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报告首先通过对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外高校的差距与异同,其次调研国内八所著名高校对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情况,以期为我校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关注本科教育,品评国外人才培养之优劣,并以资借鉴。
(一)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大发展又在
总体上确保了高质量、高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与大学本身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法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与英国相近,在为数众多的法国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有约十四所大学校,其实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
法国大学校学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预备班已学习两年),进入大学校后的三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工程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三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年的学习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业或国外的学校完成。实际上,多数学生第三年的学习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大学校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特别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业务扎实,更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师。
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综合培养,使本科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巴黎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学校应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
此,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
德国的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设置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在主体学习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实践环节体现为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主要途径为:企业实习,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双元制”专业等。
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合作模式。“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其特点为: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编制上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养成综合适应能力的人”,作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首要目标。教育政策也一直是这一导向,提出本科教
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这表明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培养探索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各个大学根据本校的理念和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一元化的体制,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大学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1)共同的趋势
课程设置中基础科学是全部所有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短短的求学期间要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
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左右,法国的高等学校其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可达40%~60%左右,此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基础课比例分别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性课程已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
l、基础课程设置综合化
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科综合。如美国的麻省理工
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修完72学分的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另如德国的柏林科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向。
2、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实习、重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的选修上,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事实证明,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思维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开设的选修课程恰恰为培养和造就通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法国高校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日本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30%~50%。美国和英国的选修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选修课程虽然总量较少,但每年均呈递增趋势。澳大利亚则和英国的情况类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始终贯彻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各类课程配置比较均衡、全面。在实践上,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比较注重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为此,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德国的综合大学积极发展新学科,把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各高校及时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增设新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设置考虑为社会服务,也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设置和改变一门课程既考虑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是否选学这门课程。学校每两年对已有课程要进行回顾与审核;新设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学院提出足够的证据,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情况,成本核算,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批新设或调整的课程。
(三)国外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的反映。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也有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评判的标准是能否适合一个国家的社会
发展水平,能否适应并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观念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多样并存。从50年代我国就开始学习苏联的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学习了“舍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又借鉴了“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校修读课程,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时半时还未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加之办学条件有限。因此,虽然也在着手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则举步维艰。
2.教学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公开化。而美国更重视的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对“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敢想、敢说、敢问是国外学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
研活动,开阔思路,提倡“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如何应付一个新的空间”。以悉尼大学为例,学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学,把科研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设立教学学院,研究教学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开展向学生了解教学质量的调研,以此对学校课程作出调整。在教学上提倡和实施探讨式教学,澳大利亚大学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与学生讨论,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我国的教学方法则比较呆板,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谈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学。据调查表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知识是最好的。但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国内著名高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选择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
大学等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加以列出,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是综合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则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这八所高校本科教育在本国都堪称翘楚,同时也都是本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的先锋。
1.北京大学
通过实施元培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基础和实践环节,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已形成了元培学院、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和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辅修与双学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元培学院教育组织模式和北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跨学科人才。
大多数院系都开设了双学位或辅修课程,全校选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保持在30%左右,双学位和辅修教育已经成为北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在试验项目中建设高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项目组学生开设课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逐步缩减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高质量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重视通过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把学术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组织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与科研实践。着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2.南京大学
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数年来以教研项目的形式先后立项建设了94门通识课程、167门新生研讨课程。在所建成的94门全校通识课程中,文学艺术与美感类课程30门,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类课程14门,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类课程13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类课程11门,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类课程11门,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类课程10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类课程5门。目前,南大新型课程体系已初见规模,并开始向结构优化和内容精炼方向发展。
力争在不突破专业建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专业的浓厚色彩,并通过降低专业学分数等手段大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数学系为例,该系除为全校学生开设公选数学课之外,将其专业课程最大比例对外系学生开放,同时降低5个专业课程学分,聘请商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精算数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通信与网络”、“软件工程概论”、“数字图像处理”
等一系列选修课,这些开课老师也参与指导数学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3.中山大学
深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各类课程的科学分布,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交叉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模块与课程梯度,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为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高年级学生的分类培养创造条件。
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拓展理工科和医科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增进教学与科研及产业实际的融合,加大实习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多学科思维的培养,继续加强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板块的质量内涵建设。具体措施有:(1)建设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的分类通识核心课板块;(2)拓展工具类和方法论领域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设置专业导读类学术讲座课程或新生研讨课(以1学分为宜)等。明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修读总体要求和核心通识课程各模块的学分要求,形成有利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强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教学内容,夯实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教学,形成逐级递进、体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必修课体系,使学生建立宽厚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基础。
建设面向学术研究、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从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构成等出发,开设高质量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引入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结合相关专业认证与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与行业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山东大学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按照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标准和国际认证标准要求设立课程,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学时和学分比例。在学校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各学科大类搭建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思想;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力求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营造好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通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分类规划和重点建设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平台,构建富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创新教育,构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理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框架,推进学科大类培养。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科学重组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减少课内必修学分,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交叉复合培养乃至综合型发展,减少学生的修习总学分,适当压缩课内学时。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打破跨院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学生选择空间。
5.清华大学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分减少到170分。如果按照一门课2至3学分来算,这就意味着学生至少可少上10门课。此举是为了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所“削减”的课程一方面是某些适应性窄的专业课,这主要是由于新教学计划调整后,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基础素质;还有些课程由课内必修变成了课外学生实践,另外也有些课程在课时方面有所压缩。据介绍,新培养方案强调必
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
在全国首开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感受科研,学生每学期可以选修8个不同院系的教学单元。
6.浙江大学
深入实施前期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培养、后期宽口径专业培养和跨学科学习。
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力度和广度。注重通识课程内涵提升和类别整合,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增加“通识教育实践”环节,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按培养大类进一步整合大类必修课程模块;注重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工学、法学、医学等执业资格要求的大类课程模块;各专业可根据对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从大类课程平台中选择适当课程组合,以更好衔接后期专业教育。
建立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逐步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专业课程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缺失。
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凝炼了一批精品课程和荣誉课程,精心打造量大面广的核心基础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为本科生开课,要求教授每学年领
衔为本科生开课不少于2门;较大幅度增加课程门数,尤其鼓励多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改进选课系统,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
加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班化教学等;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要求所有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拓展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项目空间;建立多维学习与成长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
各学科专业设计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供学生跨学科修读,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各专业第一学年通识必修和大类必修课程中确定并公布不超过5门的专业前置课程,以方便学生跨大类修读。修读专业前置课程是学生确认主修专业超容量时的重要考察指标。
保证通识课程平台和大类课程平台有充足的课源。加强“导论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工作,改革开课机制和考核方式,确保课源充足,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行新生英语分级考试工作,合理确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增设“通识教育实践”必修环节,前期安排专业指导性
教学计划解读和选课导航等内容,后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等内容。
7.华中科技大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领导意识和公民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近几年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增强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因材施教落在实处,为学生选专业、选课,辅修及攻读第二主修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推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大类平台课程。
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导论和研究方法类的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工科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程,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整合,构建和充实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模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数量,在控制总学时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学时,缩减理论学时。
8.大连理工大学
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通过整合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四、结语
综上,一个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不仅凝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而且也体现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实践效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我校先后制定2008版和2O1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目前已启动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鼓励各专业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打造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强化专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要求改善课程结构,优化和梳理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课程开发理念和课程模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需求,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应的学时、学分要求。
2.减少理论课总学时,尤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推行研讨式教学,将课程学时设置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讨学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减少课程总门数。整合、优化、精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错位和交叉等问题。
4.更新教材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引入课堂、教材。
5.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制定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负责教授制。
6.工科专业要高度关注“华盛顿协议”与专业认证。知晓本专业的国际认证标准,围绕标准提高专业办学水准和提升教学质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专业人才培养。
第二篇: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30101 专业名称:法学(Law)
二、所属一级学科
代码:0301 名称:法学
三、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系统掌握当代中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具有较强法律意识,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受到良好的法学思维和法律事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3、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4、正确解读我国现行法律和党的现行政策。
5、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良好语言表达和表述能力。
6、具有较强的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
8、具有法律职业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9、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主要(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法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法律咨询、专业讨论和辩论、参与法律援助、社会调查、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教育等。
七、学制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52学分。
八、毕业条件
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包括各实践环节(公益劳动、军训、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合格;须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相应成绩;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水平(或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五级水平)考试并取得证书;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体育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九、学位授予
经审核,符合《青海民族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十、学分计算
1、课堂教学。普通理论教学(含实验教学)课程18学时计1学分;公共外语课程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计算机上机课36学时计1学分。课时换算为学分时,四舍五入,小数点后不保留数字。
2、实践环节。以教学周数为基数,原则上每周计1个学分。
3、课外学分:(1)阅读专业书籍20本计1分。(2)听学术讲座20次(不限法学院组织的)计1分。(3)社会调研2次并写出两份调研报告计1分。(4)《学生课外学分登记册》中课外学分登记要求核算记载的其他计1分。
十一、学分(学时)构成1、总学分、课堂教学总学时构成课堂教学学分(学时)实践环节学分课外
学分总学分课堂教学
总学时
理论教学学分(学时)实验教学学分(学时)
学分学时学分学时
***5224962、课堂教学学分构成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意选修课
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
4157141010
十二、课程设置流程图
十三、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课内学时周学时分配
学时讲授学时课内实践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设计学时第一
学年第二
学年第三
学年第四
学年备注
12345678
14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随机
课
堂
教
学必
修
课
程公
共
基
础
课
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5642143+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725418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1725418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15436182+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2828
2就业指导118181
英语11272272444
4计算机基础492464642
体育41361362222
普通话训练236362
大学语文2/036/036/02二选一
写作2/036/036/02
军事理论114141
 
;公共基础课程合计4***
专业课程法理学4564
宪法学342
3中国法制史3543
刑法学712643
民法学712643
刑事诉讼法学3543
民事诉讼法学354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3543
国际法3543
国际私法3543
国际经济法3543
劳动法学3543
环境与资源法学3543
知识产权法学3543
经济法学3543
商法3543
必修课程合计57998
课程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课内学时周学时分配
学时讲授学时课内实践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设计学时第一
学年第二
学年第三
学年第四
学年备注
12345678
14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随机
课堂教学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法律文书23622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4学分即7门课
犯罪学23622
房地产法23622
婚姻法23622
物权法23622
合同法23622
外国法制史236112
西方法律思想史236112
金融法23622
证据学2362
专业限选课程合计14252
专业任选课程犯罪心理学2362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0学分即5门课
中国法律思想史2362
刑事法律诊所2362
民事法律诊所2362
公司法2362
证券法2362
税法2362
法文化236&n
bsp;(美)A•L•科兵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
7欧洲合同法(德)海因•克次法律2001
8格式合同研究杜军群众2001
9合同法新论•总则王利明、崔建远中国政法大学2000
10合同法要义隋彭生中国政法大学200
311国际经济法论何力上海人民200
212WTO法律的国内适用孔祥俊人民法院2002
13国际贸易法文选(英)施米托夫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
14国际货物买卖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1999
15最新国际货币金融法赵威人民法院2002
16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贺万忠法律2002
17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刘笋法律2002
18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朱榄叶法律2002
19国际服务贸易法律的多边化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制陶凯元法律2000
20信用证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1998
21市场法制论邱本中国检察2002
22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肖江平人民法院2002
23自由市场与社会正(美)凯斯•R•孙斯坦中政法大学2002
24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史春际法律2002
25环境侵权法曹明德法律2000
26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美)大卫•D•弗里德曼法律200
427反垄断法原理孔祥俊中国法制200
128环境法(日)原田尚彦法律1999
29竞争法研究王晓晔中国法制1999
30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与立法于安中国法制2001
31金融监管吴志攀中国政法大学2003
32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贺小勇法律2002
33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马卫华中国人民大学2002
34美国银行法陈小敏等法律2000
35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周辉斌中国方正
36财政法新论杨萍等法律2000
37财税法论丛刘剑文法律2002
(四)法理、宪法学应读书
序号书名著者出版社版本
1比较宪法沈宗灵北京大学200
12宪法监督论李忠社会科学文献200
23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莫纪宏法律2002
4宪法诉讼原论胡肖华法律2002
5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法律2001
6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刘莘、马怀德中国方正200
17论行政相对人方世荣中国政法大学2000
8行政权研究王学辉、宋玉波中国检察200
29国家、公民与行政法董炯北京大学200
310比较行政法张正钊、韩大元人民大学1999
11行政法的价值定位关保英中国政法大学2003
12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应松年中国方正1998
13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林莉红武汉大学2003
14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徐晓光贵州民院2002
15民族法学评论吴大华华夏文化艺术2002
16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徐晓光华夏文化艺术2002
17民族法学讲座吴大华民族1997
18民族法学通论吴大华中国方正 1997
19法人类学基础(日)汤浅道男 等华夏文化艺术2001
20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周勇社会科学文献2002
21民族区域自治法学赵秀玲华夏文化艺术1990
22法律文化理论刘作翔商务印书馆1999
23法哲学范畴研究张文显中国政法大学2001
24人权研究徐显明山东人民2001
25法律帝国德沃金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
26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认(奥)凯尔森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
27奥本海国际法(英)詹宁斯 百顿中国大百科全书1995
第三篇:国内外热电联产的综合调研报告
1热电联产含义
1.1简单介绍
热电联产是一种既产电又产热的先进能源利用形式。一般的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后,只产生一种产品,就是电。在发电过程巾,大量的热能被循环水带走,白白地排放到大气。
火电厂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5%左右。而热电厂则是在发电过程中将一部分热能通过热力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因而同样燃烧同样数量、同样品质的煤炭。热电厂不仪可以提供电能,还能提供工业生产用的蒸汽和住宅暖气粥的热水。热电厂的热效率一般都在45%以上。另外,热电厂由于锅炉容量大、除伞效果好、烟囱高,还町实现炉内脱硫除硝,相比于小锅炉、火电厂,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巨大。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具有很多优点: 1)、降低能源消耗 2)、提高空气质量 3)、补充电源 4)、节约城市用地 5)、提高供热质量 6)、便于综合利用 7)、改善城市形象 8)、减少安全事故 1.2其它热电联产形式
1>垃圾焚烧热电联产
为使城市生活垃圾 “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有垃圾焚烧技术,其产生的热能用于热电联产,供生产、生活使用,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南方沿海城市,也开始使用如深圳、珠海等城市,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供热,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
2>农村秸杆、木材工业废弃物料用于热电联产
农村秸杆、木材工业废弃料,可用于热电联产,这些可燃废弃材料,均可用于燃烧发电供热,据统计我国秸杆等农村废弃物的资源量年达 亿吨标煤,资源为 亿吨标煤,可资利用。
1.3技术图表
[6]
2热电联产的优势
2.1低能耗
火电厂三大主机中,锅炉的效率最高已达到94.8%,汽轮机效率达到90%,而发电机的效率接近99%,这三大主机总效率约可达到85%。但是常规火电厂存在必不可少的“冷源损失”,因此效率最终只有41%~45%,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热电联产用做了功的蒸汽对外供热,并利用发电厂的冷源损失,所以热效率可以提高到约80%。2007年,我国平均发电标煤耗332 g/(kW·h),按热电联产发电热效率比常规火电效率提高1倍计算,热电联产的发电标煤耗约为166 g/(kW·h)。根据《2010年热电联产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20lO年全国热电联产机组总容量将达1.2×105 MW。热电联产机组节煤量按年节约标煤1×103 t/Mw计算,2010年可节约标煤量为1.2×108 t。
2.2低污染物排放浓度 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煤炭在利用过程中会排放更多的有害物质,包括Soz、N0,和烟尘等。据统计,我国每年排人大气的污染物中,约80%的烟尘、87%的S0。和67%的Nq来源于煤的燃烧。由于热电联产热效率高,节约能源,在对外供应相同电能和热能时,可以减少燃煤量,从而减少了排放,减轻了大气污染。以美国为例,每年热电联产可以减少No,排放4×105 t,减少S0:排放9×105 t,以及减少C0。排放3.5×107 t。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大规模应用热电联产,SO:的排放浓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4 000 mg/(kW.h)下降到2004年400 mg/(kW·h),排放量只有原来的10%。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以及小型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供作为一种有效减少C0:排放的技术也在被大力推广。
2.3可靠性高
从西方国家能源安全角度来看,热电联产(主要是指分布式能源系统DER)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
(1)DER规模小,分布广泛,不易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
(2)DER靠近用户,不像大型电厂那样位于城市的外围,因此可以与其所在区域的客户共享安全性
(3)减少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依靠天然气、秸秆、城市垃圾等能源,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个有益的补充
(4)增加用户的能源可靠性,据美国热电联产协会报告,一般数据交换中心需要供能方面有99.9999%的可靠性,而电网只能提供99.99%的可靠性,因此发展DER有利于为一些特定重要用户提供可靠的能源
小型热电冷联产(cchp)(small size heat and power cogeneration and small size coolant heat and power cogeneration))
热电联产从产生到推广也是经历了理论上不断的探索,并用实践不断的检验的一个过程。
2国内外热电联产火电机组发展现状
2.1国外
英国
在1905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热电联产汽轮发电机组,开始了供热机组的历史;至21世纪初,国外的热电联产发电比例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由2000年的5%发展到目前 的7%。美国
2008年的热电联产发电比例为8%美国对cchp做了很多在天然气、电力、暖通空调等行业的研究,提出cchp创意,cchp2020年纲领等[1] 欧盟
平均热电联产发电比例为10%,其中丹麦是世界上热电联产机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大约为52%
2.2国内
我国的燃煤热电联产电站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开始建设,当时主要有前苏联援建的武汉青山热电厂、洛阳热电厂、富拉尔基热电厂等。
1953—1967年,我国6 MW以上供热机组占火电机组的20%左右,在十年**阶段,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大幅下降,为1 500 MW 仅占火电装机容量的5.8%。截至2005年,我国6 Mw以上热电联产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7×107 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5%,承担了全国工业供热量的80.5%和民用采暖供热量的26%。
目前
在运行的热电厂中,规模最大的为太原第一热电厂,装机容量为1.386×106 kw。随着全国各地工业园集中供热和溴化锂集中制冷技术的兴起,以及关停小火电机组政策的落实,热电联产机组将在我国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机。我国工业锅炉共计50万台、120万蒸吨/时,平均单台容量仅为2.4吨/时,平均运行热效率仅50%左右,即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工业锅炉改造已开展二十多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热效率、改变其落后的面貌。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锅炉运行热效率一般在80%以上,因此,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刁是提高供热效率的根本出路。[2] 1997年11 月颁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第三十九条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发展热、电、冷三联产;
1998年 2月以计交能(1998)220 号文联合颁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文中明确: “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能供应等综合效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对热电联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界定。”这一系列的政策对我国热电联产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七条各类热电联产机组应符合下列指标:[3]
一、供热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蒸汽流既发电又供热的常规热电联产,应符合下列指标: 1.总热效率年平均大于45%。
总热效率=(供热量+供电量×3 600 kJ/kWh)/(燃料总消耗量×燃料单位低位热值)×lOO% 2.热电联产的热电比:
(1)单机容量在50 MW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100%;
(2)单机容量在50 MW至200 MW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50%;
(3)单机容量在200 MW及以上抽汽凝汽两用供热机组,采暖期热电比应大于50%。热电比一供热量/(供电量×3600kJ/kWh)×100%。
二、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包括:燃气轮机+供热余热锅炉、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十供热式汽轮机。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应符合下列指标: 1.总热效率年平均大于55%;
2.各容量等级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的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30%。
(只有当热泵性能系数 cop等于1.875 时,才能与热电联产全厂热交率等于45% 相当[4])
我国的综合能源利用率要比工业发达国家低 10%左右。应从战略上采取重大举措,快速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耗量中供发电的仅占33%,而发达国家如美国高达89.5%。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应考虑把各种工业和民用锅炉以及居民直接消耗的煤转化为电能进行多元化热电联供。1)从能源的角度
文明用能是可持续发展用能战略的基本原则。造成能源损失与浪费的原因很多,但从本质的角度而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可逆性,即熵增和损耗的产生。因此,在技术、经济与环境的客观制约下,与不可逆性斗争减少熵增和耗损,就是文明用能的指南。所以要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2)从生产者的角度
节能历来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当节能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明显时节能就失去了动力。另外,在一个高消费社会中的用户看来,他们关心的主要的倒不是经济上的花费,而是生活的方便与舒适。所以单纯从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角度,热电联产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把热电联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联系起来,把热电联产与全球性的 “环境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涵义。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了热电联产以全新的使命。
提高全国综合能源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电的净热效率(供电煤耗)及热能梯级综合利用。热电联供多元化的发展是目前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最佳途径,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最佳手段之一。
3我国未来热电联产机组的发展趋势
面对能源消费需求侧的多元化和能源资源结构的多元化,我国未来热电联产产业规模、能源利用技术也将相应调整。
3.1产业发展规模多元化
大容量、高参数热电联产机组是我国未来热电联产发展主流方向。目前,国内已投入运行的抽汽凝汽机组最大为:背压机组最大为50 Mw,凝汽采暖两用机组最大为300 MW,600 MW级超临界凝汽采暖两用机正在规划组建中。从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容量供热机组具有较高的综合热效率: 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高效稳定的工业热负荷和溴化锂制冷用汽,另一方面可提供高效、清洁、环保的供电电源,适合我国工业大发展需要大量用电和用汽的基本国情。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发电和能源利用方式,它将大量的小型、微型热电冷系统组成一个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型火电厂、高压输电线路和多层电压网络系统构成的以及各种供热锅炉房组成的传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投资规模小,分布于用户附近;
(2)满足一些客户特殊的需求,对电网、热网是非常有益的补充;(3)能源利用率高,并且可利用可再生能源;
(4)低噪音。我国目前正在大力研究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技术,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大学城2台78 Mw分布式能源电站的设计,并承担了国家863课题的“兆瓦级燃气轮机分布式冷电联供系统”研究。
3.2能源利用技术多元化
(1)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煤炭在燃烧时会排放出更多有害物质,但在一段时间内它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所以今后要大力发展清洁燃烧技术。热电联产多采用CFB锅炉,这种锅炉的最大优势是能有效地控制NQ和S02的产生和排放,采用炉内脱硫燃烧技术,其脱硫率可达90%。
(2)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净化和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当IGCC用于热电联产时,可根据热负荷的压力、温度、容量等情况,通过调节抽气,满足用户的要求,其综合热效率约可达到80%。
(3)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北京、武汉等地将开始建立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以天然气为燃料,燃气轮机与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共同组成热力循环系统发电,其最高发电效率可达到58.5%,供热时综合热效率最高可到85%以上。这种小型的动力系统符合能源多级利用、能质匹配的原则,不但能源利用率高,而且造价低,能抵御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导致的电网大规模停电带来的危害。
(4)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可燃烧的固体(秸秆、生活垃圾)、液体(酒精、燃油)和气体(沼气)等方式进行发电和供热。从目前发展方向来看,生物质能发电主要是先使固体生物质气化,再使生成的可燃气进入燃气轮机燃烧发电,大规模应用的话,类似于IGCC技术,国外称之为BIGCC。因此,BIGCC具有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势,将是今后生物质热电联产的主流。在丹麦、芬兰等国,燃气轮机广泛应用在30 kW和70 kw的小型分布式能源站里,发电效率最高可达到48%,联合循环热效率可达到85%以上。因此大规模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对于我国节能环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高温气冷堆是一种用低浓度铀(2%~5%IJ235)或高浓度铀加钍的涂敷颗粒做核燃料。用石墨做中子慢化剂和堆芯结构材料,高温氦气作为冷却剂的先进核反应堆,具有高温、高效率、高转化比、高安全性、低污染以及综合利用广的特点[5]。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要发展就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源、水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的三大问题。热电联产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因而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热电联产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还必须从如下方面加强: 1.热电比调节技术。
我国的热电联产机组,由于设计的热电比不准或缺乏在运行中进行调节的能力,影响了联产机组的经济性。2.热用户计量问题。
用热分户计量在市场经济国家早已解决。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按面积收费并由所属单位支付的办法,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必须改变。
3.“小火电” 曾为我国的电力发展做出过贡献,目前已列为清理整顿对象。不能只用单一的行政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结合经济手段加以整治。如税收政策、实施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以零排放为基准,由政府规定排放污染物的折价方法,扣除折价资金用于对热网投资的政策补贴。
4.修改《电力法》,补充有关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的内容,以法制促进热电联产,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目的。
5.积极研制并推广小型分散型热电联产的多元化联供技术,同时产生电、热、冷、功,以减少大型电厂远距离输电和大型热电厂管道的昂贵投资,降低能耗,并将单一电力商品向能源产品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6.发展热电联产应处理好的关系
1)与电力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2)与煤炭产业的关系。
3)与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关系。4)热价与电价的关系。
7.热电联产应注重节能发展
1)抓紧研究制定热电联产装机方案导则。2)改进运行管理方式。3)进行机组结构调整。4)进行机组改造。
5)通过锅炉更替,实现节能发展。6)主动采用辅机系统应用新技术。[6]
4.热电联产的成本和费用
热电联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和支出,如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的耗费和劳动力的耗费等。费用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成本是转移到一定产出物的耗费。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称为产品成本。成本和费用都是生产资料的消耗。费用与生产经营的一定时期相联系,成本与一定的产出物相联系,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即生产特定产品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成本作为生产中的各项支出,是商品生产的“投入”。在商品生产的各个阶段均有投入,即均会发生成本,借助成本可以反映热电联产企业经济活动各阶段中 “投入” 和 “产出”的关系。热电联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了四大流程:燃料煤的流程、空气及燃气流程、水及蒸汽流程和电气系统流程。根据热电联产的工作流程,热电联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燃料成本(煤)、水费、电费(发电部分提供)、设备折旧费、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运行维护费(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材料费、修理费等),前三项为变动费用,后四项为固定费用。由于热电联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排放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成本项目中还需要考虑环保因素。
1、变动费用
(1)燃料成本(煤):
指热电联产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电力、热力产品所耗用燃料的费用。(2)水费:
指热电联产企业为生产电量和热量而向外支付的水费。包括外水费、水资源费等。(3)电费:
指热电联产企业为了自身生产和销售活动而从其他企业购入有功电量所需支付的费用。
2、固定费用
(1)设备折旧费:
指热电联产企业按规定计提的生产、管理部门和福利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是根据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折旧率计提的资产折旧费。(2)财务费用: 指热电联产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土地使用费、技术转让费、广告费、无形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等。(3)管理费用:
指热电联产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费、劳动保护费、工会经费、职业教育经费、业务费、保险费、租赁费、税金、实验研究开发费、外部劳务费、物业管理费、运输费、绿化费、燃、材料盘亏和毁损、取暖费、排污费等。(4)运行维护费:
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材料费、修理费等。
3、其它费用:
指不属于以上各项而应计入生产成本的各种费用。上述成本和费用,组成了热电联产企业日常运营的基本支出,热电联产企业应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上述各种费用的支出,以提高本企业的收益。对于热电联产企业未来参与电力市场竞价上网,除了细分上述成本外,还应将这些成本与费用进一步分配为发电成本与供热成本,这样才能尽可能准确的表示出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支出。[7]
5.家用热电联产技术
1.简介
家用热电联产(Domestic-CHP),又称微型热电联产(Micro-CHP),是一种针对家庭用户的热电联产装置,它的主要市场目标是取代现有的家用热水炉。家用CHP利用小型发动机驱动一个迷你发电机,产生家庭所需的大部分电力;发动机通常以天然气为燃料,发动机的尾气余热进入家庭热水系统,代替原先燃气热水炉燃烧的燃料。一般来讲,家用CHP能把70%~80%(基于高热值)的燃料能源转换为热能,10%~15%转换为电,如果采用冷凝式设计,则总效率可达90%;一般新热水炉的效率约在70%~80%(基于高热值)。因此,家用CHP与其它形式的CHP一样,能显著地节约能源。
应用家用CHP的条件是:有天然气供应、有一定的热水需求、开放的电网。
2.原理图说明:
①→②等温膨胀——高压工质从热腔通过加热器吸收热,并等温膨胀,这样就在作功活塞上作功。
②→③等容置换——置换活塞把所有的工质通过回热器等容地转移到冷腔。这时回热器是从工质吸收热,使工质的温度降低为冷腔的温度。当温度降低后,工质的压力迅速下降。
③→④等温压缩——作功活塞在工质上作功,并在冷腔温度上等温压缩,同时在冷腔上除热(通过冷却器),因为工质处于低压,压缩所需的功比工质膨胀得到的功少。于是循环就有净功输出。
④→①等容置换——置换活塞把所有的工质通过回热器等容地转移到热腔。当工质通过回热器时热传递给工质,使工质的温度提高到热腔的温度。当温度上升后,工质的压力迅速增加,系统回到了它的初始工况。
斯特林发动机的结构型式繁多,根据气缸和活塞位置的不同配置,可分为α型、β型和γ型三个基本类型。双作用式斯特林发动机(图 3)被认为最有发展前途。
3.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家用CHP的优势
斯特林发动机是外部加热把热传给发动机内部的工质,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燃料多样化
发动机部分无需针对满足燃料特别设计,理论上可以利用各种燃气,甚至薪柴、桔杆、余热和太阳能等低能级能源。
2)环境污染小
用燃气作燃料时,可在常压下连续燃烧,易实施燃烧自动控制,可在低成本下使排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幅下降至排放标准以下。
3)转换效率高
由于在加热器和冷却器中间设有蓄热回热器,理论上可实现热效率最高的卡诺循环。
4)运转平稳,噪音小
由于循环系统没有阀门,工质的压力变化平稳,循环压力比小,故没有内燃机般的进排气噪音和燃烧冲击噪音,噪声一般在75 dB左右(内燃机为100、105 dB),经处理后可降低到50 dB以下。
5)维修保养容易
由于它的内部机构是封闭的,不用润滑油,不产生积炭和污垢,故维护简单,易操作管理。
4家用热电联产技术的一些挑战: 1)燃烧技术
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需要预热助燃空气来利用燃烧产物的余热。微型CHP的空气预热器必须在结构上与燃烧系统集合成一个整体,且能保证燃烧器在使用高温燃烧空气时不出现结焦、回火和腐蚀等现象。尽管在一般工业应用上这不是问题,但制造一个长寿命、并且运行可靠的燃烧器和预热器的微型联合组件仍然是一个挑战。
2)热交换器技术 作为微型CHP,需要由一个紧凑的热交换器把热从燃烧产物传到工质。这就面临一个加热器的设计技术的瓶颈:为了使斯特林发动机输出功率和效率最大化,需要尽可能小的内部容积;然而,为了使进入发动机的热流最大化,加热器的表面积又需要尽可能的大。在发动机的其它热交换器上也出现同样的问题。
3)密封技术
对于高性能斯特林发动机而言,由于工质通常为氢气和氦气,而且平均循环压力都在15 MPa左右,因此,活塞环和活塞杆密封就成了直接影响斯特林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8]
6.结 语
热电联产机组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优势。今后将成为我国火力发电的重要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及热电联产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产业规模上我国将以适合高需求密度的大容量、高参数的热电联产项目和适合分散用户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为能源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用CFB锅炉技术、lGCC和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将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由于生物质的供应具有波动性,生物质热电联产发电技术可作为城市非工业用电供热及电力系统调峰应用。高温气冷核反应堆技术作为有前景的热电联产技术,是我国今后研发的方向。
References:
[1].美国冷热电联产纲领及启示.[2].关于我国热电联产政策的思考.[3].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4].谭艺辉, 电力市场化条件下热电联产企业的对策与出路.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9(7): 第3页.[5].龙惟定, 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以热定电”的新理解.暖通空调, 2011(2): 第18-22页.[6].秦江彬, 化解节点
发展热电联产.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 第154-156页.[7].关于热电联产成本及分摊方法的探讨.[8].厉戌吟与冯良, 家用热电联产技术.上海煤气, 2004(6): 第33-37页.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作为公司最主要的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缓解了技术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压力,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他们初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予以提高,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分公司一直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将历年来接收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技术精英、业务骨干来培养。而就分公司目前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分公司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将2000年以来分公司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年来分公司接收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由此表可见,自2000年以来,分公司共接收高校毕业生31人,由于工作需要调到公司其他兄弟单位共计5人。其余26人(23男,3女,平均年龄不到27岁)中20人从事技术管理岗位,6人分布在生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其它重要管理岗位。
二、分公司对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情况
从高等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单位培养和使用,是企业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分公司接收了以油气储运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基层进行见习和技术管理工作。一方面,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分公司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分公司不遗余力的采取多种措施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培养和再培养,为储备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利用生产淡季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二是加强业余时间的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水平,给他们多压担子,多帮助,加速他们的成长;三是通过网络将公司及分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的内容、下发的通知公告、标准的宣贯学习都传送到每个高校毕业生的手中,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以此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四是经常开展技术交流座谈,提高分公司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教育,使他们在工作中真正负起责任,为分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除此之外,分公司还将开展老帮新的“导师带徒”活动,贯穿整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培养过程始终,通过成效考核进行奖罚,提高学教的积极性。带徒方式主要包括:
1、“一师一徒”制。分公司为每位高校毕业生挑选了一名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现场施工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作为导师,该导师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并负责指导其见习期间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要求、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等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制。近几年接收的高校毕业生中部分人既是导师,同时又担当徒弟的角色。分公司提倡专业技术人员
在拜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师的同时也担任新分配的高校毕业生的导师,本着“以师带徒,以徒促师”的原则,切实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 6月,分公司为2005-2009年接收的所有高校毕业生指定了分公司领导、责任工程师以上专家作为导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导师带徒合同,旨在使他们在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思想认识、大局意识、生产管理、现场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3、“师徒捆绑”制。即师徒一奖俱奖,一罚俱罚。分公司党委按照公司党委制定的《胜利油建公司高校毕业生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成立了由分公司党政领导任组长,技术、安全、质量、组织、劳资、综治等部门为成员的毕业生见习工作领导小组,由技术部门牵头研究制定了毕业生在见习期间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定期对“导师带徒”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徒弟学习效果明显、技能提升较快的优秀师徒进行奖励,对于徒弟在规定的期限内考核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师徒进行处罚。今年7月,分公司举办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见习论文发布会,对评选出的前三名优秀毕业生,分公司分别给予师徒500、300、200元奖励。以此营造了导师乐意教,徒弟努力学的良好氛围。
通过几年的努力,分公司共培养出2名责任工程师,3名专业技术一级师。1名高校毕业生提为副队长,从事生产管理工作。
三、历年来担任高校毕业生的导师基本情况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一位好的带路师傅对徒弟的成长至关重要。分公司在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导师上可谓深思熟虑、精挑细选。将那些真正负责任、懂技术、重品德、做表率的同志安排在导师的位子上。10年来,分公司共有15人担任了导师,带徒 49人次。张建是2003年分公司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现任分公司工程二队副队长、工程师。由于分公司的重视、培养以及本人的努力,他在海上施工专业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两年
他开始参与带徒活动,尤其是去年,无论是施工现场面对面的传、帮、带,还是资料整理手把手的教、授、审,他都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几年来的所学、所悟、所感传授给了徒弟。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徒弟张伟勇完成了自己的专业技术论文,并在今年七月公司举行的高校毕业生见习论文发布会上获得了二等奖,被评为优秀见习生,推荐参加管理局高校毕业生见习论文发布会。而张建也被评为了公司优秀指导老师。
在再培养活动中,分公司针对每位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特点、性格特长、业务水平等相应配备了责任工程师以上的7位领导干部作为导师。这些导师不仅精于业务,而且善于管理,对徒弟的工作方法、发展方向甚至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实效的建议。在带徒过程中,由于各在建项目的分散性,以及“一师多徒”等因素,分公司不可能把每对师徒都安排在同一个项目上,大部分师徒都分隔两地,他们利用通讯工具互相交流、互相关心。徒弟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向导师倾诉,导师尽可能的帮助分析、理顺、引导,达到共同解决难题的目的。
四、下一步打算及做好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
培养和使用高校毕业生是企业自身解决人才紧缺,培养后备技术人才的主渠道,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重视稳定大学生思想。首先在政治上去关心。对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大学毕业生,组织他们学习党的知识,使他们在思想上靠近党组织,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于表现优秀、有成绩的同志要大力给予表扬和重奖,促使他们事业有成。其次大学生的各项基本保障待遇问题是留住人才很重要的方面,分公司将根据个人的工作业绩,在分配制度上继续加强公正公平地考核,给予合理的报酬。再者,在个人婚姻上去关心他们。10年来接收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个别已是大龄青年了,他们多年在施工一线,社交面狭窄,难于解决个人婚姻问题,分公司将继续抓住有利时机为他们牵线搭桥、做红娘。最后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关心。施工一线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分公司将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关心他们。
(二)、要积极创造成才平台。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长,创造条件,尽可能让他们全面参与分公司各项工程特别是重点项目的施工,拓宽视野,全面了解分公司施工的实际情况。分公司鼓励高校毕业生大胆工作,勇于承担施工生产的重任。给位子、压担子,为他们成才铺设平台,让他们在火热的施工现场去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分公司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要不断加强教育管理。高校毕业生到分公司工作后,要积极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强教育和管理。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导师的指导和关怀之外,由组织干事及技术部门联系分配到单位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协同导师一起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扎根基层、服务企业、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信念。
2、建立见习工作领导小组与新分配高校毕业生定期谈心制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日常具体管理。
3、教育高校毕业生正确定位,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目前的社会现状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仅凭一张文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即自己的真正专业特长。那种“有了文凭就有饭碗”的想法在当今已行不通了,文凭绝对不是敲门砖。所以分公司要求大学毕业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差距,正确定位,才能进步,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五、存在问题:
“导师带徒”活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是,一方面由于分公司的施工场地分散,虽然单位尽可能将师徒安排在同一个施工项目上,但部分不在一个项目上尤其两人在不同的外部项目上的师徒,一年下来基本没见过面,虽有沟通,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带徒效果自然不比在同一项目上手把手传授的师徒。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项目上由同一导师指导,由于高校毕业生个人素质有参差,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所以按照管理办法导师激励政策执行起来有难度。
胜利油建公司九分公司
2010年10月21日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具有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在政府机关、第三部门(文教、卫生、体育及公益部门)、以及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现代管理人员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理想、道德与职业精神,健康的心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4、掌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必需的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相应的外语水平;会检索专业文献,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面对21世纪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双重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较强的转换职业岗位的能力,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三、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四、主要课程及专业主干课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
主干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等6门课程共21学分。
五、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见附表)
本专业共设置9门公共基础课,7门专业主干课,8门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课,20门限定选修课,18门任意选修课。
其中:
学院公共基础课37学分,专业基础课24学分,专业课19学分,共计80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52%。
系内选修课(限选课中选20个学分以上)25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16%。任意选修课(含院、系自选课)30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19%。实践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计2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 13%。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见附表)
包括假期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暑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共计 4学分);第二、三学年各撰写学年论文一次(共计 2学分);毕业实习为 8周时间(共计 6学分);毕业论文为8周时间(共计 8学分)。
七、毕业学分说明
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55学分:其中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80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公共选修课30学分,实践20学分。
八、修业年限
3学年—6学年
九、授予学位及要求
附:
1、教学计划进程表
2、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3、各学期理论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表
4、总学分、总学时统计表
5、总周数分配表 管理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