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作为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命脉所在。为确保中华民族的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放在优先位置。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神圣职责,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5月,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立项,标志着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创新和发展新形势下公安信息工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坚持理论创新,确保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和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公安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现的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的模式。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体制建设、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各级公安机关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治安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工作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公安信息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少走或不走弯路,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1、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科学理论体系。20xx年8月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金盾工程作为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优先发展。十六大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化”、“电子签章法”也即将出台,既为公安信息化指明方向,也给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公安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工程,必须坚决贯彻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创造性地开展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和推进公安信息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2、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和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公安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公安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完善各项公安业务流程,使之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贴公安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公安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当前要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区警务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提升公安信息的应用水平,着眼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增强驾驶社会治安的能力。
3、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突出重点。公安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面临许多复杂技术和管理问题。在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应围绕建立怎样的公安信息系统和如何开展公安信息系统建设两大主题,着重研究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高应用效益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公安信息化发展之路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公安工作体制,公安信息一直由部门、警种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造成了网站建设和系统建设中的重复交叉和互不关联,有的操作平台也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建立与公安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新体制。(一)建立和完善公安信息中心机构。公安信息中心建设是金盾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目前,公安信息中心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人员偏少的状况比较普遍,难以承担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利用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金盾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中心,进一步明确“以通信保障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理顺各级信息中心及与其它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公安信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二)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公安信息系统。
第二篇: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作为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命脉所在。为确保中华民族的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放在优先位置。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神圣职责,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立项,标志着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创新和发展新形势下公安信息工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坚持理论创新,确保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和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公安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现的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的模式。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体制建设、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各级公安机关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治安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工作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公安信息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少走或不走弯路,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1、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科学理论体系。2002年8月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金盾工程作为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优先发展。十六大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化”、“电子签章法”也即将出台,既为公安信息化指明方向,也给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公安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工程,必须坚决贯彻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创造性地开展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和推进公安信息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2、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和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公安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公安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完善各项公安业务流程,使之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贴公安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公安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当前要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区警务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提升公安信息的应用水平,着眼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增强驾驶社会治安的能力。
3、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突出重点。公安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面临许多复杂技术和管理问题。在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应围绕建立怎样的公安信息系统和如何开展公安信息系统建设两大主题,着重研究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高应用效益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公安信息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公安工作体制,公安信息一直由部门、警种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造成了网站建设和系统建设中的重复交叉和互不关联,有的操作平台也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建立与公安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新体制。
(一)建立和完善公安信息中心机构。公安信息中心建设是金盾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目前,公安信息中心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人员偏少的状况比较普遍,难以承担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利用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金盾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中心,进一步明确“以通信保障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理顺各级信息中心及与其它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公安信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公安信息系统。目前,公安信息多层次、多部门管理难以从根本上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某一级信息中心包揽所有的信息管理任务,显然不具备条件。为此,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公安部的统一规范标准和“人、事、物、组织、场所”五要素重新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安信息系统。在横向上,要在信息
中心建立跨部门的共享据库,如涉及很多部门的违法犯罪信息数据库和人口数据库等,并通过自动化网络和信息平台,形成一个安全、实用和可扩展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在纵向上,为减少重复投入,县以上公安机关原则上应以市(地级)、县(市)为单位构建信息库,市辖区及基层单位不再建立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一站式”信息维护和查询检索,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三)明确各业务部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是用户,又是重要的信息源,承担信息搜集、报送和使用等职责。公安指挥中心是一个接受并综合处置各类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勤务行动指挥中心。掌握着大量的现实信息,指挥中心必须将有关信息及时汇集到同级公安信息中心集中处理。国保、治安、刑侦、经侦、外管、交通等部门在加强本部门已经建成的业务信息系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向同级公安信息中心报送相关信息。新建的业务系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向同级公安信息中心报送相关信息。新建的业务系统必须按照“金盾工程”规划,纳入公安信息系统统一建设。
(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各警种、各部门都要尽快建立适应信息化运行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考核评比,把信息经建设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业务综合考核内容,并与民警的考核奖惩挂钩,把各项信息化工作管理措施和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公安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是各级公安信息涉密安全监督部门,负责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各级公安政工部门负责选调培训计算机和信息建设专门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民警开展计算机及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负责对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各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要将各警种、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的信息上报及查询运用情况作为公安业务督察的范围,建立必要的定期与随机督察制度,对各类数据的运行管理和质量进行督察,对失职、渎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并作出处理。
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将信息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着力提高公安信息网络化程度。信息网络化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是公安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大多得益于公安信息网络的发展。但随着公安信息应用速度的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已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为此,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公安机关各个业务部门和绝大多数基层单位的公安信息网络,并逐步向社区延伸,向相关政府部门延伸,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根据公安工作的需要,改造现有不适应公安应用需求的局域网和城局网,全面实现信息网络化。
(二)组织科研攻关,集中开发统一的公安信息应用平台。目前,由于公安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是按照部门、警种自上而下建立的,应用软件五花八门,即使是上级下发的软件,往往也被改得面目全非,软件的不统一,造成各地区业务范围、做法的不致,部门之间不能互联互访,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诚然,全国公安机关所有业务使用同一软件不太可能,但是主要公安业务软件必须统一。为此,上级公安机关要集中科研力量或联合社会科技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研制开发手段,开发出贴紧公安业务需求,集文字、数据、图像、语音于一体,具有信息整合、加工、储存、检索、发布和统计分布分析等功能的应用软件,满足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大力推广信息标准化技术,努力实现公安信息工作的标准化。推广标准化技术是有效地组织公安信息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公安信息管理现状的前提和基础,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公安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公安信息标准,在推进公安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公安信息标准,在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修订、贯彻执行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为了适应公安信息化的发展,要尽快完善公安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修订公安信息标准的步伐,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标准化技术。
四、坚持机制创新,改造和优化公安业务工作流程
(一)决策的信息化。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由于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尚未建成全面、准确、适时、统一的公安信息系统,因此,一些地区和部门在部署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凭经验办事,不可避免地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给公安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金盾工程”的统一规划,加快建立公安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使各项工作决策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信息分析基础之上,提高决策科学性。
(二)各项业务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公安机关各项业务工作包括公文制作、业务协作、信息交流、数据统计、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都要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信托,以公安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同时向社会公布办事程度,在网上实施具体的行政行为,如办理审批手续,办理各种证件,受理报警、求助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另一方面,要将信息搜集和使用寓于各项业务都要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汇入公安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
(三)国际警务和部门协作配合的信息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公安机关同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警务合作将大大加强,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适应这种工作的需要,必须
要加快公安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以适应国际警务合作的要求,树立中国警察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在新形势下农技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新形势下农技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保荣 徐丙良 史永军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诞生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期,是我国农村适应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以科技示范户、生产专业大户和经营大户为核心,由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这种组织的显著特征是:“民办、民营业、民受益”,具有松紧适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廉价有效的服务功能和广泛的适应性,受到了全国农民的拥护和欢迎,成为推动“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农业、农村改革过程中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
一、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优势
三十多年来,农技协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农业农村的一系列改革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技协经历了以小型联户的技术指导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由单纯技术服务向经济实体方向转移的蓬勃发展阶段,到规章制度日益健全、组织化程度较高、运行机制比较灵活的成长壮大阶段,目前正在探索集系列化服务、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于一体,进行规范化动作的发展新模式。农技协创新始终与其发展密切相关。
(一)独特的组织形式是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农技协是农民自发组织、自发创办、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农民新型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它产生于政府体制之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保证了各个农户的经营决策和经营主体地位,它既是松散的生产集合体,又是适度结合的经营联合体,更是关系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由于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使它们在资金吸纳、会员吸收、人员聘用等诸多方面不拘一格,比较宽泛。它们的会员有的是当地生产大户,有的是经营能手,有的是技术土专家;它们可以聘任当地科研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它的资金来源可以入股集资,又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加盟,还可以和产中、产后的企业合作。总之是人才来源渠道畅通,资金来源广泛。这种自由、灵活、松紧有度的组织形式,减少了一些常规用人制度的清规戒律,免去了资金吸纳过程中的层层审批手续。因此,它吸收了包括科技示范户、农村土专家、农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以及农村民间社团负责人等一大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成长起来的一批精英;它们吸纳了农村所有的可用资金、部分城市资金以及一部分有意于农村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这就为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人才和经济基础。
(二)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是农技协创新与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国家扶助“三农”政策不断强势出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着农技协的发展,会员的增多,自我积累也在增强,如何处理好责权利三者关系,如何处理好企业、协会、基地、会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是每一个协会不得不正视和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不断探索农技协的发展运行规律,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使松散、简单的组合和单一的技术服务与经营向高层次的综合性服务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大批农技协多年来积极地对协会的运行机制和体制进行探索与创新,目前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发生了多元化的演变,出现了“协会+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协会+经纪入+农户”、“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营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门类,归纳起来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运行机制:一是技术交流型。以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交流和推广为主要服务和合作形态;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会员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要,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会员与协会之间有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经济实体型。这种类型以协会为组织和运行纽带,通过组建比较规范的实体经营公司,建立具有严格技术要求的生产基地,下联农户,上接市场,形成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运行机制,初步呈现出社会化大服务、专业化大生产的运行格局,引领着当地农技协的发展,农技协用利益机制连接起了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
(三)清晰公平的分配机制是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核心
农民是我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增收致富是中国最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末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而农技协的发展,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农技协内部分配制的公开、公平、清晰合理,使所属会员及时得到其应该所得,协会公平,会员放心。其次农技协引领会员加入到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增加了农民就业基数,实现和参与社会的收入的再次分配甚至第三次分配,对国家现行的财富分配不平衡、就业制度偏斜、产业制度偏斜、土地制度偏斜起到了深层次影响。第三,农技协加速农户规模经营的进程,促进农户规模经营的形成,加速产业化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交易费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在商品生产、交易过程中的增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农技协的发展,突破了部门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界限的限制,使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劳力、土地、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实现了生产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重组,弥补传统农业中生产技术水平低、单个农户信息不灵、资金筹集困难,储运困难和销售困难等弱点,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无形的活力。第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完全获得应有的利益,而农技协发挥了千家万户与广阔市场的中介作用,在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市场风险有能力,保护了农民利益。
二、农技协创新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从事多年农技协管理、指导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近期对具有典型意义农技协调查了解的总体情况看,存在着诸多制约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技协整体素质不高
农技协决策层和会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律和政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营销经验不足,获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创新与发展要素资源的渠道不畅、途径不多,再加上协会本身基础资源薄弱,积累有限,协会自身的生存都是问题,有自生自灭之忧,导致部分协会缺乏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
(二)内部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协会内部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协会虽有管理制度,但基本形同虚设,管理方法越来越象行政管理,协会负责人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会员的民主得不到保障,协会内部各种关系到没有理顺,限制协会的创新与发展。
(三)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农技协的地理位置所限,区位优势较差,难以吸引高级专业人才入会,所以导致协会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成员结构不合理、不稳定,致使不少协会生存状态不够稳定,农技协的组织特点和合作功能难以发挥,创新与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四)政出多门,农技协无所适从
目前,合作社法出台,农技协的类型、基本特征及性质基本得到确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供识,科协、农业和供销三个部门都在插手农技协管理,都号称其为业务主管部门,形成了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都管不好,甚至管不了,农技协无所适从,创新与发展失去了基准的方向、动力。
三、在新形势下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是农技协的生命力,无论以纯经济的标准来评价,还是以非经济标准来评价,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是统一的,创新是发展的深层动力,发展是农技协创新的必然结果。历史已经表明,农技协本身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伟大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实践所激发的巨大能量与所塑造的新的事物——农技协,以特有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农民生存的世界以及农民本身,也是依靠这种创新,发展了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活动方式,使农民愈益社会化。我相信,在创新的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农技协以及农业、农村、农民都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一)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在农技协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大做强农技协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发展农技协的生产力,而要快速持续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加快农技协的科技创新。正如唯物史观所指出的那样,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技协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也是农技协发展的原动力。农技协的科技创新,首先要吸纳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级科技人才,培养自己的优秀管理人才;其次要采取最新的创新科技成果,使农技协常新常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管理发展问题
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协会与会员、协会与协会、会员与会员的问题、腐败问题、“三农”政策问题、稳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资源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农技协生产关系与某些方面、环节管理不适应农技协要发展而造成的,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农技协制度创新滞后导致的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造成的。因此,农技协必须大胆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农技协管理中的各项制度,从而不断纠正农技协发展管理中的不协调现象,为农技协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农技协的制度创新要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避免农技协管理行政化,更要克服农村管理“人际化”、“亲情化”现象。
(三)通过文化创新,解决农技协文化发展问题
发展农技协文化,可以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农技协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农技协生存危机,实际上是现代农村发展与农村传统的文化观念冲突造成的危机。因此,农技协必须在文化发展上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批判、反思,同时要进行农技协文化的建设,实现文化创新和改变,超越传统文化造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确立农技协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观念。这是农技协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观念源泉。农技协文化创新,要树立品牌意识、公平意识、和谐意识,克服“小富则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
(四)通过服务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社会发展问题
农技协是一个兼具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的团体,公益性服务是其立命的根本,适当追求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源泉。农技协的组织对象和服务对象是社会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广大农民,这就决定了农技协必须以农村社会效益为先,而追求经济效益为次。所以服务农民、服务广大会员就成为农技协优于其他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根本点,也是农技协能够快速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农技协必须在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扎扎实
实为农民、会员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和项目,才能维护农技协的稳定,才能促进农技协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四篇: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实践基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前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遇到严重挑战,现在西方经济学则正面临新的危机。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机遇。对此,应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1-0041-0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30年。
一、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课程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2006)提供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经济学类专业16个,专业点1503个(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18.33%),在校本专科生85.78万人(占全部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5.49%),专任教师5.10万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94%)。2005年底,全国设置经济学专业的院校310个(占经济学类的20.63%),经济学专业专任教师34234人。其中,教授2859人,副教授9854人(占经济学专任教师的37.14%)。
据西南财经大学对全国30所院校经济学专业、南开大学对4所“基地”院校的调查,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部分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的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上、下)”。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原来为本科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将不再单独开设,并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但作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单独开设的“政治经济学”继续开设。据对全国30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政治经济学”课程最低1.5个学分,最高8个学分;基地院校平均6学分;财经院校平均5.2学分;理工院校平均2.4学分。
当前,《政治经济学》教材选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院校使用的版本繁多:重点大学选用国家推荐的优秀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基地”院校大多选用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有些院校选用的是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如,卫兴华教授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谷书堂教授、宋则行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魏埙教授、刘波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等。近年来,各高校教材建设和教材改革的趋势是: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趋向国际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化、立体化教材;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和“双语教学”相互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的大量引进和课程开设,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需要进一步明确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一)经济学类核心课定位。根据教育部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和推荐,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一共有8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其中,政治经济学列为8门核心课之首。所谓“经济学类”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含税收学)和统计学及近年来细化或衍生的一些新的专业(如金融工程、信息管理、网络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海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
(二)经济学科基础理论课定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经济学”学科可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划分为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分为10个二级学科。从更宽泛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应是经济学16个二级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
(三)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定位。在我国,尽管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但仅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只有到大学本科阶段,学生才真正开始系统学习和把握这门课程的完整知识,而且通常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课程,足见该门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此,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不是“政治课”,而是专业“入门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成为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课。
二、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进入政府决策的视野,西方经济学课程也随之进入高校的课堂。在这一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遇到严峻挑战,一些学校甚至主张减少或取消政治经济学课程,代之以西方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根据南开大学2006年对4所“基地”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50份调查问卷,在核心课设置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西方经济学,然后是政治经济学,之后是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的关系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当然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第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是并列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能否推动或带动整个经济学科的发展,主要看能否继承、特别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能否继续确立和巩固,主要取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和说明我国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当前,在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问题上,应注意两种倾向: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自诺贝
尔奖设立以来,成为许多经济学家追逐的目标,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标准,似乎获得诺贝尔奖就成为该领域的最高权威。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有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化学奖的,但都是美籍华人;在人文社科和经济学领域,真正的大陆学者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可以获“奥奖”(奥林匹克竞赛奖),但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并由此推论说,只有学习西方经济学才有希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对诺贝尔奖的争论就没停止过,批评也没有停止过。对此,不能迷信“诺贝尔奖”,更不能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和潮流。从当前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有三大缺陷:一是论资排辈。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论资排辈的风气较浓。二是性别歧视。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获奖。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男性的运动。事实上,杰出女经济学家不乏其人,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夫人。但她们最终未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三是意识形态标准。至今为止,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美国人最多。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则一个获奖者也没有。转轨国家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是“转”到西方国家做研究也别想获奖。这并不是说西方经济学家高明,而是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学术标准外,还有政治标准。
(二)数学化倾向。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量引进,数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数学化导向。同时还听到一些声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重视数学,只有西方经济学才重视数学。在这样的导向下,年青人拼命玩数学,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普遍为缺乏数学功底而感到苦恼。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重视数学方法,而且马克思本人曾经是数理分析的先驱。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和两大部类关系等的分析,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而且从其运用数学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是马克思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超过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数学工具,而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第二,任何数理分析都有假定条件或前提,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前提假定。前提假定大体有三种:一是为逻辑分析或抽象分析的需要,暂时将一些问题作为前提加以假定。二是以确定的经济关系为前提,如,西方经济学最大的前提假定是私有制,新古典经济学崇尚市场调节,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三是对不宜进行数理分析或数理分析不了的问题进行假定。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很多分析是第一种情况,西方经济学的绝大多数分析属于第二种,但西方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也有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第三种(如,美国经济学的权威刊物《美国经济评论》要求所有论文既要有数理模型,又要有计量检验),这就逼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不得不硬着头皮这样做,后来慢慢就形成一种学术范式。现在我国国内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数学模型的前提假定越来越多,但离现实越来越远,其分析结论的实用性令人怀疑。第三,数学工具不能滥用。之所以有许多人反映西方经济学难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理分析过多、数学工具比较复杂。其实,不仅中国读者无法全部看懂,就连数理经济学家大师里昂剔夫等人也都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因此,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但不能滥用数学工具。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一)明确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改革领先、开拓创新;提高质量、注重内涵;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多出理论经济学人才,但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和就业着想,应兼顾增加培养“适用人才”的教学任务。总体说,要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明确“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注意素质”的培养思路,在教学改革方面下更大气力、花更大功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济学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二者不可偏废。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主要应以自己培养为主。可采取鼓励“攻读博士学位”和“到外校进修、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方法。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增加社会交往,更新知识结构。对“引进”的人才重在考察其素质,不能只看“牌子”,争取做到既要好看又要中用。
(四)搞好教材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必须选用一流教材。为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在这方面,不必一味追求使用原版教材、统编教材。相对说,坚持“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原则可能比较适合大多数学校的特点。为使教材编写更具先进性,应鼓励学校之间联合编写。教材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热点。另外,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应注意电子教材(或电子版)的编写和使用。
(五)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其一,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机会。最近美国爆发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受到极大冲击,也为我们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是资本主义部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而现在西方经济学正面临新的危机,崇尚市场自发调节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新形势下,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其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注重将课程内容的更新与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根据培养基础理论人才的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以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其三,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如,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又要注重结合市场经济一般,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实践,重点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着重给予回答,以增强现实性和针对性。其四,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的新调整、所有制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阐释。其五,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选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及其它应用经济学(如金融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关系,力争做到学科边界清楚、课程特色明显、与其它课程恰当衔接。
责任编辑:郭连强
第五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
[推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响亮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号召,制定了中国前进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国上下正齐心协力,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这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确保这项宏伟蓝图的方向性和正确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始终贯彻“三个代表”精神,自觉地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激励着每一个国人为之奋斗。而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不仅是指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更需要良好的治安环境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公安机关作为一支行政和刑事执法力量,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承担着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公安工作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公安部门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尤显突出。公安部党委和***部长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要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这个重要论断,是公安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职责的科学定位,反映了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特征。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中部署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这项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服务小康社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是一项根本性任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开展大讨论活动,是公安战线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十六大精神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继续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找准结合点、切入点。无可厚非,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公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有力的后勤保障,公安工作也是如此。古人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做成一件事,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和物质保障。如今年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打的就是一场装备战。我们公安机关要圆满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经费、装备和物资保障能不能及时到位是很关键的问题。不难设想,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装备、充足的给养和必须的经费,即使我们的队伍政治素质再高,我们的干警再忠诚于法律,也很难圆满完成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的任务。因此,做好公安装备财务工作,是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尤其在整个公安机关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候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如何做好公安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更显得重要。新形势下做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后勤部门的指导思想。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搞好各自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支部和科室组织的各项学习。做为装备财务科,车辆管理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这一内容我们还要认真学习公安部颁发的《五条禁令》,并将其落到实处。在局党委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公安装备财务的后勤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干警服务。将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优质高效,保障有力作为我们装备财务科的工作宗旨。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后期服务的水平;努力为广大干警办好事、办实事,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牢固树立为公安工作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广大干警服务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方百计搞好直接涉及民警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解决我局干警的后顾之忧。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坚持岗位练兵,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通过学习提高科室成员的政治业务能力。加强科室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做到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有事请假,在上时间不串岗,不办私事,在工作中为干警热情服务,不刁难干警和群众。严格物资管理。对于统一管理购置装备、器材、办公用品的实施,认真履行职责。对于所需重大器材、设备的购置,按照财政规定的“政府统一采购”的政策,请示、汇报并申请。如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对我局各部门所需的低值易耗品和办公用品,由装备财务科管理员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配、统一采购的原则及时供给。既要保证各科室队物资需求的供给,又要做到节约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