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

时间:2019-05-15 05:3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

第一篇: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

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担任化学系系主任(1931-1941)。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建立于1930年的中华大学化学系并入华中大学化学系。化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壮大,1982年正式建立的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1990年正式建立的分析测试中心先后从化学系独立出去。2002年3月29日,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在化学系、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分析测试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化学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光富教授担任院长。

化学学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中独具特色,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科研实力与日俱增。七十多年来,化学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8000多名本专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曾培育出为我国农药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机磷农药专家张景龄教授和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学科教学论专家杨先昌教授,以及一批象刘范、蒋亦芹、万洪文教授等那样的教学名家。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执着、奋进、求实、创新”的化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院人努力工作、促使化学学科蓬勃发展。学院成立之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工齐心合力、锐意改革,在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院建有化学系、国家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农药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农药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农业推广、化学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化学学科全国排名第23位,2013年化学学科ESI排名世界第366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7人,副教授38人,其中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植物保护)成员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的学科设置涉及理(化学)、工(应用化学)、农(农药学)三个学科门类,跨三个一级学科(化学、化学工程、植物保护)。化学本科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此外,学院还办有化学英才班以及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两个交叉试验班,形成了从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完整格局。学院目前招生规模大致为本科生280人/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0人/年。

学院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两千多万元,先后研制成功了以“水胺硫磷”、“甲基异硫磷”、“绿酰草膦”、“苯

噻菌酯”为代表的十多个农药新品种,创造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包括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一等奖以及“全国先进班集体(2004级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近十年来,各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化学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以生为本的人文环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化学师资和化学化工行业的基础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化学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生1042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63.6%。其中化学专业现有学生672人,应用化学专业现有学生241人,化学生物学交叉实验班现有学生129人。近一届化学专业计划招生数165,实际录取数187;应用化学专业计划招生数70,实际录取数60;化学生物学交叉实验班计划招生数35,实际录取数32。

化学专业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点(全国唯一一个师范教育类化学专业入选)。化学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化学教师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落实。通过践行特色专业的“2+1+1”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配合学校“未来教育家计划”、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院校”联盟,构建了专业教师、教育学家和中学化学特高级教师相结合的教师教育队伍。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顺利地开展了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工作,并按照学校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此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师教育技能,为培养具有教育家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化学师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30多年化学专业已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化学教师,培养了近百名重点高中校长或特级教师。

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是湖北省品牌专业,也是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之一,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应用化学学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显著的提高,并形成了精细化学品、环境与能源化工和高分子材料3个特色研究方向。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外语、计算机、信息资源应用及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以及结合学院的学科特点与现有专业人才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明确目标定位,构建规范可行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合统一,综合提高。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重点是将高分子材料(树脂、涂料、油墨、粘合剂、光电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环境材料、生物能)、精细化工(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分离提取、精细化学品、表面处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与规划,努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应用化学专业以国家实验室为依托,以应用化学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实践型教学为抓手,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应用化学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研究型与实践型人才。

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是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汇聚我校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于2004年开设的一个新兴专业。现已成功开办了9届“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化学生物学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相互交融的新型前沿交叉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学、医学问题的一个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化学生物学、微观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化学生物学专业以“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线,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生物学”试验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化学生物学专业经过9 年得研究与实践,逐渐构建并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保证体系,制定了研究生推免双向选择、滚动淘汰制度以及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化学物理学交叉试验班创办于2007年,现已成功开办了5届“化学物理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化学物理学是研究化学领域中物理学问题的科学,是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从创立至今发展极为迅速,培养具备先进化学和物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科技人才,特别是在其观点和方法的培养上,把化学和物理学的训练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化学物理学的高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努力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一批化学物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化学物理学专业以“化学物理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化学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物理学”试验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为保证将来从事化学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本专业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本专业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并制定了包括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滚动淘汰制度、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化学英才班是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实验训练;形成具备敏锐的科学思维、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学科领军人物。同时为相关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优质生源。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化学英才班不拘一格,改革试验,努力构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建设全英文授课的专业主干课程及教学团队,力争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化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化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卓越化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化学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学院专任教师人数的85.7%。化学学院目前师生比为0.05。

化学专业共开设78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23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26门;应用化学专业共开设19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5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13门;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共开设21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4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8门。

一流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建立并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我院师资建设工作中永恒的主题。为此,我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是:外引内扶、政策倾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老带新、重在培青,落实计划、严格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开放创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1)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获奖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等高级人才12人。

(2)加强高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根据培养规划,几年来,学院采取外引内扶相结合,自己培养与校外定向相结合,高访与提升学历相结合等方法,从国外高级大学引进博士人才,从而使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院结构比较合理。

(3)老帮青,一帮一。采取了为每一个新上岗的教师安排一名教授或副教授进行指导,无论是博士、硕士都要进行试教考核。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艺术通过集体帮、集体培养的做法,使得学院在学校举行教师竞赛中屡获大奖。

(4)坚持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从严治教。

学院目前年均教学经费总额为73.45万元,预算总额为85.65万元,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45万元。其中,本科实验经费、实习经费开支31.77万元。

学院拥有1.4万平方米的逸夫化学楼和测试中心大楼,为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提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教学用房总面积56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85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5间,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1间。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近4,000平方米,达到教育部对学生教学用房面积的要求。

学院仪器达到了设备精良,数量充足,满足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需求。目前拥有圆二色光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仪器共计2246台件,10万元以上设备42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7726.1万元,当年教学科研仪器投入1378万元。

目前学院资料室总面积约430平方米,图书总量约42122册,中外刊物31536册,共94种。资料室基本具备了纸版检索、电子检索、复印、扫描、刻录等服务功能。在配合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上,资料室能开展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工作,得到了全院学生、教师和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同行的广泛认可。先后接待本科大三文献课、大四毕业设计、本科生科研小组及外系(信管系)本科生教学实习的读者,资料室对全院师生开放。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化学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从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完整格局。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化学专业总学分157,其中选修学分36.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1。应用化学专业总学分151,其中选修学分42.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21。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总学分173.5,其中选修学分41.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23。

根据21世纪化学专业人才和化学教育人才的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华中示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行教字70号)和《华中示范大学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行教字93号)等文件精神,化学学院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双语示范课《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至此,化学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建设成为教育部或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化工基础》;加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优化“一体化、三层次、五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主编和参编《新理念化

学教学论》、《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上、下册》、《化学工程基础》、《有机合成》、《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综合化学实验教程》等一系列面向21世纪、“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彰显21世纪化学教师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的教材;完成了“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课程资源建设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在教材使用方面,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项,选用外文教材4项。

化学学院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研究型教与学,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以研促教的能力和水平。在主干课的教学中,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探索并建立了“模拟小课堂”、“微格技能小组”、“见习研修班”、“实习学校基地班”等小班化教学与实践制度。利用外聘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资源,为师范生建立了“教师教育专家指导团”,实施了本科生教育教学实践“导师指导制”,促进师范生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学能力。

在实验课程建设中,化学学院在化学一级学科知识结构的层次上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是以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内容包括无机与分析、有机与无机制备、仪器与物理化学测量,选材从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综合化学实验是基于“合成制备——分析表征——实际应用”的基本思路,选材既体现化学二级学科特色,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综合性,注重引导学生综合思维,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是通过综合研究课题展开,课题主要是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转化而来,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上三个层次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体现了“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思想。

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毕业综合训练课题数为267,承担指导毕业综合训练认为的教师数量为67人。2012年,化学学院在大学生科研立项方面获得A类项目6项、B类项目3项、C类项目2项。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化学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全院工作的核心,以本科教学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学院领导班子十分关注学院本科教学,包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悉心听取教师和学生对于本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聘请校内外教育专家深入学院指导本科教学,参与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学院本科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各类教学管理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开展。

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了使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学院坚持以规章管理制度来指导和规范本科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学院教师的教学执教严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默默地承担着繁重地教学和科研任务,三年来没有迟到、早退和擅自离岗的现象发生,没有一次教学事故出现。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学院成立了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风检查小组,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着力增强“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成才意识”、“质量意识”。院系领导多年坚持上好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堂“专业思想教育课”,坚持班主任制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制,期中教学质量分析,坚持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实习、工业实习,坚持分工跑片,布置检查;期末考试考场巡视监控。

在这样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下,化学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常规教学工作正常运行,2012年全年无教学事故,全学期教学检查无明显问题被通报,教师课堂教学测评分数全部达标,教学异动低于36次/学期。全院教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成绩达标。教学管理人员按规定参加教务处组织的会议、检查、考试、学习等活动。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在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测评中,达到优秀等级的课堂占总课堂数的76.19%,达到良好等级的的课堂占总课堂数的23.81%。

学院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9.6%、学位授予率为99.6%。应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8.1%,读研率为13.41%。

我院学生的发展状况良好。化学专业2009级毕业生大多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重点中学聘用,如上海市第二中学、成都七中、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北省黄冈中学、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等,部分学生入职后就承担了学校重点班级的化学教学任务或班主任工作。2009级应化类及生物化学实验班中有多人进入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继续深造。

2012年,化学学院本科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在2012第三届全国化学师范生素质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成果报告会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一项。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化学学院在2012年“世纪金榜杯”全国书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在感恩书信大赛湖北赛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湖北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8篇。

2008年以来,本科生在化学学院教师指导下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cociery、Chemical Communication、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talanta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13篇,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98项,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1项及中央高校业务费2项。在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标志性的成果有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东芝杯.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化学组一等奖、第四届“东芝杯.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化学组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湖北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8篇。

七、特色项目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战略举措下的‘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类)作为教育部、财政部首批资助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范教育类)中唯一的化学专业,承担着我国化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化学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组(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项目(2008-201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09-2012))已经完成了预定研究内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新时代背景下化学教师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基础,创建了“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

2、以教学团队和主干课程建设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不断完善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类)的教学体系与内容。

3、以研究型教与学为导向,培养“卓越化学教师”的核心素质——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真正融合。

4、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无缝衔接”为教育内涵,建立了化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综合实践平台。

5、以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双基地”、“双导师”、“双论文”为特色的培养新举措,践行了“四段式”教育实习与实践新模式。

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创新;

2、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融合手段上的创新;

3、化学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化学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整改。

1、新时期教育思想需进一步革新和转换。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等教育思想有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有待更一步更新,广大教职员工必须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尤其是如何在高等化学化工人才培养中将“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观念转化为“以学为主”的综合素质发展观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化学学院青年教师多,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要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向教学水平高、教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科研能力。

3、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

动机能够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促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受到当代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就业压力日益显著的矛盾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差,或认为自己今后有“铁饭碗”,或认为“学再多也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因此,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真正乐学、好学、爱学、善学。

第二篇: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2003级本科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2003级本科

2005~ 2006学第二学期课程表

备注:

1、信号与系统、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另行通知。

2、从7月8日起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训。

1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2003级本科

2005 ~ 2006学第二学期课程表

备注:

1、信号与系统、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另行通知。

2、从7月8日起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训。

26-2

2005~ 2006学第二学期课程表

26-3

2005~ 2006学第二学期课程表

26-4

26-5

26-6

第三篇:7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是集美大学和福建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年4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4月经教育部审批确认,2012年5月福建省学位办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秉承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已成为一所有较大办学规模、较强办学实力、较高社会信誉的独立学院。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院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特长明显,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办学条件优良、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目前设有3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办学的双学位专业。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截至2014年7月,有在校生16033人。

按专业数统计,工学类专业12个,占38.7%;管理学类专业5个,占16.1%;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9.7%;文学类专业2个,占6.5%;法学类专业1个,占3.2%;教育学类专业1个,占3.2%;理学类专业3个,占9.7%;艺术学类4个,占12.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本科在校学生情况

2013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3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368人,占83.38%;专科起点本科学生2665人,占16.62%。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院生源充足,质量较高。2013年录取普通本科新生3759名。28个招生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轮投档就完成招生计划;其中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天津、云南、浙江、海南等13个省份投档线高出本省控制线40分以上,安徽、广东、江西、新疆等4个省份投档线高出本省控制线30分以上。福建省的投档线再创历史新高,本二批按1:1的比例投档,文史类投档线472分,高出本二控制线41分;理工类投档线441分,高出本二控制线40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其授课情况 1.师资队伍数量

2013年,专任教师总数为919人(含母体大学集美大学委派教师),生师比17.4:1。

2.师资队伍结构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87人,占42.1%;中级职称474人,占51.6%;初级职称42人,占4.6%;未定职级16人,占1.7%。

学位结构:硕士及以上学位734人,占79.9%;学士学位143人,占15.6%;无学位42人,占4.5%。

年龄结构:34岁以下279人,占30.3%;35~44岁360人,占39.2%;45~54岁222人,占24.2%;55岁及以上58人,占6.3%。

3.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2013年有79位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人数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达到100%。4.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院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培训、福建省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选派14名教师观摩兄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选派教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和暑期出国研修。

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院每年安排70多万元奖励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

2013-2014学年,学院举办了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第二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和第二批教学改革立项工作。

教师在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福建赛区)中获综合组二等奖1项、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三等奖1项,第二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思政课比赛厦门赛区第四名1项。

2013-2014学年,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A类项目2项、B类项目2项,人文类A类项目3项、B类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1项;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

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在我院设立了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3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48.68万元,生均127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11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实习经费支出 160元。

2、教学行政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2013年,学院拥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功能齐全的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22829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4.24平方米,其 中实验室面积55344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45平方米;宿舍面积为161501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10.07平方米。

3、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2013年,平均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20.1台;平均百名学生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10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62万元,生均5090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54万元。

2013-2014学年新建了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气动实验室,同时更新600台教学用计算机,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4、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0.01万册,生均55.64册。另有电子图书300多万册、电子期刊2.2万种。2013年书刊经费215万元,采购图书6.57万册,生均4.1册。图书馆建成综合型一站式数字门户,图书流通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全自助式服务,有阅览座位2700多个。图书馆实行书刊合一、藏借阅一体管理,周开馆时间94.5小时。

5、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拥有一个高速稳定、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校园网络环境,设有独立数据中心机房,配置有高端交换机和最新防火墙技术,通过千兆主干光缆将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厅、学生宿舍、计算机房连成一体,覆盖了全院所有的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另以10M/1000M带宽接入ChinaNet,向师生提供VPN服务。目前,学院拥有教育网、联通、电信、移动网络出口2500Mbps,2万兆的校园主干网络,网络信息点2万多个,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所有主要区域,为全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络条件,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平稳运行。

在学院门户网站上运行有综合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教学文件系统、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室智能管理系统等,同时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招生和就业系统,建立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招生和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为用户提供便捷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自主学习机会。学院的门户网站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院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实施“公共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包括机械专业的数控机床实训、管理类专业的ERP实训、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实训、经济类专业的证券投资模拟训练、航海类专业的适任强化培训等,增加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013年各专业都制定了具有突出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建设规划。

学院现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3个(涉及7个专业)。

新增了学前教育专业。对个别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及时停止招生,目前已停招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动植物检疫、机械电子工程、教育技术等5个专业。

2013-2014学年,我院顺利通过了舞蹈学、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环境设计、机械工程5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资格。

(二)课程建设

2013-2014学年,全院共开设课程1693门,共73500学时;开课门次为4309门,共167335学时。开设综合素质选修课146门次,满足13016人次选课需求,另外还引进尔雅、汇智网络课程35门次,作为综合素质 选修课,满足3308人次选课需求。

在全院开设了具有校本文化特色的公共必修课《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引进了美国库克大学《生涯规划和体验教育》优质课程,经中外双学位专业试点并本土化之后,在管理系3000多名学生全面推广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活和生涯,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目前已实现了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及其他部分课程的教案、大纲、课件、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作业,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师生之间也可答疑解惑。

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全省示范课程比赛中获得优秀。

(三)教材建设

制订了学院“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积极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获奖教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在倡导选用最新教材和获奖教材的基础上,强调不可脱离教学实际,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充分研究人才培养规格、本课程任务目标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呼应衔接,选择教材还考虑到能发挥教师的优势、结合社会相关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源状况等因素,选择能获得最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最适用的教材。

2013年共选用1072种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比例为70%,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为60%。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编写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材,并给予经费支持,目前我院已编写出版各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8部。

(四)教学改革

1、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和教学成果申报评选工作。

目前,已开展了两批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共计立项71项,其中2013 年院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40项。

2013年学院开展了首届教学成果奖评奖活动,评选出院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2013年我院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

目前我院共有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教学名师3位,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67项。此外,还有院级教学团队6个,院级特色专业5个,院级精品课程23门,院级教学名师8名,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3项。目前,已投入专项建设经费356.1万元。

3、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从2013年开始,实施差异化教学改革,对于入学时高考英语成绩优秀的新生或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英语成绩达到规定分数的一年级学生,可自愿参加强化班学习,并允许提前参加CET4考试。凡在校期间CET4、CET6成绩达425分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课程。学院为免修《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开设文化类、语言类的英语课程供学生选修,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明辨是非”和“知行合一”作为课改的重点,编写了《课程修读手册》,将课堂教学内容重组成七个专题版块,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加了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加实践体验的活动报告、心得体会、成果 展示等纳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形成了课内专题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组织了大规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期末举办实践教学的总结汇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课程教学改革。将《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课程内容凝练为三个专题,集中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课,优化教育时机;通过听课、实地参观、阅读思考、撰写和交流心得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辅导员参与教学环节,跟班听课、组织参观、批阅心得和组织交流等,与新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实践教学

2013-2014学年,学院有实验课程总门数338门,已开出实验项目1523 个,实验开出率99.7%。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类及体育类专业占总学分的23%以上,工学、理学、艺术学类专业占总学分的30%以上。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把大一大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规定须完成的学分。2013-2014学年全院在部署学生自主返乡实践(6800余名学生)的基础上,重点组建12支队伍,有20名老师参与带队指导,230名学生参加,分赴地方和企业开展实践活动。

(六)毕业论文(设计)

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命题与选题、指导工作、纪律、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以及装订、归档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建立了院、系两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制度,实行初期、中期、末期和后期检查。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达到了综合训练学生的效果。

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共提交毕业论文4049篇,选题结合 科学研究、工程或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题目的比例在70%以上,评选出52篇优秀毕业论文。

(七)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条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和创新活动;设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项基金,本学投入30万元左右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建立了数学建模实践中心、电子信息类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机械类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勤工创业中心等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园已经正式开放,陆续有5个创业项目入驻,其中1个项目经过孵化已经走出校园。

2013-2014学年,组织完成2011级3000多名学生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必修课的授课。并邀请企业老总与学生现场交流,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创业资金、创业管理等事宜。组织110名学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组织近50名学生参加厦门1+1群创业培训。学院每年举办自主申报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其项目涉及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教育管理、学风建设、就业实践、社区服务等。

2013-2014学年,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在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在福建省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获得“创业之星”1项(获奖金5万元)、“创业之星提名奖”4项(获奖金各2万元)。重视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认证(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有13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31%,学院共补贴经费50多万元。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的观念,明确院系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院长办公会每月至少一次听取教学运行情况报告,研究有关教学问题。建立了院领导分工联系系部制度和工作机制,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在工作计划、“十二五”规划、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短期、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3年召开了全院首届综合性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了办学十年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在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建立和完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监控。学院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业预警制度、建立常态化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领导听课与查课制度、教师课堂教学奖励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师生提出的问题。对新教师开展专项听课,起到“诊断、反馈、改进、提高”的作用,帮助新教师改进教学。每学期检查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情况。

2、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实际,制定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课堂教学管理规定、考试工作条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期末考试监考操作规程等具有自身特色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6项,编制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3-2014学年修订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出台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办法等。

3、完善日常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2013-2014学年,教学督导组、学院党政干部听课1367门次,学生对3334课程门次进行了网络测评,参与人数达在校生总数的88%以上。收集学生评教数据4530条,抽查试卷近30000份,抽查毕业设计(论文)840份,到教学区巡课近1000人次,教务部将教学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意见和教学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开课单位及有关教师,并作为对教师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3—2014学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络测评优秀率达90.5%,良好率达9.2%,全院测评平均分为94.2。从学生测评和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高。

(二)学生素质

1、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学生体测达标率维持在90%以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提高,2013年在省及全国多项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奖项22项。

2、本科生获奖情况

2013-2014学年,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方面获得国际级奖项 1项、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53项。至此,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方面累计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67项,省级奖项218项。

(三)本科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4届本科毕业班学生(含专升本学生)共4177人,获得毕业证书4107人,毕业率98.3% ;获得学位证书4085人,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9.5%。结业70人,占毕业班学生总数的1.7%。

(四)毕业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4届初次综合就业率91.86%,有44人考上国内外研究生,12人参加福建省“三支一扶”活动,13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3人参加社区服务计划,5人录用“大学生村官计划”,49人申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自身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目前,不少诚毅毕业生已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

六、特色发展

诚毅学院经过10年的积淀,在继承和发扬集美大学办学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已形成自身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

将“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将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扎实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一脉相承的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教育实践活动。组建陈嘉庚研究室,开设《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必修课、将嘉庚精神引入英语教学内容,创新传承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的载体;建设嘉庚风格新校区、嘉庚手书的校牌、嘉庚语录碑廊,形成具有嘉庚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组建诚毅精神践行社、成立嘉庚纪念胜地义务导游队,开展感动诚毅真情故事评选,搭建弘扬嘉庚精神的实践平台。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的教育 逐步形成了“环境熏陶”、“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素质养成”的复合式模式,不断内化为师生的内在素质,又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学院独特的大学精神。将“诚毅”校训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品格,引导我院学子弘扬嘉庚精神,培养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迈出新步伐

1、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就业能力。2003年开始与美国库克大学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举办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中美双学位专业。10门专业课程全部由美国库克大学选派教师,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从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基本沿用国外教学模式。中美双方学分互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环节,可获得中美双学位。库克大学“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的独特教学理念,四年全程化的体验教育实践工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克服了“有学历没工作经验”的弱势。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跟踪了解,中外合作项目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凭着广阔的国际视野、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彰显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强大生命力。

2010年,又启动了BSM 3+1交换留学生模式,学生在国内完成前三年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学习后,可申请在大四一学年到库克大学校本部继续修完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另外还开展了“4+1”硕士研究生项目。

2、实施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与中软国际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双方联合制定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了3+1的方式,公共基础课教学以学院为主,专业课、实践教学以中软国际厦门ETC实训基地为主。从企业中选聘高级项目经理和研发工程师参与部分理论课的授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学生在实训基地采用“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 实践、Operate操作)培养模式,结合中软国际“5R”实践体系(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014年 6月,电子商务专业又与中软国际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完成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8月,我院与中软国际共建中软国际信息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与世界三大气动设备制造企业之一的亚德客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该企业赠送设备在我院建立了“亚德客气动技术实验室”,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我院授课,接收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还每年捐助35万元设立助学金。

此外,车辆工程专业与龙海市角美车博士汽车美容养护中心、厦门申闽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与中国动漫集团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共建科研中心/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其他专业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学院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共资助院级、省级、国家级170项,投入经费95万元。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对获奖学生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可以给予课程加分或给予创新学分。

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证书可申请创新学分,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给予最高500元的考证费补助。2007-2013届毕业生中共有5883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32.8%,学院共补贴经费 235.233万元。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照本科教育管理和教学要求,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期盼相比,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需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拓展等。

为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后学院将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重点加强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着重引进双师型人才和具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才,不断提升和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

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实操能力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双师型教师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满足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同时,为青年教师争取和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探索建立健全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推进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核心课程的要求,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项目,推广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加强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建立多元的合作交流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在继续依托校本部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自有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建设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及通信与电子信息实验室;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标准;继续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第四篇: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提要:学校基本情况 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体保护、基础设施、人防、环卫等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统计数据:

截止2004年6月统计,学校校园现有土地198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36144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18平方米,学生食堂17216平方米,教工宿舍280131平方米,其他用房466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55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325人,留学生112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5131人。

二、学校校园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学校提供了较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及市政设施等服务体系。学校周边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紧邻东湖开发区“光谷”高新产业建设基地,学校在“光谷”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其中一附中新校区正在建设),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

校园拥山(桂子山与元宝山)临水(南湖),天然界线清晰,水陆风光兼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生态状况良好。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略)

(二)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校园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初期。1953年----

第二阶段:“文革”曲折时期----

第三阶段:恢复建设期:1977年至1998年。

第四阶段(现状):发展建设期: 1999年—2003年。学校再次进行了规划修编,通过广泛组织师生参与,邀请专家指导,对音乐楼、理科楼、新文科楼、多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食堂等新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同时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设计竞赛,确定方案。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了“一环”、“两担”、“强中心”的景观格局,东理西文、南动北静的功能分区:

“一环”——即围绕中心教学区的环形干道及绿带,环道以外是生活区

“两担”——即以桂中路为“扁担”,挑起文科区和理科区。

“强中心”——即强化原有的从图书馆经电影场至元宝山顶的校园南北中轴线,形成统领全局的强有力的校园中心。

理科区在东部,以理科大楼为标志,组成“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建筑区;

文科区在西部,以文科楼为起点,形成“人文科学”为主题的民族形式建筑群;

文体区在南部,以体育馆、音乐楼为呼应,结合电影场、运动场等构成文体活动区域。音乐楼和体育馆充满了青春的生气和灵动,艺术的律韵和张力。

通过三年多艰苦的建设,在2003年10月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之际,顺利完成了六大建筑,完成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老教学楼的维修和装饰,完成了运动场、电影场等改造翻新,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总投资51242万元。其中国拨9565万元,自筹41677万元)。同时也拆除了一大批临时建筑,校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从不满意,到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建设,增强了爱护校园、热爱华师、培育环境的学校意识。

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增加物

质条件到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培育;从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到依靠专家、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建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用地不够:按30000学生规模,学校用地总量需要3000亩左右,已有土地1987亩;周边可征土地295亩。两项总计2282亩,其中规划为山体保护范围约为285亩。

(二)校区分散:与部队、农民等单位用地交错,被分割成多块。教学区又在生活区包围之中。

(三)主要出入口(校门)不突出、不通畅:每个校门都不居中,特别是西校门和南校门的环境差。环状道路还有局部(老礼堂处)没有贯通。

(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

(五)学生宿舍不够:研究生宿舍没有达标,对西区1—6栋学生宿舍楼进行功能置换还没有完成。

第二部分 校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一、校园规划的意义

(一)校园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规划能够有效而经济地使用财力、物力和土地,提高

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一个有质量的规划对于学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文化资源,表现为:

一种凝聚力:增加全校师生和校友爱校意识;

一种竞争力:增加生源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种渗透力: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部、武汉市规划局对校园规划工作有明确要求;

(三)新的规划又是对过去的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规划的理论依据:

1、校园规划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服务:从教学资源分散到重组到优势互补,从学科间的封闭到学科的融合;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全面的素质培养

2、充分重视校园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内外封闭的独立小社会到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

3、继承和延续校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向人类的理性成果致敬;

4、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从水泥森林到自然怀抱;

5、充分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和应用。

三、法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1992.8

(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

(五)《武汉市自然山体水体保护办法》

(六)《关于印发<在汉部、省属8所高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

(七)《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手续的复函》

(八)《华中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九)《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

三、规划期限、范围与规模

(一)期限:2003年—2015年,近期:2003年—2008年;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校区为主,适当向周边拓展,规划用地面积为2089亩。

四、校园规划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原则: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科学性、人文性、服务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色,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突出个性的城市景观,环保生态型绿色校园。

(二)内容:在桂子山(南湖)校区建设永久性教学、科研中心区,在周边建设学生生活和科技产业孵化区;在条件可能时,将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设施等置换转移到校外,通过适当在周边征地,整体规划建设,使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科技成果、传播先进文化、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高等学府。

第三部分 规划措施

一、交通规划(校门、道路和停车场)

(一)西北大门(规划正门):通过80米宽的校门设计,双向道路,平台绿地布置,丰富校门入口的层次感,增加学校向城市开敞的空间。

(二)南大门:争取打通南大门。

(三)立交桥:在南大门侧和南湖校区之间架设可以通行小汽车的立交桥。

(四)校内交通:贯穿内环,打通外环,形成完整闭合的环路,干道人车分流,干道之间完善消防通道和人行体系;在元宝山等次生林地开辟便捷的人行道。

(五)停车场:重新规划和置换学校汽车队场地,在校

内规划设置多处停车场,再建的新建筑均设置地下停车库,结合路边停车,满足未来增加的停车需要。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停车库(上层为综合球场)。

二、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

(一)调整:保持现有格局,调整功能划分,将原供销学校校区、科教仪器厂和南湖校区纳入教学区规划。将校区分为教学科研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和相对独立的南湖教学区和国际交流学院六个区域

1、原供销学校区,建设研究生院。

2、教学仪器厂区,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包括配套建设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食堂、外籍专家宿舍,以及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现状绿化,自北至南依次布置科技孵化开发楼,教学楼群,留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构成空间层次丰富,相对独立的区域。交通系统以大门入口广场为中心组织,根据地势高差,采用阶梯式平台布置。

3、南湖教学区,规划设计为通用性的标准单元式教学楼群,将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修教师培训中心统一建设,也配套建设学生食堂和部分学生宿舍该区设计重视社会开放功能,外动内静;将中心绿色生态带贯穿整个教学区,注意保护原有水面和生态链,注重人造环

境和生态环境协调。

4.整合各类后勤服务,集中布置,统一管理。

5.在校园周边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区:在北大门一线,东大门北侧,在雄楚大道南沿路边100米深,260米长的地带,建设高科技产业孵化大楼。

(二)置换: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外建设教师生活区,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到校外购房,逐步置换和拆迁现有的教师住宅区,将置换的空间作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用途。

(三)周边征地及合作:按照武汉市规划局给我校在周边规划控制的范围,学校要争取尽量在周边征地,对征用有困难的,可以采用长期租赁或合作建设学生宿舍等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调整和均衡各类功能分区的面积比例,通过道路、绿化将功能分区相对隔离又合理过渡。

三、建筑规划

建筑面积指标分析:按30000学生规模计算,教室、科研、实验及行政用房集中为教学楼等:应有489888平方米,已有236144平方米,需要拆迁面积11993平方米,还需

265737平方米,另外,西区1-6栋学生宿舍可置换14718平方米;学生宿舍应有288000平方米,已有150018平方米,还需13782平方米。

其他待建建筑规划预留空间:

1、图书馆:在原行政楼处新建;

2、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学楼:在教学仪器厂区新建;

3、十号(城环、美术)教学楼:在原农药所地范围;

4、十一号教学楼:在桂子山校区原印刷厂

5、十二号教学楼:文科楼西侧原基建处等三栋小楼一片;

6、学生活动中心(礼堂):已拆除待重建;原学生活动中心置换为教工活动中心;

7、扩建或新建学校医院;

8、东区食堂;适当集中,可以拆三建一,或拆四建二。

9、校友大楼:择址新建。

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登记和保护昙华林一带老“华中大学”的历史建筑。

四、室外空间

重点增设各类规格面积不同的运动场地和健身场地,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综合球场(底层为停车库)。进一步提高露天电影场使用率。加强各类场地的夜间照明。增加广场:

已有杜鹃、梅园、图书馆中心广场、理科楼广场、一二三号楼中间的莲花池广场、桂香园绿化广场、体育馆广场;还规划增加新的南、北大门广场、行政楼广场、新图书馆广场;在原化工厂山凹处利用山体的落差设计叠水广场等;在南湖校区通过轴线对称教学楼的布局构造和水面相融的广场,营造生动的水景环境。在校园内利用现有的草坪、丛林,开辟增加各类学习和休憩空间。

五、绿化和景观

(一)绿化:绿化要根据武汉的气候和桂子山的特点,综合植树、花卉和草坪交错建设,特别是要大力补种因建设减少的树林,有布局的栽培四季常开的花卉。建成生态式校园。重点保护山体上的次生林区;整治杂乱和影响建筑物立面的树木;建立物种园,保护名贵树木和物种。增加绿化品种和指标,提高绿化覆盖率。

(二)景观:校园景观建设以清晰通畅的道路网为骨架,以自然绿化为主,适当的点缀人文景点;人文景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我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以科学文明发展历史,教师教育特色,辛亥革命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校园景点建设的背景。如陶行知雕像、新的校训基石、喷水雕塑、“爱我中华”、“绿魂”等都受到欢迎。

(三)山体水体保护:范围:老行政楼北部山体;卓刀泉路至环山东路外沿;文科区集中绿化区域;理科区集中绿化区域;梅园,杜鹃广场、招待所南侧绿化区域;元宝山山体;南湖校区规划水面。

六、基础设施、人防、环卫规划

(一)给水:全年用水指标521万吨,实际用水585万吨。按现状分析,浪费水和漏水问题较严重。要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改造水池和泵房。

(二)排水:按道路系统组织干道排水,实现雨污分流。目前重点要连接南门、南湖校区及教仪厂校区的市政排水接口。

(三)供电:现有18650KVA,远期规划26800KVA。

(四)燃气:在条件许可时,对锅炉进行燃气改造,使用清洁能源。

(五)弱电:(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金龙卡、广播等):管网下地,疏通节点,实行智能化管理。

(六)消防:整理规范消防设施,确保使用安全。

(七)人防:改造连通地下人防工程,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管理人防。

(八)环卫规划:改造垃圾箱,调整增加清洁桶,倡导垃圾分类和回收。

结束语:

高校校园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门类及多种艺术种类,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她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又随着时代在蓬勃发展。大学和城市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结晶与象征,高校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又是城市规划中的典范与精粹。高校规划不仅是物质空间建设的蓝图,还应该是高品质文化的生动体现。高校的规划与建设,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创造的发展轨迹,大学校园记录和承载着人类文明智慧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等学校在文明历史长河中,都显得格外奇异璀璨。因此,校园规划不仅仅是建筑师和规划工作者少数人的事,学校的领导,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社会的主管部门及所有热爱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应该广泛地参与到校园规划工作中来。这是我们对校园规划应该统一的基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我们,要从“制定”一个规划的观念向“培植”一个校园转变。这种新的思想,是把培养学生品质,锻炼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能力和促进科学交流作为校园规划的目标;当我们把这些思想结合土地(校址)特点、交通、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等进行全面研究,我们就能创造出丰富的校园环境和建筑文化。当然,我们再也不会因为所谓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而把化学工厂直接办

在校园中心„„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的规划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有创造性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并且这样的规划能被灵活熟练富于想象力的去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是动态的连续性的工作,贯穿规划实施的每个阶段,制定规划应该说仅仅是开始),她就能成为促进学校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换一个角度讲,校园规划和建设的质量,是对我们的责任心,设计水平,发展眼光、决策质量的综合检验;也必然是学校凝聚力和师生员工学校意识集中的体现,对此,每一个华师人,特别是两代会的代表,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代又一代的华师人,在桂子山这片珍贵的土地上,曾经披荆斩棘,连年植树种花,修路盖楼,流下了无数的血汗,建造了我们今天的校园。这种精神和传统在“百年校庆”的建设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值得我们代代相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智慧和劳动,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中学物理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中学物理名师讲座》学习心得

姓名:马鹏

学号:2008213379

任课教师:黄致新老师

人民教师,一个平凡而响亮的名词,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时,我选了一门以前从来没有开设过的课《中学物理名师讲座》,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上完这门课我感觉“亚历山大”,作一名物理教师不容易,但要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更加的不容易。上完这门课我在心里暗自问自己,我真的做好了当一名合格物理教师的准备吗?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从刚进入大学那一刻便知道自己以后肯定要到教师,所以一直在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习,自我感觉良好,但真正到找工作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们都很菜,在一些竞争对手面前我们显的是如此的渺小,我们以前做的远远不够,只能对自己说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对于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众说风云,对于这个政策我就此不提,但就学校的一些做法,我们值得肯定。我们学校在06级之前走综合性大学这条路,以致虽然是个师范类高校,但毕业生当老师的并不多,而且毕业生在师范生技能这方便实力甚至比湖北大学的还差,同在一个中学实习,学校领导不禁叹言:华师这是怎么了,怎么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呢?这让学校联系实习基地的老师甚是头疼。但从学校被国家选定为全国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之后,学校在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07级的师范生技能测试是第一次,也是被学生们评为最形式的一次,因为粉笔字考试一个人只写一句话,大部分人都是80分以上,07级没有讲课测试及做课件测试。从08级开始制度慢慢完善,08级的粉笔字测试就正规了很多,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不及格。从09级开始粉笔字测试直接是录像,这样更加公平公正,以免出现08级不同评委给分松紧不同的情况。听说从12级开始,师范生教师资格证会有考试,不会在像以前师范生直接申请就行了,这对于师范生是个挑战,但同时一定会提高人民教师的整体水平,值得庆幸。学校还对所有免费师范生寝室发小黑板,让大家练习粉笔字,虽然小黑板的利用率不是很高,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想办法提高小黑板的利用率。

物理学院在师范生技能这方面做的也特别到位。每学期都有师范生技能比赛,鼓励大家练习好师范生技能。学院还根据师范专业的需求,从09级开始把

/ 2 《固体物理》由专业必修改为专业选修,而增加《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名师讲座》等课程,这样的做法我个人感觉非常的明智,因为《固体物理》是一门相对非常难的课程,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这样的课程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学好专业必修课,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门专业必修课,从而没时间练习师范生技能,还有一部分是直接放弃这门专业课,以致毕业的时候专业必修学分不够,毕不了业。个人觉得,如果条件允许,学院应该多开设像《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名师讲座》等课程,把很难的专业必修课改为专业选修课,让感兴趣的且有精力的学生去学习一下。学院如果可能,多设置像9515和9523这样的小教室让师范生有地方去训练。学院应该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多置办一些中学物理实验器材,让师范生有条件去设计物理实验。

对于目前这种师范生就业机制,师范生要想竞争得过别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多做中学物理试题,尤其是高考题;二是多讲课训练,提高自己的师范生技能。鉴于这样的情况,本人建议把《中学物理竞赛研究》课程及《中学物理教材研究》课程变通一下作为专业必修课;如果条件允许,开始“三字一话”课程,并把考核分数计入总成绩。在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中,明显感觉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教学技能这方面没有东北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好,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的老大,但在师范生技能训练方面感觉也做的很一般,跟他们的毕业生聊天得知他们竟然没有微格教学,以致在我们省的双选会上面,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第一轮讲课中被淘汰的比例大于其他学校,这让刚开始信心十足的北师学子感觉甚是难堪,给在校学弟学妹也造成不良影响。

《中学物理名师讲座》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道路还很漫长,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08级毕业生,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好好规划自己,争取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有更多的资本与别人竞争。

/ 2

下载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

    齐齐哈尔大学化学学院工业见习报告

    工业见习报告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师范类)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带队老师:2013年4月4日 工 业 见习报 告 实习时间:2013年3月29日—2013年4月10日 实习地点:齐齐哈尔北......

    惠州学院2018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

    惠州学院2018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项目推荐立项指南 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 1.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

    辽东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

    辽东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第三章教学质量标准 第四章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节教学质量目标 第二节教学资源管理 第三节教学......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5篇范例]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是在国家将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专业发展背景下,成立的自治区唯一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全疆......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为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

    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

    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 [日期:2010-10-29] 阅读:1315 次惠院教发[2009]133号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