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4 07: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

第一篇: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

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近几年,第四实验小学顺应课程改革的大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参与日照市“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参与“小课题研究”课题实验中能够结合学校自己的特点,敢于创新,突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

小课题研究是针对小学生来说的,是指紧紧围绕一个数学问题,进而形成一个研究课题,让小学生在经历研究数学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得到新的数学规律,形成新的数学概念,智力得到开发,数学素养也就不断得到提升。

在数学素养中,数学文化素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甚至有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若问他数学哪些方面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它的都还给老师了。

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在具体的数学概念理解、掌握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与体验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以下是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世界

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了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还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研究活动过程后,适时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还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然后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

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学校自2005年起编写了一套《数学小博士》,其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的产生与由来”、“数学家的故事”、“古代著名趣题”等,分低、中、高年级版,每月一期,供学生阅读,读完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文化底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数学故事”、“数学课外知识”大赛等,评选出“数学小博士”“数学故事大王”等,获奖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中。学校分年级提供情境图,每班选取五名学生,即兴演讲,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同一情境图,不同的学生来演讲,可以讲出千姿百态的数学故事。数学故事与一般的故事不同,要求故事情节中必须蕴含着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能正确的解答出来。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故事大王”评选,提供的情境是,“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二年级的李科源同学是这样讲述的。一天早晨,兔妈妈对自己的两只兔宝宝说:“要收萝卜了,你们快去把萝卜运回家来吧”。两只小白兔来到地里,开始拔萝卜,一只小白兔说:“我们拔了42个萝卜”,另一只小白兔说:“6个装一篮,”它们运走两篮,一只小白兔说:“还剩多少篮萝卜?”另一只小白兔说:“我们一共拔了42个萝卜”运走了两篮。算式是42÷6-2=5(篮),答:还剩5篮萝卜。另一只小白兔说:“对了”。

他演讲的过程中,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体会到了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必能成为他今后学习数学的不竭动力。

这样,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熏陶,体会它的丰富的价值,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和感受。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恰当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素养的精髓。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文化素养教育的突破。

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隐藏,学生领会不到,要恰如其分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犹如润物细无声地渐渐地掌握。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一位老师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

体转化成长方体时,老师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并在切拼的时侯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得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这里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比谁多谁少,多多少少,多少等知识外,还应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片断:

1、师:出示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生2:我看到了小兔在搬砖,小猪在搬木头。生3:我看见桌子上有水果„„

师:咱们用○表示小兔子,△表示砖,一只小兔子搬一块砖,请你给找一找对怎样?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3、师:你们觉得他们摆得怎么样?

生A:我觉得生1摆得最好,因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也就是一个○对应一个△,○不余,△也不余,正好一样多。

生1都看不够清楚,生2也可以。„„

师:很好,一个○对着一个△,一个△对着一个○,正好一个对着一个,谁也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小兔子的个数和砖的个数同样多。„„

这样,让学生在操作、表述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上楼梯的学问”教学片断:

师:大家在这座楼上上课,每天上上下下好多次,有的一步一个台阶,有的一步两个台阶„„如果“有3个台阶有几种不同的上法”?你们先猜一猜。

生1:有2种 生2:有2种 生3:有3种

师:到底谁说得对呢?只猜不行,得想个办法说服大家,证明给大家看你是对的。

生各自想办法。

生1:一步一个,一步一个,一步一个。

一种 生2:一步一个,一步一个,一步一个

2种

一步一个,一步2个 生3

师:你觉得谁的正确,为什么?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生3既清楚又省时,这时教师总结,同学们,一些问题用画图的方法,非常简单地就解决了。

生3这种方法,就是用了数形结合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你真了

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掌声响起„„

三、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融合

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不仅缤纷的生活中存在数学,多彩的文学中也暗含有数学,而且在文学中,更能体会出数学的妙趣横生。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尽量找机会让学生寻找、搜集数学与文学相关联的内容,从而感受数学另一面的风采,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搜集与时间有关的名言及诗歌。

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多少呢?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大海捞针等成语呢?这样,从数学角度研究成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交融,把知识融会贯通,最后下课时,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课下搜集一些富于数学知识的文学作品(1)分类进行整理。(2)解释出各自意义(3)用你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

(一)成语中的数学。如:一刀两断、一波三折、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三心二意、四分五裂五颜六色、七上八下„„老师带领学生做接龙游戏,轮到谁谁就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位同学解释,解释不出来,再由提出者解释,下一位再说出一个成语„„

(二)古诗中的数学。如:有一位学生搜集的苏东坡《百鸟归巢

图》一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问:你们知道,“一百只鸟”在哪里吗?

学生探究发现,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1+1+3×4+5×6+7×8=100,就是“一百只鸟”。

(三)寿联中的数学

有位学生搜集了这样一幅寿联: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问:你们知道“花甲重开”是指什么吗?有的说:“花甲的2倍”,有的说:“2个花甲岁数”有的说:“就是2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岁)„„

这样,数学课堂成了吟诗算术,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文学的世界浩瀚无边,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近两年来,我们将作文引入数学教学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了“数学作文”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打破长期形成的学科壁垒,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平台,又有利于学生梳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反思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更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大了学生作文的视野,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人每两

周写一篇《数学作文》,低年级学生写一句或一段话,每学期举行《数学作文》大赛等展示活动,定期进行交流。

一名学生在数学作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今天,我看见一本书上有这么一道题,题目是:如何算出土豆的体积。我觉得很有趣,便做了做。

我先找来了一杆秤和一个大土豆,然后将土豆放在秤上称了称,是250克,真有趣,这么算。我转念一想,不对呀,题中要求的是体积,可我算的是体重呀!

我又将思路一改,把土豆放在锅里煮熟,后然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测出长、宽、高,再求体积不就行了吗?我说干就干,把土豆煮熟了,便捏了起来,我发现还是不行,原因有两个:一是土豆定形时容易碎;二是用力不同,捏出来的大小不一。我“投降”了,便把土豆放进锅里,准备热热吃。

在将土豆放在锅中的那一刹那,我看见水涨了,对呀,土豆有体积,可以占一定的空间,有办法了,我马上找来了一个一升的杯子,装满水,然后把土豆放进去,水溢了出来,我将土豆拿出,发现水只有0.98升,我又算了算:0.98升=0.98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0.98立方分米=0.02立方分米(也就是土豆的体积)=20立方厘米。

我终于算出来了,我又打败了一只凶猛的“拦路虎”!

四、在探索研究中形成数学的理性精神

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增进人的本质力量。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只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还应该包括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数学文化的魅力,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校要求每班在教室内设置两个栏目,一个是“问题口袋”栏目,另一个对应的是“我来告诉你”栏目,谁在学习中或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提出来,贴到问题口袋栏中,谁对此问题感兴趣,谁就去研究它,可以独立研究,可以自由组合共同研究,研究出成果贴到我来告诉你栏目中,如果有争议就一起讨论,全班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老师帮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学生一起交流。老师定期总结,评出“问题小能手”和“数学小博士”等。案例如下:

“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都有1、2、5?”、“盛液体的器具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三条任意长的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等。学生自由选择问题,通过实践、探索、询问等方法把获得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同伴共享。有的用小论文形式,有的用调查报告形式等。不拘一格,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会逐步提升。

一位老师“小狗小猫冬天为什么蜷缩着身子睡觉”的教学片断:

(一)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极大的兴趣,课外进行了查阅资

料和探索研究的活动,有了自己的见解,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生1:猫狗蜷缩着身体是为了保暖

生2:我认为猫狗蜷缩身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警惕,耳朵紧贴地面,一旦有动静就惊醒了。二是为了保暖。

师:看来多数同学认为蜷缩身体是为了保暖,为什么呢? 生:身体受冷的地方少了。

师:为什么猫狗蜷缩着身体,身体受冷的地方就少了呢?能不能用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呢?

生:蜷缩时,肚皮贴在一起,不再受冷,只剩身体其他部分受冷,也就是身体的受冷面积变小了。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你的观点? 生:(若有所思)

师:我们把12块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体积的大小看作猫狗的身体,小组为单位,边猜测边拼凑,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快速解决问题。

(二)动手操作,感受上述问题与数学的联系,在操作、思考、交流、讨论的环节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拼摆木块,总结得出:

生1:重合面越多,受冷面越少。生2:猫狗蜷缩的越紧,身体越暖和。

师:原来猫狗睡觉姿势中也包含着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数学无处不在。生2:数学像做游戏。

生3: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生4: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5:动物与数学有这么神奇的联系,看来数学知识越研究越有趣,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动物与数学!

师: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对如何在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突出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我校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高度赞赏。

如今,不管是在我们的校园内,还是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美、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当我们真正走近数学才发现,原来那竟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的美的文化天地。数学具有隐蔽的、深邃的美,是一首彰显着人文精神和凸现着科学理念的优美的诗。我们愿意追寻这样的诗!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的口算能力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

2、加大教学的步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计算的学习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两个前提下,教师可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赢得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依据课本的情景图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光明小学三(1)班开新年联欢会,他们用15盆花来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马上算出:“15÷5=3(组)”,这时,我紧跟着出示:“如果是16 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可以摆3组,还剩1盆。学生说出后,我立即板书算式:16÷5=3(组)„„1(盆),同时阐述:“16盆花,每组摆5盆,还剩1盆,这个“1”我们就叫余数,在算式后打上“„„”,在写上1来表示。”随后,我立即在黑板上补充写上:“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4盆,25盆呢?”让学生看着下列板书分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15÷5= 3(组)

16÷5= 3(组)„„ 1(盆)

17÷5= 3(组)„„___(盆)

18÷5= 3(组)„„___(盆)

19÷5=___(组)„„___(盆)

20÷5=___(组)„„___(盆)

21÷5=___(组)„„___(盆)

22÷5=___(组)„„___(盆)

23÷5=___(组)„„___(盆)

24÷5=___(组)„„___(盆)

25÷5=___(组)„„___(盆)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很快完成了填空,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很快的发现了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就这样,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师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并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3、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种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摆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只有无爱心的教师,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具备了爱心的老师便能心平气和,也才能具有无穷的智慧。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送之以甘泉”,他们会“报之以桃李”。

第三篇: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读后感

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读后感

钟政营丨文

闲暇之余,捧着朱德江老师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一书,觉得这本书是案例式、讲座式教育专著,这本书从何谓数学素养?谈到21世纪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今后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还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升素养。

或许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或许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思考:

1、数学素养是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数学素养是在面对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数学素养是自觉学习的思维体现,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正在实现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数学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现代人对数学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层面,而更多的是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养。现在的小学生再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正是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用数学素养的教学理念陶冶他们、启迪他们、充实他们,促使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公民素质,是数学教育最主要的宗旨。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

何谓数学素养?通俗说,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五个部分。它的培养可以学生普通生活常识为起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时,遇到一列数,11、13、15、17、19、21、23、()、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前面一个数加2就等于后面一个数。()里填23.讲到这里这个题目做完了,但我并没有让孩子停住思维的脚步,而是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请学生给这一列数来取名,并引导学生:像这样,一些数排成一列,我们给它取个名,两个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数排,有的说数列。我告诉孩子们数学家统一叫他们数列。和数学家想到一块去了,孩子们非常高兴。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这个数列的特点: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总是多2.用数学语言说是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那像这样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数列,给它取个名,叫什么数列呢?要求孩子们在数列前面加两个字。有的说是相邻数列,有的说是相等数列,有的说是差等数列,我再适时引导:差等两个字对了,但不是这么说的。孩子们马上说等差。我祝贺他们说对了,像这样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样一来,需要在中学才接触和学习的数学专业知识“等差数列”,我在小学一年级就向孩子们渗透了。同时渗透了对于典型规律进行归纳并命名的方法。()接下来,我又利用学生尝试计算这一列数的和的过程,向学生渗透了“高斯算法”和“小数配大数”的方法,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方法的妙用。同样的,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逆推法”、“还原法”、“假设法”、“观察比较法”,“判断推理”、“等量代换”、“对应思想”、“有序思考”、“带着符号搬家”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知识层面提高了,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轻松多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建立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

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例如在第六册的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

☆+☆+☆+△+△=54 ☆=()

☆+☆+△+△+△=56 △=()

这道题相当于二元一次方程,虽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去观察、比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以后,结果就多了2,说明一个△比一个☆多2,得到△=☆+2,再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相等的量☆+2,从而可以先求出一个☆表示10,再求出一个△表示12.这样,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渗透了“观察比较法” 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再如,每次教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试想一想”、“试做一做”、“试画一画”、“试……”,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意志和精神。

探究性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特别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试、好比、好胜的心理原理,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从小就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三)、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俄罗斯著名教育家A·A·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包括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求学生对操作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而描述时又把外部的物质操作转换为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并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这时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既较容易地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从中获得了知识的内涵,这样自然的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得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小学生在写作时,阅读量少,写作经验不足,写起作文来,一般都会遇到种种困难。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信心;观察积累;课外阅读;评比激励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愁迷苦脸咬着笔杆“冥思苦想”,结果还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或者“三言两语”“高度概括”“空洞无物”草草收笔,以图完成任务了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怕写作文的表现。学生之所以“怕”,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消除作文神秘感,培养写作自信心

作文,对小学生而言,就是练习运用自己学过的字词,即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小学生练习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来,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写作并不神秘,无所畏惧,相信自己也能写,也会写,要让学生有这种良好的写作心理。在平时的练笔中,让学生写自己想所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只要真情实话就好。教师在批阅时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结合每位学生的写作状况批注,尤其是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都予以表扬鼓励,这样学生会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不要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而是以书面语言交谈。长期如此,师生之间有一种朋友式的情谊,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不仅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而且还主动写日记,对作文有很大的兴趣。

二、观察积累,激发写作欲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捕捉积累作文素材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这无疑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观察,教学生观察要有目的性,在观察中动脑筋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本质,并做好观察笔记。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积累,以解决做“炊”之“米”。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各具特色,都是学生极好的作文素材,只要教师引导恰到好处,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现象,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学生的写作欲望将得到激发。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在读中学写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感兴趣,总想弄个明白,只要教师留心,善于捕捉这些求知火花加以及时引导,并开展一些专题读书活动,学生对课外阅读就会发生浓厚兴趣。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向其推荐有益读物,要求内容健康,体裁多样,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的,如《课堂内外》、《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少年科学》等。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泛读、浏览,知道基本内容,作品结构、选材、语言风格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读出弦外之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多种形式的评比激励

除了老师的情感鼓励外,在学生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写作评比也非常重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第一,榜样示范。每次单元作文的佼佼者由教师在学生中朗读,并指出长处所在。练笔中所选的文章由小作者自己在班上朗读,对写的精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鼓励,对落选的同学也是一种鞭策;第二,学生自评佳作。每学月一次,教师规定范围,给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写成后每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交流,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作文的自我修改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教师要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除了单元作文按书本的要求写外,我对作文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学完一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是本文的主人翁,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假如你会写,你该怎么写?或写读后感;或续写;或创设情境改写。如果在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我会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反映出来,如果对某个学生进行说教,我会让他在日记中写出内心的感受来。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到有许多东西可供自己写,这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是一种激发。

参考文献:

[1]李生明.浅析新课标下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第五篇: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这几天一直在忙于北部四镇“小学数学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专题研讨”活动。听取了黄杨镇中心学校方启贵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也听了宽阔、青杠塘、太白等中心学校选派教师上的几堂课以及各个执教教师的简要说课和大家的评课。结合我前此时候在网上观看了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专题讲座。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数学,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和数学技能;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即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数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尤其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情景+问题串的形式,如果不去深入挖掘教材,往往不知给学生教什么,要学生学会什么。如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函数思想.正比例、反比例概念中揭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函数关系。这部分教材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角度研究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小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和表达方法介绍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教师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应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方式,画龙点睛地强调量的“变化”,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自于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老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五)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今天,我就着重讲一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

1、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还有方法的,教学策略的,包括人格的,情感的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有所收获,这样他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地教学相长。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1)、师生互动

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和地位的互换,也就是互相质疑。

有的时候得在课堂里边装点“傻”,真的,“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可以并常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但是,真正的互相质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好话题。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经常用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评价别人。评价时多数是以正向评价为主,学生从中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修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3)、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类型

(1)、外互动和内互动

外互动,主要指的是师生与外界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取得实效,决不能只限于师生的这种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的活动,我们特别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特别是教师、学生与外界,比如说刚才讲的媒体、环境、内容等之间的一些互动。通过它的互动扩大学生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也帮学生开阔眼界。整个课堂的“含金量”,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增强。

很多学校提倡课前参与,也就是在还没上的数学课,孩子先对这个内容收集了一些信息。

比如,讲圆。孩子把这个事已经弄的很明白了,而且还知道,通过计算机π已经算到了什么什么程度。各种各样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这一堂课的信息就非常大,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触动是不花时间的。

又比如,讲统计。特别是统计意识的培养,像数据的收集,其实很多都是在课前完成了,那么在他们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收集信息、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他们的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拘于课堂上的例题,而是大量的生活空间。

再比如,讲钟表。认识钟表之前,学生先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钟表,或者从家把一个小钟表拿来,这时他已经看到了很多的信息,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内互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个体内部信息交流的活动。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就是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它是外部环境在人内部积极能动的一种反映。比如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先前的经验,像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外来信息有着不同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和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之后,再次用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给他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

我们过去一说“盲人摸象”都认为是贬义,就是说,你这个人片面。大家都可能上过五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这节课一直以来被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概念最集中,最枯燥,最抽象的一个单元。有人管它叫“文言文”。其实,我们在这堂课上可以让孩子们各抒己见,那么多的数的整除的概念,经过老师的点拨:“不求全,你们自己试试看。”结果学生仨一群俩一伙的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概念,整理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个互动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说了质数,合数,另一个学生可能说了奇数、偶数,每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分,但是这就处于盲人摸象的程度,我摸到大象腿的时候,很粗,像个柱子。请问老师们,片面吧?片面,大象怎么想柱子呢,可是您再想想,对这个个体来讲,他只摸到了大象的腿真实不真实?是真实的。我们说这是片面且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处于摸象的这样一种状态,那永远是片面的,所以呢要组织说象。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一个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三言两语,同学互相补充,说着说着,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就出现了。经过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象基本上就出来了。说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互相启发,共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们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反思的过程。成象给学生什么呢?本来是零零散散的,最后是我们大家自己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这些下里巴人们,草根式的人物自己完成的,它有一种经过了学习以后的成就感,那么这种自信心、自尊心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建立。它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抽象,那么抽象,就是在概念的比较过程当中,去发现他们的内涵、外延有哪些不同,使每个孩子能够对数学的概念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从摸象到说象到成象到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内互动的过程。

(2)、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

早在80年代的中期吴正宪老师就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发表,这篇文章里边特别谈到,课堂教学一定是两条主线在互动,一条是知识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的主线。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在认知活动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映。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在课堂教育当中是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的。

比如,在上“平均数”课时,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

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的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名明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3)、正互动和负互动 正互动,主要就是讲的师生双方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当中进行的积极的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互动。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愿意跟老师交流,愿意跟同学们交流,积极参加一些讨论,问答,表演,思维很活跃,最大限度的能够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那么教师呢,又能够灵活自如的去指导,调控学生的学习,这种相互促进,主要是正面影响,它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负互动,就是消极的影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出现错误了,或者学生之间关系不太友好,相互排斥的,或者老师的控制不当,相互传递错误信息了,等等因素,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时候互动就感觉到无效或者是有消极的影响,这就是负互动,也是教学里头应该尽量去避免的。

(4)、平等互动和不平等互动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

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

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建议老师们: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那么谈到平等互动,就有不平等互动。

其实刚刚我们的例子当中已经说明了,就是教师绝不能表现出自己权威的倾向,一切都要以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课本的观点为准。我们应当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有机会参与讨论,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不平等的互动往往是在课堂上有些好学生交流学习的时候,几乎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占了,就是他一个人在讲,然后向全班汇报的时候,还是他的观点,那么那些胆小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反应慢一点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流、讨论,那么这样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掉队,那么这就是由于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这种不平等的这种互动,或者老师忽视了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而造成的。我们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当中,多一些平等的互动,多一些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思考的机会。

4、课堂教学互动调控的基本原则

(1)、人文化

是说教学过程里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给孩子亲切感。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从心底流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学生,这个尊重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应当发自内心,对学生给予尊重。

有一次,在万寿上教研课,在研讨会后,一个学生等了近1个半小时,手冻得红红的,她见到我说:“老师我叫梁小燕,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这是我最喜欢的。”这是农村的孩子,也没什么玩具,就用纸折了一个喜欢的动画人物送给了我。还有的孩子下了课以后,不愿离开教室,还想继续上我的数学课,他感觉自己是主人,受到尊重,他有一种学习、交流的欲望。这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2)、情景化

小学生心理受到外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因此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情景,用情景去影响学生,然后调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这种设计好的特定的教学情景里,积极主动的调控自己的心理。

有的老师经常用喜羊羊,灰太狼,他们一出现学生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其实关于创设数学课堂的学习情景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老师,都在积极的去创设情景,包括我们的教材。老师用心的把一些现实的,有趣的,这种生活的情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有思考意义的学习情景中去学习,他们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当然不仅仅是生活情景,还有数学知识本身的教学情景,也包括制造思维冲突的情景,还有一些语言直观的情景,游戏的情景,故事的情景,等等等等。正如苏小天老师所说情景是教学的承重墙。

(3)、科学化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是讲老师脑子里的数学,而是讲儿童需要的数学。你比如说年龄特征,低年级适合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学习的调控,什么样的学习的这种互动,那么到了高年级又需要怎样的,他的年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创设的情景,所采用的互动的方式,方法也都不同的,所以这样呢,能够更加科学化。

(4)、全程化

把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互动,和对课堂教学从始至终的调控,应当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从始至终的互动,调控,包括留作业,包括课堂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更加智慧。

(5)、整合化

调控可以是老师的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互动进行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自主的调控。但是在这些调控中,老师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各种调控的层面,科学的组织起来,就让课堂的心理环境调控更为有效。在课堂上,不能顺着一个学生的思路“跑”,大部分的时间都去研究与本节课目标无关的内容,这样就缺乏科学性。所以我们说呢,调控时老师的主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科学的把这几个层面的调控有机的组织起来。

(6)、自主化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调控是为了让学生慢慢的学会自主调控,老师重在引导培养学生,增强自主调控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5、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应当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去进行互动,调控,才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具体说:

(1)、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立思考,以及互相提问,接纳,辩论,质疑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互动课堂,老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

我经常在课上说:“谢谢张老师,你的这个想法我可真的没想到!”学生的自信、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的凸显。教师跟学生真心的交流,彼此的沟通,互相的分享学习的成果,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特别提出,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给自己定好位。

(2)、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的去发展学生。在互动的课堂里,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潜能来实现自我。当然,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在集体当中生活,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困难的学生,要给他空间,相信他,让他用不同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慢慢的去理解。要帮助学困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去获得成功。

大家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到了课堂练习的阶段,大部分同学都可以顺利的过关了,但是有个别学生要想解决今天课堂的问题,但他前边还有一个知识遗漏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家都选择放弃了。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学生请过来,花一点时间,给他一点关注,多一点了解,多一点交流,帮他堵上了知识的遗漏。

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调控。吴老师多年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坚持给学困生制造成功的机会。

比如,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冯强,在学习三位数乘法时两位数乘法还不会呢,他怎么能自信呢?于是,我就制造他成功的机会,利用一周的时间给他补两位数乘法。再上课,他把手举得老高,就让他来试试,果然做对了,同学们给他热烈的鼓掌。这时,就马上说:“冯强,你不仅会做,还能把道理讲得这么清楚,一定能学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他那节课那种饱满,那种投入,那种期待,和往常课堂上都不一样,那么他那天就在同学们的掌声当中结束了他的封闭自卑。学困生,需要重新建立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同时,其他的多数孩子,在学习让别人建立自信。

(3)、关注学习过程

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而过程更重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互动。

比如,数与形结合的学习过程,眼,脑,耳都来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多种感官的参与。要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及时的组织大家进行互评,调控,来共同的分享同学们的智慧,适时、适度的进行评价,它是引领了孩子互动的方向。互动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它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多元的对话的过程,它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把握关键,提高课堂效率,使互动,调控,真正有效。

(4)、互动的课堂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想法,才能交流。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争论当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生机,活力。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时学生想学,让学生乐学并且会学,最后达到一种爱学的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我们建议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并预设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空间,特别是敢于追求真实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追问真理,敢于追问,敢于质疑,甚至对课本上提出的观点,对教师提出的观点,都敢于大胆的提出追问和质疑。吴老师和几个工作站团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数学的印”,其中第一个印就是要求真求实,去伪存真。数学是严谨的,是科学的,怎么去烙下这个印,要搭建互动的平台。

总之,只有有了交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相互之间有影响,相互之间发生作用,这才叫有效的互动。

数学素养还包括获得数学能力,养成数学品质等。而数学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每一位数学教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看作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看成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成问题,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也不成问题。这样,课改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不再会是一句动听的口号。

下载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一点体会[模版]

    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一点体会 青岛市黄岛区隐珠中心小学倪连学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新世纪、新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方面应该必备的观念和教学素养,素养是反映学生对数学这......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报恩行为的探索与实践方案

    培养小学生报恩行为的探索与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活动措施一、日常要求 1、感恩父母: (a)认真倾听父母讲述的事情,用心观察父母为我所做的事情; (b)每天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或做一......

    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从而提高数学......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论文

    绛县横水中心校 东山底小学 李美琴 浅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嘉定区江桥小学 金小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