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03: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碳材料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第一篇: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ThedevelopmenttrendofSeveralKindsofNewCarbon

Materials 摘要及概述

碳是世界上含量极广的一种元素。碳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应用最为出众的一次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人预言,21世纪是“超碳时代”。金刚石的人工合成、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研究、富勒烯(碳笼原子簇)、碳纤维、C60、碳纳米管、碳素系功能材料的发现及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以单质碳为基础的无机碳化学给人们展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关键词

碳材料 碳纳米管碳纤维活性炭材料微孔碳金刚石膜富勒烯柔性石墨插层化合物C/C复合材料纳米碳管生物碳材料核石墨 前言

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与人类最密切相关、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具有多样的电子轨道特性(sp、sp2、sp3杂化),再加之sp的异向性而导致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其排列的各向异性,因此以碳元素为唯一构成元素的碳材料具有各式各样的性质,并且新碳素相和新型碳材料还不断被发现和人工制得。事实上,没有任何元素能像碳这样作为单一元素可形成如此之多的结构与性质完全不同的物质。可以说碳材料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如最硬-最软;绝缘体-半导体-良导体;绝热-良导热;全吸光-全透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碳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开发可能性。碳的用途也十分广泛,从史前的木炭、近代工业的人造石墨和炭黑、当代的原子炉用高纯石墨和飞机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现今的铿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和核反应堆用第一壁材料等等,不胜枚举。毋容置疑,碳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并还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碳材料的发展史大致经历过木炭时代(史前1712),石炭时代(1713~1866),碳制品的摇蓝时代(1867~1895),碳制品的工业化时代(1896~1945),碳制品发展时代(1946~1970)。1960~1990年碳材料迈入了新型碳制品的发展时代,其中1960~1980年主要用有机物碳化方法制备碳材料,以碳纤维、热解石墨的发明为代表;1980年以后则主要以合成的手法制备新型碳材料,以气相合成金刚石薄膜为代表。纳米碳材料的发展时代始于1990年,以富勒烯族、纳米碳管的合成为代表。自1989年著名科学杂志《Sicence》设置每年的“明星分子”以来,碳的两种同素异构体“金刚石”和“C60”相继于1990年和1991年连续两年获此殊荣,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又授予发现C60的三位科学家,这些事实充分反映了碳元素科学的飞速进展。但是由于碳元素和碳材料具有形式和性质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碳和碳材料仍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知晓的未开发部分,若再考虑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等的复合和相互作用,可望获得更大的发展便更无怀疑之余地。我们有必要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碳的新相和碳同素异构体的设计、制造和研究将是物理化学领域中最中心的课题,而与之相应的新型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C60

金刚石石墨烯碳纳米管

国外新型碳材料发展趋势

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崭新材料的创制;②已知材料的新功能、新性质的发现;③已知材料的功能、性能的改善;④新材料创制和评价技术的开发困。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开发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近年来,在①方面先后划时代地发明了低温气相生长金刚石、C60和纳米碳管;在②方面发现了石墨的插层性质,使锉离子充电电池得以实用化和飞速发展;在③方面提高和改进了石墨电极的性能,使之能在超高电流下工作,使电炉炼钢技术出现新的突破;在④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进展,如超高温超高压技术用于碳素新相的探索等。美、日等发达国家一直对碳材料的研究十分重视。由于碳材料突出的特性,美国将碳材料定为战略材料之一,充分利用其巨大的国防费用和航天费用,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开发。欧共体也将新型碳材料的研究作为其新材料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日本最近十多年来在国际上率先在低温气相生长金刚石。为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最近几年日本政府先后实施了三个大型研究项目,即以“碳素系高功能材料技术研究会”为主导的“高功能碳素系材料的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金刚石薄膜等作为电子材料和零磨损、无油润滑材料等;以日本学振会117委员会为主导的“碳材料中功能性微米和纳米空间的创制”项目;以日本研究碳材料的各著名大学的教授组成的项目组为主导的“碳合金(Carbonalloy)的创制”研究项目。三个研究项目的总经费高达20亿日元以上(合人民币约1.5亿元)。加上90年代初已实施的关于富勒烯和纳米碳管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几乎包括了碳材料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在上述新材料的四个方面均有体现。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新型碳材料研究是一个热点领域及新型碳材料的重要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吸附和表面科学、活性炭材料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需指出的是富勒烯族、电池材料和插层化合物未设专题或专题的论文数较少,是由于它们分别有专门的国际会议或研讨会召开所致,这三个领域的研究也是当今最热点的研究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吸附和活性炭材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却是Carbon’95和Carbon’96最受人们关注的专题。主要是由于地球环境污染严重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活性炭材料将在这一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已在环境保护及其他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其应用领域还在逐步拓展。炭电极在锉离子二次电池上的成功应用,使碳作为能源材料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由于碳材料的结晶度、宏观和微观结构、表面特性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十分复杂,故电极材料的研究和选择最为重要也十分活跃。此外碳材料在大容量双电层电容、燃料电池、核发电等领或也不可或缺,需要深入研究和开发。

国内碳材料研究与发展概况

我国碳材料研究与生产起步于解放初期。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首先建设了以生产炼钢用石墨电极为主的吉林碳素厂和以生产电工用碳制品为主的哈尔滨电碳厂。四十余年来,我国碳素工业从无到有,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吉碳、兰碳、上碳、哈碳、东碳等为主的骨干企业,石墨电极生产能力达30万吨/年,位居世界前列,电碳制品也基本满足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碳材料工业和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质量、工艺装备、管理、科研、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仅大体上相当于国际上80年代的水平。具体表现在品种少、档次低(如我国石墨电极仍以普通电极和高功率电极为主,而国外己上升为超高功率电极);产品质量不稳定;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我国碳材料的科研水平从整体上来说落后于美国、前苏联、日本和欧共体等工业国家,但远远高于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在某些重要领域我国紧随着美、日等发达国家之后,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如热解石墨、结构功能型碳/碳复合材料、活性碳纤维、柔性石墨等。我国从事碳材料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物理所、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大、西北工大、武汉钢铁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哈工大、航天总公司西安非金属材料工艺研究所、北京材料工艺研究所等。力量虽然不弱,但综合实力较差,只有湖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碳材料研究具较好的综合实力。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当今碳材料研究与开发所有的热点领域,如碳纤维、活性炭材料和微孔碳、金刚石膜、富勒烯族、柔性石墨、插层化合物、C/C复合材料、纳米碳管、生物碳材料、核石墨等。总之,近年来我国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经费的投入也很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现有两个与碳材料有关的全国性学术性组织—中国电工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金属学会碳素材料学会,每年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定期出版《碳素》、《炭素技术》和《新型碳材料》三种专业学术期刊。

当前国际碳素研究与开发的几个热点领域及进展

碳素系功能材料在周期表中由以碳元素为中心的元素如硼、氮、硅等元素组成的材料,我们可以称之为碳素系材料。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碳素系材料在硬度、光学特性、耐热性、耐辐射特性、耐化学药品特性、电绝缘性、导电性、表面与界面特性等方面比其他材料优异,具有广泛的用途。此外碳素系材料还具有资源丰富、废弃后不污染环境等突出优点,因而受到材料学界的极大重视。例如随着金刚石、SIC等薄膜合成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电子器件材料正在被用于单晶硅或GaAs半导体不能胜任的应用领域。根据计算机模拟,人们已预测到比金刚石还硬的卜C3N4的存在,并逐渐被实验结果所证实。今后碳素系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主要是发现和应用已知材料所具有的尚未充分利用的功能,以及新物质的创制和新功能的发现与应用。

结构功能型C/C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是国内外新材料技术中重点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有近30年的研究开发历史。但随着应用的扩大,对其性能特别是多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例如为了满足全天候战略导弹烧蚀防热材料和核聚变反应堆面等离子体第一壁材料等的要求,C/C复合材料必须具有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多种优异特性。C/C复合材料在70年代初主要考虑防热/结构双功能一体化问题;70年代中期作为战略导弹的防热材料,需要抗粒子云侵蚀,故必须三功能一体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需要解决抗核爆和抗激光等问题;90年代作为核聚变炉第一壁材料,要求具有抗热冲击性、抗中子辐射损伤、耐等离子体侵蚀、高热传导率等结构功能多体化优异性能。事实上通过各种改进,C/C复合材料可具有防热、耐烧蚀、抗粒子云侵蚀、抗核爆、抗射线辐射、抗等离子体侵蚀等多种功能。改进C/C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能主要采用选择碳纤维和基质的种类、加入其他组分等方法。总之,结构功能型C/C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将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和条件的苛刻而不断深入。碳合金(CarbonAlloy)材料1992年日本碳素有关的学者在日本碳素材料学会中成立了“碳合金研究会”,经过他们的研究与讨论,1994年将碳合金定义为:所谓碳合金就是以碳原子的集合体为主体的、由多成分组成的、在构成单元之间存在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的材料。并且具有不同杂化轨道的碳被认为是不同的成分单元。也就是说,根据碳元素具有多种杂化轨道和晶体结构特征,把不同杂化轨道或结构特征的碳进行适当组合,或在以碳为主的集合体中导入其他异类元素而形成的材料称之为碳合金。碳合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碳元素不同轨道与结构之间合金化而得的材料,如轨道杂化型碳合金和空间、结构控制型碳合金;另一类为异类原子合金化而得的材料,如异类原子置换型碳合金和异类原子插入型碳合金等。碳合金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更充分体现和利用碳元素结构和性能的多样性,系统地实现碳材料的功能扩张和新功能的发现以及新型碳材料的创制,并有别于诸如复合材料、组合材料等传统方式,而使碳材料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境界。如图1所示,人们可从各个层次探索和创制新型碳材料—碳合金。结束语

新型碳材料和碳素系材料是新材料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其研究与开发,因而进展很快,各种新型碳材料不断涌现。本文旨在指出新型碳材料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与动向,以引起我国材料科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新型碳材料的发展。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10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卷烟、纺织、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紧紧抓住面临的外部机遇,“依托大石化、服务大石化、立足大交通、构建大物流、促进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四大战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6亿元,比去年增长20%,是2005年的2.7倍。重点推进项目18个,总投资10亿元蓝山屯河EPS树脂、登煌管业PE管材、南岗水泥一期、伍期车桥一期、环能工业脱硫剂、油葵脱仁出口加工、龙海硅业三期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92亿元的11个项目在建;卷烟厂新增3万箱卷烟指标,年产达到30万箱。卷烟、纺织、电力、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态势保持平稳,正逐步进入高速度、快增长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奎屯市2011年工作目标

目标任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90亿元,增长17.5%;

金共106万元,2007年、2009年西龙公司又分别两年获得25万元技术创新补助资金、2007年天策科贸获得25万元、2008年达亿石化又获得30万元资金补助。促进了我市的技术进步工作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及重点协调的突出问题 奎屯市“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奎屯市依然处于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卷烟行业一枝独秀,石化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集中区,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改造力度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续建和重组项目多,新引进项目少。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原料供应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11年将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与中石油的联系,编制好中石油承诺的16种、136万吨化工原料利用项目的策划、可研,落实项目投资业主,促使丙烯、乙烯利用,重油加工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②积极争取独山子600万吨老炼油厂技改抽提轻组份后的其余重组份留在开发区,作为发展的关键化工基础原料,引领开发区主导产业形成骨干和龙头项目有实质进展。③进一步拓展原料落实渠道,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争取国家支持境外资源在开发区转化,形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的一年。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开发区是推进奎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举全市之力把开必区建成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1.68亿元。

(一)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好中石油承诺供应的原料和现有产业资源,招商选资,延长产业链,确保高分子合成材料聚合催化助剂项目一期、4070煤化工、60万吨/年重油加工一期、5万吨/年碳化硅专用微粉、南岗水泥二期、蜂蜜出口加工、华孚50万锭棉纺一期、伍旗车桥二期项目数据库今年投产; 100万吨/年TDI、30万吨/年MDI、6万吨/年保温板和800立方米/年土工合成材料、2*150万吨/年尿素产业升级、1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微晶纤维素、10万吨/年减水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据库不少于9个。

(二)培育和壮大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采取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

区、城市和区域等各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取得突破,收到实效。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技术。尽快形成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试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

试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为主要表征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动力是低碳技术,其核心是低碳能源,其基础是低碳产业,其关键是低碳消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点的低碳经济,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密切相通、高度关联的。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传统工业化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传统工业化的高碳经济模式造成的,要克服传统工业化危机,必须建立起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消费和谐统一的低碳经济模式。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实现彻底的低碳经济。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筑低碳产业的根本保障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基础就是低碳产业。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碳排放水平和能源消耗水平低,竞争力较强,市场容量较大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业、节能建筑、新能源产业、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密不可分,低碳产业的发展规模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决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未来产业发展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低碳或无碳化。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开发低碳技术的根本举措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是提升国家持续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众多新领域技术研发,几乎涵盖了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产业。这些低碳技术的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变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源泉的工业化道路,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要求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能源是指高效能、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同时积极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践行低碳消费的根本出路

从改变高能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开始,倡导低碳消费,已成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低碳消费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人们购买和消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

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的一种节约型消费模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只有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低碳消费,使人类过上一种低能耗、更智能化、更健康的新生活。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现有的经济系统将迎来革命性的变革,从GDP最大化向追求幸福指数最大化的生活经济化化转变。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成效明显,工业和经济的增速继续提升,包括工业在内的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和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将十分艰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冶金的制约因素

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高消耗换来经济高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煤炭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有人估计,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CO2总量中,煤炭排放的CO2占70%,此外,90%的SO2、67%的NO2、50%以上悬浮颗粒来自煤炭。目前,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2也相当高。所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

碳排放量快速增长。CO2是温室气体中最主要气体。中国CO2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中国CO2排放量将占世界CO2排放量的20%,将超过美国CO2排放,中国将会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矛盾突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所以中国既处于高能耗阶段,也处于高碳经济时期。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由于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重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能源消耗必然还会快速增长。现阶段既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低碳技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低碳技术涉及面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比如交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虽然制定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限制汽车CO2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虽然用生物质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能降低排CO2放量,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技术问题。虽然太阳能、氢能潜力很大,但是现在利用率仍然很低,许多技术尚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尽管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也存在着潜在的一些优势。

节能减排潜力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在高耗能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我国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改进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节能减排成本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等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优化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想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掌握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形成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蓝图,把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战略规划之中,分步实施,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同时应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引导指标,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府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中国低碳创新问题的根本措施。

加快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

研究制定完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创新碳金融制度特别是碳信用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为碳金融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三)优化低碳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我国有丰富的森林、农作物、草原等绿色植物资源,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要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

大力推动工业低碳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降低工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推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低碳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降碳功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向低碳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业服务、中间服务、环境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以充分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四)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并加大对它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还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专长互补的技术联盟,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开发利用低碳能源

必须加强研究开发新能源,建立新能源的产业体系。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利用较成熟的沼气技术,发展农村沼气产业;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风力资源、水资源,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进一步研制开发太阳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

(六)倡导低碳消费生活

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减少“便利消费”、淡化“面子消费”、戒除“奢侈消费”,逐步形成低碳消费习惯;要强化政府低碳消费的示范作用,政府机构要从自身做起,带头示范,身体力行,切实使政府的低碳消费宣传真正信服于民众;要广泛宣传与发展低碳消费文化,把低碳消费教育引向深入,为低碳消费观念的开花结果提供肥沃的思想土壤,努力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有志等.《低碳崛起—湖南科学发展的新路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01.[2]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3]陈晓红、陈石.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J].《科技创新与持续增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4]陈志平:《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与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9

第四篇:低碳发展论文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就削减义务进行了全面争辩,其实争夺的是的碳排放权的分配。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并未明确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为此国际间的碳汇市场的前景扑朔迷离,各国必将关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的基础――采用降低碳排放的替代技术。本文从国际和国内探讨了碳排放与环境服务付费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国内并加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服务市场 碳关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温室气体的一种,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被隔离或采用技术手段消减,因此,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重要途径是把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削减相关联。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而《哥本哈根协议》对成员国的的减排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是为各国下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起点。中美作为世界的焦点,双方的立场、态度将对未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美国目前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对削减碳排放的量化指标不但要求从技术上明确其效果、还要从经济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美国1997年的《伯德-哈格尔决议》,美国不应当签署没有明确各参与国相应责任的气候协议,并且要求行政部门对任何气候政策都要提供经济合理性分析,以确保未来的收益高于现期费用。因此,多数美国人认为现在还没必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另一方面,即使美国参与了国际性气候变化公约,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交易也面临两难选择:若不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排放的成本费用在发达国家就显得太高;倘若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的配额的分担有可能得不到各方的普遍认同,从而无法获得美国国内公众政治上的支持。因此,哥本哈根会议后,美国为防止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各行其是,提出到2018年如果未达成多方协议,就美国的国内气候政策美国可以单方面调整关税政策,碳关税是其可能的选择。因为在不存在削减温室气体共同行动的国际政策下,美国认为美国国内的企业竞争力会受到国内气候政策与其他国家“碳泄漏”的影响。为保护其国内企业由于严厉的国内气候政策导致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减弱,将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密集型进口品征收碳关税。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等同于或高于美国,或者被美国认定的不发达国家,或者是温室气体排放少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0.5%,进口到美国的商品需要购买排放配额,以保证其国内产业的就业率、竞争和发展。因此,碳关税的目的是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是为西方进口需求生产碳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者,作为消费者的美国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应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负担。而中美两国不同的选择依据和标准必然导致中美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碳关税将会彻底搅乱中美的贸易关系,这是对双方都不利的。

为在未来的全球共同行动中取得话语权,同时也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中国自愿性地实施减排措施,采取低碳经济战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技术替代取决于能源投入中替代资本和技术转换的难易以及低碳排放技术成本的高低。但是如果不存在各国一致认可、执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协议,低碳排放的新技术市场就发展不起来,社会将会锁定在集中大量使用石油的体系中,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温室气体变化的问题。

第五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镇化,需要从意识上和行为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使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各方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下载新型碳材料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碳材料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装饰材料发展介绍

    新型装饰材料发展介绍[ 作者:谦行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4 ]装饰材料革新是装饰行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它将促进装饰行业向着高科技、低能耗、现代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

    新型会计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新型会计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摘要】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针对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变......

    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前景 ——主要介绍新型磁性材料的发展 xxx (江西理工大学 冶金xxx班18号 341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磁产业的发展及现状。磁性材料主要包括永磁材料、......

    新型城市化发展总结

    关于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总结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

    走低碳环保路,新型节能外墙材料

    走低碳环保路,新型节能外墙材料——挤塑板领动建筑 第七届青岛国际节能博览会呈现行业新品 【中国建筑节能第一展、被誉为“国内最具实效的绿色建筑在建工程采购平台”的第......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排放能源的利用不符合全球发展的长期战略,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发展低碳......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

    太原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太原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于2015年1月23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