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定稿)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需要足够重视,财经类高校遇到很大压力。本文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出发,指出财经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如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等。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院校;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发展为总领,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胜任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许多社会、经济、科技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以外,还要对其他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比较通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之一。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最终报告》(1986)早已指出:为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趋势,各国要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响应这一号召,西方各国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改革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顺应时代发展,加强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当今社会各岗位界限的日益模糊,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使得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障碍重重,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曾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以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人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层次,而在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中,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三)以“以人为本”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高等财经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
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相脱节,而大多数学生也感觉学校的开课内容枯燥晦涩,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及社会需求。学校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专业,同时将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专业。主辅修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所需时间较短,推行方便,能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学、工学、理学、文学多学科配套支撑,相互依托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专业,比如说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会计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专修制下知识面限制得太窄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职能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其次,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能力。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有法学专业、财经专业和新闻专业。政法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需要一批既懂法学又懂经济的人才,新闻领域需要一批既懂新闻又兼通另一专业的新闻人才,等纯。双学位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机构,在就业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大为抢手,使得更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
第三,尝试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南京财经大学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内,周边有很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利用他校优势,采取联合学位的方式,资源共享。另外,南京财经大学也可以利用自己国外高校的资源,和国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抗拒压力耐受挫折、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一定地自我表现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以及人际关系调解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此外,大力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团建设,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如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的普及,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学习方法,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科技节、文化节等,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应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
(三)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
首先,请进来。一方面请相关企亚老总、人力资源部相关从业人员到高校进行宣讲和交流,通过就业单位和学校的沟通,了解就业单位需求,对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设定和修改;通过就业单位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充实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校友,通过校友到学校传授当时的学习经历及以后的工作经历,让在校学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此外,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素质拓展机构,拓展学生就业素质,比如英语、简历制作、面试准备等。
其次,走出去。一方面,老师需要走出去。现在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老师讲课缺乏生动性,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对授课内容只有理论上的理解。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就需要和社会上的企业主动联系,比如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每学期选派教学人员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走出去。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沟通,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二篇:财经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本文对应用性大学培养人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观点。
论文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改革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争夺一流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各大公司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社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结果,都无法适应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求。怎样向社会输送合格、复合型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所以,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育出复合型人才。
一、贴近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财经院校学科应整合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解决原有课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条块分割的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只具备财经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有相当的管理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财经院校为满足市场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了“培养第一线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与网络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改革方式是:
1.基础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除学习公共课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统计学基础、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项目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强化公共课对于专业理论课和技能的直接支持,将公共课同相关专业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适度整合,使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学而知其用,消除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促进各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巩固、运用、深化理论知识,并为上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多种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增加实验报告章节。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必须是1∶1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写出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系统设计方案。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产学合作,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必然造成就业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专业对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还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强。要达到这个目的,综合培养是关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是训练学生从事商务运作、工程科技的基本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延伸,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应面向社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应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品牌意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这就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课时,着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我把《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完成,这门课结束时,学生也基本完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和培养多学历、高层次、大批量人才的桥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等,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能写出《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等需求报告,会对不同品牌的ADSL进行调试与安装,并写出ADSL安装的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大
二、大
三、大四上五个学期实验报告、需求报告等的写作和项目报告内容阐述的训练,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毕业后也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并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网络实验中,教师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组成网络实验小组,选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带组员(同学)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任务(①网络环境组建;②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的安装;③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配置;④SMTP邮件服务器、FTP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Telnet远程管理配置等等)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员与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直到问题解决。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难点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析。学生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事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并归纳方法能力。
4.开展产学合作,创“应用型”品牌。
可采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产学合作,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时,我与电视台、图书馆、电脑公司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编制《贵州电视台职称管理系统》、《电脑商品信息系统》、《贵州省图书馆督导系统》,给电脑公司的客户安装ADSL。我还带学生到贵阳南明乾坤泰丰汽车修厂、乌当野鸭中学、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图书馆观摩和参与网络的组建与调试。
5.考试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方式,把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期末笔试形式,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综合题的分析,教师判分。实践考核学生课题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写出实验报告,用PPT进行答辩,由学生代表、学习委员、班长、教师五人小组判分。综合分:理论考试占50%,实践考试占30%,平时作业、考勤占20%。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经院校教育的新路子,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让.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90-92.[2]陈笑筑,陈笑容,杨永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6-67.[3]赵中建.美国的学生及其教改走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2).[4]张璐,盛群力.信息素养网络技术资源型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1999,11,(154):12-14.
第三篇: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在职进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追求每个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第四篇: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设论文
摘要: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大众传媒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可或缺的介质。播音主持人作为这种介质的有力传播者,其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直接影响大众传媒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创建新型的播音主持人培养机制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
0前言
大众传媒在先进发达的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影响下,许多播音主持工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随着广电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事业对播音主持人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作为播音主持人才输送链上的专业教育学校,应积极调整策略响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播音主持人的培养机制。
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培养
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理论、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又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立足于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培养,包括播音理论、主持理论、形象理论及其他类本专业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非专业基础知识是指公共基础学科以及关联基础学科的应知应会内容。修养类知识理论指向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潜能培养,体现在个人审美能力、价值体现等形而上的层面上。
1.2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这方面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打造和应用,包括临场发挥、现场控制,在业务能力体现上表现为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播报和访谈能力等。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不仅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极高,对于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水平、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等等也同样有要求。
2播音主持培养问题分析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语言艺术类范畴,该专业目前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着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体现在教学上主要有:
2.1优秀人才少,教学难度大
在传统的专业分类划分中,主播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而且由于相关的行业特点,本专业在生源筛选时也偏向于有一定语言运用功底和形象基础的资源。这就使得整体生源基础素质相对较差,无形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近些来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对专业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2.2缺乏创新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思路流于模板化、形式化和过程化,没有真正深入到专业能力培养和个人风格塑造中去,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对个性化的尊重,以理论知识灌输代替现场模拟实验。因此学生也无法真正走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内核,体会不到专业主播现场的实际情形,也就无法形成初具形态的个人主播风格和个性化特征,更别谈创新能力和洞察能力了。
3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3.1将人才培养定位在融媒体时代
不少院校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各个院校在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与中国传媒大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院校都是参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都雷同。因此,笔者建议,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重新审视该专业的定位,增加该专业培养人才的途径,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专业生存的技能。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尽管其也将专业定位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但是走的却是非传统路线,而是立足于综艺节目上。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适应社会形势提出的就业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场控能力和现场主持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和灵活变通,花大力气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高度辨识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实践模拟中要针对实际工作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样化演练,一方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开拓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快熟悉将来要胜任的工作形式。
3.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和引导,针对学生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三观端正、品行高尚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播风格。
3.4基于网络平台培养创设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本文认为立足于网络平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媒体融合平台来说,综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内容,其功能都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强化自己文字输入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音频视频与规范的播音主持技巧结合起来。
4结语
如果把播音主持专业也放到市场竞争中,能够凸现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想,而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广电发展事业,一直都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体系内,所以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立住脚,必须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思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推动广电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优秀人力资源供给,让更多具有特色和职业素养的大众媒体主播人为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帖洪宇,关志英.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J].青春岁月,2016(05).[2]黄念恩.创设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读天下,2016(14).
第五篇: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就职企业对于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一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庆幸的。这篇文章,主要对于如何培养创兴型财经人才作出了合理的分析,叙述了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如何改革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创新型财经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能够适应,并且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能够完成自身的最终目标,对于本学校的教学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更加重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1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方案自己专业方面的建设
目前,优化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完善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极其重要的。一些职业院校建造了一种新型的多学科体系。结合了多个方面的知识,以财经知识为中心,涉及了经济、法律、文学等等多个方面。鼓励实现多个专业的相互结合,力求把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职业院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更加的重视综合性的教育。此外,这些职业院校依据自身主要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了学校里其它专业学科的全面的发展,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学校要求学生们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的发展。
2如何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综合素质
2.1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
对于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注重实践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只有科学、合理的设定综合性的实验科目,才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只有合理的、高效率的设定开放性的一些实验科目,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钻研有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性难题。只有适当的创造网络教学平台,不断的完善模拟的实验室,才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独立钻研知识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与生产实际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在进行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道路中,不仅仅要将理论知识以最专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最大化。
2.2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
事实上,我们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的去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的体系以及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实践基地。必须要承认的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此外,定期的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方面的有关的科技型竞赛,对于展开学生在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使学生们能够完全的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参加课外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如何进行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改革
3.1如何进行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下,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方法,然而,职业院校也不例外,与传统的学年制不同之处是,学分制一种学习的计量单位。更详细的说,就是根据学生们所选择的课程来取代学生的学年成绩。然而,这一种制度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的带动学生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建完整的教学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创建完整的规章制度后,我们应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制度,力求在将来的某一天做到最完善。然而,创建明确的规章制度的作用则是能够清楚的掌握一个科目的教学质量,可以最大化的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效果。有关方面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大体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实验室的管理、教师队伍的管理、实习基地的管理、学风管理等等方面。此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3.2创建有质量的教学监控系统:
为了达到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从某一方面来说,职业院校必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有关方面的专业性的管理工作。这些有待深化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教学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考试的方式、教学的方法等等一些方面。同时,职业院校必须设置良好的资源,对待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严格认真,对教学实践的这一方面更应做到重视。职业院校最好能够严格的监管教师的教学的效果,并且努力提高课堂上老师的教学的质量,严格的把握好教学实践环节这一关。
3.3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从当前的形式分析,想要做到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方便化,我们必须尽最大的能力提升全方位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努力增强教学管理资源方面的信息化,进而做到教学管理的透明化以及科学化。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一切有利的科学手段,提高信息化的管理的水平,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当全方位的考虑学校的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财经教育理念的创新改革,谨慎的挑选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进行辅助。结论: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总的来说,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会谨慎的观察社会市场的实际的需求,全面利用好各个方位的资源优势。不仅包括了经济学、市场学还包括营销学以及管理学等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如何改革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的模式。这实际生产中,我必须做到全方位的使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定期的频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注重给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企业运营的流程,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加强职员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石丽军,刘海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章,2014(19):125-126.
[2]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145-146.
[3]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58-159.
[4]宋树理,严焰.《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