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解读
《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解读
文章选自应届毕业生网
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登记细则》),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监管细则》)。
1.问:制定两个细则的背景是什么?
答:为深入贯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了《登记细则》和《监管细则》,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由部门联合印发。作为操作层面的文件,两个细则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精神,具体细化了《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初步构建了上位法律、国务院文件、部门配套政策相衔接的,相对完整的分类管理改革制度和实施体系,推动中央重大改革战略部署平稳有序落地。
2.问:两个细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登记细则》共6章18条,着力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登记机制,重点解决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如何登记”的问题,规定了民办学校设立审批、分类登记、变更注销登记、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等方面的内容。
《监管细则》共9章50条,着力建立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重点解决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的问题,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财务资产、信息公开、变更与终止、监督与处罚等内容做出制度安排。
3.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民办学校如何设立审批?
答:民办学校的设立,应当依据新修订的《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登记细则》具体做出如下规定:一是在程序上,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审批,经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由审批机关发给办学许可证。二是在设置标准上,应当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三是在申请材料上,应当提交法律法规、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材料和学校党组织建设有关材料。
4.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新设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获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登记细则》规定如下: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有两种登记情况:一是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有关规定的,到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的,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为事业单位。其中,实施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实施专科以下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5.问:实行分类管理后现有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现有民办学校是指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后,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的,修改学校章程,履行新的登记手续,继续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学校的,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权属确认、缴纳相关税费等程序后,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民办学校变更登记类型的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制定。
6.问:如何保证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答:无论是非营利性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监管细则》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三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在事关学校办学方向、师生重大利益的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四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问:申请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申请设立做出如下具体规定:一是在设置标准上,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二是在设立程序上,一般分筹设、正式设立两个阶段,筹设期内不得招生。筹设、正式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当提交相应的材料。三是在审批原则上,应当坚持高水平、有特色的导向。设立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应当纳入地方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注册资本数额要与学校类别、层次、办学规模相适应。四是在举办者资质上,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具备与举办学校的层次、类型、规模相适应的经济实力。社会组织在法人资格、信用状况、法定代表人等方面,个人在国籍、住所、信用状况、犯罪记录、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方面,应当符合规定条件。五是在登记程序上,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颁发办学许可证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8.问: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定?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立,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监管细则》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组织机构。营利性学校应当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机构,学校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二是提出了学校组织机构的人员要求。监事会中教职工代表不得少于1/3,有犯罪记录、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者不得在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任职,一个自然人不得同时在同一所学校的董事会、监事会任职等。三是对学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做出专门规定。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以确保党组织在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
9.问:如何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答:为切实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细则》做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定: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专业、开设课程、选用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五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招生工作,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其中,本科高等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聘任教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
10.问:如何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
答:《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主要规定如下:一要依法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统一学校财务核算。二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三要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学期或者学年收费,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公示。四要实行财务专户管理制度,学校收入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建设发展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和群团组织等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五要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办学结余的分配应当在年度财务结算后进行。六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
11.问:如何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规定?
答:要求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是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监管细则》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保证各方面安全稳定。二是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企业信息管理要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年度报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12.问:营利性民办学校发生变更或终止该如何办理?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及其他重大事项变更,应当在依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员工切身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办理。一是应当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后报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其中,营利性民办本科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名称变更事项,须由教育部审批;其他变更事项,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二是在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注销登记手续。三是学校党组织应当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上级党组织应及时对学校党组织的变更或者撤销作出决定。四是学校应当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并按隶属关系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五是学校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清偿、撤销建制、注销登记、缴回证照和印章等一系列程序。
13.问:如何监督和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答:《监管细则》规定,各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对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籍、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通过实施审计、建立监管平台等措施,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监督。四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能出现的七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定了处罚主体和处罚措施。五是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负面清单。
第二篇:【媒体解读】就《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
【媒体解读】就《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
管理实施细则》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登记细则》),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监管细则》)。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制定两个细则的背景是什么?
答:为深入贯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了《登记细则》和《监管细则》,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由部门联合印发。作为操作层面的文件,两个细则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精神,具体细化了《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初步构建了上位法律、国务院文件、部门配套政策相衔接的,相对完整的分类管理改革制度和实施体系,推动中央重大改革战略部署平稳有序落地。
2.问:两个细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登记细则》共6章18条,着力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登记机制,重点解决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如何登记”的问题,规定了民办学校设立审批、分类登记、变更注销登记、现有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等方面的内容。
《监管细则》共9章50条,着力建立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重点解决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的问题,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设立、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财务资产、信息公开、变更与终止、监督与处罚等内容做出制度安排。
3.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民办学校如何设立审批?
答:民办学校的设立,应当依据新修订的《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登记细则》具体做出如下规定:一是在程序上,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审批,经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由审批机关发给办学许可证。二是在设置标准上,应当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三是在申请材料上,应当提交法律法规、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材料和学校党组织建设有关材料。
4.问:实行分类管理后新设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获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登记细则》规定如下: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有两种登记情况:一是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有关规定的,到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的,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为事业单位。其中,实施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实施专科以下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5.问:实行分类管理后现有民办学校如何进行登记?
答:现有民办学校是指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后,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的,修改学校章程,履行新的登记手续,继续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学校的,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权属确认、缴纳相关税费等程序后,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民办学校变更登记类型的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制定。
6.问:如何保证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答:无论是非营利性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监管细则》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三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在事关学校办学方向、师生重大利益的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四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问:申请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申请设立做出如下具体规定:一是在设置标准上,参照国家同级同类学校设置标准。二是在设立程序上,一般分筹设、正式设立两个阶段,筹设期内不得招生。筹设、正式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当提交相应的材料。三是在审批原则上,应当坚持高水平、有特色的导向。设立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应当纳入地方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注册资本数额要与学校类别、层次、办学规模相适应。四是在举办者资质上,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具备与举办学校的层次、类型、规模相适应的经济实力。社会组织在法人资格、信用状况、法定代表人等方面,个人在国籍、住所、信用状况、犯罪记录、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方面,应当符合规定条件。五是在登记程序上,经审批机关批准正式设立并颁发办学许可证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8.问:对营利性民办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定?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立,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监管细则》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组织机构。营利性学校应当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机构,学校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二是提出了学校组织机构的人员要求。监事会中教职工代表不得少于1/3,有犯罪记录、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者不得在董事会、监事会、行政机构任职,一个自然人不得同时在同一所学校的董事会、监事会任职等。三是对学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做出专门规定。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中应当有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以确保党组织在重要决策中发挥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
9.问:如何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答:为切实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细则》做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定: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专业、开设课程、选用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五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招生工作,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其中,本科高等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聘任教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
10.问:如何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
答:《监管细则》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管理主要规定如下:一要依法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统一学校财务核算。二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三要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学期或者学年收费,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公示。四要实行财务专户管理制度,学校收入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建设发展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和群团组织等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五要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办学结余的分配应当在财务结算后进行。六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
11.问:如何完善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规定?
答:要求营利性民办学校信息公开是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监管细则》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保证各方面安全稳定。二是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企业信息管理要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报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12.问:营利性民办学校发生变更或终止该如何办理?
答: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及其他重大事项变更,应当在依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员工切身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办理。一是应当由学校董事会通过后报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其中,营利性民办本科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名称变更事项,须由教育部审批;其他变更事项,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二是在审批机关审批、核准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注销登记手续。三是学校党组织应当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上级党组织应及时对学校党组织的变更或者撤销作出决定。四是学校应当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并按隶属关系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五是学校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清偿、撤销建制、注销登记、缴回证照和印章等一系列程序。
13.问:如何监督和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答:《监管细则》规定,各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检查、报告公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对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籍、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通过实施审计、建立监管平台等措施,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监督。四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能出现的七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定了处罚主体和处罚措施。五是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负面清单。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获更多扶持
2017年01月19日07:5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孙竞)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意见》以及配套文件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民办学校将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并通过建立差别化扶持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如何区分?“禁止分配原则” 《意见》提出,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如何区分两类学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简单地讲,就是六个字——“禁止分配原则”。郭春鸣说,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要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学校举办者可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配。更通俗一点,就是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是否能够拿收益,以及学校终止的时候,剩余的财产是否能够分配。
同时,在准入领域方面,两类学校也有所不同。发布上介绍,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举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但是,民办营利性学校不允许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差别化扶持制度如何体现?“同”而又“不同” 《意见》提出,对于民办教育,要完善国家扶持制度。郭春鸣表示,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在享受扶持方面——“同“而又“不同”。例如,在政府购买服务、税收等方面,都享受国家财政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也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的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方面,两类学校享受同等的资助政策。
而“不同”之处,就体现在了差别化扶持。例如,在享受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时,只有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再例如,在用地方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政策,按划拨等方式供应土地,而营利性民办学校按国家相应的政策供给土地。
郭春鸣认为,在财政、税费、土地、收费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更大的扶持,体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导向。
现有学校如何平稳过渡? “不设置统一过渡期限” 去年11月7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颁布后,对现有民办学校的范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此次修订之前设立的民办学校,被界定为“现有学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保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有序推进,使现有学校平稳过渡,保证举办者的权益,共做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给举办者自由选择的权利。现有民办学校在法律生效以后,可以自主自愿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办学性质。其次,在制度安排上,保证举办者的出资权益。确认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终止时,民办学校的财产在依法清偿后有剩余的,国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出资者相应的补偿和奖励。第三,明确了选择的流程,对分类登记需要履行的程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第四,给予地方更多的统筹权。谢焕忠特别强调,没有设置统一的过渡期限,希望推动地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出台相应的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
分类化管理后如何登记?“到哪里去很明了” 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中,明确回答了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怎么登记”的问题。
首先,明确登记机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有关规定的,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事业单位管理有关规定的,到事业单位管理机关办理登记。营利性民办学校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实施专科以下层次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登记。
其次,现有学校分类登记。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学校的,依法修改学校章程,继续办学,履行新的登记手续;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须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清算、财产权属确认、缴纳相关税费等程序后,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营利性民办学校如何规范?“五大措施来把关” 《意见》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无论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根据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谢焕忠介绍,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检查、报告公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对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籍、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通过实施审计、建立监管平台等措施,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监督。四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能出现的七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规定了处罚主体和处罚措施。五是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负面清单。
(责编:孙竞、熊旭)
关于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六种误解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法”)今年9月1日起施行,届时,所有民办园要进行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自主选择。在此政策空窗期,各类关于民办园分类管理的研讨会、分享会、交流会多如牛毛。在众声喧哗中,一些误解、谣传不胫而走,既可能混淆视听,影响办园者自主选择,也可能歪曲修法初衷,使政府的分类改革政策难以落地。其中,公众舆论中常见的关于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六种误解,应该引起警惕,避免非营利性民办园被妖魔化。
第一种误区:不是资产充公,而是从“出资”到“捐资”和“投资”
在民间对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各种误解中,最大的误读莫过于资产充公。根据新法第19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第36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第37条: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第59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从这四条可见,非营利性学校的财产权属于民办学校,而不属于举办者或投资者个人,即所谓的“法人财产权”。民间将其解读为“生不分红,死不分财”。
同时,国发8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0条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应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将出资用于办学的土地、校舍和其他资产足额过户到学校名下。这意味着,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园的第一步,是举办者首先要将个人的土地、校舍和其他资产变成民办学校的资产。但个人财产变成学校财产的过程并不意味着“资产充公”,更不意味着坊间谣传的“政府跟老板抢钱”。我国迄今为止的任何一部法律或政策文本都只提“出资”,从来不说“投资”。“出资”意味着我承认钱是你出的,但投资不同,投资意味着是要有回报的。
新法主张民办教育实行分类改革,所以“出资”这个概念就分化成了两种可能:捐资和投资。要么捐资变成非营利性民办园,要么投资变成营利性民办园。这中间没有模糊地带与灰色区域,更没有第三条道路。所有的举办者或捐资人在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园时,就要秉持一种信念,即选择非营利性民办园就选择了捐资办学,选择了自己带着资金与政府合作并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报酬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误区:不是不可高收费,而是办学积累不得用于分红
新法“1+3”文件中关于收费的规定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法律文本的第38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二是国发81号文件第16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通过市场化改革试点,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具体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办学成本以及本地公办教育保障程度、民办学校发展情况等因素确定。
通俗地说,第38条强调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第16条强调非营利性民办园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无论是政府指导价还是市场调节价,民办学校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都要根据办学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所以,不是不可高收费,而是收费后的办学积累不得用于分红。
第三种误区:不是只有各种限制,而是拥有组合式的扶持
在围绕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办园选择中,不少办园者过度地放大了政府在法人资格、资产转让、收费标准、终止清算、财务管理方面的限制,看不到政府在诸多方面提供的扶持与奖励措施。有的办园者甚至将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未来发展与现存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相比较,认为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现状预言了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园的扶持可能。这种预言在某些层面可能是有道理的,但在大多数层面是不切实际的。
政府与普惠性民办园的关系跟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关系,其差异性要多于相似性。两者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普惠性民办园是民办园,资产属于个人;而非营利性民办园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其资产属于民办学校。
更何况,在新法中,有专章论述扶持与奖励。新法第45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第46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第47条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第51条规定: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
在国发81号文件中,对新法中的扶持与奖励措施进行了细化。譬如,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制度政策,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第14条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后,免征非营利性收入的企业所得税。
第四种误区:不是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而是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在传统的民办园管理过程中,举办者或出资人对幼儿园内部外部事务的自我决策比较多,法律限制比较少。但新法在法人治理上有了许多新要求。
新法第20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同时,新法第21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这意味着,举办者不能仅仅是出资者,还要实际参与幼儿园的专业管理,以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相应的薪酬。
第五种误区:终止办学时不是没收资产,而是按约定进行财务清算 在非营利性民办园终止后的财务清算上,不少举办者存在着误区,认为政府会在其终止办园后没收其一切资产。这里举办者要改变传统认识,形成正确判断。
第一,按照新法,非营利性民办园的财产权属于民办学校,不属于个人。
第二,老园老办法。即,针对2016年11月7日前举办的非营利性民办园,终止办园时,遵循国发81号文件第10条,即,民办学校的财产依法清偿后有剩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出资者相应的补偿或者奖励,其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补偿或者奖励”中的“补偿”更多针对原始资本,“奖励”更多针对办学积累。
第三,新园新办法。如果非营利性民办园是2017年9月1日后选择注册的,则按照新法第59条规定进行财务清算。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应退受教育者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后仍有剩余的,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
第六种误区:财务制度不是幼儿园说了算,而是有更多的法律约束
在传统的民办园中,会计几乎是由举办者或其亲戚直接担任,举办者可以根据自由意志控制幼儿园的资金流向、资金运转。然而,非营利性民办园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而是有更多的法律约束。新法第39条规定: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国发81号文件第20条也规定: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建立健全第三方审计制度。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登记的法人属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会计制度。民办学校应将举办者出资、政府补助、受赠、收费、办学积累等各类资产分类登记入账,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并将清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地要探索制定符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管理办法。
显然,新法的核心价值是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园,倡导举办者捐资助学、政府民间成本共担的办园新风尚。举办者或出资人在进行幼儿园分类登记时,要理性选择、综合决策,不盲从、不误解,更不要想当然。
第三篇:《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学习心得体会doc
《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学习心得
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
赵博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
我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并且利用学习和业余时间反复学习,对《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从学习理解《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随着民办学校的发展,需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颁布。
1.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个人口众多、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虽然使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一部分先行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先富”目标的人口,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愿意为子女接受“好一点的教育”、“有特色的教育”愿意择校支付费用;另一部分看似并不富裕的社会阶层和家庭也热衷于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择校热”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社会现象。
2.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市场的需求,民办教育事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一恢复起步,便较为迅速地进入发展阶段。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国家出台的《民办促进法》是非常及时的。
二、加深了对《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重要性认识 《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对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意义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出台把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引入一个依法管理、依法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颁布及实施,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事业的管理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轨道进行,一切与法律相违背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并要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定的一切与法律相抵触的政策法规也都是违法的,从而会导致被撤消的法律后果。另外,民办教育举办者也必须依法经营管理民办学校,否则其行为也是违法的,从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出台解决了多年纠缠不休的营利与非营利问题之间的争执,必将推动我国民办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性质目的与学校经营结果的分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育的目的是指蕴含于其中的内在的对社会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内容,自然不能完全以营利作为追求的目的,否则,就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出台将对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它将极大地调动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吸引大量的社会游资进入教育事业领域,从而进一步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现实。同时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但有利于教育事业经济效益的优化,而 且可以直接带动教育事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3、观念的转变问题。“依法治国”当然包含依法治教育之意。“依法治教育”意味着作为国家行为代表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教育法律这一桥梁与学校形成对应关系,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必须通过法律这一中介来实现,一切超越法律而实现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颁布及其实行,同样意味着政府对民办教育事业的管理必须依该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如果作为执法者的政府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徒有其表。所以,《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正式批准设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并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相关部门办理登记。规定指出: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依法修改学校章程,继续办学,履行新的登记手续。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进行财务清算,经省级以下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依法明确土地、校舍、办学积累等财产的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总之,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民办教育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必须做到依法办学。民办教育既然是一项事业就要求有奉献精神。民办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有求真精神,就要努力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道。民办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艺术就要求有创新精神,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停地充实自己,积极进取,做敢于探索,不墨守成规的人。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民办教育工作的意义,不论是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是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求真和奉献。
第四篇:XX县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XX县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印发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及XX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民办学校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 以分类管理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分类登记管理中,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受教育者、教职工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教育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相应民办学校的审批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负责民办学校的设立审批和业务管理,分别做好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的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民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县级事业登记管理部门是相应民办学校的登记机关(以下统称登记机关),负责民办学校的法人登记,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工作。
第六条 申请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按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提交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有关材料,审批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三章 设立审批
第七条 民办学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民办学校在申请设立时,由举办者自主选择或者依法选择非营利性或营利性类别。其中,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依法不得选择为营利性类别。
第八条 审批机关对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颁发办学许可证;对不批准设立的,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学校,按照学校分类到相应的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法人证书。
第九条 正式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到县民政局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四章 分类登记
第十条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批准机关相对应的民政或机构编制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
第十一条 正式批准设立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十二条 民办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民办学校名称应体现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别,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有损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经审批机关批准,登记部门登记的民办学校名称受法律保护。
第十三条 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依法修改学校章程,继续办学,履行新的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现有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进行财务清算,经县级有关部门和机构依法明确土地、校舍、办学积累等财产的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办理新的办学许可证,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第五章 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十五条 民办学校涉及办学许可证、法人证书(登记证)或者营业执照上事项变更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向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 民办学校终止办学的,应及时申请撤销办学许可和注销法人登记,发证机关应收缴办学许可证和法人证书。
第十七条 营利性民办学校变更为非营利性的,先进行清产核资,经原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核发新的办学许可证后,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第十八条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变更为营利性的,先进行清产核资,经有关部门依法明确土地、校舍、办学积累等财产的权属
并缴纳相关税费,核发新的办学许可证后,重新登记。
第十九条 民办学校依法获得办学许可证和登记证件后,应当依法按照证件注明的办学内容和业务范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关证件必须在民办学校公开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遗失证件的应当立即发布公告,并及时向证件颁发机关申请补办。不得以任何名义出租出借相关证件。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需要延续办学许可证或登记证件有效期的,民办学校应当在有关证件有效期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相应审批机关或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审批机关或登记机关应当根据申请,在有关证件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二十一条 实施办学许可证和登记证件年检制度。按照“谁主管、谁年检”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年检,管理权限下放属地的,由属地有关部门负责年检。年检结束后由审批部门在证件相应位置加盖年检结论印章。其中,营利性民办学校除实施办学许可证年检制度外,还应当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做好报告公示。
第二十二条 依照XX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全县辖区内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工作进行清查,对于未按照规定进行分类登记的民办学校强制停止办学。
第二十三条 民办学校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被审批机关吊销办学许可证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二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做出变更登记、撤销登记、注销登记的决定后,民办学校拒不缴回或者无法缴回原登记证书、印章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公告作废。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以下简称现有民办学校),包括各类培训机构和民办幼儿园。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
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单位: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市局的部署,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是在继企业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和实现登记与监管、服务职能到位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推进“小局大所”改革,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监管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突出监管重点,科学配置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确保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推进“小局大所”改革、工作重心下移为目标,以信息化网络为依托,以登记资料数据库为基础,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县局和工商所三级联网的优势,通过联网互动和认领分流,以建立个体工商户数据库与基层所经济户口管理及企业信用分类、风险度分级和预警警示相结合,并通过日常登记监管不断积累和征集、交换辖区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奖惩资信等信息,依据统一标准,进行内部网上综合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度分级和信用分类评价体系,并按不同评价分类,划分不同的监管类别和巡查周期,从而全面推进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主要任务和内容
(一)加强培训指导。认真遵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市局关于开展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小局大所”改革和注册官制度改革及“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实施,加大对企业注册人员、信息中心人员和有关执法人员进行资料征集、整档扫录和分类管理等业务知识的辅导培训;同时,积极提供软件技术和数据库、网络、设备等维护和服务,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二)集中扫描录入,建立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数据库。首先,要加强个体工商户原有登记档案的整理工作。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个体工商户原有登记档案普遍存有登记资料不全、登记质量不高、个别资料缺失等问题;就连登记纸张也是规格大小不一,必须逐页粘贴到统一规格的A4型纸上方能扫录。各单位要以这次个体档案集中扫描录入为契机,以“二次登记”的精神严格把关,并想方设法做好缺失档案的补档、补录工作,既不能让有严重问题的登记档案录入数据库,又要保持保量按期完成任务。
其次,要切实做好个体档案的集中扫描录入工作。本着“谁登记,谁录入”的原则,县局全面负责辖区(包括工商所)个体档案的整档、扫录工作,对原有个体档案要采取集中整档、集中扫录和边整档、边录入的方法;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由工商所负责本辖区个体档案的整档工作,注册局负责审查把关,信息中心负责集中扫描录入。
(三)及时录入动态信息,不断充实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数据库。这次对历史积存档案集中整档、扫录完成并纳入正常管理后,县局和各基层工商所要安排专人负责,共同担负起各自的日常登记、监管等动态信息资料的整档、扫录工作。要按照省、市局提出的“谁首办,谁录入;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注册登记、市场合同、商广、消保和各办案单位等,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及时、准确、完整地整理和扫录登记、监管等动态信息及奖惩资信信息,以确保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数据库常用常新,发挥效能。
(四)创新分层分类登记监管模式。首先,要重心下移,简政放权,实施“分层”登记改革。一是把没有前置审批的一般类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基层工商所全权登记审批;二是对有前置许可,专项审批的个体工商户,也实行“两头在所,中间在局”的办法,即由县局委托辖区工商所先行受理、初审,然后通过网上报县局注册局审查批准后,再通过网上发回辖区工商所,代发执照。三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无论哪级局审批的各类企业或经营实体,都必须通过综合业务系统的经济户口软件分发到各辖区工商所,并委托辖区工商所负责日常监管;从而让辖区工商所及时、全面掌握辖区所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基本登记情况,确保属地监管责任制落到实处。
其次,要通过整合个体工商户信用度、风险等级、警示信息和重点监管区四类指标,在工商所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位一体”的分类监管机制。
1、实施信用度分类管理改革。就是依据统一的标准尺度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登记、奖惩、资信等文书资料,由专人输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登记资料数据库后,并由专用软件程序自动生成的科学分类评价系统。按其信用度分类具体为A、B、C、D四类,并在网页标识上区分为绿、蓝、黄、黑四种颜色,分别对应划分为:A、(绿牌)守信业户:即①近两年内无任何违法违章现象;②及时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B、警示业户:即①近两年内有轻微违反法律法规和工商部门规章的行为,被警告一次或受处以500元以下罚款的;②两年内有两次以下对消费者投诉不及时认真处理的;③两年内未缴纳个体管理费,被预警提醒两次的。C(黄牌)一般失信业户:即①近两年内有两次以上违反法律法规和工商部门规章行为,被警告两次以上,或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的;②两年内有三次以上对消费者投诉不及时认真处理的;③验照未予通过的。D(黑牌)严重失信业户:即①两年内被罚款总额在5000元以上的;②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③责令停业整顿或有交部门吊销许可证并提请吊销营业执照的;④其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
2、实施分类周期巡查监管制度。①如对应A类守信业户,除举报、投诉和专项整治外,一般免于日常检查;②对应B类警示业户,可每半年检查一次;③对应C类一般失信业户,可每季度检查一次;④对应D类严重失信业户,可每月检查一次,并列入“黑名单”,从严检查管理。
3、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制度。就是通过对B、C、D三类业户责成认真整改自纠后,若两年内无新的违法经营行为的,可升级为A类;对出现新的违法违章行为较轻微的,可由D类升级为C级;C类升级为B类;对于新开业的业户可行在分类上划归为A类,并在日常巡查监管周期上参照B 类执行,以帮助新开办业户在初始阶段顺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实施风险度分级监管制度。业户风险度分级,主要依据业户从事的行业分为甲、乙、丙三级。①甲级:为有前置许可,经营涉及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容易给社会及消费者带来严重危害的,而工商部门又负有主要责任的(详见分类目录)。②乙级:为有前置许可,工商部门主要职责是查验许可文件是否到期、失效,负责查处取缔这类行业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等(详见分类目录)。③丙级:除甲级、乙级以外的行业。④按照风险度分级,在日常巡查监管周期的掌握上,大体分为:甲级业户每月巡查一次;乙级业户每季度巡查一次;对丙级业户,除举报、投诉和专项整治外,一般可免于日常检查。⑤关于划分重点监管区的问题,主要是参照风险度分级,并对摊贩及流动消费者相对集中的学校、党政机关周边、旅游景点、各类市场、城乡结合部和商业繁华区及小煤窑密集地区等,实行重点巡查和重点监管;并通过电子地图予以重点标示,并划片包干,落实包干责任人和监管责任制。
5、实施预警警示分类监管制度。依据数据库登记资料建立网上预警警示系统,可以结合警示业户的分类监管内容,把涉及业户的前置许可有效期限、营业执照期限、限期整改期限、户外广告登记期限,以及查无下落业户、被立案查处业户、法院通知协助执行事项等7项作为预警信息提示内容;工商所可根据网上预警提示信号,事前及时向业户下发《工商信息提示通知书》,促其限期补办、限期改正或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和防止业户延误期限,被动挨罚,从而促其依法、健康经营。对被警示业户涉及证照有效期限的,可提前一至二个月发出警示提醒信息,有的则随整改、立案、通知等及时向业户发出警示或提示信息,以利于业户及时自查自纠。
三、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5月30日——6月20日)。要在认真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召开有关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这项改革重要性和紧近性的认识,确实做到认清形势,明确职责,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日——9月20日)。按照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的部署,围绕各项重点工作,逐项展开。工作中要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压茬开展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的指导、档案整理及扫描录入;要在保质保量近期完成原有个体档案整档、扫录的同时,在今后日常登记信息以及有关奖惩资信等动态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数据库,从而为在全县系统全面推进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奠定基础。县局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调度,确保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顺利开展。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6年9月20日——30日)。对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进行检查验收,在全面总结交流情况的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县工商系统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市、县局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建立和落实责任制,精心组织实施。县局要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注册局长任副组长,市场合同、商广、消保及办案等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 的领导小组,抓好这项改革。要从大处着眼,舍得投入,在人、财、物力等各方面为开展好这项改革创造条件。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县局将**、**两个工商所作为试点单位,注册局和信息中心各一名同志靠上,实行重点帮扶,从人员、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倾斜,做到周密组织,尽快启动,试点的**、**两个工商所力争6月底全面完成任务,在试点基础上,其它18个工商所7月份全面推开这项工作。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防止和克服工作简单化,表面化,一阵风等倾向。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和具体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县局将每周书面调度一次各所工作进展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情况通报调度会,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检查组,进行检查督导;以努力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之,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既需要系统内的各科室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还需要县局、和各基层工商所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全县工商系统各单位必须把这项改革放在一定的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组织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下大气力,加大投入,确保这次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
工
商
局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