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董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秀梅
课题组成员:王秀梅、孙萍茹、杨红霞
课题来源: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2004-05学年立项课题 研究起止时间:2004.10——2005.10
一、项目研究背景
1.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功能的扩展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大学承担起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少,但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而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因此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少,造成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不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急需改进工程教育提高未来工程师的素质。
2.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家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要求中国的工程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窄,结构不尽合理,工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而不去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或者说,不去培养工程师的“毛坯”。另一方面,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科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甚至直接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工程性论文和设计的数目也偏少。三是与企业联系尚不够紧密。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将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从而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3.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长期由我国电力部门举办并管理的高等学校。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电力公司重组为多家电力企业集团,国务院明确“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设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各发电集团公司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董事会于2003年成立,成为我国电力企业参与大学建设的合作组织,成为高等学校加强与电力企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加强电力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科技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成立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育创新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
电力产业呼唤人才,学校发展依托产业。如何使学校和企业连襟,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有效利用电力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电力企业专业人才优势,校企携手,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获利,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项目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请了本课题,期望通过开展有关研究研究与探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项目研究主要内容
项目组紧紧围绕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问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新形势下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项目组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校董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二是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是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是关于如何依托校董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
三、项目研究与实践情况
1.开展电力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 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合格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因此,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一所面向电力行业的高校,就需要以电力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就我国来看,电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创新性的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万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二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企业人员规模偏大,劳动生产率低;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仅占11%。电力行业存在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人戏言:如果不抓紧培养人才,过两年连爬电线杆的人都没有了。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企业最缺乏的是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那些了解企业、热爱企业、适用对口、上岗适应期短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我国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与现代电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探讨校董会机制下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正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办学实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以电力类为主”的学科特色,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基于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的学科优势,我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工程教育和突出电力特色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应重点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力特色既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因此,在“教育部与校董会共建”的管理体制下,我们本科教学更要不断强化电力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另一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工科专业必须强化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是由教育机构从事的培养技术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教育成果的教育活动;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工科大学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的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要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程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企业资源优势。校董会就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3.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项目组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积极探索校董会办学体制下,加强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化我校办学条件。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双赢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
近年来,适应电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版教学计划;明确了“合格+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三能”为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完善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施了“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专业自身特点,将全校专业分为三个大类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强化电力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对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如电力、动力等,确立了主要为电力行业服务的方向,进一步保持并加强了电力特色;对具有一定行业特色的专业,如自动化、环境工程等,除保持其电力特色外,面向社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计算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加大拓宽专业的力度,广泛适应社会需要,但开设了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电力管理等公共选修课程,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体现电力大学的特色;对面向社会通用型专业,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经济学等,加强了外语、双语教学,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开设《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凸现学校特色。
(2)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全面推进了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工科专业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综合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以仿真实践教学为特色、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以“四个突出”为原则,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改革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校内工程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将仿真引入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手段的先进性。
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改革校外实习模式,实现统一安排、双向互动。为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实习的状况,把学生各类现场实习环节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充分利用校董事会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3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互惠互利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安排,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与时间。学生到现场后,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实行顶班上岗,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为更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学校正在尝试大学、企业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等,提高学校的研究与创新实力。
(3)“3+1”联合培养模式
为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协议,中国广核集团每年在专业基础课程有较大共性的专业,选取学习成绩优良、有就业核电企业意向的三年级学生进行“3+1”联合培养,即四年级时在中广核电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核电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岗位培训。通过院校学历教育3年与企业岗位培训1年相结合,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适应核电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双方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设在企业,其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根据学校的本科培养计划和企业的专业培养要求共同制订。在完成全部学业并达到规定要求后,将获得我校学位证书并进入广核集团工作。联合培养的基本方式是:
学历教育中的选修课与核电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相结合;实习环节与认识核电历史与发展相结合;毕业设计和论文与核电生产中的设计问题相结合;学员就业与企业招聘相结合。
联合培养期间的学习内容为:完成原有专业的课程学习内容;以核电企业的岗位培训课程替代原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增加与核电站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培训课;学员的学习课时比原教学计划的课时增加40%左右。
2005年我校48名同学成为广核集团核电学院的首批学员参加了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学校正在探索其他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已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公司“量体”设计集控运行班,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满足企业生产人才需要。
4.依托校董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设想
校董会机制下,我们要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以电力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电力企业建设和发展,培养电力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对此项目组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改革思路。
(1)真正发挥校董会的咨询指导、桥梁纽带作用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充分突出实际应用以适应业务和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电力专业的课程体系均是以“学科本位”的课程论为主导,内容更新缓慢,教材老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电力企业的改革深化,要求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电力企业为主导,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进行专业设置,构建满足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
校董会为我们提供了校企合作的桥梁。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纽带,充分发挥各校董事会单位在学校办学中的咨询指导、桥梁纽带和支持扶助作用。通过校董会,让电力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办学,指导办学,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专业人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要求,使我校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发展变化的,要依托校董会,多方式、多渠道收集来自企业的信息。主动适应企业需求,进行本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企业需要,因势制宜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将培养计划、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与电力企业的要求对接。
因此,要加大与董事单位联络和沟通的工作力度,增进董事单位对学校的了解,提高董事单位对学校优势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力企业对高级人才需求方向、科技发展动态,促进电力企业与学校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争取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
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电力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不是单看形式上的几本证书,而是既能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要鼓励、支持高校教师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增加工程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德国一些院校的工科学院,教授都必须是工程博士,必须先到企业里去工作,并取得成绩,真正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工程师以后,再回到学校去做教授。企业是“双师型”教师的最好课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学校积极推出多种措施,让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以丰富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电力行业的科研项目,直接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使教师了解电力科技的发展状况,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工作经验。
②聘请企业高级人才兼任教师
建立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让一些著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
重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依托校董会合作伙伴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电力企业中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如实施1/4制度,即:各专业1/4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部门的专家讲授,每一门专业课程的1/4课程由实践部门的专家讲授,使专家在向学生讲授最新业务的同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3.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体现多层次、多样化。根据现代工程特点和学校定位,有目的的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包括:具有专深的业务理论基础和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家、研究开发人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设计师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技术背景的职业型人才;具有工程技术背景和较宽知识面的技术经济、工程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等。
其次根据电力企业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企业资源优势,不断拓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双赢机制,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如“3+1”、“3.5+0.5”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联合培养也可以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增加工程实践环节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设立多样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块。一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来实现;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工程,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综合化的学科背景,以及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构建“重基础、重综合、重人文、重实践”的综合化课程体系。要为学生奠定广博的工程技术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促进课程交叉,让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四年教学之中。构建相近专业课程平台,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打破学科壁垒,设立综合性课程。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校企在实践方面的合作
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校企合作的重点,而且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电力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或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或把实验室建在企业,为学生到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合作建设相关高新技术实验室、企业可以将研发部门设在学校,学校承接生产科研的课题,拉近学校与生产部门的关系,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
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为学生到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问题。进一步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实习的状况,充分利用校董事会的优势,与企业建立稳定联系,在校外建立更多的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习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与企业稳定的关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通过校董会,学校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把专家请到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电力企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时引进企业实践最新内容,使理论与实践充分接近,在实践能力方面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5.加强继续工程教育
国际上十分重视发展继续工程教育,把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把继续工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无不建立有强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具有人才、科研、设施的优势,理应对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学校需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为校董会单位的员工开办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类短期培训班等,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感受到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进而改革培养模式,使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因与高校合作,弥补了自身缺乏完善的培训系统的不足。
四、项目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
项目组完成了3篇研究论文,理论研究成果对我校校董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电力高等教育》2005年第2期。2.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第1期。
3.面向行业,依托校董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拟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2006年第2期。
第二篇:校董会发言稿
校董会在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
叶光煌【作者系集美大学校董会副秘书长、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一、校董事会的构成及主要职能
集美大学是福建省八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它是由原集美学村的5所院校于1994年10月组建而成的,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师范教育。1996年9月在中央和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海内外集美校友和乡贤的强烈呼吁下,集美大学成立了校董会,至今正好走过十年的路程。基本情况如下:(一)组织机构。“集美大学校董会是学校重大事务的宏观决策机构。”校董会设顾问、名誉主席、主席、常务校董、校董、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几个级别,下设办公室。校董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一年为全体校董会议,一年为常务校董会议)。会期大多为一天,会后举行捐赠仪式及颁发由校董提供的奖教、奖学、助学金等各类奖项。若遇校董会成员调整,会上增加一个聘任新校董的仪式,由校董会主席颁发聘书。闭会期间,秘书长负责指导校董会办公室处理与校董会有关的日常工作。(二)人员组成。集美大学校董会由“聘请海内外热心?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大学?的知名人士、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顾问级的人数不多,但都是由国内外一些德高望重的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担任。名誉主席由省委书记担任,主席由省长担任。常务校董约占校董会成员的一半,其余为校董。秘书长由校长兼任,另设副秘书长若干名(也均为兼职),主要协助秘书长处理校董会日常工作,以及校董会的教育发展基金会事务。集美大学校董会成立至今,担任过名誉主席或主席的领导有7人(省委书记或省长)。集美大学校董会成员从最初的63人,增加到现在的105人,海外校董占一半以上。校董会成员的聘任,主要依据成立校董会的宗旨来确定,但同时也聘请一些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国内企业界成功人士,社会名流,海外知名人士,以及本校以外的学术界名人等。(三)主要职能。集美大学校董会不同于民办(私立)高校董事会,因此其定位不属于“领导、决策型。”成立校董会时通过的章程写得很清楚.“校董会遵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帮助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董会的职责是“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意见: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及规划、教学、科研、基建、财务等重大问题讲行审议、决策和监督;向海内外宣传学校,联络各界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为学校提供改革和发展信息,筹集办学资金,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帮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荐和组织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参加科学研究,积极为学校出国进修人员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协助学校扩大海外生源,推荐品学兼优学生来校学习,对回原居住地的毕业生的就业给
予关心帮助”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校董会的广大校董认真履行职责,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校董事会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支持帮助作用。校董会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校董会成立不久,教育发展基金会也就应运而生了。基金会设立至今,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筹集到的资金已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除了少量根据捐赠者意愿用于设立奖教、奖学或助学金外,大部分都用来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是集美大学建校90周年,作为校庆献礼工程的新校区二期十四栋楼将全部建成,到目前为止,已约有十栋楼被校董认捐,认捐金额近5000万元。(二)指导咨询作用。集美大学校董会汇聚了海内外知名校友、乡贤,他们中除了著名企业家、教育家、科学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等,还有国内上级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各界人士的加盟,密切了学校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广大校董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经常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集美大学虽然于1994年组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999年才真正实现了实质性合并。这其中饱含着广大校董的心血和汗水。合并以来,学校遇有重大事情,校领导总会主动与校董会主要领导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监督协调作用。每年一度的校董会议,是联络校董感情、凝聚校董力量、监督学校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会议期间,校董们参观完学校一年来新的建设及其他成果后,校董会秘书长〔即校长)都要向校董们报告一年来学校的工作情况及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主动接受校董们的监督;学校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借此机会向校董们报告,校董们也都能尽力出面协调,帮助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校董们都会牢记在心,一有机会就会帮助奔波与呼吁,直到得以圆满解决。(四)桥梁纽带作用。海外校董占了校董会成员一半以上,这是集美大学校董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几年来,海外校董积极为学校与境外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许多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也为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在海外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这几年新增的海外校董,绝大多数也是在海外老校董的引荐下加盟的。国内的一些校董单位也与学校一起积极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断探索新路子。特别是在学生实习、就业、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校董会十年时间探索的启示(一)组织健全是校董会工作的前提。校董会是在各位校董或校董单位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个社会团体,它既不能靠政府行为和手段来支撑,也不能像参股企业董事会以经济手段的杠杆去调节。像集美大学这样的校董会基本上靠各位校董的诚意和贡献来维持和发展。如果没有健全的组织保证,董事会工作必然会流于形式,董事会就会形同虚设,最终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校董会开展工作的前提。校董会的组织机构除指定领导成员和设立办公室(或秘书处)外,一定要配备精干的专职干部,有条件的校董会甚至可以根据校董的背景分设几个工作委员会,如基金管理委员会、校园规划与建设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各委员会应在校董会章程的指导下,明确工作职责,围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开展工作,保证工作实效。(二)正确定位是校董会工作的基础。校董会作为协助政府办好学校的组织机构,帮助学校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对学校的办学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校董只在章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我们常说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任何校董会与学校党委会都不存在纵向关系,但党委书记应参加到校董会中,使校董会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注意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国家有关高教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校董会应尊重学校党委的意见.校党委要重视发挥校董会的作用,遇重大事情注意多与校董通气.征求校董的意见和建议,彼此协调合作。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董会只是实行宏观决策和管理,不干涉校长的行政任务,也不涉及具体事务管理。校长理所应当加人校董会(可以任副主席或秘书长),闭会期间,校长全权处理与校董会有关的日常工作和执行校董会议的决议。新校董的推荐由校长提名,报校董会协商决定后,由校董会主席聘任并颁发聘书。(三)感情联络是校董会工作的重点。校董之所以加入校董会,那是因为他们对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正是这份特殊的感情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学校出资出力。而感情是需要维系和发展的,光靠一年一度的校董会,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有效地增进了学校与校董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如:校领导每年利用暑期有计划地出境拜访海外校董,与他们促膝交谈;每逢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校领导都会登门拜访或通过贺卡、贺电等形式,给境内外校董捎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学校还经常请校董来学校作报告;校董会办公室注意密切眼踪发生在校董或校董身边的事情;校董会办公室还每月编发一期《校董会专讯》,将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报告给每位校董,让校董随时了解学校的情况,引起他们对学校的关注,加深对学校的感情。(四)互惠互利是校董会工作的动力。校董对学校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捐赠(包括钱和物)是一种贡献,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也是一种贡献。校董捐的钱,再多也是有限的,但关爱学校的情是无限的。校董的一条建议,为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一次牵线搭桥,介绍一个学者来校讲学也是一种贡献;校董帮助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影响也都是在为学校做贡献。然而,学校不能老是要求校董为学校做事,应该考虑拿什么来回报校董?其实学校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为校董单位进行宣传.树立校董企业形象;每年招生时校董亲戚报考集大,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海外校董在大陆的企业需要帮助时,学校竭尽全力帮忙;校董企业需要毕业生时,学校优先推荐,需要科技攻关时,学校全力以赴等。在做这些工作时,学校不能坐等校董找上门来,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尽力去帮忙。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5、16期篇二:2010年学校管理交流发言稿
立足本校 用心经营
《2010年西边小学学校管理交流发言稿》
发言人: 李玉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此与大家交流学校管理的点滴,下面我谈谈如何搞好村校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立足本校,摆正位置。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不是人们想象的所谓一个“官”。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只是工作岗位上的分工不一样,在分工不同的工作上,应立足本校的实情,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要带领全体老师共同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完成做好。作为校长不是来索取的,能站在这位上,更是要加倍的付出。因为她无论是在工作量上,时间上,公关上都要比一般教师多付出,多用心,但付出的却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这是我深有彼感。今年正月初五举行第二届校董会就职仪式时,为使校董换届工作能顺利举行,我带领几个骨干利用寒假时间到校筹备工作。在筹备工作过程中,正因为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村主干、校董领导看在心里,他们也纷纷挤出临近春节的时间,和我一起投入筹备工作中,几次筹备会都是在晚上举行的,记得除夕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学校忙到六点半刚到家,又接到村长的电话说:“今晚7点半几个外出的董事拨冗时间一起在村委会商讨有关学校建设的事情,你要做好相关事项的汇报”,此时,听到外面刺骨寒风夹着细雨声,想到家中过年的事儿全落下,此时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老公听到我在叹气,忙安慰说:“村领导那么的支持,你多付出一些算什么呢?我毅然冒着刺骨的风雨准时到达。腊月的晚上虽
然是寒冷的,但是每一次的收获却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暖意,更是一种值得付出的价值。
作为一个校长不是宽心的,她要肩负着学校全部的重任,更不是享福的,不能用命令式去指手画脚。校长既要义无反顾的承担校园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说大到学校的建设,小到一个学生出勤,又要做到,是老师、员工以及村委、村民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总之,只有把位置排正,才能真心投入于教育工作岗位,才能够用心去经营好我们的教育事业。
二、用心经营,提升内涵。
为了能够得到村干部、村民及家长的认可,我认为必须提升校园软件管理内涵。众人皆知,城市的教育是优化的,农村与城市的教育的确存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改变观念从我做起。首先,自己先要打破城乡教育差距的观念,还要转变本校老师教育理念。因此在每周例会,我都会用此类话激励教师,达到老师新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树立他们在农村任教的自信心。虽然老师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但最重要的要改变村领导及家长的观念。为了做好这个宣传工作,每学期依托给老人会讲课、学生家长会等阵地进行宣传引导。“如何优质办学、如何办好农村城市化教育”等等问题,让他们了解到学校新时期素质教育办学方式。其次通过邀请老人会成员、部分家长走进校园,参观各专用室及学生的作品、精彩表演、家长走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来感染老人和家长,引起他们对优质办学的重视,使其改变庸俗观念,由于宣传深入到位,村领导、校董、老人会、家长都会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开展的大型活动。如庆“六一节”活动的一台戏,从会场布置到会后收拾、从服装准备到每个小演员化装、从现场秩序到安全维持等等,他们都会主动参与。
三、坦诚相待,共商发展。
一个学校在管理上都会有“优和忧”,不管是“优”或“忧”我都能坦然面对,在每学期的村校座谈会上都会如实的向他们汇报学校。坦诚的与村领导和校董们、老人会真诚交流,以达共识为止。如今年我校争取创建福建省标准化学校,当我提出目前学校的专用室的配套设施未完善的这个问题,由于我的真诚又坦诚的与他们交谈,很快得到他们理解与及时解决。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这样说;“你又不是西边人,你做的再好,也不会把你提升,干吗那么为学校这样卖命”。的确这几年我为学校成功做了几件大事,也没获过市级以上的荣誉。但是,我认为不管做人或做事,都要有责任心,因为我是一名校长,不管在哪里任职,必须负起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正是我立场明确,正是我坦然去面对一切的一却,才能得到村委及村民的认肯。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事,学校的大小事一般都能得到协商与解决。总之,我认为做为一名学校的校长,要有以大局为重,用心经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凡事自我反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包容身边所有人,才能把一所学校带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把事务做得最好。
谢谢!篇三:华东理工大学校董及校董单位
校董会主席:
王基铭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原总裁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 主任 校董会副主席:
阳安江 北京市政协 原主席
高云龙 青海省 副省长
刘训峰 上海华谊集团 董事长
校董及校董单位(列举):
杨贤金 华东理工大学 党委书记
钱旭红 华东理工大学 校长
钱 锋 华东理工大学 副校长
沈悦萍 华东理工大学 教职工代表大会秘书长
杨胜利 中国工程院 院士
蒋士成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周 俊 中国科学院 院士
许 涛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司长
陈黎明 英国石油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总裁
关志华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大中华区董事长
石晓丽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 副总裁
姚维广 陶氏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张宇峰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 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 贾廷亮 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公司 董事长
孙珩超 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尹成国 内蒙古亿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李小松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王 信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亦新
南光集团公司 原董事长 许开程 南光集团公司 董事长
赵伟国 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 齐珊珊 香港裕昌集团 董事局主席
张远惠 深圳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篇四:新闻发言稿通例
新闻通稿范例 9月25-26 日,2005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深圳威尼斯酒店隆重开幕。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地球理事会主席、联合国和平大学校董会主席兼校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执行主任、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联合国人居署人居环境首席高级官员、著名的人居环境专家克里斯拉德福德(chris radfor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国会议员、前加拿大环境部部长戴维安德森(honorable david anderson),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共同主席、ccc/un 联合国首席代表、美国知名教育家杰里?斯皮瓦克(mr.jerry spivack),前建设部副部长、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王德辉、联合国环境署(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唐孝炎和深圳市有关领导、国内外部分城市市长等出席了论坛,国内外城市官员、风景区负责人、地产开发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媒体记者、中学生代表等近300 人出席了大会。凤凰卫视、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深圳电台飞扬 971、经济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香港大公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本次论坛由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国际建筑设计师社会责任协会(adpsr)、全球生态恢复与发展基金会(gerdf)、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与中国城市建设开发展览会组委会(ccde)共同主办,由深圳市锦绣联合展览有限公司承办,主题是可持续的人类
社区,论坛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全球人居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探索全球人居环境以及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借鉴参考,为改善世界人居环境做出贡献。本届论坛得到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内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吸引了国内外的政府高官、权威专家的积极参与,主要嘉宾从政治领域到科研领域,包含了众多的学科,他们的真知灼见和科研成果代表了全球高端水准,从联合国的人居环境政策解读到中国的可持续战略选择,从北美的社区文化到亚洲的社区管理,从洛杉矶的植树和海湾净化到意大利的生态村建设,从世界遗产丽江和峨眉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到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文化生态管理理念等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演讲和独到的见解必将引起全球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对于解决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贫困人口住房、交通拥堵、节能降耗、社区文化、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推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居环境事业起到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于我国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类进入 21 世纪,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聚居于城市,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各国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上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仍然屡见不鲜。人居环境建设关系到城市和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鉴于中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增长很快,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深圳这座年轻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做出决定,选择中国的深圳来举办“2005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以期引起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论坛期间,深圳市政府和主办方安排联合国贵宾和论坛代表考察了深圳莲花山公园和中心区市容,并参观了中海香蜜湖一号和桃源居社区。为了鼓励在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领域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推动人居环境事业的健康发展,ccc/un 集中表彰了一批在人居环境领域做出贡献的城市、景区、社区、企业和个人。9 月 25 日晚上,主办方在威尼斯酒店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由联合国贵宾等为获奖单位颁奖。获得表彰的城市有:美国洛杉矶市、圣塔?莫尼卡市、中国丽江市、中国伊春市;获得表彰的景区有:峨眉山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济南章丘百脉泉;获得表彰的社区有:深圳-中海香蜜湖 1 号、深圳-桃源居、长沙-天健芙蓉盛世、意大利达曼休生态村、重庆奥林匹克花园等;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 4 家规划设计企业也获得了表彰。此外中国伊春市市长许兆君和深圳航空城(东部)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君也由于在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收到表彰。主办单位 ccc/un 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联合国资格最老的非政府组织,隶属于联合国公共信息部[dpi],并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cosoc]拥有协商地位。ccc/un 的宗旨是协助民间组织之间、联合国成员国之间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加深对世
界性问题的理解、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加快实施进度。ccc/un 也多次主办了各种会议,会议主题涉及:全球联盟、交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周等。ccc/un 也举办各类的活动来支持联合国各种重要的会议,主题包括:环境与发展、裁减军备、海洋法、女权、人口与发展、人权、人类居住环境以及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人类千年论坛年会的策划和组织。篇五:2016年学校董事会新春座谈会主持词
2016年学校董事会新春座谈会主持词 2016年学校董事会新春座谈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董:大家新年好!在这新春佳节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在这里隆重举行xx中学第二届董事会新春座谈会,共叙情谊,共商xx中学发展大计。今天,出席我们座谈会的有(按次介绍)xx镇人民政府尤xx副镇长、镇党委陈xx宣委、镇企业党委郑xx专职副书记、xx中学校董会顾问,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xx先生、xx中学第二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陈xx先生、董事长陈xx先生、xx中学服务区各村两委领导、校董会成员。在此,我代表xx中学全体师生,向应邀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董,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xx中学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们这次座谈会的议程主要有七项,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xx镇企业党委郑书记宣布xx中学第二届董事会成员增补名单,大家欢迎。(带头鼓掌)接下来进行第二项议程,请xx中学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陈xx先生、为新增补的校董会成员颁发聘书,有请新增补的校董会成员上主席台。
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会议的第三项议程,有请校董会秘书长陈孔宣先生作2015年校董会财务报告,请各位校董审议。
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会议的第四项议程,请xx中学许友瑞校长向董事会作2015年学校工作汇报。
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有请xx中学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陈xx先生作2015年校董会工作总结。
接下来有请xx镇尤副镇长讲话。大家欢迎。(带头鼓掌)谢谢尤副镇长的发言,刚才尤副镇长对xx中学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今后的工作,实现xx中学更好更快的发展,还需要各位领导、校董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面我们进行本次座谈会的最后一项议程,由大家畅所欲言,为xx中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刚才各位领导各位校董做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各位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xx中学全体师生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衷心地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第三篇:农作物育种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作物育种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农作物育种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提高农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关键是提高粮食作物的总产值,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育种科技人才是关键。通过分析育种科技人才匮乏的原因,提出了培养育种科技人才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育种人才;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农业行业的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人员。一般包括四类:农村实用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农业科技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农作物育种人才则属于其中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发展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作物育种人才迫在眉睫,对农作物育种人才的培养措施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农业育种人才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历史悠久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2010年间,从109655.20亿元增加到了401202.00亿元,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却从14.39%降低到了10.10%。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1/5以上的人口,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地挑战。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使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抵御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随之而来。【1】据统计,农作物育种成功,每次更换都可使作物增产10%—30%,因此科技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培养高素质的育种科技人才是解决我国目前农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前我国种业的发展主要分两种模式:农业科研所、种业集团。农业科研所是国家级的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各地区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种业集团是通过独资,合伙等方式建立的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大型公司,他们的建立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农业科研所相比,种业集团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内容单一,技术力量单薄,各自为战等不足,但是却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2】目前我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3 500 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有 100 多万人,占2.9%;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 0.8 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 0.53 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3】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足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所以只有尽快补充年轻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推广部门,才能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更加有效率,农业推广部门也才会有一个健康合理的人才梯队。
二、育种行业人才匮乏的原因
育种人才除了要打好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的坚实基础外,还要学习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营养与施肥、种子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气象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用很多先进仪器对作物进行监测,对作物从种到收进行观察;要学会怎样将有用的基因转到作物上;学习怎样用卫星和计算机种田等。它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农业院校,但是现在城市的孩子压根就不曾动过报考农学的念头,而农村的考生,也畏农如虎。相比其他非农院校来说,农业院校的招生状况就比较逊色,导致育种人才数量的不足。此外,还与从事的该行业的工作条件有关,例如科研周期长、自然环境恶劣等。
艰苦的工作环境,枯燥的工作流程,使得许多年轻人才对育种行业望而却步。但是,民以食为天提高粮食产量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人口增长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育种人才的培养机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产学研合作模式
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即全面贯彻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高等农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通过院士推荐、各类专家选拔、中华农业英才奖评选等方式,大力促进领军人才涌现;将领军人才选拔与人才梯队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团队中的核心作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种业集团或农业科研所与高等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重大课题中发现人才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中,除了要完成科研任务外,还要发挥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项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研人才要重点培养,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3)为育种科技人才提供参加深造的机会
农业科研领域日新月异,但是有些农业科研所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人手紧缺等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参加深造的机会比较少,导致创新能力比较弱。根据国家出台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内容,在团队中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可以参与到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的团队中,获得国家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研究,积累经验,进行科研创新。
(4)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定期开展中华农业英才奖评选和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表彰活动,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通过报刊、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5)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根据有关的调查结果,人才关心的激励因素除收入水平以外,还包括工作强度、个人成长、工作成就、社会尊重、内部评价和同事关系等多个方面,一个好的人才激励方案应该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我们要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基础、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体现人才的经济社会价值。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人才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农业农村人才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争议仲裁、公益性成果经济利益分享和社会效益奖励等制度,鼓励创新创造。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职称晋升、科技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完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晋升等政策,鼓励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流动。
农业是我们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理的基础,国家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曹桂东,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品牌(理论月刊),2011(12):第2-3页.[2].苏英京,论种业竞争特点与种子公司发展对策[J].种子科技,2011(3):第130-131页.[3].李正跃与桂富荣,农技推广部门年轻科技人员匮乏的原因与建议[J].云南农业,2011(8): 第55页.------------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谭晓玉,袁文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Diane Heacox 著.差异教学[M].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严艳.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4.[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8.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如此,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模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注重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高职院校以项目开发为重点进行实训建设是可借鉴的一种管理模式:
首先是强化项目立项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项目包,应严格立项审批。立项内容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立项中明确提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除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外,管理制度建设、监控考核方式、实训大纲制定、职场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内容同时进行申报。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中,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设备使用及管理人员参与论证,严格项目申请、组织论证、产品遴选、验收把关等环节,增加与培养任务对接、项目开发、对外服务等内容要求,规范教师按照示范校建设任务书要求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其次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立项之后,进一步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通过项目进度检查、阶段检查推进、过程环节调整等工作,严格掌握项目进度、变化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保证项目正常进行。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以产养学的新模式,多方投资等制度、机制建设环节的过程管理,及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考虑到职场情景建设的实际,重点建设专业按照职业领域与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围绕创造具有企业真实场景、营造真实职业环境、教学做一体实训车间建设等项议题进行研讨,增加项目建设的企业元素和实践内涵。
再次是强化项目绩效管理。考虑到生产实训基地投资效
益,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教学、生产、培训、证书鉴定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品生产支持教学培训活动。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五个部分: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支撑这个目标的课程体系;三是保证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四是实施教学的师资队伍;五是质量评价体系。这五个部分必须集中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并且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根据示范校建设的经历,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高技能人才需求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政府应该把人才需求规划作为经济建设项目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启动的同时,提供企业用工和技能要求的职业标准,为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实现前馈控制。
(二)对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只有实现了利益互补,才能真正地使学校和企业从握手到牵手。因此,按照国家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的原则,建议天津对2007年1月实施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进行修改补充,规定对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或税率减免(如减免教育附加税等)等优惠政策,以实现校企的双赢。
(三)对区域经济主要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准入制度基本出发点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适应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主要技术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融合,改变学生的素质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促进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达到使劳动者尽快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的。
(四)改革职业院校的录取方式
要改进按照“类型”来管理高职院校的做法,就必须从高职院校的“入口”进行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变职业院校的录取方式。建议高职院校招生既可以单独组织考试,也可以与全国高考同步,单独填报志愿,根据考生的志愿进行单独录取,与本科院校录取工作同时进行。形成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机制,真正从层次走向类别教育。
(五)改变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办法
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建议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条件。参照普通高校的评聘办法,把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对企业科研服务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考评内容,并在政策上加以积极的引导。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