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附件3:
各位专业负责人,这里是学校下发的通知,关于2012年度各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同时也是2013年招生依据,烦请各位专业负责人按照以上框架撰写,辛苦各位。有关学生数据的,可以不填写,但关于各专业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思路、举措和成效是重点,烦请各专业认真总结,并务必在4月7日之前反馈到教务办,辛苦各位,谢谢。
2012年(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参考提纲
一、报告标题
标题统一为“****专业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二、正文格式及内容要求
1、前言部分
简单概括2012年度本专业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定位下,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亮点。
2、专业基本情况
表12012年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3、教学机构基本情况
表2教学机构及设施基本情况
4.教学建设基本情况
表3质量工程相关项目建设情况
5.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指导老师挂名学生的都可以填上)
表4 学生培养情况
6、其他(指导老师挂名学生的都可以填上)
表62012年学生获得专利情况
表7201
2年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重点分析2012年度在教学工作中有特色、有创新、成效显著的做法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同时应突出在往年或上年度基础上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突破,所表现的内容都要有确实而有力的材料支撑。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组织汇报材料。
1、本学院(系、部)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成效;
2、三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措施和突出成效;“质量工程”项目数,内涵建设及反哺教学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实践的措施和成效;
3、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4、加强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成效;
5、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措施和成效;
6、本年度在教育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的举措和效果,重点突出在本
科教学工作中有特色的、成效显著的做法;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和成效等等;
7、科研促进教学情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可就本学院(系、部)的实际情况提出3~5个较突出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对策,保障办学质量持续提高。
第二篇: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2012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工作,并形成了两年一届的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制度。2012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我院举行了2012年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经过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最后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此次活动为深入推进学院教学教研工作,积极探索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北碚校区励精图治,潜心谋发展,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我院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人。根据北碚校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可知,本科教育生师比约为16:1,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2、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改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办学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北碚校区的教学经费投入为50万元,主要支出在教学、实验设备购置及维护、图书期刊资料购置、教育见习与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8万元,专项教学经费为18.2万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现有科学教育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
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基础教学实验室面积近1384平方米,各类设施设备总价值3604750元。2012学院投入41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维修购置,保障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我院图书馆藏书有42903种,达117939册,中外文期刊381种。2012学院在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了约12万元,为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面。学院计算机中心拥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32个,微格教学实验室5个,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达90%以上。2012学院在信息资源和设备建设中投入6.6万元,为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碚校区本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有26个,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学生各学期均要前往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考察。2012北碚校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09—2011级学生共7批次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共3批次进行了专业实践活动。学院投入了13.6万元用于见实习、实践和基地建设,保障了本科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2北碚校区在狠抓本科教学常规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继续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并且积极组织实施,在全院范围内多次举行各层面、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和“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本科专业”,扩大了北碚校区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举全院之力,依托教学、教研骨干,2012年7月,我院召开了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修订并制定了2012级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蓝本中,为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
(2)学院在课程建设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a.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每期都自行开设有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和教师教育类选修课,2012北碚校区共开设各类选修课100余门次,开课率较高。
b.学院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制定了学院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鼓励各系(教研室)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不断建设完善已有各级精品课程。2012北碚校区成功申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至此我院校级精品课程共有5门。2012年10月北碚校区启动了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将在已有的5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再评选出1-2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培育。
2、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建设情况
北碚校区狠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完善健全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措施及办法,效果显著:
a.2012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成功获批为学校特色专业;
b.肖其勇、林长春、杨祖涛、周洪、胡燕、路晨六人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选为2012重庆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c.6位教师成功获批2012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分别是:李阳洪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三笔字书写标准研究》、郑晓鸿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智能化在线辅助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周仁莲老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引入软式垒球项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苏黎老师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逻辑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游泽生老师的《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d.周洪、张漫琴等8位老师成功申报了2012年院级教改教研项目。
e.2012年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全国小学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10篇,获奖1篇。例如,张丽珊老师的教改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发表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4)、《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状况的实证研究》发表在《基础教育》(2012.2),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思考》获2012年重庆市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2012年11月我院8位教师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年会”,同时他们撰写的教研教改论文均被收录在此次年会论文集中,分别是:刘艳梅老师的《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蒋萍老师的《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叶志强老师的《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朱国会老师的《在<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思考》、苏黎老师的《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刘应芬老师的《试培养凝练小学职业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策略——基于“标准”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构想》、龙娟老师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探讨》。
3、基层教研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积极引导各系(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各系(教研室)自身优势和特点,要求各系(教研室)每学期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至少8次教研活动。依据《教研室管理办法》各系(教研室)每期开学初即制定教研室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期末还要及时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工作报告《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整体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效果好。
4、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北碚校区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系列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实现“未毕业先入行,一毕业即进行”的目标,实践教学投入和组织实施工作都开展得扎扎实实。
2012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北碚校区共组织了10批次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和专业实践,涉及2009、2010、2011三个年级1097名本科学生。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配合学校顶岗支教工作,2012年选派了两批次共46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前往各区县进行教育教学顶岗支教工作。
5、毕业论文工作
毕业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北碚校区也特别重视此项工作,从上至下认真组织、布置、落实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北碚校区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135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有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讲师2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3人,人均指导学生4人左右。2012届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自启动以来,我院毕业生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依照《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从拟题、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最后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并专门成立了毕业论文督查小组,对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全面检查,提出问题,督促整改,各个环节工作规范有序,严格井然。
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于2012年3月来我院对2012届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工作进行了检查,9月对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结题检查,两次检查都得到了学校教务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好评,在全校17个学院中名列第四,检查结果为优秀。
四、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2012北碚校区狠抓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力保教学运行,使学院的教学工作正常、良好地开展。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会议,了解和研究本科的教育和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坚持对教师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开学第三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严肃性。
3、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并定时通报。教科办坚持每天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及时把学生出勤和学习状况反映给辅导员,每周定时进行公示,每月进行总结及时上报学院领导,保证了教学工作有秩开展。
4、坚持教学督导工作。学院坚持聘请在教学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督导工作,并制定了明确的督导任务,在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和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的基础上,坚持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坚持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每期定时召开全院各班的、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全院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将结果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院还召开教师大会通报座谈会等教学检查工作情况。
6、坚持学生期末评教工作。按照教师期末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评教结果及时与教师本人见面,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7、严格控制教师的调停课。学院制定了调停课三级审核制度,即系(教研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和分管教学院长,对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审核,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请假调课事件发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8、严格规范学生课程考核与试卷检查的管理工作。完善A、B卷考试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违反考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北碚校区历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每期学生评教和半期学生座谈作为教学管理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学生评教和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北碚校区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强,应届毕业生毕业于学位授予情况良好。2012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有135人,应发给毕业证书共计131人,应按结业处理的学生共4人,毕业率为97.04%;应授予学位共128人,不能授予学位共7人,学位授予率为94.81%。;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多年来北碚校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适应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社会、学校的肯定和欢迎。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分布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中小学校,成为重庆市小学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成绩十分突出,涌现出了“最美女教师”王洪英,她荣获了2011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特别奖;“最美乡村教师”曹瑾,她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教师。
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135人,年终就业率达96%,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均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中有近60%的学生被重庆人民小学、树人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及各区县教委录用,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都位居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
4、学生参与各项专业技能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特别重视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举行了各种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比如,“能力一刻”天天练活动、“三笔字”天天练活动、“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学生书法绘画汇报活动、“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比赛、魅力周末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2年4月我院组织了第三届师范生五项全能竞赛,一批教师素质高、技能强、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6月学院组织竞赛优胜者参加了学校第三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我院三位参赛同学表现优异,从全校14个设有本科师范专业的学院22个专业(方向)的41名同学中异军突起,分别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学院还获得本届比赛优秀组织奖。这是继2011年在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我院三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之后,我院在此项比赛上的又一佳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儿童诗文创作(配图)评比活动中,我院陈秋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张帆、张露的作品《童年的记忆》和唐俊秋、黄政的作品《快乐的一天》获得一等奖;学生沈丽丽、陈超的作品《男孩和他的云》、谭华群、陈婷婷的作品《小蝴蝶》、尹昶、覃文的作品《可爱的夏日》和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林慧、涂安琪的作品《海的礼物》获得二等奖;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廖银银、王君的作品《大自然的美》和况娇、梁周念的作品《我是一滴泪》获得三等奖。
在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书法创作评比活动中,我院李阳洪老师指导的学生郭金璐的作品《录古闲诗一首》获得一等奖;学生黄政的作品《山行》获得二等奖;梁佩凝的作品《古文节选》、阎星翰的作品《小篆》、杨茗月的作品《诗一首》获得三等奖。
六、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品牌办学之风
北碚校区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尤其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小学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多能一专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办学特色”。
1、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在已有教师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对高等院校提出的需要和挑战,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办学目标,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即建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和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职后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地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2、提出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现行的本科师范教育知识艰深,理论教育过多,实践和艺体等技能培养不足的弊端,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宗旨,以“一高两强”(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创新)和“五能五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为培养规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高素质教师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3、构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了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建立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六位一体”的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板块结构的优化,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本素养与艺术、科技制作等特长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重视师魂教育。
5、打造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活动。A.教师技能训练活动:大学一、二年级传承中师的固定教室管理模式,每天晚上7:00-7:45,各班在自己固定的教室开展“能力一刻”、“三笔字”和“课堂教学模拟”天天练活动。同时在全院招聘书法、普通话和文艺骨干担任各班的“书法辅导教师”和“能力一刻辅导教师”,为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课外平台。B.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定期开展书法、绘画、诗歌朗诵比赛、“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赛、声乐器乐大赛及魅力周末、看佳片写美文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学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七、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2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教研教改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学院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北碚校区本科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本科教学。随着本科专业数量的激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增加,造成了专业师资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和教学带头人。
2.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年来我院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理念,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运行,但教科办的新进管理人员多,对管理规范化的认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力不足,有时候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而有效的开展。
3.考研学生人数较少,录取情况差。尽管我院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考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报考率和录取率都较差。这是我们近几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上课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较好。但从督导组和学院领导听课情况反馈,不少的教师上课仅仅满足于书本,对知识的挖掘与拓展不足,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不足,有待改善。
5.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以便于满足非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篇: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11日
来源:重庆大学网站
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因材施教 打造特色 提高质量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科学理论的探索者,工程技术的创新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建设事业的管理者”。
2010年,我校深入贯彻《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继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科学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全面扎实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一、明确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围绕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项改革、五个体系建设”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即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完善因材施教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以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二、积极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1、全面修订各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遵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遵循国家专业规范/行业规范,对比分析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形成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拓扑结构。通过答辩论证,综合考虑各学科特点,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更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2、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及大类系列课程建设
为让学生建立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通识教育(文化素质)系列课程,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校性大类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完善、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能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本科课程体系。2010年新立项建设90个大类系列,涵盖450余门课程。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改革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初步建成综合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3、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2010级开设《新生研讨课》247 门(共计259个行政班),覆盖了2010级全部新生,并开设了部分新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为全校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施奠定了基础。《新生研讨课》通过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与大一新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帮助新生实现高中到大学学习的转变,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推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课程结束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学校明确规定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的比例最高不超过70%,促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其探究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010年3月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弘深学院”,统筹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国家和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以专业实验班为载体,探索通信、软件、机械等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进全校优异生培养机制,并纳入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中专项支持,促进全校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继续推进“本硕(博)”连读、产学研(订单式)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培养、二专、辅修等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逐步形成适应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2、着力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继续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构建由“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及院级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成的,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2010年学校SRTP参与学生数增加了30%。
围绕各专业的学科竞赛,在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探索其各自向课程延伸、向创新团队延伸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学生个性化创新培养中的作用。2010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人数进一步扩大,占全校本科生的11.4%。
2010年建立全校性本科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平台。建立暑期学校,为科学研究训练和国际化教育创造条件。
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四、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指向,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采用“督”、“导”、“评”等方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信息中心、信息平台、信息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培养过程质量。形成了包括:网上评教、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状态信息、调研报告等多维度质量监控结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和专业评价中,改变过去以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为目标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能量化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增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校全面修订了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加入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运用本课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增强”等评价。同时学校开展学生发展调查,认真分析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状况。
2、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政策执行、教材质量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通过健全学校、学院、教学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坚持课堂教学评估、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形成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中心反馈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3、全方位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研究,指导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为了评价学校内部质量体系的实效性,为各专业质量改进提供参照,2010年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关键点的监控和数据采集,以及开展 “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等,形成了 《重庆大学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报告》等,初步形成基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反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发展研究调查,将“学生发展”分为为五个方面(指标):知识获取、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又细分为“主动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学习能力”、“全面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等五种能力。经过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切实反映了学生的发展状况。
2010年《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显示,与2009年相比较,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平均值有较大提高,接近50%。教授上课平均时数达到85.69学时。人才培养国内、国际交流情况有所进步,国际交流项目数及对外交流、访学、互换学生数等持续增加。
校内质量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分析与反馈,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4、改革考评制度,促进学院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建立教学工作综合考评机制。鼓励与约束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以教学基本工作、动态工作和教学业绩等为一体的学院教育教学状态校内评价方式;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使学院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主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
资助青年教师的国内精品课程教师培训、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学校设立专项,实施优秀主讲教师与双语教师出国进修计划,2010年组织近30名课程主讲教师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进修。
举办“重庆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500余人,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2010学年全校聘任研究生助教2000余人,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强大支撑团队。
2、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图书馆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若干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所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等促进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大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大图书资源建设,2010年,图书馆文献购置费预算1680万元。为了保持与国内一流高校相当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实行了“数字资源优先,纸质资源降复本”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教学需求。
3、升级改造教学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重新梳理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突出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的监控,建设新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新系统建设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力争新系统成为能支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并能支撑网络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进展
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2010年学校获准设立三个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2、“质量工程”建设再创佳绩
2010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再结硕果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其中:第四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3项,参与学生145人。第二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532项,参与学生1548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4项,参与学生3400余人,共获得国际特等奖提名1项、国际一等奖3项、国际二等奖4项、全国特等奖8项、全国一等奖20项、全国二等奖55项、全国三等奖及省级奖210项。
4、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
在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2010届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为“优秀”的占57.5%,“良好”的占36.8%。我校毕业生以踏实勤奋、专业知识扎实、忠诚度高见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占我校2010届毕业生67%的工科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7.82%,全校平均就业率也达95.23%。毕业生对就业保持较高的满意度,据占91.93%毕业生参加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单位“非常满意”的占66.80%,“基本满意”的占32.56%。
第四篇: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我部决定普通高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编制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完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以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考察的重要依据。
二、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完成本地区公办高校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鼓励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见附件1),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后实施。
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有关高校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写工作,并在本地区高校质量报告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形成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格式可灵活多样,报告中要完整、如实体现相应支撑数据(见附件2),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万字。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3年12月30日前,将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高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纸质文本一份及电子文档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同时组织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人: 董甲庆马杰
联系方式:010-66096713,010-66097825
E-mail:djq@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1.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
2.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doc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10月14日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 7 —
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面向公众读者撰写质量报告,全面展示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和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重点体现以下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描述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质量保障体系。阐述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五)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六)特色发展。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附件2
普通高等学校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2.教师数量及结构 3.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生师比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生均图书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18.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22.体质测试达标率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注: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
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第10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
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
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
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
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
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3.第23、24两项数据本次可视本
校此项工作基础酌情公布。
第五篇:西北工业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范文)
2010年
西北工业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设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现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3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博士生导师478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重大成就奖、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4人。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8个国防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优秀创新团队。
2010年,是“十一五”建设的收官之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陕西省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质量工程”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形势下,学校进一步统一思想、改革创新,明确定位与办学理念,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1.学校总体定位
坚持走以特色和内涵发展的道路,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军”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服务,努力建成具有鲜明“三航”国防科技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学校办学理念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三航特色、质量立校、精英教育、探索创新、敬业奉献五大办学理念。
二、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和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建设成果为基础,深入实际,广泛调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与规范;将教学全过程纳入监控范围,形成学校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为主要机构,校领导、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教师、专家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多渠道反馈的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校院领导参加的每学期期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风考纪检查等教学检查制度。加速质量保障与监控手段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管理者评教和社会评教的多元化评教工作,严把教师教学准入关,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准入条例》,继续开展“最满意教师”评选活动。坚持学校优良传统,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发扬“三育人”精神,继续开展“听、评、帮”活动,依托“微格教学”平台建设,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与培训,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
2010,教学督导课堂听课1167门次,其中,必修课895门次,选修课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72门次,教学效果优秀率达到83.05%,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为稳定,教学秩序正常,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全校多媒体教学课程检查工作,涉及全校15个教学单位1107门次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课程,其中基础课、技术基础课351门次,专业课756门次,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满意率高达92.36%。本科教学档案专项检查工作,深入14个教学单位,主要针对近三年来的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习报告等档案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共随机抽查资料210余份,检查结果显示,学校本科教学档案管理情况总体较好,各单位领导重视、关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室建设到位,配套设施齐备,管理人员认真负责,资料存档规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各项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2010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55人,生师比为13.6: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为60.1%;青年教师博士率为80.8%;以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人才37人;以“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群体”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团队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3.加大教学条件投入,营造一流校园环境
在国家“211”、“985”等重大工程和专项资金投入下,学校长安校区基本建成并整体投入运行,发展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校舍全面改善,教学实验设备与条件进一步提升,各级基础教学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众多,管理水平高,初步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师生受益大。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丰富,校园数字化建设水平高。2010年,教学经常费投入440.35万元,本科生实习设计费投入485.16万元等。办学各类基础设施和条件指标以及生均指标均已达到并超过教育部对工科院校的基本要求,满足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原则,对全校教学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建成了8个校级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新增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教学实验室建设投资经费1.3亿元,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资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源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图书馆被评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举措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育人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和“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育人秉承校训校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实施本科生教育“六大体系”和“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和“六大工程”,构建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特色,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技实力雄厚、仪器设备精良的优势,构建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理念,构筑实现广博的通识教育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将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统一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与教学创新的载体,以此作为学生创新的重要基础,真正做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将科研成果、学科动态、科研训练融入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同时,积极推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训练环节,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触摸到专业技术发展的脉搏,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类型上,由以学术型为主拓宽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从管理体制上为学生提供有序的选择机会。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充分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的“三育人”机制,形成以教师为主体、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化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2.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形成了以3A(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以国防科技研究为主要特色,以国防经济发展为牵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涵盖我国国防建设主要领域同时兼顾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的创新体系。以强大的学科优势为依托,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结构,建立了面向学生自由探索和教师引导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截至2010年,学校大学生创新中心已集中建成18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基地具备良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设立了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设计、制作、实验一体化创新实践条件,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学生系统设计思想和对创新实践的探索能力。
3.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依托学校获准建设的“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三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 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促进和推动了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
4.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务实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实施和管理体系建设,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工作。截至2010年,我校已获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万元。“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师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瞄准我国国防的薄弱环节,积极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并以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我校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生产科研一线课题相结合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外部条件。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毕业设计与生产一线课题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体会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使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进创新基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将人才培养与型号研制、课题项目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结合,始终坚持产学研用的模式培养学生。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大量的国防重大项目和型号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这一工科和国防优势,以这些项目为牵引,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相结合,使学生快速深入到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养成了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
6.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战略服务,包括我校在内的61所高校被列入首批试点高校,2010年6月22日,我校及我校推荐的卓越工程师合作伙伴——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一块被教育部邀请参加“卓越工程师启动仪式”。学校还与同济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985工程”高校组成“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我校航空学院、航天学院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机电学院的“飞行器制造”专业、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该计划对于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半年已开始试点专业的学生遴选工作。
7.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国际化教育工作,学校启动了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2010年上半年,已立项建设61门校级国际化课程,并从国际化课程团队中选拔21名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国际化师资骨干,于2010年下半年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培训。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
学校重视生源质量对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性作用,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招生渠道,不断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重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国防素质教育模式,针对性和实效性强。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思路,健全组织,优化服务,加强引导,学生就业层次高,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优秀毕业生比例大,社会评价好。2010年,在全国22个省份实行平行志愿的情况下,录取平均分高出重点线50分的省(市、区)有24个。2010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534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453人,初次就业率96.99%,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综合素质优秀,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工信部所属高校和陕西省高校第一。
2010年“质量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如下: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声纳原理》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工程》等六门课程入选陕西省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92门。
航空学院杨永教授的《流体力学》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至此,我校已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赵雪爱教授牵头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段哲民教授牵头的“电路基础”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至此,我校共有7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教学团队入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材料学院的李克智教授负责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机电学院吴建军教授负责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领域方向已有13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
材料学院李贺军、张军教授负责的“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机电学院齐乐华、田锡天教授负责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入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至此,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
新增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普通化学、计算机和自动化4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我校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了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3个,均名列陕西高校前列。
3.学生科技创新再创佳绩
近5年来,每年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多类学科竞赛,学生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科竞赛成果斐然。“十五”、“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2010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34项。其中,国际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国内一等奖33项,二等奖30项;获得全国二等奖以上奖励比2009年增加39项。在2010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际一等奖8项,国际二等奖8项的优异成绩,总的获奖比例为94.11%,居全国著名高校第一,取得了我校自1992年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两年一度的第四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专业组4项一等奖中的3项;全国业余组5项一等奖中的2项,获得了9项全国一等奖中的5项,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跃居全国唯一一所同时荣膺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荣登获奖总数榜首,创下了学校组织参加该项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机器人足球创新实践基地,共获得8项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再次刷新了机器人足球项目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纽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校模拟联合国团队凭借优秀的专业水平,获得立场文件国际一等奖,团队国际二等奖和团队国际三等奖。
2010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部署,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面向未来,学校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创新的第一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把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施好、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