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而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以综合性本科院校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出利用学科群资源优势,探索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建立“工程+信息+地质+力学”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渗透;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TU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2001204
目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仅国家交通、城建等领域“十二五”规划,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7万亿元,公路投资约6.2万亿元,高速铁路投资约2.8万亿元,地铁投资1万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4 000亿元以上,加之已建大量工程的维护、管养等,建设规模之大、人才需求之迫切均是空前的,这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与难得的发展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工资”调查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位于前列[1-2]。但是,在深入细致 的调研后也发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以下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行业亟需的本科毕业生缺口越来越大,企业招聘满意度下降;二是本科生就业不如专科生,研究生就业质量逐渐降低;
三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究其原因,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土木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4]。本文以综合性本科院校为例,重点针对土木类工程专业,提出充分利用学科群资源优势,探索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目标与途径,创立“工程+信息+地质+力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通过调研走访水利、交通、市政、能源等行业的土木工程企业及管理单位发现: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呈现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特点,主要体现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施工、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新材料与新工艺发展应用、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及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着力进行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的升级、装备改造、实施现代化管理、引进新型人才等。因此,亟需复合型人才参与并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以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同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迫切需要土木工程人才,因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较高,多年保持在90%以上[1-2]。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市场逐渐发生变化,由昔日的“金饭碗”变成现在的“找工作不难,找个好工作太难”
[5],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土木工程行业就业形势的突出矛盾,即企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的逐渐增大与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偏重于传统结构工程类,其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模式与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存在较大差距,难以达到企业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错位。因此,综合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积极研究和推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亟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确高职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界限与能力培养的差别,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教学等模式,加强新型专业知识与技术、现代管理、外语沟通、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育全面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根据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特点[6-7],确立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入土木工程行业龙头单位,聘请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专家,组成具有丰富实操和管理经验的专家顾问委员会;
广泛咨询生产与管理第一线资深工程师,共同研究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场的需求、发展与趋势等特点,明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教学、教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基础设施等工程技术领域第一线,以及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详细调研,明确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定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和岗位职责
(三)明确本科生的定位
在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需明确区别本科生与高职生、研究生的定位,对应行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区域,避免人才就业错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根据初步调查,技术操作性工作对高职生的需求量最大,也符合高职生应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研发性质的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大;而本科生因其可塑性大、就业期待不太高等特点,目前仍是绝大多数单位人才需求的主力,但是需增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技能,才能真正满足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素质、协同合作素质、学习素质、心理素质、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对行业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各层次的分析,获取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掌握教学与就业指导过程所需要的针对性信息,将本科生培养的就业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中,确保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与充分性。
第二篇: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 欢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要求; 培养模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我国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杜瑞清给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罗世平总结出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专业、外语加外语、专业加外语和双学位等。得到了外语界的广泛认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是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主旋律。
一、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要具有较高的外语综合素质
外语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学力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包括隐性学力的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文化素质以及人格成长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
2、要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更加广泛和多元化趋势,对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还要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通,既要了解外事、经贸、法律、金融、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又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
要有国际视野就是要具备全球观念、开放观念、终身学习观、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观念、竞争观念等。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才会有意识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国外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动态的吸收和借鉴。同时,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对外来观念、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
二、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结构
在基础阶段,要抓好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高年级阶段,应重视第二外语的学习,并在注重语言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方向类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知识课程,如外事、经贸、旅游、计算机、教育、法律等;并将此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设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知识课程,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等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交际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把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和课堂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在学习中使用语言。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自然地习得语言与文化。努力加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科学研究等培养环节,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强调人才主体的自我发展,拓展其自身综合素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外语辩论赛,技能比赛,口语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用外语表演各类节目;与外教、留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交流活动等。同时,也要注意密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联系校外实习机构,使学生积极参与外企的实际工作,熟悉工作特征和方法。把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工作和社会,理论联系实际。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要符合国际化新形势下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教材内容应能很好地体现语言规律和其他必要知识,并能反映迅速变化的时代,增加外事、商贸、科技、旅游、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尽量体现现代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外语网络资源。在对网络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优化处理部分素材资源。开发外语报刊资源。从报刊上选取有时代气息、反应及时、鲜活真实的报刊材料,适时让学生接触新闻报道的最新素材。开发广播影视资源。教师可以开发那些语言规范、语速适中的广播影视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外语语言输入渠道。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给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要拟定新的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外语师资队伍。同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吸纳发达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师资,到本土高校参与管理与教学。有计划的选派教师进行出国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要具备三点:外语,技能和胸怀。具体来说,在外语方面,不仅是会一门语言,而是精通一门非母语语言,通晓一到两门其他语言,这样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有综合的语言能力;技能方面,应当是拥有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较为普遍,同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技之长;对于胸怀与国际意识来说,应当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风俗有博大的胸襟,宽容的气度,并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早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制定出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具体措施,顺应时代的趋势。【参考文献】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外语教学,1997,2.[2]张冲.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外语界,1996,1.[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界.[4]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 2000,8.[5]张立玉,王红卫.中国入世后民族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8 [6]李俊江.论21世纪我国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高教研究与实践,1998,2.[7]金灵杰,李利群.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0,7.[8]韩苏.21世纪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代教育科学,2003,3. [9]黄锐.复合型外语人才素质培养模式.集美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王欢(1978-),硕士,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第三篇: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学院
从2004年开始,为适应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一个尝试,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先后开办了2002、2003两届国际合作班,这些班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被充实到油田海外技术服务部门,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在油田引起了积极反响。现就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1.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我国石油工业“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适应近年我国石油需求急速增长以及全球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形势,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力拓展海外业务,纷纷组建国际公司、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从南海、北部湾的莺歌海、渤海对外招标合作勘探开发海上油田,到走出国门在苏丹、巴西、尼泊尔等国家或地区投标合作,都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产油大国已进入世界石油与科技市场,石油公司成为生产和经营型跨国公司参与了国际竞争。
作为突出的例子:中油长城公司就有180多个钻井队在海外24个国家进行技术服务;而且作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部分,现已发展到承包国外整体区块的开发或投资控股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迅速成长。在这种形势下,石油高校如何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涉外工作的人才,这是摆在石油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需要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中国加入WTO 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空前的挑战。
培养和国际接轨、能够胜任涉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石油主干专业要想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就必须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上下功夫,做一个有利的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从2004年开始在全校理工类学生中择优选拔,在石油工程学院先后为长庆、大庆、胜利、辽河油田等开办了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自此该项工作持续进行到现在。从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以专业知识、涉外交流知识、国际合作法规知识、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合作国国情知识为核心,初步构建了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石油涉外工作的优秀学生。
二、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
1.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扎实的石油工程理论基础和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使用该语言地区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禁忌有一定了解,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石油合作法规。具有“专业精、外语强、懂管理、善交流”的基本能力,能在石油领域的科研、生产等单位从事石油钻采、管理、设计、施工等方面工作,并能胜任石油方面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工作。
2.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掌握石油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掌握管理学、投资项目管理等管理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等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达到熟练交流的程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能力结构: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利用所学计算机及软件知识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能力;具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油气钻井与完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合作开发的交往能力;具有自我教育提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专业精”、“外语强”的优秀人才,为此,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上述目标。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由于技术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所以,较高的专业素质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石油是一个艰苦行业,没有献身石油工业远大理想的人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优良的人文素质。这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充分体会和感悟大学文化,如校训、校风的教育,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大庆铁人精神教育。
2.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必须专业精,所谓“专业精”,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石油工程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并获得石油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油藏物理》、《钻井工程》、《渗流力学》等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已先后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另外《钻井工程》也成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通过精选并整合模块化专业课程,新增国际化需求的特色课程,强化外语语言学习课程,建立了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外语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学生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油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以上措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3.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必须会外语,所谓“外语强”,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用英语较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能适应石油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需要。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对主要专业课配备双语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并在考试、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教学环节实施双语,多途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在完成基础和专业英语教学后,针对海外石油合作国语言环境要求,增设俄语及西班牙语课程,增强学生对外交流能力。拓展英语口语、写作和专业英语、科技英语课程。4.提高学生的对外合作能力
当迈入21世纪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和加入WTO,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正在对石油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油气勘探开发已由国内的竞争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石油高校的主干专业必须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懂得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有关国际石油合作法规、石油产地背景知识、石油合作国人文概况等课程。
5.加强学生的管理与组织能力的培养
现代石油企业急需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具有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多学科渗透的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知识面宽的专业人才去组织实施。油气勘探开发又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作,如何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减少风险,就需要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懂得经济评价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去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保留管理学概论课程外,增加了工程师经济学。6.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在法律规范下的经济,任何经济活动必须遵循法律规范,这就要求培养的国际合作专门人才要懂得必要的经济法规和现行政策。为此,通过“法律知识”课程和“国际石油合作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时,熟悉必要的国际性法规及合作国的法律法规,这样,在洽谈业务和签署合同时才会有的放矢,不致误入歧途。
四、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
在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方面,我们在实践上进行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研究和制定了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和相关海外项目的调研,从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需求和素质需求着手;制定了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要求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采用双语教学外,还增加了西班牙语、俄语教学和“国际石油合作法规基础”、“石油产地背景知识”等一些突出国际合作所需特色课程的教学;同时强化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了外语口语和写作课程,增加了专业俄语和科技西班牙语课程。
2.建立和实施了特色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材体系
从培养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材体系,选用了一批特色教材并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配备了双语教材,中文教材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文教材则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特殊需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运用能力,强化专业课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了4部英文教材和特色课程教材,其中2部教材获“石油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
3.建立和实施了双语教学机制,培养了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对主要的专业课,除了配备双语教材外,还要求教师逐步实施双语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要求用英语。另外,通过出国进修、讲授双语课程、编写教材、聘请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的专家教授讲学、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育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4.建立和实施了小语种教学机制
国际石油合作通用语言以英语为主,因此,具备良好英语运用能力是对国际合作班学生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对外石油合作国家的增多,对语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哪个国家服务,就要求能初步使用该国语言进行交流,目前油田急需的就是懂俄语和西班牙语的石油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在国际合作班教学中增加了俄语和西班牙语教学课程。具体措施是,在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后,开设俄语及西班牙语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应用能力。为此我院教师开发了汉、英、俄、西班牙、德、法六种语种专业词汇互查、互译的专用辅助教学与学习电子词典,收录了6448个单词并编写了每一词汇的英文解释。5.完成了国际合作班完整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并取得良好效果 应油田的委托培养要求,2002年为长庆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2-06班;2003年又为长庆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3-06班,为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3-07班。三个班的学生都是从大一本科生中挑选出来的。经过全过程的教学与实践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校期间,与同年级石油工程专业其它班级相比,国际合作班的成绩明显要优于其它班,同时国际合作班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石油工程02-06班在2006年获得“陕西省优良学风班”称号;石工03-06班获得“陕西省青年突击队称号”称号。毕业后,石油工程02-06班毕业生已有10人到海外工作,石油工程03-06班毕业生全部在新疆超深井上实习,目前已有部分毕业生到海外土库曼工作。说明国际合作班的教学实践已见到良好效果。
6.为持续开展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从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辅助教学工具的配置等方面初步形成了配套的教学体系,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开展的工作已为持续进行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所开展的工作在油田引起积极反响,也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四篇: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未知)
摘要:高职院校应瞄准市场,人才结构需求变化,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坚持高技术、高智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优化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探索独具办学特色的新路。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投资的学校要源源不断地培育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近十年来,南京技师学院瞄准市场人才结构需求变化,在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坚持高技术、高智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集创新能力、技能训练、知识掌握于一体,走出了一条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且独具办学特色的新路子。
学院高技与高职教育概况
我院开办高技高职教育起步于1996年,当时国家正面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迫切需要大批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工教育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成为高智能型人才,但由于高等学校规模有限,不可能人人上大学。在这种市场呼唤高级技能型人才,而家长又青睐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我院与高校联办了首届数控技术专业高级工暨大专班,在高技与高职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高级工暨大专班主要招收初中生,实行6年一贯制学制(5年在校学习),其办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前3年学习,在技能方面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在文化知识方面达到成人高考入学要求,并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大专入学资格;其后两年进入高级工暨大专阶段学习,一方面学习高职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接受高级技能训练;第6年结合岗位实习,完成大专毕业设计;学生完成以上学业后,可取得高级工等级证书与高等学校成人大专文凭。
自1996至2006年,我院共招收高级工班、技师班85个,共招收学生4076人,均采用高技高职复合模式。1996~2002级共7届学生参加了成人高考,平均录取率为99%,1996~2001级已有6届学生共计816人毕业,历届毕业生除10人未获成人大专学历证书外,均获得了高级工证书与成人大专文凭。集技能与智能于一身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模式初显成效。
10年来,学院的高技高职专业不断拓展,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规模成倍扩大。专业工种从1999年的数控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医疗器械、数控技术与维修、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现代化高新技术专业工种;办学层次由原先的高级工暨大专水平提高到现在的技师暨本科水平;办学规模由最初的1个班级39人发展到现在的68个班级3260人,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5.3%。先后与我院合作办学的高校有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办学质量也得到合作高校的认可。
优化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确立中技暨高中、高技暨大专两段式教育方向技工学校开展高技高职教育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在生源培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因为高级工暨大专班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办学初期,招收的生源平均分数在420分左右,最低的学生分数只有350分。尤其是在2000年,技校招生陷入低谷,招收的学生入学平均分数仅为400分,居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生源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分数达到了460分)。面对这样素质的学生,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明确了高级技工暨大专班的培养目标是高技高职技术人才,其教育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高级工培训,又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要突出技能训练的特色。在实施高技高职教育之前,必须完成中技暨高中阶段的教育,然后再进入高技暨大专阶段的教育。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应分两个阶段进行教育训练。第一阶段的中技暨高中教学,要使学生具备高中文化相关知识与职业素质两个基础,即在文化基础上达到成人高考合格水平,在职业技能方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与中级工技能,为实施高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的高技暨大专教学,要使学生具备高等专科文化知识,另外在职业技能方面应具备高等专业理论知识与高级职业技能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分层教学,实现文化、专业、技能衔接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院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中技暨高中、高技暨大专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教育包含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计划上还体现了中技文化知识与高职文化知识的衔接,中技专业课程知识与高职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中技技能训练课程与高职技能训练课程的衔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工与大专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中技暨高中教育阶段还是高技暨大专教育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均包含了文化与专业两个方面的教育。由于学制、学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实现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精简,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国家高职高专教学计划选定文化、专业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模块,删减技工和高职相重复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好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注意将各课程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程度深浅分成若干层次,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单元,实现同类课程不同层次的衔接或不同课程相同层次的衔接。在组织高技暨大专教学内容时,要本着精选、更新、充实、实用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内容,力争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要深化专业知识,开设课程设计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使知识融会贯通,具有深度,从而实现同类专业课程不同层次的衔接。接着在后续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又如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了《脉冲数字电路》课程,并进行了课程设计,已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电路课题操作训练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工艺实现上,使学生从设计电路、电子CAD制图、电路印刷版刻画制版到电路焊接、电路调试直至成功,既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也实现了高级工和大专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
贴近岗位需求选题,实施毕业设计,突破既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做好常规教学组织工作的同时,应努力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实用目标,在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打造企业最实用、最抢手的毕业生上下工夫。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应贴近生产实践需求,利用学生在大专第三年结合岗位实习已完成了大专毕业设计的优势,以毕业设计为契机,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习内容,以岗位生产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一方面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总结、检验学生大专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我院在2005学年的0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班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根据高级工与大专的专业教学内容,拟定了22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分别为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PLC与现代电气控制、机械工程设计、单片机扩展、电子电路CAD、数字电子技术的典型应用等,有96名学生分别选择了45个课题,其中30名学生选择了岗位实习课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开展高技与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学院也在探索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教学需求。
一方面,学院借助高等学校师资的传、帮、带培养教师,先后安排十多名教师到南京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进修相关课程,改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水平,使教师能逐步承担起大专教学任务与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进修,几年来,学院共有十多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进修,提高了学历与专业层次。学院还鼓励教师参加技师以上的高级工培训,仅2005年就有30名教师取得了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证书,为高技暨大专教学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学院还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经常在教师中开展说课、赛课以及专业工种操作技能考核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技能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中学到了更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得到了整体改善。
学院在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时,逐年加大了硬件投入力度。近年来,共投资一千多万元添置实习实验设备,新建立了PLC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习室、数控网络编程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实习室,建立了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实习室、电梯维修实习室、柔性生产控制线实习室,购置了FESTO培训系统以及多种电气技能训练考核装置等。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亮点,为高技高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0年来,学院在探索高级工与高职教育接轨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来看,今后的办学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改革高技与高职课程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实用性。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考核一次性通过率。四是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产学合作,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第五篇: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文章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与措施,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复合型人才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南通226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化教育和全民化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
一、复合型人才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单一的、过度强调专业的教育为主,以培养专家型人才的模式为主,突出地体现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特色。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化素质相对不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必须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想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过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专业开始出现。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仍然是“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复合”二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复合”是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复合”二字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复杂但不混乱,合而不分,分而必合,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21世纪需要的多元化、全面化的时代精英。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想和做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内汲取知识和技能,并能良好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的宽泛性和技能的多样性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更具有广泛、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方面。其一,知识广而丰富。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同时要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打好基础,更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其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类型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知识的转换与互融。复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散思维,而是应该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相互交融为基础,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和更新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技巧和方法。知识的转换与交融程度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否融合多学科知识并使其发挥综合作用,是判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能力方面。其一,素质全面。素质全面体现在不但要把丰富多元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知识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另外,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自信、乐观、豁达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对抗挫折的良好素质。
其二,具有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 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是复合型人才创造力的激发过程,也是复合型人才自如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丰富而又全面的知识,又具有综合创新的复合型能力。一般来讲,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一以及高校培养的模式各异,所以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的改变、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的更新等。可见,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高等教育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创新、改革、提升,从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互融与转换,从而使知识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发展的过程,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历程,高等教育在不断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有效地转换和利用丰富、多元的知识就成了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领域要尊重和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摒弃过时的、单一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同时,要转变观念,培养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优良的品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做到思想先行。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并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想与理念。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用宽广的教学视角和生动的社会案例为学生的学习发挥导向作用。
3.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要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合理、科学而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视野扩展。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课程应贯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21世纪,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进行适应性改革,就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众化、信息化、工业化、终身化、知识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将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指向。但是,不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人才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本,要以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为前提,是始终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