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双阳镇共有党支部13个,党员606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10月末,我镇共有流动党员81名,其中流出党员81名。其中:省内流动的35名,省外流动46名。都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我镇流动党员中,35岁以下的6人,36—60岁的50人,60岁以上的25人;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我镇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保证。
一、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动的范围更加宽广。据统计我镇流动党员中,流向省内的占43.2%,流向省外的占56.8%,较去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在省外流动的党员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外经济发达的城市。
2、流动的地点无定向。由于我镇外出务工的党员素质偏低,难以找到或从事较为稳定的工作,从事工作的时间多在一年以内,工作地点变更频繁,居无定向,不固定。
3、流动的时间长。随着务工人员的待遇不断增加、政策不断宽松,致使外出党员在流动时间上由以前的短期外出向长时间在外务工转变,部分党员已连续3-4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前往。据统计显示,全镇81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月以下的仅9人,外出1年以上的72人,最长的达13年。
4、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我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贫困,部分家庭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维系全家人的生活,使流动党员认为在外务工较其在家更加实惠,同时,通过外出务工也使家庭生活条件有较大的改观,更加坚定其在外务工的信心和决心。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的调查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
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我镇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据调查,经常与党支部联系过组织生活的占3/10,过组织生活不正常的占3/10,不过组织生活的占4/10。
(四)作用难发挥。我镇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我镇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四、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就如何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我镇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
(一)、顺畅沟通渠道,掌握思想动态。外出党员一般以务工为主,流动性强,党员在想什么,有何困难,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党支部所知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在各村党支部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的方法,登记流动党员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及生活工作等情况,记录流动党员和其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络方式及本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以便于支部能够与其及时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并要求流出党员每半年通过用手机、电话、网络或写信等形式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镇党委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同流动党员结对子”的帮教活动,让所有流出党员都与本地支部党员结成对子,保持经常沟通,并教育他们要同当地党组织联系,搞好学习,遵纪守法,这样一来,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隐性党员”亮出了身份,找到了“娘家”,做到了“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同时要求外出党员打工致富不忘家乡建设,要在致富信息、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
才上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一份力量,并按照镇委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给予奖励。我们将这种管理方法作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制度坚持下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党委成立了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党建工作和党组织负责人履行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建立了管理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度,实行专人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全镇共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电话13部,靠实责任人13人,并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向流动党员公布,确保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随时沟通与联系。
(三)摸清底子,明确思路。全镇各级党组织都能按照镇党委统一要求,对全镇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每月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出(入)时间、流出(入)地点、所从事的工作、联系方式分类建立了管理台帐。及时登记新流出、流入党员和注销返回流动党员,从而做到了“四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坚持流动党员月报告制,以党委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上报党员流动和教育管理情况。
(四)加强教育管理,促进服务。一是镇党委主动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沟通,督促流出党员主动“认亲”,及
时缴纳党费,确保了党员与当地组织的联系,确保了组织生活不间断。动员流入党员及时“归家”。联系协调为流动党员办理转接组织关系、代理承办缴纳党费等,还积极联系当地党组织,尽可能地为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流动党员回乡过节的机会,举办培训班,对流动党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截止到2009年2月8日,我镇共采取以会代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2期,受训流动党员35人(次)。三是流出党员和流出地党组织实行结对联系,通过书信或电话定期沟通,联系人每月向支部汇报所联系流动党员的情况。每季度走访一次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家庭,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家属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情况,做好服务工作,以解除外出党员的后顾之忧。在全镇开展的“我帮联、我承诺”主题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后为56名流出党员许诺4项10件,落实帮扶资金2万元。四是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员自评活动,侧重流动党员是否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在家乡和务工单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等内容,促使流动党员自觉履行义务,主动发挥作用。
另外,在每年春节期间,我镇都开展了以“进家门、问冷暖、解难题”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流动党员活动。做到了:送一次温暖,上一堂党课,办一件实事,开一次恳谈会,致一声问候。我镇还结合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农村党员冬训,在春节期间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报告,谋发展,送温 7
暖、实用技术进万家”活动,一些从外地务工返乡的党员都能积极投身活动,畅谈外地的发展经验、先进技术和自己的创业体会,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充分激发了流动党员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第二篇: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静态的生活方式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被打破,进城打工、外出经商、进城创业等成为了当前农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的主流。正是因为流动党员生产、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应对动态流动的特殊党员群体,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谈点粗浅认识。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流动党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这部分党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分布的面广、线长、点多。流动党员的出现和增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流动党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最主要是“五难”。
(一)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从调查情况看,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75%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再一个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占25%。
(五)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流动党员“五难”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差。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一些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是“嫁出门的女”,不必管,一些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是“借店歇脚”,不是自家的人,一旦接收其组织关系,就有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何必自找麻烦,干脆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何必自找“紧箍咒”,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二)自身特点的制约。流动党员具有一般党员不同的特点,他们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国际国内,城市乡村,趋之所及,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三百六十行,择优而事,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三)管理渠道不畅。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基本上仍是行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一新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其次,缺少统一规范管理规章,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
(四)管理机制失效。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从总体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静态管理机制。而这种静态管理机制已难以适应以灵活性、多变性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地域条块设置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已突破原有条块限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新组合,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等新经济组织正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一些基层党组织却尚未建立或健全。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基层党委——县以上党委组织部——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使流动党员原单位党组织与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管理好流动党员,这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和探讨的新问题。
(一)创新管理方式,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要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形式多样性、外出流动结群性、流动地点分散性、从业领域集中性等特征,积极探索延伸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链条,实行“四个一”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可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是一证证明党员身份。“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由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多,手续繁琐,导致党员外出时图省事,不办理相关证明手续一走了之,甚至长期脱离党组织。可通过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与党组织或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从业地变动的,要求及时报告所属党支部。对未办理登记手续外出达6个月以上、或从业地变动未及时报告失去联系达6个月以上的,按党纪进行处理。
二是一站管理流动党员。“一站”,即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绝大部分为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集中。我们可在劳务输出人数较多、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的城市或从业地在建立流动劳动力管理站的同时,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并按《党章》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同一乡镇集体外出的采取“集出集管”方式建立党组织,隶属流出地乡镇党委管理;对不同乡镇分散和零星外出的采取“散出集管”的方式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由党员选举产生,报其所属乡镇党委审批,党组织隶属其负责人所属乡镇党委管理。
三是一册记载党员活动。“一册”,即《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为防止单个外出、流动性大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可采取“散出散管”的方式,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同管理。每人颁发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依托从业地党组织组织党员参加活动,并填写活动情况。同时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年检制度,所属党支部以《手册》为载体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督促其参与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每年底查验一次《手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奖惩党员的依据。
四是一库构建信息渠道。“一库”,即流动党员信息库。要在组织系统信息专线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流动党员信息库,将所有流动党员的信息输入微机管理后及时搞好更新维护,并要建立党员流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要求乡镇党委建好本乡镇的流动党员信息库,村对乡镇实行流动党员月报表,乡镇依靠月报表及时维护信息库。同时各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从源头上准确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向。
(二)优化活动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多、活动难组织、党员难参加的实际,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有效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一是注重培训,使流动党员“脑”活起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基层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流动党员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为单位,每季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专题讲座、观看电教片,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岗位技能等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注重服务,使流动党员“心”静下来。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共同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少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切实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注重引导,让流动党员“身”动起来。在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省外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游兵散将”建设为“正规集团军”。
(三)狠抓工作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双联”机制。要将“双向联系”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方面,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联系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另一方面,党组织定期联系流动党员传达党内重要政策、家乡重大决策和事件等情况,并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内活动和家乡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就近原则,挑选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与当地流出的党员分别结成联系对子,并具体负责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工作,上级党组织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评选先进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双管”机制。要采取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双重管理”的办法。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对流动党员的宏观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建档造册,详细记载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对党员的具体管理,抓好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等,使流动党员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都能管到哪里。
三是建立“双责”机制。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内容,做到工作有布置,管理严要求,领导常督促,年终有考核。要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基层党委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同时,采取“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一小结”方式,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与管理。要善于发现、推广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水平。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舒城县是座落在安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县,全县现有人口一百多万人,其中在昆山创业者共达八万多人。为搭建一个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指导下,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协会于2005年11日18日在昆山正式成立。目前在昆山创业的党员有197人,分布在各镇和社区。为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凝聚力,加强在外创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密切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同年12月30日成立了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党总支部,下设五个党支部。并于2008年7月24日同周市镇党委签订了《昆山市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和2009年6月23日与海联海律师事务所党支部鉴订《律师行业党组织结对服务活动协议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保持好、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结合现有的实际,对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再加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执行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据统计,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近1/2的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绝大部分的党员没有与村党支部保持联系,增强了党组织找党员工作的难度。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千方百计回避组织,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违背了党费收缴规定,流动党员的党费难以正常收缴。
(五)作用难发挥。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三、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和谐发展”的观点为出发点,结合流动党员特点,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深入细致地开展“双找双帮”活动。
(一)溯本求源,树立流动党员管理新观念。流动党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党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模式已不适合当前需要,要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一方面是提高认识,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通过双抓保证使党组织找到全部党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前一段时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认识不足,是导致流动党员工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大多年轻,文化程度高,见识广,有市场经济头脑,是基层党员队伍中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群体。要树立流动党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多渠道宣传流动党员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充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而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克服畏难情绪,自觉地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实现“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无人管”为“合力管”的转变,要树立党建是一家,合力共同抓的观念,各地党组织要破除相互封闭体系,树立全党一盘棋的管理思路。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是管理主体,不仅对外出党员管理,也要对外来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在管好外出党员的同时,把管好外来流动党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层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宣传、纪检、社区等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依靠各方面力量,共同作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现“无人管”向“合力管”的转变。同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一抓到底的决心,把寻找流动党员工作做彻底,直至所有党员都纳入教育管理轨道,不要一时热心或上面有任务就找党员,过一段找不见就灰心,而应该充分挖掘潜力,尽快找到流动党员,使之全部归家。使所有党员都受到教育。
(二)固本强基,构筑流动党员管理新格局。一是重心前移,构建管理网络体系,在流动党员流动前就纳入管理行列,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流动人口管理和劳动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时,把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外出务工证的发放衔接起来并注明身份,使外出流动党员的用工单位可及时进行管理。同时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分别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档案,对流动党员的各种情况逐项登记建档。同时掌握流动情况,实现跟踪管理。二是合理布局,在流动党员分布较多的地方直接建立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地点相对固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可在外出地建立驻外党组织;对行业特色较浓、党员比较分散的可依托行业或协会建立党组织,将原属不同支部、外出地点又比较分散的党员集中起来管理;如在公安部门办理外来流动人口暂住证办公室设党支部,在劳动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建立党支部,分别对外来人口、下岗职工、未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员进行管理。三是优化机制,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迁移,组织生活、党费交纳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党员每季度向所在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困难,建立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对流动党员量化考核,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使流动党员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创新方式,寻找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新途径。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重要内容。如继续开展好当前的“双找双帮”活动,使党组织保证找到全部党员,党员找到党组织,党组织帮助困难党员,党员帮助困难群众落到实处;又如设立每月一日流动党员活动日,只要是流动党员,不管何地何单位,都可以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又如开展上门送知识、送技术、送温暖的帮扶活动,使下岗党员再就业,使党的关怀照耀到每个党员身上,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棋艺、书画、球技等比赛,以陶冶性情,增强自豪感。充分发挥前文提到的已经开展的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使之成为制度加以推广。
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流动党员管理做到流而不散,散而不乱,“风筝高飞线不断”,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同时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竞争,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推上一个新水平。
1.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宏观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组织部门作为牵头抓总单位,要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培育经验典型,加强工作指导。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鼓励创新。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党组织的工作指导,逐级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联系点和示范点。注意发现和培育经验典型,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典型做法经验,以点带面。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3.适应形势要求,加强调查研究。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科学界定流动党员;建立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双重管理;评价先锋模范作用;驻外党组织职能;流动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履行等,都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要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努力探索规律,为这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运用中日趋丰富完善。
4.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工作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五好党支部”等争先创优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情况。
三、创新模式,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各地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或联络站,做好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外出的和外来的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及时掌握流动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合理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探索各种组建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是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住宅区,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把大量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的流动党员通过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三是要创造条件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中心建立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纳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四是要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大依托驻外办事处和驻外商会建立党组织力度,并加强与当地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形成双向领导、双向联系、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五是抓好改制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变更和衔接工作,避免在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口袋户”和企业、流出地、流入地“三不管”党员。
四、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结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流动后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党员外出前,党组织要进行教育,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告知联系方式。党员外出期间,教育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单位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的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每6个月要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同时,要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2.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如果流动期间适逢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可以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但不能以此代替回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可寄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
3.加强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每年初,流动党员应向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外出后的实际收入,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央组织部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交纳党费基数,核定月交纳党费数额。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至少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
4.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街道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五、严格相关制度,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5名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
三是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派员看望流动党员本人,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上门慰问,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三篇: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
(2006年4月28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党员大多来去自由,既没有在原所在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证》,也没有在流入地登记党员
关系,更谈不上过组织生活。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就成了(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的“自由”党员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农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永葆党员先进性,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石泉县饶峰镇党委来自一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日常党建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供党建组工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参考。
一、党员队伍现状
饶峰镇地处石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居)民小组,3588户,13089人,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事企业单位党支部10个,全镇党员551名,其中正式党员523名,预备党员28名,女党员72人,35岁以下的党员121人,60岁以上的党员148人。全镇农村党员443人,农村流动党员90人,占全农村党员总数的20.3%。其中省外流动53人,省内流动37人,在37人中市内17人,县内13人。就业去向为:在非公有制企业78人,个体工商户9人,其他3人(投亲靠友、外出落户)。流动时间6个月内的16人,6—12个月的17人,1年以上的57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27人,35岁—45岁的42人,46—60岁的15人,60岁以上的6人。有87人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3人不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关系管理上,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4人,未持证、未开据党员证明信或转出组织关系的86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6%。交纳党费情况:有34人能足额及时交纳党费,有36人不能及时足额交纳党费,有20人不交纳党费。发挥作用情况:有5人发挥作用好,12人发挥作用一般,不掌握情况的73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饶峰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探索出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以支部为单位,对每个外出流动党员在外出之前到支部登记,外出工作稳定后及时将通讯地址及联系办法报告支部。二是党员外出前夕,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谈话嘱托,要求他们保持党员本色,在外务工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向支部汇报外出情况,交纳一次党费。四是支部加强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各支部落实外出党员联系责任,每个支委联系3—5名外出流动党员,掌握他们的外出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反馈支部活动情况。通过以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外出党员流动性强,不便于管理。一些党员外出务工地址经常发生变化,党员个人不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支部与党员关系脱离。大多数党员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固定的厂家。
2、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党组织虽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必须办理组织关系流动手续,持证外出,但绝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自觉办理流动手续,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党组织了解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很被动。还有个别党员外出务工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外地安家落户,但仍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流动党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党员外出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所到之地的党组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作用。
4、大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组织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交纳一次党费,汇报一次外出情况,而大多数流动党员做不到。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履行党员义务,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必须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2、党员流动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现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把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作为一项党内制度或纪律来执行。
3、对外出六个月以上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与原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按自行脱党处理,由党员所在原支部大会宣布除名。
4、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党员下落,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明确通信地
址和联系方式,党组织确定联系人,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5、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对流入党员进行登记,并要求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流动党员要积极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申报组织关系。经流出地登记组织关系后,流出地党组织应开据接收流动党员回执,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6、务工党员所在企业
建立流动党员临时支部。一些务工党员相对较多的厂矿企业,凡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可建立临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建立自己的“家”。
7、劳务中介机构要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凡通过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务工人员,是党员的首先要凭《流动党员证》进行登记,将党员关系介绍给务工所在单位,并建议所属单位优先聘用党员,促使党员自觉登记。
8、务工党员相对较多的县(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篇: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
(2006年4月28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党员大多来去自由,既没有在原所在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证》,也没有在流入地登记党员关系,更谈不上过组织生活。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就成了(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的“自由”党员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农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永葆党员先进性,在
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石泉县饶峰镇党委来自一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日常党建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供党建组工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参考。
一、党员队伍现状
饶峰镇地处石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居)民小组,3588户,13089人,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事企业单位党支部10个,全镇党员551名,其中正式党员523名,预备党员28名,女党员72人,35岁以下的党员121人,60岁以上的党员148人。全镇农村党员443人,农村流动党员90人,占全农村党员总数的%。其中省外流动53人,省内流动37人,在37人中市内17人,县内13人。就业去向为:在非公有制企业78人,个体工商户9人,其他3人(投亲靠友、外出落户)。流动时间6个月内的16人,6—12个月的17人,1年以上的57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27人,35岁—45岁的42人,46—60岁的15人,60岁以上的6人。有87人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3人不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关系管理上,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4人,未持证、未开据党员证明信或转出组织关系的86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6%。交纳党费情况:有34人能足额及时交纳党费,有36人不能及时足额交纳党费,有20人不交纳党费。发挥作用情况:有5人发挥作用好,12人发挥作用一般,不掌握情况的73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饶峰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探索出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以支部为单位,对每个外出流动党员在
外出之前到支部登记,外出工作稳定后及时将通讯地址及联系办法报告支部。二是党员外出前夕,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谈话嘱托,要求他们保持党员本色,在外务工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向支部汇报外出情况,交纳一次党费。四是支部加强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各支部落实外出党员联系责任,每个支委联系3—5名外出流动党员,掌握他们的外出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反馈支部活动情况。通过以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外出党员流动性强,不便于管理。一些党员外出务工地址经常发生变化,党员个人不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支部与党员关系脱离。大多数党员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固定的厂家。
2、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党组织虽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
必须办理组织关系流动手续,持证外出,但绝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自觉办理流动手续,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党组织了解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很被动。还有个别党员外出务工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外地安家落户,但仍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流动党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党员外出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所到之地的党组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作用。
4、大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组织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交纳一次党费,汇报一次外出情况,而大多数流动党员做不到。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履行党员义务,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必须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2、党员流动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现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把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作为一项党内制度或纪律来执行。
3、对外出六个月以上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与原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按自行脱党处理,由党员所在原支部大会宣布除名。
4、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党员下落,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明确通信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