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调研报告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暑期调研报告
题
目: 黔南州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部
门:
小围寨校区
姓
名:
石应基
联系电话:
***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I
黔南州职业类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引言
近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中职和技术类院校,黔南州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了大量的问题,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别很大,近年,由于各县高中都在扩招,职业技术类在校学生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本调研对黔南州职业技术类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同时指出了解决招生困难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近年,黔南州职业技术和技工类学校招生困难,为发现其招生困难的原因,并找出其解决办法,2013年7-8月,本人在黔南州范围内通过走访教师和家长等方式了解我州职业技术和技工类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本文章指出了我州目前招生常常使用的传统方法。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目前黔南州各职业院校招生手段:
目前我州职业技工类院校招生方式主要有四类: 一是品牌化招生:如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虽然是民办院校,却拥有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师资力量,所以该校虽办学不久却招生不愁。
二是行政垄断式招生:黔南州所有职业高中、高职校,三是货币化招生:比如贵州省内贸学校、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四是组合式招生
目前最为有效的招生办法是货币化招生
据我了解,目前,各学校普遍采用而且最为有效的招生办法就是招生回扣,都匀某技校的陈老师抱怨:由于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争抢生源越来越激烈,很多学校每年都给教师下达了招生指标,完不成任务就罚款,“去年学校规定每个老师必须至少招10个学生,我只招来8个,还有2个指标没完成,就被扣了600元。今年又有指标。”
我调查得知,2012年夏季,市内某技师学院给予社会中介人员的招生回扣是每招一个学生500元。某内贸学校技校给予社会中介人员的招生回扣是每招一个学生1500元。据了解,招生给回扣已经成了招生时的潜规则,这一潜规则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与往年相比,都匀市几乎所有的学校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都不同程度地把回扣标准提高了,甚至部分公办学校的把回扣提高到2000元以上。
2013年8月1日,在都匀某技校上班的李老师告诉我,“相对公办职高和普高来说,有些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招生回扣更高得惊人,每招一个学生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一两千元。”李老师告诉我,该校一彭姓老师去年为他们学校找了130多人,不用说,这份招生收入是相当高的了,不过,对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回扣招生:“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有 3
些技校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就到各初级中学请班主任、校领导吃饭,以招揽生源”。
为了多招学生,有的学校广发录取通知书,专盯高考落榜生或者成绩差的初中毕业生,有时竟然对同一名学生连续发出四五张录取通知书。
由于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招生回扣风近年来也愈刮愈烈,并催生了一支特别的吃回扣大军。据知情人士透露,吃回扣的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专职招生贩子。这种贩子争取到一个乃至数十个学校的招生代理专干名份,在一定区域内招揽生源,类似于商业营销中的片区经理。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时尝到了吃招生回扣甜头的教师,有的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府干部,有的是没教过一天书也自称老师的社会人员。他们通过各种常人没有想到的手段达到多招学生的目的。
第二类是初、高中毕业班老师。一些毕业班老师亲自做学生的工作,把学生推荐到某所学校去就读。
第三类是学校的在校生和家长。为减少招生支出,一些民办学校使出了让在校生现身说法这种极具说服力的措施,联系到一个新生入学,给予100元到800元不等的奖励,学生又发动家长参与其中。
近三年来黔南州招生数总体保持平稳,但从各学校逐年加大的招生力度可以看出,生源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于招生的宣传费用不断提高,同时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将直接影响职业技术和技工类院校招生:
1、普通高校录取分数将继续降低,尤其是“注册入学”
政策,将对高中起点招生工作产生很大冲击。如今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专科线基础上降低五、六十分,即使这样也还不能保证招满。
2、行业和地区封锁愈演愈烈,过去是遮遮掩掩,现在是明火执仗。
4、部分县级普通高中学校迎合家长“望子成龙”、“ 画饼充饥”观念,违规降分挂靠录取,抢夺生源,导致职校学生回流到普高。
5、国内有些民办职业学校唯利是图办学,利用招生过程信息不对称原理采用货币化招生、欺骗式招生手段,抢夺我州生源,直接冲击我们正常招生。上述几个个方面原因导致我州招生工作无规律可循,日趋艰难。目前我州职业技术类院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家相互争抢,结果生源往外地跑,谁都招不到 第二,各学校生源基地建设没有到位。
第三,很多学校招生设点宣传工作没有到位。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设点措施不力、设点预算无保障、常驻招生宣传点人员难落实,很多学校的招生工作时雷声大雨点小。
第三,省、市招生政策研究利用不是太到位,尤其是涉农专业政策。
第四,我州职业技术类院校办学实力、办学成果及其社会认知度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客观上制约招生工作。
第五,跨省招生工作没有到位,我州几乎没有外省生源。
第六,国际合作办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就以上调研情况来看,我个人深有体会,觉得今后我州职业教育招生的对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招生宣传工作
1、宣传主要内容:学院性质及其规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优质师资及其先进实训设备、教科研成果、师生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毕业生优质就业情况等。
2、创新宣传手段。除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招生简章、海报、横幅、中高考节点宣传等常规宣传外,还要创新宣传手段,讲求宣传效率及性价比。
⑴分片宣传。生源地分为12个县市区,因此在我州12个县市要做到:常年招生招牌悬挂到位,过街横幅宣传到位,招生简章投放到位,招生广告覆盖到位。
⑵设点宣传。各学校在全市及其周边县市设立12个招生办事处。办事处负责片区新生咨询、报名、录取、收费等工作。办事处主任由片区宣传责任系处选派身体健康、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的年轻老师担任。
(二)优化招生办法
1、全员招生。全员参与招生,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
2、强化生源基地建设。
(1)确定生源基地学校数量:(2)建立生源基地学校招生承包人制度。
(3)建立与生源基地学校互信机制。
3、鼓励创新招生办法。只要不违法、不违纪,在招生办法上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4、新生学费缴纳和减免。
5、增加涉农专业设臵。充分利用三农政策,增加涉农专业设臵,通过免学费吸引生源。
第二篇:困难党员情况调研报告
春江区经信局党总支部
关于对生活困难党员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春江区委组织部《关于对生活困难党员有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雄春组电传[2011]7号)有关精神,我局党总支部高度重视,立即通知所属各支部,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调研,我们通过各党支部书记汇报情况、查阅党员资料、电话调查和对生活困难党员家庭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局党总支部生活困难党员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按生活困难党员的标准,农村按其每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城镇按其年收入低于3000元,我总支部共有党员290名,由于城镇的社保制度全覆盖,退休的老党员都有退休金,下岗的普遍都有再就业,绝大多数不存在这种贫困现象,只有中药加工厂党支部属下的一名姓蓝的党员达上述标准的困难党员,造成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大(六十多岁),身体差,没有买社保也没有退休,没有工作,因此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清苦,特别需要组织和社会的帮扶和关怀。
二、全方位帮扶贫困党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特别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老党员、老干部曾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是我们党的可贵财富。几年来,春江区经信局党总支部针对老党员现实状况,从关怀老党员生活状况入手,创新措施,切实解决老党员的困难,认真研究贫困老党员的帮扶工作,在组织救助、社会关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单位帮扶作用,大力宣扬帮扶老党员的先进典型,树立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生活上力所能及地关爱,使得贫困老党员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在努力改善贫困老党员物质生活的同时,春江区经信局党总支部把时常看望拜访(不在雄关的电话问候)高龄老党员作为一项工作内容,从各方面多关心老党员。除重大节日期间广泛开展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活动外(去年春节经信局发给每位老党员春节慰问费200元),平时,局党总支部也帮助老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尤其解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中苦闷,增加党组织在心灵上给予老党员的关怀,实现组织、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机制,切实给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党总支部老党员人数多,比重大,老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老年生活较为孤单,尤其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中苦闷,增加党组织在心灵上给予老党员的关怀,实现组织、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机制,切实给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生活困难党员(城镇主要是既没有到退休年龄,也没有工作的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生活十分困难。尽管民政以及其他一些帮扶措施实施比较得力,生活贫困老党员在生活上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这些帮助并不能彻底改变这些没有退休也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贫困老党员现有的贫困状态。
四、今后工作的想法及建议
1、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区组织部申报,区委组织部审批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
2、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尤其是年龄大的贫困老党员和8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困难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
3、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完善社会扶助体系,整合和积极引导社会帮扶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完善帮扶考评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4、提高生活贫困党员的标准,城镇为6000元以下,农村为3000元以下。
5、退休老党员,主要是生活孤单,尤其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中苦闷,增加党组织在心灵上给予老党员的关怀。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
第三篇:职业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调研分析报告专题
职业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一、序言
(一)调研背景
根据2014年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目前,新专业申报准备工作也正有序地进行。本着为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也为了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合理性发展,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工作,对拟申报的新专业进行市场调研。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及相关政策为抓手,以国企办学的扎实基础和丰富经验为底蕴,以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实现从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从注重理论和课堂教学模式,向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分阶段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从关注知识、关注理论,向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方向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论、实习考试,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转变。
2、产业背景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加大和传统能源资源的快速消耗,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伴随着太阳能投资热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选择。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600兆瓦,2020 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 30 吉瓦,预计2050 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30亿千瓦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可达6亿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等部分组成。
3、社会需求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力电池等10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都提出了优先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产业。
(二)调研目的
对已开设类似该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了并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对专业进行合理化的设置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使新专业的设置及课程安排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岗位群的发展要求,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教育创新的步伐,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1、为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通过调研兄弟院校,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形成最适合地区经济与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兄弟院校,开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制一体化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写与本专业相配套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
(三)调研时间和对象
(四)调研方法
得出调研结论,为能源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调研内容
对同类兄弟院校的办学理念、院系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结构、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进行调查,了解我校与同类兄弟院校的差距与优势所在。
二、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调研分析
三、我校能源类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能源工程学院现有?????????????????。
四、总结
调研完毕,我们满载而归,对后续如何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能源利用类专业,我们充满信心。具体说来,通过对兄弟院校相关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学科建设等调研,取得了多项的成果,调研结果经过全体教师讨论,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专业开设方面,????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是能源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加工制造基地,而其中不少是一些高耗能制造业。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均能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样,加强能源战略管理成为必然,可以预见的是,目前能源类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在筹办专业发展方面,这些院校都有行业或者产业支撑为背景,? 第三,在能源专业的起步方面,????
综上所述,当前能源产业存在历史性的机遇,需要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大规模生产,各类学院需要向各类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专业人才。本次通过对上述院校的走访和调研,对能源类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较好的调研效果,必定为后续专业教学开展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困难专题调研报告
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困难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于X日前往XX进行实地调研。现就调研基本情况向上级党委报告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X、XX赴某地进行调研,相关部门人员陪同。X分公司长期面临地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但近年来经营稳步提升,干部员工干事创业面貌良好。调研组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员工开展座谈、访谈,了解分公司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赴X分公司进行调研,综合线条相关人员陪同。近年来,X分公司一直处在竞争形势较为严峻的环境中,但在分公司一把手的带领下,全员共同努力,以党建促生产,以生产强党建,业绩持续增长,形成了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X调研期间,我们考察了XX,与一线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实地了解新零售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下沉X营销中心,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深入交流,并访谈了基层员工代表,收集一线的问题意见。
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共收集29条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发现了党建工作、员工发展和生产经营三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党建工作方面:一是党建规范化水平不足。通过总公司每年组织的党务工作认证培训,稳步提升了党建的规范化水平,但还有部分兼职党务工作者没有覆盖,造成各单位之间党务工作能力不均衡。二是党建人才储备不足。目前部分单位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专业性不足,总部对党建线条晋升通道规划不够清晰,导致部门员工不愿干党建,后备力量不足。三是党员发展名额不足。X公司党委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进行党员发展,但受发展名额限制,部分符合发展标准的积极分子难以及时入党,不利于党建工作延伸。
(二)员工发展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职级调整办法还需进一步明确,员工晋升机制还需优化,对优秀员工的激励还不够,对一线员工的专业培训仍需加强。与各省分公司的人才交流不足,人才互通机制仍需探索。二是薪酬福利制度需要优化。在薪酬总盘相对固定的现状下,“保日常、促优秀”的激励原则需要更加突出,薪酬待遇不符预期带来的骨干员工流失现象有加剧趋势;如何做好“招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
(三)生产经营工作方面: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还存在制度与基层生产现状不匹配,更新效率不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鼓励创新空间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考核指标调整不及时、指标说明不到位;对于新政策、新模式,总公司指导作用不足;制度政策制定方面,调查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够强,导致在制度出台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二是各线条业务流程有待优化。各业务流程仍存在着环节不清晰、信息传达壁垒的现象。例如XX的流程还需优化;部分关系到员工发展或利益的管理办法,传递不到位,导致基层员工不了解;XXX等领域的过程管控灵活性不足,对基层突发情况、特殊情况的响应效率还需提升,等等。
在调研发现问题的同时,基层员工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代表了基层的呼声,公司党委对广大关心公司发展,认真履职尽责的员工表示感谢。希望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倾听民意,不断提高对员工意见建议的重视程度。
三、对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习教育是根本、调查研究是途径、检视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X公司体量大、覆盖广、各省分公司发展情况差异明显,实地调研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调研中掌握实情、发现问题、找到对策,更要通过调研来验证问题解决的成效,这正是公司调研工作的初心。
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涉及各方各面,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我认为可以用三个“意识不足”来概括。
一是担当意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攻坚克难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局部还存在畏难、懈怠的情况,“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在部分区域还不能彻底扭转,尚存在依赖既有资源、等待上级支持的现象,工作主动性仍需加强。面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显短板,“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不够,有的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怕失误、怕担责的情况还局部存在。
二是群众意识不足。对一线员工的心声,重视程度还需提升,基层向上反馈信息的通道还不够完善,解决问题的督办闭环机制还需优化。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长官意识”,“调门高、指导少”的现象仍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扎根一线的作风建设还需加强,下基层调研广度、深度还不足,在制定政策、办法的过程中偶尔有“拍脑袋、一刀切”的问题,考虑一线实际不够。
三是创新意识不足。面对转型改革过程中重点领域、难点问题,“敢涉深水区”的勇气不够,开拓新业务的力度还需加强,对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变革需求,部分领导干部仍旧循规蹈矩、不愿大胆尝试和探索,甚至局部存在“多干多错,不如不干”的不作为思想。少数领域、部分区域仍停留在依赖要素竞争的发展局面,对能力培育不够重视,面向融合发展的转型思维仍需培育。鼓励创新的氛围不够强烈,广大基层干部员工的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挖掘,保护创业、容忍失误的机制亟待健全。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
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真抓实干破解难题。X公司正处在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困难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有机会能更加真切的直面问题,有勇气、更有信心能解决问题。作为公司党委书记,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落实。
第一,用高质量党建促领企业发展。要严格按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以始为终,将初心和使命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体系,构建灵活的激励机制,更多的挖掘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部员工,把担当作为,转化为经营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持续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夯实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清风正气的干部员工队伍。
第二,以一线为中心,补足转型发展短板。要进一步理顺制度流程,针对性的优化制度政策,满足基层不同的发展需求,并确保各项方针和政策能够层层落实,实现上通下达,确保信息传达到最后“一公里”。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优化文风会风,统筹好各类调研、检查的广度、频度,为基层减负,力戒“机关作风”,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做到与一线共患难、同甘苦。要畅通基层反馈信息的渠道,构建问题覆盖广、解决效率高的督办机制,做到有求必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广大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坚持创新为先,营造开拓进取的创业氛围。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尝试,针对新业务发展、推进改革等领域带来的新管理课题,总公司部门要主动出谋划策,推动管理变革,支撑业务拓展,分公司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突破。要建立健全保护创新的容错机制,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为敢想敢干的干部员工撑腰。要发动最广大群众参与到创新工作中,通过劳动竞赛、最佳实践、技术创新激励等手段,让基层员工有途径、有意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融入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篇:关于改善城镇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当前全社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就业、上学、求医等一些重点、难点、热点的社会民生问题明显缓解,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开始显现实效。但民生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它受到一定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具体工作中,也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现就陶庄镇困难群体的民生情况作以下调研
报告。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
陶庄镇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对象、孤儿、特困残疾家庭、特困优抚对象、低保边缘户、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等。其中:前四类人群已纳入定期社会救助范围。截止今年9月底,我镇定期社会救助人数达到429人,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
(一)困难群体的成因
从掌握的情况综合来看,困难群体成因主要有六种因素:(举例)一是失业致贫;二是家庭缺乏收入来源致贫;三是大病致贫;四是年老体衰等生理原因致贫;五是重残致贫;六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致贫,如婚变、超生、赌博、服刑等。如:改革发展产生一些遗留问题。一是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无地农民越来越多,土地管理和土地征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安置途径单一,采取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方式,一些被征地农民处于“失地、失业、失保”的境地;征地补偿较低,大多数没有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些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企业改制问题。其中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企业重组、兼并、破产后资产处理和职工安置问题,企业改制中引发的职工利益保护,拖欠工资、工龄买断引发的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二)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了保障,但其在社会的生存和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心理上仍然承受着巨大压力。
一是生活难。基本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靠低保金过日子,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年龄在40-50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很大。有些农民在城市缺乏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领,生活非常艰难。二是就业难。相对于其他群体,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能力较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存在就业无门问题。三是就医难。大部分有病无钱医,特别是重症病人根本看不起病,现在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但报销比例偏低。合作医疗也必须是先自己拿钱看病,然后进行报销和救助。四是教育难。主要是子女上学问题,有限的生活费用很难支付起高额的教育费用。五是住房难。
二、困难群体救助情况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行应保尽保。自1997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制度日趋完善。低保标准经过了多次调整,截止2009年10月底,全镇共有低保对象298户394人,月发低保金49110元。从2007年起,增发了物价补贴,今年1-9月按人发放城镇410元,农村255元。对困难人员开展医疗救助,从2007年开始对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100元的门诊医疗券,五保对象每人每年2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的问题。1-9月共救助21人22次77274元,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度过难关。将所有低保对象纳入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从学校获得国家助学金,对品学兼优困难家庭子女考取大学、高中的,通过慈善救助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0多人。通过开展“和谐爱心手牵手,回报社会献真情”结对帮扶活动资助56名学生。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及“结队帮扶”捐助等活动。对其他困难群众制定了相应的救助政策。
(二)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
把健全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努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把审核关,并定期走访,动态管理。各级均采取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集中审批申报的办法,建立了社区(村级)民主评议小组,逐步形成了民主评议审批审查机制。
三、困难群体救助有待研究改进的几个问题
(一)救助范围有待进一步界定
现行政策往往只有一个标准,没有实行阶梯式救助的办法,造成一些边缘群体生活困难程度反而大于低保户,需要引起重视。国家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扩大低保范围。
(二)救助资金有待进一步增加
各项社会专项救助标准虽有所增长,但伴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物价上涨等原因,也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
(三)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脱困,社会救
助层次较低。
(四)互助平台有待进一步夯实
群众互助平台建设较为薄弱,慈善团体社会影响不够,形式比较单一,工作难以拓展,削弱了社会互助效果。
(五)救助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而放宽低保准入政策,如:老上访户缠访户、突发事件受害者,其中一部分人员严格讲是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也都
纳入了低保,有些困难对象已脱贫,村干部为了不得罪群众而任其领取低保金,导致社会上议论“该吃低保的吃了,不该吃低保的也吃了”,造成负面影响。
四、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措施
(一)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围绕社会救助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对现行救助政策边缘群体中的特困家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今年1-9月共临时救助18500元。
(二)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
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我们倡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自身取得收益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转变工作思路与观念,在变输血型救助为造血型救助方式上积极探索,在救助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救助服务上不断改进,在救助实效上加强跟踪。
(四)搭建社会互助平台
发展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部门结对、领导结队帮扶机制,政府预算基本经费,确保正常运转。
(五)规范救助行为
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打造社会救助的“阳光工程”。
无论是强民生还是重民生;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民生为本的重大举措,旨在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和谐富足的生活。陶庄镇在这条道路上不段的摸索寻找着一条适合的道路,在为群众寻找解决方式的过程中不停的探索着,勇敢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关于改善城镇困难群体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