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5]6号 【发布日期】1995-02-17 【生效日期】1995-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吉政发[1995]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会议计划管理,保证会议计划的落实,现对政府系统的会议计划管理重新规定如下:
一、一、会议计划管理的原则
(一)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该开的会要充分准备,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开好;不该开的会坚决不开。要依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省政府及本部门的全年任务、工作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工作需要确定全年的会议次数;依据工作的进展情况,按现实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会期。
(二)尽量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规模,缩短会议时间。省政府各部门原则上每年只召开一次会省性工作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3天。能用其他方式和手段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就不开会;能由几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会议不要单独召开;各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以省政府名义开会;严格控制各种表彰会、庆祝会、纪念会等。省级会议原则上开到市、州,除现场会外,一般不到市、县开会。部门会议不要请市、州和县(市、区)政府领导到会。
(三)改革会议形式,大力推行电视电话会议。从今年起,要从集中食宿的会议形式为主逐步转向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为主。凡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解决工作问题的,不要再以集中食宿的形式召开,有关领导和会议计划管理部门也不要再批准召开这类会议。提倡各级领导和部门深入基层,召开现场办公会、座谈会、小型片会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行会议费包干,勤俭节约办会。省财政厅按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会议计划核定会议年度经费包干指标,年初一次到位。计划内会议,一律从主办部门的会议包干经费中列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确定临时增加必须召开的会议外,省财政一律不再追加会议费。要严格控制会议费支出,降低会议开支标准。筹备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会后一律不准在宾馆、招待所食宿;在长春召开的会议,家住长春市区的参加会议人员不安排住宿。坚持谁开会谁拿钱,严禁向基层和直属单位摊派或转嫁会议费用。未经审批擅自开会的,财务部门有权不予核销会议经费。
(五)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和各项会议制度,实现会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直各部门召开的本系统、本战线的全省性会议,除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也不要邀请省政府领导出席,必须邀请的,要先报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意见,各部门一律不得直接邀请省政府领导,省政府领导同志参加一般会议的讲话,原则上不印发讲话稿,确需印发的,承办部门代拟的讲话稿至少要提前3天送省政府办公厅审核。会议审批实行省政府秘书长“一支笔”签批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对先开会后报审的一律不予受理,并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
二、二、会议计划管理的范围
省政府召开由有关部门承办的会议;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由有关部门主办的会议;省直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
三、三、会议计划管理的程序
(一)会议计划的申报。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要在每年的12月15日前将本部门下一年度拟召开的会议计划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直接承办的会议的计划由办公厅秘书处报审。会议计划报审要认真填写《会议计划呈报表》。
(二)年度会议计划的制订。省政府办公厅将省直各部门申报的会议计划统一汇总,经与有关方面协调后,提出初步意见,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核后,报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将省政府拟定的会议计划下达给各申报部门。
(三)会议计划的执行。省政府实行会议计划管理的具体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承办。
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已列入省政府年度计划的会议,各部门要在会议召开前10天将会议申请报告连同会议预算上报省政府办公厅,由办公厅秘书处和财务处分别审核,凡符合会议计划标准的会议,以《吉林省人民政府会议审批通知单》的形式予以批复后方可开会。
虽列入会议计划,但在召开时需要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的会议,需报请省政府秘书长重新审批。
(四)计划外会议的审批。未列入计划的会议,原则上不得召开,特殊情况非召开不可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省政府召开的会议,由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讨论确定,会议费由省财政厅解决;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各类全省性工作会议,经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审核,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批,会议经费由主办部门解决。领导同志不直接批复会议,会议批复一律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
(五)会议的承办及检查落实。经省政府批准召开的会议,承办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会议质量。会议通知原则上谁开会谁办理。大型会议实行出席情况通报制度。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会议计划管理制度,严格会议纪律。各类会议召开后,要认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落实结果。
省政府办公厅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认真检查执行情况,对不经批准擅自开会的部门或单位,要通报批评。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管理系统工作规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管理系统工作规则(试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2011年01月25日 来源: 省政府督查室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政府系统督查工作, 创新督查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督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省政府决定建设督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保障系统安全、有序、快捷运行,依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的意见》(吉政发[2010]10号)和督查工作的有关制度、规范及要求,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该系统为承载具有任务布置、接受办理、反馈更新、查询统计、督办催办、检查考核等功能的电子政务工作平台,是省政府对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网上动态跟踪督办并适时反馈的信息系统。
第三条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指导、协调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和安全保密工作。各联网单位负责本单位系统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保密工作。各单位要指定专门处(室)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条 凡在系统传输的公文或文稿,均要经上传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审查同意,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在系统传输的公文或文稿,与相同内容的纸质公文或文稿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条本规则适用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省政府各厅委办及直属机构等联网单位。
第二章 任务和程序
第六条 系统承载的主要督查工作任务: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主要是指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细化分解的,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的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主要是指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同志批转省政府领导批转件的督查事项;省委领导批转相关省政府领导批转件的督查事项;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的督查事项。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督查事项。主要是指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和省政府领导重要讲话要求落实的督查事项。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专项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是指省政府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每签订的专项工作责任书(状)确定的目标任务。
第七条 工作任务交办方按立项、交(转)办、督办、审核、报告、续办、办结、归档等程序进行;工作任务承办方按接办、落实、反馈、续办、办结等程序进行。
第三章立 项
第八条 立项与审批: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需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方可立项。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省政府领导同志明确批示要求督查督办的事项,应予以立项。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认为需要督办落实的,提出拟办意见,报省政府有关领导审定批准后立项。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专项重点工作任务。省政府与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签订有关专项工作责任书(状)后,即可立项。
凡督查事项或领导批示内容涉密的,不通过系统办理。
第九条 省政府办公厅是立项与督办的责任主体。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由省政府督查室录入并督办。
(二)国家转省政府并要求反馈落实结果和领导批示明确要求省政府督查室督办的事项,由督查室录入并督办;其他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由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录入并督办。
(三)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由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录入并督办。
(四)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专项重点工作任务由省政府督查室录入并督办。
第四章 交办与接办
第十条 督查事项确定后,由交办单位督办人在系统“任务布置”栏进行任务交办,录入有关信息。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事项分类、承办部门、办理时限、落实要求、督办人等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有关文稿作为附件一并上传,有领导批示的要同时录入批示领导、批示内容、批示日期,并将批示原件扫描上传到系统 “批示原件”栏。
第十一条 承办单位收到督查事项接收提示后,打印《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报告本单位有关领导审核确认,向交办单位反馈任务分解、分管领导、承办处(室)及责任人等信息,视为接办督查任务。
各承办单位要保证工作时间系统正常运行,及时查收承办的工作事项。
第五章 督办与落实
第十二条 督查事项交办后,督办人要及时与承办单位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并掌握办理进展情况。在办理时限到期前,系统将向交办、承办双方发出提示,督办人要向承办单位进行电话提示和督促。每次联系和督促的情况要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三条 督查事项办理过程中,需要核实情况或现场督查的,督办人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和督查,必要时要将现场督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向承办单位通报,需要向省政府领导报告的要及时反馈,并将有关情况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四条 交办单位要加强与承办单位的沟通。督办人可以参加承办单位为落实督查事项召开的有关会议或开展的检查、调研等活动,了解、沟通情况,提出落实工作建议。对办理、落实有困难的事项,需请省政府领导同志出面协调的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第十五条 对经督办人电话督促,承办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反馈落实情况报告,且未作出说明的,交办单位应在系统上向承办单位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进行催办,并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要写明催办事项、催办理由,再次明确办理要求和反馈时间。
第十六条 对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催办单》后,承办单位仍未按要求办结并反馈落实情况的,经省政府有关领导批准,交办单位在系统内对承办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责任单位、通报事项、通报原因等情况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十七条 督查事项办理期限:
(一)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确定的督查事项,其办理期限一般截止为当年底。各承办单位要定期更新落实情况,更新期限为一个月,系统以每月的10-15日为更新统计日期。
(二)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和省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确定的督查事项,按照难易和紧急程度确定办理期限。紧急事项,办理期限为5-10天。非紧急事项的办理期限分别为:督查事项比较单一且只需1-2个承办单位完成的,办理期限为10-20天;督查事项涉及多个问题,且需多个承办单位共同完成的,办理期限为20-30天;督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复杂、承办单位多、且落实难度大的,办理期限为30-50天,最长不超过60天。个别督查事项需
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更新落实情况期限为30天。
(三)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专项重点工作任务办理期限截止为当年底,更新期限为两个月,系统以“单月”的10-15日为更新统计日期。
第十八条 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成督查事项确有困难的,应在办理期限到期前向交办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说明办理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原因。交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报经有关领导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并督促其抓紧办理,按新确定的期限上报落实结果。
第六章 反馈与报告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要按照交办要求和办理期限,及时将督查事项办理结果上传系统,反馈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
督查事项要求承办单位研究提出落实意见、工作方案等,需报请省政府会议、省领导研究或审批的,按时上传系统的同时,以正式公文向省政府报送,按照公文传输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条 承办单位的反馈报告要内容完整、事实清楚、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格式规范,涉及其他部门的要事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一条 督办人对承办单位上报的办理结果要对照交办要求进行认真审核,必要时可采取实地抽查或暗访等方式进行核实,核实结果要录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二十二条 交办单位要及时向省政府领导同志报告督办结果。对落实情况能够简要概述的,要简明扼要;对省领导同志特别关注、需要详细了解具体情况的,应形成详细报告。向省政府领导报告落实情况,督办人需拟定《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经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或办公厅分管主任审核后,上报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
第七章 续办与重办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领导同志对《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作出批示后,需要继续督办的,由相关处(室)继续督办。
第二十四条 对办理结果未达到交办要求的,交办单位视承办单位办理情况,提出补办或退办建议。需补办的,电话或书面通知承办单位进行补办和补报;需退办的,向承办单位发《吉林省人民政府督查退办单》,退回重办和重报,并记入系统“督办记录”栏。
第八章 办结与归档
第二十五条 督查事项的办结。
(一)交办单位通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向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报送办理结果后,不需要续办的,由督办人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上传系统,并在系统“任务办结”栏录入办理结果及相关信息后,予以办结。
(二)承办单位将办理结果上传系统的同时直接向省政府报告的,按公文传输程序报省政府或有关领导同志后,督办人在系统“任务办结”栏录入承办单位上报公文的名称、文号、报送时间、报送领导、办理结果等相关信息后,予以办结。
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督查事项办结后,督办人将督查通知单、领导同志批示原件、《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报告单》、承办单位反馈报告(包括承办单位报省政府的公文)等文件和材料整理立卷,妥善保管。需要移交省政府办公厅档案室统一归档保存的,要及时移交。
第九章 汇总与考核
第二十七条 省政府办公厅定期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总汇,汇总情况上报省政府领导,并在系统上进行通报。
第二十八条 经年终统计,承办单位因承办的督查事项被催办、退办并在系统内受到通报批评的,作为省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依据。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2000]40号 【发布日期】2000-11-01 【生效日期】2000-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
(吉政发〔2000〕40号)
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日前,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国发〔2000〕30号),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0〕30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切实加强管理,精简各类会议
(一)继续大力压缩会议,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今后,由省政府各部门承办的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仍严格按计划管理,由省政府办公厅编制会议计划,并履行呈报审批手续;确需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计划外会议需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以部门名义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每年一般不得超过1个。因特殊原因必须超过1个的,要在开会前10天报送省政府办公厅审批,并在报批中说明理由。
(二)要从严控制会议层次,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原则上只开到市州,必须开到县(市、区)的会议,要报经省政府秘书长审批。严格限制邀请地方政府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确需邀请市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或分管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的,要报省政府批准。
(三)尽量压缩会期,提高会议质量。会议主题必须明确,准备要充分、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召开的会议要尽量压缩会期,减少与会人员。凡以部门名义召开或部门承办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除全省计划会议、全省经贸会议等少数会议外,会期一般不得超过2天,与会人员一般不得超过150人。几个会议时间相近、参加人员相近的,一般情况下要采取捆着开、套着开的方式进行,会期不得超过3天。
(四)改进会议方式,提高会议效率。凡属没有讨论内容的会议都要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贯彻国家会议精神的会议,原则上也要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可以直接开到基层,避免层层开会,层层传达。
(五)大兴勤俭之风,反对奢侈浪费。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得超标准使用会议经费,不得挤占其他经费,不得摊派和转嫁经费负担;不得发放会议纪念品;尽量减少在外地开会,不得到国家明确的12个风景名胜区和省内的风景名胜区开会;不得在会议期间或会议前后组织公款旅游活动;会议场所要尽量安排使用机关内部宾馆、招待所和礼堂。本部门没有内部宾馆、招待所或不具备会议接待条件的,应到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的宾馆召开,不得租用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豪华宾馆和高级饭店开会。
(六)严格控制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应由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不得要求以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一般不要邀请省政府领导同志出席部门会议。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由部门承办的会议,如邀请省政府领导同志出席,要在会议方案中明确,履行呈批手续。
二、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精简文件
(一)要继续贯彻执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精简省政府发文的通知》(吉政发〔1992〕32号),严格控制发文升级,严格控制发文数量,严格控制重复性发文,减少例行公文。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
(二)要充分发挥《吉林政报》这一政府文件标准文本的作用。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无密级的普发性文件,全部在《吉林政报》上刊登。按规定印发的少量文本,只发市州、县(市)政府和内容涉及的省政府有关部门一份。
(三)要加大电子公文传输的力度。今后需翻印的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和省政府办公厅《内部情况通报》、《参阅文件》除带有密级的外,均通过电子公文形式传输下发,取消纸质发文。
(四)各部门要在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和减少审批事项上多下功夫。在此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本部门的发文总量减下来。要严格控制向地方政府发文。除与地方政府商洽工作、征求或回复意见外,未经省政府批准,各部门不得向各市州、县(市)政府发文。
(五)严格控制部门内设机构发文。部门内设机构不得对外行文。代表吉林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冠有“吉林省”字样的部门内设机构,可以对外行文,但必须严格限定在职责范围内。各部门要加强对内设机构发文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擅自对外的行文,要立即予以撤销。
(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凡本部门权限范围内能够解决或通过部门间协商能够解决的事项,一般不要请示省政府;凡本部门发文或几个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不得要求省政府批转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
(七)要认真做好各种简报的清理、整顿工作。各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大力压缩简报的种类和数量。一个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一种简报。简报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套话,力戒形式主义。要尽量利用信息报送渠道反映情况,凡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的,不再以纸质形式传递。
三、三、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和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今后,各部门应于每年的1月底以前将上一召开全省性会议和印发文件的情况向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省政府办公厅要对各部门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对各部门召开全省性会议和印发文件的有关情况予以通报。
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参照本通知精神,对本地区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做出相应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十一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吉林省统计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吉林省统计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按照统计系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局对信息化建设、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实际,为保障网络畅通、稳定、高效运行,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特对网络安全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一部分 组织管理与责任划分
第一条 全省统计系统各级单位、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明确一位领导具体分管。
第二条 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级统计机构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开展网络系统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逐级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 全省统计系统各级单位、部门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岗位,网络安全员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吉林省统计局网络安全保密领导小组是全省统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对全省统计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并对全省统计系统网络安全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各地统计系统的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
第五条 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是全省统计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全省网络安全工作的统一规划、技术策划、工作协调、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安全监控、审计汇报、培训辅导等。第六条 全省统计系统广域网部分各个节点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省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维护和安全技术管理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各地统计机构本地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在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由各地统计机构的技术部门负责。
第七条 省局机关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由省局办公室负责,各级统计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保密由相应单位的保密部门负责。
第八条 全省统计系统各级单位应建立重大网络故障防范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网络故障、网络系统受到侵袭,应当及时按照预案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 网络管理
第九条 新增广域网节点必须经过省局数据管理中心审批。凡未经审批建立的网络连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有权要求相关部门断开。
第十条 全省各级统计部门互联网接入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严格控制互联网接入口和接入终端数量,每个单位只允许有一个互联网出口。并且应当加强互联网接入终端和互联网接入口的安全保密管理,采取入侵防范、恶意代码检测等措施,增强防范信息泄露和窃取能力。
第十一条 全省各级统计部门需将本单位互联网接入情况(接入时间、带宽、运营商名称以及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手段等)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登记备案。
第十二条 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拆卸和安装网络设备。
第十三条 网络参数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更改,须将修改方案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批准、备案。
第十四条 各单位不得随意更改网络拓扑结构。
第十五条 各单位、各部门不得任意修改网络设备的IP地址,特别是重要设备的IP地址,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确需修改的,必须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审批、备案。
第十六条 未经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批准,各单位不得擅自将其它网络设备接入统计系统网络,如:无线网络设备等。
第十七条 与网络及系统安全相关的一切设备和线路统一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安装、连接、设置和维护,未经数据管理中心许可,任何人员不得擅自改动。
第十八条 省局数据管理中心应建立健全网络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包括网络硬件设备采购情况、软件的安装使用情况、IP地址分配情况和出现的故障记录情况以及设备的配置参数等。
第十九条 要运用可靠有效的网络监控工具,加强对网络的安全运行监控,发现异常或故障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各有关负责部门和网络管理联络员要保障本机构的统计广域网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发现或接到故障报告,要在第一时间排除故障,暂时不能排除的故障,要向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报告故障现象,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派员协助处理。各单位的有关负责部门和网络管理联络员要积极配合故障排查工作,对发生相互推诿导致延误故障处理产生不良后果的,要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部分 网络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吉林省统计局制定的安全策略实施安全管理。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全省统计专网与互联网物理分离的有关规定,禁止内、外网混用。系统内部网络与外部因特网网络物理上必须隔断,全省各级统计机构不得私自建立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连接(包含无线连接);不得私自建立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网络连接;不得私自建立远程拨号接入的网络连接。凡未经审批建立的网络连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有权要求相关部门断开。
第二十三条 所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安全部门的认证并经国家统计局或省局测试后推荐。未通过安全检测的网络安全设备不得接入统计系统网络。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对本单位所使用的安全设备必须安排专人负责,适时调整安全规则,加强对安全设备的监控,及时整理安全报告。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重要设备的口令管理,口令由专人负责设置并定期修改和存档。口令不能采用常用字符串,长度应不少于8个字符。
第二十六条 严禁各岗位人员越权操作,对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应分级加设口令、规定用户访问权,以防止非法用户或非授权用户对数据和文件的访问和修改。
第四部分 运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定期检查网络设备及线路的运行情况,定期测试网络到各节点的连通性,监测网络运行状态,了解网络运行质量,做好网络日常运行记录,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八条 定期检查各类主机的资源使用情况,确保主机正常运转。
第二十九条 对网络、主机运行中的重要事件做好记录,对网络、主机运行故障要及时发现、分析、诊断,并采取措施尽快使网络、主机恢复正常运行,做好故障排除记录。故障无法解决的,应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及上一级信息安全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 操作人员不得修改计算机名、Host name等参数。
第三十一条 操作人员离开岗位时,应及时退出计算机操作界面,以防止他人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
第五部分 备份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单位必须认真做好数据备份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以提高数据的防毁能力和系统恢复速度。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按照要求做好信息数据、系统软件、参数设置的备份工作,数据库备份必须及时,备份介质必须异地保存。
第六部分 机房管理
第三十四条 新建和改建主机房应符合国家标准《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9361-2011)。其他计算机设备较集中的场所如因实际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也应努力做好防雷、防尘、防磁、防潮湿、防静电、防火、防小动物等防护措施。
第三十五条 建立计算机网络机房管理制度。
保持机房内设备整齐清洁。进入计算机网络机房前,进行必要的除尘处理,换鞋入内;计算机网络机房内严禁吸烟、吃零食和从事其他不相关的工作,严禁带入和存放各种易燃、易爆、腐蚀和强磁、强辐射物品。
机房内设备未经机房管理人员许可不得随意挪动、拆卸和带出机房。如机房内设备确需变动的,须经机房管理人员同意,并履行登记手续后方可进行。
外单位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机房。因工作需要需进入机房的,经信息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在信息主管部门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并履行登记手续,记录进入机房人员的姓名、事由、进出时间等。
第三十六条 严禁机房用电超负荷运行。机房管理人员要熟悉各类设备电源和照明用电以及其它电气设备总开关位置,掌握切断电源的方法和步骤,发现隐患和火情时,应积极处理、及时报告。
第三十七条 定期检查计算机机房配备的专用空调设备,掌握专用空调设备的工作状况,定期清洗空调过滤设备,确保空调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十八条 定期检查机房供电电源、开关等电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十九条 定期检查消防设备、灭火器使用年限情况,确保消防效果。
第四十条 定期检查机房的门窗,做好机房防盗工作。
第七部分 终端计算机安全管理
第四十一条 所有接入全省统计内网的计算机,必须安装注册国家统计系统客户端安全管理客户端。
第四十二条 全省统计系统专网以及各单位自行接入的互联网均为非涉密网络,带有涉密信息的计算机不得接入这两个网络中。
第四十三条 全省统计系统专网及互联网的接入终端应当标注禁止处理涉密信息的标志。
第四十四条 使用全省统计系统内部网络和自建互联网中,不允许有下列行为:
(一)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二)在互联网网站、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等发布国家秘密;
(三)使用互联网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等办理涉密业务,或者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四)使用网盘、云盘等互联网存储服务存储国家秘密;
(五)在互联网各类网络传媒的制作和播放中涉及国家秘密信息。
第四十五条 严禁在网络上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包括互联网)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
第四十七条 各单位应按照要求安装、配置相应设备和软件。不得随意增加或删除计算机上统一安装的软件。
第四十八条 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一经确定用于外网或内网,不得随意改动,确需改动的,须报请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同意,并对计算机做出相应的信息安全保密处理后方能实施改动。
第四十九条 及时清理系统内部网络中不用或不常使用的计算机。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中不安全、不用或不常使用的服务必须关闭。
第五十条 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补丁程序必须及时安装。
第五十一条 必须加强交换机冗余端口的管理。未经允许,外来计算机不得接入系统内部网络。
第五十二条 所有工作机必须安装实时监控防病毒软件,各类服务器必须安装病毒防火墙,在重要网关上必须采用网关级病毒防护。所有防病毒软件产品必须及时升级,并定期在网络上查、杀计算机病毒。
第五十三条 各市(州)数据管理中心(计算中心、计算站)负责本单位的计算机病毒监控。定期将防病毒情况进行上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
第五十四条 建立全省病毒档案信息库,积累病毒档案信息和查杀方法,以便根据病毒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查杀方法。
第五十五条 建立病毒通报预警机制。各单位在内网上检测到病毒,必须及时查杀并报告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省局数据管理中心在接报后,应立即向省局发出病毒警告。各单位在上报的同时,须做好事件的详细记录工作。
第五十六条 加强移动存储设备的管理。各单位存放有数据业务和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及信息数据的存储介质,严禁外借。因工作需要确实需要外借时,系统内借用的,应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系统外借用的,必须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移动存储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查杀病毒处理,重要设备上不得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未经许可,外来移动存储设备一律不得使用。
第五十七条 加强共享目录、FTP、Mail、Web的管理,交换文件不允许使用共享目录进行交换。
第五十八条 禁止在工作机和服务器上使用来历不明的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或安装运行游戏。
第五十九条 对发现病毒但无法清除的计算机应立即断开网络,彻底清除病毒后方能连入网络。
第八部分 Vpn及电子邮件用户管理
第六十条 统计系统内部Vpn账户用于统计系统内部员工暂时没有条件接入全省统计系统内部网络,确因工作需要需通过国际互联网接入全省统计系统内部网络的计算机用户。全省统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用于统计系统内部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交流和文件传输。
第六十一条 统计系统内部vpn及电子邮件用户账户管理工作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申请创建vpn账户、电子邮件账户及开通有关统计网络资源需由市(州)级统计局提出书面申请;
第六十二条 统计系统内部vpn用户及电子邮件用户需加强用户口令管理,增强口令复杂程度,密码长度应在8位以上,须包含数字、字母及字符等内容,并定期、及时更改密码;
第六十三条 统计系统内部vpn用户及电子邮件用户不允许外借,各单位如有人员变动,请及时将人员名单报送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省局数据管理中心网络管理员将定期对vpn账户及电子邮件账户进行清理。
第九部分 检查和监督
第六十四条 各单位必须签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承诺书”,向省局承诺负责本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第六十五条 各单位必须对日常运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若发现问题和隐患必须以书面的形式上报省局数据管理中心。
第六十六条 省局定期组织对各单位、各部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列入相应的考核范围。
第六十七条 省局不定期组织对服务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的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安装应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部分 奖励和处罚
第六十八条 对在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和取得技术成果的,将给予表彰。
第六十九条 对违反网络安全管理规定,致使发生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断等事故,将视情况情况追究当事人直接责任和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其他恶劣影响的,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报省局党组,由局党组负责处理。
以上条款,由省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解释。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其它相关办法和规定的条款与之冲突,以此规定为准。
第五篇:吉林省非机动车管理规定
吉林省非机动车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非机动车辆的使用、交易,维护非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驱动的自行车、三轮车、用于载货的手推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非机动车管理。
第四条
市、县(市)、区公安机关是非机动车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职责是:
(一)办理非机动车牌(证)照;
(二)办理自行车落籍、迁移、过户手续;
(三)查验非机动车牌(证)照;
(四)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管理本辖区的非机动车停放场所;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自行车购买人须在购买之日起___日内,持自行车专用发票和居民身份证到当地公安机关非机动车管理机构办理落籍手续;车主须持自行车专用发票(或单位、街道证明信)、居民身份证明到当地公安机关非机动车管理机构换领分合式牌照。
第六条
个人之间通过买卖、赠予或其他原因进行交易,需变更自行车车主的,新车主须凭原车主的牌照、自行车专用发票、本人身份证明到当地公安机关非机动车管理机构办理更名过户手续。
禁止非法交易。
第七条
自行车、人力三轮车、载货用手推车的牌(证)照实行年检制度,并按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八条
市、县(市)城区范围内非机动车须按规定在指定地点停放,不得乱停乱放。
第九条
凡捡拾的非机动车一律交当地公安机关,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其据为已有。公安机关每年应定期公布检拾和收缴自行车的牌号、车型等,车主可凭有效的合法证明前去认领,对公布之日起___日内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公安机关应上缴财政部门。
第十条
非机动车在使用期间,使用人应当保持牌照齐全和车闸、车铃、反射器等完好有效,要保持车、牌一体,牌照不得随意拆卸、分离。
禁止在非机动车上安装机械装置。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五条规定,未办理非机动车落籍、迁移、申、换、补、领非机动车牌(证)照及年检手续的,处以___元至___元罚款。
(二)违反第六条规定,非法从事非机动车交易的,处以___至___元罚款。
(三)违反第九条规定,将捡拾的非机动车留作自用或转让他人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以___至___元罚款。
(四)违反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在非机动车上安装机械动力装置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当事人处以___元罚款。
第十二条
当事人对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
行政其工作人员应秉公执法,依法行政,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者,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公安局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