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朔城区一中人才工作报告材料
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
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
朔州市朔城区一中
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牢固树立“目标理念引领人、信任支持鼓励人、人文关怀凝聚人、创新机制激励人、搭建平台发展人、人和校兴吸引人”的用人理念,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把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凝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与学校发展相协调,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凝聚了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树立目标理念,锁定人才强校的战略方向
2005年以来,我们立足校情,登高望远,客观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构构建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有中国灵魂教育,育有世界眼光英才”的办学目标,确定了我校“坚持党管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稳定和用好人才四个环节,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教育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为师生更好服务,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人才队伍”的人才强校战略思路。着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空间,并使之自觉内化为全校行动的方向,前进的明灯,共同的理想。
二、转变用人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业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论资排辈、平庸过渡的观念,倡导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积极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和创业环境,树立“识才之眼、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胆、扩才之意”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二是着力培养五支队伍。着力培养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责 任心强的班主任队伍、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甘于奉献的教辅后勤队伍、志存高远的学生队伍,努力建立培训提高、教育策略、名师培养、师徒结对、校本研修、组织引导和鼓励褒扬的人才支持体系。为五支队伍搭建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留够尽心工作的信任空间,给予激励和欣赏,让其建立信心、干得舒心、做得顺心、事业称心。
三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选拔方式,将“口碑好、能力强、肯做事”的教育教学骨干充实到干部管理队伍。学校目前涌现出政治前途光明的中青年干部,年轻有为的学科教学专家和教学能手,经验丰富、荣誉满载的德育骨干,形成五支队伍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施展才能的生机勃勃的创业局面。
三、创新人才机制,激活人才建设的四大环节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引进、激励、使用、培养人才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以人才工作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做强事业,筑巢引凤。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朔州市教育发展状况,2005年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攀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现正朝着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化、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三晋一流名校名校的新目标迈进,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二是腾笼换鸟,优化结构。按职能、任务和性质进行编制分类,努力精简和压缩非教学科研人员,腾出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编制,严把入口关,在不断换血中优化人才结构,确保专任教师编制占学校编制的85%以上。三是拓宽渠道,八面引才。坚持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模式。通过人事考试补充新教师、面向社会招聘各类管理人员、从其他学校调入经验型教师、加强培 训等多种形式,调整、充实和改善人才队伍。2011年,校长王尚携相关工作人员亲赴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选聘了13名优秀毕业生到校工作,到学校工作对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作出了有益探索。
2、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一是建立聘任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的全员聘任制。以职务评聘为杠杆,对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破格申报和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学校加大各类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制定了《岗位津贴实施办法》、《高考奖发放方案》、《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等制度,进一步使分配激励机制趋于民主、科学、合理。各类津贴、奖励、绩效分配突出岗位,重视业绩,向一线管理人才、一线教学科研人员、骨干教师倾斜。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打破平均主义,构建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三是规范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客观、公正、准确、严格”的原则,配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了《教职工考核细则》等配套措施,以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端考核、全员考核和年度考核“三结合”的考核方式,实行科学、合理、全面地考核。构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组内评价+领导评价”的职业评价体系,力求“目标、过程、效果”的有机统一。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型、研究型、奉献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实施培训提高工程。采取校本培训、学历培训、继续教育短期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师徒结对工程。新老挂钩,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出“一 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骨干”的培养目标。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在朔州市乃至省内有知名度的教师。实现人才从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从2009年以来,在朔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每年开展教师招聘工作,目前学校拥有着一支素质精良、教艺精湛的领导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研究生学历81人(其中硕士68人,研究生5人,双学士8人)中学高级教师8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教学能手各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省人大代表1人,省市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人,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50人,省市级优秀(模范)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得者86人。四是实施科研工程。坚持教学、科研、教改“三教并举,科研促教”,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和教改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人为本,加大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国际化、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三晋一流名校。
第二篇:朔城区一中2014年高考喜报
朔城区一中2014年高考喜报
杏坛常飘芬芳韵,士林满聚探花郎。2014年高考,我校又一次获得大面积丰收,后进生集群化擢升为优等生,优等生大批量孵化为尖子生,为朔州教育赢得历史性殊荣!特向全市人民报喜:
☆尖子生兵团首竖朔州高考新地标:
☺640分以上16人,达北大、清华录取线5人(含空飞1人),创造了“顶尖生人数晋北地区最多、校史最多”的辉煌成绩;
☺尉婧同学以688分的优异成绩,勇夺全省理科第八名,位列省会以外所有学校理科第一名;
☺孪生姊妹尉婧、尉倩同学高考成绩优异,联袂圆梦清华大学,即将成为清华办学历程第二个佳话、朔州高考史上第一个美谈;
☺白佳文、赵连举、张志伟同学也已稳操清华/北大 “入门券”。
☆ 应届生达线再度赢得我校高考新突破:
☺一本达线630人,同比增长120人,占比统招生55%;
☺二B以上达线1235人,同比增长119人,占比报考人数62%; ☺4名同学挺进清华、北大已胜券在握。
☆ 一本院校达线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
☺全校一本院校共达线1010人(其中文科178人),一本达线率达25%。☆二B以上达线持续保持增长势头:
☺全校共达线2600人(含文科540人),同比增长80人,总达线率达65%。群雄逐鹿独问鼎,百花争艳绽奇香。“低进高出、优生尖出”的闪亮成绩,究其根本,出自连续三年名校招师、优师荟萃的教师群体;探其保证,来自考评赛讲、增值性评价等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考评机制;考其关键,源自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区教育部门的悉心指导;寻其动力,由自社会各界、父老乡亲的热切关怀和倾囊献策。值此佳音传送、喜庆登门之际,校长王尚携全体师生员工深表谢忱、再致敬意!
朔城区一中
2014年6月26日
第三篇:朔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朔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对我区人才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下面就我区人才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人才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使用和培养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今年我办在这一方面作了了大量工作。
全年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加大人才引进、盘活、培养和使用的力度,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全面促进各类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一是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成立了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门会议对人才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同时,根据省、市委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区人才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了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完善了人才信息库。今年年初,为深入贯彻省、市委人才工作有关政策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市委人才办的领导下,我们朔城区人才工作办公室有关人员深入到全区100多家民营企业中进行深入细致地全面摸底调查,摸清了企业人才信息,建立了朔城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信息库,将朔城区行政区域范围内且资产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64家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术岗位三种人才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凡是符合入库条件的(包括企业的信息和个人的资料),全部输出入到微机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将有关资料上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建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相互衔接、动态更新的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信息库,充分发挥了党管人才的作用,并为民营企业做到了及时提供人才、技术、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进一步加强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提升了我区的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完善充实了人才信息库,使人才信息基本情况做到了查阅简捷、方便、快速,强化了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推动了我区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三是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首先,我们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各单位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宣传“人才工作”的做法,为聚才、育才、用才提供经验。在全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去年6月,根据晋组通字(2007)3号《关于推荐选拔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的通知》和朔组通字《2007》19号《关于评选朔州市首届优秀拔尖人才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们朔城区对符合报名条件的各类专家和拔尖人才进行筛选,经审核确定,报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5名,报朔州市优秀拔尖人才共23名,涉及医院、学校、农业、林业、水利、煤炭等行业,于2007年6月将申报盘和资料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这些高级专家和拔尖人才均是在本行业、本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工作骨干,通过这一做法,有效地发挥了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典型、模范、带头作用,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坚强的人才保证。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人才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建议上级领导尽快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尽快配齐人员和相关的必备办公设施,划拔专门经费,以便我们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努力使我区的人才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服务大局,科学管理,创新方法,为实现人才强区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朔城区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朔城区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朔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校自始至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反复研讨建设工作,几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目前总体情况。我校历来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次向省、市、区财政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课程课件的采集、制作,实现课程音像资源共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学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装配有财会模拟室1个、平面设计多媒体教室2个、机电汽修实训基地各1个、多功能厅1个、建成拥有60台的计算机室2个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室17间,互联网接入率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58%,机电、汽修、计算机、平面设计、财会等多个专业可实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
(二)信息化建设采取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利用暑假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师现有计算机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分出层次,逐层培训,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业技能,还要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网管人员和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理念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力。
2、以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提高师资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我校也举办此项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实训基地教学设备装备有高端技术软件,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配备先进的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在建设好学校网站同时,努力搞好校园网建设,建立校园网管理信息平台。
(三)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特色经验
1、初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网络化。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为部分教室、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并武装了2个多媒体机房。学校将互联网引入到校园中,使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含量。
3、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在全校内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校上至校长,下到学生都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现代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现在我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基本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许多环节。
二、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重点是资金投入问题。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敏感的话题,我校信息化前期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2016年,拟重点建设完善机电、汽修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包括实训设备),如此大的数额将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大的“瓶颈”问题。
2、一少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不少教师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即使有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施也不用,使之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先进设施的功能只发挥出极少的作用。
3、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非常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我校在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近几年来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功能,浪费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教师的培训、内部的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不够重视,对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太高,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接触比较少。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尚未建成,目前只是仅仅接入了互联网而已。
三、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考虑
1、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必须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职业学校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其次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及网上操作能力。在近期3—5年内分期分批,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及“全员化培训”的形式,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原则和方法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的教师队伍。
3、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首先,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网络技术。其次,要鼓励教师在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4、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近5年内逐步给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使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每10人一台电脑,同时给所有教学班级装备网络教室,实现真正的现代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5、成立信息化中心。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信息化中心”,建立学生电子图书档案馆,同时利用校园网发布各种信息。尤其要制作好本校的网站,以便让教师学生通过本校网站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
四、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
1、加强沟通合作,优化各学校间的资源配置与共享。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合作共赢是关键。政府部门应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鼓励辖区内各职业学校、单位、教育机构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加速实现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2、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进新观念、新方法,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等的理论研究,以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各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工作。
3、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第五篇:公司人才工作报告
公司人才工作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十三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编制调研工作的通知》(甘组通字〔2015〕146号)文件精神,我公司对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才情况与主要工作
截止2014年12月底,我公司本部在职员工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 人,本科学历 人,大专学历 人,大专以下学历 人,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在岗员工总数的 %;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 %,其中高级职务 人,中级职务 人,初级职务 人。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省”、“人才强企”战略,努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引、培、用机制,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改善,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和改善人才工作:
1.充分用活现有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修改完善《 》,探索与市场接轨的政策机制,完善了干部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使用和提拔表现突出的年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2.积极创造人才队伍建设的平台。我公司几年来,不断做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公司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还不完善,新进人才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还比较长。
2.个别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如金融、经济、财务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开发型和高技能人才紧缺,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整体人才和技术队伍有待于进一步稳固。
3.人才激励不足,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完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专业的尖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还比较小,稳定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建议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下一步,公司将根据发展需求,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为公司的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持。
1.树立“人人是人才,岗位出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发掘和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实行以内部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2.通过不断改革用人和干部提拔机制,源源不断地吸收有知识、有才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公司发展、创业,逐渐形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