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新建本科院校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出发,明确“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基”的办学理念,依托地市政府、产业龙头、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全面开展政策决策咨询研究、行业人才实践培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专利技术转化应用、优秀文化发掘保护等政产学研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条件支持、质量保障效果、学生素质能力、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结果
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增加,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型科技研发,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满足地方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为14635个,校均达到53个。专利总数为4954项,其中发明专利649项,占13.1%;实用新型专利3817项,占77.0%。院校专业设置以地方发展所需的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为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和能力共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企业为主,达到63.5%。
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明显改善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渐改善。生师比达到20∶1,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升至66.8%,高级职称比例达34.2%,“双师型”教师占20.0%,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12.1%,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约占35.3%。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行业进修、攻读学位。
教学经费投入显著增长,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持续改善。在合格评估政策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经费投入呈现积极增长态势,经费年度增长机制日趋成熟。2014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加到1996.4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提高到6976.8元,生均藏书升至80.9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长至14.1平方米。按照合格评估的要求,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占总体比例从40.0%上升至62.7%,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从54.7%增加至84.3%。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合格评估引导学校发展方向,保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评估过程、结果和专家考察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改善提升。“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将学校教学等活动数据化,为各级管理部门、各院校开展常态监测,研制、撰写和发布各类《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基本设立质量保障处室,配备质量保障队伍,其中,教学管理队伍年轻化,质量监控队伍职称高。校内质量保障制度设立基本完备,各类评教覆盖率较高。教学成果奖与教学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教学信息化水平达到较高程度。
强化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量实验、实习、实训,组织职业资质培训、毕业综合训练、讲座社团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全面发展。校内基础实验室承担年实验教学校均约14.8万人次,专业实验室约16.0万人次,实习场所为1.4万人次,实训场所为8.7万人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万个,年接纳学生109万人;素质教育基地6514个,校均24个。组织开展毕业综合训练课题57万个,组织参加职业资质培训91万人次。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获得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奖项1.4万个,校均获奖53.5个;获得学科竞赛获奖2.86万项,校均91.6项。开设文化、学术讲座3.0万个,校均97个,各类学生社团共计1.7万个,总参与数达到397.2万人次。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7149篇,发表作品7890篇/册,获准专利1721项。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有215所,占84.7%。
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高,教学质量赢得普遍认可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率为98.0%,学位授予率96.7%,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在2014年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率达到90.2%,略高于前一年的89.6%。基于上述内容,86.6%的学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81%的学生表示“为学校感到骄傲,并会把本校推荐给他人报考”。对新建本科院校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主动适应岗位需求,为单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状况良好,部分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成长空间较大。对73所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整体满意度为91.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吃苦,作风踏实,认为学校毕业生“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着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希望学校能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以及培养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2.新建本科院校监测预警与建议
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不少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的层次较低,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学生的受益面小,尚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规模快速扩张并逐渐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突显出来。一方面,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配备不足,尽管超过九成的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达到基本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要求,但是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不足30%。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2011—2014年,尽管35岁及以下专任教师的比例从52.1%持续下降至44.7%,但青年教师占比仍然很大;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仅为8.4%,具有学士学位或无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了专任教师总数的1/3;“双师型”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特别是具有工程背景的比例仍然较低,尚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从老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部分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不到位,相当数量的老教师仍然沿用老的教学习惯,用老专科的教法来教本科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尽管学生评教结果相对较好,但是从更加专业的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结果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并不容乐观,同行评教中仅有49.7%的课程被评为“优”,专家评教中被评为“优”的课程比例则更低,仅为36.8%。
部分院校条件薄弱,没有形成逐年增长的稳定经费投入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2014年,有37.3%的院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未达到合格要求,高于2013年的31.4%。
在过去四年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藏书量、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三大核心生均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核心指标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来看,生均藏书量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两项指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在教学条件改善方面需要多加关注。
质量保障队伍结构问题突出,质量保障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
质量监控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难以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快速更新的现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从硬件投入来看,民办院校的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仅为5536元,比公办院校少2266元,民办院校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也比公办院校低10个百分点。3.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教育部应适时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强化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
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所适用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是教育部2004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随着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有些标准已经明显过时,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不能有效发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议教育部尽快研究调整。地方政府要以实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达标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并探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对于部分教学经费与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政府要予以重点支持。
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保障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充实实验教学人员,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推动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鼓励一线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仿真和生产现场结合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为“导学”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质量保障队伍建设,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理论和能力上全面提升质量保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注重提高人员对“升本”的内涵认识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认识,确保质量保障队伍的稳定性。校、系(院)两级质量保障队伍建设要并重,不断推进质量保障队伍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勤于奉献、服务意识强的质量保障队伍。应建立学生、院系、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质量保障,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议成立教学质量保障常设机构,不断提高质量保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加强过程监控,更要把好人才出口关。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
加大对民办院校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建议地方政府创新财政扶持机制,设立民办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办学优秀的民办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发挥民办院校办学体制的差异化优势,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第二篇: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我部决定普通高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编制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完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以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考察的重要依据。
二、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完成本地区公办高校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鼓励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见附件1),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后实施。
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有关高校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写工作,并在本地区高校质量报告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形成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格式可灵活多样,报告中要完整、如实体现相应支撑数据(见附件2),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万字。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3年12月30日前,将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高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纸质文本一份及电子文档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同时组织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人: 董甲庆马杰
联系方式:010-66096713,010-66097825
E-mail:djq@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1.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
2.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doc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10月14日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 7 —
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面向公众读者撰写质量报告,全面展示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和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重点体现以下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描述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质量保障体系。阐述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五)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六)特色发展。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附件2
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2.教师数量及结构 3.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生师比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生均图书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18.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22.体质测试达标率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注: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
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第10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
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
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
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
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
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3.第23、24两项数据本次可视本
校此项工作基础酌情公布。
第三篇: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为了取得质量检测真实的、可信的效果,为学校进行质量分析提供客观、全面、原始的理论数据,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阅卷,做到了公正、公平,数据真实可信。
20xx年2月4日上午(上学期期末),蓬街镇中心小学分语文组、数学组进行了期末教学质量分析会。会上,以年级组为单位发言,组长们总结了本学期的教学成功经验,分析了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主处。最后形成共识:在小学期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给学生一样属于自己一生有用的东西或特长,特色就是重点、增长点、闪光点、突破点,学校要争取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同时要注意:学生全面发展是目标,优秀特色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寓于学生的乐学、好学、会学之中。这次期末教学质量分析会,对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根据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的有关数据,结合平时教学调研、检查等情况,作如下分析:
自z20xxxx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质量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渐形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课堂教学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1、以各年级平均分为例(略)
2、以各年级及格率为例(略)
3、以各年级优秀率为例(略)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学科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1、提高课堂效率
上学期虽然教学时间较长,但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很多的,所以利用课外时间提优补差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让课堂充满活力;加强纪律教育,实现全员参与。注重班级学习氛围的建设,使每个学生对语文、数学学习各有明确的目标。
从语文期末测试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无论是字词的积累,还是基本句式的运用,学生大多已掌握。具体表现为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照样子写句子、修改病句、扩句等正确率高。对课文内容也较为熟知,按课文内容填空、课内阅读等题正确率也较高,课外积累总体表现也不错。
从数学期末测试来看,大多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达到的能力:a、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掌握得较好,口算、笔算的能力较强;b、对基本的概念、关系、性质已基本理解和掌握,并具有应用这些概念、性质、关系解决相关问题;c、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d、具有简单的统计能力和简单的几何作图能力。
2、实现资源共享
上学期,我们改变备课方式,注重年级组内的集体备课。因为各年级组内的老师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学校又特意安排每周三下午为教研时间,同年级段老师间互相合作交流教育资源互相共亨,教学方法互相探讨,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最终使全体学生受益。
3、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由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性,努力实现“老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实践操作”的转化。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恰当的情境,体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
4、开展课外阅读
上学期,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向各年级段推荐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期末组织考查,使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大量的阅读不仅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课外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风的转变。
5、系统有效的复习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作业布置注意层次性。期末拟订好学科复习计划,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思、梳理、归类,达到温故而知新,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些问题,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精品学校的目标来衡量,仍有不小差距。比如,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次语文期末测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学生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较差,譬如五年级试题中“将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一题,错误率非常高,课外阅读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错误率也很高,其他年级也类似。另外标点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虽然每次所占分数不多,但全对的学生是很少的。还有作文,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但总感觉缺少真情实感,不够生动。反思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训练的意识不强。
2、重知识积累,轻方法、能力的积累。
3、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数学期末测试存在的问题:
1、分析问题的能力差
如四年级七(4)第天吃三次每次吃4片,……学生列式12÷4=30,算出一共次数或者说题中的每次4片,学生误作每次4片。
五年级的二、(11)填a前面的这个数学生对数列的规律摸不到,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对相关的训练比较欠缺。六年级的填空题10错误率为37、7%,把速度的倍数关系当作时间的倍数来理解,选择题1剪去3/1谁长错误率为42、8%。
2、联系实际不够
如五年级、四年级的土地面积单位的概念,反映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另五年级的洗照片的考查题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
3、缺少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如五年级一个自然数乘以0、01,相当于把这个数()
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把握一个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两项行动(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效率提升),抓好三个落实(求实、求新、求精)。
1、把握一个重点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取决于课堂的效率。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全体教师运用新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课件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师生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出台后,语文教学对语文人文性的关注高涨,在阅读教学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重情节轻训练的现象不容小觑,淡化语言训练的结果就是造成学生错别字增多,对语言敏感度下降。道理很简单,因为训练的机会少了。像本次测试,失分最多的竟是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人文情意的营造,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增强训练意识,努力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数学教学则要保持传统教学优势,继续加强“双基教学”。注重对教材的开发性使用,做到“吃透”教材前提下,领会编者意图,大胆拓新,对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难点。加强应用题教学,特别注意方法指导,数量关系分析,避免程式化练习,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学以致用”数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2、强化两项行动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细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常规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中心校教研组要积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组织示范课、研究课,开展中心校骨干教师送教下完小活动,举办教学引领活动(椒江人民路小学)、教学联谊会(金清小学),更好地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通过校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质量之目的。
3、抓好三个落实
毛泽东同志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最关键的就是要落实,落实要靠谁,要靠我们的全体教师。要严格标准,严格要求,按照局里的各项要求从严治教,严谨治学,从严管理。
1、求实。就是要扎扎实实工作,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要不折不扣地逐一到位。
2、求新。就是要观念更新,办法创新。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创造出新的校园风貌。
3、求精。就是要出精品,出经验。学校要创名牌,教师要当名师,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第四篇: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2012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工作,并形成了两年一届的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制度。2012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我院举行了2012年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经过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最后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此次活动为深入推进学院教学教研工作,积极探索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北碚校区励精图治,潜心谋发展,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我院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人。根据北碚校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可知,本科教育生师比约为16:1,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2、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改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办学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北碚校区的教学经费投入为50万元,主要支出在教学、实验设备购置及维护、图书期刊资料购置、教育见习与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8万元,专项教学经费为18.2万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现有科学教育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
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基础教学实验室面积近1384平方米,各类设施设备总价值3604750元。2012学院投入41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维修购置,保障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我院图书馆藏书有42903种,达117939册,中外文期刊381种。2012学院在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了约12万元,为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面。学院计算机中心拥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32个,微格教学实验室5个,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达90%以上。2012学院在信息资源和设备建设中投入6.6万元,为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碚校区本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有26个,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学生各学期均要前往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考察。2012北碚校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09—2011级学生共7批次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共3批次进行了专业实践活动。学院投入了13.6万元用于见实习、实践和基地建设,保障了本科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2北碚校区在狠抓本科教学常规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继续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并且积极组织实施,在全院范围内多次举行各层面、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和“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本科专业”,扩大了北碚校区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举全院之力,依托教学、教研骨干,2012年7月,我院召开了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修订并制定了2012级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蓝本中,为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
(2)学院在课程建设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a.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每期都自行开设有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和教师教育类选修课,2012北碚校区共开设各类选修课100余门次,开课率较高。
b.学院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制定了学院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鼓励各系(教研室)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不断建设完善已有各级精品课程。2012北碚校区成功申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至此我院校级精品课程共有5门。2012年10月北碚校区启动了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将在已有的5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再评选出1-2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培育。
2、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建设情况
北碚校区狠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完善健全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措施及办法,效果显著:
a.2012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成功获批为学校特色专业;
b.肖其勇、林长春、杨祖涛、周洪、胡燕、路晨六人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选为2012重庆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c.6位教师成功获批2012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分别是:李阳洪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三笔字书写标准研究》、郑晓鸿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智能化在线辅助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周仁莲老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引入软式垒球项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苏黎老师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逻辑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游泽生老师的《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d.周洪、张漫琴等8位老师成功申报了2012年院级教改教研项目。
e.2012年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全国小学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10篇,获奖1篇。例如,张丽珊老师的教改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发表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4)、《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状况的实证研究》发表在《基础教育》(2012.2),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思考》获2012年重庆市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2012年11月我院8位教师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年会”,同时他们撰写的教研教改论文均被收录在此次年会论文集中,分别是:刘艳梅老师的《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蒋萍老师的《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叶志强老师的《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朱国会老师的《在<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思考》、苏黎老师的《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刘应芬老师的《试培养凝练小学职业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策略——基于“标准”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构想》、龙娟老师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探讨》。
3、基层教研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积极引导各系(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各系(教研室)自身优势和特点,要求各系(教研室)每学期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至少8次教研活动。依据《教研室管理办法》各系(教研室)每期开学初即制定教研室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期末还要及时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工作报告《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整体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效果好。
4、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北碚校区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系列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实现“未毕业先入行,一毕业即进行”的目标,实践教学投入和组织实施工作都开展得扎扎实实。
2012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北碚校区共组织了10批次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和专业实践,涉及2009、2010、2011三个年级1097名本科学生。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配合学校顶岗支教工作,2012年选派了两批次共46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前往各区县进行教育教学顶岗支教工作。
5、毕业论文工作
毕业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北碚校区也特别重视此项工作,从上至下认真组织、布置、落实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北碚校区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135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有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讲师2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3人,人均指导学生4人左右。2012届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自启动以来,我院毕业生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依照《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从拟题、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最后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并专门成立了毕业论文督查小组,对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全面检查,提出问题,督促整改,各个环节工作规范有序,严格井然。
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于2012年3月来我院对2012届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工作进行了检查,9月对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结题检查,两次检查都得到了学校教务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好评,在全校17个学院中名列第四,检查结果为优秀。
四、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2012北碚校区狠抓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力保教学运行,使学院的教学工作正常、良好地开展。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会议,了解和研究本科的教育和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坚持对教师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开学第三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严肃性。
3、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并定时通报。教科办坚持每天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及时把学生出勤和学习状况反映给辅导员,每周定时进行公示,每月进行总结及时上报学院领导,保证了教学工作有秩开展。
4、坚持教学督导工作。学院坚持聘请在教学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督导工作,并制定了明确的督导任务,在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和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的基础上,坚持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坚持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每期定时召开全院各班的、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全院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将结果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院还召开教师大会通报座谈会等教学检查工作情况。
6、坚持学生期末评教工作。按照教师期末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评教结果及时与教师本人见面,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7、严格控制教师的调停课。学院制定了调停课三级审核制度,即系(教研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和分管教学院长,对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审核,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请假调课事件发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8、严格规范学生课程考核与试卷检查的管理工作。完善A、B卷考试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违反考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北碚校区历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每期学生评教和半期学生座谈作为教学管理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学生评教和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北碚校区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强,应届毕业生毕业于学位授予情况良好。2012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有135人,应发给毕业证书共计131人,应按结业处理的学生共4人,毕业率为97.04%;应授予学位共128人,不能授予学位共7人,学位授予率为94.81%。;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多年来北碚校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适应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社会、学校的肯定和欢迎。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分布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中小学校,成为重庆市小学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成绩十分突出,涌现出了“最美女教师”王洪英,她荣获了2011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特别奖;“最美乡村教师”曹瑾,她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教师。
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135人,年终就业率达96%,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均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中有近60%的学生被重庆人民小学、树人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及各区县教委录用,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都位居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
4、学生参与各项专业技能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特别重视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举行了各种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比如,“能力一刻”天天练活动、“三笔字”天天练活动、“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学生书法绘画汇报活动、“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比赛、魅力周末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2年4月我院组织了第三届师范生五项全能竞赛,一批教师素质高、技能强、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6月学院组织竞赛优胜者参加了学校第三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我院三位参赛同学表现优异,从全校14个设有本科师范专业的学院22个专业(方向)的41名同学中异军突起,分别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学院还获得本届比赛优秀组织奖。这是继2011年在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我院三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之后,我院在此项比赛上的又一佳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儿童诗文创作(配图)评比活动中,我院陈秋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张帆、张露的作品《童年的记忆》和唐俊秋、黄政的作品《快乐的一天》获得一等奖;学生沈丽丽、陈超的作品《男孩和他的云》、谭华群、陈婷婷的作品《小蝴蝶》、尹昶、覃文的作品《可爱的夏日》和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林慧、涂安琪的作品《海的礼物》获得二等奖;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廖银银、王君的作品《大自然的美》和况娇、梁周念的作品《我是一滴泪》获得三等奖。
在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书法创作评比活动中,我院李阳洪老师指导的学生郭金璐的作品《录古闲诗一首》获得一等奖;学生黄政的作品《山行》获得二等奖;梁佩凝的作品《古文节选》、阎星翰的作品《小篆》、杨茗月的作品《诗一首》获得三等奖。
六、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品牌办学之风
北碚校区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尤其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小学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多能一专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办学特色”。
1、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在已有教师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对高等院校提出的需要和挑战,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办学目标,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即建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和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职后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地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2、提出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现行的本科师范教育知识艰深,理论教育过多,实践和艺体等技能培养不足的弊端,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宗旨,以“一高两强”(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创新)和“五能五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为培养规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高素质教师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3、构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了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建立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六位一体”的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板块结构的优化,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本素养与艺术、科技制作等特长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重视师魂教育。
5、打造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活动。A.教师技能训练活动:大学一、二年级传承中师的固定教室管理模式,每天晚上7:00-7:45,各班在自己固定的教室开展“能力一刻”、“三笔字”和“课堂教学模拟”天天练活动。同时在全院招聘书法、普通话和文艺骨干担任各班的“书法辅导教师”和“能力一刻辅导教师”,为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课外平台。B.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定期开展书法、绘画、诗歌朗诵比赛、“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赛、声乐器乐大赛及魅力周末、看佳片写美文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学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七、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2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教研教改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学院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北碚校区本科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本科教学。随着本科专业数量的激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增加,造成了专业师资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和教学带头人。
2.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年来我院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理念,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运行,但教科办的新进管理人员多,对管理规范化的认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力不足,有时候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而有效的开展。
3.考研学生人数较少,录取情况差。尽管我院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考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报考率和录取率都较差。这是我们近几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上课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较好。但从督导组和学院领导听课情况反馈,不少的教师上课仅仅满足于书本,对知识的挖掘与拓展不足,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不足,有待改善。
5.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以便于满足非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五篇: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为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94年在文学院内设立新闻系。1995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0年成为湖北省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单位。2012年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将“广播电视新闻学”改为“广播电视学”。2013年6月学校宣布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并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为目标,形成了学科交叉、重视实践的专业特色。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以融合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即强化学生的传播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新闻传播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新闻媒体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共716名,其中本科生503名,占70.25%。2010-2011级新闻学在校本科生共99人、广播电视学在校本科生共105人,2012-2013级新闻传播学类在校本科生239人,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实验班本科生共60人,2013年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30人。学院各专业自开办以来,招生状况良好,学生报到率平均达到99%以上。06-08年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20分左右。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和服务领域大致为:1.各新闻媒体(历年均有进入中央级的毕业生,进入省级媒体的毕业生每年在15-20名左右);2.大型国企或民企的企划或文宣部门;3.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4.各类传媒或文化公司、广告公司。5.学校。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共有专职、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含在读博士),2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我院生师比为27.5:1。本科生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达100%。
学院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专业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足额安排到位,统一由院系按照实际使用情况报销,统一分配使用,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得到保障。另外,本学院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添置了一大批满足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学院刚刚成立,实验室使用主要依托于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料室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院正着力建设专业实验室和资料室。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学院根据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学院本科各专业开设学校公共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种课程类别,学生在四年修学期间,除了品德操行合格之外,应修满100个学分,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目前,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道德与法规、舆论学、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电影批评、媒介批评、媒介素养、新闻摄影、社会调查方法、广告学概论、新媒体研究、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广告作品赏析、影视艺术概论、电视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概论、语言与社会文化等。
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特别注意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设置多门新闻道德、法规等课程,并先期一步培养教师教学团队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我院创办“恽代英英才班”循着革命先烈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前辈恽代英的步伐,始终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教育,培养新闻系学生的正确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学院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对素质学分的相关规定,需获取20个必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中含有4个理科学分,1个艺术类学分。
2.教材使用和建设
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通过教研室、院系审核;选用后,在学期结束需要一起开会总结、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教育部推荐教材重点教材《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教程》等十多种。
在教材建设上,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参编教材。学院已完成多部教材的编写,分别有刘震副教授《电视摄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亚洲电视新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彭涛教授《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孟君副教授参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陈俊峰副教授《不一样的广告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等。
3.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而实践教学是我院的特色。学院依照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行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课程中的实验课)18学分,将近总学分的11.11%,一共38.5周,占总学时的23.77%。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3周)、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17周)、见习(2周)、毕业论文(设计)(6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见习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2周,2学分,第7学期全学期为专业实习,共6个学分。另外,本专业额外留出8.5个周次的机动时间用于学生课外社会服务(或社会调查)等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是长学期教学内容在实践方面的补充和继续,主要在大学四年中的7个短学期完成。通过开展课外开放性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立选题,自助拍摄,采用DV、手机、摄像机等多种拍摄设备,辅以相应老师指导,并以相应的学分鼓励拍摄水平较高的作品,补充实践教学,达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高质量影视作品。2012年由马雪蒙等同学自主拍摄的DV作品《坑V》获“我是导演”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依据湖北省教育厅下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论文规范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我院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指导“四步走”方案。第一步,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拟定不少于学生人数的选题。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进度实时给以指导和帮助。第四步,学院在规定日期内,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以及评优工作。近三年来,本科生一次性毕业率达100%,一次性学士学位授予率达100%。其中,校级优秀论文20篇,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学院有多人获各项奖项。
5.学生科研、科技竞赛及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我院新闻系2011级本科生彭酉婷的论文《微博的社会动员和风险演化研究》荣获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该文同时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二等奖。周凌君、万鸣宇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科研C类项目《探析社交性网络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于2013年6月结题验收。刘建、陈燕项目《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也于同时结题验收。
学院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耿雨燕、米姿函、易然、周凌君、郑妍颖五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斩获佳绩,其中易然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同时易然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第二届华中七校外语文化接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等多种奖项。在2010-2011级学生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7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61.80%。
学院同学发挥本专业特长,广泛参与各类摄影活动。2011级学生曾师斯作品《美丽华师生态系列报道》获2012“湖北高校校报新闻奖系列专题”一等奖;2010级陈思宏摄影作品《爱在咸宁》在“中南文化艺术节”上获摄影多媒体组铜奖;2010级学生马雪蒙《踢腿训练》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最美中国”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最美中国奖”优秀奖,《献血女生》入选2012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9级学生金晶参与摄制的新闻专题片《武汉大学樱花季,让人欢喜让人愁》登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其摄影作品《这里不是欧洲,是今天的华师》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走红网络,引起关注。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1.教学规章制度标准及执行
学院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考试管理条例》以及学院教学规章制度,2010-2013年没有出现任何教学事故。教学文件方面,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教学,没有编写教学大纲外,其他所有课程均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都依据学院统一格式的教学进度表,命题计划表、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参考书目表等教学文件。一般说来,专业必修课按照45个学时,专业选修课按照34个学时的教学计划来执行。每个学期结束前都有教研室专门督促完成命题,评分标准,以考试、交论文或者作品的完成结课。最后,试卷、论文、作品等文件都以统一的格式整理完善以后归档保存。
2.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新闻传播专业(学院)自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学校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学生作业质量、考试考风及成绩、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标准除了学校一般标准外,还要重点监控是否落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质量监控方式为:教师自评、随机听课,抽查作业、考卷、论文、学生座谈、学生评教。
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学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以给学生们选课前提供参考;期中时教学秘书以听课的方式,检查教师授课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期末时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课时是否达到标准,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等。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全系注重培养理论功底、提升科研实力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接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并支持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
最后,要求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按文件精神严格、规范执行,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加强“三期”教学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影响教学工作并造成一定后果者,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
3.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
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我院积极探索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首先,在不改变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构架的前提下,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董事会”。董事长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董事会成员来自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湖北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书记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董事会职能为:制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规划、督察基地日常运行、监控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募集基地发展资金。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新闻传播学院长同时兼任主任,副主任为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副书记。基地的日常运行与学校现有机制大体相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新闻观,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其次,成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基金来源为政府资助、学校划拨、社会捐赠。基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实验设备、建立实习基地、资助学生课外新闻实践活动、奖励新闻学院优秀本科生、资助优秀贫困生。
再次,探索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是指与媒体合作,由媒体提供新闻报道任务,由基地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受媒体督导并由媒体最终评判效果。
此外,学院拟设立“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每年奖励5-10品学兼优、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均优秀本科生。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我院教师在历次学生评教中均获优良等级。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除攻读硕士外),学士学位授予率100%。近三年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8%。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有多名学生在从事媒体工作。2000级毕业生张勤耕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力峰担任《楚天金报》副总编辑;还有多名学生担任国家干部,2002级学生陈刚担任湖北省委办公厅处长,95级学生龙小红担任湖北襄阳谷城县县长;另外还有多名学生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如95级学生范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任副教授,97级王雪莲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事业单位,如98级张扬在中国启德教育集团担任总经理,97级学生程晓敏担任保利地产武汉公司总经理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
(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1.以“发展+创新”为前提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以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为基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力图实现创新,确保我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机制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领会学习内容,培养科研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素质。并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实习等,进一步深化我院人才培养机制。
2.以“理论+实践”为原则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上。通过出国深造、英语进修、项目合作、合理竞争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在未来几年内,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将以高学历、年轻化、师德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解决新闻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现有教师队伍中,有5人有长度不等的媒体从业经验。最长的达30余年,最短的有3年。我们准备在未来3-5年内,通过“双挂”的形式,送所有缺乏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待遇,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逐步把挂职经历作为职务评聘的条件。同时,我们预计在3年之内,出版建设起新闻传播学院文库。
3.以“规范+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教学基本建设,做到既系统规范,又能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为依据,落实教务处各个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程序。促进教学内容的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考核制度进行考核。通过科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3.以“前沿+特色”为要求提升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依托国家文科实验室以及学校两座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本学院新闻公信力研究所、传媒预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香港文汇报媒介文化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全力营造既能紧跟时代前沿,又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是混合教学的,学科基础比较坚实,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在新闻理论、编辑出版、应急传播、影视传播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问题
第一,作为刚成立的学院,专业实验室、资料室等硬件条件急需给予基础性配置。首先,实验管理体制不顺,实验课程开设困难,实验设备老旧和不足问题严重。原新闻实验室放在学校文科实验中心管理后,中心的管理方式与新闻的实验方式很不一致,师生们感觉实验课难以开展。同时,新闻实验设备老旧,急需更新换代。2014年,我院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更多,需要未雨绸缪。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这也是国内外优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准配置和共同经验。目前,急需建立广电摄像、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主持人实训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纸媒实验室、网络和新媒体实验室等,这是保障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的基本保障。其次,由于院系调整,新闻系的图书资料缺少积累,基础薄弱。目前的图书资料和应用软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例如一些较新近的图书资料较缺乏,一些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较少,尤其是外文缺乏外文资料。
第二,由于院系几经变动,原有的专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清晰的专业设置尚未形成,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整合。经过由系而教研室,由教研室而学院的多次变化,学院的师资团队也几经变动。目前看来,尽管学院大力开展制度和人才建设工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中领军人才比较缺乏,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在独立建院的新形势下,本学院即将迎来超常规发展的良好机遇。2013年6月,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湖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江作苏教授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同时引进了3位在新闻传播界较有影响的业界精英,2位刚毕业的博士生,极大地充实了本专业教师队伍。但综合来看,我院专业教师在规模、结构和层次上均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引进一些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才,使新闻理论和实践能够均衡发展。其次,缺少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一门课。教学团队未能形成合力,这直接影响了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最后,青年老师成长较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青年老师的职称评聘滞后,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生师比较高。生师比偏高是本专业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目前通过不断引进教师,生师比已有所下降,但我院仍是全校生师比最高的学院之一。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规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三,本科教学建设中,课程和教材建设都有待加强,教研教改较为滞后。首先,教学过程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新闻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跟进新闻快速变化的特点,如何与我校学生生源实际情况相协调,这些都是摆在我院教师面前一道难题。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较为滞后。由于生师比高,我院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余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因此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下一步学院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推出配套政策,启动院级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鼓励各位老师投身其中,再此基础上积极向学校与湖北省推荐。最后,教材建设较为薄弱。使用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实力体现。目前,我院缺乏自编的主干课教材,这是明显的短板。我们希望今后几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措施和建议
(1)为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院”的战略,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依靠校、院两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人才聚集机制、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和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新闻教师团队精神,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能够把握好科研方向。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并根据会议性质和规格,给予2000-10000元的会议补助。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3年内,争取引进“千人计划”教师1人。引进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有正高职称的学者2-3人。每年引进名校博士毕业生2-3人。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5人左右。
四是从新闻业界聘请部分政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责任感强、具有正高职称的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五是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创造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2)为丰富图书资料,提高教学实验硬件条件,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大力投入。积极采购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加大权威报纸、杂志的订阅量,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包括一些有关新媒体、应用传播学、传播经营与管理类别的专著。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并且加强对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
(3)为进一步促使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将积极探讨新闻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总结教改经验。加强与学术界和媒体人士的联系,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