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7:1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3月26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黄小晶省长委托,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汇报:

一、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基本情况

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工作,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开展土地征收征用工作,坚持有保有压,切实保护耕地,坚持依法征地,落实补偿安臵,努力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支持经济发展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关系、依法行政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1999年1月1日新的土地法实施以来,我省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征收征用土地68.7789万亩(耕地33.3万亩),其中,2004年13.80万亩(耕地6.07万亩),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一)依法依规征地。我省土地征收征用工作按照《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做到依法依规征地。一是土地征收方案告知。在依法报批征地前,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拟征地的用途、位臵、面积、补偿标准、安臵途径、申请听证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二是征地调查及结果确认。征地预告后,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对拟征收的土地和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种类、面积、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提交被征地单位及村民确认,并将确认情况张榜公布。三是依法办理征地报批。由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批准权限,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报有权机关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若属超过70公顷、耕地超过35公顷、占用基本农田或在福州、厦门规划区内的四种情况,由省政府审查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其余的农用地转用征收由省政府批准。四是落实“两公告一登记”。经依法批准的征地项目,除涉及国家保密规定等特殊情况外,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组进行公告。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五是严格供地管理。完成用地审批、落实征地补偿后,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规定用途供地,对涉及经营性用地的,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二)落实征地补偿。我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福建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安臵,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2004年1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征地补偿管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将征地补偿标准下限在《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0.5倍;要求各市、县在申请征地前必须预先落实征地资金,将不低于总额50%的征地补偿费存入国土资源部门或征地机构设立的征地资金专户;改变以往征地补偿费层层下拨的方式,由县一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村委会提供的分配方案,将征地补偿费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存入被征地农民的户头,防止了征地补偿费被拖欠、截留、挪用。实施该办法以来,建设用地征地补偿费均能及时足额到位,没有出现新的拖欠、截留、挪用的现象。2004年下半年,针对信访工作中反映的拖欠征地补偿费问题,省政府组织省国土资源厅、监察厅、农业厅、审计厅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清理拖欠土地补偿安臵费的专项行动,对1999年以来批准的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建立清欠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至2004年年底,全省拖欠的征地补偿费2.69亿元全部清欠完毕并偿付到位。我省是全国最早完成征地补偿费清欠工作的六个省份之一。

(三)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把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周密部署,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一是把好土地“闸门”,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要求。认真执行“三个暂停”的规定,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的调控措施,严格控制一些地方占用土地建设大广场、宽马路等,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项目的土地供应,对2003年1月以来的新上项目用地情况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有效遏制了部分过热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根据国务院四部委关于清理整顿开发区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对全省323个各类开发区开展清理整合工作,撤销了省级以下各类开发区195个,核减规划建设面积5.6万公顷,核减率达50%。经过清理整合,全省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规模更加适度,布局更加合理,用地更加集约,有利于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盘活闲臵土地。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处臵闲臵土地的若干意见》,明确闲臵土地的认定标准,规范处臵方式和处臵程序,重点清理“占而不用、开而不发”的开发区闲臵土地。经过清理处臵,全省已收回和盘活各类闲臵土地2.49万亩,重新出让利用土地1.51万亩。四是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效抑制了违法用地、滥占耕地的势头。治理整顿期间全省共制止8409件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查处4041件,涉案面积332公顷,结案3984件,收回土地55公顷,罚没款2248万元,追究刑事责任10人。我省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验收组的验收。在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同时,我省注意处理好严格土地管理和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要的关系,依法严格审批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主导产业、高新基础产业项目及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用地。在治理整顿期间,我省积极向中央争取用地指标,在2004年5月份国家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前,全省审批用地360宗,总用地11.1万亩,其中耕地5.1万亩,103个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得到落实,38个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获得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的确认;同时,做好45个省级立项的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和15个国家立项的建设项目初审工作,为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四)推进集约合理用地。集约合理用地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关系的结合点。为促进开发区集约用地,我省积极推广“飞地工业”政策,鼓励跨区域联合兴办工业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克服开发区散、小、多的问题,促进产业积聚,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同时,为提高工业项目用地的投资效益,在厦门、漳州等地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的意见》,其主要内容:一是实行单位面积土地最低投资限额,做到以项目定用地,以投资额定用地量。二是制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对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在开发区推广4层以上的多层标准厂房,防止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三是规范土地审批和利用行为,在用地审批时把好产业政策关、规划选址关、供地数量关和供地方式关。四是以合同形式明确权利、义务,要求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应约定土地投资额、土地使用条件、动工和建成投产期限等项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五是对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与征地审批手续;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地区,不得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实行工业用地与投资额等经济指标挂钩,加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积极稳妥处理土地信访问题。近年来,我省重视土地信访工作,认真研究,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2004年8月,按照中央关于集中处臵土地征用突出信访问题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全省集中处臵土地征用信访问题领导小组,专门处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群众信访问题。各级信访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信访部门在处理土地征用信访问题时,按照谨慎稳妥的原则,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省国土资源厅在处理信访工作过程中坚持领导带班、定期分析、责令汇报“三项制度”。领导带班制度,主要是每天安排一名厅负责人或处长与信访人员一起接待信访群众,了解信访群众要求,稳妥解决反映问题。定期分析制度,主要是定期召开信访分析会,对土地信访的趋势、重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责令汇报制度,主要是对于因征地补偿安臵问题未妥善解决,农民因同一问题到省有关部门上访两次的,该市(县、区)的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到省国土资源厅说明情况。实施“三项制度”以来,各地更加重视土地信访特别是征地补偿安臵信访问题的处理,土地信访量有了一定的回落,2004年下半年全省土地问题信访量较上半年减少了46%。

(六)推行全省用地报件的网络审查。2004年11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用地报件网上审查系统,实现了用地报件的网络审查。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将用地审批材料直接通过网络传送到设区市和省国土资源部门,设区市和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网上对报件材料进行审查。实行建设用地报件网络审批后,省和设区市对用地报件审查规定时限从原来的15天,分别缩短为5天和3天,办理过程、办理时限、用地情况、审查意见都可以在网上随时查看,减少了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具体承办人员来回奔波,有效防止了报件审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透明度,节约了行政成本,促进了廉政建设。

(七)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我省坚持把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每年组织考核。全省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15910片,总面积182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5%,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涉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1066个乡镇已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备案。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实行图、表册和实地“三位一体”的管理。2004年下半年,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检查组对我省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对我省的工作表示满意。2004年我省被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评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

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我省的土地开发整理按照“保证重点、注重质量、保护生态”的基本思路,坚持制度先行,强化项目管理,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2002年以来,省级财力每年都投入土地整理资金2-3亿元,整理土地10-15万亩,累计新增耕地近4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将高低不平、大小不

一、道路不通、渠道不畅的农田整理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标准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增加了粮食产量。经调查测算,一亩耕地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降低生产成本20%,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结合我省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慎重地推进滩涂围垦,在滩涂围垦项目立项时,认真开展环境评估,权衡利弊,实行环评报告一票否决,尽量减少围垦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四大围垦工程已相继动工建设,政府投资7.68亿元,吸引社会资金7.84亿元,计划围垦面积17.16万亩。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从2000年开始,我省每年补充耕地数量均超过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已连续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八)努力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制度。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的省份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已形成了“一个池子储备、一个龙头出让、一个场所交易、多种形式竞价出让”的土地资产管理模式,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全省各地实行,以竞争方式配臵土地资源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全省68个市县中已有63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收储机构,44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近年来,我省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均在100亿元以上,其中2004年为131亿元。2004年底,监察部等国家四部委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我省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认为我省这项工作发展健康,成效比较明显,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要求。

二、土地征用征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农村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目前我省征地补偿大都采用一次性的补偿方式。由于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因素,一些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存在后顾之忧。二是集约合理用地的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圈占土地,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工业项目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偏低,与东部一些发达省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三是土地信访工作尚需进一步重视。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征收征用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一些地方的干部在处理征地问题过程中工作方法比较简单,群众工作不够细致,操之过急,引发干群关系紧张。同时,由于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等原因,造成征地补偿标准前后不平衡;一些地方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出现征地补偿分配矛盾;加之个别有关人员为谋取私利,故意扩大矛盾。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宣传政策,加强管理,改进作风,注意方法,依法依规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保障土地征收征用工作顺利开展。

三、下一步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工作的重点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化国土资源保护,注重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继续认真做好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工作,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保障有力、严格有序的国土资源支撑。

(一)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保障制度的目的,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紧迫,是今后我省土地征收征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04年下半年,按照省政府部署,省国土资源厅已经开展了这方面工作的调研,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办法,待成熟后由省政府发布施行。这项制度总体上考虑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担的方式,建立惠及广大被征地农民的保障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使被征地农民真正分享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体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精神,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安定稳定。

(二)进一步推进集约合理用地。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切实严格建设用地的管理,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一要继续贯彻省政府关于促进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的意见。着力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集约合理用地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强化规划的实施管理,逐步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发挥集聚效应;新上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废弃地和荒地,做到能够使用未利用地的,尽量不使用农用地,能够使用一般农用地的,尽量不使用耕地。三要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存量土地调查工作,查清我省存量土地的家底,对闲臵、空闲和已批未供的土地要采取措施予以盘活。同时,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推进产业升级。

(三)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住宅建设很快,不少村庄新房林立,但规划滞后,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较突出,存在“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省政府在2004年年底出台了《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基本原则是“纳入规划、简化程序、减免费用、强化监督”。“纳入规划”,主要是加强规划管理,要求村民住宅建设必须符合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编制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得审批住宅建设。鼓励村庄土地整理和旧村改造,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或中心镇集聚,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简化程序”,主要是村民建房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办理审批手续。在审批手续上将土地和建设部门的审批事项合二为一,方便农民办事,减轻农民负担。“减免费用”,主要是减少收费项目,村民在规划的住宅小区内建设住宅的,只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和房屋产权证书工本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监督”,主要是预防和查处非法占地建住宅,对未批先建、非法占地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退还土地,恢复土地原状。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管理,坚持不懈,尽快改变我省农村村民住宅规划滞后、管理薄弱、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状况,促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农村面貌改观的协调进步。

(四)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实践证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今后,根据我省的耕地资源和财力状况,每年安排15-20万亩的土地整理,把粮食主产区、连片基本农田集中的县市列为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对于这些土地整理项目,将继续遵循“积极整理、谨慎开发、保护生态”的方针,做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运作”,合理安排资金投入、保证工程进度质量,确保项目取得实效。2005年,我省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用于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围垦项目的工程建设,确保我省耕地年度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五)切实做好土地信访工作。把做好土地信访工作作为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引发信访的各类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坚持征地补偿费的直接支付。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征地补偿费直接支付,对于防止补偿费被截留、挪用、贪污,维护农民利益是十分有效的,这项措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二是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坚决依法查处违法用地以及征地拆迁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三是坚持依法办事,提高土地信访化解能力。重视初信初访,提高一次办结率。对重点地区、重点事件,认真排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逐一加以解决。建立巡回检查制度,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在当地。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对群众的土地信访,对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要认真及时进行处理,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结果。对确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好农村社会安定稳定。

以上汇报,请予审议。

第二篇:农村土地征用协议

土地征用协议

甲方:农户

乙方:林前村村委会

为加快本村农田的基础建设,改善农户的生产,经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现需征用甲方的部分土地作为建设林前村土地平整项目,双方现就土地征用事项协商,达成如下补偿协议:

一、征用时间:一次性永久征用。

二、甲方土地四至界线:

东至:,西至:,南至:,北至:。

三、甲方土地面积及征用补偿费:

土地面积及补偿:该地长米,宽米,总面积合计亩,补偿稻谷斤/年,折合人民币仟佰拾元整/年(¥:元/年)

注:稻谷价格按当年的市场价格为补偿标准。

四、补偿方式:征用补偿在项目验收结束后在每年的12月31日之前一次性付清。

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合同签字生效,即表示乙方同意甲方的征用方案,没有异议;

2、合同生效后,该地块归乙方所有,乙方有权改变土地的用途;

3、土地征用后,甲方不得无故阻止、破坏、干扰乙方的改造、修建等正常施工。

4、若甲方违反合同,除全额退还乙方支付的费用外,另赔偿给乙方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5、合同生效后,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增加土地补偿款之外的其他补偿款;

6、未尽事宜甲方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可订立补充协议。

六、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同意签字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并按手摸):乙方(盖章):林前村村委会

法人代表:

2012年月日

第三篇:农村土地征用程序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农村土地征用程序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目前我国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程序简单扼要地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农用地转用、征用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因此,用地单位在初步选定某农用地为建设用地后,应首先向国土资源局、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咨询是否符合该农用地的各项规划。

规划必须符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七号)的要求。

如该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国土资源局编写的《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则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提供建设用地前,须先取得国土资源部许可,再履行批准手续。

如该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国土资源局编写的《禁止供地项目目录》,则在禁止期限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受理其建设项目用地报件,各级人民政府也不批准提供建设用地。

【第二步】确认该农用地可以用于建设,再根据建设部门的要求,进行和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向建设部门提交用地申请,建设部门审查符合的,颁发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用地单位应按规定缴纳选址规费。

其中,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两年。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两年内未用地或未实施征

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三步】用地单位持该《选址意见书》向同级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预审申请,由该国土资源局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文件有效期为两年,自批准之日起计算。已经预审的项目,如需对土地用途、建设项目选址等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重新申请预审。

建设用地单位申请预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该表由国土资源部统一规定); 2.预审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拟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拟选址情况、拟用地总规模和拟用地类型、补充耕地初步方案; 3.需审批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供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批复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一的,只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建设项目涉密军事项目或是国务院批准的特殊建设项目用地的,建设用地单位可直接向国土资源部提出预审申请。

国土资源局在自受理预审申请或者收到转报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出具预审意见。二十日内不能出具预审意见的,经负责预审的国土资源局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第四步】用地单位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向建设部门、环保局等办理立项、规划、环保许可等手续,并缴纳各项审批费用;

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86)国环字第00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批。

某些建设项目,还需要报劳动行政部门依据《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予以审批。

【第五步】用地单位再持以上审批文件,向原预审的国土资源局提出项目用地的正式申请。

【第六步】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分不同类型,经各级人民政府审批。

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4号)实施前批准立项的,仍按原规定报批用地;实施后,属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级批准权限的,土地征收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其中,如占用农用地没有涉及占用耕地的,则不需拟定补充耕地方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用本集体农用地和单位占用国有

农用地的,不需拟定征地方案。

以下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需报国务院批准: 1.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 天下房地产法律服务网 2.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家计划单列企业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用地。5.需要征用基本农田的; 6.需要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7.需要征用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第七步】由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对该农用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进行征用,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按征地程序办理征地手续。

其中,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应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由用地单位全额支付。用地单位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政府不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如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款也可由国土资源局委托用地单位直接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

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这里的“该耕地”,是指实际征用的耕地数量。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到六倍”中的“该耕地”,则是指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

【第八步】国土资源局根据批准的供地方案,在征地的补偿、安置补助完成后,向用地单位发出批准用地文件和《建设用地批

准书》,被征地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交出土地。

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用本集体的农用地或单位占用国有农用地的,经批准办理了农用地转用手续后,国土资源局可直接发出用地文件。

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经依法批准后,国土资源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批准情况;建设单位应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及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在施工场地悬挂,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九步】被征用单位交出土地后,该土地即成为国有土地,由国土资源局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出让供地)或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划拨决定书(划拨供地)。用地单位按约定缴纳出让费用。

但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则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用地单位只有中标,才可获得该国有土地的使用权。

国有土地出让成交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必须将规划设计条件与附图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没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如因特殊原因,确需改变规划设计条件的,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改变规划设计条件的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天下房地产法律服务网 【第十步】签订出让合同并按约定缴纳费用后,用地单位才真正

获得该土地的使用权,用地单位即可办理建设项目的相关审批手续予以施工建设。

其中,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用地单位也可以自行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按照省级规定缴纳闲置费;如超过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县级以上政府会下达《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决定书》,终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撤销建设用地批准书,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并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受让方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发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核验无误后,同时发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一步】如用地单位欲转让该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已出让土地转让的规定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不得改变规定的规划设计条件。以转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后,转让的受让人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地块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建设单位应支付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标准如下:

一、土地补偿费 1.征用耕地、蔬菜地,根据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按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下同)的 六倍计算; 2.征用鱼塘、藕塘、养殖场、果园、竹园、林地等土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五倍计算; 3.征用柴山、滩地、水塘、苇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三倍计算; 4.征用宅基地按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计算;房屋由建设单位另行征地移迁重建的,原宅基地不 再给予补偿; 5.征用无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补偿。

二、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 1.青苗补偿费,一般按一季农作物的产值计算;能收获的不予补偿。多年生经济林木,可以移 植的,由建设单位付给移植费;不能移植的,由用地单位给予合理补偿或作价收购; 2.房屋拆迁,按房屋结构、面积、新旧程度,给予合理补偿; 违章建筑物和开始协商征地后突击抢栽的树木、突击抢建的建筑物,不予补偿; 3.农田水利工程及机电排灌设施、水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和电力、广播、通讯设施等附着物,按照实际情况付给迁移费或补偿费。

三、安置补助费 1.征地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在一亩以上的被征地单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 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三倍;征地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满一亩的被征

地单位,征用每亩耕地安置 补助费以年产值的四倍起算,人均耕地每减少零点一亩,安置补助费相应增加年产值的一倍,但最高 不得超过年产值的十倍; 2.征用非耕地安置补助费,按该土地年产值和略低于邻近耕地的安置补助倍数计算; 3.征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地基以及无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四、按照本条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最高不得超过土地 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五、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应当属于个人的附属物和青苗补偿费 付给本人外,其他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乡(镇)村商定处理,用于组织被征地单位发展生 产、安排多余劳动力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占用。

六、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 另行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土地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征用耕地,属水田、菜地、鱼塘的,按同类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属其他耕地的,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八倍补偿;

(二)征用果园或者其他经济林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补偿;原属耕地的,按同类土地补偿标准补偿;

(三)征用非经济林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四十补偿;

(四)征用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补偿;

(五)征用盐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五十补偿;

(六)征用其他未利用土地,按水田补偿费的百分之十五补偿。第二十八条需要安置的人员由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第二十九条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

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补助标准,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补助。征用果园和其他经济林地,按该土地被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三至五倍补助;征用盐田和有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按该土地被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四倍补助。第三十条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应当支付给土地承包经营者或者地上建筑物的产权人。青苗或者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农作物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一倍补偿;

(二)人工营建的水产养殖设施按其重置价格并结合成新补偿,苗种按工本费的百分之六十补偿;

(三)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费,按重置价格并结合成新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地上附着物为林(果、竹)木的,征用后砍伐的林(果。竹)木,归原所有者所有。其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计付:

(一)用材林中的幼林按造林工本费的二倍补偿,中龄林按成熟林亩材积产值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补偿,成熟林按其商材积产值的百分之三十补偿;

(二)竹林按产值的二倍补偿;

(三)果树和其他经济林按征用前四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七倍补偿。但果树未产果的,按工本费的二倍补偿;已产果的,应当根据果树的生长周期和树势的盛衰,按其产值的四至七倍补偿;

(四)特种用途林。防护林按用材林同类林木标准的四至七倍补偿;

(五)薪炭林按用材林同类林木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补偿。违法建筑物和征地公告发布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不予补偿。

第三十一条下列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按本办法规定的补偿、补助标准幅度的低限计付:

(一)国防、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或者省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四)抢险救灾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用地。修建地下防空设施,免收土地税费。

第三十二条依照本办法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国务院调整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后,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第三十三条平均年产值计算方法为:征用前三年(果树、经济林、按前四年)的平均年产量乘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所在市、县物价管理部门公布或者认可的市场价格计算。

前款所指的平均年产量,以被征土地所在地统计部门统计的该乡(镇)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为准。

第三十四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业。牧、果、茶、渔场的土地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和办法,支付补偿安置费用。

你的水田包括三项补偿费

1、土地补偿费应该按照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补偿,2、安置补助费:见第二十九条

3、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见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建设单位应支付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标准如下:

一、土地补偿费 1.征用耕地、蔬菜地,根据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按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下同)的 六倍计算; 2.征用鱼塘、藕塘、养殖场、果园、竹园、林地等土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五倍计算; 3.征用柴山、滩地、水塘、苇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三倍计算; 4.征用宅基地按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计算;房屋由建设单位另行征地移迁重建的,原宅基地不 再给予补偿; 5.征用无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补偿。

二、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 1.青苗

补偿费,一般按一季农作物的产值计算;能收获的不予补偿。多年生经济林木,可以移 植的,由建设单位付给移植费;不能移植的,由用地单位给予合理补偿或作价收购; 2.房屋拆迁,按房屋结构、面积、新旧程度,给予合理补偿; 违章建筑物和开始协商征地后突击抢栽的树木、突击抢建的建筑物,不予补偿; 3.农田水利工程及机电排灌设施、水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和电力、广播、通讯设施等附着物,按照实际情况付给迁移费或补偿费。

三、安置补助费 1.征地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在一亩以上的被征地单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 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三倍;征地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满一亩的被征地单位,征用每亩耕地安置 补助费以年产值的四倍起算,人均耕地每减少零点一亩,安置补助费相应增加年产值的一倍,但最高 不得超过年产值的十倍; 2.征用非耕地安置补助费,按该土地年产值和略低于邻近耕地的安置补助倍数计算; 3.征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地基以及无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四、按照本条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最高不得超过土地 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五、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应当属于个人的附属物和青苗补偿费 付给本人外,其他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乡(镇)村商定处理,用于组织被征地单位发展生 产、安排多余劳动力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占用。

六、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 另行制定。

第四篇:关于农村土地征用问题

农村土地征用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土地征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不使农民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总体上讲,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征地工作是理解和支持的,土地征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县工业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征用土地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征地农民的人数剧增,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为此,我们经过多次专题调查,对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作了一些思考研究。

一、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征用土地规模呈攀升态势,“征而不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从2000年以来,我县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0661亩,平均每年为5165亩,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为8220亩。减少的耕地集中在丹城、石浦、西周等工业发达乡镇,尤其是丹城镇,已经出现了不少无地村。被征用土地中,以工业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用地最多。从2003年来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7263亩,其中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占30.6%,以行政划拨方式供给的公益性用地占43.4%,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经营性用地占26%。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单位“征而不用”,超过规定期限而迟迟不动工开发建设。据统计,中心城区大约征而未用闲置土地34.18亩左右,另有264亩为政府控制性用地和村集体留地。一面是农民无地耕种,一面是土地闲置浪费,这种现象是引发农民不断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失地农民”缺少生活保障制度,后顾堪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县对土地征用补偿实行的是单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农民长远生活保障。由于广大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自谋职业的能力较弱,因而大部分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顾虑很大。他们强烈要求政府解决失地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有的甚至提出了只要政府给他们安排好基本生活保障,土地可以白送给政府的呼声。

(三)留地政策未能实施到位。

为谋求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给村民提供生存空间及生活保障,各村对留地要求十分强烈,主要是提出留好两类地,一类是村经济发展地,另一类是个人建房用地。我县也陆续出台了留地政策,2000年规定留地条件必须是征地总面积达到该村耕地2/3以上,留地面积按被征地面积10%计算,留地位置规定除象山港路、天安路、环城东路、新丰路等主要道路两侧以外的区块。2003年县政府规定村留地不准非法买卖,不准搞房地产开发,要求以土地入股,或建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利用留地。但各村对留地位置要求较高,往往要求留在主要街道两侧,并允许他们搞房地产买卖,对此政府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由于留用地政策上存在分歧,造成土地征用工作难度增大。

(四)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力度不足。

征地困难的核心是补偿。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现行征地制度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具体测算按被征用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倍数确定补偿费用。由于年产值不确定,倍数标准又存在较大幅度,政府征用土地往往在法定范围内尽可能以低限补偿费用。这种补偿办法,造成同一区块甚至同一宗地由于用途不同而补偿标准差距悬殊的现象。况且,经营性用地出让中,从农民手中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却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出让,导致被征地农民心理失衡。此外,政府为壮大发展本地企业,对重点扶持的企业征地行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低价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有些镇乡、街道为了招商引资

增加本地区的投资吸引力,往往把征地补偿标准降得很低,作为给予投资方的优惠措施,侵害农民的利益,引发众多失地农民逐级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西周华翔汽车城、县经济开发区东陈区块、天安电工城等,都是今年群众信访举报的要件。西周镇村民集体上访市、省直至国土资源部,就是因为未批先占耕地千余亩,而安置补偿不到位所致。

(五)土地补偿费用管理不够严格。

征地补偿费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象山县土地征用暂行办法》规定,征地补偿费用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组成。其中,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所有,纳入公积金管理,用于被征地农民参保和发展生产、公益性建设,不得平分到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指导监督力度不足,有些村干部迫于村民的压力,往往把土地补偿费平分到人,有的村甚至发生村干部截留甚至借机挥霍土地补偿费的现象。

(六)违法征地现象普遍,影响征地工作开展。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上2/3通过,方才有效。而部分镇乡、街道为了加快引资速度,往往包办征地工作,直接与村干部签订征地协议,忽视广大村民的要求,侵犯村民的合法权益。有些镇乡甚至自行设定开发区,变相圈地,未经报批而广建厂房,既扰乱了土地征用秩序,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保障资金来源可以按照“农民与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农民自愿申请加入的方式。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申请加入基本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的全部安置补助费。根据目前标准我县每亩耕地安置费为1万元左右。不想加入基本生活保障的安置费归农民自己所有,相对来说也减轻了政府一些负担。二是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的收益中切出一大块,作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金,以维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二)探索多种安置途径,拓宽就业门路

目前,我县实行单一的货币安置政策,很多村民在获得货币补偿后,基本上都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补偿款花光后生活就无法保障。因此,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门路,探索多种安置方式势在必行。

1、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就业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就业组织体系,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非农岗位上就业。在城市公共项目用工中(如环卫、物业、绿化等),应划出一部分就业指标专门用于安排被征地农民再就业。要鼓励用地单位把适合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2、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培训,尤其要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要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转变观念,自立创业,在经商办企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鼓励失地农民承包农业园区基地,从事种养业获取经济收益。

3、大力推行留地安置政策。把村级留用地落实到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大升值空间的地块。为被征地村留足、留好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村级集体留用地的具体使用,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允许村里发展商业、工业、仓储业等等,使村级集体留用地保值增值,为村民长远生活提供保障。

(三)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规范分配使用

1、严格按规定分配征地补偿费用。失地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提高自谋职业能力,都希望多分配一些征用补偿费,而实际在分配过程中也已出现分多留少的趋势。对此,必须严格按照《象山县土地征用暂行办法》规定,将安置补偿费合理地分给村民,而土地补偿费必须留作发展集体经济用途。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部分补偿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2、加强对土地征用安置费的分配指导。安置补偿费的分配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坚持法律、政策规定前提下开展民主讨论的原则。因此,在制订分配方案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决议的方式来确定分配方案。为了保证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配方案必须经有关部门和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有效利用土地补偿费用,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村民谋求长远发展,并积极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避免村经济投资决策失误。根据城区发展需要,结合村集体留地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建设厂房出租等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时,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土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的审计监督和财务监督,确保村土地补偿费的正确使用。

(四)强化依法征地意识,遏制违法征地现象

1、强化土地征用权限。《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国土部门负责承办,隶属于县国土资源局的县统一征地事务所代表政府行使征地职能。镇乡、街道只能配合做好征地工作,而无权进行征地。任何未经县统一征地事务所签订的征地协议一律无效,并要追究违法征地者的责任。

2、严格执行征地工作程序。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征用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征地受理、补偿协商和草签协议,征地方案报批,“两公告”及等程序实施。征地协议必须经得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2/3以上通过,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诉讼权。

3、切实按照规定标准补偿。必须切实按照我县征用补偿的“区片价”和“最低保护价”政策规定标准进行补偿。今后,应加紧建立宗地价格评估制度,通过评估,科学合理地确定补偿标准。

4、加快征用土地的利用建设。对闲置土地应及早收回,重新落实项目,政府控制土地和村留地应尽快办理用地手续或落实项目,及早建设利用。

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开展至今,时间仅二十余年,有许多不规范之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做浅显分析,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很模糊,《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用于非农业建设”。一方面法律规定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村民对自己拥有的土地没有处置权。缺乏处置权的所有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正是这种土地所有权的被弱化,导致了农民集体在许多征地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就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管理,也可以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村民居委会经营、管理的,很难避免缺乏监督机制的村干部为了自己的私利,不做出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由村民小组经营管理的,大多数村民小组无组织机构、法人资格和独立帐户,而且“集体”一词不是我国民法上的主体概念,本身在法律上就无主体地位,管理者自身也就不硬了。第三就是被弱化的所有权对所有权主体内部成员的约束也是软弱无力的。据调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农村土地是属于国家的,虽然同为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但国家与集体所有的制度本质仍是大有不同。正是由于忽视了这种不同和集体观念的淡薄,导致农村集体土地几乎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谁占到了就是谁的,强行割占宅基地,土地权属纠纷层出不穷。而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却无法处置自己的土地,严重丧失了所有权主体的所有权利,对内部成员的管理也就必须是松散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然要触及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确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土地是农民集体的,管理也是农民集体应尽的职责,充分调动所有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导致这一现状,有其立法上的主要原因,《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六十二、六十三条规定,“农村村民只能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所以在法律上是禁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这种静态管理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它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农民向建制镇、集镇、中心村集聚,而缺少农村集体土地的供给,城镇化建设是不可能进行的。我国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建设却滞后了。第二,它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当然也离不开市场的优化配制。农民的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要显化,必须要通过市场运作,农民的土地收益才能得以体现。第三,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是农民集体最大限度实现所有权的强烈要求。只有让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流转中获得土地收益,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对土地管理、保护和利用就会重视,土地利用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第四,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有利于形成农村土地市场,土地供应、需求的增加,必然加速土地资产的流通,从而促进土地交易市场化的建设。

由于我们现行法律禁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时下城市郊区、集镇的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隐形交易。因无规范的程序和标准的价格体系可参照,隐形交易就成了没有规则的交易,交易者的利益难免遭受损失,引发诸多土地权属纠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要防止借“流转”之名,行商品住宅之实,为切实保护耕地,必须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农村集体土地能否流转的决定性门槛,要严把规划关。

三、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严重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是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的农村村庄,宅基地没有规划,房子不整,样式、座向不一,村庄里的道路弯弯曲曲,东抹西拐,两边又没有排水设施,污水满地横流,一到下雨天就根本无法行走,居住环境十分恶劣。这里面有其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尽管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花了很大篇幅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编制本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到了乡一级的建制镇、集镇规划,村一级的村庄规划的编制几乎是空白,农村土地管理根本就无规划可依,也无规划可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必须要加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树立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性。

2、农民的土地“私有”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谁使用的土地就是属于谁的,许多村庄的宅基地都划分为一块一块,每户都“霸占”了一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建房时宅基地界址不清,隐藏和出现了大量土地权纠纷,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者也为数不少,这种无序的“霸占”导致农村村庄建设非常混乱。

3、还有许多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很严重,建房时都要请风水先生来选地址、定座向,时兴避邪,本来规划好好的宅基地,被分割的支离破碎。国土资源部门的科学规划执行严重受阻,从另一方面正好反映农村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无得力执法措施可采用,执行力度也不大。

4、还有许多村庄是由于地形原因而无法规划,这些村庄大多建在山坡上,地形比较陡,建房不便于规划,农民都是零星分散建房。

站在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在其职能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可以说规划就是土地管理的龙头,规划搞好了土地管理工作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农村土地利用无规划可依的现状而言,规划就是规则,规划就是规范,只要搞好了规划,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更有力地保障我国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执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切实保护耕地。未经批准规划的农用地,一律不得转为建设用地。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三是根据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四是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

农村土地管理其实就是一种监督行为。职能部门充当“裁判”角色,监督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在管理、开发和利用时是否符合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只要是合法,其它的许多事项可以交由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自行主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利效率。因此建立一套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就是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在法律完善和土地制度理顺后,农村土地管理要重规划和监管,轻土地供给的审批。只要规划土地的使用范围和方向,不能随意乱建;在规划使用的范围内,土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可以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职能部门只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一)申请用地

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规定需提交的相应材料、证明和图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同时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

1、建设单位依法设立的有关证明;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3、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4、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材料;5、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6、占有耕地的,提出补充耕地方案;7、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地区的,应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提供地价评估报告。

(二)受理申请并审查有关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表工作,对应受理的建设项目,在30日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三)审批用地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收到上报土地审批文件,按规定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实行土地管理部门内部会审制度审批土地。

(四)征地实施

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1、征地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批准征地的机关、文号、土地用途、范围、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补偿的期限等;2、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3、安置农业人口;4、征收用地单位的费税;5、协调征地争议。

(五)签发用地证书

1、有偿使用土地的,应签订土地使用合同;2、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向用地单位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3、用地单位持使用土地证书办理土地登记。

(六)征地批准后的实施管理

建设用地批准后直至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之前,应进行跟踪和管理,其主要任务是:1、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措施;2、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期移交土地;3、处理征地过程中的各种争议;4、填写征地结案报告。

(七)颁发土地使用证

用地单位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测绘部门测绘,核定用地面积、确认土地权属界限,地籍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证,作为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

第五篇:农村土地征用程序

农村土地征用程序: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目前我国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程序简单扼要地有以下步骤:第一步 农用地转用、征用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因此,用地单位在初步选定某农用地为建设用地后,应首先向国土资源局、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咨询是否符合该农用地的各项规划。

第二步 确认该农用地可以用于建设,再根据建设部门的要求,进行和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向建设部门提交用地申请,建设部门审查符合的,颁发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用地单位应按规定缴纳选址规费。

第三步 用地单位持该《选址意见书》向同级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预审申请,由该国土资源局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

第四步 用地单位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向建设部门、环保局等办理立项、规划、环保许可等手续,并缴纳各项审批费用;

第五步 用地单位再持以上审批文件,向原预审的国土资源局提出项目用地的正式申请。第六步 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分不同类型,经各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七步 由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对该农用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进行征用,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按征地程序办理征地手续。

第八步 国土资源局根据批准的供地方案,在征地的补偿、安置补助完成后,向用地单位发出批准用地文件和《建设用地批准书》,被征地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交出土地。第九步 被征用单位交出土地后,该土地即成为国有土地,由国土资源局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出让供地)或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划拨决定书(划拨供地)。用地单位按约定缴纳出让费用。

第十步 签订出让合同并按约定缴纳费用后,用地单位才真正获得该土地的使用权,用地单位即可办理建设项目的相关审批手续予以施工建设。

第十一步 如用地单位欲转让该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已出让土地转让的规定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不得改变规定的规划设计

条件。以转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后,转让的受让人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地块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下载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及对策

    第二十七章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及对策 土地征用是指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

    浅谈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范文模版]

    浅谈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摘要:征地补偿安置关系到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关系到国家的建设用地,也关系到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国家因公共利益的需......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大全五篇)

    土地征用协议 甲方: 农户 乙方:两河村村民委员会 为加快我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建设,经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现需征用甲方的部分土地作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项目建设,双......

    农村土地征用合同的范本

    甲方:乙方: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依据(宿政发[XX]29号)《关于宿迁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通......

    农村土地征收改革

    在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

    农村土地征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镇农村土地征用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 1、征地是政府行为,即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直接介入征地活动,这就使得农民在征地中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当农民和政府或开发商就补偿、安......

    企业农村土地征用合同(5篇可选)

    土地征用补偿合同被征土地单位(下称甲方): 征用土地单位(下称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甲方为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农村人口就业,改善当地人民......

    征收(征用)土地操作说明

    征收(征用)土地操作说明 发布:通州国土 来源: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 关注度:6902 征收(征用)土地操作说明一、实施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