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常州市工商联
根据省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通知》要求,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先后走访了各辖市、区工商联和20多家行业商会,深入300多家民营企业实地调研,获得了许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手材料。
一、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全市各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转型升级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突破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工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工程等转型升级五大重点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做强做大,引导民营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民营经济,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有效投入,奋力开拓,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一批民营企业正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奋力开拓,知难而进。目前,民营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规模效益。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持续增加。截止201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28.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42万元,分别增长35.5%和20.4%;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59.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分别增长27.3%和15.8%。民营经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44%,较上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规模持续增大。2010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本达4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3463户,超亿元的174户(其中当年新增注册资本超亿元私营企业46户)。民营企业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8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上规模企业达到141家。在2010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常州有14家企业名列其中。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全市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3家,50-100亿元的有8家,邹区灯具、横林地板、西夏墅刀具、孟河汽配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级称号,建成省级重点产业集群8个。
(二)绕振兴五大产业计划,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向五大产业和服务业集聚。至2010年底,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40%,较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天合光能、常牵中心、安格特、康辉医疗等一批新兴产业企业迅速成长,宏微科技、瑞择微电子等一批海归创新创业企业蓄势待发,伊思达、亚邦、普灵仕等一大批传统企业纷纷向高新产业、高端业态成功转型。还有一批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正在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引领常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三)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策略。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两站三中心”217家,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8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57家,累计达1958家。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获省级以上项目立项235项,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528只;全市规模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73.3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54.6%。民营经济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市新增驰名商标8件,累计达24件;新增江苏省著名商标45件,累计达205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19只,累计179只。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推动横林地板、孟河汽摩配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注册集体商标,常州动漫产业、金坛单缸柴油机产业等产业集群参评省级品牌培育基地,有效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
(四)稳步推进资本运作,转变发展模式。民营企业上市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新增5家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金额达51.8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民营企业有16家。以天合光能、康辉医疗、声学科技、常宝股份、江苏旷达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行业龙头,既是常州制造业的升级,又代表了常州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方向和未来。目前,还有大批民营企业已做好上市准备,正努力争取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五)加快探索海外投资,转变发展路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以民引外”实际到账外资11.5亿美元。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主体,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0家,其中民营企业29家;中方对外投资额3.42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2.28亿美元,增长282.69%。进出口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额94.6亿美元,增长40.1%,其中出口72.1亿美元,增长37.1%;进口22.5亿美元,增长50.61%。
二、当前民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渐变的过程。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还不强、能力较弱。一些企业认为目前企业产品销售有市场、有利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转型升级的风险和投入太大,搞不好会“鸡飞蛋打”,总感到“转型升级是大企业的事”,不愿更不敢大刀阔斧地搞转型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小民企确实存在着发展思路和理念不宽、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二)与企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尚未转型到位。政府是帮助、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得到政府在环境、政策上的扶持。但在当前政府转型过程中,公共管理中行政手段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仍存在,使得民企转型发展中仍不时遭遇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三)与企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中小民企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融资、技术、信息、供应链、营销、物流、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支持,一个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仍存在体制性、结构性等问题,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人才支撑不足,与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新一轮民企素质提升工程,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民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加强对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敢为人先、善于抢先的意识。一是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引导企业从全局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要求上理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加快转变民营企业经营理念,自觉走集约、内涵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引导企业重塑经营模式。通过加强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学习,帮助民营企业拓宽经营视野,进一步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出发,全面完善自身的产权制度、供应管理、生产体系、人才制度、营销手段等,通过经营模式的整合和重塑,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三是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我市民企教育培训体系较完整、培训机制较灵活、覆盖面较广、培训内容丰富的优势,开展各类专题业务培训,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合作、资本运作等提供专业指导,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找到符合自身转型发展实际的现实途径。
(二)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着力破解发展障碍。当前,亟需加快政府职能转型,优化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从而消除影响民企转型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切实推动民企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离,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让政府回归社会管理者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位置,消除行业进入和发展的玻璃门现象和隐形门槛,真正让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平等发展、公平竞争。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中小民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在保护知识产权、质量、环境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让诚信守法经营、积极自主创新的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大力开发行政信息资源,对接有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信息渠道,加快建设贸易摩擦、国际经济纠纷解决、境外投资税收等政策信息平台,推动行政部门信息工作系统向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参与利用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转变。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外来人才的医疗、租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创优就业环境,吸引各类各层次优质人才,为中小民企转型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助推民企加快转型步伐。加快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技术、商业模式、资源利用、扩展企业影响力等方面建立起创新体系,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加快实施标准战略,加大对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财政奖励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工业标准,抢占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争取引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探索在创意、物流、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建设产业集群品牌、地域品牌,尝试通过质监部门、行业商会等向质量达到标准的中小企业发放品牌的使用许可,并通过严格监管保证和不断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引导中小企业以品牌为纽带抱团发展。
(三)完善和升级社会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有关部门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服务体系,为民企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一是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发展动能。依托创意产业基地、津通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基地,通过集聚培育一批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落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尤其是制造业主辅分离政策,重点发展一批在科技研发、设计策划、现代物流、贸易营销等方面有市场基础、专业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主动接受上海、杭州等地区优质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辐射,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一批外地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设分支机构,全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集成生产运营服务的功能。二是加快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鼓励自主创新。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评估审计等鉴证服务为基础,发挥企业征信平台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大力引进各类商业银行和风投公司,加快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加强贯彻落实对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适当放大小额贷款公司、各类互助转贷基金杠杆倍率,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引进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再保、分保金融机构在常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建设各类融资再担保平台,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多管齐下形成多元化的融资风险分散体系。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研发风险保障机制:深化产学研对接,通过推进科研机构的市场化、加快培育市场调研及咨询等服务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减小科技研发的市场风险;鼓励开展研发评估、管理等服务,提高研发效率,及时预警风险,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小研发失败风险;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市场,尝试拓展阶段性研发成果的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将阶段性研发成果、研发路径等商品化,通过新型的知识产权交易,为企业研发开辟新的退出途径,减轻企业研发失败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减少重复研发,加快技术积累,促进集成创新。
第二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18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15年到2020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16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06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07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1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00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00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17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11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15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5。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增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GDP的增速,不是以增长取代转型,而是由增量转向质量,速度要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产业为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还应该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带动力,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要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要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观念增速。
第四篇:环保局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汇报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x市环境保护局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张具有优化、倒逼和保障的作用,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x市环保局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突出总量减排、重点流域区域整治、生态创建等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x市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
城镇人居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去年,我市潍河古县桥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年均值为26.2mg/L,氨氮为0.817 mg/L,两项指标均比2011年有所降低;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体系、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运行体系初步建立,建成投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镇、生态村创建工作。成功创建成省级生态市,9个镇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13个镇街全部获得省级生态镇命名,建成省、市级生态村29处,绿色社区13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在指导思想、实际工作和业绩考评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轻生态建设的倾向。二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发展理念有待提高;部分企业重生产、轻治理的经营理念还未根本转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个别部门对创建生态市的目标任务和本部门的职责及具体推进措施还不很清楚,工作上缺乏针对性。
(二)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滞后。按照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规定,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制订并通过人大审议并颁布实施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我市现有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2005年6月份编制的,这个《规划》在创建省级生态市的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规划》中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为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亟需按照新的国家标准进行重新论证编制。
(三)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从节能的角度看,我市与潍坊市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要求今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1%以上,节能降耗任务十分繁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从减排情况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难度也比较大。例如,我市畜禽养殖业近几年发展较快,2012年全市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90万吨,产生污水量约1200万吨,但多数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粪污无法实现无害化处理,导致我市的总量减排任务艰巨。同时,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农业面源污染现象还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垃圾循环利用和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四)生态建设和监管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生态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资金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生态建设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措施和科技支撑能力需要加强。三是生态监管监测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各级对生态环保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及环境监管监测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少、监测设备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亟待加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重点行业减排治理工作。
加快减排工程建设进度,实现工程减排。重点完成热电、印染、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农药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土小企业的监管纳入日常监察,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加快金安热电、龙光热电、泰盛化工脱硝设施和龙光热电炉内喷钙装置及炉后脱硫设施建设,加快兴贸玉米公司和绿海废品处置公司2家企业的工艺废气异味治理。加强对舜河、银河、相州、鑫兴、昌城、舜王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营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规范污水处理厂出口在线监控、DCS中控、出口视频系统,建设生物指示池。完成舜河、银河及镇街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突出抓好镇街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加快方案编制论证,着力推进铺设进度,真正实现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全覆盖。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生产有机肥减排工程。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实施循环水供热、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生活垃圾发电、沼气发电、中水回用等重点项目,力求物尽所用。2013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100%,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5家。“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好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开展工业窑炉的余能发电和热的分级利用,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利用效率。二是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我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及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服务促动、宣传培训等措施,促进全市清洁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督促企业对照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行业先进水平切实开展对标建设,帮助企业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有效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十二五”期间,在50家重点企业组织开展好清洁生产工作。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上规模、上层次。
(三)加强畜禽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科学规划养殖布局。严格实施《x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15)》,执行好“三区”设定范围,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或搬迁。对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环保、畜牧等部门要开展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源头控制关。二是创新治污模式。科学评估近几年推行的各种畜禽生态养殖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减排效果,择优推广应用。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有机肥厂。例如,对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养猪问题,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镇街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四)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一步健全环卫队伍建设,抓好镇街、社区环卫队伍建设,赋予其职能,提高其待遇,落实其责任,并配备必须的设施工具,按照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标准,真正建立起一支能够发挥作用的环卫队伍。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融资,多方式投入,切实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二是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我市农村环境整治的突出问题是长效管理机制未健全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反复性较强,受农业生产和季节影响较大,因此必须要从长效管理机制健全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健全农村环境卫生规章制度,镇街、社区、自然村三级都要建立起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约束其行为,规范其生活,实现农村环境
整治的制度化。另一方面,市、镇街、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实现常态化,推进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篇:创新驱动 优化结构 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 优化结构 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后白镇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以集约发展作为重要取向,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外向拓展、做强做精”的发展原则,切实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民营经济活力与实力的双赢,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后白企业家精神。
一、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民营企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民营经济要壮大发展就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主动参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本来就是顺应市场经济,顺应消费而兴起的。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变就是转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这对民营企业是难得的好事。民营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借机而为,借势发力。民营企业率先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科学调整,就会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利益。
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转型升级对民营经济来说是重要机遇和要求。一是民营企业产权明确,有长远打算,而转型升级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二是民营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转型升级就是对变化了的市场和环境的反映。三是民营企业家会自觉遵循一系列市场规则,比如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规则、经济核算的规则、规避风险的规则等,这有助于民营企业平稳实现发展壮大。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宏观上民营企业融资难,管理服务部门职能有待加强。除招工难、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外,地方担保体系建设与发动地区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相对突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上市融资、引进风险投资等门槛比较高,而且地方风险投资机构甚少。同时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效能有待加强,对外的协调工作缺乏独立性,明显影响到其作为民营企业管理服务部门职 1
能的发挥。
二是微观上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够高,竞争力不够强。这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但上规模的企业少。二是加工制造型企业多,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三是民营企业代加工品牌多,拥有自主品牌少。四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五是传统管理式的企业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少。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日益显现,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后白镇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军,发展后劲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后白镇一直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一)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后白镇2010年后白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年均递增30%,是“十五”末的2.5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累计完成36.0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 倍。这些数据中间,民营经济贡献了主要力量。后白镇2010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22个,五年累计86个。后白镇拥有私营企业620家,个体工商户2300户,民营经济总量比“十五”末增加1.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家,比“十五”末净增28家。
(二)民营工业发展形势向好。累计投入3000万元建设后白和张庙两大工业园区。建成园区道路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6公里,架设高压杆线2公里,平整土方640万方,将后白园区框架扩展至3平方公里。在张庙园区实施绿化、亮化和下水道工程,完成土地平整面积200亩。高标准建设民营创业园。目前民营规模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10家,超5000万元的近20家,形成以输变电、轻工机械、针织服装、工艺玩具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末,后白镇各企业共自筹资
金2.9亿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达18亿元。10家企业获句容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7家企业获科技三项经费项目,江苏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完成专利申请170件,发明专利16件,授权专利127件。后白镇现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探讨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中善于寻找机遇,就会赢得发展的先机。这一过程必须注重科技引导,创新驱动,创新是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推动民营企业做强做精,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行业排头兵。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新”方向发展,提高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能力,提高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民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其品牌内涵和价值,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群体。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用地、生态环保的要求,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向集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立—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信息发布、成果转让、质量检测、人才引进、联合攻关等服务。
(二)加强载体建设,实现规模扩张。结合104国道改道工程,做好后白、张庙两大工业园区范围内土地规划调整工作。实施后白园区“南拓东延”工程,拟投入8000万元,新扩面积2平方公里,新建园区大道
3.5公里,铺设市政管网5公里,完善绿化、亮化、通讯、两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尽快使园区在开发上实现“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在功能上实现“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加强创业平台建设,新增标准化厂房5万平米,迅速把创业园打造
成民营经济先导区,确保五年内新开工工业企业建筑面积50万平米。
(三)坚持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升级。创新能力转强,内生动力提升。以输变电、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四个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持续推进技改扩能,引导企业由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末,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企业50家,培植千万元销售企业100家,亿元销售企业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输变电产业销售超20亿元,服装产业8亿元,机械制造产业6亿元,环保新能源产业5亿元。
(四)突出招商选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利用一切条件使资产最大增值。主动对接南京,重点开拓常州、武进,突出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区域招商。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下功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项目。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扶持方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制定标准、创建品牌,以及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在支持范围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支持力度,完善再担保机制,逐步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与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
(六)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加强
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细化量化执法幅度,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民营企业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依法保护企业主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投诉等,政府必须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七)弘扬后白企业家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广泛宣传后白民营企业家积极向上、踏实苦干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形象,树立一批白手起家、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创业领袖”,引导全民见贤思齐,鼓励全民自主创业,达到万众一心共谋发展的积极社会效应。制定激励引导机制,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整合信用社、农行、信贷所等金融渠道,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投资创业,并鼓励担保机构对创业者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免收创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费用。
后白镇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努力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通过树立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后白镇政府范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