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14 06: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第一篇:“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当前,党委在全体管技人员中开展了“讲纪律、提素质、保效益、献厚礼”专题活动,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觉得学习和勤奋的工作,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使社区的管技队伍建设成“思想进步、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执行力强、勤奋廉洁”的高素质管技人员队伍。

党群部是党委行使职能的重要部门和做群众工作的工作机构,肩负着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神圣职责。对于党群部来说参与活动就要从抓自身学习开始,通过对业务知识的理解、对工作流程的掌握,对上级政策的熟悉,有效提升整体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按照活动要求,本人从岗位实际出发学习了相关文件及领导讲话,学习了党建和企业文化相关知识,学习了党史知识等,并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了相关工作。下面重点就学习“十二五”发展战略体会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热潮,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通过飞信、硬笔书法比赛、网页宣传、牌板宣传等形式,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了“十二五”发展目标。本人在此基础上,还认真收看学习了董事长关于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解读的光盘。可以说,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符合开滦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战略的解读,让我体会到其站位高远,思路清晰,内容具体翔实,振奋人心,并且对于企业转型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这个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使集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企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这也使我看到,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引下,企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阔步走向下一个辉煌。

后勤系统是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实现多元化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兴衰直接影响着后勤系统兴衰,而后勤系统能否在以后的转型发展中还有立足之地,生存下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思路提出两个相关产业,一个是发展生产服务业,一个是发展生活服务和健康产业,这两个是与我们后勤系统息息相关的。后勤系统的转型发展也必将成为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除了要憧憬“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外,还必须认识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压力还有机会,应该紧紧把握政策,寻求机会,争取在推进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好后勤系统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节支降耗是支撑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生存的需要。后勤系统在集团中是属于补贴型单位,每年集团公司都要从利润当中拿出大部分来补贴后勤,而补贴也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发展。补贴的减少也是支撑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生存的问题就已经是个相关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紧跟的集团发展的步伐前进,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既要节支降耗又要对外创收,实现收支平衡,就有了立足之地。就节支降耗来说,后勤系统是有着很大潜能可以挖掘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三费”收缴,要通过大量的科学认证、技术改造和精细化的管理,切实围堵跑冒滴漏,下大力量改变历史遗留问题,把不应该浪费的水省起来,把应该收的钱收回来。而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降低各方面的费用消耗,把用工管理上的、工程技术上的、办公用的、业务招待的各个方面的钱都节省一点点,每个人都能够自己干的事认真负责的干好了,并积极投入到修旧利废、小革小改和技术创新中去,全员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节支降耗的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收增效是集团公司与员工实现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发展与员工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工资的关系。员工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而企业每年也都会将提高员工收入做为企业为员工许下的其中一个承诺。随着集团公司对后勤补贴费用的逐年减少,如何保证工资收入的逐年提高?除了要坚持做好节支降耗工作外,还应该加强对外创收。从前年开始,在后勤系统就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新高潮,这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眼睛向外寻找市场,寻找能够创收的渠道。去年来,社区也加大了对外创收的步伐,鲁各庄劳务输出、招待所房屋的出租已经向市场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今年以至于往后,我们还会继续在劳务输出和房屋出租上寻找合作伙伴,会利用污水处理厂出的中水等进行项目开发等,真正使大家意识到市场的潜能,意识到只有向市场、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社区发展后劲,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做为开滦的一分子,也应该在这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寻找到一页载着我们共同前进的偏舟,共同驶向幸福和美好的彼岸。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学习体会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走入一个调整和转型阶段。“十二五”规划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规划制定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将不仅仅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的全球经济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内外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多重措施,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最终,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国从“外供型”经济转向“内供型”经济。

第二,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十二五”规划将通过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等措施,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和升级,力争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总部”。

第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科技革命进程。“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和将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等措施,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力争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共同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同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能力,全面融入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

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国际经济合作关系。“十二五”规划将通过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及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等措施,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并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效应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其对世界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转型,这将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下,这些影响可能只存在于理论的逻辑分析之中,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有助于对未来我国影响世界的机理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来说,“十二五”时期以及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全球“经济图景”可能出现五个重大变化。

首先,经济转型发展将会开启我国市场,通过需求拉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未来五年,世界将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最大的“公敌”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随着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消费率很有可能还要进一步下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和推进城市化开启国内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这无疑将给世界打开一个巨大的有效需求“潘多拉宝盒”。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外高端商品涌入我国,我国也将逐步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主要终端。

其次,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内外平衡,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本质是主要国家经常账户失衡,经常账户失衡的表现是全球贸易失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将促使我国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而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也将提高资源使用的成本。与此同时,国内消费的增长将有助于我国进口贸易的扩张。成本的上升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出现转变,我国经济将努力实现内外平衡发展,这将极大助力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将看到,我国的各大港口的码头上更多堆放的是满载进口货物的集装箱,我国消费产品的标准将随着进口商品在全球份额的提升而成为国际标准。

再次,我国经济转型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国外消费者使用我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0%左右,而其出口产品以生活必需品居多。“十二五”期间,随着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成本也将提升,价格上扬将通过出口输出到世界各国。一位美国的记者曾经写了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的书,细数中国商品对其生活的重要性。短期内,由于“消费惯性”,国外消费者很难离开中国的商品,但是他们再也享受不到极为廉价的生活日用品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廉价的“Made in China”已经成为历史。

此外,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方式的支点,世界新产业革命中将出现中国的声音。“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大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未来五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我国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基本涵盖了世界新技术革命可能产生的主要领域。可以看到,自明代之后,中国又开始逐步接近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边界,中国将在新的产业革命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新产品将贴上“Create in China”的标签,而诺贝尔奖的名人堂中也会出现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

最后,我国经济转型将给更多国家带来机会,全球经济格局将因此出现变化。过去三十年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基本是四分天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属于第一阵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属于第二阵营,包括中东在内的资源型国家属于第三阵营,而非洲、亚洲和南美一些落后的国家属于底层的阵营。全球化浪潮把前三个阵营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却排斥了第四个阵营国家。“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转型将使我国逐步从“经济依附者”的角色逐步转换为“经济主导者”的角色,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使国内产业面临向外转移,而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也给国内资本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这些对外经济的转变,将会带给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非洲贫穷国家更多经济发展的机会,可能推动第四阵营的迅速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当中。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国家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受益,我国也将给世界贫穷国家带来新一轮的“国际化红利”。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学习体会

成绩

论文题目:十二五规划学习体会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梁若冰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

级:08级3班 姓

名:张亚男 学

号:080440916

“十二五”规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而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对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心得总结,我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为经济方面的心得体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其次,为民生方面的心得体会。民生上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人民生活方面,要特别重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地区应当给予乡村地区帮助,在规划中也应明确规定乡镇地区发展所享受的优惠与福利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减小城乡二元差异。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更多的考虑人民切身利益,以提高人民的建设热情。

再次,“十二五”规划更注重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为了“三农”的建设与发展,我总结为,首先体现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其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文化上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

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这便是我对于“十二五”规划的三点学习体会。作为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我们不能用义教育带给我们的思想模式去思考问题,对待问题。我们要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乐观的解决问题。适当的改变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从自身的各方面要素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与技巧。作为代大学生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要为祖国的十二五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提升自我能力。

第四篇: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根据记录整理,供参考)

朱秀林

(2009年8月26日)

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下面,我就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

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其中“211”高校112所,“985”高校39所。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2之间。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

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

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较。

(一)整体竞争环境

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

(二)师资力量

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

(三)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

(四)科研水平

1、自然科学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2006至2008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2006-2008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

2、人文社科类。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2006-2008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

(五)学科建设水平

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重而道远。

(六)存在问题

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

2、人才培养。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

3、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

4、学科建设。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

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

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

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

(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

1、顺天时。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天时”面向全国招生。

2、乘地利。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3、求人和。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

(二)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投入感情凝聚人。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

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定位。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树立形象。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

(3)强化责任。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

(4)团队协作。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的底线是无私。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

(5)做“拼命三郎”。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

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它。

(三)质量强校战略

质量始终是生命线。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如何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臵,我们有很多文章要做。

1、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2、科研质量。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4、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方向。

5、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强校战略

1、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要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应着重建设“软实力”。

2、什么是大学文化。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与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3、文化强校建设。(1)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体现在大学校风、学风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或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

可以回顾一下我校的精神文化渊源:

①我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并确立了“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的办学宗旨。

什么是完人?毛主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培养完人是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提出,“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人要有理想,国家要有理想,大学更要有理想!

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理想办学就失去了方向。解读校训我们看到:“养天地正气”给予我们力量,“法古今完人”指明我们方向。只有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能做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才能做到“正人心,救民命”;才能做到“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才能做到“朴勤谨诚”;才能做到“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才能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统一的完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

②张謇创办的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校训,要求学生“尊崇国体、恪守国法、义勇奉公、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敬学长、重公德、以求社会之信仰;坚守志、操习勤、耐劳累、养学艺、养成独立之精神;贵时间、重秩序、勉运动、节饮食、卫身体、洁衣服、整居室、养成自治之习惯;遵守校规,服从师训。”

③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创办人和主校政的唐文治说:“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办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人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生之志愿也。”他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办学的重要,认为:“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唐先生对教育抱有极高的目标:“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布吾国作模范。”且必须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正人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政者,正也。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独能正其身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学问,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

由唐先生填词的《校歌》,也是对办学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④1920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为院训,以研究社会教育、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开创了“终身教育”的先河,师生共同奋斗十年,培育了上千高级社会教育人才,至今,我校社教火炬仍灿燃,学院精神会永存。

⑤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

⑥1929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明礼仪、务实践”为校训,开创了开门办学、服务民众、勤俭办学的办学宗旨和优良校风。

⑦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则以“朴勤谨诚”为校训,以“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开创了我国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先河。

(2)名师文化建设。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中说:“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

对于我校而言,人文社科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苏大精神的重要使命。宣传部门是名师文化的发掘者。在我校的校史研究文选中的人物有:国学大师唐文治、陈石遗、钱仲联,史学家柴德庚,化学家程有庆,教育学家陈礼江,蚕丝专家费达生、郑辟疆,江苏师范学院老院长刘烈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有机和生物化学家潘慎明,老领导吴天石,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教授朱正元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写得太少!遗忘得太早!我们要趁早收集名师文化、传承我校的历史文明。

(3)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在科学研究方面,营造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人文素材经过“扬弃→筛选→积淀→形成规范→继承→发扬→变革”的过程才形成。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传统,有的凝聚成校训、所训、院训,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传统。科学传统对大学而言,比几个人才或研究成果重要得多。它是非物质的和人文化了的文化,它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人和物对行为和治学有更大的制约作用。它通过感化、融化和同化发挥作用。一个好的科学传统能滋润和渗透到所有成员的心灵,使人们自律和相互熏陶,好的传统比任何行政法规更具征服力。科学研究需要好的传统,好的传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4)部门文化建设。

各学院(部)、各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加强部门文化的建设,使每一个工作单位成为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乐园”;各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院训、部训,各部门文化建设要彰显部门的职能特色,使之成为部门的“魂”和“精神支柱”。

4、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

实现文化强校,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聚力设计。我们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东吴书画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我们要注重学术泰斗、大师、知名校友、著名领导事迹的宣传;我们要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校庆、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激发师生爱校热情。

第二,创造力设计。我们要尊重人性、崇尚公平,从学生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影响力设计。我们要在公众中树立大学鲜明的认知印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要维护校本部东吴大学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注重校徽、校训、校标色系等文化标志的规范保护,确保对外传达文化信息的一致性;要开拓渠道扩大社会影响,今后在校长分工中要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

(五)国际化战略

1、什么是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观点和主张。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或“输出”的双向活动过程,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臵于整个世界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大学教育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国际文化交流”列为现代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项基本职能。

国际化不代表取消、放弃本土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本土化。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所谓“根深”才能“叶茂”。

因此,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要注重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洋为中用,双轮驱动,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2、为什么要国际化。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的国际化。

二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的中国国际地位和自身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经济上,需要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在政治上,需要有懂得国际规则的人;在文化交流上,需要能够参与不同文明对话的人;在科技领域,要有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人。总之,没有实际一流的大学就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

三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成功的国际知名高校,高水平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是辩证统一。对于任何立志成长为一流的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必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全球化残酷的事实,如果不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哪怕这个国家规模再庞大,人口再多,幅员再辽阔,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中的‘小配角’,为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脑国家’打工,始终摆脱不了作‘别人手脚’的被动乃至依附的状态。”

3、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指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就是要用国际化的指标来评判学校的发展。这个指标体系是按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一流、主流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教学理念的评价标准。我们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都要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要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制定规划。

4、国际化举措。(1)人才队伍国际化。

第一,加大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每个学院(部)都要有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最后要达到教师总量的10-20%。对于按照国际标准招聘的人才,在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待遇之后,也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判。

第二,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鼓励教授利用学术休假赴国外访学交流。适时组织专业教师培训班赴国(境)外培训学习,使所有中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境)外大学学习工作的背景。

第三,建立各级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对管理干部进行国际知识、国际礼仪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赴国(境)外大学学习,提高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国际交流能力。

(2)人才培养国际化。

第一,“走出去”。设立学生出国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2+2”等项目出国学习。若干年后,使我校50%的毕业生都有海外交流的背景。设立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研究生共同培养项目。

第二,“引进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层次,扩大规模,要有相当比例的留学生攻读学位,使外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0%-15%。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引进原版教材,建设一批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和专业。今后5年内,理、工、农、医、生命科学、经济学及法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有足够师资开设外语或双语教学课程。

(3)科研国际化。

第一,采取与国(境)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支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获得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第二,积极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金资源支持,吸收国外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和应用。

第三,鼓励并支持举办学术论坛、学术研讨、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活动。

(4)建设境外校园。

韩国大真大学在苏州大学办了一个分校,苏州大学也可在其他学校(国家)办苏州大学分校,或者分院。每个学院都要与国外大学交一两位“高水平朋友”并保持长期友好的关系。

我国首个境外分校——“老挝苏州大学”正在积极筹办中。要把“孔子学院”办好,将苏州大学的“孔子学院”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孔子学院”,扩大我校的海外影响。

(5)营造良好国际化氛围。

第一,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络。以学校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我校海外校友会及海外基金会建设,扩大学校影响。

第二,推进校园多元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宣传材料、各类标识、软件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形成环境优美、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

第三,国际化可局部先行。有些学院(部)和学科可率先走向国际,进而带动全校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要充分利用苏州市对外开放的信息、资源,将苏州的国际影响引入苏州大学。

三、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展望

(一)发展方针

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发展方针是:“稳步发展重质量、突出重点强内涵、分类管理促活力、优化资源增效益”。本次研讨会我们提出对原发展方针作一些调整,即:“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增效率、优配资源促活力”。

(二)战略重点

1、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五大突破。

今年,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工程: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特别是从海外引进)特聘教授100位左右;每年在SCI源期刊和人文社科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达到1000篇;每年申请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项;重点建设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SOM)”、“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现代光学技术平台”等10个左右开放性、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平台;每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达1个亿。

在“五个一”工程的引领下,我们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在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实验室、Science或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国家科研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五个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

2、优化校区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科学确定校园整体规划和各校区功能,尽早完成独墅湖校区建设任务,整合各校区资源,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臵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的数据平台和办公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校园的各种基础设施要能很好地满足学校运行的需要。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要争取尽早获准成立研究生院;二要圆满完成建设第三期“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三要争取学校的学术声誉有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有显著增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显著增加;四要争取更多“开源”,尽早改善学校财务状况,使教职工的收入明显提高、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舒畅。

同志们,2006年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认清形势,谋划未来;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正确把握形势任务,加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各位!

第五篇:十二五妇女儿童规划学习体会

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发

展规划学习体会

众所周知,妇女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妇女肩负着更重的责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近日,颐瑞西里社区组织居民学习了通州区人民政府编制的《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学习宣传手册》,体会如下:

一、“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

1、在当今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主体参与为原则,促进妇女自身全面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主线,树立社会性别意识,紧紧围绕通州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目标要求,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推动妇女事业与通州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要突出妇女的发展权、参与权、保护权。逐步提高区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中女性比例;强调对女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任用,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扶持妇女和妇女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本规划还强调了保障妇女获得平等参与与经济活动和共享资源的权利和机会,最大限度促进女性新增劳动力就业,鼓励妇女自主创业就业等倡导性指标,并强调了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增加了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预防。

4、强调了对妇女终身教育和对女性人才的培养。增加了新增劳动力中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序和从业人员中女性继续教育参与率。并更加关注妇女心理健康,提出为女性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畅通妇女获得心理健康信息的渠道,提高妇女心理健康水平。

5、强调了健全生育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妇女享受生育保障水平;加大对贫困孕产妇和残疾妇女的求助力度;扩大和完善公共服务范围,为老年妇女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建立和完善在立法中的性别平等审查工作机制,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人身财产权益。

6、本规划首次提出先进性别文化的理念,并提出了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推进性别意识主流化等性指标。增加了关于妇女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提高妇女环保意识。

二、“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

现代社会,我们要以儿童优先、儿童最大利益、平等、参与为原则。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智育普惠、提升保障为主线,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要保障儿童生存、健康、发展的权利及获得平等的卫生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要健全完善与儿童实际需求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儿童福利制度,提升儿童社会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儿童的权益。

3、要依法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尊重和维护儿童的主体作用,保护儿童参与权,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反对一切形式针对儿童的犯罪;加强法制宣传,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4、要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积极营造安全文明的社会氛围,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本规划就进一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改善社会民生,发挥妇女的“半边天”的作用,提升妇女地位等等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推进通州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颐瑞西里居委会 陈京云

2011年12月

下载“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全文5篇)

    1.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具体策略1: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

    学习巨化集团十二五发展战略心得体会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读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有感 巨化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有老企业,在半个世纪的洗礼中,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2010年是巨化历史中值得深刻记录的一......

    公司的“十二五”规划及发展战略学习心得(5篇材料)

    公司的“十二五”规划及发展战略学习心得 纵观“十二五”《规划》,无论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还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自始至终贯穿着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安徽交通运输行业是“十二五”时期“11611”发展战略

    安徽交通运输行业是“十二五”时期“11611”发展战略 点击次数: 297来源:2011/01/13 构建一个体系—— 到2015年,初步构建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

    “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最终五篇)

    “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来源:机经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9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 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

    十二五干训学习体会[5篇范例]

    十二五干训学习体会 2013年5月16日,我参加了大石桥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校长领导能力提升培训班,有幸聆听了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书记、教育专家郑重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培训报告,通......

    发展战略

    德阳“1358”战略解读 为了实现,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冷静和科学分析后,今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明......

    发展战略

    1.定位 我们是一家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来解决中国大城市目前乞丐数量过多、经营乞丐现象、职业化乞丐增多等问题的社会企业。 2.资源 一.明确不同的扶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