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22:5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篇: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周玉 徐晓飞 齐晶瑶 王立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in their 12th Five-Year Plan first,and consequently demonstrates HIT’s main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atic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parately, presents relativ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such a reform,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关键词:本科教学;本科生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项目学习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Talents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ject learning.作者简介: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哈尔滨 150001;齐晶瑶,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王立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哈尔滨 15000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我校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本科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

学校确定的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与改革途径,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精英式本科教育体系和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精英教育,改革创新,国际接轨,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本科生院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完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一年的企业管理和研发项目。经过上述培养过程,可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管理才能的工程领军人物。

3.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论坛”,组织了多次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校的理工科特色与实际情况,梳理了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组建了由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媒体系等5个院系的教授构成的通识教育工作组。初步提出了包括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跨文化沟通与表达、工程领导力等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用“985”工程经费支持了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正在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面向学生素质提升的通识教育体系。

4.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学习、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项目构思设计、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2011、2012年我校有14个学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实施一年级年度创新项目、二/三年级专业设计项目课程、四年级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等环节在各年级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一年度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工科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项目学习学分,使这种学习模式常态化,惠及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已在“985”建设经费中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实验室等相关条件建设。

5.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累加考试等,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做到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2011年,在“985”工程中设立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组织安排了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从69门课程中评审选拔出30门示范课程立项。在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优秀课程”,为全校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榜样。结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累加式考试管理办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十二五”以来,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前三年,仅985经费就已投入3500余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有效改善。包括2010卓越计划启动经费16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000.76万元,对“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立项,购置了设备共计107种,1542台套;2012年又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实践成效

1.国家本科教学工程

(1)视频公开课入选2门,谢礼立院士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已上网,梅洪元教授负责的“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入选。

(2)21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机电、电气、能源、土木)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建设经费600万元。获批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得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得建设经费600万元。助2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3人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7人获校教学名师奖,14人获校教学新秀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组织开展了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院(系)初赛,参加青年教师共计240人。62人参加校级决赛第一轮分组比赛,16人参加第二轮统一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8名。

3.创新人才培养

(1)2011年,全校共计参加30类大学生创新竞赛,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机电学院08级学生李松信同学主持的《升阻复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称号。

(2)学生参赛获国际级奖项136、国家级奖项209、省级奖项127。地区联赛奖项41。累计获奖学生1042人。

(3)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4项,参加学生数2000人。结题项目504项,其中134个项目获奖,一等奖47项,二等奖87项。

(4)本科生发表论文数:截止2011年11月底投稿66篇,发表38篇;申请专利32项,

第二篇: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嬉戏、吸烟和下棋。

四、课程设计检查

1.平日检查

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指导教师都要随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进行情况和设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教研室和学生所在系汇报。

2.答辩检查

在答辩期间学生所在系要组织检查组深入到答辩现场进行检查,检查要点有:

①检查学生是否按设计任务书完成全部工作;

②仔细审查学生的设计图纸是否合格,实验结果和程序运行是否正确;

③仔细审查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撰写是否规范;

④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⑤检查答辩组织与答辩过程是否规范,检查学生的答辩质量。

检查后要由学生所在系写出检查工作总结,一式叁份,一份存教研室,一份存学生所在系,一份存教务处,对这期课程设计做出总的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指明改进完善的方向,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特别要对课程设计的教学管理进行总结。

五、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

1.说明书(论文)格式

说明书(或论文)手写、打印均可,手写要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兰墨水工整书写,打印用 5号字,B5纸,上下左右各留20mm。

2.说明书(或论文)结构及要求

(1)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刷)

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及时间(年、月、日)。

(2)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3)摘要(仅对论文)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不超过 400字。

关键词应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 4个左右,一定要在摘要中出现。

(4)目录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资料”。

(5)正文

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文中图、表及公式不能徒手绘制和书写。

(6)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a.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b.翻译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c.期刊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文集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六、课程设计答辩

答辩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尚未弄懂的、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对于有些课程亦可不答辩,而采用其他形式来考核。

1.答辩资格

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并在其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等文件上签字者,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答辩小组组成课程设计答辩小组由 2-3名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

3.答辩

课程设计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答辩前,答辩小组应详细审阅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料,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须报告自己设计的主要内容(约 5分钟),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的3-4个问题或回答考签上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15分钟。

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

4.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举行会议,按照学校的规定,确定学生的答辩成绩。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两部分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权重由各教研室(或系)自行制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一般不超过答辩人数的 20%。

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单应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一式二份,一份存在教研室,一份交学生所在系。

对答辩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一个月后重新答辩,并交重新答辩费 100元。

七、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的资格

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及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承担指导工作。

对第一次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要由教研室(或系)组织他们亲自做一遍,并且审查通过后方可上岗。

2.指导教师的职责

(1)选择题目,拟定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

(2)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书;

(3)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资料与文件,确认学生的答辩资格;

(5)抓精神文明建设,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6)参加答辩和学生的成绩评定工作;

(7)撰写指导课程设计工作总结一式两份,一份自己保存,一份存教研室。

3.指导学生的人数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的人数,因课程不同而不同,一般以 15人左右为宜。

4.指导时间

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在指导课程设计期间,一般不应出差,若确因工作需要出差,则必须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并委托相当水平的教师代理指导,每个工作日指导时间不少于 4小时。

八、教研室工作职责

1.审定课程设计题目任务书和安排指导教师;

2.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

3.考核全室指导教师的工作;

4.认真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总结。

九、院(系)工作职责

1.组织课程设计答辩检查,及时处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撰写检查工作总结报告;

2.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3.经常组织研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十、附则

各院(系)可根据本院(系)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

第三篇: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管理规范(精)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一、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相结合,抓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

3.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生效。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题目;②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③工作量;④工作计划;

⑤指导教师与教研室主任签字。

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格式因课程设计类型不同、课程不同而不同,具体格式由指导各门课程设计的教研室负责制定。纸幅大小为16开纸,由学校统一印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装订于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封面之后,目录页之前。4.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

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计,一般要完成A0正式装配图1张,零件图2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不少于5000字,对文管类的课程设计,要撰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一般不少于8000字。

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由授课教研室(或系负责保管,一般保管3年,对于有示范意义的优秀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

二、课程设计选题 1.选题要求

(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属课程范围,应能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

(2课程设计的题目应尽可能有实用背景,对模拟性质的“题目”不得年年重复使用。

(3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既工作量饱满,又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

2.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并经教研室主任审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也可由学生自拟,但必须报教研室主任批审,同意后方可执行。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学习态度

(1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有抄袭他人设计图纸(论文或找他人代画设计图纸、代做论文等行为的弄虚作假者一律按不及格记成绩,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2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3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概念清楚,设计计算正确,结构设计合理,实验数据可靠,软件程序运行良好,绘图符合标准,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2.学习纪律

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每天出勤不少于8小时。如因事、因病不能上课,则需请假,凡未请假或未获准假擅自不上课者,均按旷课论处。

3.公共道德

要爱护公物,搞好环境卫生,保证设计室整洁、卫生、文明、安静。严禁在设计室内打闹、嬉戏、吸烟和下棋。

四、课程设计检查 1.平日检查

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指导教师都要随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进行情况和设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教研室和学生所在系汇报。

2.答辩检查

在答辩期间学生所在系要组织检查组深入到答辩现场进行检查,检查要点有: ①检查学生是否按设计任务书完成全部工作;②仔细审查学生的设计图纸是否合格,实验结果和程序运行是否正确;③仔细审查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撰写是否规范;④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⑤检查答辩组织与答辩过程是否规范,检查学生的答辩质量。

检查后要由学生所在系写出检查工作总结,一式叁份,一份存教研室,一份存学生所在系,一份存教务处,对这期课程设计做出总的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指明改进完善的方向,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特别要对课程设计的教学管理进行总结。

五、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 1.说明书(论文格式

说明书(或论文手写、打印均可,手写要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兰墨水工整书写,打印用5号字,B5纸,上下左右各留20mm。

2.说明书(或论文结构及要求(1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刷

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及时间(年、月、日。(2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3摘要(仅对论文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不超过400字。

关键词应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4个左右,一定要在摘要中出现。

(4目录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资料”。

(5正文

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文中图、表及公式不能徒手绘制和书写。

(6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a.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名·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b.翻译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名·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c.期刊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名·文集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六、课程设计答辩

答辩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尚未弄懂的、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更

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对于有些课程亦可不答辩,而采用其他形式来考核。

1.答辩资格

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并在其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等文件上签字者,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答辩小组组成

课程设计答辩小组由2-3名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

3.答辩

课程设计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答辩前,答辩小组应详细审阅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料,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须报告自己设计的主要内容(约5分钟,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的3-4个问题或回答考签上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15分钟。

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4.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举行会议,按照学校的规定,确定学生的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两部分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权重由各教研室(或系自行制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一般不超过答辩人数的20%。

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单应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一式二份,一份存在教研室,一份交学生所在系。

对答辩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一个月后重新答辩,并交重新答辩费100元。

七、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的资格

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及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承担指导工作。

对第一次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要由教研室(或系组织他们亲自做一遍,并且审查通过后方可上岗。

2.指导教师的职责

(1选择题目,拟定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2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书;(3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4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资料与文件,确认学生的答辩资格;(5抓精神文明建设,言传身教,教书育人;(6)参加答辩和学生的成绩评定工作;(7)撰写指导课程设计工作总结一式两份,一份自己保存,一份存教研室。3.指导学生的人数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的人数,因课程不同而不同,一般以 15 人左右为宜。4.指导时间 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在指导课程设计期间,一般不应出差,若确因工作需要出差,则必 须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并委托相当水平的教师代理指导,每个工作日指导时间不少于 4 小时。

八、教研室工作职责 1.审定课程设计题目任务书和安排指导教师; 2.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 3.考核全室指导教师的工作; 4.认真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总结。

九、院(系)工作职责 1.组织课程设计答辩检

查,及时处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撰写检查工作总结报告; 2.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3.经常组织研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的 途径和方法。

十、附则 各院(系)可根据本院(系)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

第四篇: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摘要〕在本科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学是重点,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要任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大学教学改革就是本科教学体系重建的过程,但同时这一过程也遮蔽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大学作为教学改革第一责任主体,建立教学改革相关主体的协同机制,营造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质量文化。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94-06

近年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一是期待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期待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两种动力的叠加以及院校层面的竞争压力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但在表面的“喧嚣”背后,大学底层的教学组织依然“风平浪静”,或者说,大学层面极力倡导的教学改革没有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教学改革的“表面文章”、“走过场”、“不推不动”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本科教学改革的意欲何为?本科教学改革从目标到行动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本科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何处?这些都是深化大学本教学改革、探寻教学改革路径时必须有待明确的“原初”命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效

这些年我们把本科教学改革越说越复杂,越糊涂,越来越难解,似乎是教学改革纷繁复杂,无从着手。那么,何谓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到底“改”什么?现在,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教学”概念的常识上来。从本质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那么,本科教学的着重点在教还是在学呢?毫无疑问,学应该是重点。第一,从教学的目的来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没有学也就不存在教,尤其是经历了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大学本科阶段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的重要性尤为必要。因为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命令式教学关系和被动吸收知识这两种情形绝无容身之地”,明智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不断发展成熟。也就是说,大学本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吸收知识、呈现知识,而是要超越学习本身,对学习进行批判性评价,使学生“获得而又突破相对主义,学会批判性思维,从而拥有独立的创造性”。第二,从教学的过程来看,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为保证。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有个性、有思想,并且会对知识和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大学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经历和见解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不是强制和服从,而是交流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创新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过程。第三,从教学的结果来看,教学成效包括教师教的成效和学生学的成效,其中主要体现为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包括理论、实践以及能力的发展水平。尽管教师教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学的成效,但教的成效不等于学的成效,教学的成效归根结底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体现和说明。

既然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本科教学改革自然也应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从教学的本来意义而言,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展开的,但也不是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生咨询活动以及师生互动。当然,本科教学改革不是不关注教,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体的,而是要强调在关注教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的质量及其改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本科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教学过程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既包括宏观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高等教育结构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中观的高校本科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微观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等。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高校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不同、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不同,本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因校而异、因学科专业而异,但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心。当前,本科学教学改革面对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或因教师对教学缺乏责任,或因基层院系教学改革的惰性,或因体制机制缺乏激励,等等。尽管这些问题很难有规范而标准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能够深入观察大学是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组织教学的,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哪些仅仅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外围战”。值得反思的是,大学教学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本末倒置,抓不住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学改革涉及诸多价值冲突,且矛盾各方找不到均衡点,因此也很难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比如,大学生期望以及应该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的职场和社会生活?本科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责任之间应该达至何种状态?办学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影响?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学改革者并不都是清醒的,以至于偏离了本科教学改革的主旨和方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本科教学改革的政策文本和实施规划,都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比教学改革更宽泛的概念,涉及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要素的改革,不仅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涉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上是与“大学教育模式改革”同义的概念,教学改革应该属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范畴。从具体的实践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服务面向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二是学科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标准差别很大,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教学改革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人为扩大了教学改革的内涵,致使教学改革成为没有边际和重点的“全面而又综合”的改革,遮蔽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二是偏于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科专业层面的教学改革重视不够,进而导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其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成效不佳。

二、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重建

与教学改革的困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本科教学改革也是大学各项改革的核心。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体系在变、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变,因此,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也没有终点。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Michael Sullivan)认为,“至今还没有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学校教学情况感到完全满意的一个国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对于教育也不是完全满意的”,“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全面成功而不需要改革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没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地”。在计划体制下,我国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也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大学只是按固定的计划、固定的模式为工作岗位“对口”培养人才,由此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学自主权,本科教学体系也经历了由“计划体系”向“自主体系”的转变,包括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安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制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以及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使我国本科教学体系开始第二次转型。根据马丁?特罗的描述,大众化不仅是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且还包括高等教育观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类型与规模、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质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对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马丁?特罗所描述的上述不同层面的质变在我国本科教学体系中是以“迅速而叠加”的方式发生的。可以说,大众化过程是由精英本科教学体系向大众本科教学体系转型的过程,或者说是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失灵和新的本科教学体系重建的过程。当然,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转型或重建,不是自动的过程,而是为适应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而人为的建构过程或改革过程,是本科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相交织的过程。所谓重建,就是对行将抛弃或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本科教学体系的重建,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建、教学管理体系重建、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等等;所谓教学改革就是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或社会适应性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毋庸讳言,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紧密相关,教学体系重建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把二者等同起来,容易导致模糊教学改革的视线,忽视教学改革的核心内涵。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样是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并行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张,大学教学体系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开始更多地关注核心层面的教学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关大学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成为热点。值得关注的是,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伴随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在设法延续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大学的学术价值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的宗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仅仅是对受到冲击的大学教学体系进行适应性的维护和修复。比如,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自19世纪早期产生以来,虽然屡受非议,但导师制作为“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理论”,以及“能让才智之士大放异彩、满腹经纶、智慧倍增的独特方法”,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进入21世纪以来,牛津导师制因为财政紧缩、学费上涨、师生比增加等问题的困扰,而面临“结构摇摇欲坠”的风险。但牛津大学经过审慎讨论与经验反思,认定导师制仍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或“深层次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对导师制弃之不用,而是着力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并对其进行适应不同学科教学特点的创新。在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本科教育教学状况也面临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类似境遇。但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体系选择了“自我抛弃”,如重视课外辅导、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重视毕业设计和论文、小班上课等,这些本应是本科教学体系中“经典”的教学实践成果,而今却又重新成为教学改革所要企及的目标。当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系列因果互为的连锁反应。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得大学以及学生的优越地位大大降低,高等教育走入“大众”,而不再是精英的专利,这种变化无形中使得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学生的工具主义得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竞争和市场化大行其道,大学为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竞争,将大量人力、才力投入到招生和就业,而缺乏对中间环节即教学过程的重视和投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沦为“说起来重要,但现在顾不上”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致生均投入降低,以及办学条件改善滞后,教学过程开始强调规模效率,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大提升,传统的交流与互动模式不复再现。最明显的变化是“师生比迅速提高,教学方面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自我评估”,“师生之间、学术同行之间的私人关系日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官僚化的咨询、指导、质量保障等制度”。调查表明,不同的学科课程学习适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明显不同。但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不仅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而且压抑了学生发展的心理动力。

值的反思的是,大众化对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引发的,而且还有深层次的制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外部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评价与排名,也包括大学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制度,等等。实际上,任何教学改革的设想都必须将课程设置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并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才会有预期的收获。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易被量化评价的过程。相对于科研工作的现实利好以及在短期内可以带来的声誉,大学倾向于重视科研而不是重视教学。当然,教学工作及其对学校声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高校也都不希望在教学上表现拙劣。美国前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席弗兰克?纽曼(Frank Newman)在谈到高校对待教学工作的组织文化时认为,“假如一个人听取高校的浮夸之词或是查阅它们的推广目录,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将教学列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它们的一种特别而备受尊崇的责任。而在实际中,空谈与现实相距甚远。”在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也同样处于“名至而实不至”境地:虽然学校层面以及院系层面倡导教学改革,但缺少与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更很少与大学的使命与人才培养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强调科研应该反哺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但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加速了教学与科研的“漂移”;本应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成为独立的改革“项目”,隔断了课程、教学程序及评估之间连续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成为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不是教授的终身“志业”;教师仅仅把本科教学作为不得已的工作,而很少考虑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吸引学生更深入地投入教学过程的方法;本科教学资源相互割据,相关院系以及各方责任主体缺乏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和相互支持,更缺乏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协同机制。

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主体与动力

本科教学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大学要想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当然,本科教学改革仅仅靠大学自身的作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赖于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文件以及“本科质量工程”、搭建大学与社会之间合作教育平台、制定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为本科教学改革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归根结底,大学是自主办学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自然也是教学改革的责任主体。传统上,人们对大学教学体系有两种认定:一是教师有责任将学校的办学条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学生有责任把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条件转化为自己的学识。当然,对教与学的成功,教师与学生确实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但学校必须承担保障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制度环境责任。从我国大学内部教学体系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学改革的责任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倾向于不遗余力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及整体规划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将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社会需求的责任留给了院系层面,学校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技巧等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更缺乏清晰的表述;二是院系层面倾向于按照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的要求,建构结构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而把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活动的责任留给了教师与学生;三是教师按照拟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课程学习目标,而把学习效果的责任留给了学生。实际上,上述三个层面责任传递机制都不是线性的、自动发生的,一方面,每一层面的责任履行都是有局限的,任何有效的教学改革都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不同层次主体履行教学责任,建立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为学生培养的新的发展目标、新的思维技巧和新的知识结构。尽管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异,但这些新的要求最终都表现为培养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职业取向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大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环境。其中,学校、院系和教师对自身的责任越是坚持不怠,学生越倾向于做出同样的选择;学校、院系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是明确具体,越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针对性评估,越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实际上,大学教学体系的运行的相互责任机制还远没有形成,无论是教学过程规制还是课程考核机制,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妥协、安逸同谋的现象甚至成为了常态。因此,大学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目标,建构使所有学生都感到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风气。凯?麦克莱尼(McClenney)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学习中心型院校的六大特征: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明确规定;学生各种类型的学习过程的参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化评估和整理建档;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招募、定位、部署、评估及薪酬给付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强调;学校和个人对学习效果的反省引发了旨在改进的行动;学校的关键性文件、政策,整个大学的努力以及领导行为上始终反映出对学习的关注。依据上述特征来关照我国的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一方面大学越来越偏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形象,另一方面,本科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偏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改革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呢?或者说,本科教学改革的动力源于何方?当前,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大学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竞争对本科教学质量声望的要求,并且已经着力于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动下,本科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大学声誉的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高校在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被动行为”的惯性,以及“重研轻教”的价值导向的偏失,教学改革仅仅寄希望于高校“自觉”的理性选择是不够的,因此,在强化高校对教学改革主体责任的同时,政府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政府的角色而言,除了重视政府的宏观教学改革政策导向的功能之外,加强教学评估尤其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是政府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评估“重视政府评价与整体评价,疏于学校自我评价与学习评价”,针对性不强,大学教学改革的自主性薄弱,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自我评价机制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机制。“一旦政府部门和评价机构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大学自我评价和改革上,那么大学内部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将会真正做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积极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就高校的角色而言,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院系层面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学校层面极力倡导教学改革相比,二者形成鲜明反差。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教学改革规划与根深蒂固的“重研轻教”的评价制度存在价值冲突,教学改革的理念与设想难以转化为基层院系教师的自觉行动;二是因为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的权利失衡,管理权利过于集中于学校层面,导致院系对人才市场反应失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受阻。当务之急是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给予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与教学改革自主权,并通过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寻求研究与教学的恰当平衡;与此同时,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识、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建构不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之,无论是自上及下的政府推动教学改革模式还是源于高校和院系层面的自主教学改革模式都不够全面,较为合理的选择是建立政府推动与高校自主之间的耦合机制,调动基层院系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致力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5):3-13.[2][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7,200.[3]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王庆环.教育改革不能以模仿造就――访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N].光明日报,2015-6-16(14版).[5]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6.[6]吕林海,孟克,李颖.追求高质量的大学学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学习、教学与课程的一些核心观念[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9-24.[7][英]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49-58.75.[8]陈鹏,徐伟龙.专家访谈:“本科立校”就是“本科立人”[N].光明日报,2015-7-21(14版).[9][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的来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7.[10]郭芳芳,史静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4(5):63-70

[11][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格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9.[12][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格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6-148.[13][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3.(责任编辑:柯平)

Abstra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students learning is the focus,accordingly the cor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as the main task.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greatly impacted,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is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which masks the core task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At present,the ke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s to take the University as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establish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teaching reform stakeholders,and create a quality culture based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system

第五篇: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王坤发

摘要:专业课教学改革事在必行。本文论述了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关键词:改革、主旋律、力度、模式、结合。

专业课教学是传授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主要途径。然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困惑各类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事在必行。笔者从事专业教学十几年,对专业课教学改革有些浅肤认识,想与同人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实验室或工厂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计划的改革就减少专业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增加专业实训、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把教材中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中去完成教学要求。例如模具专业,冲压设备塑料成型机械中的典型结构放在实习或实验中对照实物讲解,模具制造工艺中的各种加工设备及工艺工装的结构和应用放在实习中现场讲解。冷冲模、塑料模典型结构分析结合模具制造工艺中装配工艺放在实验室对照典型模具进行拆、装,进行现场讲解。再如模具制造工艺中的工艺文件编制和冲压及塑料成型工艺规程的制订放在相应课程设计中去讲解分析。

课程系统的改革主要是二个方面,其一是把一些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课程精炼合并为一门课。如模具专业的塑料模与压铸模合并为型腔模设计,液压

气动与冲压设备塑料成型机械合并为液压传动与模具设备。把机械制造基础、机床夹具、模具制造工艺合并为模具制造工程学。这样既克服内容重叠引起学生厌学,又可避免因专业课衔接问题而造成学生系统学习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困难。其二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中渗透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前就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例如,模具专业在机械制图课穿插模具总装图和剖视图的规定画法。在制图测绘综合练习时改变以前只测绘台钳或减速器,而测绘一付典型模具。又如在工差配合课程中形、位工差标注方法,可列举模具主要零件形位工差的要求和标注方法实例。再如材料学与热处理课程在适当位里插入模具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处理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惯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教材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这样很大程度上限止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次要内容略讲或不讲,留给学生自学、思考。具体做法如下:

1、贯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主旋律

在专业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和贯穿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主旋律。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模具设计课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各种成形工艺和成形方法的能力;编制成形工艺规程的能力;设计各类模具结构的能力;分析解决制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再如模具制造工程课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选择模具零件表面加工

方法、拟订工艺路线的能力;正确选择加工设备、工艺工装的能力;编制各种模具制造工艺文件的能力;分析解决模具零件加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加大直观教学力度

观察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既能丰富想象力,又能提高理论概括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观察教学方法是来用模型、实物、挂图等进行教学,它具有局限性。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把设备、模具结构图样设置成动态画面,以展示内部结构,又可把模具成形过程和模具零件加工过程设置成一系列静态画图,以展示它们内部成形和加工过程。例如冷冲模中冲裁过程和断面质量分析,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观察到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分离等整个冲裁过程;同时还可演示不同冲裁间隙得到不同的断面质量。再如塑料模注射成形。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融化、闭模、注射、保压、开模、顶出制品的全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察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寓教寓乐中学到各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精选授课内容,在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的同时,要着重介绍解题方法与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如工艺尺寸链是模具制造工艺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工艺人员必须具备技能。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主要讲授工艺尺寸链如何建立,如何查找封闭环和组成环。解工艺尺寸链的难点是在于能否正确判断封闭环,因此要重点介绍封闭环的判断方法。并结合实例讲解判断封闭环的方法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来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讲解一种类型的尺寸链例

题,就让学生自主练习一次,或边讲边练。如讲完一道例题后,可改变零件的加工顺序,让学生另建尺寸链求解。再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答疑。

4、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用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起到更佳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现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例如塑料模设计课中的分型面选择的内容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它对制品质量、模具结构及操作和模具制造影响均很大。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分型面内容时,先提以下问题:(1)什么是分型面?(2)分型面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选择分型面要考虑哪些因素?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分型面选择的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对各种不同形状的制品分型面选择有一个直现的认识。然后结合实物,模型进行讲授和课堂讨论。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分型面的类型和选择原则。结合典型制品实例,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分型面。然后结合几种不同形状制品,让学生自己分析,选择分型面,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能根据不同零件,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分型面。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向学生授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消化、巩固、提高。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二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前布置有关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围绕着设计内容进行实习,收集与设计有关资料、数据、参数等。实习完成后,联系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例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布置冷冲模或塑料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题。学生在模具使用车间实习时,认真观察各种制品成形工艺过程和典型模具结构,成形时所用设备.收集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如压力机、注射机型号和技术参数,塑料注塑性能等。在模具制造车间实习时,认真观察各种模具加工设备;跟踪一付模具加工的全过程。收集与工艺设计有关资料。如各种加工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常用刀具、夹具、量具使用情况及技术标准;成形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切削用量选择等。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进行实习,在课程设计中又能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进行课程设计。能达到实习和课程设计双佳的教学效果。

2、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以往毕业设计多半是假题假做,或真题假做。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就是采用真题真做法,即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科研和生产一线,学生设计的东西又投入到生产和科研中去。这样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我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江西消防器材一厂设计了几套灭火器冷冲模,被工厂采用并投入在生产中。模具专业一名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向江西农业药械厂提出唧筒注射模的改进方案(原模制品是水平放置一模两件,改进后采用垂直放置哈夫块结构一模四件)被工厂采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得到工厂的高度评价。通过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下载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博物馆资料管理员实践报告

    实践介绍 2014年2月至7月,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博物馆担任资料管理员。主要负责捐赠品的登记、整理、录入以及入库。通过每个环节的锻炼我已经熟悉了资料管理员职责范围内的......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校[2007]85号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

    《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摘要】文章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

    低年级识字教学改革与实践

    低年级识字教学改革与实践 加入时间:2004-6-14 作者:bx 来自:摘自:《淄师附小》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由于其......

    商务英语泛读教学改革与实践

    商务英语泛读教法改革与实践 陈秀兰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外语系 230601 摘要:商务英语泛读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文以虞苏美主编的《新编商务英语......

    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范文)

    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围绕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细胞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实施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角色互换式......

    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

    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 程智宾 谢斌生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从指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论述了......

    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