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2017年全市省级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及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7年全市省级、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及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7年全市省级、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及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有关学校:
根据省教研室赣研室字〔2017〕8号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赣教科规字〔2017〕2号要求,2017年我市课题立项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对口单位:省教研室);二是省教科规划课题立项(对口单位:省教科所)。现就有关课题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1.研究重点
今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仍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重点见附件1。2.数额分配
(1)各县市区教研室、有关学校申报立项课题数额依据各县市区教研室、有关学校2016年课题质量和近年来教育科研的情况分配。具体分配数额见附件2。
请严格控制上报的课题数量,不得超过申报数额(省教研室分配给我市的申报立项数额为90个)。
(2)2017年全市省级、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最终立项数,由省课题办、市教研室聘请专家严格按照评审标准,根据课题质量评审确定。我市将以此作为今后分配申报立项数额的依据,各地各校申报课题以质量为最根本的考量。3.申报要求
(1)课题负责人正在承担省级各类研究课题尚未结题的,不予受理。
(2)每个课题,负责人限1人,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得超过5人(不含课题负责人)。
(3)申报人应填写《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书》(登录课题管理云平台),申报书中课题负责人单位要按照公章名称规范表述,课题名称及其他栏目内容都要规范表述,并严格按照盲审要求填写《课题活页》(活页不能出现课题申报人与参与人姓名、所在单位名称和所在县区市名称等,如若出现,取消该课题参评资格。课题申报人与参与人姓名、学校、所在县市区名称均用×××代替)。
(4)各级申报单位,要将本单位教师申报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纸质稿,认真核对准确无误后加盖公章,上报市教研室存档,汇总表格式见附件3。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有关学校汇总表(含纸质稿、电子稿)报送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10日。(5)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有关学校要及时通知并组织教师申报。
(6)课题立项申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4.申报程序(1)个人申报
通过市教研室课题评审的教师登录江西教研网
http://jiaoyan.jxedu.gov.cn/,点击页面上的网上课题申报栏目进入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管理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按流程提示完成用户注册,并提交申报材料。申报系统开通时间:2017年4月20日8时至5月24日24时。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
本通知下发后,申报人员可在各县市区教研室、有关学校获取《申报书》和《申报书活页》预填,系统开通后,再正式填报。(2)材料审核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学校要认真审核所有申报材料,确保申报者符合申报条件,并严把质量关,保证申报材料的原创性、真实性,申报材料出现差错和弄虚作假、抄袭等现象,由申报单位承担责任,除取消该课题的立项资格,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3)逐级评审
材料通过审核后,请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学校按照市教研室颁布的《宜春市中小学课题立项标准》认真组织专家逐级严格评审,并将评审结果通过云平台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统一上报。
校级评审时间为5月25日8时至6月5日24时。县级评审时间为6月6日8时至7月6日24时。市级复评时间为7月7日8时至9月5日24时。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有关学校评审结束后,对通过评审的课题要按申报书相应级别审批意见表格中的格式,签署同意立项的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签署单位负责人姓名,填写好日期后,再拍照或扫描到云平台相应的表格栏目内。具体操作要求请登入云平台查阅。
市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将在宜春教育网教学研究栏目公布,同时下发纸质通知给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有关学校。5.课题管理
(1)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体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应用性的特点,发挥课题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作用,网上立项的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2—3年,可以延期至五年,如果超过五年还不能结题,取消该课题结题资格,还需继续研究,必须重新申报立项。
课题研究时间从批准立项的时间开始起算。(2)课题负责人应在立项通知下达后一个月内网上提交开题报告书,研究周期为两年的课题,中期报告应在立项通知下达后的12个月内网上提交;研究周期为三年的课题,应在立项通知下达后的18个月内提交,没有按时提交开题报告书和中期报告书的原则上不予结题。
3.为了促进课题管理网络化、信息化,跟上时代步伐,提高管理效率,减去繁琐程序,减轻老师负担,经研究决定,全市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不再使用纸质申报书管理,所有通过云平台申报的立项课题都不再办理纸质《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书》,立项课题一律通过云平台电子档案管理。6.报送要求
基础教育课题立项申报书已发至宜春基础教育课题办群,请各县市区教研室及有关学校课题负责人注意,上交市教研室材料包括:(1)各县市区及有关学校课题汇总表纸质稿(盖好公章);(2)各县市区及有关学校课题汇总表电子稿;(3)每个课题申报书电子稿,课题电子稿命名格式统一为“学校+姓名+课题名称”;
二、省教科规划课题 1.研究要求
强调围绕江西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年度中心工作,坚持在“实事”中“求是”,即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和实验,去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2.研究方向
突出“规范研究导向、实证研究导向、专业视角导向、连续性研究导向和事实判断优先价值判断的导向”5大研究立项导向,反对缺乏客观事实基础的主观思辨和低水平重复研究。3.申报要求
鼓励课题申请人在充分考虑个人研究志趣和专长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课题设计并申报。做到选题有单一的问题指向,研究有真实的经验事实,结论有充分的客观依据。4.立项类别
中小学(幼儿园)系列设置转化教学成果专项课题、学科带头人重点课题、学科带头人一般课题、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五大类别。凡进入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行列的各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可申报“学科带头人专项”;其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可自行申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普通教科规划课题;凡完成基础性研究并结题、有较高质量和实践价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可申报“转化教学成果专项”。5.课题管理
(1)优秀教师(含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要带头积极申报主持课题研究。完成省教科规划课题研究情况,将纳入对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定期考核重要内容。
(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课题申请人负责制。课题申请人限填报一人;一人不得同时申请2个以上(含2个)课题;尚未结题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申请人不得申报2017年度课题。申报江西省教育科学2017年度的规划课题,不得同时申报省教育厅其他课题。
(3)课题申请人要如实填报申请材料,对申请书所填内容承担信誉责任,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申报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5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6.报送要求
(1)课题申请书已发至宜春基础教育课题办群,申请书纸质稿和课题汇总表纸质稿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寄送宜春市教研室,同时发送课题汇总表电子稿和申请书电子稿。(2)申请材料包括:审查合格的申请书一式2份,匿名活页一式6份。匿名活页中出现真实单位和姓名,申请材料视为无效材料。所有材料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申报时间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2017年5月5日。逾期不予受理。
三、联系方式
1.市教研室联系人:黄磊
电话:0795-3198320 2.纸质材料报送地址:宜春市宜阳大厦西座1518室,电子稿发至邮箱:274854767@qq.com
邮编:336000。
附件:1.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重点 2.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数额分配表 3.2017年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申报数额分配表 4.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 5.2017年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
宜春市教学研究室
2017年3月27日 附件1:
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重点
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重点,是基于国家和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和“五大发展理念”给出的一些参考。与这些参考相关的内容需要创新、细化、分解和本土化处理。因此,各地教师在筹备申报立项课题时,应从自己所处的地域、学校、学段、学科实际出发,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工作中发现的真实问题,选定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具体课题开展研究。参考内容如下: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研究。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各学段、学科的课标、教材、教学、评价等研究。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
五、与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六、校长领导力与现代学校发展研究。
七、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八、井冈山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
九、培养合格家长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
十、国际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十一、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研究。
十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研究。
十三、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研究。
十四、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十五、师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十六、减轻学业负担、加强安全教育,以及留守儿童教育 研究。附件2:
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数额分配表
各县市区
申报立项课题数
袁州
樟树
靖安
奉新
高安
上高
宜丰 铜鼓
万载
宜阳新区
经开区
明月山区 1
有关学校
宜春中学
宜春一中
宜春三中
宜春实验学校 3
宜春八中
市直机关幼儿园
附件3:
2017年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申报数额分配表各县市区
申报立项课题数
袁州
樟树
丰城
靖安
奉新 高安
上高
宜丰
铜鼓
万载 5
宜阳新区
经开区
明月山区
有关学校
宜春中学 3
宜春一中
宜春三中
宜春实验学校
宜春八中
市直机关幼儿园
附件4:
2017年宜春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序号
学科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课题核心成员(5人以内,不含课题负责人)
课题编号
联系电话学科 代码
姓名
所在单位1 语文
YW
数学
SX
英语
WY
政治
ZZ 历史
LS
地理 DL
物理
WL 化学
HX
生物
SW
音乐
YY 体育
TY
美术
MS
幼教
YJ
综合(除上述学科之外的其它学科)
ZH
备注:课题编号组成部分为:设区市前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加学科的前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加年份,再加具体的学科序号。以上饶语文1号为例,即为SRYW2015-001,所在单位按公章名称规范表述。
附件5:
2017年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县市区
学科
课题名称
课题申请人 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
课题组成员
课题编号
联系电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体育
美术
幼教
综合(除上述学科之外的其它学科)
第二篇:江苏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课题组
由海安县大公镇北凌小学崔玉琴、王剑主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6/02/339。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在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现提交开题论证报告,请各位专家审议。
一、课题名称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现状及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1)国外健康素养的研究
国外对健康素养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其概念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即临床视角和公共卫生视角。
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内容集中在病人的态度素养、知识素养和初级卫生保健素养、疾病预防与控制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等方面,研究显示,较低的健康素养通常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包括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早期发现疾病、较高的住院率、较高的住院花费等,这一视角的研究以美国为主要代表。
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素养研究强调的是针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反映,因此其不仅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包括采取有益健康的社会行动能力;另外,公共卫生视角健康素养倾向于把健康素养放在社会的大体系环境中,是个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健康素养研究也就扩展到互动性和评判性层次,这一视角的研究以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主要代表。
健康素养研究视角的转变,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特别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在这其中,学校健康素养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2)国内健康素养的研究
我国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5年以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相关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综述文献,以介绍、分析和评论为主。自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设立的《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价体系建立》课题以来,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素养的评估,且其评估体系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的认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培养以及基本健康技能掌握情况,很少涉及健康信息的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的健康素养研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从公共卫生视角中的个人和社会的结合,这一领域的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几乎是空白。
2.研究的价值
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个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是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其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与学生的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
开展这项研究,利用本地区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成就健全人格、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养成健康生活素养。
三、核心概念与界定
地方文化资源:指的是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这些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北凌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十大体育名镇,为国家、省、市、县输送以仲满、储春霞、崔树林、周建富为代表的体育人才200多名。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所在的社区最鲜明的特征。
健康生活素养: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必须“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生活素养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对人群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健康技能的掌握。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研究:本课题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提出的《健康素养66条》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健康生活的相关条款,充发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传播、实践活动和行为干预,促使小学生自愿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养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活动。
四、研究目标、内容、重点、主要观点及创新构想 1.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根据《健康素养66条》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筛选出适用我校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养成目标。
(2)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取有利于小学生健康素养形成的元素。(3)通过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等行动研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炼、完善,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体系。
(4)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健康生活素养调查的要点和框架,形成无记名的调查问卷,调查校内的全体学生和友邻学校部分抽样学生,多维度分析学生健康生活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健康素养培养的建议。
(2)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调查、了解、分析家乡的体育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研究、提炼其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元素,编辑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4)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一个个围绕读本展开的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健康北小》。
(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通过研究实践,确定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内容,制定评定等级标准,将各项指标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又显客观公正。
3.研究重点
(1)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2)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4.主要观点
(1)良好的健康生活素养是保证人体获取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基础。(2)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有利因素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调查分析学生健康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展开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5.创新构想
在吸收国内外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其对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利因素,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区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养成策略一定富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且具有借鉴意义。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入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研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有效策略,开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建立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制度,在研究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和学校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理解和把握本课题的内涵,在扬弃中开阔研究思路,形成新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需要达成的素养培养目标。
(3)行动研究法 在各级教科研专家指导下,实践、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方案,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与广泛参与性。
(4)经验总结法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方面的成功做法,逐步形成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的策略体系。
六、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2月)
(1)搜集有关的经验资料和理论成果,形成文献研究综述,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和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题研究论证,约请有关专家指导。
(3)举办课题研讨交流会,整合学校部分运作课题,设立子课题。(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理论,讨论修改研究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1)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具体实施研究。
①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2016年4月—2016年12月)②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2016年11月—2017年6月)③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2017年6月—2019年12月)
④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017年7月—2019年12月)
⑤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2017年5月—2019年12月)(2)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积累资料,不断小结。
(3)定期举行课题研究沙龙,汇报交流研究进展,及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4)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每一学年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1)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汇编案例论文集、成果集等。(3)举行结题汇报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成果鉴定。2.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崔玉琴、王 剑: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课题的运行。丁广群:信息技术支持。
王 云: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韩兆芬: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丁小兰: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储小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陈 刚: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策略的研究。储卫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王尚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赵海燕: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何万祥: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资料收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地方文化读本——《走过家乡》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研究案例、论文 4.颇具特色的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
5.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养成校本课程——《健康北小》 6.课题研究报告
八、保障措施
1.一支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队伍
整个课题研究团队年龄层次多样,是教师群体各个年龄段的骨干,他们对于承担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大家认真细致地推敲课题研究方向,具体落实实施步骤,积极准备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主持人具有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的研究。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显著,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课题组其他成员从职务上分有负责学校教育装备的主任、分管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的主任、负责学生健康与卫生工作的主任、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从任教学科分,有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从所获荣誉上分,有市优秀团员、市优秀辅导员、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县科研成果奖获得者、县优秀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这些为本课题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课题组成员也分别主持或参与过市、县多项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2.充分的课题研究前期准备
对于这一课题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开展了充分的讨论,目前研究方向与思路已基本明晰。
3.完善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
(1)地区特色鲜明。北凌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十大体育名镇,为国家、省、市、县输送以仲满、储春霞、崔树林、周建富为代表的体育人才200多名。社区的人们热爱体育,体育锻炼的形式极富个性和乡土特色,50多年不间断地举办全镇农民运动会,体育文化滋养的人们生活态度积极健康。
(2)学校研究条件:2002年、2004年,学校先后被县局评估确认为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致力于体育特色的继承和发扬,成效显著。“成就每一个健康的人格”是学校一直以来完善并坚持的办学思想。学校曾承担《农村小学肥胖儿童身心健康调适的个案研究》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3)技术装备保障:课题组成员都有电脑,并具备上网条件,其它办公设备基本齐全,能够保障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网站建设的能手,拟搭建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在网上呈现。
(4)经费筹措与保障:每年学校财务计划中都有详尽的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验、资料采集、会议讨论、论文结集、个案实例结集等各项费用的如期支出。对其它所需的研究条件,一并给予信誉保证。
(5)针对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制定的较完善的课题研究计划,时间分配合理,能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篇:关于申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立项课题的通知
关于申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2011立项课题的通知
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各市直学校、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兴师,推动辽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省规划办下发了《关于申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2011立项课题的通知》,决定开展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立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
本规划立项课题设重点课题(含基地课题)和一般课题二个类别(以立项批准文件为准)。
本立项课题不设课题指南,课题选择请围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与落实,结合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际,选择具有小、精、实、新等特点的研究题目。重点鼓励和支持对具有代表性问题破解的实用有效对策研究;着眼于区域或院校、专业改革发展的特色化、创新性研究;运用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特别提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区域性实验研究,提倡有关院校或
课题组选定方向进行连续性的深入实验或研究。
二、课题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者在自行选题论证基础上,填写《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简称《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
2.本立项课题应在1-2年内完成,实验类课题可适当延长;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有所创新。应用性研究课题要重视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并及时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供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
3.每个课题申报者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二个以上(不含二个)课题;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不得少于8人,鼓励跨单位组建课题组。
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未结题者不得申报;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正式立项者,不得以同一内容和题目申报。
4.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3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销立项处理,并追究申报者所在单位的责任。
5.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3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6.“基地课题”专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设置,其课题选择须与本基地的特色研究方向相符合,且校(区)外合作单位不得少于3个。
三、课题申报程序及时间
1.课题申报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其中:基础教育系统及市属其他机构的课题申请材料,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核后统一报送;中等职业学校和厅直部门的课题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统一报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对初审合格的课题进行汇总,填写《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简称《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统一报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不受理个人申报。
2.统一报送的材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一式3份(须含原件1份);《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一式3份(须与申请评审书分开装订);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1份;以上材料的电子版。
《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等材料可从辽宁教育科研网(http://)下载。
3.本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为2011年9月3—4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课题评审费用收取办法
本立项课题评审采取会议评审方式,每项课题收取评审费200元,用于专家评审费、会议租场费、专家食宿费以及材料印刷等的支出。另外,每项课题收取邮寄费30元。
本立项审批实行总量控制。因评审费用在评审过程中已经发生,未获立项的课题概不退还申报费用。
五、课题申请材料报送地点与联系方式
报送地点: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处。
邮箱:jsjxxy670@sina.com
咨询电话:2220670
联系人:各县(区):张凯
市 直 初 中:卢秀荣
地区高中、中职:皮晓瑞
附件:
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
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
营口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一年七月七日
第四篇:2014年省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2014年省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各乡镇学区、初中,县直各校
2014年省级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已开始,有关申报立项文件、表格请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下载(2014.3.17),请参加申报立项的单位及个人务于2014.4.11日以前按文件要求将申报立项材料及费用上交县教研室,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第少华,电话:***
正宁县教研室
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通知
关于做好全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系、各部门:
根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陕教科规办[2012]1号),为做好我院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陕西省《实施意见》,围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2年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着力研究和解决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注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着力在若干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大力改善教育民生,推动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课题类别:
本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个类别,申请人可依据实际选择申报。
三、申报要求:
1.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课题的申请。目前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且未结题的负责人,不能申报本课题。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凡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申请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
3.本立项课题要求在1—2年内完成。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无知识产权争议,突出创新,重视应用,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
四、课题材料报送要求:
1、申报课题所需的各种材料,《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等,均可从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下载(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通知公告栏”下载相应文件,于右侧“相关资料下载”处下载《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有申请材料要求一律使用计算机填写。
2、《申请·评审书》3份(原件1份,复印件2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6份,单独装订,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3、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23日——4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所有申报材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方式报送,文本材料报送到科研处办公室(行政楼329室),电子版发到科研处邮箱shanxijykyc@163.com
4、本课题每项需交纳评审费200元。
科研处
2012年3月1日 附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国外名校发展规律研究;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国际留学趋势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