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重庆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11日
来源:重庆大学网站
重庆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因材施教 打造特色 提高质量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科学理论的探索者,工程技术的创新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建设事业的管理者”。
2010年,我校深入贯彻《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继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科学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全面扎实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一、明确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围绕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项改革、五个体系建设”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即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完善因材施教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以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二、积极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1、全面修订各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遵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遵循国家专业规范/行业规范,对比分析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形成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拓扑结构。通过答辩论证,综合考虑各学科特点,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更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2、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及大类系列课程建设
为让学生建立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通识教育(文化素质)系列课程,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校性大类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完善、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能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本科课程体系。2010年新立项建设90个大类系列,涵盖450余门课程。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改革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初步建成综合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3、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2010级开设《新生研讨课》247 门(共计259个行政班),覆盖了2010级全部新生,并开设了部分新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为全校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施奠定了基础。《新生研讨课》通过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与大一新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帮助新生实现高中到大学学习的转变,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推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课程结束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学校明确规定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的比例最高不超过70%,促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其探究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010年3月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弘深学院”,统筹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国家和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以专业实验班为载体,探索通信、软件、机械等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进全校优异生培养机制,并纳入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中专项支持,促进全校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继续推进“本硕(博)”连读、产学研(订单式)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培养、二专、辅修等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逐步形成适应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2、着力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继续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构建由“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及院级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成的,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2010年学校SRTP参与学生数增加了30%。
围绕各专业的学科竞赛,在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探索其各自向课程延伸、向创新团队延伸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学生个性化创新培养中的作用。2010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人数进一步扩大,占全校本科生的11.4%。
2010年建立全校性本科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平台。建立暑期学校,为科学研究训练和国际化教育创造条件。
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四、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指向,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采用“督”、“导”、“评”等方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信息中心、信息平台、信息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培养过程质量。形成了包括:网上评教、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年度状态信息、年度调研报告等多维度质量监控结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和专业评价中,改变过去以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为目标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能量化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增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校全面修订了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加入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运用本课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增强”等评价。同时学校开展年度学生发展调查,认真分析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状况。
2、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政策执行、教材质量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通过健全学校、学院、教学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坚持课堂教学评估、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形成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中心反馈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3、全方位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研究,指导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为了评价学校内部质量体系的实效性,为各专业质量改进提供参照,2010年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关键点的监控和数据采集,以及开展 “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等,形成了 《重庆大学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报告》等,初步形成基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反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发展研究调查,将“学生发展”分为为五个方面(指标):知识获取、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又细分为“主动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学习能力”、“全面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等五种能力。经过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切实反映了学生的发展状况。
2010年《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显示,与2009年相比较,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平均值有较大提高,接近50%。教授上课平均时数达到85.69学时。人才培养国内、国际交流情况有所进步,国际交流项目数及对外交流、访学、互换学生数等持续增加。
校内质量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分析与反馈,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4、改革考评制度,促进学院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建立教学工作综合考评机制。鼓励与约束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以教学基本工作、动态工作和教学业绩等为一体的学院教育教学状态校内评价方式;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使学院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主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
资助青年教师的国内精品课程教师培训、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学校设立专项,实施优秀主讲教师与双语教师出国进修计划,2010年组织近30名课程主讲教师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进修。
举办“重庆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500余人,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2010学年全校聘任研究生助教2000余人,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强大支撑团队。
2、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图书馆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若干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所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等促进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大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大图书资源建设,2010年,图书馆文献购置费预算1680万元。为了保持与国内一流高校相当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实行了“数字资源优先,纸质资源降复本”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教学需求。
3、升级改造教学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重新梳理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突出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的监控,建设新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新系统建设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力争新系统成为能支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并能支撑网络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进展
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2010年学校获准设立三个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2、“质量工程”建设再创佳绩
2010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再结硕果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其中:第四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3项,参与学生145人。第二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532项,参与学生1548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4项,参与学生3400余人,共获得国际特等奖提名1项、国际一等奖3项、国际二等奖4项、全国特等奖8项、全国一等奖20项、全国二等奖55项、全国三等奖及省级奖210项。
4、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
在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2010届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为“优秀”的占57.5%,“良好”的占36.8%。我校毕业生以踏实勤奋、专业知识扎实、忠诚度高见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占我校2010届毕业生67%的工科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7.82%,全校平均就业率也达95.23%。毕业生对就业保持较高的满意度,据占91.93%毕业生参加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单位“非常满意”的占66.80%,“基本满意”的占32.56%。
第二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2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2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2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1-2012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09-2010年的33项多64项。2012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对参与特别是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照顾的政策倾斜,对拟参评副高职称的,优先推荐。
(4)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积极营造“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出台了“六优先”政策:一是优先入编;二是优先配置工作室或实验室;三是优先推荐科研立项;四是优先推荐学科骨干;五是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六是优先提拔。
7.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831人,外聘教师162人,折合教师数912人,在校生为15415人,生师比为16.90:1。
(2)主讲教师资格
2012年专任教师831人,具有教师资格775人,占93.26%。
(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所有的教授都主讲本科课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4.65%。
8.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积极筹集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财力保障。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0848.63万元,生均22560.06元。其中,本科教学教学日常运行投入1595.81万元,生均1167.0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304.98万元,生均3148.30元;本科实验运行投入350.64万元,生均256.43元;本科实习经费103.44万元,生均333.14元。
9.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表1:教学用房一览表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
正在施工
校舍建筑面积
计
其中
危房
当年新增
被外单位借用
甲
总 计
386487
2443
32126
97639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83404
32126
37126
教室
5798
4496
5图书馆
17668
37126
实验室、实习场所
86077
27161
专用科研用房
体育馆
10960
会堂
10715
二、行政办公用房
17741
三、生活用房
162951
2443
学生宿舍(公寓)
121995
学生食堂
22451
教工宿舍(公寓)
13244
2443
教工食堂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5261
四、教工住宅
22391
60513
五、其他用房
2012年图书馆纸质图书132.85万册,生均85.8册;电子图书5000G,生均323.06M;电子图书2338654种(其中具有所有权的538654种,只有使用权的180万种);已购有电子期刊20000多种;订有纸质期刊1885种,报纸195种。
表2: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号
上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络信息点数(个)
校园出口总带宽(Mbps)
计
其中:
计
其中:
无线接入
建设经费
运行经费
总 计
266.43
216.43
8236
102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类专业覆盖了学前、小学、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继承了师范教育的传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5个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立项,实现了我校在特色专业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确定化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改造专业群,架设了这些专业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使之相互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彰显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专业优势。
2012年申报了财务管理、绘画以及电子商务3个专业。
表3: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两者兼有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两者兼有03050
3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师范04010
1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2科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4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7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四年
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师范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两者兼有 15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师范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080403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30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1.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满足学生学术倾向、职业倾向和兴趣倾向三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继续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12年对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点课程进行了结项验收。同时又立项建设14门精品课程。这一批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教材建设
重视优秀教材资源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自编教材立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优秀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0项。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确保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由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委员会主任,学校在教材管理中弱化了行政功能,采取由书商提供教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决定购买教材及教材种类的机制。
13.实践教学
学校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非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非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广西营销技能大赛”、“ 广西商业秘书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2)加强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类新生粉笔字比赛和2012级师范生粉笔字板书大赛,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
举办“**师范学院第五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子项目按学科学段进行比赛。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3)加强学生劳动课实践教育及考核
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4)教育实习和专业类实习时间实行“一学期”制度。
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2012年秋季期,以见习、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首次由两个月延长至一个学期,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加强指导,调整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330名学生参加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初中语文、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等六个学科,分别下到50所中学、32所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14.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毕业论文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定(玉师院院字〔2009〕10号,修订)》严格执行。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评价。
15.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2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
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在东校区揭牌开园。孵化园的设置大力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大胆创业、放手创业、自主创业。
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创业创新课程,优化和培育创新课题与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40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该项目。
1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情况
(1)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建设
通过“立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内涵式”“树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挂榜班,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3)持续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开展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在教学过程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4)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新制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院系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日常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激发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教学项目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及时查处教学事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
(5)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校已经着手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继续优化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各种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工作。合理布局和调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准备,做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养护工作,提高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实验教学方面,除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外,要整合资源,启动“**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师范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和组织申报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各专业实验教学。
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环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团队,初步形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格局。
(6)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络教学资源库,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加快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科学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党政联席办公会也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着力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学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2012年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2)强化质量意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了认识到位,体系完善,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三级评估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调研、教师激励与考核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平台,确保教学工作的决策、指导、管理、执行等机制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听课制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领导和老师分别确定了听课任务,全面覆盖所有学科,深入课堂,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监控。
(2)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咨询与反馈。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咨询与反馈,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
(3)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评价优秀奖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激励系统。2012年分别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综合职能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各教学环节质量抽检评价等专项评估手段和措施,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抽查。
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生参评率97%以上。采取精确评教课程范围、处理评教无效数据等措施提高评教信度和效度。
19.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以副校长为负责人申报2012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开展项目研究为契机,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和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20.开展专业评估情况
(1)根据国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校办学历史、优势、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我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整体规划意见。(2)在我校现有的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就传统专业、优势专业、新办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经费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3)分析我校专业建设的轻重缓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专业实践制度的可行性探讨。(4)草拟了《**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方案》,给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因素界定权重,给每项评价指标界定,给出评价项目的。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学生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满意度调查。
表4:**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序号
内 容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专业课程设置
课堂氛围
36
课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7
教师课堂准备
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
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
教学设施 43
创业与就业课程
45
社团组织
11
专业实习
馆藏资源
学术报告及讲座
(2)学生身心素质状况
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以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选修课。2012年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干预、个体咨询等服务3000多人次;举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讲座近20场。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2年全校有7430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测试优秀的1814人,良好的3005人,及格1094人达标率79.58%。
(3)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完成学业情况,选择在3-6年内完成学业。按本科4年基本学制统计,2012届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3260人,获得毕业证书3105人,授予学士学位3100人。
(4)2012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2人攻读研究生。其中攻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占37.71%,比例较大。
(5)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普通本科一次就业率为95.67%。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供需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择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机会。2012年我校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牢固,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表5:分专业类别的单位评价(本科)
单位性质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部队
25.0%
75.0% 0.0%
0.0%
党政机关
37.1%
56.9%
6.0%
0.0%
116
公司企业(国企)
540.3%
46.8%
812.9%
0.0% 62
公司企业(民企私企)
29.4%
160
57.3% 34
12.2%
1.1%
279
公司企业(外企)28.6%
71.4%
0.0%
0.0%
事业单位
36.4%
59.1%
4.5%
0.0%
行政单位
33.3%
66.7%
0.0%
0.0% 3
学校(公办)
17.2%
232
57.7%
25.1%
0.0%
402
学校(民办)
24.3%
56.8%
18.9%
0.0%
自主创业 25.0%
25.0%
50.0%
0.0%
总计
242
25.7%
533
56.7%
162
17.2%
0.3%
940
六、特色发展
根据我校“特色鲜明、区内一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围绕“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方向,开展特色建设工作。
22.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五个一”训练工程,即要求每个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围绕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与简笔画、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是必修课,选修课的有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等。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高度集成十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功能室,即专业能力发展室、语言表达能力实训中心、测试文字表达能力测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室、心理健康辅导实训中心、艺术体验与实训中心、教学观察观摩中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体验中心、远程交互指导中心管理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计划建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教师教育基地。
23.“三位一体”的1个学期实习制度
重视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体系。2012年全面推行实习1个学期制度,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4.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1)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如:重“教”轻“育”的教育观,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只图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在教学态度,缺乏激情和活力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管理轻服务的教学管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中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和权利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训室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管理,比较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有的学院的部分教学设施超负荷运转,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4)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未能普及。
25.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1)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跟不上时代要求。
②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
(2)应对策略和措施
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教学管理权力。
②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八、案例分析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077人,其中,师范类学生781人、现代文秘方向291人。
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67.5%。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3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分
别占到专任教师队伍的21.7%和28.2%。
(2)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建设
2012年继续加大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实施“教授博士领航工程”、“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兴院工程”、“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以及“311”工程(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背诵300篇经典诗文,读100部经典名著和发表100篇文章)五大工程以及“文学创作队伍”、“新闻写作队伍”、“公关文秘队伍”和“广告策划队伍”四支队伍建设计划,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培养教学科研团队、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根据《**师范学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双师制、“3+1”(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开展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
(3)学科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自治区学位办确定为硕士点建设专业。
2012年根据硕士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凝练了“文艺与传媒”、“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共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候补骨干。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速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2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的宗旨是“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2012年先后举行了八场校内外专家讲座,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
(4)招生与就业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本科生255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4人,现代文秘方向71人,另有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33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届共有学生235人毕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6人,初次就业率为70.97%,年终就业率为97.85%;现代文秘方向49人。初次就业率为89.8%,年终就业率为100%。
(5)服务社会
2012年,学院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引领和服务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承担了40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派出80名学生到40名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专任教师承担了《**文化大典》三个分卷的主编任务。先后分别派出15名、8名专任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高考评卷工作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评卷工作。先后派出两位专任教师作为专家参加了两个县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案例分析
(1)办学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2年12月31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99人,其中2009级139人、2010级136人、2011级113人、2012级111人。
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立足广西桂东南,辐射全国的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数学专业专门人才。
③生源结构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录取新生111人,其中在广西区内录取101人,在其他省录取10人(湖北1人、湖南9人),男女生比例为:男25人,占22.52%;女生86人,占77.48%。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较好。在广西录取新生中,投档线分数高出二本录取分数 20分,最低分451分,最高分490分,平均分470.5分。
(2)师资与教学条件
①师资队伍及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18.4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1%,硕士学位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4%,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9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5%;年龄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36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15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22%,55.56%,22.22%。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4人。
②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每个学期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其中教授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本科生上课。
③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平台、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平台)和数学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包含微格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用于教学的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原值)达300多万元;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有服务器、交换机、微型计算机100多台等,仪器设备总值(原值)600多万元。实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或在职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本共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培育教学名师,2012年院长梁燕来教授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并奖广西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教学建设与改革
①专业建设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学校优势一体化专业启动资助,数学(一级)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成为广西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②精品课程建设
2012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进行检查验收,最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③实践教学 从2012年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由原来7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总学分170,实践学分39,占22.9%。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51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60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80多名学生参加集中教育实习。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2年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中获奖,2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3个获得校级创新项目立项。
④社会实践 为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分团委开展了社会调查与实践,专题有“送教下乡”、“社区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等。在**市第七中学开展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在北流特殊学校开展的“关注特殊儿童”活动,在名山小学开展“4点半”课后实践活动,在**中小型企业举办的环保宣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得到了**电视台和**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肯定。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开办 “挂榜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认定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校外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模拟、参观、见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获得广西教师教育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梁燕来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同时获得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质量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中心,多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学生第一、育人第一”的思想,建立了《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把严格、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做好教研活动和课外答疑辅导,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2012年在学校教学管理单位评比中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①毕业与就业
2012年,学院毕业生总人数为151人,获得毕业人数148人,毕业率为98.01%,学位授予人数148人,授予率为98.01%。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4.70%。本,学院荣获“**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升硕情况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毕业考研深造,安排专业教师做报考讲座,并安排老师作义务答疑辅导。2012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共有1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③就业情况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率7月25日为71.52%,8月25日为94.70%,12月6日为98.01%。
截止到2012年12月6日,就业于党政机关6人,中小学校113人,研究生入学12人,企业15人,暂不就业2人,部队、灵活就业、待就业各1人。
④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学校共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15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有43人次获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项。
⑤社会满意度情况
对2012届数学专业毕业生采取抽样电话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样本45 人,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表6: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薪酬和自我评价
很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0
百分比
20%
49%
31% 0
16%
47%
37%
45名毕业生中单位性质:36个中小学,3个国有企业,6个行政机关。6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31%基本满意。63%的毕业生对工作和薪酬基本满意。
第三篇: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提供资料
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需要各部门提供材料
(所有数据截止2013年12月31日)
普通高等学校20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教务处)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教务处)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教务处)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教务处)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人事处)
2、生师比(人事处、教务处)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务处)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务处)
5、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财务处)
6、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党政办、图书馆、国资处、数字化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务处)
2、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教务处)
(四)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党政办)
2、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党政办)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教务处)
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教务处)
5、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评估办、教务处)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估办、教务处)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教务处)
3、学位授予情况(教务处)
4、攻读研究生情况(学生处、教务处)
5、就业情况(招就处)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招就处)
7、毕业生成就等(招就处)。
(六)特色发展
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附件2 普通高等学校20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务处)2.教师数量及结构(人事处)
3.专业设置情况(全校本科专业总数、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以及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教务处)
4.生师比(人事处、教务处)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国资处)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国资处)7.生均图书(图书馆)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图书馆)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党政办公室)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财务处)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教务处)
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教务处)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教务处)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教务处)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教务处)
(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
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教务处)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教务处)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招就处)22.体质测试达标率(体育学院)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评估办、教务处)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招就处)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说明:
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第10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3.第23、24两项数据本次可视本校此项工作基础酌情公布。
第四篇:2011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1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挥自身办学特色。2011年,为继续推动本科教育的发展,学校继续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本科教育改革方针,推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元培计划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一)本科教学基本状况及数据
1、基本数据。2011 年学校在校本科生 14107 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39.4;生师比 17.5:1,本科专业数共计 117 个,其中校本部 104 个、医学部 11个、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 个。2011 共派出交流本科生 1320 人,校级交流项目 41 个,暑期项目 21 个。学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 132 项,其中国家级 54 项,省部级 78 项。全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为 11046人,达标率 82.7。
2、课程数据。2011 年全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2377 门(近,其中选修课 1329 门,占总课程数的 55.9,773 名教授承担 1096 门4000 门次)本科课程,占 46.1。毕业学分 140 左右,必修总学分 90 左右(全校公共必修共约 32 学分,专业必修约 50-60 学分)选修课 50 学分左右,占总学分比例约 36。理科院系实践学分比例达到 25以上,文科根据学科不同有较大的差异,部分院系实践学分比例达到 15以上。
3、毕业就业数据。2011 年北京大学毕(结)业学生 3382 人,获得学位学生3296 人,其中校本部 2966 名本科生有 2878 名本科生(其中留学生 185)取得毕,1345 人获得双学士学位,144业证书,2866 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留学生 182)人获辅修证书,本科双证率 96.6,本科毕业率 97.0。截止 2011 年底,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98.14,多年来保持在 98水平之上,其中升学 1275 人,出国 1009人,还有选择同学选择参军或创业等其他途径进行职业发展。普通本科生 毕(结)业 学位2008 届 3622 33702009 届 3475 32102010 届 3581 32982011 届 3382 3296
4、招生数据。2011 年我校实际招收录取 4102 人,其中校本部 3192 人(国 ;医学部 910 人(一内普通本科生 2831 人;第二学士学位 24 人;留学生 337 人)。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继续本 555 人,二本 87 人,专科 200 人,留学生 68 人)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水平,九成以上省份实现了文理科专业志愿零调剂。
5、教师数据。本北京大学专任教师 3120 人,其中博士 2385 人,硕士510 人,中青年教师是北大教师中的主要部分,60以上的教师年龄集中在 35-50岁之间,专任教师中正高和副高职称约占 80。担任授课的专任教师中正高 995,副高 1117,外聘教师 45,教授授课比例为 80.2,部分教师因进修和科研等原因未担任本科生课程。学校持续通过多项人才计划实施,强化高端人才服务,稳步推进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截止 2011 年底,学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6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8 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6 人;目前我校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 44 人,其中长期项目 31 人,短期项目 13 人;在校工作长江学者 133 人,其中特聘教授 92人,讲座 41 人;2011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大有 9 人入选,到2011 年底为止我校共有 16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截止 2011 年底,学校共获批国家各类人才工程 508 人,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 16 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51 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54 人、973 首席科学家 37 人、863 重大计划首席科学家 20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1 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74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25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10 人。
6、其他数据 实验与设备数据。2011 年,北京大学共有实验室 155 个,实验室使用面积12.94 万平方米,生均 4.6平方米,开出教学实验 1507 项。其中校本部实验室 83个,实验室使用面积 9.7 万平方米,实验技术人员 408 人,开出教学实验 1235 个,实验教学工作量共 144.1 万人时。学校现有校级公共平台五个,分别为:实验动物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微/纳米加工超净
公共实验室和北京核磁中心,设备总价值 1.77 亿元。截止 2011 年底,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270723 万元,生均 46954 元,当年新增 41038 万元。图书数据。2011 学校图书总计 950 万册,生均图书 164 册。按照《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供应商管理办法》要求,购置图书 53232 种,105869 册,并积极接受文献捐赠,全年共接受中文赠书 9012 种,外文赠书 2594 种,共计 18198 册。数字资源总计 72655gb,其中电子图书 1403gb。教学用房。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总计 2199755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 74962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7.3平方米。2011 年北京大学当年新建、代管改造项目共 24 项,建设总规模 244843平方米,改造工程其中包括理科教学楼公共教室改造、法学楼内部改造、五四体育中心等。学校人文大楼、北京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等竣工,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对教学进行有力的支撑。
(二)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1、继续推进元培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1 年是元培教学改革推行十周年。元培计划实施十年来,学校通过元培实验班和元培学院积极开展“低年级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学校依托元培学院积极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目前已经设立古生物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等跨学科专业。2011 年,元培学院的招生规模已经扩大到 187人。学校对元培计划实施十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一阶段的改革目标与任务,进一步推进元培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北京大学结合教育部要求,陆续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科学六个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截止 2011 年底,该计划共有学生 320 名学生。北京大学还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在工学院和地空学院设立校内拔尖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同时还组织文、史、哲、外语、考古五个基础人文学科院系组成古典语文学实验项目,招收两届 32 名本科生。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质量(1)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通选课核心课程发展。2011 年,学校继续组织对通选课的严格评审,截至 2011 年 12 月,》《中国古籍全校共建设通选课 303 门。学校新增建设了《西方思想经典
(二)、、、入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科学通史》四门核心课程,稳步试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继续组织老教授教学调研组有关通选课的听课、调研、座谈及报告撰写工作,为改进通选课质量提供了支持。(2)推动大类平台课建设和发展。大类平台课开设三年来,教务部重新梳理了平台课清单,及时通过院系调研、现场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了解大类平台课特别是基础平台课的开课现状和问题,并根据院系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学分等进行了调整,新开设《信息素养概论》等课程。目前,全校共建设大类平台课 229 门,其中理工类平台课 109 门,人文社科类平台课 120 门。
3、加强教材建设,推动教材立项和评奖?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申报工作。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项目,北京大学张守文、王志伟教授分别担任所申报项目的第一首席专家;姜明安、叶静漪、萧国亮、萧鸣政等教授分别担任各自申报项目的第二首席专家。2011 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工作,北京大学共有 38 种教材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学校组织了 2011 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工作。今年立项的重点是主干基础课教材、通选课教材、精品课教材、基础大类平台课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反映良好的出版三年以上的修订教材。专家们对申报项目逐项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经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共确定 52 个项目为 2011 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2011 年 11 月,配合市教委开展了精品教材与特色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了解了北京大学精品教材在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医学部对对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与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梳理,组织各学院部老师积极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五年制教材主编、副主编、编者遴选工作。同时,医学部组织各学院部积
极参加教育部规划教材、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的申报工作,经评审,吴立玲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王岳主编的《医事法》,王志稳主编的《护理科研方法》和雷小平、徐萍主编的《药物化学》荣获 》荣获教育2011 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张拓红主编的《社会医学(第 2 版)部 2011 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4、医学部“新途径”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医学部召开了 2011 年 2 月 26 至 27 日,“2011 年本专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大会围绕“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下学生工作精致化及教育教学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梳理了 5 年来医学部本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展与成就,为未来医学部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1)基础阶段教改进一步推进。经过多个层面梳理后的基础理论课程第一轮教学全面完成,2009 级八年制临床、基础专业学生进入案例讨论课程实施阶段,整个阶段将历时 1 年,完成 20 个案例的讨论学习。案例由基础、临床专家及教学骨干参加编写,并在案例中融入社会、心理、法律、伦理等与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随机分为十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在案例讨论的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讲座、早期接触临床等课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对临床知识的兴趣。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阶段的考核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增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表现等过程性评价的内容。(2)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1 年,结合基础教改的经验,借鉴第一临床学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经验,教育处多次组织临床专家,就临床教改的方案和框架进行讨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1 年 12 月 29日,医学部召开“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和分享了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明确医学部教改的目标,通报了临床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对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公布了医学部教改进展情况及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基本原则框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促进医学部整体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3)配合“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医学部启动 2012 版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对现有课程、学分进一步梳理调整;同时,结合新途径教学改革,校内选修课课程建设工作需继续推进,鼓励临床教师在基础阶段开课,鼓励教师改进课程质量,增加课程特色,改变教学模式等。全科医学课程教学计划进一步修订,逐步形成以加强临床医学生全科、基层理念为核心的、贯穿全程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包括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英语、护理学等专业,围绕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部署,在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改革探索。(4)临床学系建设不断扩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突显成效。2011 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新建临床学系 2 个,分别为全科医学学系、风湿免疫学学系。截止到,学系在构2011 年 12 月 31 日,医学部共成立临床学系 18 个(具体情况见附表)建学科发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参与教学改革的探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 年 5 月北京大学全科医学学系成立,聘请伯明翰大学郑家强教授担任学系主任,医学部主任助理、教育处处长王维民担任学系副主任,学系成员有来自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院的专家和医务人员。医学部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方面也积极开展工作,在 2010 年 10 月中英全科医学教育研讨会的基础上,2011 年 10 月 18 至 19 日,医学部召开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教育部、北京市卫生局和中华医学会的相关领导嘉宾出席了会议,来自英国牛津、剑桥、伯明翰大学的 4 名全科医学专家与全国各地 70 多家医学院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300 名代表就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相关问题展开了多个专题的研讨。同时,医学部举办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航天中心医院永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个社区卫生教学基地的揭牌仪式,基地建设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在医学部的推动下,全科医学课程教学计划进一步修订,逐步形成以加强临床医学生全科、基层理念为核心的、贯穿全程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学发展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学校整合各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发展职能,协调发挥各单位的作用,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教
师教学发展和质量提升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加强领导与研究,制定明确规划,协调全校开展教学发展工作。建立了校领导牵头中心和主要专家队伍,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支持中心的运行和发展。依托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和本科战略发展研究组的成员,成立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通过听课、座谈、反馈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目前领导小组 10 人,专家队伍 50 余人,行政支持人员 5 人。学校 2011 年开展了 10 余项教育教学改革调查研究,对包括本科生培养状况、研讨型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等与教学质量和教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课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建议,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加大帮扶力度。协调多个职能部门,开展教师和助教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整合包括新入职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教师技能和技术培训、助教培训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培训,强化教师培训的体系化和规范性。目前新入职教师均参加培训,青年教师是参加培训最主要部分,每各级各类培训近1000 人次。,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力量和 同时北京大学作为“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师资优势,为首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了精心安排与准备。2011-2012 共接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 15 所市属高校的 19 名教师来校研修。随着该项工作的逐步开展,北京大学将为首都高校的教师发展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依托质量工程项目,加强教师激励和奖励,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整合了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教学信息化、名师、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多项具有影响的项目和奖项,通过大范围的报道宣传、交流等活动,提升各个奖项在学校的影响,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的积极性。截至 2011 年底,北京大学共有 16 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53 人获市级教学名师;建设国家级精品课 90 门,市级精品课 87 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4 个,市级教学团队 1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7 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0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 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计 64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53 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1 个。在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大学共获“十一五”国家立项教材 392 项,有 36 本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即教育部评选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8 本教材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北京大学近年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统计(截至 2011 年底)项目 国家级 市级 教学名师奖 16 人 53 人 精品课 90 门 87 门 教学团队 14 个 16 个 特色专业建设点 37 个 30 个 教材建设 “十一五”国家立项教材(392 项)208 本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36 本 教学成果奖 64 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个 13 个 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1 个
4、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强调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学校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建设,继续坚持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原则。全校本科课程中有 40以上课程由教授或相同级别担任授课,由副教授或相应级别担任授课占近40,只有百分之十的课程由中级或初级教师担任。在课程中,以主干基础系列课程为代表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教授、副教授上课比例均保持在 90以上。?北京大学?2011 课程授课教师职称统计表(根据课程评估班数统计)级别 人数 职称 人数正高 1158 教授 1101 研究馆员 1 研究员 50 正高工 6副高 1016 副教授 960 副研究馆员 4 副研究员 41 副主任技师 1 高级工程师 10中级 253 工程师 8 馆员 1 讲师 244初级 8 助理工程师 1 助理研究员 7 通过包括长江学者计划、春晖计划、千人计划等多项举措,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制度,出台了包括《北京大学专业技术岗位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进一步提升对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教学才能的良好环境。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条件保障
1、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校继续坚持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重视并持续开展学生课程评估、老教授专家调研组调研听课、学校领导与管理部门教学检查,通过多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解和评价。2011 年 1 月和 6 月分别开展 2010-2011 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两次课程评估,针对学校全体本科
课程设计了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等三类问卷,同时对课程助教工作也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全年评估本科生课程共 3695 门次,其中理论课 2701 门次,实验课 116 门次,体育课 145 门次,助教评估 733 门次。将学生评教结果分春季和秋季学期编印成学生课程评估手册、助教评估手册和课程评估结果汇编,对课程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撰写课程评估报告
第五篇: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版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学
生:沈 剑 锋 学
号:20060536 指导教师:赵 凯 专
业:舞蹈学
2006级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二O一O年五月
Graduation Design(Thesis)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ulture of Mongolian folk dance
Student: Shen Jian Feng Student ID: 20060536 Instructor: Zhao Kai Professional: Dance School 2006
College of the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May 2010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
摘 要
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是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应该掌握和研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历史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的舞蹈个性进行发展创新,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蒙古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草原文化型舞蹈之典范。半个世纪以来,舞蹈名家、新秀辈出,精品之作不断涌现,且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应该对其文化源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的分析为探索舞蹈文化的开端,体会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对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析,必有助于蒙古族舞蹈的飞跃发展。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蒙古族
文化
舞蹈
历史
问题
了解
教学
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n the ancient art of dance, each 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backgrounds.Dancers must master, and various folk dances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ance, folk da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Mongolian folk danc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model of grassland culture-based dance.For half a century, dance masters, rookie of giving birth to fine of as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people have long been praiseworthy.Should be its cultural origins, language, religion, social structure, economic life and cultur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beginning of dance, experience gained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help Mongolian dance, leap development.Prestigious Mongolian dance, with the happy things we should dance.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Mongolian dance is fast-paced, nimble dance steps, in a wave, a Swagger, a jump filled between the simplicity of the Mongols, passion, courage, rugged and decision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open-minded personality and cheerful Bold Hidetake temperament,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Mongolian dance and wine are indissoluble bond.In the civil, almost wine must have song and dance accompanied with singing and dancing there is also a wine add to the fun.Mongolian song and dance as partners, said the nation is no exaggeration.Key words: minority, Mongolian, culture, dance, history, problems, understanding, teaching
I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前
言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草原文化型舞蹈之典范。半个世纪以来,舞蹈名家、新秀辈出,精品之作不断涌现,且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应该对其文化源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的分析为探索舞蹈文化的开端,体会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对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析,必有助于蒙古族舞蹈的飞跃发展。
蒙古族舞蹈属于草原舞蹈文化系列,自古以来内蒙古一直是诸多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马驰骋的天地。自春秋战国时代起 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劳作游牧,打下了“草原文化”的基础。
II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III 目录...................................................................................................IV 第1章
蒙古族民间舞背景和风格特征...............................................IV
1.1 文 化 历 史.........................................................................................1.2 风 格 特 征..........................................................................................2 第2章 蒙古族民间舞的文化................................................................3 2.1美 学 认 识..............................................................................................3 2.2出现的问题................................................................................................3 2.3教 学 建 设..............................................................................................4
结 论...................................................................................................38 参考文献...................................................................................................40
IV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第1章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历史和风格特征
1.1 文化历史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以及宁夏、云南等地。蒙古族先民早在唐代已活动在中国北方草原,新旧《唐书》中“蒙兀室韦”“蒙兀”即是汉文音译。蒙古最初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氏族部落,建立了东自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地区的蒙古汗国。蒙古族有文字,并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随成吉思汗远征,特别是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族创造的几千年北方民族草原文化,吸收了各种文化之优长,得到更大的发展。
蒙古族原始信仰为萨满教,汗国开始推崇佛、道、伊斯兰教等。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宣召道教全真派的丘处机赴西域,“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忽必烈即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巴思八为国师,佛教遂传入蒙古草原。伊斯兰教在察哈台汗国时期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一些王族改奉伊斯兰教,并强迫百姓皈依。l280年,忽必烈之孙阿难答“嗣位为安西王以后,遂使所部15万军队的大多数人改信伊斯兰教。”这都是蒙古文化源流中的宗教因素。表演形式虽不多,但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16世纪以后,喇嘛教和萨满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舞蹈发展起来。萨满教巫师具有职业舞蹈家的特点,在举行萨满教宗教仪式时跳的舞蹈和敲击的鼓点有很高的技巧。有的巫师在表演时,能够在原地旋转数百圈,并弯腰叼鼓;有的同时有几面鼓分别在头、颈、腰等部位舞绕,舞姿多彩,惊险引人。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体舞,形式是绕树踏歌。《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记载,说是立忽图刺在成为合罕时,在豁儿害纳黑川举行了庆典,“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之”,既推举忽图刺为可汗,所以要“绕蓬松繁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绕树而舞或围成圆圈起舞为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树阴下,跳舞欢宴,把杂草踏烂,地皮也踏破了”。《蒙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古舞蹈文化》中记载,古代蒙古的游牧部落以“库伦”的形式居住,每个“库伦”都是圆形的,部落首领的帐篷居中,其他人家层层围着它,所以他们习惯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还喜欢顿足踏步。元代从草原进入大都市仍流行这种舞蹈形式。而且在宫廷巍峨的殿堂里,宴会上也欢舞踏歌,《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间的《安代》中还保留着这种即兴踏歌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从动作特点看是和踏歌一脉相承的。莫德格玛的研究认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1.2 风格特征
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多是“逐水草而居”进行放牧,居住在便于搬迁的毡房(俗称蒙古包,即古代的穹庐)之中。除了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外,牧民们一般很难聚集在一起。《魏书.高车传》有“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的记载,描绘了古代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动。蒙古民族在“庆祝新可汗即位”“庆祝缔结部落联盟”以及战争胜利后才“举部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有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上欢聚尽情歌舞的风习。而在日常生活中,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们,或信马游缰放声歌吟,或坐下弹唱民歌故事。所以游牧民族更长于歌与说唱,他们的舞蹈则多是适于在毡房附近或毡房内表演的形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游牧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民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了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牧放、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游牧民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不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
四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第2章 蒙古族民间舞的文化认识与问题
2.1美学认识
重视蒙古传统舞蹈的美学研究,包括舞蹈美学在内的艺术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我认为,蒙古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诗歌(史诗)、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舞蹈美学思想也基本形成。但舞蹈美学研究不够系统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化,理论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只满足于某种自然状态不行,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随波逐流或在迷雾中前行将会丢失民族艺术的整体性,从而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走向衰亡。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出于这样的想法和紧迫感,近年来我从收集整理“蒙古诸部族舞蹈名词术语蒙汉双解资料”入手,立项研究“蒙古诸部族舞蹈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蒙古舞蹈美学概论》。
在《蒙古舞蹈美学概论》一书中,我把蒙传统舞蹈的名词术语归纳整理,阐释和提炼其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内涵,并由此提升形成美学语体系,通过这一过程试图概括和研究蒙古舞蹈美学思想。蒙古舞蹈名词术语里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我很自信地把蒙古舞蹈里大部分名词术语提升为为美学术语,其中为数不少的美学术语出自我本人的艺术实践。我把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练就的高难技巧,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莫德格玛绝技”加以技艺分析、研究,对一部分“绝技”进行规范、界定,并追踪研究和加注记载。
2.2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往出现了一些错的做法,把一些动律美简化。如此一来只是教了动作,而把美的趣味丢掉了,把民族特色淡化了。这样的做法,恰恰把蒙古舞蹈文化中的精髓剥离了,只保留了动作,却稀释了舞蹈中文化的含金量,降低了美学高度,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艺术滑坡的趋向,应引起足够的警觉!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假如把蒙古民族语言里的“音韵”、音乐里的‘乐韵”、舞蹈里的“舞韵”剥离掉,还能有蒙古诗歌、蒙古音乐、蒙古舞蹈中美的文化内涵吗?还能有蒙古舞蹈审美情趣和美学吗?这样做的结果算不算蒙古舞蹈文化的异化呢? 蒙族“马舞”应设立专项研究,蒙古人骑马、爱马、赞颂马,不仅仅是诗歌、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小说里有,舞蹈中同样盛行不衰。“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也是支撑我国蒙族舞蹈艺术的一根顶梁柱。“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骑马有不同的情景,是“走马”、“战马”还是“赛马”?这些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表现。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贾作光、宝音巴图、仁·甘珠尔扎布、青巴图、乌力吉图、查干朝鲁、叶西诺尔布、宝音套克图等,直到六十年代内蒙歌舞团的《马刀舞》以及《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里“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都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塑造了蒙古人的性格。这些作品曾轰动北京、轰动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述老一代的蒙族舞蹈艺术家们奠定了“马舞”系列的雄厚根基。后来,中央民族大学马跃教授编导的《奔腾》再次把蒙族“马舞”系列推向了高潮。
2.3教学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蒙古族民间舞基训教材的整理,是以蒙古族各种民间舞蹈,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一些民间舞蹈素材为基础进行的。整理过程中,蒙古族舞蹈家们在保持舞蹈的草原气息的基础上,同时突出训练性与规范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材。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从舞台节目中吸取新的内容,使教材更为完整。
教材中肩部与臂部的训练,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而且使这些动作结合不同人物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艺术生命力。马步的训练素材来源于本世纪50年代反映牧民生活的创作节目,把它们整理成循序渐进的“轻骑”“走马”“跳吸”“撩弹”“勒马”等各种造型的马步训练教材。有了这两个基训部分和其他训练与表演部分,就形成了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的系统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教材。蒙古族舞蹈家们经过三十年教学实践后,1988年又在原教材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使教材更为系统、规范,在培训学员、演员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舞蹈基本教程》中,包括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包括肩部、上肢、下肢、腰部等训练部分,包括各种基本步法、马步以及跳、转等技巧训练。教材中除蒙古族民间舞蹈几种典型形式都有组合外,还附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与组合。动律是一种民间舞蹈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命律动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气质、风貌的显现。从舞蹈专业特征上分析,它包括动作、身法、神态、造型、韵律以及音乐节奏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体。该教程中,对于蒙古族民间舞蹈四种主要动律的提炼,是蒙古族舞蹈家们对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现代舞台艺术舞蹈,经潜心研究、融会贯通的艺术升华。并为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整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结 论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对于民族的形成、迁移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舞蹈文化的探索,就是对舞蹈的内容与形成以及和舞蹈有关的活动进行探索。中国民间舞蹈中有许多奇异的文化现象,常使人感到惊奇、有趣。例如:为什么有些舞蹈要在一定节日、场地、气氛中进行?为什么把“一顺边”的动作舞得那么美?为什么许多民族都有戴面具表演的民间舞蹈,它们与中国古代的驱傩有何源流关系等等,都属于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范围。然而单纯地依靠舞蹈本身进行研究,是无法弄清其源流始末的,还必须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地理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纵横探索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探索它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纵横探索舞蹈文化时所得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既有形象,又有文字,两种文化交融于一体的文化成果,所以对其他学科也有参考价值,或许还能弥补其他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蒙古族舞蹈文化自身所包含的愉悦深遂豪情庄重幽默强悍等多样风格的作品都要有因为这是蒙古族舞蹈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与表现不利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民族横跨欧弧历史版罔世界第一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不能只是极度的痛苦和极度的无奈就能表现完的,它需要多种风格多种形式。再来就是对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创作不利因为这种模式的泛滥导致近几年蒙古族舞蹈教学与创作日益单调类同多了也就腻了,自然走教学和创作风格多元化的道路成为一科必然。
舞蹈界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多的东西特别在蒙古族舞蹈教材方面不仅有系统成套的教材也有建构这些教材的方法以及如何建设好这些教材的思考在今天文化传播交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流如此频繁的日子里显得就更为重要。因为中华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认清过去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该坚持些什么该扬弃些什么,而她编撰的教材以及建构这些教材的具体方法和思考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参照使得我们不会重蹈覆辙未来的路会更加好走。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莫德格玛著作,《蒙古舞蹈文化》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年版 高守贤著作,《舞论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王景志著作,《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内蒙古大学 2009年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 1994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等编,《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等编 1988年版
莫德格玛 娜温达古拉著作,《蒙古舞蹈美学概论》民族出版社 2006年出版 斯琴塔日哈著作,《蒙古族舞蹈基本教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附录A:XX公式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