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校[2007]85号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照西南大学“以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项计划(简称518质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西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三、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1.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计划的实施:在2-3年内,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等几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
基本建设目标: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分级、分流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以开设“创新实验班”为突破口,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计划的实施: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创新实验班”,在课程开设、项目申报、实验室开放、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配备等条件上给予有效保障;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分类分级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和滚动竞争机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创设“创新实践学分”,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光炯计划”的实施,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创新实验班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3.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计划的实施: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管理,设立“西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立项申报,与教育部、重庆市、相关研究学会、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基本建设目标:确立与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相一致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市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200项,市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4.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
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计划的实施:设立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基金”,支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学术讲座和特色活动,奖励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资助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工程”,精心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讲座、重点课程、特色活动、推荐图书和实践基地;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平台“雨僧网”和编辑文化素质教育《雨声》专刊。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基地。每年组织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讲座(“雨声讲坛”),每年开展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每年推荐100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优秀图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建成100个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二)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
5.教学内容更新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计划的实施:吸收各学科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补充和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各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推动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他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基本建设目标:分类、分级、分流的教学模式初步确立。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教学的示范作用得以彰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适应性得到显著加强。
6.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计划的实施: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
7.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
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和学术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计划的实施:举办学习交流会、教改研讨会等引导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加大学校“本科学生创新基金”对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支持力度,资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等创设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倡导和试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优秀学生尽早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起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8.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牢固树立师资建设以学术为根、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培养学术造诣精深的教学名师,促进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计划的实施: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校工作;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本科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
9.专业建设计划
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90个左右,建设校级品牌、特色专业3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8-10个。
10.课程建设计划
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计划的实施: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在所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基本建设目标:课程总量显著增加,基本满足学分制实施要求,所有课程均达到达标课程标准,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11.教材建设计划
深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编出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计划的实施: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启动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1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现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计划的实施:全面实施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录编系统;启动重点建设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品牌建设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若干既能为开展案例课程教学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素材的案例库;建设一批既能够满足网上测试需要,又能够用于校内教学诊断的试题库;建成具有教学示范和推广意义的视频课程资源库。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涵盖400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成以大学生英语、教师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涵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
13.教学基本设施建设计划
按照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计划的实施:按照“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配置教学实验设备,满足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建设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切实保证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公共教学楼建立网络中央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完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室管理信息化;加大对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新办专业、双语课程的图书文献资料的投入;加强对校园网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运动场与体育设施的建设,调整各类设施布局,充分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需要。
基本建设目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达到8000元以上;公共教室座位数达到生均1.5个,多媒体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60%,语音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15%,各种规格的微格教室座位总数达到500个;在公共教学楼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座位数达到1000个。
(四)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
1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计划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优化组合,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监控,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计划的实施:完善包括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与督导组、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健全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在内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对教学目标的前馈监控、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监控。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网上教学信息收集和“教学110”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1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计划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网上评教制度,课堂教学评奖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体的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16.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立师德,铸师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倡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完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学生专业调整办法,适当放宽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违纪处理,狠抓考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听课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习访谈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新方法,实行教育、激励、严格、规范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教学不发水、学术不造假、考试不作弊的校园风气,创造教学质量有保证、学术水平有高度、学生毕业有去处的良好局面,促进我校教师重教、厚德、博学、严谨的良好教风和学生励志、勤奋、进取、成才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7.学分制运行体系创新计划
在总结1994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修订学分制培养方案,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满足学分制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建立教学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全天(8:00--22:00)不间断排课,实验室全天开放,图书馆全天服务。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18.分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探索分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学院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稳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的实施:严格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学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学院、党、团、工会、学生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督察;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三大职能,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主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学院建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督察,党政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实施对全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评估、评议与监督,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改革与完善教学经费分配与目标效益挂钩的分配体制,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第二篇: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的精神,依据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落实‚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制定了《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1、明确了‚质量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确立了‚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使我校本科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更加完备,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过程更加规范,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更加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专业特色明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狠抓落实,措施到位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质量工程是我校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对我校实现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建设‚国内有特色、西部有影响、疆内有优势的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质量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质量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质量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委员会。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协商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指导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项目申报等;要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若干个项目组,开展项目建设。
3.加大经费投入,实行专项支持。学校在已有教学建设经费的基础上,调整经费预算结构,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专项管理。鼓励各单位发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4.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成效。制定了《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的立项、评审、检查、验收和推荐工作;建立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分步实施,成效显著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注重特色‛的原则,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特色专业点建设。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建立适应兵团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十一五‛期间已立项建设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6个校级特色专业,园艺、农学两个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
2.精品课程和新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较大突破,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我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十一五‛立项建设的50门校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遴选出20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目前已评选出分子生物学等17门校级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兵团精品课程,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并推荐国家精品课程。
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新教材,重点支持编写高等数学和有机化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教材10部左右。实现了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3.教学名师评选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潜力、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师资队伍在数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形成高端突出、梯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建立教学名师评选制度,每年评选5名左右的校级教学名师;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积极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其中微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及教学团队,张利莉教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目前已立项建设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列入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5.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
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提供满足活动所需的场所、课题、设备、经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支持20个左右的创新性试验项目,组织20个左右的学生创新团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目前已申报一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6、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我校先进成熟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技术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文献传递系统、随书光盘发布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应用平台,开发网络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便利条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
第三篇: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大校〔2013〕27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期简称“质量工程”、二期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决定设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
第二条 为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该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教[2009]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质量工程”项目包括:质量工程Ⅰ、质量工程Ⅱ、质量工程Ⅲ等三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课程建设类项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等五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建设项目。
第五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原则: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统一预算、分年拨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学校各类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经费管理。
第二章 主要内容及资金来源
第七条 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工程Ⅰ:新专业建设、教改教研项目、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
(二)质量工程Ⅱ: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实验区等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建设和申报。
(三)质量工程Ⅲ(简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新专业建设、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二)课程建设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级规划教材经费资助单列,资助额度参见《西华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校[2009]256号)。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项目。
(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项目。
(五)其他项目:学校设立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第九条 项目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部、教育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财政拨款;
(二)学校自筹的专项经费;
(三)国家级和省级立项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一次性给予经费配套资助(但不重复配套,立项为省级及以上的校级项目建设经费计入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从项目立项的第二年开始拨付;
(四)校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由学校安排专项经费,对校级项目进行培育和建设;
(五)主要项目及项目资助建设经费按当年资金下达计划执行,实行预决算管理。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条 项目经费按照“统一预算、单独核算、分年拨付、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根据“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标,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情况,提出经费安排建议方案,计划财务处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管理原则纳入年初财务预算。
第十一条 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按照其管理的子项目类别,根据经费预算安排将项目经费划拨到各实施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计划财务处按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设立子项目类别,在各子项目类别下设立明细项目,按照子项目类别实行“项目账”核算和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年初预算定额标准。
(一)国家级、省级项目的预算定额标准,按照每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下达的预算定额标准执行。
(二)校级项目的定额预算标准按照校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执行。第十三条 项目专项考评奖励的预算定额标准。
(一)为鼓励教师和教学单位积极申报该项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对评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建设项目,除资助经费外,还设立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项目奖励标准:按照《西华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试行)》(西华师大校[2013]1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结题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质量工程专项中预留20%的经费用于结题;
(二)项目检查合格,方可启动下一建设经费;
(三)项目单位在向教务处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的同时,应提交项目决算明细表。第十五条 项目预算经费的划拨管理。
(一)项目经费在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形成之后下达,项目经费的划拨一般在下半年安排。
(二)教务处根据项目立项情况一次性或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安排项目经费,并按项目经费预算计划分配到责任单位和项目责任人。
(三)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项目经费,切实保证经费用于项目的各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六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凡应实施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使用项目专项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合理使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年初下达的预算经费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照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办理。第二十条 项目专项经费预算应确保按期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对预算未完成部分,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超支部分自筹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项目经费结余,不予结转下年使用。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开支,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与开展“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无关的经济活动。
(一)开展该类业务活动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不得使用假发票。
(二)必须按照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据实支出,不得虚构经济业务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该项经费。
第二十二条 “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各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负责人为该专项经费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该项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公务卡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公务卡强制结算的范围为日常公用和零星购买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委托业务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其他交通费等18项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零星商品购买支出等。
(二)凡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支出事项,按规定应使用公务卡结算,也可使用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两种结算方式只能选择其一,原则上不得使用现金结算。
(三)持卡人在履行公务活动消费时,应先咨询服务商是否支持公务卡刷卡消费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服务商若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务卡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持卡人原则上不能在该服务商处消费。
(四)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原则上不再向教职工个人办理个人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现金借款。特殊事项,经计划财务处负责人批准可以办理5,000元以内的借款。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具体开支内容如下:
(一)人员经费:包括项目成员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稿费等(不超过20%)。
(二)差旅费:包括项目组成员和外聘专家参加会议、调研的差旅费和交通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三)会议费:包括项目组召开的研讨会、论证会、评审会、结题费等支出。
(四)资料费:包括购买必要的书籍和资料的费用。
(五)办公费:包括日常办公文印费用以及文具、配件、耗材等支出的费用(不超过20%)。
(六)设备购置:用于项目研究、演示等必备设备的采购费用,软件购置费用。设备购置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办理。
(七)设备维修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含人工费)、实验室零星维修。
(八)成果费:包括论文版面费、教材或著作出版费、成果鉴定费等。
(九)教学资源、网页制作建设维护费:主要包括项目的相关网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费用及网络课程维护费用。
(十)项目团队师资培训费用。
(十一)其他与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直接有关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经费开支范围:
(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
1、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差旅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2、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参赛报名费、图书资料费、复印费、打印费、邮寄费、耗材费及其他材料购置费、摄影摄像相关费用等;
3、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专家指导费、评审费、训练补助、误餐费(20元/餐)或补助等。
4、其他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
(二)划拨给团委专项使用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建设经费。
1、该项经费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用于学生的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主要是耗材)购置、论文版面费和调研差旅等;
2、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得使用该项经费或挪作它用。第二十六条 项目经费审批人及审批权限的管理规定。
(一)项目经费审批人的管理规定
1、归口教务处管理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项目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务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2、归口实验设备处管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实验设备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3、归口校团委管理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由校团委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4、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5、质量工程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含)以上的还须分管校领导审批签字。
(二)经费使用审批权限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建立健全责任制,立项项目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关于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自觉接受财政,学校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二十九条 学校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学校将逐步对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批准立项的建设任务书或相关文件为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计划财务处、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篇: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根据《西南政法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自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以下是重点摘录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想了解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上附件。
(一)将考试日常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每班60人以下的本科必修课教学,应当实行平常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试方式,先期以专业基础课为试点。学校鼓励每班60人以上的必修课以及全部选修课积极探索和推行平常考试,为学校逐步全面推行日常化考试积累经验。平常考试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考试测评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堂测验、随堂作业等多种形式。平常考试测评随课堂进行,原则上不超过15分钟,考试测评题目由主讲教师自行设计。
采用平常考试的教学班,不改变已有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安排。专业必修课的期中考试,按照2小时考试时间设计并组织考试;期末考试,按照3小时考试时间设计并组织考试。选修课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可参照必修课的标准设计并组织实施。
平常考试,每门课程每一个学期的考试测评次数不应低于6次,考试测评次数与课时数成正比。平常考试成绩应占总成绩比例的50%-60%,具体比例由学院和主讲教师确定。
(二)创新考试形式,采取灵活、多样、有效的考试方式
鼓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平常考试形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和考核目的,采取口试、闭卷或开卷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平常考试形式。必修课程的期末考试原则上仍然采用闭卷笔试。
(三)为主讲教师配备助教,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规范成绩评定方式,实现考试成绩合理分布
以一个教学班、行政班或专业年级等为成绩分布计算单位,每一个计算单位内,90分及以上的比例应控制在5%-8%之内;60以下的比例应控制在3%-5%之内。学院或者主讲教师可以在90分以上或者60分以下的规定幅度内确定高分或者不及格比例,但90分以上高分段比例与60分以下低分段比例应当联动。
学校提供以下具有指导性成绩合理分布的比例结构为:80-89分数段一般不超过30%;70-79分数段大致控制在37%-42%之内;60-69分数段大致控制在20%之内。
(五)提高命题质量,逐步实现标准化考试
为提高考试命题质量,除按照传统方式通过学院组织教师命题之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向学生公开征集试题。向学生征集的试题,一经被选中,学校应当为其颁发试题收录题库的证明,以资鼓励。
(六)推行试卷评讲制度,完善教学环节
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监考、试卷评阅、试卷分析等考试相关工作,并在考后将考试情况反馈给学生。
(七)规范缓考与免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严格审查免试申请,原则上不准予学生必修课程免试。如学生因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赛事或其他重大活动而影响到课程复习及考试,其成绩可参考《西南政法大学特长生学业考核办法》规定的成绩计算方式计入;如因赛事或重大活动与考试时间冲突致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的,可申请缓考。
(八)建立考试中心,逐步实现网考和计算机阅卷
第五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决定启动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务处积极组织各二级学院,认真研究创建团队合作机制,于2010年9月颁布了《天水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天师院发[2010]74号),并于同月向各二级学院下达了《关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通知》。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办法》旨在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各二级学院的积极配合,教务处有重点、有规划地将建设初期的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努力加快我院两个教育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和一个甘肃省特色专业(历史学)的建设步伐,突出特色,在全校起到表率作用;二是以专业教师人数及梯队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效果良好的“老牌”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三是在全校通识类和教师教育类公共课程中,整合教师资源,率先建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将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其他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