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坏账准备计提及核销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分析
坏账准备计提及核销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分析
一、坏账准备计提的差异
1、坏账准备计提基数的差异。对于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往来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会计与税法存在着差异。会计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一)》(财会[2002]18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应收款项,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税法上,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很多地方在执行45号文时,对与关联方之间的应收款项明确规定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如江苏省国税局转发45号文的苏国税函[2003]147号文,就规定“《通知》第八条„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包括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往来账款”。
2、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财会[2002]18号文,企业只能采用账龄分析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中的一种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个别认定法作为上述两种方法的补充,可与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同时使用,前提是“某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与其他各项应收款项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在税法上,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46条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这就是说,税法上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只能采用余额百分比法。
3、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要求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是由于会计制度允许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方法不同当然也就不可能规定统一的计提比例。税法上,国税发[2000]84号则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作了上限的规定,即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二)、坏账损失核销的差异
1、坏账损失核销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销只能采用备抵法。而税法上,国税发[2004]82号文《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纳税人在年度纳税申报时,应说明坏账损失核销采用的方法,如果以后年度改变核销方法的,应按规定报送变更原因及企业管理机构的变更决议等。但在实际执行中,纳税人一般不得将坏账核销方法由备抵法变更为直接核销法。
2、坏账损失核销手续的差异。会计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批准,即可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但税法上,《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明确,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在实务中,一般是根据报批金额的大小,逐级由县(市、区)、省、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或备案,具体金额由各省税务局确定。
3、某些特殊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
⑴关联方之间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会计上,财会[2002]18号文规定,只要关联方(债务单位)存在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情况,就可以确认为坏账损失。而税法上,84号文第48条规定,“关联方之间往来账款也不得确认为坏账”,《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发生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45号)对此又进一步明确,只有关联方破产时,才能确认为坏账损失。
⑵企业之间拆借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会计上,对企业之间拆借款项,如遇债务单位破产等情况不能收回的,可确认为坏账损失。而税法上,《关于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9号)规定,“除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直接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单位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一律不得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
第二篇:坏账准备:税务与会计处理有差异
坏账准备:税务与会计处理有差异
坏账准备:税务与会计处理有差异
2013.3.18中国税务报
由于税法不认可会计上计提的坏账准备,所以,企业在计缴企业所得税时,必须对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纳税调整,由此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案例
甲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坏账损失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2011年末,账面坏账准备余额为120万元(2011汇算清缴已作纳税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有借方余额30万元)。2012年5月,以银行存款形式收回2011汇算清缴确认并已核销的预付账款坏账损失30万元(该坏账损失核销时已列入税前扣除),2012汇算清缴时,确认并核销了应收账款坏账损失80万元(该坏账损失也已列入税前扣除),2012年末,应收款项应计提坏账准备180万元。甲公司应如何对2011年和2012年涉及的坏账损失事项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25%)?
分析
1.2012年5月,收回2011年确认并核销的预付账款坏账损失30万元,应作如下会计分录(单位:万元,下同):
借:银行存款 30
贷:坏账准备 30。
2.2012年汇算清缴确认并核销应收账款坏账损失80万元,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坏账准备 80
贷:应收账款 80。
3.按照账龄分析法,2012年末账面应收款项应计提坏账准备180万元,分析如下:
2011年末,账面坏账准备余额120万元,因2012年5月收回2011年确认并核销的预付账款坏账损失30万元转回,贷记“坏账准备”30万元,2012年汇算清缴时,确认并核销了应收账款坏账损失80万元,借记“坏账准备”80万元,从而使得2012年末坏账准备计提前的贷方余额为70万元(120+30-80)。由于2012年末账面应计提坏账准备180万元,因此,甲公司应补提坏账准备110万元,即180-(120+30-80)=11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110
贷:坏账准备 110。
同时将补提的坏账准备110万元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11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10。
4.对补提的坏账准备进行纳税调整:
由于2012年5月收回2011确认并核销的预付账款坏账损失30万元在2011年汇算清缴时已列入税前扣除,2012年确认并核销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80万元也已税前扣除,所以,当这两笔已作税务处理的款项通过坏账准备账户核算后,对坏账准备账户借方、贷方的发生额都应做相应的转回处理,甲公司2012年应补提的110万元坏账准备应减去(借方调整)当发生的允许税前扣除的80万元,加上当发生的前一已税前扣除后一又收回的30万元(贷方调整),如此调整后,甲公司2012年计提的需进行纳税调整的坏账准备为60万元(110-80+30),甲公司2012年因计提坏账准备进行纳税调整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为60×25%=15(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贷:所得税费用 15。上述分析及计算过程提醒我们,对坏账准备进行纳税调整时,不能简单以年末对坏账准备的调整数作为纳税调整的金额,即不能仅以年末对坏账准备的补提数或转回数作为纳税调整的金额。上述案例中,若直接按照补提的110万元坏账准备进行纳税调整,甲公司则应补缴27.5万元(110×25%)企业所得税。实际上,按照调整后的60万元作为2012年末计提坏账准备需纳税调整的金额,加上2011年末计提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额120万元,甲公司前后两个因计提坏账准备而纳税调整的总金额是180万元,此金额与甲公司2012年末账面保留的坏账准备的余额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只应就本与前一坏账准备账户年末余额之间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二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各因计提坏账准备需纳税调整的总额等于最后一年末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所以,在日常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实务中,不管是会计、审计还是税务人员,不仅要注意计提坏账准备纳税调整的规律性,而且要注意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对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简单行事。作者:姚华祖 刘志耕
第三篇: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XX有限公司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项资产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准确计量公司各项资产的价值,确保财务状况的客观性、真实性,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下同)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第三条 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检查、测试各项资产,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减值的迹象,如有客观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发生减值的,根据后述的方法提取减值准备。
第四条 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范围包括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等。
第五条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不属于本制度规范范围。
第二章 资产减值认定的一般原则
第六条 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应进行减值测试:
(一)资产的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二)公司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三)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公司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四)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五)该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
(六)公司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七)金融资产的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八)金融资产的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九)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或因其他原因难以收回投资成本。
(十)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三章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依据
第七条 公司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在对资产损失组织认真清理调查的基础上,取得合法证据,具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签证或公证证明以及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等。第八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上市流通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企业内部业务授权投资和处置的相关文件,以及有关证券交易结算机构出具的合法交易资金结算单据;
(二)被投资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三)被投资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或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四)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五)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六)其他足以证明该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发生事实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九条 坏账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债务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二)债务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公告、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以及被投资单位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三)债务人失踪、死亡(或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应当取得有关方面出具的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证明几其遗产(或代管财产)已经清偿完毕或无财产可以清偿,或没有承债人可以清偿的证明;
(四)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五)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六)与债务单位(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应当取得债务重组协议及执行完毕证明;
(七)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应当取得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文件;
(八)清欠收入不足以弥补清欠成本的,应当取得清欠部门的情况说明以及企业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会议批准的会议纪要;
(九)其他足以证明应收款项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十条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财务核销,根据委托贷款的性质,比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核销依据进行。
第十一条 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发生盘亏的,应当取得完整、有效的资产清查盘点表和有关责任部门审核决定;
(二)报废、毁损的,应当取得相关专业质量检测或技术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以及清理完毕的证明;有残值的应当取得残值入账证明。
(三)因故停建或被强令拆除的,应当取得国家命令停建或政府市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拆除通知文件,以及拆除清理完毕证明;
(四)对外折价销售的,应当取得合法的折价销售合同和收回资金的证明;
(五)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比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
(六)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应当取得责任人缴纳赔偿的收据或保险公司的理赔计算单及银行进账单;
(七)抵押资产发生实事损失的,应当取得抵押资产被迫卖或变卖证明;
(八)其他足以证明存货、固定资产和在在建工程确定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十二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
(一)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应当取得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提供的鉴定报告;
(二)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且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取得已超过法律保护的合法、有效证明;
(三)其他足以证明无形资产确实发生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四章 主要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提取办法
第十三条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本制度对公司经营过程中最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项目的提取办法进行了规范,未作出规范的项目发生减值的,可根据本制度规定的程序,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或市场情况异常变化等原因造成金融资产价值全部或部分不能收回的,公司对其账面价值高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
(二)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坏账准备的提取办法
1、坏账准备确认标准期末财务部对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再将这些应收款项组合按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1)账龄分析法
财务部期末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对其账龄进行分析,按照账龄计提坏账准备。账 龄 计 提 比 例(%)如下:
账龄在1年(含1年)以内的提取比例为0%;
账龄在1-2年(含2年)的提取比例为3%;
账龄在2-3年(含3年)的提取比例为30%;
账龄在3-5年(含5年)的提取比例为80%。
账龄在5年以上的提取比例为100%。(2)单项分析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款项(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10%以上的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3)3年以上预付账款100%计提坏账准备。
2、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公司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期末对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相结合计提坏账准备,与已提坏账准备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冲销其提取的坏账准备。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1、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公司准备持有至到期以取得利息收益的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其他理财工具投资。
2、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比照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提取办法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因存货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以及由于市场价格或供需情况发生变化等原因造成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二)公司对会计期末存货按账面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其中库存商品、在制品、外购商品按照单个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包装物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三)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六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出现下列情况时,公司对相应长期股权投资提取减值准备:
1、由于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预期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
2、被投资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或持续亏损。
3、被投资企业发生清理、整顿,不能持续经营。
4、其他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在一定期限内无法恢复的情况。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范围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如没有明确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长期债权等。
(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按其账面价值高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确定。
(四)第(三)项外的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其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五)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予转回。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定减值准备提取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进行单项减值测试,按单项提取。
(三)难以对某项固定资产进行单项可收回金额估计或某项固定资产不能脱离其他资产产生独立现金流的,可以资产组为基础测试并提取减值准备。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予转回。
第十八条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在建工程发生减值的,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定减值准备提取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在建工程发生减值的,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和减值准备提取。
(三)难以对某项在建工程进行单项可收回金额估计或某项在建工程不能脱离其他资产产生独立现金流的,可以资产组为基础测试并提取减值准备。
(四)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予转回。
第十九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办法
(一)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定减值准备提取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进行减值测试并提取。
(三)无形资产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产生独立现金流的,以无形资产和所关联资产合并作为资产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和减值准备提取。
(四)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予转回。
第五章 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程序
第二十条 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一)每期末市场部对单项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10%以上的款项的应收账款进行减值测试,并书面向财务部提交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报告,经分管财务领导审核。扣除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财务部每期末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
(二)每期末财务部对单项超过30万元的其他应收款进行减值测试,提交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报告,经分管财务领导审核。扣除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其他应收款,财务部每期末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
(三)每期末财务部对3年以上预付账款100%计提坏账准备,并报分管财务的公司领导审核审批。
(四)公司的财务部(负责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采购部(负责外购商品、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生产管理部(负责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库存商品、在制品等)每年年末根据资产盘点结果,以及市场价值对各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作出合理判断和估计,提出拟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意见,并提供必要的减值依据。
(五)财务部对资产的数据、减值的依据进行核实和收集,分管财务的公司领导对拟定的各项准备的提取方法、比例和金额等进行核查,在征求负责公司财务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方案,按审批权限报告。
(六)各项减值准备提取方案经审批后,由财务部作出会计处理。
第二十一条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审批权限
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年初至报告期末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应当报董事会审议批准:
(一)对单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绝对值的比例在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人民币50万元的;
(二)对全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总额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经审计的净利润绝对值的比例在2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人民币100万元的;
(三)对全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总额占年初至报告期末扣除本次所计提减值准备后净利润(即净利润与本次所计提减值准备总额之和)绝对值的比例在100%以上。
除上述规定外,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公司董事长审批。
第六章 资产减值核销程序及审批权限
第二十二条 资产减值核销程序
1、对已提减值准备确需核销的资产,由资产使用部门向生产管理部提交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商品等资产报废、闲置处置申请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鉴定,经财务部、分管财务领导审核。由资产使用部门提交书面核销申请报告。
2、资产使用部门提交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商品等核销资料,经相关专业质量检测或技术部门出具鉴定报告后,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核,总经理或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审批。
3、申请核销资产的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核销数额和书面证据;
应当列表至少说明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名称、账面价值、资产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过程、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数额。
(2)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3)追踪催收和改进措施;
(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5)涉及关联交易的,应有关联方偿付能力及是否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说明;
(6)董事会认为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
4、拟核销资产的书面报告,由公司管理层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批。
5、若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应由公司相关责任部门做出专项说明并提供依据,由公司审计部核实后提交财务总监审核,并经总经理批准后按《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七章 资产减值及核销的披露
第二十三条 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销的情况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披露,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当期和累计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等有关情况,当期发生重大资产减值的,还应披露减值资产性质及减值金额确定方法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公司在终了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应当在次年的1月底前提交董事会审议,并在董事会审议通过后两个交易日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且披露时间不得晚于公司报告披露时间。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由董事会授权财务部解释。
第四篇: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加强公司资产管理,合理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使相应的会计报表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资产是指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货、其他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资产减值准备分别为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
第二章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提
第四条 应收款项与坏账准备
(1)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和计提方法确认标准:
确认标准: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10%以上的款项。
计提方法:期末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
(2)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 和计提方法:
确认标准:单项金额不重大但信用风险重大的款项。
计提方法: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
(3)单项金额不重大且未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款账准备的确认标 准和计提方法:
确认标准:对相同账龄的应收款项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进行组合。
计提方法:账龄分析法
账龄 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其他应收款计提比例(%)
1年以内(含1年,以下同)5 5
1-2年 15 15
2-3年 50 50
3年以上 100 100
第五条 存货跌价准备
公司期末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按存货类别计提。
第六条 其他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其他金融资产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司于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某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计提减值准备。
第七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公司应根据内外部信息以确定对子公司、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的,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第八条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存在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损坏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第九条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臵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第十条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期末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第十一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期末账面库存的各项无形资产,由于该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或该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或其他足以表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第十二条 商誉减值准备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终了结合与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予转回。
每年终了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帐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的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第三章 减值准备计提的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各责任部门一旦发现存在资产减值现象,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 需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应由相关责任部门对其原因、相关数据等做出说明并提供确凿证据及明细清单,报财务部核实。第十五条 公司管理层应在取得上述报告后或至少每年年末组织责任部门对各项资产进行核实后,对其可收回金额做出判断。并按公司以下审批程序计提减值准备。
(1)单笔计提减值准备在5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1%的,由公司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审批;
(2)单笔计提减值准备5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2%的,由总经理审批;
(3)单笔计提减值准备100万元及以上200万元以下,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5%的,由董事长审批;
(4)单笔计提减值准备200万元及以上,且在一个会计内累计计提减值准备未超过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10%的,由董事会审批;
(5)对于超过上述董事会审批权限的,由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第四章 资产的核销
第十六条 期末对确需核销的资产,公司相关部门要及时写出核销的申请报告,申请核销资产的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
(2)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
(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
(6)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 拟定核销资产的书面报告,由财务负责人会同公司其他责任部门审核,并由公司管理层讨论通过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出现下列情形时,需由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一个会计内累计核销金额超过500万的减值准备核销事项。
(2)涉及关联交易的坏账损失。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制定、修改并负责解释,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关于坏账准备与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税务处理
1241 坏账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应收款项等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坏账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转销应收款项,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三)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企业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1461 存货跌价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存货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农业)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存货准则确定存货发生减值的,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
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发出存货结转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二)企业(建造承包商)按建造合同准则确定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合同完工时,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四、企业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应当分别债务重组的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一)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款项小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款项大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以下债务重组涉及重组债权减值准备的,应当比照此规定进行处理。
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企业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目核算。1221 其他应收款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二、本科目可按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出资金的,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销售价格与原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售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按合同约定返售商品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月末将坏账损失结转到本年利润中: 借:本年利润 贷:资产减值损失 发生坏账时(即核销坏账):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帐款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 借:应收帐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帐款
注:核销和收回坏账,都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而是通过坏账准备 问:已核销应收账款收回为什么不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呢? 答:负债表日会转回的,要结合其他应收账款确定应转回数,除非你是针对单个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
该笔应收账款已经收回,月末坏账准备也会冲销的,所以月底还有个分录: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前期月末将坏账损失结转到本年利润,后期月末应该再调回来: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本年利润
最后在期末,一般是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与计提比例,与“坏账准备”的余额比较,再确定是“补提”坏账准备,还是“冲回”坏账准备: 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冲回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债务重组中涉及到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1)债权人计算债务重组的损失:应收账款账面余额: 234000 减:收到的现金: 204000 差额: 30000 减:已计提的坏帐准备: 20000 债务重组损失: 10000(2)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4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坏账准备 20000贷:应收账款 234000
10000
如果计提的坏账准备为40000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4000
坏账准备
40000 贷:应收账款 234000
资产减值损失 10000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方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贷方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
1.计提坏账准备
【例1】某企业2008年共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0
纳税调整: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不允许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转回坏账准备
【例2】某企业2008年坏账准备年初余额为50万元,当年共转回坏账准备30万元。其中,20万元在计提当年允许税前扣除,10万元不允许税前扣除。
借:坏账准备 3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000
纳税调整:计提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20万元坏账准备,转回时不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计提时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10万元坏账准备,转回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确认坏账损失
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应按规定向税务机关履行报批手续,由税务机关审批确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坏账损失能否在税前扣除,其纳税调整应区别对待。
【例3】某企业2008年发生坏账损失15万元,其中10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5万元不能在税前扣除。
借:坏账准备 150000
贷:应收账款 150000
纳税调整:允许税前扣除的10万元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不能税前扣除的5万元不作纳税调整。
4.收回坏账
对于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其纳税调整要区分其在确认坏账损失时是否允许在税前扣除。
【例4】某企业2008年收回坏账25万元,其中20万元在确认坏账时允许税前扣除,5万元在确认坏账时不允许税前扣除。
借:应收账款 250000
贷:坏账准备 250000
借:银行存款 250000
贷:应收账款 250000
纳税调整:收回的坏账25万元中,确认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20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不允许税前扣除的5万元不作纳税调整。
注意事项:在进行纳税调整时,不能仅以坏账准备的计提数与转回数的差额作为纳税调整额,也不能仅以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差额作为纳税调整额,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区别地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对一般企业而言,常见的准备金有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这些准备金支出均属于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本文介绍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下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例:存货的成本是10万元,可变现净值只有8万元,计提2万的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如果可变现净值回升到9万5千,则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15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15 000 如果可变现净值回升到11万,则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1、结转是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意思。由于该销售出去的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00W,所以这100W也要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中: 借:主营业务成本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W 贷:库存商品
“要将原有余额150W-100W=50W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是有前提条件的,即2008年12月31日,C产品存货已不存在减值迹象,这时,要将剩余C产品存货对应的跌价准备50W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C产品
50W 贷:资产减值损失
50W
(2)该题表述不恰当,应为:B存货2008年底应有存货跌价准备40W。而原来B存货已计提了跌价准备50W,则2008年末因价值回升而转回跌价准备:50W-40W=10W
分录应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B产品
10W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W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不考虑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情况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纳税调整。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要做纳税调增处理。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计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计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时,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各种形式的准备金会使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有一定差异,下面以存货跌价准备为例(为方便起见,假设了一种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在连续三年的变动情况),分析说明存货准备金的所得税处理。
例1: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适用税率17%,2007年12月31日A产品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80万元,2008年12月31日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70万元。2009年1月6日甲公司将A产品售出,A产品售价为70万元,货物已发出,货款已收到,以上售价均不含增值税。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20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00 申报纳税时根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故2007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
2008年12月31日A产品市场价格继续下跌,2008年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大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申报纳税时根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故2008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2009年1月6日产品销售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为:(1)借:银行存款 819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00(2)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00(3)借:存货跌价准备 3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产品销售时,不得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故2009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
综上所述,在存货价格持续下跌时,2007年~2009年共计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00000+100000-300000=0(元)。
例2:假定该例中2008年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0万元,2009年1月6日甲公司将A产品售出,A产品售价为110万元,货物已发出,货款已收到,以上售价不含增值税。
(1)2007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同例1.(2)2008年12月31日价格有所上升,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2008年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小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应转回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不得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冲减资产减值损失,故2008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3)2009年1月6日产品销售时,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并且以余额冲减至零为限,账务处理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产品销售时,不得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故2009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综上所述,在上述情况下,2007年~2009年共计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00000-100000-10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