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系列评论之一
“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加快推进,使云南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刚刚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要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使云南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车道,开创全面发展新时代。这是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一项实际行动,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
近些年来,云南改革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1.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纵向比,与我们自己的昨天比,成绩和进步鼓舞人心;但横向比,与发达地区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可以说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睡不着觉”。特别是云南到处是山,人们习惯于把目光停留在周围的群山内,视野不开阔,容易自满自足,安于现状,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云南最硬的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风浪都不能受影响。”并强调要不断增强发展的勇气,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壮大发展的实力,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发展的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既纵向比较看成绩,增强发展信心,横向比较找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这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是创造美好生活、提高各族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
迈开跨越发展步伐,最不能缺少的是勇气。当前,我们许多地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不是没有跨越发展的条件,也不是干部群众没有能力,而是缺少勇气。总觉得摆在自己面前的都是困难,都是不利条件,生怕跨出去后会失败。“狭路相逢勇者胜”,推动跨越发展,需要胆识气魄,需要“亮剑”精神。尤其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清除各种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坚实。
跨越发展得有“招”。“招”就是谋略,就是思路、措施、办法,就是战略战术。有勇有谋,方能不断胜利。就当前的任务看,如何针对“三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民生保障、改革开放等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创新发展思路,采取一些突破性措施?如何把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培育增大支柱产业,壮大发展实力?如何围绕“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这个关键,加强耕地保护,转变用地方式,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如何大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运、通信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保障水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招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需要良好精神状态。正如省委书记秦光荣说的那样:“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我们要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坚定执着、勇于担当、一往无前,推进云南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开创彩云之南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云南日报评论员)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系列评论之二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认真学习沿海开放经验,大胆创造沿边开放奇迹,开创云南全面发展新时代。”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以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精神,做好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学习借鉴沿海经验十分重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发展的经验,凝聚着无数创业创新的智慧。他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宽阔高远的思想境界,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懈奋斗的文化品格,以及富而思进的时代风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学习沿海经验,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式,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投入工作,我们才能承担好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断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做活沿边开放大文章,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来重新布局和构建云南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就是要按照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的要求,以大手笔书写奇迹。要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三大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的“七彩云南”;打通我国从西南方向联系世界、沿海与陆路互为补充的对外贸易大通道,创造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在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国家商品展等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的新的交易平台;着力推进和深化同周边国家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把云南建设成为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窗口;加强民族团结,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筑牢云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内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沿边开放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要从全省大局出发进行统筹和协调,加快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滇中为重点的六大城市群、七条对外对内开放经济走廊的空间生产力布局。打好对外开放、绿色经济、扶贫攻坚、民族团结四张牌,进一步彰显云南的影响力。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以开放促开明,就一定能创造沿边开放奇迹,谱写彩云之南跨越发展新篇章。(云南日报评论员)
让幸福绽放高原
——写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前
七彩云南,四时花开不断,四季风物宜人,山川河流雄奇壮美,民族风情多彩多姿。这里被视为“秘境天堂”,是人们向往追求的乐土,羡慕称道的福地。
交相辉映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让云南以美丽、神奇、丰饶著称于世,然而仅靠大自然的馈赠和特色文化的传承是不够的,云南之美,还要有美好的生活才名至实归;物阜民丰、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幸福家园,才是真正的云南魅力和云南形象。
云南美丽神奇,但也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发展任务艰巨,幸福云南建设任重道远。通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着云南人民的幸福品质,不断充实和丰富着现代云南的全新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维护并巩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安宁的良好局面,成就鼓舞人心,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通过全省人民的生动实践和埋头苦干,云岭大地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以空前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三分之二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一项接一项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以不断刷新的速度和力度,向被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困扰的城乡推进,为高原儿女送去温暖与希望。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全省唱响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强音,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人,藏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云南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人民群众不断增进的幸福感真真切切挂在脸上。
尽管成绩喜人、可圈可点,但我们切不可小富即安、固步自封、陶然自乐、安于现状。建设开放云南、和谐边疆、幸福家园,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省各族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更是进一步提升云南魅力、塑造云南形象的必然要求。
千方百计增进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云南成为和谐、安全、优美、舒适的福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云南发展进入又一个新起点和新阶段的时候,省委明确提出了更加务实、更加美好也更加体现人本情怀的目标。共建幸福家园,无疑是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这是生活更加富足的幸福家园。我们要着力推进富民强省,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努力让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重点推进教改、医改、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多谋富民之策、多行惠民之举、多求利民之效,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家庭、落实到每一个边疆群众,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环境更加优美的幸福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优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更大力度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更大力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并发展好云南资源禀赋优越的绿水青山。
这是民族更加团结的幸福家园。我们要更加重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促使区域协调取得重要进展。必须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施好第三轮“兴边富民工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培育等“十大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边民定补”补助等“十项保障”体系,努力让边疆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尽快好起来;认真编制实施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规划,全面落实《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努力让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更加巩固。
这是社会更加稳定的幸福家园。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大胆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手段、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发扬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洁净社会风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环境,坚决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云南发展已进入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共建和谐边疆、幸福家园,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砥砺奋进、扎实苦干、不断进取,云南各族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丽的云南将更具魅力,七彩云南的形象将更加美好。
让我们为彩云之南各族人民的美好未来而祝福!(云南日报 南耀平)
立足新起点 共谋新发展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艳阳高照,海鸥翱翔。全省人民热切关注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今日在昆明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会议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及取得的经验,对我省今后5年的工作作出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中共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这对于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顺利推进“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桥头堡战略,推动我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我省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5年。5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面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审时度势,勤奋工作,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胜利完成了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实现重点突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这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5年,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社会和谐稳定的5年。全省各族人民为此倍感振奋和自豪。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省委在深化省情认识中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在贯彻宏观调控中抢抓政策机遇,在扩大开放中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幸福新云南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大会,将确定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开放文明富裕幸福新云南的宏伟蓝图。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对盛会充满期盼、寄予厚望。为迎接党代会的召开,全省各行各业、各族干部群众以高涨的热情,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扎实苦干,以实际行动为党代会献上了一份份厚礼,为开好党代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的深情关切和大力支持,我们的蓝图将更加壮丽宏伟,我们的目标将更加振奋人心,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深信,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一定能不负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重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任务,把这次大会开成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在云南跨越发展的征程上谱写壮美新篇章。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云南日报)
吹响云岭大地跨越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于昨日隆重召开,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处于重要历史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盛会的召开,恰逢“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一宏伟蓝图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因而意义非同凡响,给人以无限憧憬和期待。
很多人说起云南,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继而想到的可能是“这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前一种评价世所公认,后一种评价虽囿于种种成见而有失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共和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伟大历史征程上,我们的确在不少方面落后于先进地区,迄今为止还处在奋力追赶的位置。
封闭的对立面是开放。其实,云南人从不缺少开放的胸襟和走出去的勇气。早在2000多年前,当中原百姓祖祖辈辈还靠着一方水土讨生活的时候,云南的先民们就开始走出大山,迈出了通向外部世界的脚步,足迹延伸至我国西藏及印度、尼泊尔乃至更远的地方。那些镌刻在云南千山万壑中的一个个清晰的马蹄印,那些回荡在岁月深处的清脆马铃声,无不记录着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的开拓历程。茶马古道音尘绝,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秦光荣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历史性地把云南省从对外开放的末梢推向前沿——这是一次重要而宝贵的历史机遇,为云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提供了强大引擎,古老而美丽的云岭大地终于迎来了破茧成蝶、再创辉煌的发展良机。
值此重要历史关口,仅有豪情壮志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当机遇出现时,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的理性规划。
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执政者的冷静和清醒。秦光荣指出,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凡此种种,皆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中,较之先进地区客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能够看到差距并承认差距,直面困难和挑战,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难能可贵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正是一个执政党走向成熟、值得信赖的标志。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不是单行线,靠某个领域的单兵突进,不可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桥头堡战略大幕拉开,给云南经济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彩云之南的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代会工作报告已经交上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生态立省和文化兴省的既定方针并未动摇,而且有了更进一步的、更为详尽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此外,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教兴滇、人才强省等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都写了执政党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相信这些理性而又富有远见卓识的规划,可以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最为突出、最振奋人心的亮点,是明确提出,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比2011年增加一倍以上。这“两个倍增”是民生福祉最直观的体现,与此相关的还有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全面推进。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云南人民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党代会会期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却为云南今后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段指明了发展和前进方向。这是一声嘹亮的号角,云岭大地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由此我们可以期待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世人在提起云南时,不仅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会说,这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一个开放文明的地方,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一个人人享有幸福、尊严的人间天堂。(云南日报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早日实现富民强滇夙愿 省第九次党代会隆重开幕,秦光荣作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近2万字,凝结着云南5年来全体人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份报告将是指导云南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报告充盈开拓之气。字里行间,不墨守成规,报告要求“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眼界绘宏图,魄力铸伟业”。在划时代的发展机遇面前,云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卓越的胆识,敢于摆脱束缚、推倒围墙、打破框框,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放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报告中,“四个翻番”、“两个倍增”、“滇企出境”、“央企入滇”、“森林云南”、“兴边富民”、“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八出省四出境铁路网”、“七出省四出境公路网”、“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等关键词,构成了云南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格局。
报告释放进取之心。“开放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是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报告要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一个“新奇迹”,云南的进取之心表露无遗。“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沿海地区敢闯敢试的开放经验,克服眼界不宽、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解决重招商轻服务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和影响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报告不回避在大开放中的思想问题,提出在“八大”领域实现突破,实乃治本之举。
报告建树创新之意。虽然省委领导之前在不同场合,对云南的定位和发展有过精彩阐述,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或者新名词首次出现在省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让人欣喜,高屋建瓴如“城镇上山”、“兴产业”、“大兴敬商重商之风”等。细微处如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让尝尽干旱之苦的云南增加抵抗力。而“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和“沿边开放经济带”等战略思路,同样是首次写进省党代会报告,为滇中城市群、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滇西南“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指明了方向,上升为全省意志,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
报告立足务实之为。本次党代会的报告,不仅引领方向,还出现了一些操作性、指导性极强的工作任务安排,诸如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央企入滇和有实力的民企入滇,加快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近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园区升级工程,提高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打造工程,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其中涉及多项任务指标,这在过去的党代会报告中极为罕见,显示出决策者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展露亲民之范。增收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安、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福„„未来5年,云南将在增收、就业、保障、教育、健康等方面全力发力,“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进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把兴边先富民、强滇先富民、富省先富民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各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对百姓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也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作出回应,要求“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加大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力度,保障各族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报告践行庄严之诺。“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秦光荣用了近3000字的篇幅,着重阐述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针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基层基础薄弱、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极腐败等6类问题,承诺在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继续强化。报告要求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研读、解析报告,新意迭出,让人信心倍增。云南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为指针,把“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4000多万人共同的奋斗目标,未来5年的图景,清晰夺目。
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就在眼前!(云南日报)
记者观察:差距·责任
差距,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大家议论的热词,背后却透着深深的思考。代表们从报告中读出了鼓舞人心的信息,也读出了其中的凝重。几乎每一位代表,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差距,关注着这份差距。从他们目光的凝注中,传递出一种忧患意识,更传递出他们的责任意识。
“放眼周边省区,原来跟云南发展条件相当的或不如云南的,现在都在赶超云南。所以跨越发展确实是对今后整个发展方式的定位,不快则慢,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排位会逐年下降。”
“云南的GDP排位在全国靠后,落后了。云南如果不跨越发展,不要说赶上全国,保住现有排位都不可能。只有坚持跨越发展,才能缩小云南与全国的差距。”
“听了报告,最深切的感受是,过去这5年,自己和自己比较,很自豪;横向比,应该看到我们的差距,云南人再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了,我们已经落后了。”
“如何谋划好今后5年的发展,是这次党代会最重要的话题和任务。面前是一个美好的宏伟蓝图,但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任务繁重艰巨,感觉到压力和挑战。我们和西部省份、邻近省份相比,差距在拉大,形势不容乐观。” 在省级机关代表的讨论中,记者明显感受到,“面对差距,云南必须跨越发展。”已成为代表们的共识。怎么跨越发展,代表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话语中透露出代表们对云南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明天负责的坚决态度和正面能量。(云南日报 记者 吴清泉)
万众一心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
--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伴随激越的鼓点,满载丰收的硕果,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大会。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围绕主题畅所欲言,集中精力共谋未来。会议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庄重、民主团结、求真务实、昂扬向上的浓郁氛围,展现出良好的会风和新的气象。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心聚力、与时俱进的大会。大会高度评价秦光荣同志代表八届省委所作的报告,认为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5年的成绩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云南基本省情、现实省情和发展省情,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既体现中央精神,又切合云南实际,凝炼了全省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智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新突破,充分体现了省委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九届省委和省纪委,代表了全省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引领未来发展的好报告,众望所归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是大会取得的两大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描绘了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未来5年,是我省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努力奋斗。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必须牢牢把握桥头堡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云南的区位优势,拓展了云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学习沿海地区的开放经验,克服两眼向内、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以宏大气魄构建云南对外开放新格局,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谱写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必须抓住跨越发展这个关键。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是我们的现实省情,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是我们的发展省情。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关键在党。我们要针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基层基础薄弱、制度落实不到位以及消极腐败等问题,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着力强化奋起直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美好蓝图激动人心,跨越风帆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一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万众一心,奋力赶超,向着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云南日报)
第二篇:培育发展典型 奏响时代强音
定西市典型宣传工作综述
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多年来,我市在典型宣传工作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先后宣传推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剑英,“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刘福、李勇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冉桂英、王亚丽、王一航等一大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
从典型宣传的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与时俱进,切实做好新时期先进典型的发现、培育和宣传,使推出的每一个典型真正立得住、叫得响、学得上,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健全完善机制是关键
建立健全选树机制,是做好典型宣传工作的关键。
我市在充分酝酿、讨论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定西市先进典型推荐及宣传管理办法》,从推荐程序、推荐条件到宣传推广都做了明确要求,由典型所在县区、单位对其事迹进行了解、核实后上报,既确保了每一个典型真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又形成了各县区、各部门都积极参与的典型宣传大格局。
市、县区都建立了重大和重要先进典型储备库,储备了一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并通过不断核实事迹、宣传推广,及时调整补充新的典型,提高了典型的质量和水平,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和代表性。
多渠道挖掘培养是基础
结合市、县区开展的评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女杰”、“十大人民满意法官检察官”、“十大人民满意人民警察”、“十大优秀母亲”、“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活动,进一步挖掘、筛选,推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陈耀祥,“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李成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洋芋大王”刘大江,全省优秀法官余志燕等一批事迹突出、切实感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两个务必”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及作风整治等重大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挖掘树立了“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亚丽、“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王树棠、“全省医德医风先进标兵”孙萍等先进典型。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调研、广泛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发现推出了5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一位残疾人的通渭县陇山乡农民苟彩香一家;双目失明30年,以顽强的毅力挖掘整理了30多万字的《陇西民歌》的陇西县民间文化工作者白好寿;坚守“舍得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信念,28年寒来暑往,嗅觉功能已严重退化的陇西县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工马月成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鲜活生动,真实感人,为群众广泛传颂,影响和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
注重挖掘亮点是手段
典型宣传要为群众所喜爱,就要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增强典型宣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在做通渭县广电局原党支部书记李星明先进事迹宣传时,我们从宣传思想战线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真实反映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他既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又是一名出色的实干家,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岷县白阳坡村党支部的宣传,反映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反映了白阳坡村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外,把安定区刘山三民营陇曲剧团带头人刘福作为扎根农村基层、弘扬先进文化的典型,把李剑英作为不畏牺牲、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典型,把汪进祥、李世全作为勇于发明创造、不断开拓创新的新型农民的典型,充分依托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对各类先进典型的准确定位、亮点挖掘,使宣传报道有的放矢,其典型性和先进性凸显、代表性增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扩大宣传效果是目的
在宣传报道中,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运用言论、通讯、述评、特写、侧记、图片、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大密度地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报纸、网络组织群众投票、开展征文活动、举办演讲比赛,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先进事迹座谈会等,扩大典型宣传的覆盖面,提高群众参与度。
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力量深入各县区和机关、企业、学校和农村,成功举办了李星明、王亚丽、史录俊、李剑英、张晓军等10多位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充分展示了全市人民勤劳勇敢、敬业奉献的感人事迹。此外,还运用“花儿”、快板、小曲表演、创排舞台剧目等多种艺术形式,多角度宣传典型,特别是在利用现代剧目宣传典型、推介典型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形象、直观、情感的力量激励了更多的干部群众。
注重关怀典型是根本
全市各级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发现和选树的先进典型精心培育,既用时代标准、先进性的要求来培养,又给予典型各方面的人文关怀。
在政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使先进典型始终成为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近几年宣传过的38名干部职工先进典型中,有15人先后被提拔重用。
支持典型的工作,创造更好地条件发展他们的事业,是对先进典型最大的关心和支持。2006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原定西市安定区刘山三陇剧团团长刘福,有一个多年的愿望——编辑出版自己40多年来整理、收集的陇中小曲,当得知他的这一心愿时,市委宣传部多方争取,省上宣传部门拨专款为他出版了《陇中小曲》一书,实现了老人的夙愿。
市上还建立了详细的先进典型信息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可能地给予帮扶和解决。当了解到路耀章、苟彩香夫妇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两代人接力传承,侍候一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聋哑老人,而自己却因生活困难,一年到头添不上一件新衣服、吃不上一顿好吃,连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也要东借西凑的情况后,市委宣传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路耀章家学习了解其先进事迹,并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
典型宣传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有效方式,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规范化、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其切实起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篇:培育发展典型 奏响时代强音
培育发展典型 奏响时代强音 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提供强大精神
力量
中共平凉市委(2008年8月15日)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平凉市委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主线和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的生动实践,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典型宣传工作的规律特点,敏锐挖掘总结,精心选树培育,广泛宣传推广,相继推出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在典型群体方面,先后宣传推出了“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等群体精神。在典型个体方面,先后培育树立了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党的十六大代表卢定华、全国劳动模范米祥仁、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禹宏、党的十七大代表王德良等时代先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谢二亮、全国道德模范张晓、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李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刘霞、全国十大杰出警察王利东等道德楷模。在扩大典型效应方面,先后实干创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等特色产业品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开放开发好环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好的做法。这些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对全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发挥了典型引领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典型宣传推动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典型宣传,在全市上下弘扬了社会正气,凝聚了发展力量,规范了道德行为,形成了昂扬奋进、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工作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崇尚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奋力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齐心协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把新平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典型宣传弘扬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务实奋斗精神。通过典型宣传,在干部群众中间牢固树立起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弘扬了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务实作风,激发了他们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的豪迈热情。各级干部群众实干攻坚抓突破,立足全省争位次,使全市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先后出色承办了“五武赛”、“西交会”、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武术散打精英赛等重大节赛活动,先后迎来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全省旱作农业现场会等经验交流会在平凉的成功召开。今年,平凉市又将承办2008年全国乡企贸洽会。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平凉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夺取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典型宣传促进提升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水平。典型宣传已成为平凉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品牌,并为宣传思想其他领域的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全市宣传思想战线以典型宣传为契机,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全市“建强市奔小康”理论对谈活动的做法被中宣部推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乡镇入社区战役、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省上表彰奖励,对外新闻宣传和节会宣传不断提升规模层次,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典型宣传促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精心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工作有亮点、亮点变规模、规模成效益、效益上台阶的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典型宣传促进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难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典型宣传成为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全市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全国500强企业中已有5户落户平凉。“软实力”的提升促进了“硬实力”的壮大和扩张,平凉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2007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回顾平凉市近年来的典型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紧扣时代发展脉膊,系统化挖掘储备典型。典型既是时代发展的具体产物,又是基层群众的智慧创造;既需要经受实践的磨砺锻炼,又需要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我市把贴近实际生活、紧随时代步伐、深入调研挖掘、全面掌握底数作为搞好典型宣传工作的前提基础,致力于建立市县(区)上下衔接、各部门互联互通的典型推荐储备体系,把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做出较大贡献、能够示范能动、具有培养前途的项目或工作、产业或行业、集体或个人,通过筛选评估全部纳入到全市典型储备库,分门别类、确定重点,分层指导、整体推进,在不同时期储备、孕育、催生了一大批重大典型。在群体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严酷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挖掘确立了庄浪县40多万干部群众34年如一日兴修梯田和华亭煤矿工人勤奋创业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典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储备推出了泾川县13届领导班子矢志不移绿化山川和全市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喜典型。在个体方面,伴随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能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力度,先后储备确立了崆峒区吴岳村党支部书记卢定华,静宁县页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华亭县庞磨村党支部书记禹宏,庄浪县马寺村党支部书记王丕江,泾川县丁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良等小康路上的领头人以及这些村的致富经验;紧跟全市思想道德建设进程,先后挖掘推出了平凉供电公司优秀党员米祥仁,虹光电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牛文斗,武警8670部队士兵谢二亮,静宁县小学教师李强,平凉医专学生张晓,华亭县山村教师刘霞等先进人物及其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今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市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还从抗震救灾一线发掘、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突出的有在灾难面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崇信县黄花乡党委,有带领群众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的崆峒区大寨回族乡党委,有第一时间为群众抢通供水管路的灵台县水务局,有倾尽全力科学有效救治受伤群众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带病坚守岗位的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锋,他们都是抗震救灾的主心骨,勇于奉献的急先锋。
第二,彰显丰富思想内涵,个性化总结培养典型。典型既来源于普通群众,又高于普通群众;既有着普遍的共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我市对所涌现出的各类典型,首先进行准确定位和特点分析,坚持既尊重其个性的真实,不人为拔高,不刻意造作;又注意挖掘其内涵的本质,有效引导价值取向,促其全面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将典型身上的闪光点和所体现出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使典型实践上升为理论概括,典型特色上升为经验指导,突出了典型本身的先进性和持续性,增强了典型宣传的认同感和说服力。新时期的致富带头人卢定华、王德良、禹宏以及他们所在的吴岳村、丁寨村、庞磨村,增收致富快,发展变化大,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市上在保护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注意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要求予以引导培养,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引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示范地位。被称为电力战线“电黄牛”的米祥仁,秉承为客户服好务、为群众供好电的工作理念,几十年默默奉献,根本之处就是他时刻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市上将他作为优秀党员的一面旗帜来培育,不断引导其立足岗位体现先进性、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使他在先进性教育期间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平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根本之处就是找到了学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之路,省上于今年4月在平凉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干旱少雨困扰山区农业发展之时,平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展现出了明显的增产增效势头,根本之处就是有效掌握运用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确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全省抗震救灾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形下,平凉抗震救灾工作稳步推进赢得主动,根本之处就是秉承了一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受到了陆浩书记等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三,遵循客观规律特点,动态化提高升华典型。典型宣传有规律可循,但无固定模式可袭;应当扎实有序推进,不应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我市努力探索把握典型宣传组织工作和典型成长进步的规律特点,坚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市内做起,对于发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先在小范围、低层次进行宣传推广,在具备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后,再向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动态化逐步推开,确保了推树的典型立得住、站得久,让广大干部群众信得过、学得来。2007年4月,《平凉日报》以《娘是我的全部》为题,首次刊发了张晓同学14年精心侍奉卧床母亲的事迹,在市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市、区相关部门对其事迹进行了详细挖掘整理并展开了后续跟踪报道,在社会上立即产生了共鸣并引起了中央、省级主要媒体乃至海外华人的热切关注。在省级主要媒体展开报道的基础上,市上于6月份邀请《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张晓进行深入采访,刊发了《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系列报道,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亲自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媒体展开集中宣传,张晓事迹随即走向全国。9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张晓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当选者。在推树刘霞这一典型人物中,我们遵循动态化推进原则,在市内媒体以《关山深处最美丽的女人》为题展开初次宣传后,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深度报道,又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6家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推介,使刘霞事迹家喻户晓,人物形象真实可敬。今年初,经省、市合力推荐,刘霞高票入选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平凉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深入践行,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为了及时反映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进展,激发各级各部门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市上多次邀请中央、省级以及境外主要媒体来平开展采访宣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数次对平凉项目建设和民生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中央和省上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今年初,平凉市被列为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六个市州之一。止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试点做法受到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评价。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立体化宣传推广典型。典型既先于宣传而存在,又依附宣传而推开;典型的宣传过程既是多种资源、多种手段相互整合的过程,也是典型精神再次挖掘、深度推广的过程。我市坚持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宣传形式,以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事迹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推树的各类典型进行多层次、立体化、高密度的集中宣传,营造形成了浓墨重彩、大张旗鼓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为了更好地挖掘宣传典型,市上充分发挥市内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捕捉报道不平凡的人物群体,深入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炼总结个性化的感人事迹,展开同步集中宣传,进行连续跟踪报道,使典型迅速在市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将“庄浪精神”和“泾川精神”推向全国,市上特邀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李战吉实地采写了《庄浪人的骄傲》和《泾川人的自豪》两组长篇纪实报道,并全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之后,在省上的支持下,“庄浪精神”报告团又赴人民大会堂作了事迹报告。为了将米祥仁这一人物典型更加形象化、艺术化,市上精心编排创作了大型现代眉户剧《好人米祥仁》,在全省各市州和市内各县(区)进行了巡回演出。与此同时,市上还先后下发了学习“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米祥仁、李强、张晓、刘霞学习活动的决定,先后组建了“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报告团和米祥仁、李强、张晓先进事迹报告团,以及以党的十六大代表卢定华、十七大代表王德良为主的党代会精神宣讲团,赴市直机关单位、大中专院校、部队军营和各县(区)举办了巡回报告会。为了扩大“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产业品牌和特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市上每年都借助“兰洽会”、“西交会”、“广交会”、“林博会”、“果展会”等大型节会和在省城兰州多次举办经济文化专题推介活动的机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策划,亲自参与,现场推介,使“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特色产品不仅推向了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全市宣传、党校、社科、教育等部门还将各类典型的先进事迹编印成资料汇编、宣传画册和教育读本,纳入到各类主题宣传、干部培训和学生教育之中,使典型宣传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使典型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前行时的方向和行动中的楷模。
第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化巩固发展典型。典型既是树得起的标杆,更是学得来的榜样;既要通过宣传来学习推广,又要靠制度来巩固发展。我市着眼于典型宣传长效机制建设,从领导体制、运作体系、策划组织、层次界定、申报审定、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建立起了典型发掘储备、总结培养、推荐评选、宣传推广、考核奖惩、关爱教育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和措施,使典型宣传工作更加科学完备。市委高度重视典型宣传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就典型宣传作出批示,并亲自参加典型宣传的重要活动,对于全市重大典型特别是省委宣传部和中宣部确定的典型,市委领导同志全都亲自安排,全程指导。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典型促工作、以典型求发展,每年都筛选确定20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典型进行培育和推树,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在年初和年底进行集中督查观摩和评比;同时,重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优势,每年都组织省、市各大媒体记者开展典型采访报道活动。市政府对挖掘、宣传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典型做出显著贡献的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李战吉授予了首位平凉市荣誉市民称号,发挥了典型宣传的媒体外力。市委宣传部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典型宣传工作的意见》,适时组织召开全市典型宣传工作座谈会,定期不定期对典型宣传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督查调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普遍制定了典型宣传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做到了典型宣传目标明确、责任清楚、有分有合、协调一致。全市各级各部门注重加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关爱帮助和回访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着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各类典型更好地展示自身价值提供舞台、创造环境。同时,市上还于去年启动开展了感动平凉人物评选活动,坚持自下而上进行典型人物推荐评选,一方面从制度导向上树立推广产生于群众身边的感人典型,一方面在扩大参与中让群众接受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近年来典型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新时期的典型宣传工作,有以下几点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一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宣传典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中央和省、市委的全局工作与中心工作来谋划、来部署、来展开。只有这样,典型宣传工作才能坚持方向,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强劲动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紧贴市情,讲究方法,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中发掘培育典型,掌握典型成长的自身特点,形成多元立体的宣传手段,促使上级媒体与地方媒体协同联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平面宣传与立体宣传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先进典型才能可亲可信,可学可敬,典型宣传工作才能有声有势,深入人心。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学习推广,发挥效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带动作用,不断掀起全民学习先进的活动热潮,让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典型个体扩大为典型群体,典型精神得以弘扬和延续。只有这样,先进典型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制定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努力营造典型辈出的浓厚氛围,使典型宣传工作有章可循,步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老典型,发展新典型,典型宣传工作才能常抓常新,永不衰退,焕发出旺盛生命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凝聚合力,齐抓共管,有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党政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典型宣传工作大格局。只有这样,典型宣传工作才能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富有成效、抓出特色。
我市典型宣传工作虽然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其他兄弟市州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经验交流会为契机,积极借鉴兄弟市州的有益经验,科学把握典型宣传的规律特点,创新完善典型宣传的体制机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市典型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篇:奏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奏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我县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快进侧记
提前两个月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年外贸出口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68.7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43.8亿元,分别增长19%、25.1%;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9.93亿元,增长12.9%;完成工业投资166.74亿元,增长20.4%……2014年,滨海县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一直居全市前三,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趋势更明显。
这是一个新速度,既不是过去高增长的速度,也不是当下普遍的下行速度,而是一个较快的、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是一个适应新常态的新速度。
去年,我县积极顺应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牢固确立以项目扩投入、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会战竞赛的主战场,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和“载体建设年”活动,加快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打牢基础。“项目建设呈量质并进之势,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县委书记李逸浩说。
重大项目如潮涌
隆冬的滨海,寒意凛然,而鏖战正酣的项目推进场面,却让人深切感受到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穿行于滨海大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马不停蹄的项目建设者……一处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汇集成滨海跨越赶超的大潮。
重大项目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我县把重大项目突破作为“弯道超越、跨越发展、洼地崛起”的着力点和主抓手,全力以赴促进增量扩张,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项目的产生,离不开招商引资的导入。成立6个产业招商分局、38个招商小分队,围绕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密集区、外资密集区、央企密集区、能源石化产业密集区,开展驻点招商、敲门招商。创办“滨海招商网”,采取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全年开展境内外系列招商活动16次,收集亿元以上有价值项目信息400条以上。注重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瞄准行业50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产品或配套生产经营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新批外资项目6个,其中投资1亿元美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实行项目会审制度,评估重大项目的质量、收益、环境影响。建立项目档案制,开发项目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突出新上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投产达效项目考核导向,每季度严格奖惩兑现。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580.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8个;跟踪洽谈亿元以上项目34个,协议总投资621.7亿元,其中投资2亿瑞士法郎的馨瑞香原料、1亿美元的东周东盈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领导们每次来到企业,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企业还有什么困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县委、县政府将全力解决企业建设中的困难,为企业做好服务。’”科利新材料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企业的快速投产离不开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强。”
服务项目和企业,关键要将机制执行到位。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专题协调制度。设立“三重”项目审批代办窗口,统一受理申请。需要委托代办的,由窗口免费代理,实行项目咨询、完善资料以及代办相关证照手续等全程代理服务。“三重”项
目以及其他重大重点项目一律实行“快速通道”审批模式,推行“快速审批、联合办理、特事特办、及时会办、跟踪督办”的无障碍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取消、精减行政权力事项64项,缩短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时限168项,全面推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费制”,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容缺预审和涉企重大行政处罚报备制。办理审批事项的企业普遍反映,新的审批运行方式有效提高了效率,实现了服务的优质高效。
每月召开项目联席推进会,双月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活动,每季度召开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成果汇报会,每半年开展一次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强有力地组织推进体系,保障了重大项目连续突破。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协议总投资391.1亿元,计划投资101.4亿元,完成投资139.6亿元,占计划137.7%;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151.5亿元。
大项目时代,书写崛起传奇。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撬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引领着滨海华丽转身。
新特产业走进春天里
流体装备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滨海流体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继国家火炬滨海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滨海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后,我县获得的第三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坐拥新医药、新材料、流体装备三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我县新常态下产业转型迎来“春花烂漫时”。
加快发展是基础,促进转型是导向。我县着力在发展中推进转型,在转型中实现发展,更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轻、新”方向迈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特色产业向产业链的终端、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构筑长远发展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化工向新医药、新材料的转型,从分散布局向集中发展的转型,从单一产业发展到产业链模式的转型,甚至传统薄弱行业也依靠技改在转型中盘活。
吉华公司原来利税较低,而且事故频发,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老大难企业。在我县致力推进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该公司认识到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利用的反复循环,只有把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项流程,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双向乃至无限循环流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代价最低化。该公司以此为主线,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改造设备。经过不懈努力,该公司不仅厂容厂貌大变样,而且转型成效越来越明显。每年通过资源减量化、循环化、再利用可增加效益上千万元,并凭借打造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成为全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去年实现销售近20亿元,税收超2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
吉华公司的嬗变是我县促进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围绕培植重点,以更高标准实施“一三五”工程、培植大企业(集团),实现企业转型速度换挡、质量提档。推动企业合作重组,实现“腾笼换凤”。引导企业股改上市,实现做大做强。加强创新企业培育,鼓励企业与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设备抵扣增值税增幅达26.9%,列全市第一。企业用电需求增加,电力新装和增容列全市前3名。80个千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入48亿元,重组企业20家。列入市重点培育的5家大企业(集团)实现开票销售58.4亿元,增长39.3%;全年新申报规上企业30家,规模企业增长面保持在64%以上,位列7个县市之首;开票销售超亿元、入库税收超千万元工业企业分别达74家、22家。
“我们将项目作为企业未来发展、上市的主体,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和研发基地。”节能环保整装设备项目投资人、深圳捷晶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代超说,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用地100亩,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主要为各类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与节能环保项目一样,光大环保、东江环保、瑞曼迪斯等一批环境服务型企业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我县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水平。
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绿色增长极。我县坚持高端导向和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增量与生态建设容量互为促动、环境质量指标与绿色经济份额同步提升,形成产业与生态同行、经济与环境共进的新形态,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建成苏北生态产业集聚区和全省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慢不得也等不起。新医药产业实现销售51.2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81.9亿元,增幅达21.9%、37.6%,一批绿色产业担当新“火车头”。
一城烟云惊雷动,满川风雨看潮生。新特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源源不断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活力。争当新特产业基地县,如今的滨海已形成重大实体项目汇聚的产业长廊。
载体建设风生水起
在工业经济崛起进程中,园区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工业园、沿海工业园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1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总额的90%以上。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4亿元,同比增长21.8%;沿海工业园完成规上工业入库税收7.36亿元,自营出口总额2.3亿美元……2014年,我县园区载体建设蹄疾步稳,为实现经济新跨越提供了保证。
做强载体,打造平台。我县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布局规划统筹编制,进一步提升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和产业的集聚度、融合度,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园区资源承接、功能支撑、合作窗口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激发主阵地效应。工业园新签约产业化项目4个,其中投资5亿元项目1个,超威电源、森风汽车城等“三重”项目加速建设,庆海石油机械、诺森机械等8个项目投产。沿海工业园新开工项目10个,新竣工项目10个,重组企业10家。增强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工业园“四大服务平台”,推进“四园一带”产业布局;加快沿海工业园“五大服务平台”以及综合生活服务区建设。
紧扣“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承载能力基本具备、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的目标,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4平方公里医药产业园建设启动,总投入8亿元的海港大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正式落户我县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制剂、药用辅料及药物制剂、抗类风湿性药物制剂3个成品药项目,以及1个医药产业研究院项目,填补了滨海成品药生产和研发领域的空白。我县紧抓与深圳市南山区合作共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打造3平方公里南山产业园,南山智汇园等重大项目顺利落户,与深圳市南山区的项目、人才和科技合作日渐深入。韩资产业园建设正在组织筹建。镇区民营创业园建设风生水起,助推全民创业。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新建标准厂房54万平方米,建成省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3个和一批创业示范基地。
“成功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滨海绿色医药化工研究院挂牌成立,获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谈及创新型载体搭建,沿海工业园负责人如数家珍。
工业园创新成果吸引眼球:万恒公司新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被授予省重点研发机构,铸钢件阀门工程技术中心通过省级标准验收;海源公司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滨杰棉业获批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国家级平台。
各类国家级、省级品牌创建力度加大。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江苏名牌产品3个;吉尔多肽一举获得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吉华H-酸技术改造项目获批国家工信部工业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建设大载体,吸引大项目,催生大企业,发展大产业,筑成经济增长新高地,为建设新滨海不断蓄力。
第五篇:奏响人大监督的强音
奏响人大监督的强音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提升监督实效侧记
创新监督制度、突出民意民生、强化监督跟踪、实行监督问责、推进阳光监督……这是近年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为提升监督实效奏响的一个个监督强音,使人大监督工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监督实效逐步提升。
创新制度,抓好监督的着力点
2007年1月1日,“二十年磨一剑”的《监督法》正式开始实施。赤水市人大常委会敏锐地意识到,《监督法》的颁布将对人大的监督工作带来全新的理念和变化,甚至会带来整个人大工作方式的转变。随即,赤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大讨论等方式,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培训。同时,还在市内各新闻媒体和网站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将《监督法》列入“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为常委会依法监督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基础。2007年9月,新出台的《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及主任会议交办意见督办办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办法》规定,两次听取审议意见、交办意见的办理情况报告的满意度测评都不过半,将启动免职程序,直接责任者将“丢官”。这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监督法》,创新长效监督机制的举措之一。该制度因具刚性约束力,发布后引起20多个省内外县区市人大的广泛关注,纷纷来电来函、来人咨询学习。
这仅仅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创新完善制度,推进规范监督,一直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常抓不懈的工作。为了推进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对照《监督法》的要求,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保留了符合规定的10多个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了2个工作制度,废止了5个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规定》、《监督司法工作的若干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制度,每个制度都有较强的法制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是针对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而制定。如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不重视行政应诉的问题,出台了《赤水市规范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决议》,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作了刚性规定;针对近年来城市规划变化无常、建筑“长高长胖”的现象,出台了《城乡规划监督暂行办法》;为规范政府各种融资行为,出台了《关于审议政府性项目融资报告或议案的暂行办法》等,形成了依法、系统、规范、科学的监督制度。
突出民生,选准监督的落脚点
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紧密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是赤水是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核心。“赤水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殡葬服务收费太高,管理不规范”、“城市规划变化无常、绿地、公共用地莫名消失”等现象严重,群众十分不满,反映强烈,……这些群众关心的监督议题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在公开征集中收集到的。
每年年初,人大常委会都要通过媒体公告、代表建议、征求意见等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审议监督议题,保证议题符合赤水实际,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找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对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区天然气
供应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开展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阳光监督,找好监督的支撑点
“公开是最有效的监督方法。”这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只有公开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才能增强人大监督的力量,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议题选择开始,到调研、审议、决定,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落实,赤水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监督工作进行公开,臵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除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公开向社会征集常委会和主任会议议题外,还将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审议意见、主任会议交办意见、决议、决定以及市人民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和审议意见、交办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和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等,通过赤水人大网、赤水通讯等媒体向群众和社会公布,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和公民旁听常委会议。这些监督公开措施,调动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增强了监督实效。
跟踪问效,抓住监督的关键点
“监督工作重在落实,落实的关键是抓好跟踪督办”这是常委会主任祁德昆对提高人大监督实效的要求。为强化跟踪督办,常委会出台的《审议意见和主任会议交办意见督办办法》、《“一府两院”报告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办理审议意见情况的规定》、《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办理时限、办理程序和问责制,如果一个审议意见办理第二次后,在测评中满意票仍不过半,主要责任人将被免职或撤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督办办法和力度。
跟踪督办坚持“穷追不舍”,这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手段。近年来,赤水人大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等形式,对赤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竹产业公路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中央新投项目等中心和重点工作开展了专项监督,把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督促统一起来,对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坚持跟踪问效的监督方法,才推动了许多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
2008年初,赤水人大常委会把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常委会重要监督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视察。12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报告没有获得通过。常委会印发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办理答复,明确城教工委进行跟踪督办。2009年,由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和建设局长、副局长等相继落马,在当年11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办理落实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时,满意率依然未能过半,报告仍未通过,市政府被要求重新办理审议意见。针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乱象,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城乡规划监督暂行办法》,加强了监督力度。市政府也加大了整改力度,出台了《赤水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规定》、《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调整容积率审批程序》、《建设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城乡规划审批管理程序,完成了城区几条大道的控制性详规,严格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违规案件,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逐步规范,规划变化无常、建筑“长高长胖”等乱象基本得到遏制。在2010年9月的常委会上,市政府《关于重新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经过三审终于获得通过。
2007年以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对住房货币化改革、殡葬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工作、城市规划与建设、财政预决算等群众
普遍关心的工作均进行连续的跟踪监督,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要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改进。如殡葬行业中的一些垄断现象得以打破,群众的丧葬负担有所减轻;教育工作经费增加、教育资源优化、激励机制健全、队伍建设强化等措施,使教育质量多年下滑状况得到改变。
依法监督,务实为民。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恪守这一监督理念。对取得的成效,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并不满足,相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仍然促使其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务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