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8:3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

执笔:政协提案委

郑德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

引言:增城文艺创作现状

近年来,增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关于繁荣文艺发展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开展文艺活动为载体,以促进文艺创作为基础,以完善协会建设为抓手,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打造文艺精品工程,扎实有序推动文艺工作繁荣发展。增城区文艺创作主要依托区文联和区文体旅游局下属的区文化馆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全区辖艺术社团13个,包括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曲、诗词、楹联、民间文艺、广播电视等领域。有会员1942人,其中国家级64人、省级195人、市级247人,2015年新发展会员142人;拥有文艺刊物《丹荔》、《荔都》和《增城日报》“挂绿”文艺副刊等阵地;出版了《增城作协会员十周年作品选》四卷、《大美增城摄影作品集》、《当代诗人笔下的增城》、《印记正果》、《印记增江》、《印记朱村》、《印记石滩》等民俗文化著作;出版了《远行》《花落无声》《王冠》《鲇鱼须》《雾都》《风声》《奔跑的草根》《灯影玲珑》《蜕变》《美女镇长》《呼渡》《钢铁与梅花》》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20余部著作;举办了“七届增城文艺奖”、“我心中的增城”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奖赛、首届全国“何仙姑文化”文学作品征文评奖活动;举办了“大美增城”全国摄影大赛、“梦境仙村•慈美行”“人间正果”“我爱增江”“印象派潭”“最美二龙山”等系列摄影大赛。

第一部分: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根和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文艺精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文艺精品?文艺精品就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文化发展、甚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人们不仅通过文艺精品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文化品位的高低,而且通过文艺精品来观察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社会凝聚力。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符合文化强省强市强区的大方向,无疑是增城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一)增城的地域优势与区域优势造就了历史文化血脉

毋庸置疑,通往一个地方的文化血脉幽径的肯定是这个地方的地域与区域环境。增城年鉴显示,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涌现了崔与之、湛若水、胡庭兰、古成之、何仙姑、郭继枚、赖际熙、陈大震等历史文化名人,增城流传了何仙姑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增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又称穗东,西距广州60公里,东距惠州80公里,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增城的区域优势明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地处珠三角东岸经济带黄金走廊,是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发达城市群和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交通四通八达,目前地铁、轻轨均在建设中。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直以来,增城良好的地域优势与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游玩、投资、创业、居住,其中不乏优秀的文艺人才,他们为增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艺精品工程与城市发展唇齿相依

1、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根本要求是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 文艺精品是文化的精髓,它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团结并鼓舞人民创造新的生活。文艺精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它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为人民群众所欢迎。文艺精品要有思想性、艺术性,但它的基础是群众性。文艺精品不是自封的,也不单纯是由专家认定的,归根到底是由广大的受众所决定的,是由人民群众所决定的。通俗地说,只有“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才能称之为文艺精品。

社会不断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艺精品工程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就要面向广大市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把握群众的价值取向、审美习惯。必须看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新的表现形式、艺术样式层出不穷,增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本质要求是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发展、提高的需求,以及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的要求。

2、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任务是变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精品 增城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也一直得到全市人民高度认同。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文化建设一直是增城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增城撤市设区,增城的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日益巩固,文化生活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把增城的文化吃透、消化,是增城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前提。近年来,增城先后开展了增城人文精神的讨论、增城“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增城十宝”的评选、榄雕申遗等许多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人们深刻理解,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扬增城优秀的文化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增城文艺家们宣传增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与素材。

3、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着力点在于改革创新

没有创新,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是不可能有精品的。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解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打破旧的思想框框,在深入实践、贴近群众,尊重历史、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用新的思维、新的表现手法发掘和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新的意义。

创新是思想变革的过程,也是体制机制变革的产物。要打造文艺精品工程,走文化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促进文艺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文艺人才的作用,才能为文艺精品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近年来,增城的进一步完善了文艺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在“增城文艺奖”评选中,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构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科学的文艺产品评价体系。

文艺精品工程是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解放思想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标志性工程。要满足增城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文艺精品,就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打造文艺精品工程的着力点,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增城文艺精品工程的新突破,促进增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推进增城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区建设。

(三)重视文艺人才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中,要鼓励扶持增城特色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形成一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群众性,是增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的基础。只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文艺精品工程才能真正出成效,有影响。为培养人才,鼓励创作文艺精品,2005年,增城开先河引进十位诗人作家,在全国成为佳话并引发较大轰动效应。近年来,增城把“人文增城”建设纳入政府长远规划,其中在文艺人才方面,对于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投入均做了较实际的工作。

第二部分: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成就显著

围绕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省、市、区委中心工作,依托增城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申报评奖、推荐参展、征集、发表等方式,引导鼓励全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扎根基层、扎根生活,推出了一大批增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与生命力的文艺作品。

根据区文联与文化馆资料显示,这些精品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

1、举办2014奥园康威广场杯“大美增城”全国摄影大展。这次摄影大展历时一年多,共收到来自国内外投稿作品约7000幅(组),投稿总人数近千人,评选出114幅/件入围作品。其中,蒋南惠的《校园晨曦》获金质收藏作品;邓丽芬的《鹤之洲彩虹》、黄云、华的《丰园采荔》、陈锐权的《增城风光美如画(组)》、陈少芬的《万达广场(组)》、刘志峰的《大美增城人》等5幅/件作品获银质收藏作品;曾红的《晨曲》、陈加林的《增城夜景》、傅焕贵的《喜悦》、何鋈泉的《飞瀑》、谢静生的《大雾派潭》、湛福明的《红荔飘香》、郭建华的《丰收(组)》、刘厚廷的《丰收季节》等8幅/件作品获铜质收藏作品。还有100幅/件摄影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

2、举办2015广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活动。增城区10名作者获奖,其中美术类优秀奖7名,书法类优秀奖3名。彭小荣的《山村》、彭力的《岁月》、王泉辉的《虬于横空》、张展标的《增江早春》、朱灿华的《战争罪恶》、赖卫阳的《雁塔飞鸿》、汤定武的《山里人家》获得美术作品优秀奖。邹文征的《陶渊明诗钞》、苏淦煊的《抗战诗五首》、高国标的《梦圆中华》获得书法作品优秀奖。

3、举办“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赛。2015年,增城举办“诗意增城”全国诗歌大赛活动,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66位诗人的213首(组)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38首(组)。我区诗人郑德宏《增江赋》(组诗)获一等奖。

4、举办第七届增城文艺奖评奖活动。2015年新修订了《“增城文艺奖”评奖办法》,“增城文艺奖”分设“文学”(含民间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民间艺术、音乐(含舞蹈)、曲艺(含戏剧)、影视(含广播剧)共8个艺术类别,每个艺术类别设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第七届文艺奖共有57件作品获奖,共评出了1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和37个三等奖。

5、各类文艺奖项捷报频传。由区文化馆编排、2013年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总决赛并获得“群星奖”的小品《精雕细榄》获得本届文艺奖的特等奖。邹俊豪的国画《旷林修翎图》、石志军的行书《八指头陀诗》、增城市青少年宫舞蹈队的舞蹈表演《榄丫丫》和曾婷婷的表演唱《客家山歌》分别获得美术类、书法类、音乐(含舞蹈)类和民间艺术类一等奖。摄影类的一等奖由陈锐权的《云海晨曦》和郭建华的《金色》共同获得。此外,2016年,在全国非物质保护遗产“剪纸”艺术比赛中,我区选手何丹凤荣获“银剪子奖”。

6、出版、发表文艺作品喜获丰收。出版了《增城作协十周年会员作品集》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评论卷;出版了巫国明散文集《远行》、旻旻小说集《雾都》、聂小雨散文集《九雨楼札记》、旻旻的小说集《雾都》、郑德宏诗歌集《风声》、周扬波诗歌集《花落无声》、罗德远纪实文学《奔跑的草根》、陈运娴小说集《蜕变》、郭敏健的散文集《灯影玲珑》、刘修建散文集《海魂衫》、曹剑萍诗文集《那一枝摇曳的桃花》、张伟棠的小说集《美女镇长》、龙凌的诗歌集《钢铁与梅花》、湛汝松散文集《荔枝红了》等20余部文学作品集。文艺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作品》《广州文艺》《羊城晚报》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

7、广东鲁迅文艺奖获奖。2013年,东荡子的诗集《不落下一粒尘埃》与聂小雨的散文集《鲇鱼须》分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8、稳固文艺阵地。《丹荔》、《荔都》文艺刊物定期照常出版,重点推出文艺精品。

9、重视文艺人才。2005年,引进十位作家诗人。

第三部分: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存在的问题

从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性和文艺精品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来分析,增城文艺创作正处在不断前进与探索阶段。文艺精品是文艺创作中的最高产品,掌握着文艺消费话语权。同时,文艺精品工程又是文化强市强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与筹码。目前增城虽然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乏文艺创作土壤与资源,却唯独缺乏文艺精品与拳头产品,没有在国家传世的产品,没有向世界发出声音的产品。那么,问题出现在那里呢?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文艺边沿化的双向重创下,增城文艺界经受住了考验,而理所当然也在突围中留下了或存在着焦虑、困惑与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

1、据增城区文联介绍,目前增城文艺工作的基础依旧薄弱,城乡发展欠均衡,公共文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如增城南部与北部就明显的差距。近年来,区文联、区文化馆、各类文艺工作者协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但受人员、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辐射带动的范围还不够大,能力还不够强,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激励文艺创作的有效机制。

2、能够创作精品的文艺人才匮乏,特别职业创作型人才稀缺。文艺创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影响了增城区文艺事业文艺精品工程的发展。

3、文艺创新能力不足,文艺创作的“兴趣化”倾向较为突出,作为区文艺创作传统主战场的文学创作格局不够宽广,创作题材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群众心声的意识还不够强。

4、文艺管理机制不活,文艺工作者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专业文艺演出机构、文化艺术经营公司、文化影视机构、文化艺术经纪人队伍等市场化文艺载体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市场带动力不强,职业文艺创作缺乏土壤。

5、文艺协会发展还不平衡,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无开展活动必须的专项经费,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会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还不够,组织管理难度大,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活动开展少。

6、民间文艺人才管理缺乏应有机制,培养扶持的措施主要依靠申报职称、授予荣誉和奖励等,市场化程度低,开展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文艺创作积极性不够高。

第四部分:对未来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期许与设想

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面向市场,通过文化市场研究和分析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造文艺精品。增城自古人杰地灵,是一块奋斗与拼搏的沃土,需要有志之士用文艺的表现形式来推介、传播、讴歌与弘扬。未来,增城要想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必须要从基础提升、传承创新、网络文艺、打造精品、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好、下足功夫。

(一)基础提升工程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升级改造与维护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推进“乡村舞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做好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建设,设立增城区文化艺术创作基金,为全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撑。进一步发展社区文艺、校园文艺、企业文艺,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艺网络化体系,努力营造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领导重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

(二)传承创新工程

扶持民间民俗艺术团队发展,整合培育民间文艺团队,编排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深入挖掘整理增城舞春牛、貔貅舞、火狗舞、客家山歌、榄雕、划龙舟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项目,丰富文艺创作与演出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适合当地的文艺精品演出形式,促进传统文艺精品传承创新发展。

(三)网络文艺工程

鼓励发展网络文艺,积极参与网络创作,主动适应网络传播方式,利用增城之窗、增城文艺网等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作发布一批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符合网络传播规律;既接地气,又吸引眼球的网络文艺作品,文化部门做好新兴文艺阵地的参与、引导、规范和监管工作。

(四)打造精品工程

1、发挥区文联与文化馆的桥梁纽带作用,定期组织全区文艺人才深入增城各镇街与风景名胜区,组织创作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书画艺术精品。

2、成立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办公室拟设在区文联。由区政府分管文化领导任主任,文联主席任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制度。由区政府下拔专项资金管理。对重大题材的或可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各类文艺作品,单位与个人可申报经费支持,通过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与评估,给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3、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对当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或在获国家级演出与展览的文艺精品,给予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

4、办好“增城文艺奖”。“增城文艺奖”按艺术门类划分设文学(含民间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民间艺术、音乐(含舞蹈)、曲艺(含戏剧)、影视(含广播剧)等艺术类别,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另设特等奖,奖励已获得全国或全省性大奖的文艺精品。截止2014年,增城文艺奖至今已举办七届,由于各种原因,第八届增城文艺奖至今没有举办。目前增城文艺奖还一直沿用当年的奖励制度,文联应重新修改奖励机制与制度,增加奖励份额,并迅速举办第八届增城文艺奖。

5、继续编好《丹荔》、《荔都》以及《增城日报》“挂绿”文艺副刊,推出文艺精品。

6、合理利用图书馆、镇街文化站、文化广场等资源,为各文艺协会开展活动与文艺工作者创作提供空间与便利。

(五)人才引智工程

一方面,要留住现有的文艺骨干,通过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让文艺家们留得下来,静得下来,写得出来;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招募引进一批有特别能力的文艺精英到增城来,解决他们的入户、待遇与编制问题,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六)文艺之家工程

“文艺之家”是一个大家庭,各协会是分枝散叶的小家庭,文艺工作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将各协会与文艺工作者拧成一股绳,凝聚到大家庭,必然会催生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目前,增城文艺界各协会居无定所,均没有自己的活动及创作场所,这里一枪那里一炮,所以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协会发展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建议区委区政府考虑在“十三五”规划期内打造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增城文艺之家”,建一所“增城文艺之家”大楼,让每一个协会都挂上一张牌子,并配备一间用于活动与创作的办公室;如果不考虑建大楼,也可以利用目前政府机关或企业单位闲置的旧办公楼,经装修改造后用于“增城文艺之家”办公楼。

(七)队伍建设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区文联和区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创作、培训、组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文艺演出机构、文化艺术经营公司、文化影视机构和文化艺术经纪人队伍,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文艺人才队伍。

第五部分:结束语

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为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增城区定位“现代化中等生态规模之城”,全区文艺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不断适应文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莫负好时光,沉下身子,努力勤奋创作,用作品说话,用精品立传。我们有理由相信,增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必将为增城带来新一轮的文艺大繁荣。

第二篇:粮食局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是粮食仓储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xx粮食人要在继续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优良传统的同时,更要加快科学保粮、绿色储粮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设计,提升绿色储粮功能,推进粮库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用现代物质条件改造粮食行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粮食企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粮食服务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粮食流通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粮食种植业,通过培养新型粮食人发展粮食事业,加快传统粮食产业向现代粮食产业转变,推进现代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文章从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形势、技术、职责、责任、要求和标准方面,浅谈了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势在必行;从气候影响、设施不足、费用困难、保管队伍不稳定等几方面,浅谈了当前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作者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从领导抓起,抓队伍、把好粮质关、新技术推广应用、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结论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粮食流通领域中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如此形势之下,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1.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势在必行

所谓绿色储粮工程,即使用绿色储藏装备、技术、方法,储藏绿色原料或产品,达到绿色储藏的效果,这是发展粮食为原料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环节。

1.1 绿色储粮工程的形势

粮食政策性保护对于国有仓储购销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贾宝玉脖子上的石头,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命根。市场经济的浩瀚大海,早已向国有仓储企业发出了击水的邀请,国有仓储企业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突出转换经营机制这个主题,适应市场,对制约仓储企业实现粮食安全的难题进行认真分析,紧紧抓住“绿色储粮”和“生态储粮”,推进科学储粮这个主题攻坚,既要研究各项仓储技术创新,又要研究和经营好粮食市场,认真探索粮食仓储技术与管理的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向“高质量、高效益、高营养,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向“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

1.2 创新绿色储粮技术

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民群众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

首先,积极进行区域绿色储粮创新。在温控储粮技术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冷源的优势,开展“三低”储粮技术、自动化排风控温控湿技术,以及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和粮情电子测控与储粮品质监控技术。其次,加强调研,优化安全储粮技术应用。在构筑科学储粮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粮库实际,制定出安全储粮技术优化方案,区别不同仓型,运用不同的储粮技术,使存粮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1.3绿色储粮工程的职责

粮食储藏保管在调剂丰歉余缺、保护农民利益、调控粮食市场、应付重大事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粮食消费数量巨大、地区间粮食生产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国家储备、地方储备粮食已成为保证国家、地方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因此,我们粮食保管员必须把粮食接受好、管理好、储藏好、发运好,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粮食,这是粮食仓储企业的职责。

1.4 绿色储粮的责任

粮食保管人员要具有在粮食储藏上采用新技术、业务计划上适时调整、托市收购上应变市场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消费者对粮食品质要求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储粮技术的提升,要树立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理念。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善于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应用先进技术的水平;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切实 做好粮食的检验、接收、储存和发运工作,认真搞好仓储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减少储粮损失损耗;三是处理好仓储管理与经营业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偏离宗旨;四是要居安思危、奋力争先,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1.5 绿色储粮的要求

粮食安全储藏是粮食仓储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粮食收储企业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粮食收储企业的营销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把入库的粮食品质及储粮安全、保持品质视为企业的生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粮食储备安全涉及环节多、部门广,粮食储藏安全还要受到许多仓储技术因素的影响,粮食储备安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因此,粮食入库后,要严格仓储管理,密切注意粮情变化,应用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技术,努力降低粮食损耗,降低粮食储存成本,及时地去发现问题,及时地去解决问题,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倾力去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1.6 绿色储粮的标准

粮食保管人员既要“管好粮食”,又要“管仓、管物、管帐”,“四管”的重点是管好粮食,保持其品质,其他“三管”均为“管好粮食”服务。“管仓”的重点是管好基础装备设施、做好清卫工作,达到仓内手摸无尘、口吹无灰、粮面平如镜、跑道直如尺、仓内面面光、仓外四不留的标准,及时发现和消除储粮中的隐患;“管物”是管好仓储器材物资、仓储装备、仓储机械等,使其延长使用寿命,节省储存成本;“管帐”是管好粮食出入库、轮换的帐务处理,严格按照“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规定,达到帐、表、卡、簿齐全统一,千万不能弄虚作假;“管粮食”的重点是勤检查,“一、三、七”制度不能忘,积极参加粮情例会和仓储百分考核,及时消除储粮过程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粮食储藏各方面的安全。储粮情况底数要真实,粮质要完好,轮换要规范,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储粮理念,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使放心粮食进入千家万户。

2.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大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家调整粮食政策,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民营粮食企业群雄并起,倚仗国家和地方的特殊优惠政策,向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的主渠道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加上粮食仓储工作一度出现了“思想淡化、机构削弱、队伍减弱、管理松懈”的现象,给整个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严重困扰着粮食仓储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绿色储粮工程的开展。

2.2 仓储设施的缺乏

粮食仓储设施和装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粮食的储藏工作,是粮食储藏安全技术的基础。我国自骨干粮库建设以来,仓储设施从过去的祠堂庙宇到现在的现代化粮库,从肩挑背扛到机械化输送作业,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

四合一现代化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仓型比较单一,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程度还较低,机械设备配备不足,配套性能差,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完好状况良莠不齐,部分仓储设施缺乏,目前很难满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需要。

2.3仓储资金短缺

国有粮食仓储购销企业体制的转变,使财务管理办法也发生了变化,仓储费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上级下拨、核报实销”,变成当前粮食仓储购销企业自己安排使用。从各种资金支付的情况来看,仓储费用在粮食仓储各种费用中比例最大。由于资金的缺乏,加上粮食仓储企业一切从节约出发,盲目缩减仓储费用,设施该修的不修,设备该添的不添,器材该补的不补,用品该发的不发,导致粮食仓储基础工作削弱,没有后劲,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推广应用新技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有一定的难度。

2.4仓容减少

由于流通体制的改革,不少仓储企业为了寻找出路,解决企业生存和吃饭问题,千方百计地将粮仓移作它用:出租,改作厂房、店面房;绝大部分粮站的仓房已置换给下岗职工,作经济补偿金之用。剩下的一部分老仓房由于使用时间长,大多数已超期“服役”:有的墙基下沉、移位、墙壁裂缝;有的屋架变形,屋顶严重漏雨;有的地坪老化、龟裂、返潮,屋檐下塌,地坪、墙面防潮层脱落,场地破损,致使不少仓房现已无法储粮,更不能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给粮食储藏规范化和先进储藏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困难。“打仗要有武器”,没有良好的仓储设施和仓容,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也将是一句空话。

2.5仓储队伍的不稳定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部分粮食仓储企业的领导对仓储工作认识不够高,主观上忽视了粮食仓储工作,原有的粮食保管骨干下岗分流,或抽调其他岗位,大中专院校粮食储藏专业取消或兼并,毕业生大大减少,新上岗的粮食保管员绝大部分未经专业技能培训,或申报粮食保管员职业技能鉴定,粮食储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加上有的粮食仓储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尽到,粮食保管员的待遇得不到保证,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没有一支稳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忠实履行粮食保管员岗位职责、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保粮队伍,也是难以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

2.6 仓储技术水平还不高

在粮食仓储企业,目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是仓储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还未起步,储备粮数量和粮食质量预警系统还没有规划,粮食大流通尚未形成,粮食“四散”体系未建立,中转环节多,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推广进程较慢。粮食储藏标准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规范体系,不利于粮食储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利于设施、设备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储粮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也不利于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3.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对策及建议

3.1 关键在领导

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粮食仓储购销企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为此,我们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对绿色储粮工程真正做到“三到位”,即思想认识落实到位、组织措施落实到位、保管员队伍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管部门都要有领导抓绿色储粮工程,使绿色储粮工程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班组,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以确保绿色储粮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向粮食人宣传推进绿色储粮工程以及做好绿色储粮、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和粮食人都认识到绿色储粮,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仓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激发大家的凝聚力和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热情。

3.2 配足仓储设施

又好又快地推进绿色储粮工程,必须配备配足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以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机、机械通风和粮情测控为代表的“四项新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要配足、配套,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该修的要修,该补的要补,该添置的要添置,该投入资金的要投入,来满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需要。

3.3 抓好队伍建设

防保人员是绿色储粮工程的直接实施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储粮的质量。在粮食仓储管理中,企业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抓好粮食保管员队伍的建设,全力提高粮食仓储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粮食仓储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价值、确保储备粮食安全的过程,而且也是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粮食仓储从业人员在生产实际中要严格按照岗位规范、操作规程要求爱护设备,减少污染,文明生产,确保安全。注重在补“脑”充“电”上下功夫,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将粮食仓储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规范的轨道,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国家和省级的技能培训,加强业务素质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粮食储藏的专业人才,搭建平台,在给“位置”压“担子”上下功夫。没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去工作、研究和开拓,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赶超国际水平是不可想像的。

3.4 把好粮质关

粮食入库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储粮变化与虫霉活动的重要条件。在收购新粮过程中,要坚持层层把关,严格控制,由检验员和保管员共同对新入库的粮食质量和品质负责,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实施。超过安全储藏标准的一定要在入库前处理好。粮食入库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过程控制,一方面防止掺假使杂的粮食混进仓内,造成粮质不均匀;另一方面防止粮食因自动分级造成高杂质区;再次是带虫入库的粮食,特别是带有谷蠹、玉米象、长角盗等易聚集引起发热虫种的粮食要分开储存。为此,要上下同心,严把粮质关,这是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基础。

3.5 推进保粮技术

不断提高仓储科技水平是储粮规范化管理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仓储技术、设施的日益改善为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储粮技术的应用也不平衡,以及地理气候差异和新仓储粮的新特点,在打造绿色储粮工程方面会出现一些新情况。为此,我们仓储从业人员在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绿色保粮技术的同时,针对本地区粮食储藏特点在打造绿色储粮新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广泛地进行绿色保粮技术的研究,进行科技创新,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3.6 增加资金的投入

在认真考虑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对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科学保粮、绿色储粮设施的添置,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大力扶持,使企业强“筋”壮“骨”,同时各级财政在预算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来用于绿色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争取国债资金和财政技改贴息,开辟储粮新技术应用的绿色通道,突破严重制约仓储企业发展的“瓶颈”,使粮食仓储企业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得以上马,提高仓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水平,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

通过对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调查分析和对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的新情况、新特点的认识,使我们感到推进高质量、高效益、高营养,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无公害的绿色储粮、生态储粮工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各级粮食储备库要利用现有的仓储条件、设备和技术优势,配以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充分运用科学储粮技术,积极采用低温储粮、生态储粮、机械通风储粮和环流熏蒸、电子测温、测湿、测虫等先进的储粮、防治和检测技术,建立先进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管理现代化、制度科学化、行动规范化、技术标准化,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实现粮食的绿色环保管理。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去解决、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倾力打造绿色储粮工程,使整个绿色储粮工程走向既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三篇: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

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孙秋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按照适宜人的生活、满足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顺城区政府做出了“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顺城”的重要决策。前甸镇作为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城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为此,政协前甸镇工委组织力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前甸镇宜居环境的现状与优势

前甸镇占地总面积119.3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楼房近30万平方米,平房11万平方米,住户共计12,000余户,到目前城镇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建设面积约6平方公里。多年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前甸镇始终把服务百姓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围绕方便百姓住行,营造宜居环境,在打造和谐宜居城区方面已具备以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前甸镇由北向南有4条河流分别是柳林河、台山河、李其河、关岭河。境内现有林地面积8.7万亩,耕地面积为2.9万亩,土质肥沃,其中棕壤土占52.6%。另有台山小一型水库一座、方塘7个、渔塘养殖面积近千亩。可以说是“北有山、南靠河”,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及二、三产业。

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捷。前甸镇地处抚顺市区东部,南倚浑河北岸,北靠长白余脉。辖区内202国道、沈吉铁路穿越

全境,境内有前甸火车站、20路汽车、603路汽车及高速立交桥一座。2008年,前甸镇被纳入全市整体规划,沈抚城际列车终点站和抚顺大型铁路货运站将在前甸设立。到时交通更为顺畅,人们出行更为便捷,也给前甸镇整体环境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是民俗特色明显。前甸镇人口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锡伯等5个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占20.3%,其它民族占5.5%。大道村、二汉村是朝鲜族聚居的村,朝鲜族人口达90%,大部分村民在吃、住、行方面仍保持着朝鲜族生活特色,为延续城市文脉,充分发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四是基础设施较好。前甸镇住宅楼的开发已形成规模,九大住宅小区、70万平方米住宅楼成为前甸镇城市化的亮点工程,人均使用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全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速度快,共有道路57.55公里,含黑色路面21.09公里;自来水水井10座;桥梁10座;排污管道3000延长米;各类小区硬覆盖达5000平方米;绿化率达30%。形成了良好的农村自然景观,农民家园美化绿化,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劳动、生活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前甸镇在打造和谐宜居城区方面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在调研和考察中我们也发现,前甸镇宜居环境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既影响前甸镇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规划不明确,技术管理体系不健全。建设宜居城镇取得的成就,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还要有良好的建设规划设计和技术管理体系。前甸镇的规划是九十年代编制,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工作目标、方向上认识相对模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比较被动,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因此,需重新对村庄进行科学的外业测绘和规划,建立编制明确的建设规划与技术管理体系。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容村貌亟待改观。一是饮用水不足。目前,前甸镇供水量约1万m3/d,供水水源来自镇内柳林河岸边的两个大眼井和几口小眼井的地表水,但由于河水受流沙、上游德力啤酒厂和其它污染,水质极差,各项指标严重超标,根本不能保证居民安全用水。尤其到冬季枯水期,只有早晨给的一遍水,且三楼以上根本上不去水,百姓是苦不堪言,水源匮乏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二是垃圾处理。“柴堆、粪堆、垃圾堆”的“三堆”问题依然严峻。在一些村庄住户门前建有厕所,这样的分散型厕所布局既浪费了土地,又影响了村庄的整体环境。生活垃圾大多为自行处理,不可利用的(如塑料袋)或者焚烧或者随处乱扔,造成街道两旁、田间地头塑料袋随处飘扬;三是排水设施建设。部分村庄内的道路两旁基本都没有排水渠道,也无统一收集处理污水的污水池。

3、居所建设不够超前,土地资源浪费较严重。城郊村和城中村的改造相对滞后,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居住区面积不足等因素影响,违章建筑较多。在建设过程中,多数农地住宅绝大部分是由农村个体工匠组成的农建队来承建,对农宅的地质状况,墙体砌筑、混凝土浇灌等技术要领掌握不好,同时也使村镇住宅无统一建筑设计,造成“有新村无新貌,有新宅无新楼”的局面,甚至一些农民在建房过程中,跳出旧宅建新宅,甚至占用农田耕地,浪费了不少土地资源。

4、受传统意识制约,思想观念落后。目前,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意识一方面限制了群众自身快速致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建设宜居城区的推进步伐。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前甸镇的实际情况及各村不同的自然和经济状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1、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建设宜居城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针对目前村民及部分领导干部在建设上存在的盲点及薄弱点,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和深度,除了利用咨询会、宣传栏、发宣传单和宣传标语宣传相关知识和常识以外,还要充分挖掘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优势,扩大影响范围和宣传的效果,营造“人人关心城区建设”和“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2、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顺城区统筹的大背景下,确定宜居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后,建议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要求,力求以超前的意识制定出详细、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前甸标志性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加快各通村主干路的硬化和修善,提高村级公路的铺设率和通达深度,力争全面实现通村主干道硬化。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各类固体垃圾的处理力度,首先是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体系,集中设臵垃圾转运站,同时推广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尤其是废塑料袋及塑料农药

瓶子的统一收集和处理;其次是建设集中美观的公共厕所取代各家分散独立的厕所布局模式。这样既可改善村庄环境,又可以节约一定的土地;第三是大力发展沼气。将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分类后,连同秸秆等集中起来用来发酵生产沼气,通过管道向各住户集中供气,既可节约电源又可以较减少因烧煤或秸秆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村庄环境。此外,加快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直接排入沼气池,雨水等其他水体通过村内各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渠,汇聚到污水池后,经过处理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3、加强土地整合,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宜居为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设档次。

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甸镇村庄空闲庄基地觉多,需要各村对这些空庄基进行详细统计,预留出备用的庄基地,其他多余的土地要进行整合复垦。在村庄建设中,注重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注意保留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以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生产、道路、绿地等建筑与设施用地的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档次,增加宜居性。

4、发展民族经济,营造投资环境。在发展原有经济的基础上,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在朝鲜族群众聚居的村开发生产系列“朝鲜族”为品牌农副产品,还可以发展以餐饮、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以民俗节为载体,向外界介绍前甸镇丰富的物质、旅游资源,以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同时展示前甸镇民俗风情和前甸镇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这种无形优势转

化为有形的经济优势,充分发挥现有的投资环境,以此强镇富民,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前甸镇是参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载体。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动员全镇居民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切实推动涉及全镇各项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为把前甸镇打造成为和谐宜居城区,为建设和谐顺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政协前甸镇工委2011年6月8日

第四篇:城区出租车违法行为调研报告

浅谈城区出租车违法行为的特点与管理对策

随着解决城区拥堵各项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城市公交车与出租车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出租车更加成为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首选。这些出租车昼夜不停地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一部分出租车驾

驶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多拉快跑”和“随意停车”等违法现象突出,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同时给城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相当大难度和不安全因素,由此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笔者结合襄汾县目前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的现状,浅谈加强出租车交通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城区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现状分析

经多年来对出租车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在大量走访市民的基础上,对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归纳如下:

(一)随意掉头,隐患重重。城区许多出租车似乎对“招手”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有人招手,就会立即靠边,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停车上人,生怕让别人抢去生意。不管是在什么路段,后边的车流量多少,只顾停车上人,还有的再打开后备箱装行李,一停就几分钟,任凭后面车辆如何鸣笛,排成长龙,依然我行我素。即使城区内的不少路段都划定了出租车停车上下点,可绝大多数出租车只图省事,利字当前,见有人招手就停。到了夜间出租车乱停乱放现象更为突出,在饭店、娱乐场所、客运车站门前,道路上出租车总会排成长龙,静候乘客的光临,把非机动车挤到了机动车道上,不仅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而且也危及到非机动车骑车人的生命安全。

(二)乱停乱靠,影响通行。许多出租车驾驶人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管此路段是否有停车标志,也不管后面的车流量多少,只要看到路边有人招手乘车,就想方设法见缝插针,或快速驶去或一个急刹车停下;有的不按规定停车,直接将车停在路口和人行道上,催促乘客赶快上车,既不管乘客的人身安全,也不管身后排如长龙的车队,甚至把非机动车挤到了机动车上,不仅严重阻碍了交通,而且也危机导了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

(三)超车抢行,引发事故。一些出租车驾驶人为了不等信号或减少等信号的时间,在直行信号马上或已经变为绿灯,而前面有许多车辆正在排队等候依次通行时,突然从右转车道快速驶过,在路口强行插入直行车的队伍中,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一些出租车为争抢客源,往往在街道上高速行驶,有空就钻,见缝就上,变更车道时往往也不开启转向灯,哪条车道空闲,就跑哪条车道,严重影响了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四)疲劳驾驶,反应迟钝。出租车驾驶员的工作时间一般每天都在十小时以上,加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合理的调节,驾驶人的劳动强度和身心压力状况低下,造成精神恍惚,驾驶操作迟钝,这就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五)车况较差,性能降低。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化进程的加快,出租车的档次有所提升,但由于部分出租车司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出租车辆状况还是没有引起重视,存在很多旧车,车辆带“病”行驶现象。更有些出租车司机为了挣钱,车出了毛病不停车检修,而是一直凑合使用,最终导致因车辆故障而肇事。

三、加强出租车交通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对出租车企业安全营运的督查,落实运输企业主题责任。交通管理部门应积极督促出租车企业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与出租车企业签定交通安全责任状,督促企业与出租车司机签定安全营运责任书,实行层层把关负责制。组织民警经常深入出租车企业,对签定责任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强化日常对出租车安全运营的监督机制,确保出租车司机安全运营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交通安全法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驾驶人安全意识。一是加大对出租车驾驶人的教育。交通管理部门应与客运公司联合把对出租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针对他们的特点采用座谈、授课和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服务水平。二是对出租车驾驶人进行月考核、季考核和年考核,对成绩不合格的、交通违法率、投诉率高的出租车从业人员,进行离岗培训或取消其从业资格督促其自觉守法。出租公司的上级管理部门也应切实搞好监督,对只收钱不管理的出租车公司进行处罚,或取消其经营资格。三是加大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教育力度。教育市民不坐违法车,自觉到公交站牌或出租车停车点候车,不乱招手乘车,让违法出租车受冷落、无市场。

(三)加强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重点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把整治出租车违法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出租车违法行为的查控力度,一经发现

第五篇:城区固定资产投资调研报告

纵观前三季度,临港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前高后低”走势,中央宏观调控的效应逐步显现。

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1-9月,临港新城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亿元,占计划的54.3%。其中,临港集团投入最多,占总投入的42.9%,完成全年计划的81.2%;芦潮港镇完成4.4亿元,提前完成计划目标;万祥镇、同盛物流超额完成节点目标,分别完成计划的85.6%和76.3%。

综合各方面完成情况,临港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1-9月,基础设项目投资27.5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4.9%,完成计划的33.5%。主城区一期临港大道、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北岛水流环工程基本竣工;深水港芦潮辅助区、铁路中心站及配套工程、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工程等项目完成节点目标;两港大道延伸段、Y5道路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

2、产业集聚高地雏形显现

1-9月,重点产业项目投资30.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9.0%,完成计划的60%。一批事关临港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正在进入高峰期。其中电气重型装备、沪东造船、中集制造、磁悬浮项目等项目均超额完成节点目标,临港普洛斯一期、瓦锡兰和礼才物流顺利运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集装箱制造服务项目动工。

3、功能性开发加快推进

1-9月,社会事业及功能性项目投资7.8亿元,完成计划的94.8%。主城区展示服务中心、临港产业区管理中心等首批标志性功能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海事大学建设加紧推进,部分建筑完成结构施工,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中国航海博物馆完成桩基,正进行局部除水与土方开挖。

4、房产开发以安置房为主

1-9月,临港新城地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9亿元,其中临港四镇完成动、拆迁安置房投资13.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0.9%。其中,万祥镇完成投资3.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0.7%;泥城镇完成投资5.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4.0%;芦潮港镇完成投资2.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6.1%;书院镇完成投资1.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7.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占第二季度完成额的53.4%,投资额度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1、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投入力度仍显不足

1-9月,临港地区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共实现投入58.2亿元,仅完成投资计划的43.6%,由此造成了固定资产投入不足,与全年145亿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2、动迁建设进度仍需加快推进

1-9月,临港四镇动迁安置房投资13.5亿元,距离全年计划33.0 亿元有较大距离。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以及安置房建设亏损和部分费用归属等问题,各镇的三期房建设还未开工,不仅影响到临港地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也影响到明年实现现房安置的总体目标。

三、确保完成全年任务的工作建议

1、加大对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的管理力度

对已开工的重点项目, 项目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节点要求,抢时间、抓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对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规划、手续办理等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促进其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同时,加快推进项目的技术储备工作,把储备项目与实施项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抓紧做好已列入计划的项目预可、工可、初步设计的评审、审批,做好投融资等准备工作,以保证投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加快动迁安置房建设

按照“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置”的原则,积极破解制约动迁和安置的各种矛盾。临港四镇要从大局出发,克服资金等困难,抓紧开展三期土地招投标的工作,全面实施三期房的建设。(来源:区统计局)

下载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打造增城区文艺精品工程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区工业经济管理调研报告

    xx城区工业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全区经济和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总体来说,城区工业经济还是底子薄、起步晚、产业单一,其管理过程中也还存在若干问题......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调研报告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调研报告 (2017年11月) 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关系到市民生活、整体形象、文明程度和环境质量。随着我市中心城区规模快速扩大,机动车保有量......

    城区交通秩序管理调研报告

    xx建区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日均出行次数和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导致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交通秩序管理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分......

    城区环境保护管理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为加强xx城区环境保护,增强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区政协统一部署,农业委调研组就城区环境保护管理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一、xx城区......

    某城区物业管理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矛盾集中体现的领域,规范的物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区政协的安排,我们开......

    打造“平安**”调研报告

     市“平安**”课题组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

    增城区粮食应急预案

    增城区粮食应急预案 目录 1 总则 .............................................. 3 1.1 编制目的及依据 .............................. 3 1.2 等级划分 .....................

    城区幼儿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大全

    相比以前的任何一代人,现在的“蓓蕾”们物质生活都更为丰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更为完善。在郴城,许多只有两三岁的小孩,便在幼儿园里开始了人生最初的集体生活。许多父母望子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