没有制度规定,财务人员无法也不敢将人力资源信息列入对外报表的。

(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着人力资源,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来进行操作,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它的核算方法复杂,技术要求高,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对人力资源会计不是很熟悉,我们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学习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科目处理、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的反映信息,形成共识,互相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三)、人力资源计量问题

在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计量方法,成本法比较直观,价值法侧重于潜在的人才价值。另外,根据会计核算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一个事业单位

里应采用同一计量方法。

五、对人力资源会计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人力资源市场是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相互选择而提供中间介绍和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尽管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无论是资金实力、管理机制、经营方法,还是运作模式,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中介机构相比。另外,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的保护主义都非常严重,条条框框限制,互相排挤,显得非常混乱。在允许人力资源可自由流动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一种契约关系,聘用合同是双方平等协商形成的,契约是有一定期限的,一旦期满,双方就可解除聘用关系,人才可以重新进入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也可以改聘其他人,这便构成富有流动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市场。与此同时,还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规范的人才注册中心。该中心可大量收集人才的原始信息资料,形成人才市场的参数,定期向社会公布,为企业的人才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避免人才流动的盲目性。各类用人部门通过采用人才市场公布的人员信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的、公平的和完全双向的选择方式进行各类人才的招聘和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误差会小得多。

(二)、完善对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作为直接对象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所无法表现的。实现对人力资源合理适当的计量,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运用的关键之一。然而,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准确的计量;另外,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最终要通过其所生产产品的交换价值或业务价值来实现,存在着时空上的滞后性。因此,在运用精确的货币计量方法的同时,须辅之以非货币的模糊计量方法,也就是要将人力资源会计与相关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结合。

(三)、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科学管理

传统会计当中,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如人事管理部门的员工招聘、培训等多数费用的支出,通常都是作为当期费而入账的。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因为人力资源的收益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再分期摊销。另外,将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会造成各期的亏报告不实,使当期净利润不能如实反映。在发生裁员或人员大量流失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部分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损失而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不能反映出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的决策,这种状况在人力资源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现更加明显一些,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加强科学管理。

(四)、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法律保障

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对象应该是人力资源的价值。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占有形式表现为“人力资产”,来源形式表现为“人力资本”。因此,对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其交换要进行规范管理。虽然从法律上讲,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个体,但是在被聘用期间,必须服从企业的集体管理,企业对其有合理使用权。对于这一点,应该在现行有关会计法规及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以确定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性。在企业中,还必须有健全的劳动用工合同制度。企业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使服务于企业的劳动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证企业的“人力资产”符合会计上“资产”的定义。劳动合同中还应该明确劳动报酬、用工期限等,以确保入账的“人力资产”价值的准确性。合同中还应规定违约条款,为今后员工离职时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另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人力资本是财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除了其不可转让性外,与“物力资本”一样,是可以流动和交换的。对于这类交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予以支持,保证其规范化。

六、结束语

人力资源会计从理念的构建到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的层面,肯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做。但笔者相信,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完善及逐步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将得到改进和提高,并为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载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ThedevelopmenttrendofSeveralKindsofNewCarbon Materials 摘要及概述 碳是世界上含量极广的一种元素。碳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应用最为出......

    新型城市化发展总结

    关于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结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1 一、说教材《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

    《磁铁有磁性》教案

    《磁铁有磁性》教案 ---受田小学 科学组 于学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

    磁铁有磁性教案

    《磁铁的磁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知道条形磁铁两端磁性最强,有两个磁极。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

    太原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太原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于2015年1月23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条例 (2011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促进资源综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