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长政办发[2011]101号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长政办发〔2011〕10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精神病人的基本权益,维护公共安全,根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和《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长发〔2011〕12号)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免费为本市城乡精神病人提供基本的控制性药物、常规检测和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治疗。
第三条
精神病人医疗救助遵循下列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二)自愿受助;
(三)属地管理、应救尽救;
(四)家庭救治与政府救助相结合。
第四条
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民政部门负责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排查,制定管控方案,协助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的强制住院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及工作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精神病人定点救助医疗机构(以下称定点医院)的监督管理和巡诊服务点的指导、管理,负责对医疗救助工作中发生的纠纷、事故进行行政处理和调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病人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协调定点医院与医疗保险中心的医疗费用补助结算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医疗救助工作中发生的纠纷、事故进行人民调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
残疾人联合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精神病人残疾的预防和康复指导,引导精神病人残疾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救助对象及监护人
第五条
凡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精神病医疗机构诊断的城乡精神病人,均可以申请药物救助。
凡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经县级以上精神病医院评估,风险等级在3级以上或风险等级虽在3级以下但曾有肇事肇祸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等暴力行为的重症精神病人,均可申请住院救助。
第六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意的。监护人无监护能力的,由下一顺位人员担任监护人。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本办法所称住所地即为居民户籍所在地。第七条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家属和所在单位,精神病人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公安、卫生、民政部门,应共同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监护、管理和治疗,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第八条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履行责任不当,致使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他人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第三章
救助内容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的内容为:
(一)药物救助。专业医护人员定期到巡诊点免费为精神病人巡诊,并发放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定期免费对药物救助对象开展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必要的常规检查。
(二)住院救助。对具有暴力倾向和可能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的重症精神病人,在药物救助无法达到救助效果的情况下,予以免费住院救助治疗。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
(一)其法定监护人不按规定提出申请、提供有关证件、证明或证件、证明提供不齐全且经告知仍不补充完善的;
(二)监护人不配合救助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的;
(三)监护人不愿签署《长沙市精神病人药物救助服务协议书》或《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协议书》的;
(四)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
(五)因个人原因未按规定参加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的。
第四章
救助程序
第十一条
药物救助的申报审批程序为:
(一)救助对象监护人向对象户口所在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交精神病人药物救助的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救助对象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县级以上精神病医院出具的精神病人诊断证明以及3张1寸免冠照片。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由监护人签署《长沙市精神病人药物救助服务协议书》,填写《长沙市精神病人药物救助申请审批表》,5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后报乡镇(街道)审核。
(二)乡镇(街道)对上报的《长沙市精神病人药物救助申请审批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审,符合药物救助条件的,7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后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
(三)区、县(市)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乡镇(街道)上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批准同意救助,发给《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证》。救助对象及其监护人凭证到就近巡诊点免费领取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和进行常规检查。
第十二条
住院救助治疗的申报审批程序为:
(一)救助对象监护人向对象户口所在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交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的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救助对象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县级以上精神病院出具的风险评估证明以及病史资料、《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手册》以及3张1寸免冠照片,已享受精神病人药物救助的,还需提交《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符合住院救助治疗条件的,由监护人签署《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协议书》,填写《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申请审批表》,在7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报乡镇(街道)进行审核。
(二)乡镇(街道)对上报的《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申请审批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审,符合住院救助治疗条件的,在7个工作日内签出意见并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
(三)区、县(市)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乡镇(街道)上报的《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申请审批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符合住院救助治疗条件的,批准同意住院救助,并开具《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介绍信》,监护人凭《介绍信》原件和《长沙市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申请审批表》复印件送被监护人到精神病人定点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第十三条
重症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乡镇(街道)民政办口头请示区、县(市)民政部门同意后,重症精神病人监护人或户口所在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可以先将其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非自愿住院医疗,然后再补办申报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治疗的时间原则上为每年一个疗程(3个月)。治疗一个疗程后确需继续住院治疗的,须由重症精神病人监护人或户口所在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定点医院签署意见,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延长住院救助治疗时间。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住院救助治疗,由定点医院通知监护人及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地区、县(市)民政部门,并按规定办理出院手续:
(一)重症精神病人的病情明显好转或基本治愈,定点医院认为可以出院的;
(二)重症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其户籍所在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正当理由要求出院的;
(三)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突患其他严重疾病必须转院治疗的;
(四)非自愿住院精神病人经定点医院认定强制收治不当的;
(五)非自愿住院精神病人监护人不配合办理申请手续或提出强制收治不当发生争议的;
(六)因户籍迁移,不再具有长沙市常住户籍的。
第十六条
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经定点医院诊断后办理出院的,由其监护人领回。其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领回的,由监护人所在地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督促监护人领回;督促无效未领回的,超期住院治疗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由监护人承担,乡镇(街道)负责协助催缴。
第五章
救助标准
第十七条
免费发放的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原则上每人每月领用药品价值总额不得高于当年度市民政部门制定的救助限额,个别特殊对象因医学需要必须超出限额的须报经市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重症精神病人在定点医院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在剔除下列费用后的个人自负部分予以全额救助。救助费用由区、县(市)民政部门与定点医院定期直接结算。
(一)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城乡居民医保或职工医保支付的费用;
(三)各种商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四)超出医保规定的基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服务设施标准实施诊治的费用;
(五)治疗精神病及实施紧急医学抢救以外其他病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第十九条
精神病人未经批准住院或未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按照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有关规定予以救助。
第六章
药品和医疗机构 第二十条
精神病人药物救助基本控制药品目录每年确定一次,所需药品由市民政部门委托定点医院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定期分批采购。住院救助的药品目录按医保药品3个目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院应当设立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公室,负责精神病防治宣传、巡诊发药、住院治疗等救助工作,并设立救助药品专用库房,严格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管理救助药品。
第二十二条
定点医院应当建立救助药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每次巡诊发药完毕,所剩药品应当返回专用库房。每两个月各定点医院应当对专用库房药品库存进行盘点。
第二十三条
市民政、财政、卫生部门通过考察、评审的方式共同确定定点医院。各区、县(市)民政部门在市确定的定点医院内自行选择1-2家作为本辖区的定点医院,并与之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精神病人救助协议治疗费用不得超过市定的救助治疗包干标准,各定点医院可以根据实际适当下浮。救助治疗包干标准由市民政、财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联合确定,并依据实际适时调整。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院应当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精神病人收治有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按照精神科临床诊疗护理规范及操作规程对精神病人实施临床观察及看护治疗,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控制医疗费用。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防止住院的精神病人自伤或者伤害他人,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
第二十五条
各区、县(市)应当根据本辖区精神病人的分布情况和基层卫生机构情况,按照规范、便民、科学的原则设置若干免费巡诊(药物发放)点。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和高新区每个月巡诊发药一次;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每两个月巡诊发药一次。区、县(市)经市民政部门同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巡诊点和巡诊时间。
第二十六条
定点医院在各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的协助下,通过定点和巡回医疗等方式对精神病人进行诊断,根据病情发放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并指导服用,并逐个建立巡诊、发药等医疗档案。特殊对象应当提供上门巡诊服务。
第二十七条
定点医院应及时将所诊治重症精神病人信息反馈给病人户籍所在地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信息沟通,定期交流诊治精神病人信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精神病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重症精神病人规范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
定点医院巡诊医生应当在单次救助限额内根据救助对象病情开具处方,护士核对后发放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并告知使用方法。市民政部门审批同意的特殊救助对象可在其审批限额内予以救助。巡诊小组在服务时应当建立巡诊发放药品统计台帐。
第七章
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
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所需资金由市及区、县(市)财政共同承担,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其中药物救助的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费用由市级财政承担,定点医院巡诊服务经费、救助对象常规检查费和巡诊点服务经费由区、县(市)财政承担;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治疗费用由市与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高新区、长沙县按3︰7,市与岳麓区、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按5︰5的比例共同承担。
第三十条
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各区、县(市)财政部门在财政社保资金专户中建立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等业务;民政部门设立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发放专户,用于办理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的支付等业务。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当年支出不足的,由区、县(市)财政据实追加;当年结余的,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三十一条
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费用先由定点医院垫付,定期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核确定救助金额后直接支付给定点医院。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对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发放情况和定点医院落实责任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民政部门应将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办事程序、救助对象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从事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拒不签署同意救助意见,或者对不符合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违规签署同意救助意见的;
(二)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贪污、挪用、扣押、拖欠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资金的。
第三十五条
救助对象和定点医疗机构采取虚报、隐瞒、伪造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精神病人医疗救助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违反规定使用、骗取的有关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有关资金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或者被违规使用有关资金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定点医疗机构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取消定点医疗资格的处理。第三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不按政府定价乱收费的,由相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取消定点医疗资格的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20日起施行。
第三十九条
外地流浪在长沙市的精神病人医疗救助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医疗救助办法
(第6稿,5月22日政府党务会已通过)
〕91号
新政办发〔2014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根据《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玉政办发〔2008〕196号)、《玉溪市民政局 玉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玉溪市卫生局 玉溪市财政局关于转发〈云南省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玉民发〔2009〕5号)和《云南省民政厅关于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民社救〔2013〕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立足于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
患以下疾病时给予医疗救助:(1)儿童先心病;(2)白血病;(3)乳腺癌;(4)宫颈癌;(5)终末期肾病;(6)重性精神病;(7)耐多药肺结核;(8)艾滋病机会性感染;(9)肺癌;(10)食道癌;(11)胃癌;(12)结肠癌;(13)直肠癌;(14)肝癌;(15)急性心肌梗塞;(16)脑梗死;(17)血友病;(18)I型糖尿病;(19)甲亢;(20)唇腭裂。
其它病种如有增加,以上级部门通知为准。
2.救助对象患以上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的,其住院医疗费用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五保供养对象、孤儿实行全额救助)。救助对象一年内可一次或多次享受救助,但累计年救助总额不超过15000元。
以上一般性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不得重复享受,在救助时就高不就低。
五、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及受理。
申请医疗救助的居民,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商业保险报销医疗费用之后,由家庭户主或受其委托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医疗救助书面申请,填写《新平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如实提供下列资料:
1.身份证明。由本人提出申请的,需提供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低保证、残疾证及五保供养对象、孤儿、重点优抚对象的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由他人代办申请手续的,需提供申请人及代办人身份证或户口簿的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户籍所在地村或社区、所在单位出具的申请人与代办人关系证明。
2.疾病及费用证明。医院的出院证明、出院记录、医疗费用发票复印件、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报销结算单。
救助本人或委托人向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民政办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和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报销结算单,实行医后救助。
六、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1.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证明的。
2.因蓄意滋事、打架斗殴、酗酒和赌博等导致伤害发生的医疗费用。
3.参与吸毒、卖淫、嫖娼活动染上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4.未经同意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自购药品的。
经审查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民政部门需及时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凡在申报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一经查实即中止救助,依法追回救助资金,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审核医疗救助费用时,应剔除以下费用:
1.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商业保险机构、工会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2.所在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为其报销或救助的医疗费用。3.社会各界给予的帮扶救助资金。
(三)承担城乡医疗救助任务的县、乡镇、村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应按照本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并加强做好病历及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并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就医出具就医诊治证明、医疗费用清单收费收据等相关材料。
七、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资金筹集。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所需资金,其主
救助所需资金,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和核算,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杜绝挤占和挪用现象发生。
(三)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不得在诊断、治疗、处方等环节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四)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会同县民政局认真组织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
(五)县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九、本实施方案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原新政办发〔2009〕108号文件废止,今后如上级出台新的政策,按新的政策执行,具体事项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附件:新平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二〇一四年 月 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 月 日印发 校对人:(共印 份)
第三篇:广州医疗救助办法
广州市医疗救助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医疗救助工作,保障群众的医疗救助权益,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救助是政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群众资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资助、减免医疗费用或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助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医疗救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救助水平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全市统筹,分类救助;
(三)公平、公正、及时。
第五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的医疗救助政策,制订本市医疗救助政策并组织实施。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医疗救助业务的审核、审批及医疗救助费用的核算、汇总上报等工作;对资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资助参保)的审核、审批、上报等工作。
1.本市户籍因治疗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基本生活的居民;
2.本市户籍持证三、四级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或多重残疾人;
3.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人员;
4.在本市工作的符合本办法救助条件的职业病病人; 5.符合本办法救助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 6.经市民政部门批准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第九条
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孤儿、特困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政府供养人员、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身份由市、区民政部门认定;本市户籍持证残疾人身份由市残联认定;本市户籍因公牺牲或病故人民警察的遗属身份由市、区公安机关认定;本市户籍持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身份由市卫生计生部门认定;在本市大中专院校就读的非本市户籍困难学生身份由市、区教育部门认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职业病病人身份由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认定。
第三章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
第十条 困难群众参加本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由医疗救助金全额资助。参加本市职工社会医疗保
险个人所需缴纳费用,每一医疗救助800元以内部分由医疗救助金全额资助,超过部分由个人自负。
第十一条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孤儿、特困人员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个人负担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每人每季度不超过300元,不滚存使用。
第十二条 困难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社会医疗保险规定的单病种、门慢和门特项目(审批有效期内),其起付标准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共付段个人自付部分由医疗救助金支付90%,个人负担10%,其中,孤儿、特困人员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共付段个人自付部分由医疗救助金支付100%。
第十三条 困难群众在享受第十二条规定的门慢和门特项目医疗救助后,其个人负担的其他医疗费用(含超限额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门慢每人每月累计不超过300元,每病种不超过100元,门特项目每人每月每病种(项目)不超过1000元,不滚存使用。
第十四条 困难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其社会医疗保险起付标准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孤儿、特困人员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的共付段个人自付部分及超过医疗保险报销限额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100%,其他困难群众基本医疗费用的共付段个人自付部分及超过医疗保险报销限额费用
付80%,个人负担20%。
(二)5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医疗救助金支付70%,个人负担30%。
本市户籍居民医疗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为15万元,当年累计,不跨使用。
第十九条 区民政部门在审查申请人是否满足医疗救助条件时,应以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出具的家庭收入和资产核对结果为依据,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审核,并综合考虑申请人患病情况、家庭成员结构、家庭其他成员医疗费用支出等因素。
第二十条 在本市见义勇为遭受人身伤害的,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的治疗费用经有关部门垫付后,可申请医疗救助,个人自付部分由医疗救助金支付90%,个人负担10%,见义勇为行为后12个月内最高医疗救助金额为10万元。特殊情况,可经市政府审批后提高救助标准。
第二十一条 在本市工作期间患职业病,且职业病防治责任单位已不存在或无法确认劳动关系,家庭经济困难的职业病病人在定点医疗机构诊治职业病时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80%,个人负担20%,每一自然内最高救助金额为2万元。
第二十二条 非本市户籍人员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一)在本市工作,持有有效的《广东省居住证》,申请医疗救助前2年已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含医疗保险);
(二)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特项目,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申请医疗救助之日的前12个月)总收入的60%,且其家庭总资产值低于规定的上限(见附表)。
第二十三条 符合救助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含起付标准费用),由医疗救助金支付70%,个人负担30%,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从事教师职业人员和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中的从业人员,由医疗救助金支付80%,个人负担20%。医疗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为5万元。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个人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由市民政部门确定。
第五章
医疗救助金筹集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救助金来源以市、区财政安排为主,其他拨款和社会筹集为辅。
第二十六条 医疗救助金包括市医疗救助基金和基本医疗救助金,每年按以下方式筹集:
(一)市医疗救助基金每年总计筹资1.5亿元,其中市财
第三十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达到出院条件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出院的,自收到医疗机构的出院通知起,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人负担。医疗机构应将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报送医疗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区民政部门,由区民政部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配合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进行劝离;医疗救助对象拒不接受的,区民政部门暂停其医疗救助。
第三十六条 市民政部门和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共同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的工作机制,在医院和社区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宣传、咨询、引导等服务。
第三十七条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数据按照“谁主管,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残联、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应及时维护和更新信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第三十八条 市、区医疗救助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救助档案的管理工作,统筹安排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场地和人员,将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与医疗救助工作同步部署、同步管理、同步检查。
第三十九条 医疗救助条件(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资产限额、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参保年限等)需调整的,由市民政部门牵头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医疗救助金使用情况制订调整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条 非个人原因未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其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由市医疗救助服务
中心参照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及其有关规定,核算出社会医疗保险起付标准费用和基本医疗费用共付段个人自付部分后,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医疗救助。
因个人原因未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模拟核算出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不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造成医疗救助金流失或浪费的,医疗救助金不予结算;对不按规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符合申请条件的救助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不予批准的;
(三)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予以批准的;
(四)泄露在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造成后果的;
(五)丢失、篡改接受医疗救助资金、服务记录等数据的;
(六)不按照规定发放医疗救助资金或者提供相关服务
314-
第四篇: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榕政综[201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2号)和《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城乡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 医疗救助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二)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五)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
(一)第一类救助对象为: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
2、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3、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
4、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
(二)第二类救助对象为:
1、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2、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低收入家庭是指经民政部门认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 第一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一)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救助对象参加户籍所在地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分别确定。
(四)城乡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住院救助和门诊特殊病种救助合计救助金额封顶线为10000元。
(五)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在定点医院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种治疗的医保目录内的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在封顶线内给予全额的救助。市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的救助费用由市财政直接补助,救助标准同前。
(六)日常救助。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每人每年按100元标准给予门诊医疗救助。同时,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基金使用情况,发给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一定金额的门诊医疗救助金。
(七)定额救助。对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治疗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根据实际情况,经调查审核后,给予300—2000元(每人每年限2000元以内)的救助,帮助其及时治疗。此项救助总支出应控制在当年筹资总额的10%以内。
(八)二次救助。对享受上述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和因重大疾病住院所发生的应报销费超出医疗救助基金最高报销限额的救助对象,县级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结余情况再次给予救助。在年终时统一确定救助名单并发放,救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000—5000元。
(九)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其救助范围、标准和程序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其中,需强制治疗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救助内容为:已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先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再由医疗救助基金补足5000元;未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含流浪乞讨人员)限额内医疗费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七条 第二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因病住院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给予个人自付部分(不含起付线以下费用)30%救助,救助金额内累计不超过3000元。
第八条 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简称医保三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四)因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所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九条 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鼓励慈善公益组织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条 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在现有软件基础上,使用全省统一的医疗救助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作为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完善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保三目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保证服务质量,切实为医疗救助对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第十一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住院和特殊门诊救助程序为:救助对象持医疗卡、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每年提供给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救助对象名单及变动情况,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对暂未实现“一站式”医疗救助费用结算服务的,医疗救助对象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结算后,持医保卡、身份证、本人(或监护人)银行账号、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及相关材料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由城镇医保管理机构承办,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由新农合管理机构承办。异地参保的,回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申请医疗救助,承办机构同前。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救助对象,新增救助对象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并及时加入名单。
第十二条 其它救助项目办理程序为:申请定额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申请二次救助或第二类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持当患病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收据(即发票)、医疗费用清单、医保结算单等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填写《福州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表》,经乡镇(街道)出具意见,并经县级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后按救助标准及救助家庭实际困难情况进行救助。救助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社会化发放。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第十四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因急诊、急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按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彩票公益
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筹资标准按省定标准执行(目前城乡筹资标准均为每人每年130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拨付。
设立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筹调剂使用,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状况确定补助标准,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补助给有关县(市)区。市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的财力状况,对医疗救助资金给予适当的补助,具体办法是扣除省级补助资金外,对永泰县、闽清县、罗源县,市级财政给予补助80%。对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市级财政给予补助25%。
第十八条 市财政从地方留成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2%的资金作为医疗救助调剂金,用于临时救助和补助有特殊困难的地区。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共同审定后拨付。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标准,编制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安排;并根据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救助资金使用需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报送的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至民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
第二十条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救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县级民政部门相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收支业务及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新农合机构的结算。县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和新农合机构应根据救助情况,定期向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
四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为:省、市补助资金按标准下达到各区,和区配套资金等共同构成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根据上年救助资金支出情况,年初向区财政和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区民政部门年初将所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分别预拨至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并于年终结算,其余资金用于办理日常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和第二类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工作。其它县(市)区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参照此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补助标准,足额安排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及时将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所需补助资金及时拨付至新农合基金专户。
第二十二条 各地应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各县(市)区医疗救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
第二十三条 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部结转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或转作本级财政下预算。
第二十四条 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市政府成立“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医疗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拨付,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工作和救助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一条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认定,并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三条 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通报工作。县(市)区民政部门每季度第二周将医疗救助对象名册或变动情况分别报送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残联每季度第一周将残疾人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分别报送民政部门;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每季度第一周向民政部门报送上一季度的医疗救助统计报表及相关救助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所需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福州市辖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在校困难大学生医疗救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福州市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榕政办[2008]59号)、《福州市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榕政综[2006]154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长沙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长政办发〔2005〕17号)
【发布单位】湖南省长沙市 【发布文号】长政办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6-21 【生效日期】2005-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长沙市
长沙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
(长政办发〔2005〕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长沙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了加强我市著名人物(以下简称名人)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名人档案,是指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在从事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或收藏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形式的载体和具有档案性质的实物。?
第三条第三条 我市名人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由市档案局(馆)负责。市档案馆内设名人库,专门管理全市名人档案。?
第四条第四条 市档案馆名人库是永久保存全市名人档案的场所。?
第二章 名人建档对象
第五条第五条 名人的建档对象为:长沙籍或长期在长沙工作和生活的非长沙籍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宗教等各界重要人物及知名人士。主要包括:?
(一)担任过副市级或副厅级以上职务的党政领导及其他政界知名人士(包括相当级别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宗教组织、社会团体领导职务者);?
(二)被授予大校以上军(警)衔或担任副师职以上职务的军(警)界领导;?
(三)在长沙或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重大事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军事家及各界名人;?
(四)获得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称号及有重大创造发明或获得重大科研、学术成果的人士;?
(五)获得全国、省、市劳模、英模等称号的人士;?
(六)具有重要影响和名望的企业家;?
(七)有重要影响、有较深造诣、有突出成就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
(八)在全国重大文艺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演员;?
(九)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
(十)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人士,著名的艺(匠)人;?
(十一)海外和港、澳、台著名的长沙籍人士;?
(十二)其他同等条件的有关人士。?
第三章 名人档案收集内容
第六条第六条 名人档案的收集内容:?
(一)反映名人经历及其主要活动的传记、回忆录、履历表等;?
(二)反映名人职务活动的文章、报告、演讲稿、工作日记等;?
(三)反映名人成就的作品及研究成果;?
(四)社会对名人研究、评价的资料;?
(五)与名人有直接关系的各类证书、奖章、信函、谱牒、纪念品等;?
(六)反映名人活动的音像资料;?
(七)名人口述的历史资料;?
(八)名人收藏的图书、资料及其他具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物品;?
(九)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
第四章 名人档案的收集形式
第七条第七条 收集名人档案采取以下形式:?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及其他档案法规、规章进行征集、接收;?
(二)担任过副市级或副厅级以上职务的党政领导在其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由本人或文秘人员以及其单位档案人员清理、整理,交市档案馆保存;?
(三)接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依法移交的名人档案;?
(四)接收捐赠名人档案,要向捐赠人颁发证书,并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
(五)受理寄存名人档案应当与寄存人办理寄存协议,并向寄存人颁发寄存证书;?
(六)名人出售属个人所有的第三章所指的档案实体,市档案馆有优先购买权;?
(七)对其他档案馆及其他部门(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保管的名人档案进行复制或交换目录;?
(八)对散存在辖区内外的名人档案进行征购、复制或交换;?
(九)其他与名人档案所有者协商的收集形式。?
第五章 名人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第八条第八条 征收名人档案应当与移交人(或移交单位)办理交接手续,填制清单,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第九条第九条 名人档案应当以个人为单位设立全宗;其全宗内档案的分类、编目、鉴定等工作按照档案整理的原则与方法进行。?
第十条第十条 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有权了解名人档案的整理、保管、利用情况,对该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应当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名人档案形成者和捐赠者须将新形成或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及时送交市档案馆,保持名人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加强名人档案的利用工作。具体形式有:?
(一)向有关部门提供名人档案;?
(二)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名人学术研究活动;?
(三)配合宣传教育及其他纪念活动,举办名人档案展览;?
(四)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服务与咨询;?
(五)为文化艺术界创作提供档案服务。?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在名人档案的征收、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