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有条件居民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长安镇推进有条件的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平利县推进有条件的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实施方案》、《平利县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惠政策》等相关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规划,提高人均经济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按上级相关指示安排,我镇推进有条件的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小组办公室,自去年11月份以来,深入各村组,进行了相关的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
(一)我镇农村居民整体情况
长安镇位于平利县城以东8公里,与湖北省竹溪县毗邻,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4922户,总人口18755人,农村居民 万,占总人口的 %,其中农村劳动力约 万人,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1.7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
(二)我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情况
近年来,我镇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此次我们认真研究县城和集镇的接纳能力及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制定出《长安镇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广大农村居民对此反映良好,普遍认为在我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本方案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方案》出台后,通过宣传发动、调研摸底、制定细则等多种措施,推动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开展。目前,全镇18755名农村居民中,有 户 人有进城意愿,其中到省外 落户的 户,到安康市落户 户,到本县县城落户 户 人,到本镇集镇落户 户。
二、农村居民进城居住(落户)的动因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居民的意见,了解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真实意愿。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农村居民对这项政策反应积极,90%以上的农村居民都有进城意愿,进城落户的主要动因包括:
(一)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自对子女教育的长远考虑。结合调查资料我们得出结论:32%的农村居民把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77.3%的农村居民希望子女能到市区或县城上学。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农村居民子女离开农村到城镇上学,为照顾子女求学,不少农村居民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住,靠打工维持生活,渐渐适应接受了城市生活,于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他们决定居住城镇。
(二)进城落户居住有助于个人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有大批从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部分已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这部分人愿意进城落户居住;许多来自农村80后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凭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特长,在城市里赢得较好发展空间;这部分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长期在城市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凑和工作环境,进城居住愿望较为迫切,为我们的《实施方案》创造了条件。
(三)让父母享受更好的生活。一部分家在农村,现在已经在城镇落户的居民,为更好地尽赡养义务,把父母接进城里,这部分老人逐渐适应城镇生活,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进城落户。
(四)城镇的优质生活对农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城镇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医疗条件更加完备,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文化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因素都吸引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生代愿意进城落户的人数较多,他们向往城镇生活,不再习惯农村传统生活和生产,而且他们基本都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对而言:他们了解信息多,接收信息能力强,城镇对它们有吸引力,并且他们也能融入城镇生活。
三、影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进城落户是新生代农村居民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大多数农村居民的这种愿望还停留在想法上,主要因为:
(一)补贴标准低,政策吸引力不强。比如农村居民认为放弃承包地的补贴标准偏低,与在县城或市区购买住房所需资金差距太大,购房的资金压力难于承受。
(二)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缺乏,就业困难。实现就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是农村居民进城后获得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也是影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决定因素。
(三)后顾之忧多。尽管农村居民对进城落户热情很高,但他们仍旧顾虑重重,尤其舍不得土地。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三农”政策的全面推行,农村居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城市生存压力不断增加,生活成本不断增高,农村居民相对过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对于城市样样都要花钱的高成本生活方式难以接受;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以土为本”、“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不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于工作不稳定,害怕放弃宅基地和责任田后,今后一旦失业,城市无法生存,而回到农村又没有生产资料,生活没有退路。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子女教育现实和理想差距较大。为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是农民进城落户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发现,子女虽然可以进公办学校与城市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但进城农村居民子女在经济条件、住房条件方面处于弱势,生活习惯、日常消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城镇孩子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受到歧视或异议,使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有些孩子表现为孤独和自卑,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四、加快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村组加大宣传,使群众对这项政策充分了解,但因为农村人口较多,居住分散,部分村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对此项政策并不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会、集市等加大宣传,争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建立咨询平台,随时接受农民咨询,为农村居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村居民按程序申请办理进城落户(居住)相关手续,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供优质服务。
(二)循序渐进,找准突破口。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落实起来也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有条件转移、梯度转移原则;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各项政策及实施细则;同时,我们要扩大范围,引导农村居民到城镇定居。
(三)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引导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必须保障农村居民进城“有活干”。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农村进城居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健全就业创业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全县加快产业建设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步伐,开辟就业新渠道。
(四)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降低农村居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对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村居民放宽户籍限制,按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分类,制定阶梯式户籍政策,逐步实行以固定住所、稳定就业、收入为依据吸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
(五)改革补贴机制,发挥收回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我们要加强对收回土地的管理,我们可以将收回的土地交给指定的农业产业大户和企业进行经营管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二是收回的宅基地按照规划调整给符合宅基地使用条件的农村居民或进行复耕,最大限度的发挥收回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子女就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居民子女教育机制,将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子女教育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整合城镇教育资源。二是简化入学手续,完善服务,对进城居住的农村居民子女与城区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保障进城落户子女接受平等教育。三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进城落户居民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四是学校定期与其家长进行免费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子女由于教育不当和缺失造成的伤害。
长安镇进城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 月 日
第二篇: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xx镇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按照市县进城办的安排,我镇近期抽调专人,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进行访谈交流,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县中南部,距县城xx公里,东邻xx镇,西接xx镇,南靠xx镇,北与xx镇接壤。辖xx个村xx余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境内主要农业产业为茶饮、畜牧等。全镇有工业企业xx家,个体户xx户,常年外出务工xx人,签署劳动合同xx人,办理社会保险xx人,有30%的户愿意进城定居,近几年有xx余户已购买住房和进城落户。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农民进城住房保障需求与现实存在有较大距离。进城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就是住房问题,大多数的人认为,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房价,按照目前政策,虽然农民进城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但从实际来看,城区房源太少,仅靠农户自己经济实力无法购买,进城后居者有其屋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
二是现行政策对农民进城双退出吸引力不强。如果实行-1-
双退出(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居住,国家所给补偿标准较低,且没有详细的补偿政策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且随着近几年粮食蔬菜价格上涨及城市周边征地范围扩大,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预期收益期望值较高,农民视宅基地和承包地为生存的基本的保障,进城居住易,退出土地难。
三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对进城有过多担忧。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三产服务等行业,工资水平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社会保障不全,而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使农民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觉得遥不可及。
四是农民进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户籍转变,进城最有吸引力的是城市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但目前各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农民进城后顾之忧较多。如医疗保险等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成对接;承包地、宅基地等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无法顺利进入市场进行流转,也无法办理金融抵押贷款等等。
五是部分农民乡土情结较重。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比较重,认为自己生在农村、根在农村,进城只是为挣钱养家,最终也会回到农村的,没想成为市民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家里有承包地,家人也乐于耕种,不想放弃家里的田土。
三、几点建议
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建议今后在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加强调控监管,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
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力承受。建议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商品房买卖价格监管,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同时,加强村镇社区规划建设,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2、完善保障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强化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大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并加大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扶持力度,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使进城农民“稳得住、留得下”。
3、做足土地文章,促进农民进城。土地问题是进城农民关注的重点,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进一步明晰和提高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明确补偿途径和资金来源,吸引进城农民将生产资料上交集体;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合作社,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享受股息和分红,促进农民“转产”。
4、坚持因类而异,梯次搬迁进城。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根据条件,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无论哪种方式,均应享受同等帮扶优惠政策。
第三篇: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民生决策,现就XXXD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情况作以下汇报:
一、XX省籍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总人数XX人,XX人来自XX县,XX人来自XX县;劳动关系:聘用关系;社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XX人参保,医疗保险XX;工伤保险全部参保,住房都是租凭,都有进城落户的意愿。
二、农民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作推进力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都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住房问题
目前县城房价偏高,单位无集资房,农民工主要以租凭为主,工资除了房租、伙食费、交通费和日常花销外,买房很困难。
2、配偶就业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
县城打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水平高,租凭房屋住环境不卫生和生活饮食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县城的托儿所、幼儿园收费较高,初、高中等公办学
校学杂费高,农民工经济压力大。
3、社会保险问题
养老保险基本参保,部分农民工未办理。工伤保险全部参保,医疗保险还未参保。我厂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
三、措施及意见
1、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按照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证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监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周末和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3、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证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
4、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篇:··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们***共有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3391户,1380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人,五年以上222人,发放调查表310份。
二、调研结果
1、愿意进城定居的占40%,其中30%想在西安定居,11%想在商洛市定居。大都认为户籍重要,主要因为户籍变更对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十分重要。子女进城占60%、全家进城占40%。愿意通过政府组织渠道进城的占90%,愿个人进城定居的占10%。他们进城定居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占60%,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占40%。进城定居后60%人期望生活稳定,30%人期望工作稳定,10%人要求社会稳定。90%人员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转市民进城定居实施意见》很有必要,10%认为无所谓。90%人认为责任田和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10%认为无所谓。有26%的人不愿意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30%人愿意接受政府补贴后双放弃,40%人员愿意放弃责任田,30%人员愿意放弃宅基地。2、60%人不愿进城定居,主要因为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收入不稳定,购房补贴太低,缺乏购房资金,长期就业困难,靠打短工生活难以维持生计。
三、推动农民进城的对策建议
1、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农民进城。加快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无序、完全靠农民自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和帮助农民离土进城。要从着眼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把农民进城问题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清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政策因素。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立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做好劳务输出、推动农民进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延伸到乡镇、村,以更好地收集劳务信息、搞好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相应服务,实现对农民进城的综合性规范、服务和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2、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拓展农民进城的就业空间。目前,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要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以城镇的方式组织非农产业生产,并形成规模化、优质化;要以产业为依托,择优发展小城镇。重点建设县城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集聚、产业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入镇。
3、进行政策、制度创新,破除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全放开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定居。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二、要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大批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依法进行有偿转包、转让、转租;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再行发包;也可以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第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过渡阶段,可探索把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同土地挂钩。进城农民如放弃土地承包权,在城镇失业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就享有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割断进城农民与土地的“脐带”,变两栖农民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第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对属于进城农民的集体财产,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按其所占份额,进行补偿或有偿转让。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实现统筹就业。必须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就业歧视,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第一、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就业偏向。劳动部门不但要管城市就业,还要管农村就业。要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并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考
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第二、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城乡通开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要完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进城农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缴纳保险等方面要同等待遇,一视同仁。第三、加强劳动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形成覆盖 县、乡、村的就业服务网络,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第四、强化对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保护进城农民的权益。
5、加强农民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要重点办好县(区)职业中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注重技能培训;乡镇中学可在第三学年开设(选修)技术课,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要发挥城乡各类培训中心的作用。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办学体系多元、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对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半年至一年的技术培训,使之掌握一项谋职技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要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结合起来,通过确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书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6、为农民进城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一、提供劳务信息,给更多的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第二、简化农民就业和农民子女
入学手续,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进城农民凭本人身份证和计生证就可以在城镇务工、经商和居住,其子女凭户口本可以就近入学。第三、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介入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工作。要加强对劳务合同的管理,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用法律维护劳务合同的严肃性。第四、为农民进城经商、居住创造宽松的环境。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对进城农民办理营业执照、投资注册企业,可降低门槛,减免手续费;对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的,可暂免各种税费。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中小城镇住房低息贷款,为进城农民购房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可为进城农民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减免土地出让金等税费。
黑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第五篇:八仙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2
八仙镇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
进城落户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八仙镇位于平利县南端,西接岚皋,东通镇坪,距平利县城75公里,距安康市区130公里。辖20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7413户28156人。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新增集镇人口1900户7100人(含进中心村750户2831人)、转移进县城(含县以上城市)652户2450人。
二、农民进城落户工作的矛盾和问题
我镇在开展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体现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农民进城就业难对某些举家搬迁进城的农户来说,失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就失去了生活来源。相当数量的农民都不具备任何技术技能,而进城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又尚未明确出台,冒然进城,难以生存。
进城购房资金难现在城市房价、房租等普遍较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缓慢,资金困难,购房困难,是制约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主要障碍。农民最担心的是进城失地以后,农房补偿较少,在城市购房困难,租房较贵,思想顾虑很重。
进城社会保障难目前,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低于农村医保,农村医保与城镇医保还不知怎样转移续接;新型农
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未启动,进城农民养老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障碍。
跨县进城政策需要完善跨县农民进城落户宅基地、承包地退出补偿金兑现、迁出地、迁入地职责划分、操作程序等政策暂未明确,导致部分有意愿进城的农民犹豫不决,束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开展。
农民等待观望现象普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系统宠杂,各部门配套政策尚在进一步制定修改过程中,宣传工作无法全面深入开展,基于对政策(如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土地补偿标准等关键政策)不能系统了解,相当数量有意向进城落户的农民还处在观望犹豫状态。而且农民最担心的是进城失地以后,生活来源不能得到保障,农民各项惠民补贴优于市民,不愿意进城落户。
三、农民进城落户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情调查了解,分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结合我镇农民进城落户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就业先行,引导进城。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最大顾虑是担心进城后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拓宽进城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就业问题。
降低门槛,放民进城。建议上级组织出台农民进城与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城镇建设等项目的有效整合方案,制订更加灵活、实用、可行的鼓励政策,适度放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门槛,建议重点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廉租房”、“限价房”建设,政府适度调控市场房价,切实解决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购房、租房资金过高难题,加快和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步伐。
完善政策,吸民进城。建议尽快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完善农村与城镇之间、异地之间的医保转移续接手续。可借鉴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经验,统一城镇、农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交费、报销标准。目前城镇居民享受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农民来说,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于很多农民认为目前农民比居民好。农民可享受很多惠农政策,如退耕还林补助、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等,但城镇居民仅有部分贫困人口可享受城市低保。因此,要想调动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就要相应增加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内容和提高标准,以增强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和吸引力。
梯次搬迁,逐步进城。结合我镇地理自然条件、居民分布现状、群众承受能力等各方实际,建议实施梯次搬迁(高山-低山-集镇中心村-县城),逐步实现农民搬迁进城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