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大校〔2013〕27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期简称“质量工程”、二期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决定设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
第二条 为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该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教[2009]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质量工程”项目包括:质量工程Ⅰ、质量工程Ⅱ、质量工程Ⅲ等三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课程建设类项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等五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建设项目。
第五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原则: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统一预算、分年拨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学校各类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经费管理。
第二章 主要内容及资金来源
第七条 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工程Ⅰ:新专业建设、教改教研项目、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
(二)质量工程Ⅱ: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实验区等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建设和申报。
(三)质量工程Ⅲ(简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新专业建设、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二)课程建设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级规划教材经费资助单列,资助额度参见《西华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校[2009]256号)。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项目。
(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项目。
(五)其他项目:学校设立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第九条 项目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部、教育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财政拨款;
(二)学校自筹的专项经费;
(三)国家级和省级立项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一次性给予经费配套资助(但不重复配套,立项为省级及以上的校级项目建设经费计入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从项目立项的第二年开始拨付;
(四)校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由学校安排专项经费,对校级项目进行培育和建设;
(五)主要项目及项目资助建设经费按当年资金下达计划执行,实行预决算管理。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条 项目经费按照“统一预算、单独核算、分年拨付、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根据“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标,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情况,提出经费安排建议方案,计划财务处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管理原则纳入年初财务预算。
第十一条 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按照其管理的子项目类别,根据年度经费预算安排将项目经费划拨到各实施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计划财务处按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设立子项目类别,在各子项目类别下设立明细项目,按照子项目类别实行“项目账”核算和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年初预算定额标准。
(一)国家级、省级项目的预算定额标准,按照每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下达的预算定额标准执行。
(二)校级项目的定额预算标准按照校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执行。第十三条 项目专项考评奖励的预算定额标准。
(一)为鼓励教师和教学单位积极申报该项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对评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建设项目,除资助经费外,还设立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项目奖励标准:按照《西华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试行)》(西华师大校[2013]1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结题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质量工程专项中预留20%的经费用于结题;
(二)项目年度检查合格,方可启动下一年度建设经费;
(三)项目单位在向教务处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的同时,应提交项目决算明细表。第十五条 项目预算经费的划拨管理。
(一)项目经费在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形成之后下达,项目经费的划拨一般在下半年安排。
(二)教务处根据项目立项情况一次性或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年度安排项目经费,并按项目经费预算计划分配到责任单位和项目责任人。
(三)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项目经费,切实保证经费用于项目的各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六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凡应实施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使用项目专项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合理使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年初下达的预算经费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照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办理。第二十条 项目专项经费年度预算应确保按期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对年度预算未完成部分,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超支部分自筹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项目经费结余,不予结转下年使用。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开支,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与开展“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无关的经济活动。
(一)开展该类业务活动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不得使用假发票。
(二)必须按照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据实支出,不得虚构经济业务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该项经费。
第二十二条 “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各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负责人为该专项经费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该项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公务卡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公务卡强制结算的范围为日常公用和零星购买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委托业务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其他交通费等18项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零星商品购买支出等。
(二)凡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支出事项,按规定应使用公务卡结算,也可使用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两种结算方式只能选择其一,原则上不得使用现金结算。
(三)持卡人在履行公务活动消费时,应先咨询服务商是否支持公务卡刷卡消费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服务商若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务卡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持卡人原则上不能在该服务商处消费。
(四)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原则上不再向教职工个人办理个人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现金借款。特殊事项,经计划财务处负责人批准可以办理5,000元以内的借款。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具体开支内容如下:
(一)人员经费:包括项目成员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稿费等(不超过20%)。
(二)差旅费:包括项目组成员和外聘专家参加会议、调研的差旅费和交通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三)会议费:包括项目组召开的研讨会、论证会、评审会、结题费等支出。
(四)资料费:包括购买必要的书籍和资料的费用。
(五)办公费:包括日常办公文印费用以及文具、配件、耗材等支出的费用(不超过20%)。
(六)设备购置:用于项目研究、演示等必备设备的采购费用,软件购置费用。设备购置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办理。
(七)设备维修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含人工费)、实验室零星维修。
(八)成果费:包括论文版面费、教材或著作出版费、成果鉴定费等。
(九)教学资源、网页制作建设维护费:主要包括项目的相关网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费用及网络课程维护费用。
(十)项目团队师资培训费用。
(十一)其他与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直接有关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经费开支范围:
(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
1、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差旅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2、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参赛报名费、图书资料费、复印费、打印费、邮寄费、耗材费及其他材料购置费、摄影摄像相关费用等;
3、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专家指导费、评审费、训练补助、误餐费(20元/餐)或补助等。
4、其他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
(二)划拨给团委专项使用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建设经费。
1、该项经费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用于学生的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主要是耗材)购置、论文版面费和调研差旅等;
2、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得使用该项经费或挪作它用。第二十六条 项目经费审批人及审批权限的管理规定。
(一)项目经费审批人的管理规定
1、归口教务处管理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项目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务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2、归口实验设备处管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实验设备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3、归口校团委管理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由校团委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4、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5、质量工程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含)以上的还须分管校领导审批签字。
(二)经费使用审批权限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建立健全责任制,立项项目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关于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自觉接受财政,学校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二十九条 学校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学校将逐步对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批准立项的建设任务书或相关文件为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计划财务处、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校[2007]85号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照西南大学“以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项计划(简称518质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西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三、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1.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计划的实施:在2-3年内,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等几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
基本建设目标: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分级、分流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以开设“创新实验班”为突破口,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计划的实施: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创新实验班”,在课程开设、项目申报、实验室开放、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配备等条件上给予有效保障;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分类分级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和滚动竞争机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创设“创新实践学分”,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光炯计划”的实施,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创新实验班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3.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计划的实施: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管理,设立“西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立项申报,与教育部、重庆市、相关研究学会、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基本建设目标:确立与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相一致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市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200项,市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4.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
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计划的实施:设立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基金”,支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学术讲座和特色活动,奖励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资助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工程”,精心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讲座、重点课程、特色活动、推荐图书和实践基地;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平台“雨僧网”和编辑文化素质教育《雨声》专刊。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基地。每年组织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讲座(“雨声讲坛”),每年开展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每年推荐100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优秀图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建成100个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二)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
5.教学内容更新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计划的实施:吸收各学科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补充和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各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推动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他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基本建设目标:分类、分级、分流的教学模式初步确立。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教学的示范作用得以彰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适应性得到显著加强。
6.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计划的实施: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
7.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
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和学术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计划的实施:举办学习交流会、教改研讨会等引导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加大学校“本科学生创新基金”对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支持力度,资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等创设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倡导和试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优秀学生尽早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起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8.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牢固树立师资建设以学术为根、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培养学术造诣精深的教学名师,促进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计划的实施: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校工作;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本科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
9.专业建设计划
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90个左右,建设校级品牌、特色专业3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8-10个。
10.课程建设计划
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计划的实施: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在所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基本建设目标:课程总量显著增加,基本满足学分制实施要求,所有课程均达到达标课程标准,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11.教材建设计划
深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编出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计划的实施: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启动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1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现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计划的实施:全面实施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录编系统;启动重点建设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品牌建设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若干既能为开展案例课程教学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素材的案例库;建设一批既能够满足网上测试需要,又能够用于校内教学诊断的试题库;建成具有教学示范和推广意义的视频课程资源库。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涵盖400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成以大学生英语、教师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涵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
13.教学基本设施建设计划
按照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计划的实施:按照“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配置教学实验设备,满足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建设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切实保证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公共教学楼建立网络中央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完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室管理信息化;加大对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新办专业、双语课程的图书文献资料的投入;加强对校园网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运动场与体育设施的建设,调整各类设施布局,充分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需要。
基本建设目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达到8000元以上;公共教室座位数达到生均1.5个,多媒体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60%,语音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15%,各种规格的微格教室座位总数达到500个;在公共教学楼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座位数达到1000个。
(四)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
1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计划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优化组合,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监控,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计划的实施:完善包括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与督导组、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健全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在内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对教学目标的前馈监控、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监控。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网上教学信息收集和“教学110”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1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计划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网上评教制度,课堂教学评奖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体的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16.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立师德,铸师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倡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完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学生专业调整办法,适当放宽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违纪处理,狠抓考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听课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习访谈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新方法,实行教育、激励、严格、规范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教学不发水、学术不造假、考试不作弊的校园风气,创造教学质量有保证、学术水平有高度、学生毕业有去处的良好局面,促进我校教师重教、厚德、博学、严谨的良好教风和学生励志、勤奋、进取、成才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7.学分制运行体系创新计划
在总结1994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修订学分制培养方案,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满足学分制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建立教学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全天(8:00--22:00)不间断排课,实验室全天开放,图书馆全天服务。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18.分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探索分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学院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稳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的实施:严格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学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学院、党、团、工会、学生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督察;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三大职能,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主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学院建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督察,党政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实施对全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评估、评议与监督,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改革与完善教学经费分配与目标效益挂钩的分配体制,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第三篇: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学习问答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学习问答
关于学习问答的说明:
1、在本问答中对《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表述为《规定》。
2、在本问答中对关于处分界限和幅度的以上或以下均包含本级在内。
1、问:我校《规定》是何时正式出台实施的?
答:我校《规定》正式出台实施的日期是2005年9月1日。
2、问:制定《规定》的宗旨和依据是什么?
答:制定《规定》的宗旨是为维护西华师范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规定》依据教育部2005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
3、问:《规定》的适用对象有哪些?
答:《规定》适用于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本科学生的管理。
4、问:《规定》中写明的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的权利有哪些?
答:
(一)参加学校按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问:《规定》中写明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答: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学校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时应当承担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6、问: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有哪些?
答:学校将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通过各级学生会、学生代表提案、校长信箱等多种方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7、问:学生成立社团、参加社团活动有哪些要求?
答: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必须按《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团体管理章程》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8、问:学校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其形式有哪些?
答: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艺术活动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表彰和奖励采取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
9、问:学生退学的情况有哪些?
答: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六)本人申请退学的。
10、问:学生办理退学应履行哪些手续?
答: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应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属处理行为的也可由所属学院提交报告及相关材料),主管院长签署意见,送教务处审核,报请校长会议批准(自主退学的除外)。经批准退学的学生,须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因
故无法直接送交本人的按法定视为有效送达的方式办理),并在一周内办清离校手续。自正式通知退学之日起,停止一切学生待遇。
11、问:学生退学后应办理哪些后续事宜?
答:
(一)退学和因各种原因处理离校的学生,回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所在地落户。入学前是国家在职职工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经确诊为精神病、癫痫、麻风病、性病患者和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包括意外致残)者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负责领回;
(三)退学学生发给退学证明并根据学习年限及成绩(至少学满一学年且已取得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发给肄业证书。
12、问:对因出国而退学的学生,可以保留复学资格吗?
答:因自费出国留学而退学者,离校后一年内可保留其复学的资格。
13、问:学校对学生进行处分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14、问:纪律处分的种类有哪些?
答:纪律处分的种类由轻到重依次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共5种。
15、问:学生违纪后,从轻或减轻处分的前提有哪些?
答:
(一)违纪后主动承认违纪行为,认识深刻,悔改表现突出的;
(二)能主动揭发他人违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16、问:学生擅自夜不归宿或在校外租房应受到什么处分?
答:应当在校居住的学生未经学校批准夜不归宿或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在校外租房居住,违反有关规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的,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17、问:对男女交往过程中的违纪应如何界定?
答:学校倡导男女同学文明交往,对在男女交往中行为不当,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18、问:对有偷窃、诈骗财物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
(一)偷窃、诈骗价值不满500元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二)偷窃、诈骗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尚未构成犯罪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三)屡次偷窃、诈骗或偷窃、诈骗情节严重,尚未构成犯罪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四)对偷窃、诈骗行为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除按国家法律处理外,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19、问:对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对违反国家关于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视情节及危害程度分别给予以下处分:
(一)在网络上撰写或传播具有歪曲事实或侮辱诽谤他人人格、淫秽、暴力等有害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二)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三)通过网络盗用他人IP地址、用户帐号,危害网络安全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0、问:对有打架、斗殴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组织、策划或参与打架、斗殴,尚未构成犯罪的,除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含受害者的医药费、护理费、必需的营养费等费用)责任以外,分别给予以下处分:
(一)斗殴、打架的策划者、肇事者,给予记过处分;其中情节严重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二)参与打架、斗殴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三)故意为他人打架提供器械的,给予记过处分。
21、问:对有旷课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一学期累计旷课不满30学时的,视情节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旷课达30学时以上(含30学时)尚不满60学时的,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旷课达到60学时或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规定的教学活动的,予以退学。
22、问:对有作弊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对在考试中违反规定的学生,学校给予以下处分:
(一)有以下作弊行为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1)抄袭或协助他人抄袭答卷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
(2)夹带、传递或偷看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课本、笔记、复习材料、纸条或他人答卷等;
(3)在桌面、身上等处写有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
(4)违反考场规定使用电子记事本、电子辞典、有文字储存功能的计算器;
(5)违反考场规定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在考试中途故意将试卷带出考场;
(6)用不正当手段提前获得考试内容。
(二)有以下作弊行为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其中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1)由他人代替考试或替他人参加考试;
(2)组织作弊;
(3)使用通讯设备作弊;
(4)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23、问:对有剽窃、抄袭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为惩治学术腐败,保持校园良好的学风和学术氛围,对有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行为的学生,学校将视情节的严重性,给予最高可达开除学籍级别的处分。
24、问:对有伪造证件行为的学生,学校会怎样处理?
答:弄虚作假,伪造证件,欺骗组织,蒙骗他人,尚未构成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25、问:学校对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加重处分的情况有哪些?
答:在留校察看期内,再次违纪应当受到纪律处分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解除留校察看期后,再次违纪应当受到纪律处分的,加重一级处分。
26、问:对未取得学籍的新生,怎样执行处分决定?
答:新生入学后尚未取得学籍,若其违纪行为应给予留校察看以下处分的,参照相应处分条款执行;若应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作取消其入学资格处理。
27、问: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流程是什么?
答: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执行下列程序:
(一)学生所在学院或有关部门对学生违纪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二)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三)给予学生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由学生所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并报学生工作处备案;
(四)给予学生开除学籍处分的,由学生所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提出建议,报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并报江苏省教育厅备案;
(五)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或其代理人。
28、问:处分决定书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对学生的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29、问:解除留校察看期有哪些条件?未能解除留校察看期的毕业生应如何毕业?
答:学生留校察看期为一年,从发文之日计算。对受到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学院应当定期进行考察,及时帮助教育。在留校察看期间,如有显著悔改表现,可提前解除对其留校察看。留校察看期满者,学校应视其表现,及时作出按期解除对其留校察看或延长留校察看期的决定。到期未作出延后解除规定的,应视为自动解除。
学生受到留校察看处分且在毕业前未能解除察看,学校对其作结业处理。待其察看期满后,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证明其确已改正错误的,学校可换发毕业证书。
30、问:对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应如何离校?
答: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31、问:学生的处分材料应如何归档?
答:对学生的处分材料,学校将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
32、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职能和构成是什么?
答:为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维护校园秩序,建立规范的申诉制度,学校成立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处理本科生对学校作出的纪律处分以及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所提出的申诉。
本科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一般由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33、问:学生申诉的受理机关及相应职能是什么?
答:校学生工作处是学生对纪律处分提出申诉的受理机关;校教务处是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提出申诉的受理机关。
34、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是什么?
答: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秘书处负责接收学生的申诉书,并将学生申诉书送达相关的学生申诉受理机关,秘书处设在仙林校区B1楼130室。
35、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申诉的范围是什么?
答:(1)对学生本人作出的纪律处分;(2)对学生本人作出的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
36、问:学生提出申诉的时间是否有要求?
答:学生须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或处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从处分决定书或处理决定书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37、问:学生能否委托其代理人提出申诉?
答:申诉人可以委托律师、申诉人的近亲属以及其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作为其申诉代理人。
38、问:学生提出申诉应向受理机关递交哪些材料?
答:学生提出申诉时,应当向申诉的受理机关递交申诉书,并附上学校作出的处分决定书或处理决定书。申诉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申诉人的姓名、班级、学号、申诉人或其代理人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及其他基本情况;
(2)申诉的事项、要求及理由;
(3)提出申诉的日期;
(4)申诉人或其代理人签名或盖章。
39、问:申诉受理机关应如何受理学生申诉?
答:对学生提出的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诉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予以受理,同时告知申诉人或其代理人;
(二)对不属于申诉范围的申诉,或者申诉人提出的申诉材料不齐备而拒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同时告知申诉人或其代理人。
40、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如何处理学生申诉?
答: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决定予以受理的申诉,在自接到申诉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采取书面审查或调查取证等方式进行处理,作出申诉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或其代理人。
41、问:学生申诉复查结论的内容应如何作出?
答: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根据复查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下列复查结论:
(一)原处分或处理决定正确的,维持原处分或处理决定;
(二)需要改变原处分或处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42、问:学生申诉复查结论应如何送达申诉人或代理人?
答:学生申诉受理机关负责送达学生申诉复查结论。送交方式可采取申诉人本人或其代理人签收或按申诉书通讯地址邮寄,通过邮寄送交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3、问:学生在申诉期间原处分或处理决定停止执行吗?
答:在申诉期间,学生的原处分或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44、问:学生如何撤回申诉?
答:在学校未作出复查决定前,申诉人或其代理人可以书面形式撤回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关于撤回申诉的申请书后,决定是否同意其撤回申诉。
45、问:学生如何向学校上级部门提出申诉?
答: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书面申诉。
第四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决定启动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务处积极组织各二级学院,认真研究创建团队合作机制,于2010年9月颁布了《天水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天师院发[2010]74号),并于同月向各二级学院下达了《关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通知》。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办法》旨在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各二级学院的积极配合,教务处有重点、有规划地将建设初期的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努力加快我院两个教育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和一个甘肃省特色专业(历史学)的建设步伐,突出特色,在全校起到表率作用;二是以专业教师人数及梯队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效果良好的“老牌”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三是在全校通识类和教师教育类公共课程中,整合教师资源,率先建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将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其他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的展开。
第五篇: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安 徽 财 经 大 学 文 件
校政字„2013‟13号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经2013年3月8日校长办公会审议修订)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8]5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包括国家、省的拨款和学校配套的专项经费。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示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方法更新、教学质量评价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创新等方面,重点建设内容有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人才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企实践教育基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最喜爱的老师、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教学团队、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高质量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二、管理职责
第五条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全面领导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下设“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统筹指导建设计划的相关工作;
(二)制订和发布“质量工程”项目指南;
(三)组织项目评审、推荐,提出立项方案;
(四)组织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评价;
(五)编制“本科教学工程”进展报告,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六)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核、报批。
第六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项目单位)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编制、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担立项后的监督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二)向学校报送本单位项目阶段进展报告,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三)每年12月底前,向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书面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第七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
(一)召开报告会,开展项目开题工作;
(二)制订项目建设计划;
(三)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
(四)合理安排使用项目经费;
(五)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
(六)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安排等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项目单位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批准。
三、经费管理
第九条 为鼓励各单位和教师积极申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对获准立项为国家级、省级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按以下标准投入建设和配套经费:
1、对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给予经费配套(配套比例为国家级1:2,省级1:1);
2、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按国家奖励金额1:2或1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按省级奖励金额1: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3、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按奖励金额1: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4、对于其他未下拨经费的项目,学校比照相应级别的科研自筹经费项目予以配套。
对获得学校立项或奖励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给予一定数额的项目经费或奖金。
第十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年核定拨付的办法。经费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验收时,项目负责人须列出经费使用的详尽报告,上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备查;验收结束后,终止经费的使用。
第十一条 经费开支范围
(一)图书资料费:指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以及打印、复印、制图等费用;
(二)数据采集费:指围绕项目研究而开展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所需的费用;
(三)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及其它费用;
(四)设备购置和使用费:指购买和使用收集资料、采集分析数据所需器材的费用,设备使用费包括资料录入费、资料查询费、上网费和软件费等;
(五)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项目开题、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专题研讨、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用;
(六)业务接待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用。
(七)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
(八)奖励经费:指对项目申报、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
(九)资助出版经费:指根据申报项目需出版相关著作、教材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费用;
(十)其他经费:指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其他经费,如研究生助研津贴,以及非课题组成员、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其中,第十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5%。第十二条 经费审批程序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各类建设经费支出,都应该由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报销,其中集体项目经费支出必须由学院领导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审批后报销,超过1万元额度的支出还需分管校领导审批。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评审、中期检查与验收等工作所需管理经费。主要包括:校级项目立项评审费、中期检查与验收费;省级、国家级项目申报的推荐评审费、项目申报费、检查与验收费;差旅费等。此项费用从各项目学校再资助经费中提取,比例为10%。
四、检查验收与结项 第十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建设计划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并负责组织项目组接受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情况检查指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报告会的方式,进行不定期随机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进展情况;
(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十六条 项目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意见,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研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告诫、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一)申报、建设材料弄虚作假,违背学术道德;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工作;
(三)未按要求上报项目建设有关情况,无故不接受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四)项目经费的使用严重违背学校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有其他违反项目规定与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十七条 验收采用项目单位报送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举行报告会,或进入项目单位实地验收两种形式进行。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完成情况;
(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
(三)项目管理情况;
(四)资金使用情况。第十八条 验收结束后,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未达到验收要求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取消其项目资格,追回项目经费,并做相关处理。
第十九条 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适时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通过整体评价项目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指导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第二十条凡已完成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向“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结项申请。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研究报告。
(2)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或实验报告或应用报告或总结性论文。(3)国内外教改领域研究情况的对比分析报告。(4)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五、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安徽财经大学
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