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讨论稿)
根据我院事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和教育部2号文件精神以及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经学院研究决定,在我院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现就实施该工程提出如下方案。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一)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既是我院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也是办好让社会、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办学能力与水平的需要。几年来,经过本科教学基本建设,使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质量工程,是我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文件和教育部2号文件精神 以及教育厅、财政厅冀教高[2007]2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院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四)实施质量工程,需要调动学院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切实解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和教育部2号文件以及教育厅、财政厅冀教高[2007]28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我院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我院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
1、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构建专业链、专业群平台为目标,充分整合、集成各方面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辅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院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将建设院级品牌、特色专业5-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3个,力争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有所突破。建设省本科教学创新高地1-2个。
2、积极做好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使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其他工程技术专业加快做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
3、加强专业整合。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积极申报新专业;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传统专业要加以大力 改造和调整;对某些建设不力而办学质量难以保证或具备条件但市场需求状况不好的专业,要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直至撤消;对学科相近、重复建设的专业要进行整合。
(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继续推进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院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十一五”末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将建设到6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到40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到6门,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有计划地组织编写一批反映学术发展前沿,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要求,内容新、水平高、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十一五”期间学院将着力建设院级、省部级规划教材40-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5-10部。力争有2-4部教材能进入教育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
3、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施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使我院的校园网建设成为面向全院乃至全省高校的精 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成为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国家、省、院级精品课程及重点建设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1、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系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院(系)与行业联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十一五”末建设3-5个左右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00个以上。
2、继续开展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应于国家、省组织的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院内的预赛和培训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落 实好已有奖励政策的同时,在场地和设备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学院每年将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支持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支持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成果进行创业,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
4、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5、英语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改革英语教学模式,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6、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确立与建设高水平建筑院校相一致 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院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100项,院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省级教学成果力争有所突破,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院工作;开展院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十一五”末我院将建设1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团队,并有2—3个左右的教学团队成为省内一流的团队。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5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1、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与机制。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质量控制环节,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完善已有的教学检查、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院级督导等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调控与管理。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 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严格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六)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总结我院2004年以来试行学年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建立奖惩机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
四、组织管理
(一)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质量 工程的日常工作。各系(部)要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统筹负责本系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二)质量工程由学院拨专款进行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院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和评估。
(三)各部门要强化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作为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并结合我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附件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主 任:王海龙 副主任:李延涛
委 员:翁维素、郭秀云、马立山、白润山、陈忠海、梁建民、桂
垣、董仕君、吕 广、刘建臣、徐丕青、孙宏凯、方合林、赵连成
第二篇: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和一流本科教学的奋斗目标,经学校研究决定,继续实施“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以创建一流本科教学为目标,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个性、广适应、善创新、能创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在巩固我校本科评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目标:通过本科教学“质量工程”10个子工程的实施,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和学分制运行机制,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加强,“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凸显,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建设内容
(一)实施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实施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继续开展本科教学名师培育和遴选工作,实施《教学名师培养计
划》,着力打造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学名师队伍,并根据学科专业优势和教学需要,组建一批由教学名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特别是跨学科的教学团队。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授上讲台,加强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积极培育2-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8-10名省级教学名师和40-50名校级教学名师;建设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10个省级教学团队,40-50个校级教学团队。
2、加强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资格审查和主讲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并经过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工程实践环节的严格训练;做好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工作和“十佳”教师评选工作;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通过多种措施,建设一支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结构优的主讲教师队伍。
3、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
继续做好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实施青年导师制和青年教师“四助”(助教、助研、助管、助试验)工作;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和参加科研团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教学科研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具有我校特色的“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按照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创新紧密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要求,并制定新版教学计划。积极推进各学院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创新。“十一五”期间,争取1-2个项目进入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探索分流培养模式,在一、二年级实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学科大类分流进行专业教育;扩大主辅修专业范围,将主修专业毕业最低课程学分适当压缩,使学生有精力辅修第二专业;施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确定第二学位的学分,科学设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继续开展本硕连读制。同时,鼓励学院积极实施多样化的综合训练和专业模块教学。
6、探索拔尖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7年起,学校实施“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按照1%-3%的比例选拔优秀生和特长生,举办“实验班”、“特色班”,打破学科专业的限制,促进文理交叉、理工结合;将部分优质教学资源集中于教改实验班,在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尝试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子。
(三)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工程,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7、按照“三位一体”模式,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依据学校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通过学科的整合与交叉,拓宽专业口径,丰富专业内涵,建立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高教改革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按照“支撑专业、核心专业、扩展专业”三位一体的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形成体现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8、加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
在现有16个省级和校级教改示范专业的基础上,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通过重点建设和科研积累,精心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发挥我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国家紧缺人才。“十一五”期间,争取建设15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从中择优培育6-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14省级特色专业,并争取跻身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行列。
9、开展工科专业认证工作
选择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若干个优势工科专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有专业列入教育部80个认证试点专业。
10、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
建立新专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建设过程监控机制,对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管理不善及市场前景不好、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招、隔年招或停招。“十一五”期间,将我校专业数量控制在65个以内。加强专业评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严格对其办学条件的考核,使新专业在师资队伍、教材、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实践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切实保证新增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11、继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现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1门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导向,大力推进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投入,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代表我校水平的精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带动全校性课程建设和整体水平提升。到“十一五”末,建成6-8门左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40-5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和80-120门校级精品课程。
1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优化结构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以年均不低于5%的增长比例扩大课程数量,鼓励新设通识教育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和实践型、创新型课程,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实施课程教学准入制,建设课程资源库;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1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多样化的考试模式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倡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构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注重学习能力和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五)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实现教材建设立体化、多样化
14、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争取编写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积极参与教育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已获立项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地编写任务,同时争取有更多教材进入安徽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之列;力争10本左右教材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教材奖。
15、加强教材出版、评审与选用管理
做好教材出版规划与立项评审工作,鼓励和资助教师编写出版各种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型教材,形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交融结合的多样化、立体化教材体系;建立教材选用审批制度,优先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推荐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以及教育部教指委推荐的教材。
(六)实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创新基地建设工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6、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加强机械基础类、生化类、物理类、电气信息类等基础课程实验基地建设,在建设已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再建成1-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别是跨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引导作用。
17、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由基础实践层、实践教学提高层和综合创新层构成的三层次、多类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稳定和加强校内外现有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建设具有先进技术和设施的校外实习基地200个左右,新增5个左右校内实习基地或创新基地;加强现有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以基地为依托,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精品讲座、特色活动和优秀图书等。
18、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推进实验室开放
加大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大量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到“十一五”末,使其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80%以上;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全校各教学实验室要通过加强实验队伍和制度建设以及重构实验室功能等方式,实现实验室全时开放,所有的科研实验室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开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和科学创造的机会。
19、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科技(学科)竞赛活动
以校内创新基地为依托,实行本科生创新学分和创新基金激励政策,有计划地在校内外开展系列创新和创业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创业活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与科技(学科)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选择30--50名大学生,为其配备专门指导教师,组织他们参加优秀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并争取进入国家创新试验计划;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科)竞赛活动,争取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性竞赛中有新的突破。
(七)实施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推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20、推进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和双语教学改革
继续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将大学英语教改试点扩大到全校,使大学生英语听说与交流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并积极申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示范院校;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数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法律、经管类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应尽快达到所开课程的10%;改进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争取进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行列,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培训工作,为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队伍。
21、全面推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以“两课”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先导,充分利用各级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大力推进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加强课程的系列化、综合化改革。全面加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把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实习、实践等环节落实到实处。全面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改革考试方法,强化试题库建设,到“十一五”末,全校所有公共课、基础课都要建成试题库。
(八)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2、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继续完善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到“十一五”末,力争全校百人以上教室都能作为多媒体教室使用。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精品课程、品牌(示范)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环境。
23、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精品课程、品牌(示范)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教学示范和推广意义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库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平台以及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全信息传输平台和E-learning远程网络教育与交流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促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利用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网上实验教学新模式;主讲教师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作为师生交流对话的窗口。
24、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其功能加以拓展,实现从招生到学生就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以及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评估、网上教学资源、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九)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工程,探索多校区、学分制教学管理新模式
25、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管理重心向院一级下移;进一步探索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制,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等,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建立《教师工作规范》和《管理工作规范》,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加强教师与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校纪校规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和考风考纪,建设优良学风。
26、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在总结2002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分制的成功做法,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弹性学制、选课选教制、重修制、滚动开课制等学分制管理制度,并在实行学分互认制、导师制、跨学科选课制以及扩大学生选专业范围等方面探索新路子;制定或修订涉及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奖惩、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分制有序运行。
(十)实施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工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27、建立全员、全程和多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校院教指委、教学督导组和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编制《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手册》;健全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对影响教学质量关键因素以及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特别要注意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督导与监控;继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
28、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巩固本科教学评建成果和完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专业评估制度、课程评估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考分离制度等;将经常性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和完善院系教学基本状况数据公布制度,在完善学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每年公布各学院(部、中心)教学工作基本状况数据。加强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并试行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29、提高对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认识
教育部正式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做好全校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全校上下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以实施“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把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来抓。各学院、各部门,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到校“质量工程”建设之中。
30、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学校继续组织开展新时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定期召开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增强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精品意识;要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念、教学全面质量观念、创新教育观念和个性化教育观念,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组织保障
3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继续实施学校和学院党政“一把手”教学工作负责制,促使各级领导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建立教学质量问责制,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建立和完善合理高效的、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32、加强对校“质量工程”的组织管理
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是在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和教务处、设备处、财务处、人事处、学工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领导小组根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建设规划和项目遴选标准,组织评审立项和申请省部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绩效评估和结项验收,并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对有关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要求,教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各学院也要制定相应的质量工程建设计划。
33、设立高教研究与认证机构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设立集学院教学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检查与督导、学生网上评教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教研究机构,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评估工作。
(三)经费保障
34、继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每年学费收入中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体育维持、教学差旅等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30%,并将其中的50%用于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更多的教育部“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用来支持教改示范(特色)专业、教改实验班(特色班)、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活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以及实验示范中心、创新基地的“软件”建设工作。各教学单位也要加大对教学专项的投入。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教务处、财务处将联合制订《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出明确规定。
35、继续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建设
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实验室资源平台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设备台套数,着力提高实验装备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挖潜,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发挥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最大效用。
(四)政策保障
36、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与教改积极性的激励政策
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实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模式,把满足教师的需求和激发教师的行为动机作为“人才强校”的根本和战略重点。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建立基于能力和绩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薪酬制度,并将教学质量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评定岗位津贴的重要依据。为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规定对荣获不同级别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和教改项目,其工作量将参照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研究项目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教学研究成果与同级别的科技三大奖同等对待;“质量工程”项目与校内科研项目享受同等待遇。
37、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立项工作
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思路,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立项工作,激励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本科教改实践。坚持每二年一次的教改立项制度,继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加强对立项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成果推广工作。学校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凡在教育教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每年年终予以奖励,并视同校定重要期刊对待。
第三篇: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的精神,依据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落实‚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制定了《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1、明确了‚质量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确立了‚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使我校本科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更加完备,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管理过程更加规范,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更加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专业特色明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狠抓落实,措施到位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质量工程是我校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对我校实现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建设‚国内有特色、西部有影响、疆内有优势的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质量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质量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质量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委员会。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协商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指导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项目申报等;要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若干个项目组,开展项目建设。
3.加大经费投入,实行专项支持。学校在已有教学建设经费的基础上,调整经费预算结构,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专项管理。鼓励各单位发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4.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成效。制定了《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的立项、评审、检查、验收和推荐工作;建立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分步实施,成效显著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注重特色‛的原则,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特色专业点建设。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建立适应兵团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十一五‛期间已立项建设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6个校级特色专业,园艺、农学两个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
2.精品课程和新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较大突破,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我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十一五‛立项建设的50门校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遴选出20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目前已评选出分子生物学等17门校级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兵团精品课程,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并推荐国家精品课程。
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新教材,重点支持编写高等数学和有机化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教材10部左右。实现了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3.教学名师评选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潜力、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师资队伍在数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形成高端突出、梯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建立教学名师评选制度,每年评选5名左右的校级教学名师;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积极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其中微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及教学团队,张利莉教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目前已立项建设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列入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5.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
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提供满足活动所需的场所、课题、设备、经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支持20个左右的创新性试验项目,组织20个左右的学生创新团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目前已申报一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6、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我校先进成熟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技术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文献传递系统、随书光盘发布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应用平台,开发网络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便利条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
第四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校简介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位于河北省塞外名城张家口市,始建于1950年8月,初名为张家口技术学校,1951年定名为察哈尔工业学院,1952年2月改为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的华北工业学校,1954年5月起更名为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1958年7月划归河北省,先后更名为张家口工学院、张家口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定名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学院在2008年5月份的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学院新增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两个硕士点。经过59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成为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河北省唯一的专门培养建筑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现有校本部和新校区两个校区,其中本部占地236亩,建筑面积72554平方米;新校区占地987亩,一期工程近10万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学院现有教职工651人,其中专职教师440人,具有硕博学位的25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人,国家级模范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8400余人。为了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多次聘请外籍教师来学院任教。
学院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城市建设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系、管理系、数理系、外语系等9个系,2个教学部、3个研究所以及成人教育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电算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和十多个校办产业。学院现有21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工科类专业约占专业总数的86%,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以建筑业为主的城乡建设产业。目前土木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正在为专业评估积极筹备。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结构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筑建材创新教育高地和电子信息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全院共有32个教研室,20个实验室、试验中心,22个实习基地和一个实习工厂。学院图书馆4803平方米,藏书共55.43万册(件),电子图书100万册,订有国内外期刊1347种。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注重科研促进教学,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83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部级90项,获得厅局级以上各类科研奖励163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公开发表论文1024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2篇;出版著作、教材162部;国家发明专利3项等。
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建设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学院从1996-2008年连续十三年的市场签约率高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成为省内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为国家的建筑企业、设计部门、房地产业、机械、电力等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建院万名师生员工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具有省内一流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建筑大学。
专业设置
理科: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文科:英语 招生章程
1、学校全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校部委码:10084
2、校址(含校区名称):河北省张家口市建国路33号(校本部)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朝阳西大街13号(新校区)
3、办学性质:河北省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4、办学层次:本科
5、学历证书颁发:依据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及学院等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定,颁发“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专科”学历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6、录取规则:
(1)按教育部要求,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体制,按考生德智体三方面公平、公正、择优录取。
(2)外语语种要求:英语专业只招英语语种考生,其它各专业入学后外语课程均使用英语教学。
(3)男女比例:各专业均无男女比例限制。
(4)身体健康要求: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专业色盲、色弱的考生限报。
(5)录取具体方式
A、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照该省份的相关规定进行录取。未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照考生报考学校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本校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B、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的考生,按其第二专业志愿投档,仍不能满足的按其第三专业志愿投档,以此类推,当某考生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其随机调录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
C、各级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均为5分,即满足第二专业志愿时需高出相应专业预录取最低分数5分以上,以此类推。无院校志愿级差。
D、某些专业加试要求:报考我院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专业的考生必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后学生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美术基础测试,测试不合格的进行专业调整。
E、对于加分和降分投档的考生,我院均按投档分数录取。
7、奖励: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以及企业奖学金如九派奖学金、阿特拉斯·科普柯奖学金、秦皇岛市政集团奖学金、皇明集团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按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名次每年评选一次,奖学金最高额达每年8000元。
8、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我院为困难学生设立固定、临时勤工助学岗位300多个。设立特困生档案,享受补助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品学兼优、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地方奖学金和助学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生源地贷款和在校生助学贷款。
9、学费及住宿费标准:艺术设计专业学费6000元,其它本科专业学费3500元,专科专业学费5000元。根据不同的住宿条件,每生每年住宿费500、600、800元。
10、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1)联系电话:0313-2050802 2080034(2)传真:0313-2080040 2050802
(3)E-mail地址:jyxsc@126.com(4)院校网址:www.xiexiebang.com
(5)QQ号:909355733;QQ群号: 60275321,81941516。
联系方式
学校主页:http://www.xiexiebang.com/ 学校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建国路33号 联系电话:0313-2012953 3
第五篇:音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文 件
东师音字[2009]6号
音乐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质量工程”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与教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教学、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我院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第三条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由学院安排专项经费。
二、管理职责
第四条 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为“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全面领导“质量工程”工作。同时负责“质量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统筹指导学院建设计划的相关工作;
(二)制订和发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指南;
(三)组织项目评审,提出立项方案;
(四)组织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评价;
(五)编制“质量工程”进展报告,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第五条 “质量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承担的所在系)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学院及本办法的要求,编制、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担立项后的监督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二)向学院报送本系项目阶段进展报告,接受本科教务委员会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
(三)每年11月底前,向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书面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第六条 “质量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
(一)依照项目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制订项目建设计划;
(二)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
(三)按规定合理安排项目经费;
(四)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
(五)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
第七条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安排以及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项目单位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批准。
三、申报立项
第八条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指各单位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自行完成建设任务、达到建设目标的项目。
第九条
各单位根据“质量工程”建设指南积极培育、申报各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决定提高“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级别,并对获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给予奖励性资助。
第十条 批准立项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要按照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开题工作。
四、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阶段核定拨付的办法。经费的使用实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课程项目负责人须列出经费使用的详尽报告,并终止经费的使用,上报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备查。
第十二条 经费开支范围:
(一)图书资料费:指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以及打印、复印、制图等费用;
(二)数据采集费:指围绕项目研究而开展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所需的费用;
(三)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及其它费用;
(四)设备购置和使用费:指购买和使用收集资料、采集分析数据所需器材的费用,设备使用费包括资料录入费、资料查询费、上网费和软件费等;
(五)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项目开题、专题研讨、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用;
(六)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
(七)劳务费:指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助研津贴,以及非课题组成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五、检查验收
第十三条 “质量工程”办公室根据项目建设计划组织专家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情况检查指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不定期随机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进展情况;
(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一)申报、建设材料弄虚作假、违背学术道德;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工作;
(三)未按要求上报项目有关情况,无故不接受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四)项目经费的使用不符合学院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的规定,或者有其他违反项目规定与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十六条 验收采用项目单位报送项目建设总结报告,或进入项目单位实地验收两种形式进行。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
(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
(三)项目管理情况;
(四)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七条 验收结束后,由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未达到验收要求的项目,取消其“质量工程”项目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 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适时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评价。通过整体评价“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指导我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六、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学院本科教务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