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我部决定普通高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编制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完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以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考察的重要依据。
二、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完成本地区公办高校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鼓励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见附件1),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后实施。
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有关高校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写工作,并在本地区高校质量报告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形成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格式可灵活多样,报告中要完整、如实体现相应支撑数据(见附件2),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万字。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3年12月30日前,将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高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纸质文本一份及电子文档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同时组织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人: 董甲庆马杰
联系方式:010-66096713,010-66097825
E-mail:djq@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1.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
2.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doc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10月14日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 7 —
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面向公众读者撰写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展示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和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重点体现以下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描述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生师比、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质量保障体系。阐述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五)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六)特色发展。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附件2
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2.教师数量及结构 3.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生师比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生均图书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18.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22.体质测试达标率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注: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
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第10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
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
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
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
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
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3.第23、24两项数据本次可视本
校此项工作基础酌情公布。
第二篇: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2012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工作,并形成了两年一届的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制度。2012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我院举行了2012年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经过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最后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此次活动为深入推进学院教学教研工作,积极探索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北碚校区励精图治,潜心谋发展,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我院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人。根据北碚校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可知,本科教育生师比约为16:1,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2、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改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办学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北碚校区的教学经费投入为50万元,主要支出在教学、实验设备购置及维护、图书期刊资料购置、教育见习与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8万元,专项教学经费为18.2万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现有科学教育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
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基础教学实验室面积近1384平方米,各类设施设备总价值3604750元。2012学院投入41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维修购置,保障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我院图书馆藏书有42903种,达117939册,中外文期刊381种。2012学院在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了约12万元,为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面。学院计算机中心拥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32个,微格教学实验室5个,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达90%以上。2012学院在信息资源和设备建设中投入6.6万元,为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碚校区本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有26个,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学生各学期均要前往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考察。2012北碚校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09—2011级学生共7批次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共3批次进行了专业实践活动。学院投入了13.6万元用于见实习、实践和基地建设,保障了本科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2北碚校区在狠抓本科教学常规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继续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并且积极组织实施,在全院范围内多次举行各层面、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和“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本科专业”,扩大了北碚校区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举全院之力,依托教学、教研骨干,2012年7月,我院召开了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修订并制定了2012级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蓝本中,为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
(2)学院在课程建设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a.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每期都自行开设有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和教师教育类选修课,2012北碚校区共开设各类选修课100余门次,开课率较高。
b.学院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制定了学院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鼓励各系(教研室)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不断建设完善已有各级精品课程。2012北碚校区成功申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至此我院校级精品课程共有5门。2012年10月北碚校区启动了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将在已有的5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再评选出1-2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培育。
2、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建设情况
北碚校区狠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完善健全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措施及办法,效果显著:
a.2012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成功获批为学校特色专业;
b.肖其勇、林长春、杨祖涛、周洪、胡燕、路晨六人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选为2012重庆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c.6位教师成功获批2012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分别是:李阳洪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三笔字书写标准研究》、郑晓鸿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智能化在线辅助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周仁莲老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引入软式垒球项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苏黎老师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逻辑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游泽生老师的《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d.周洪、张漫琴等8位老师成功申报了2012年院级教改教研项目。
e.2012年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全国小学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10篇,获奖1篇。例如,张丽珊老师的教改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发表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4)、《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状况的实证研究》发表在《基础教育》(2012.2),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思考》获2012年重庆市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2012年11月我院8位教师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年会”,同时他们撰写的教研教改论文均被收录在此次年会论文集中,分别是:刘艳梅老师的《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蒋萍老师的《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叶志强老师的《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朱国会老师的《在<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思考》、苏黎老师的《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刘应芬老师的《试培养凝练小学职业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策略——基于“标准”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构想》、龙娟老师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探讨》。
3、基层教研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积极引导各系(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各系(教研室)自身优势和特点,要求各系(教研室)每学期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至少8次教研活动。依据《教研室管理办法》各系(教研室)每期开学初即制定教研室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期末还要及时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工作报告《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整体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效果好。
4、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北碚校区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系列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实现“未毕业先入行,一毕业即进行”的目标,实践教学投入和组织实施工作都开展得扎扎实实。
2012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北碚校区共组织了10批次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和专业实践,涉及2009、2010、2011三个年级1097名本科学生。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配合学校顶岗支教工作,2012年选派了两批次共46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前往各区县进行教育教学顶岗支教工作。
5、毕业论文工作
毕业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北碚校区也特别重视此项工作,从上至下认真组织、布置、落实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北碚校区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135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有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讲师2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3人,人均指导学生4人左右。2012届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自启动以来,我院毕业生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依照《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从拟题、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最后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并专门成立了毕业论文督查小组,对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全面检查,提出问题,督促整改,各个环节工作规范有序,严格井然。
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于2012年3月来我院对2012届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工作进行了检查,9月对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结题检查,两次检查都得到了学校教务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好评,在全校17个学院中名列第四,检查结果为优秀。
四、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2012北碚校区狠抓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力保教学运行,使学院的教学工作正常、良好地开展。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会议,了解和研究本科的教育和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坚持对教师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开学第三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严肃性。
3、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并定时通报。教科办坚持每天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及时把学生出勤和学习状况反映给辅导员,每周定时进行公示,每月进行总结及时上报学院领导,保证了教学工作有秩开展。
4、坚持教学督导工作。学院坚持聘请在教学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督导工作,并制定了明确的督导任务,在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和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的基础上,坚持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坚持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每期定时召开全院各班的、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全院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将结果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院还召开教师大会通报座谈会等教学检查工作情况。
6、坚持学生期末评教工作。按照教师期末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评教结果及时与教师本人见面,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7、严格控制教师的调停课。学院制定了调停课三级审核制度,即系(教研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和分管教学院长,对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审核,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请假调课事件发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8、严格规范学生课程考核与试卷检查的管理工作。完善A、B卷考试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违反考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北碚校区历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每期学生评教和半期学生座谈作为教学管理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学生评教和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北碚校区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强,应届毕业生毕业于学位授予情况良好。2012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有135人,应发给毕业证书共计131人,应按结业处理的学生共4人,毕业率为97.04%;应授予学位共128人,不能授予学位共7人,学位授予率为94.81%。;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多年来北碚校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适应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社会、学校的肯定和欢迎。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分布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中小学校,成为重庆市小学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成绩十分突出,涌现出了“最美女教师”王洪英,她荣获了2011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特别奖;“最美乡村教师”曹瑾,她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教师。
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135人,年终就业率达96%,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均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中有近60%的学生被重庆人民小学、树人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及各区县教委录用,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都位居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
4、学生参与各项专业技能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特别重视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举行了各种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比如,“能力一刻”天天练活动、“三笔字”天天练活动、“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学生书法绘画汇报活动、“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比赛、魅力周末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2年4月我院组织了第三届师范生五项全能竞赛,一批教师素质高、技能强、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6月学院组织竞赛优胜者参加了学校第三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我院三位参赛同学表现优异,从全校14个设有本科师范专业的学院22个专业(方向)的41名同学中异军突起,分别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学院还获得本届比赛优秀组织奖。这是继2011年在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我院三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之后,我院在此项比赛上的又一佳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儿童诗文创作(配图)评比活动中,我院陈秋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张帆、张露的作品《童年的记忆》和唐俊秋、黄政的作品《快乐的一天》获得一等奖;学生沈丽丽、陈超的作品《男孩和他的云》、谭华群、陈婷婷的作品《小蝴蝶》、尹昶、覃文的作品《可爱的夏日》和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林慧、涂安琪的作品《海的礼物》获得二等奖;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廖银银、王君的作品《大自然的美》和况娇、梁周念的作品《我是一滴泪》获得三等奖。
在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书法创作评比活动中,我院李阳洪老师指导的学生郭金璐的作品《录古闲诗一首》获得一等奖;学生黄政的作品《山行》获得二等奖;梁佩凝的作品《古文节选》、阎星翰的作品《小篆》、杨茗月的作品《诗一首》获得三等奖。
六、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品牌办学之风
北碚校区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尤其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小学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多能一专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办学特色”。
1、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在已有教师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对高等院校提出的需要和挑战,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办学目标,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即建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和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职后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地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2、提出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现行的本科师范教育知识艰深,理论教育过多,实践和艺体等技能培养不足的弊端,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宗旨,以“一高两强”(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创新)和“五能五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为培养规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高素质教师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3、构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了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建立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六位一体”的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板块结构的优化,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本素养与艺术、科技制作等特长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重视师魂教育。
5、打造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活动。A.教师技能训练活动:大学一、二年级传承中师的固定教室管理模式,每天晚上7:00-7:45,各班在自己固定的教室开展“能力一刻”、“三笔字”和“课堂教学模拟”天天练活动。同时在全院招聘书法、普通话和文艺骨干担任各班的“书法辅导教师”和“能力一刻辅导教师”,为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课外平台。B.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定期开展书法、绘画、诗歌朗诵比赛、“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赛、声乐器乐大赛及魅力周末、看佳片写美文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学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七、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2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教研教改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学院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北碚校区本科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本科教学。随着本科专业数量的激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增加,造成了专业师资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和教学带头人。
2.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年来我院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理念,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运行,但教科办的新进管理人员多,对管理规范化的认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力不足,有时候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而有效的开展。
3.考研学生人数较少,录取情况差。尽管我院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考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报考率和录取率都较差。这是我们近几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上课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较好。但从督导组和学院领导听课情况反馈,不少的教师上课仅仅满足于书本,对知识的挖掘与拓展不足,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不足,有待改善。
5.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以便于满足非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篇: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11日
来源:重庆大学网站
重庆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因材施教 打造特色 提高质量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科学理论的探索者,工程技术的创新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建设事业的管理者”。
2010年,我校深入贯彻《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继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科学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全面扎实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一、明确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围绕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项改革、五个体系建设”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即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完善因材施教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以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二、积极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1、全面修订各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遵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遵循国家专业规范/行业规范,对比分析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形成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拓扑结构。通过答辩论证,综合考虑各学科特点,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更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2、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及大类系列课程建设
为让学生建立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通识教育(文化素质)系列课程,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校性大类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完善、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能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本科课程体系。2010年新立项建设90个大类系列,涵盖450余门课程。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改革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初步建成综合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3、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2010级开设《新生研讨课》247 门(共计259个行政班),覆盖了2010级全部新生,并开设了部分新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为全校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施奠定了基础。《新生研讨课》通过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与大一新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帮助新生实现高中到大学学习的转变,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推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课程结束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学校明确规定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的比例最高不超过70%,促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其探究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010年3月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弘深学院”,统筹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国家和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以专业实验班为载体,探索通信、软件、机械等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进全校优异生培养机制,并纳入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中专项支持,促进全校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继续推进“本硕(博)”连读、产学研(订单式)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培养、二专、辅修等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逐步形成适应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2、着力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继续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构建由“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及院级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成的,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2010年学校SRTP参与学生数增加了30%。
围绕各专业的学科竞赛,在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探索其各自向课程延伸、向创新团队延伸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学生个性化创新培养中的作用。2010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人数进一步扩大,占全校本科生的11.4%。
2010年建立全校性本科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平台。建立暑期学校,为科学研究训练和国际化教育创造条件。
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四、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指向,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采用“督”、“导”、“评”等方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信息中心、信息平台、信息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培养过程质量。形成了包括:网上评教、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状态信息、调研报告等多维度质量监控结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和专业评价中,改变过去以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为目标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能量化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增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校全面修订了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加入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运用本课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增强”等评价。同时学校开展学生发展调查,认真分析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状况。
2、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政策执行、教材质量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通过健全学校、学院、教学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坚持课堂教学评估、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形成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中心反馈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3、全方位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研究,指导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为了评价学校内部质量体系的实效性,为各专业质量改进提供参照,2010年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关键点的监控和数据采集,以及开展 “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等,形成了 《重庆大学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重庆大学毕业生状况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学情调查报告》、《重庆大学学生发展调查报告》等,初步形成基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反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发展研究调查,将“学生发展”分为为五个方面(指标):知识获取、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又细分为“主动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学习能力”、“全面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等五种能力。经过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切实反映了学生的发展状况。
2010年《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显示,与2009年相比较,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平均值有较大提高,接近50%。教授上课平均时数达到85.69学时。人才培养国内、国际交流情况有所进步,国际交流项目数及对外交流、访学、互换学生数等持续增加。
校内质量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分析与反馈,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4、改革考评制度,促进学院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建立教学工作综合考评机制。鼓励与约束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以教学基本工作、动态工作和教学业绩等为一体的学院教育教学状态校内评价方式;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使学院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主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
资助青年教师的国内精品课程教师培训、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学校设立专项,实施优秀主讲教师与双语教师出国进修计划,2010年组织近30名课程主讲教师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进修。
举办“重庆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500余人,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2010学年全校聘任研究生助教2000余人,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强大支撑团队。
2、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图书馆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若干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所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等促进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大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大图书资源建设,2010年,图书馆文献购置费预算1680万元。为了保持与国内一流高校相当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实行了“数字资源优先,纸质资源降复本”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教学需求。
3、升级改造教学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重新梳理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突出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的监控,建设新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新系统建设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力争新系统成为能支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并能支撑网络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进展
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2010年学校获准设立三个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2、“质量工程”建设再创佳绩
2010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再结硕果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其中:第四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3项,参与学生145人。第二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532项,参与学生1548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4项,参与学生3400余人,共获得国际特等奖提名1项、国际一等奖3项、国际二等奖4项、全国特等奖8项、全国一等奖20项、全国二等奖55项、全国三等奖及省级奖210项。
4、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
在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2010届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为“优秀”的占57.5%,“良好”的占36.8%。我校毕业生以踏实勤奋、专业知识扎实、忠诚度高见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占我校2010届毕业生67%的工科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7.82%,全校平均就业率也达95.23%。毕业生对就业保持较高的满意度,据占91.93%毕业生参加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单位“非常满意”的占66.80%,“基本满意”的占32.56%。
第四篇:西北工业大学-2010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范文)
2010年
西北工业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设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现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3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博士生导师478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重大成就奖、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4人。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8个国防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优秀创新团队。
2010年,是“十一五”建设的收官之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陕西省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质量工程”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形势下,学校进一步统一思想、改革创新,明确定位与办学理念,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1.学校总体定位
坚持走以特色和内涵发展的道路,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军”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服务,努力建成具有鲜明“三航”国防科技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学校办学理念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三航特色、质量立校、精英教育、探索创新、敬业奉献五大办学理念。
二、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和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建设成果为基础,深入实际,广泛调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与规范;将教学全过程纳入监控范围,形成学校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为主要机构,校领导、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教师、专家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多渠道反馈的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校院领导参加的每学期期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风考纪检查等教学检查制度。加速质量保障与监控手段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管理者评教和社会评教的多元化评教工作,严把教师教学准入关,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准入条例》,继续开展“最满意教师”评选活动。坚持学校优良传统,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发扬“三育人”精神,继续开展“听、评、帮”活动,依托“微格教学”平台建设,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与培训,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
2010,教学督导课堂听课1167门次,其中,必修课895门次,选修课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72门次,教学效果优秀率达到83.05%,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为稳定,教学秩序正常,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全校多媒体教学课程检查工作,涉及全校15个教学单位1107门次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课程,其中基础课、技术基础课351门次,专业课756门次,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满意率高达92.36%。本科教学档案专项检查工作,深入14个教学单位,主要针对近三年来的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习报告等档案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共随机抽查资料210余份,检查结果显示,学校本科教学档案管理情况总体较好,各单位领导重视、关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室建设到位,配套设施齐备,管理人员认真负责,资料存档规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各项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2010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55人,生师比为13.6: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为60.1%;青年教师博士率为80.8%;以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人才37人;以“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群体”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团队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3.加大教学条件投入,营造一流校园环境
在国家“211”、“985”等重大工程和专项资金投入下,学校长安校区基本建成并整体投入运行,发展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校舍全面改善,教学实验设备与条件进一步提升,各级基础教学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众多,管理水平高,初步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师生受益大。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丰富,校园数字化建设水平高。2010年,教学经常费投入440.35万元,本科生实习设计费投入485.16万元等。办学各类基础设施和条件指标以及生均指标均已达到并超过教育部对工科院校的基本要求,满足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原则,对全校教学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建成了8个校级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新增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教学实验室建设投资经费1.3亿元,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资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源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图书馆被评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举措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育人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和“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育人秉承校训校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实施本科生教育“六大体系”和“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和“六大工程”,构建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特色,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技实力雄厚、仪器设备精良的优势,构建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理念,构筑实现广博的通识教育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将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统一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与教学创新的载体,以此作为学生创新的重要基础,真正做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将科研成果、学科动态、科研训练融入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同时,积极推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训练环节,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触摸到专业技术发展的脉搏,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类型上,由以学术型为主拓宽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从管理体制上为学生提供有序的选择机会。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充分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的“三育人”机制,形成以教师为主体、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化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2.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形成了以3A(航空、航天、航海)、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以国防科技研究为主要特色,以国防经济发展为牵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涵盖我国国防建设主要领域同时兼顾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的创新体系。以强大的学科优势为依托,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结构,建立了面向学生自由探索和教师引导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截至2010年,学校大学生创新中心已集中建成18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基地具备良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设立了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设计、制作、实验一体化创新实践条件,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学生系统设计思想和对创新实践的探索能力。
3.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依托学校获准建设的“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三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 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促进和推动了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
4.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务实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实施和管理体系建设,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工作。截至2010年,我校已获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万元。“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师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瞄准我国国防的薄弱环节,积极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并以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我校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生产科研一线课题相结合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外部条件。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毕业设计与生产一线课题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体会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使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进创新基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将人才培养与型号研制、课题项目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结合,始终坚持产学研用的模式培养学生。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大量的国防重大项目和型号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这一工科和国防优势,以这些项目为牵引,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相结合,使学生快速深入到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养成了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
6.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战略服务,包括我校在内的61所高校被列入首批试点高校,2010年6月22日,我校及我校推荐的卓越工程师合作伙伴——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一块被教育部邀请参加“卓越工程师启动仪式”。学校还与同济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985工程”高校组成“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我校航空学院、航天学院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机电学院的“飞行器制造”专业、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该计划对于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半年已开始试点专业的学生遴选工作。
7.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国际化教育工作,学校启动了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2010年上半年,已立项建设61门校级国际化课程,并从国际化课程团队中选拔21名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国际化师资骨干,于2010年下半年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培训。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
学校重视生源质量对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性作用,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招生渠道,不断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重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国防素质教育模式,针对性和实效性强。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思路,健全组织,优化服务,加强引导,学生就业层次高,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优秀毕业生比例大,社会评价好。2010年,在全国22个省份实行平行志愿的情况下,录取平均分高出重点线50分的省(市、区)有24个。2010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534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453人,初次就业率96.99%,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综合素质优秀,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工信部所属高校和陕西省高校第一。
2010年“质量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如下: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声纳原理》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工程》等六门课程入选陕西省精品课程,至此,我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92门。
航空学院杨永教授的《流体力学》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至此,我校已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赵雪爱教授牵头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段哲民教授牵头的“电路基础”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至此,我校共有7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教学团队入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材料学院的李克智教授负责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机电学院吴建军教授负责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领域方向已有13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
材料学院李贺军、张军教授负责的“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机电学院齐乐华、田锡天教授负责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入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至此,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
新增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普通化学、计算机和自动化4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我校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了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3个,均名列陕西高校前列。
3.学生科技创新再创佳绩
近5年来,每年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多类学科竞赛,学生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科竞赛成果斐然。“十五”、“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2010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34项。其中,国际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国内一等奖33项,二等奖30项;获得全国二等奖以上奖励比2009年增加39项。在2010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际一等奖8项,国际二等奖8项的优异成绩,总的获奖比例为94.11%,居全国著名高校第一,取得了我校自1992年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两年一度的第四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专业组4项一等奖中的3项;全国业余组5项一等奖中的2项,获得了9项全国一等奖中的5项,西北工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跃居全国唯一一所同时荣膺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荣登获奖总数榜首,创下了学校组织参加该项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机器人足球创新实践基地,共获得8项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再次刷新了机器人足球项目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纽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校模拟联合国团队凭借优秀的专业水平,获得立场文件国际一等奖,团队国际二等奖和团队国际三等奖。
2010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部署,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面向未来,学校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创新的第一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把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施好、完成好。
第五篇: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为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94年在文学院内设立新闻系。1995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0年成为湖北省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单位。2012年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将“广播电视新闻学”改为“广播电视学”。2013年6月学校宣布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并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为目标,形成了学科交叉、重视实践的专业特色。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以融合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即强化学生的传播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新闻传播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新闻媒体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共716名,其中本科生503名,占70.25%。2010-2011级新闻学在校本科生共99人、广播电视学在校本科生共105人,2012-2013级新闻传播学类在校本科生239人,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实验班本科生共60人,2013年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30人。学院各专业自开办以来,招生状况良好,学生报到率平均达到99%以上。06-08年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20分左右。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和服务领域大致为:1.各新闻媒体(历年均有进入中央级的毕业生,进入省级媒体的毕业生每年在15-20名左右);2.大型国企或民企的企划或文宣部门;3.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4.各类传媒或文化公司、广告公司。5.学校。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共有专职、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含在读博士),2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我院生师比为27.5:1。本科生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达100%。
学院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专业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足额安排到位,统一由院系按照实际使用情况报销,统一分配使用,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得到保障。另外,本学院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添置了一大批满足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学院刚刚成立,实验室使用主要依托于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料室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院正着力建设专业实验室和资料室。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学院根据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学院本科各专业开设学校公共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种课程类别,学生在四年修学期间,除了品德操行合格之外,应修满100个学分,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目前,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道德与法规、舆论学、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电影批评、媒介批评、媒介素养、新闻摄影、社会调查方法、广告学概论、新媒体研究、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广告作品赏析、影视艺术概论、电视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概论、语言与社会文化等。
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特别注意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设置多门新闻道德、法规等课程,并先期一步培养教师教学团队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我院创办“恽代英英才班”循着革命先烈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前辈恽代英的步伐,始终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教育,培养新闻系学生的正确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学院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对素质学分的相关规定,需获取20个必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中含有4个理科学分,1个艺术类学分。
2.教材使用和建设
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通过教研室、院系审核;选用后,在学期结束需要一起开会总结、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教育部推荐教材重点教材《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教程》等十多种。
在教材建设上,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参编教材。学院已完成多部教材的编写,分别有刘震副教授《电视摄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亚洲电视新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彭涛教授《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孟君副教授参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陈俊峰副教授《不一样的广告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等。
3.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而实践教学是我院的特色。学院依照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行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课程中的实验课)18学分,将近总学分的11.11%,一共38.5周,占总学时的23.77%。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3周)、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17周)、见习(2周)、毕业论文(设计)(6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见习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2周,2学分,第7学期全学期为专业实习,共6个学分。另外,本专业额外留出8.5个周次的机动时间用于学生课外社会服务(或社会调查)等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是长学期教学内容在实践方面的补充和继续,主要在大学四年中的7个短学期完成。通过开展课外开放性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立选题,自助拍摄,采用DV、手机、摄像机等多种拍摄设备,辅以相应老师指导,并以相应的学分鼓励拍摄水平较高的作品,补充实践教学,达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高质量影视作品。2012年由马雪蒙等同学自主拍摄的DV作品《坑V》获“我是导演”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依据湖北省教育厅下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论文规范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我院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指导“四步走”方案。第一步,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拟定不少于学生人数的选题。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进度实时给以指导和帮助。第四步,学院在规定日期内,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以及评优工作。近三年来,本科生一次性毕业率达100%,一次性学士学位授予率达100%。其中,校级优秀论文20篇,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学院有多人获各项奖项。
5.学生科研、科技竞赛及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我院新闻系2011级本科生彭酉婷的论文《微博的社会动员和风险演化研究》荣获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该文同时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二等奖。周凌君、万鸣宇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科研C类项目《探析社交性网络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于2013年6月结题验收。刘建、陈燕项目《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也于同时结题验收。
学院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耿雨燕、米姿函、易然、周凌君、郑妍颖五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斩获佳绩,其中易然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同时易然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第二届华中七校外语文化接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等多种奖项。在2010-2011级学生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7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61.80%。
学院同学发挥本专业特长,广泛参与各类摄影活动。2011级学生曾师斯作品《美丽华师生态系列报道》获2012“湖北高校校报新闻奖系列专题”一等奖;2010级陈思宏摄影作品《爱在咸宁》在“中南文化艺术节”上获摄影多媒体组铜奖;2010级学生马雪蒙《踢腿训练》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最美中国”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最美中国奖”优秀奖,《献血女生》入选2012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9级学生金晶参与摄制的新闻专题片《武汉大学樱花季,让人欢喜让人愁》登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其摄影作品《这里不是欧洲,是今天的华师》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走红网络,引起关注。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1.教学规章制度标准及执行
学院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考试管理条例》以及学院教学规章制度,2010-2013年没有出现任何教学事故。教学文件方面,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教学,没有编写教学大纲外,其他所有课程均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都依据学院统一格式的教学进度表,命题计划表、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参考书目表等教学文件。一般说来,专业必修课按照45个学时,专业选修课按照34个学时的教学计划来执行。每个学期结束前都有教研室专门督促完成命题,评分标准,以考试、交论文或者作品的完成结课。最后,试卷、论文、作品等文件都以统一的格式整理完善以后归档保存。
2.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新闻传播专业(学院)自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学校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学生作业质量、考试考风及成绩、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标准除了学校一般标准外,还要重点监控是否落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质量监控方式为:教师自评、随机听课,抽查作业、考卷、论文、学生座谈、学生评教。
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学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以给学生们选课前提供参考;期中时教学秘书以听课的方式,检查教师授课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期末时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课时是否达到标准,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等。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全系注重培养理论功底、提升科研实力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接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并支持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
最后,要求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按文件精神严格、规范执行,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加强“三期”教学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影响教学工作并造成一定后果者,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
3.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
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我院积极探索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首先,在不改变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构架的前提下,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董事会”。董事长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董事会成员来自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湖北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书记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董事会职能为:制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规划、督察基地日常运行、监控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募集基地发展资金。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新闻传播学院长同时兼任主任,副主任为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副书记。基地的日常运行与学校现有机制大体相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新闻观,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其次,成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基金来源为政府资助、学校划拨、社会捐赠。基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实验设备、建立实习基地、资助学生课外新闻实践活动、奖励新闻学院优秀本科生、资助优秀贫困生。
再次,探索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是指与媒体合作,由媒体提供新闻报道任务,由基地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受媒体督导并由媒体最终评判效果。
此外,学院拟设立“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每年奖励5-10品学兼优、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均优秀本科生。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我院教师在历次学生评教中均获优良等级。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除攻读硕士外),学士学位授予率100%。近三年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8%。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有多名学生在从事媒体工作。2000级毕业生张勤耕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力峰担任《楚天金报》副总编辑;还有多名学生担任国家干部,2002级学生陈刚担任湖北省委办公厅处长,95级学生龙小红担任湖北襄阳谷城县县长;另外还有多名学生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如95级学生范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任副教授,97级王雪莲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事业单位,如98级张扬在中国启德教育集团担任总经理,97级学生程晓敏担任保利地产武汉公司总经理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
(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1.以“发展+创新”为前提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以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为基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力图实现创新,确保我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机制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领会学习内容,培养科研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素质。并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实习等,进一步深化我院人才培养机制。
2.以“理论+实践”为原则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上。通过出国深造、英语进修、项目合作、合理竞争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在未来几年内,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将以高学历、年轻化、师德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解决新闻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现有教师队伍中,有5人有长度不等的媒体从业经验。最长的达30余年,最短的有3年。我们准备在未来3-5年内,通过“双挂”的形式,送所有缺乏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待遇,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逐步把挂职经历作为职务评聘的条件。同时,我们预计在3年之内,出版建设起新闻传播学院文库。
3.以“规范+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教学基本建设,做到既系统规范,又能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为依据,落实教务处各个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程序。促进教学内容的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考核制度进行考核。通过科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3.以“前沿+特色”为要求提升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依托国家文科实验室以及学校两座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本学院新闻公信力研究所、传媒预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香港文汇报媒介文化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全力营造既能紧跟时代前沿,又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是混合教学的,学科基础比较坚实,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在新闻理论、编辑出版、应急传播、影视传播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问题
第一,作为刚成立的学院,专业实验室、资料室等硬件条件急需给予基础性配置。首先,实验管理体制不顺,实验课程开设困难,实验设备老旧和不足问题严重。原新闻实验室放在学校文科实验中心管理后,中心的管理方式与新闻的实验方式很不一致,师生们感觉实验课难以开展。同时,新闻实验设备老旧,急需更新换代。2014年,我院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更多,需要未雨绸缪。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这也是国内外优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准配置和共同经验。目前,急需建立广电摄像、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主持人实训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纸媒实验室、网络和新媒体实验室等,这是保障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的基本保障。其次,由于院系调整,新闻系的图书资料缺少积累,基础薄弱。目前的图书资料和应用软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例如一些较新近的图书资料较缺乏,一些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较少,尤其是外文缺乏外文资料。
第二,由于院系几经变动,原有的专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清晰的专业设置尚未形成,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整合。经过由系而教研室,由教研室而学院的多次变化,学院的师资团队也几经变动。目前看来,尽管学院大力开展制度和人才建设工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中领军人才比较缺乏,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在独立建院的新形势下,本学院即将迎来超常规发展的良好机遇。2013年6月,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湖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江作苏教授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同时引进了3位在新闻传播界较有影响的业界精英,2位刚毕业的博士生,极大地充实了本专业教师队伍。但综合来看,我院专业教师在规模、结构和层次上均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引进一些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才,使新闻理论和实践能够均衡发展。其次,缺少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一门课。教学团队未能形成合力,这直接影响了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最后,青年老师成长较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青年老师的职称评聘滞后,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生师比较高。生师比偏高是本专业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目前通过不断引进教师,生师比已有所下降,但我院仍是全校生师比最高的学院之一。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规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三,本科教学建设中,课程和教材建设都有待加强,教研教改较为滞后。首先,教学过程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新闻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跟进新闻快速变化的特点,如何与我校学生生源实际情况相协调,这些都是摆在我院教师面前一道难题。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较为滞后。由于生师比高,我院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余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因此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下一步学院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推出配套政策,启动院级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鼓励各位老师投身其中,再此基础上积极向学校与湖北省推荐。最后,教材建设较为薄弱。使用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实力体现。目前,我院缺乏自编的主干课教材,这是明显的短板。我们希望今后几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措施和建议
(1)为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院”的战略,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依靠校、院两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人才聚集机制、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和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新闻教师团队精神,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能够把握好科研方向。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并根据会议性质和规格,给予2000-10000元的会议补助。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3年内,争取引进“千人计划”教师1人。引进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有正高职称的学者2-3人。每年引进名校博士毕业生2-3人。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5人左右。
四是从新闻业界聘请部分政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责任感强、具有正高职称的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五是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创造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2)为丰富图书资料,提高教学实验硬件条件,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大力投入。积极采购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加大权威报纸、杂志的订阅量,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包括一些有关新媒体、应用传播学、传播经营与管理类别的专著。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并且加强对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
(3)为进一步促使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将积极探讨新闻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总结教改经验。加强与学术界和媒体人士的联系,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