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
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
一、基本案情
2007年4月10日,美国就“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WT/DS363/1)请求与中国磋商。之后,欧盟也提出与中国磋商。
2007年6月5日到6日,各方在日内瓦进行磋商,但未果。之后,美国、欧盟分别提出进一步磋商内容。各方再次磋商,但仍未果。
2007年11月27日,专家组成立。2009年4月20日,专家组做出中期裁定。2009年6月23日,专家组向当事方发布最终报告。2009年8月12日,专家组报告向WTO成员散发。
本案中,美国提出磋商的事宜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贸易权。美国认为,中国在5入世议定书6中承诺,入世后3年内全面开放其贸易。但美国认为,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其一些政府指定的企业以及国有或国有合作企业保留了进口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家庭视听娱乐产品(例如,录像带和DVD)、录音产品和出版物(例如,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子出版物)的权利。这些有争议的措施不允许所有的中国企业以及外国企业和个人将产品进口至中国境内。美国认为,在贸易权方面,外国企业和个人,包括那些未在中国投资或注册的企业,所享受的待遇要比中国企业差。因此,有争议的措施违反了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第一部分第5.1段和第5.2段(关于贸易权开放),《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83段和第84段项下的义务(关于中国将逐步放开贸易权的范围和可获性)。有争议的措施对于产品在中国的进口构成了禁止或限制,违反了中国在GATT1994第11.1条(普遍取消数量限制)项下的义务。
第二方面分销服务。美国认为,中国在其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对分销服务业和视听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出了承诺。尽管有这些承诺,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致力于从事出版物和一些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分销的外国服务供应商进行市场准入限制或歧视性限制。有争议的措施禁止外国服务供应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或外商合资企业)从事这些措施中所称的出版物的“总发行权”。有争议的措施还禁止外国服务供应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或外商合资企业)从事“电子出版物”的批发。有争议的措施还将这种限制延伸至所有出版物的所有分销服务(不论是在总发行权层面还是在其他层面)。虽然有些外国服务供应商已获准开展出版物分销服务某些方面的业务,但在注册资本、运营条件和可分销的出版物种类方面受到歧视性的要求。
因此,在出版物的分销服务方面,有争议的措施给予外国供应商的待遇要低于中国供应商。中国在其承诺表的4A到4E段承诺(分销服务),给予以商业存在方式在中国经营的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尤其是出版物的分销服务。有争议的措施不符合中国在其承诺表中列明的给予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在中国从事出版物分销的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商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所需满足的期限、限制、条件或资格。因此,有争议的措施违反了中国在GATS第16条和第17条项下的义务。
有争议的措施禁止外国服务供应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或外商合资企业)从事这些措施中所称的诸如录像带和DVD之类的家庭视听娱乐产品的“总发行权”。而且,虽然外国服务供应商已获准从事这类产品的任何分销服务(不论是在总发行权层面还是在其他层面),但有争议的措施要求通过由中方控制的或中方占主导地位的实体来提供服务,或者对外国资本的注入加以限制。因此,在家庭视听娱乐产品的视听分销服务方面,有争议的措施给予外国供应商的待遇要低于中国供应商,并对外国供应商的市场准入加以限制。中国在其承诺表的第2D段承诺,给予以商业存在方式在中国经营的其他成员方的分销服务供应商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尤其是家庭视听娱乐产品的分销服务。有争议的措施不符合中国在其承诺表中列明的给予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在中国从事此类产品分销服务的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商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所需满足的期限、限制、条件或资格。因此,有争议的措施似乎违反了中国在GATS第16条和第17条项下的义务。
二、专家组裁定结论
专家组在解决了有关其受权范围与一些措施是否应该审查后,就对本案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裁定。
1.关于中国入世议定书贸易权的承诺(1)有关所有商品的措施专家组认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目录第10.2条(该条禁止外资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的出版、总发行和进口业务)和第10.3条(该条禁止外资从事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和进口业务)、以及5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6第3条和第4条,不符合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3(d)段和第84(a)段。专家组就以上涉及条款是否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则根据司法经济规则,不再做裁定。
专家组认为,就有关没有在中国注册的外国个人和外国企业,美国没能证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目录第10.2条和第10.3条、以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3条和第4条,导致中国没有遵守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专家组认为,5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6第4条(该条规定了外商禁止投资领域)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3(d)段和第84(a)段不符。专家组就以上条款与外国投资企业规定是否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则根据司法经济规则,不再做裁定。
专家组认为,就不在中国注册的外国个人和外国企业而言,美国没能证明《若干意见》第4条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段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不符。
(2)关于读物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出版管理条例》第43条(该条是关于设立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的规定)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有关贸易权的承诺。
专家组认为,《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规定的二个要求,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条及工作组报告第83(d)段和第84(a)段,但视听产品除外。就《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规定的另外五个要求,美国没能证明中国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1条及工作组报告第83(d)段和第84(a)段。
专家组认为,就没有在中国注册的外国个人和外国企业而言,美国没能证明《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导致中国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条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
专家组认为,就《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是否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2条及工作组报告第84(b)段,专家组根据司法经济不作裁定。
专家组认为,《出版管理条例》第41条(关于负责部门的规定),违反了工作组报告第84(b)段。专家组认为,美国没有证明1997年5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6第8条,第50条和第51条,第52条至第55条违反工作组报告相应段落。
(3)电影院放映的影片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电影管理条例》第5条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但5电影管理条例6第30条(指定电影进口经营单位),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承诺。美国没能证明《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3条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但第16条(专营)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承诺。
(4)视听产品
专家组认为,2001年《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第5条(许可制度)、第7条(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第8条(设立音像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27条(指定经营)违反了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第84(b)段。但美国没能证明第9条、第10条、第28条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有关贸易权的承诺。
专家组认为,《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第21条(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不得从事音像制品进口业务),违反了中国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相关条款。
2.中国有关GATS下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问题(1)读物分销
专家组认为,就进口读物订购而言,《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第4条(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由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经营)和《出版管理条例》第42条违反了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
专家组认为,就进口读物通过市场销售而言,《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第2条(在中国境内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和5出版管理条例6第16条(电影进口经营专营)违反了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
专家组认为,涉及批发或零售服务的总批发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目录第10.2条以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3条和第4条,违反了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若干意见》第4条亦不符合GATS第17条。
专家组认为,1997年《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第62条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就“总发行或电子出版物批发”的国民待遇义务。
专家组认为,《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简称《出版物分销办法》)就其适用于电子出版物批发的部分以及《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简称《出版物市场规定》),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专家组认为,《出版物分销办法》就电子出版物的总发行的部分符合GATS第17条,因为美国没能证明该措施禁止包括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商在内的外商投资批发企业从事任何电子出版物的总发行。专家组认为,分别包含在《出版物分销办法》第7条第4、5段(注册资金和经营期限),对包括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商在内的外商投资批发企业的,注册资本和营业期限的要求,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
(2)声像制品的电子发行
专家组认为,《文化部关于实施<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互联网文化通知》)第2条(申请设立的条件),《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网络音乐意见》)第8条(禁止设立外商投资的网络文化经营单位)以及《若干意见》第4条,均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目录第10.7条(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以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3条和第4条,亦不符合GATS。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简称《互联网文化规定》)禁止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供应者发行电子声像制品,因此该协议符合GATS第17条。
(3)音像制品的发行专家组认为,《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第8.4条(简称《音像制品分销办法》)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6条下的市场准入义务,因为如GATS第16.2(f)条规定,该办法限制了中外合作音像制品销售企业中的外资比例。因同样的原因,《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子目录第6.3条以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第8条,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6条下的市场准入义务。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若干意见》第1条(对外商)施加了GATS第16.2(f)条所规制的限制,因此该措施符合GATS第16条。专家组认为,《若干意见》第1条以及《音像制品分销办法》第8.5条(中国合作者在合作企业中所拥有的权益不得低于51%)所规定的营业期限要求,均不符合中国根据GATS第17条下的国民待遇承诺。
就美国对《音像制品分销办法》第8.4条、《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目录第6.3条以及《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不符合GATS第17条的指控,专家组适用了司法经济原则。专家组认为,这些措施同时不符合GATS第16条。
3.中国在GATT1994第3.4条下的国民待遇义务(1)读物 专家组认为,《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第3条(国家对进口出版物的发行实行分类管理)、第4条(指定经营),就其适用于报纸和期刊的部分,违反了中国根据GATT1994第3.4条下的义务。但美国没能证明,《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第3、4条,就其适用于有限种类书籍的部分,违反中国根据GATT1994第3.4条下的义务。
专家组认为,《出版物分销办法》第2条(适用范围),结合《出版物市场规定》第16条,不符合中国根据GATT1994第3.4下的义务。
(2)用于电子发行的声像制品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互联网文化规定》第16条不符合中国根据GATT1994第3.4下的义务。美国没能证明《网络音乐意见》第9条和附件2不符合中国根据GATT1994年第3.4下的义务。
(3)用于影院放映的电影
专家组认为,美国没能证明中国电影发行中(所谓)歧视性的双寡头现象是由另一成员方所为的行为。因此,美国没能证明《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发行放映规则》以及《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简称《电影企业规则》)构成对GATT 1994第3.4条的违反。
4.中国根据《入世议定书》第5.1段和1.2段下的国民待遇承诺(1)读物专家组认为,就美国对《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和《出版物分销办法》不符合中国根据《入世议定书》第5.1段和1.2段下的义务的指控,专家组适用了司法经济原则。
(2)用于电子发行的声像制品和用于影院放映的电影专家组认为,美国就《2001年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音像制品进口规则》、《互联网文化规定》、《网络音乐意见》、《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发行放映规则》以及《电影企业规则》不符合第5.1段和1.2段没能提出必要的先决条件。
第二篇:WTO打火机案结果及启示.doc
温州打火机案的应对及发展和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Child Resistance laic“儿童保护法案”
2001年10月欧盟卫生和消费者保护协会主持制定的《打火机-防止儿童开启要求及测试方法》(简称CR法规)的颁布使中国打火机制造企业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是放弃欧盟市场,放弃80%的欧洲市场,当然这样的话,可能还要面临日本和美国的效仿,以致失去更多的市场;二是中国打火机进入西方国家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打火机CR标准检测,这样的话,以往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因为每种打火机检测费用为2万美元、检测时间为3―6个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历经七年斡旋,2007年6月12日,中国终于获得欧盟认可建立了浙江区域内的温州和宁波两大检测中心设立打火机检测实验室,这意味着中国打火机可以国内进行检测,费用比在国外进行检验降低近10倍。
建立检测实验室的路途并不顺利:
一、在2006年欧盟正式推行CR以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商务部积极合作,向
欧盟消保总司推荐温州和宁波检验检疫局打火机检测实验室承担中国出口欧盟打火机检测任务;
二、中国官方数次努力,终于取得实质性的效果:2006年8月,欧盟消保总局代表团到中
国现场考察,并对温州和宁波两大检测机构严格考核。两大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出乎欧盟考察团意料。尤其是温州实验室,其自行设计、研发的“气箱压力测试仪”、“CR重力压力测试机”等三套关键设备显示了国际先进检测能力。
三、2007年3月29日,欧盟考察团召集部分成员国产业部门就中国检验室的问题进行了讨
论,并于5月14日,欧盟消保总司书面通知中国商务部和检验检疫总局,只要中国的检测实验室及其检测报告符合ISO17025和ISO9994―2005的要求,并出具严格的证据和检测报告,欧盟成员国将予承认。
四、2007年6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浙江发送了“关于对出口欧盟打火机检
验出证问题”的书面通知,宁波和温州两地的打火机检验实验室检测能力得到欧盟认可。
对于欧盟CR标准的应对中国企业在此扳回一局,获得检测权利等于变相化解了欧盟刻意对中国企业实行的技术壁垒,这也证明了一个不变的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拥有过硬的技术,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重视科技,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研发队伍,走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工业集群化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企业间对内要正当竞争,以实现共同发展;对外要相互协作,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实现互助共赢;
四、中国企业要重视且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要自觉遵守国内以及国际关于知识产权保
护的法律法规;
案例续
令世人瞩目的温州打火机案胜诉案发生在2002年5月,欧盟公布了限制中国打火机出口的CR法规,但是此法规要到2004年才能正式生效。为了在短时间内挤走中国打火机,欧盟于2002年6月拟对我国出口的一次性燃气式袖珍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市烟具行业协会组织16家企业联合抗击,并于2003年7月以我方赢得胜利而告终,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应对CR法规和反倾销诉讼的首次胜利,也是我国地方民间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小产品反倾销胜诉的第一案。
温州打火机赢得欧盟反倾销胜诉原因
温州烟具协会在这场反倾销诉讼中将集体行动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一,烟具协会在整个案件过程中,自始至终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统一聘请应诉代理律师;成立应诉小组,为各应诉企业提供应诉所需要的行业材料;与立场一致的欧洲进口商协会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换意见;在欧盟官员来华现场调查期间,代表打火机行业进行游说和说服工作;代表本行业与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其他各利益关系方进行联络、信息传递和磋商。
第二,综合行业的利益要求并向政府进行表达,以争取政府支持。尽管烟具协会在本次反倾销案例中充分体现了作为一种自治性治理组织的优势,但是,它也并没有选择孤军作战,而是尽量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力争取得政府的支持与配合,甚至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便于日后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类似的反倾销事件。
从理论上说,在集体行动中如果不克服成员坐享其成、搭顺风车的现象,将无法取得成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欧盟在1995年和1999年两次对进口打火机加了反倾销税,而温州打火机企业没有提起相应的诉讼;这次反倾销诉讼费用预算高达200万人民币,历时1年零1个月,无论由哪一家企业单独承担,都将是以一笔巨大的负担。16家最大打火机企业的参与,不仅分摊了公共费用,而且引起了政府的足够重视,中国政府的协助有利于促进行业协会与欧盟的对话和协调,增加了反倾销胜利的筹码。这表明了形成集体行动对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性。
那么这次的反倾销案件中温州烟具协会是如何克服其会员搭便车行为的呢?
当时温州打火机对欧盟的出口比例高达60%,占据了80%的欧洲市场。如果不采取行动或者行动失败,加上之前刚刚通过的CR法案,温州打火机微薄的利润空间将会被无情打压,最终不得不退出欧洲市场,由此带来的损失是难以想象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协会副会长黄静发称,当时“大家对多出一点(钱),少出一点(钱)并不是很在意”。在反倾销一案中企业费用分摊比例方面,一般是规模大的企业捐得多,规模小的捐得少;至于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在欧洲市场几乎没有出口,出不起也不愿出钱;在应诉启动后烟具协会建立的应对国外贸易壁垒专项基金筹措方面,则采取了按照各个成员企业出口份额进行分摊的办法。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能力与责任原则,将企业成员的成本和收益结合起来了,虽然温州500多家打火机企业中只有16家企业出钱,最终还是促成了集体行动。
第三篇:WTO案例分析日本酒类税案
WTO案例分析日本酒类税案、美国汽油标准案 案例日本酒类税案
欧共体、加拿大和美国与日本关于酒税的纠纷
申诉方:欧共体、加拿大和美国
被申诉方:日本
上诉方:日本、美国
被上诉方:欧共体、加拿大和美国
裁决时间:(DSB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
1996年11月1日
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
专家组报告的法律地位(性质)
有关的WTO协议规定:
《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9条第2款:“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拥有通过对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所作解释的专有权力。„„通过一项解释的决定应当由成员的四分之三作出。”
DSU第3条第2款指出:“各成员认识到该体制在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各成员认识到该体制适用于保护各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及依照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澄清这些协定的现有规定。DSB的建议或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适用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案情:
本案主要涉及日本的酒税体系是否符合国民待遇的原则问题,但选中本案要说明的是专家组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于专家组报告法律性质的认定的争议。专家组在遵循维也纳公约第31条对GATT第3条进行解释的时候,认为“GATT全体成员方和DSB通过的专家组报告是维也纳公约第31条所说的嗣后的惯例
(suBsequent prACtiCe)”(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规定:“应与上下文一并考虑的有“
1、当事国嗣后关于条约之解释或其规劝之适用的任何协定;
2、嗣后在条约适用方面确定各当事国对条约节制之协定之任何惯例;„„”),主张在对条约进行解释时应将以往专家组报告作一并考虑。美国对此提出上诉,认为,专家组把其他案件的专家组报告作为维也纳公约第31条第3款(B)所说的“嗣后的惯例(suBsequent prACtiCe)”是错误的。美国认为,专家组报告仅仅起到澄清具体纠纷中各方权利义务的作用,DSB通过专家组报告的决议是GATT协议第1段(B)(iv)所说的“决议”,但专家组报告本身并非“决议”。上诉机构意见:
上诉机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GATT专家组报告虽然要由GATT缔约方全体通过,但根据1947年GATT,通过专家组报告的决议并不构成缔约方全体的协议。在GATT普遍接受的看法是,专家组报告只针对一个案件的具体问题,因而只对当事方有约束力,其他案件的专家组并没有义务根据其分析来决定其他案
件。上诉机构认为,在通过某个案件的专家组报告时,成员方全体并不想让专家组的意见成为对某一条文的固定解释,而且这也不是GATT的本意。WTO协议第9条第2款规定:“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应当是唯一有权对本协议和多边贸易协议作出解释的机构”,而且“决定应当以四分之三多数通过”,即专家组无权对协议做出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从历史上看,根据1947年GATT第23条通过的专家组报告性质不同于根据第25条由缔约方全体采取的行动;这一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在WTO体制下专家组报告也不同于对协议的解释。
各专家组确实经常引用其他专家组报告中的意见,WTO成员方可以从专家组报告中了解对某一条款的理解。但专家组报告除了对各自案件的当事方有约束力之外,并没有其他约束力。然而对于本案专家组提出的“未通过的专家组报告在GATT或WTO没有任何效力”,然而“专家组可以从未通过的报告之分析中找到有用的参考”,上诉机构表示赞同。
上诉机构最终结论是:专家组关于“GATT缔约方全体和WTO的DSB通过的专家组报告构成嗣后的惯例”的结论,在法律上是错误的。
评析:
本案上诉机构对DSB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通过的报告之性质作了很好的诠释:由DSB通过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不构成全体成员方通过的决议,也不具有解释WTO各项协议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讲,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不是普通法意义上的判例,它只是针对某个具体案件作出的结论,除了对该案有约束力,对其他案件并无约束力。然而,作出这样的结论并不等于说这些报告没有其他意义。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成员都是法律、经济、贸易方面的专家,他们有的长期担任法官,有的是著名教授,都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在对具体案件的分析中通常都会作出逻辑严密的法律分析,对于理解WTO各项协议的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篇:WTO DS394 中国原材料出口案 书面报告
《WTO DS394 中国原材料出口案 》 书面报告
王子暄 刘冰钰 余绘纳
出口限制,向来是资源贸易领域的一大特点,也是近年来的一大焦点问题。DS394案,即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是从GATT签订至今,以及WTO成立十余年以来首起由于原材料出口限制引发的国际法律争议。从2009年美国像DSB提起诉讼到2011年该案专家组的报告发布,两年多的时间里,此案成功的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了一个同时就有传统性和社会性的议题:国家的资源主权与资源安全的问题。对于资源进口国而言,问题的核心在于本国的资源获取;对于资源出口国而言,则在于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这不仅包括通过原材料的出口获取的外汇通过发展本国的资源加工业实现工业化,包括如何通过对本国资源使用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原材料出口限制案的简单介绍
2009年6月23日,美国、欧盟开始向世界贸易组织发出控诉申请,称我国国对铝土、黄磷和锌等共9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等限制,认为中国的这种措施违背了其入世时所作的承诺,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钢材及其他化学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中处在不公平的地位,使中国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不公平优势”。之后,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程序,中国与美、欧、墨分别于2007年7月和9月两次对这些稀土资源限制举行了商讨。然而,中国和美欧各执一词,导致协商未果,最后,世贸组织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成立专家组,调查中国对稀土资源限制是否合规。
在此次调查的第一次报告中,专家组肯定了我国关于这次的审查范围、出口配额分配等方面的很多地方,认为中方采取出口限价等措施合法,认为中国对耐火黏土和萤石实施的管制合理。但是专家组也认为中国涉案的出口关税和出口配额措施违反了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WTO的相关条款,并且也没有符合保护可耗尽矿产资源、人类生命健康等除外的条件。
二、DS394主要涉及三个法律问题
出口数量限制本身的合法性、出口限制措施能否满足GATT第二十条“环境例外”的要求从而豁免GATT第11条的规定,以及中国承担的“超WTO义务“能否适用GATT第二十条例外。其中,确定限制数量本身的合法性,是分析其他一起问题的起点,而本案的开创性意义在于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由一个争端解决机构对原材料的出口限制问题作出肯定性裁决的案件。
三、我国原材料出口限制原因和有关的法律依据
(一)限制的原因1.资源控制和储备已到刻不容缓的阶段焦炭:我国每年焦炭出口量占全球焦炭出口量的60%.2000-2007年,我国焦炭出口份额下降17.78%.稀土:中国以31%的稀土储量满足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量。目前这一比例已直线下滑到43%和31%.萤石:2009年全球萤石储采比为38,而中国的储采比只能达到6.由于过度开采,高品位萤石资源已近枯竭。10年后中国的萤石将消耗殆尽。
钨矿:我国黑钨矿差不多被采空,白钨矿可开采20年左右,钼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石灰石可采30年,磷可采20年,硫可采不到10年。
2.加征关税意在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对9种原材料出口加征关税,采取限制这些产品出口政策。以焦炭、萤石、黄磷为例。这三类产品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产品,且我国又都是最大出口国。中国以牺牲自有资源、环境为代价,对世界作出了贡献。另外,黄磷和焦炭不仅是高能耗、高排放产品,而且两个行业均存在大量排污、能耗超标的落后产能。
焦炭出口关税由5%提高至40%;萤石出口关税由10%上调至15%;黄磷特别出口关税由100%下调为50%,之后取消特别关税,恢复20%固定关税。
3.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争、乱采滥挖,急需加强管理和引导长期以来,中国在铝土、焦炭、锌以及稀土等原材料出口方面的价格很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流失,也给国内的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在铝土、萤石、镁、锰以及稀土等资源的开发上十分混乱,利益纷争严重、整体竞争力不强、乱采滥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原材料产业的整合,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二)我国采取限制原材料出口措施的法律依据1.国内法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允许技术与货物的自由贸易,然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法第16条规定,国家可因为下列情况,限制或者禁止有关货物、技术进出口:
(1)为保护我国稳定、公序良俗,需要限制进出口的;(2)为了保护人民、植物的生命健康,环境的良好,需要限制进出口;此外,我国《对外贸易法》十七条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合理的举措来保护国家安全。
2.国际法依据国家实施的限制行为除了要满足国内法,还要与国际法不冲突,假如它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就要满足世贸组织规定的相关除外,主要是GATT1994十一条(2)、第二十条及二十一条的规则。GATT1994第11条对参加过采取出口限制作出了规定:参加除征收税捐等外,不能采取其他措施以影响其他参加过的产品进入,或者向其他参加国境内买卖产品。
实际上世贸组织规定并不是完全禁止出口限制,GATT十一条(2)规定,下列情形可以限制出口数量:(1)为解决粮食等的匮乏而采取的出口禁止或限制;(2)采取限制措施来对商品进行分类。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在资源出口问题上不可能完全不受限制,但是,正如专家组报告显示,解决出口限制措施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出口限制本身寻求合法性,而在于如何为它寻求生存的土壤。这将包含两个方面的努力:一种是在本案的上诉过程中推翻既有的裁决;另一种则是对于改变可能性不大的裁决而言,如何降低其影响。
我国仍然需要资源出口以拉动经济。但如何出口、以何种价格出口,这些问题应该由中国而非西方国家掌握主动权。资源的出口限制仅仅是争夺市场主动权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中国大市场悖论”的一种破解方式。“中国大市场悖论”是我国经济学家发现的一种迷局:中国大宗出口的资源,例如焦炭和稀土,价格一直走低;而中国大宗进口的资源,例如铁矿石,价格则一路上涨。出口限制是对供求的一种调节,而供求又会直接影响价格变化。实施出口限制并不代表中国拒绝自由贸易,从道义上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明确的说自己拒绝自由贸易。但在实践当中,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贸易的管制都是在一个合法的目标指引下、在完全的自由贸易上开辟例外。因此,我国主张原材料的自由贸易,并不代表我国因此而无权对自由贸易进行管制。而即便我国主动取消一切对原材料的贸易限制,也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因此投桃报李,放开对我国的资源出口。我国只有通过掌握资源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取得更好的贸易条件。
第五篇:中美轮胎特保案内容
一、轮胎特保案简介:
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以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对中国轮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还会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去工作为由,向美国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美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用于客车、轻型卡车、迷你面包车和运动型汽车的2100万个轮胎实施进口配额限制;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提出了对乘用车、轻型货车用中国制轮胎征收3年特别关税的方案,第1年至第3年额外征收的关税分别为55%、45%、35% ;9月2日: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咨询财政部、劳工部、商务部等部门意见后,向奥巴马提出相关建议,由总统最终裁决;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最终裁决,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更不幸的是印度、巴西等国也跟风美国相距对中国轮胎进行特保调查。中国生产的轮胎中有40%出口,而其中三分之一出口美国。这意味着第一年中国的轮胎产品将不能出口到美国了。据初步测算,这将影响到10万左右工人的就业,损失约10亿美元出口额。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做出决定,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从金额上看,中美反倾销案的金额相当,均约20亿美元;9月15日,中国商务部召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场媒体几乎把焦点都投向了“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发布会也变成了专题会。会上,商务部表示将据理交涉轮胎特保案。这就是最近媒体上热谈的中美轮胎特保案。
二、中国对轮胎特保案的态度: <一>中美对峙焦点之中方态度
1、美轮胎业弃低端市场中美无直接竞争
虽然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坚持,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共有5家美国轮胎厂关门倒闭,5100名美国工人失业,今年又有3000名美国工人下岗,大量进口中国轮胎损害了美国轮胎产业的利益。但是美国轮胎工厂关闭的原因并不是中国输美轮胎增加,而是因为美国轮胎制造商采取产品升级战略,放弃了利润较少的低端轮胎市场,而中国轮胎大多是低端产品,并不构成对美国轮胎的威胁。中国输美轮胎的细分市场集中在低端、低价的非品牌更替轮胎,这与美国本土轮胎制造商瞄准的高端品牌轮胎有明显区别。
2、中国轮胎出口给美民众提供职位
美国轮胎经销商德尔·纳特公司总裁说,奥巴马政府接受制裁建议,美国轮胎业“在营销领域将有数千美国人因此失业,而制造业领域也不会因此产生新的就业岗位。”相关经济学教授指出,美国如果借助轮胎特保措施保住一个就业岗位,结果将会损失25个就业岗位,美国最终将会损失2.5万个就业岗位。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商代表也陈述说,对中国轮胎进行制裁将抬高美国汽车成本,损害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也不会给美国轮胎产业带来好处。
3、中国输美轮胎销量未连续快速增长
2007年至2008年间,中国输美轮胎总金额占美国消费的比例仅增长2.7个百分点。今年前五个月对美出口额下降超过15%。中国轮胎生产企业仍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美国并不是主要销售地。
<二>、中国采取的反击与努力
1、中国的强烈反击
中国商务部9月6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以上的进口轿车和越野车展开双反调查;13日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7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自10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聚酰胺-6,6切片(一种合成树脂,是电子电器、军工、汽车、铁路配件、纺织等领域的应用材料)征收反倾销税。12月2日起对进口自美国、欧盟、韩国的己二酸产品(主要用途是制造尼龙六六,尼龙六六在轮胎、无纺布等领域应用广泛)征收5%到35.4%不等的反倾销税,期限为五年。
2、中国所做的努力
我国将帮助轮胎特保案涉案企业度过难关,商务部也称尽力保护中国企业。中国输往美国的轮胎将大幅减少,企业希望轮胎出口退税能提高,此外,中国轮胎企业决定大幅提高输往美国的轮胎价格。
9月23日中方在“中国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诉美国商务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中胜诉,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做出判决,称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采取针对非市场国家的替代国方法计算并征收反倾销税,同时又征收反补贴税的做法不合理,这很可能导致税率的重复计算。此判决结果将对中美轮胎特保案将产生积极影响。
10月28日,中美在杭州西子湖畔共同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希望通过利用WTO,争取更多的平等待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国内进行产业调整,并建立出口协调机制,加强与各国贸易合作与磋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贸易争端。
三、美国对轮胎特保案的态度: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纽约市发表演讲称,美国政府宣布向中国输美轮胎加征关税并非是向世界发出贸易保护主义信号,也并非意在挑衅中国。并且奥巴马在演讲中说:“美国政府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并恪守各项贸易条款。若对贸易条款执行不严,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也就无从谈起。但事实显而易见,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美国经济学家进来纷纷表示,奥巴马政府以特保名义对中国轮胎实施制裁,为的是迎合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完全是保护主义行为,有损美国利益,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然而,美国政府却不顾中国方面和美国业者的强烈反对,决定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最终的关税加征幅度低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此前的建议,却不能改变这一举措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四、轮胎特保案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将损害中美经贸关系。中美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保护主义行为都将对双方造成损害。<一.>对美国的影响
.此特保案的始作佣者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估计,约有5000名美国轮胎产业工人因为中国轮胎的竞争而失去工作。美国经济学家估计,受特保措施影响,美国轮胎销售和安装行业会失去25000份就业机会。2.美方在华有4家轮胎生产企业,并占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的2/3,本案将直接影响这些美资企的利益;3.是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不会削弱美国内产业面临的竞争,美市场只会转而寻找第三国替代进口产品,限制措施将大大提高美国内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削弱美国政府力图振兴汽车产业相关措施的效果。轮胎价格上涨,甚至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基于价格考虑推迟更新轮胎,给美国行车安全带来潜在威胁。4.美国出“黑手”保护自己,中美贸易摩擦或更频繁, 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双反”立案审查程序
<二>.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会严重影响依赖中国产品的10万名从事轮胎进口和销售人员的就业问题,导致中国20多家企业倒闭,重创企业出口、连锁反应:中国货恐在全球遭反倾销调查。一方面,根据WTO规则,其他国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国的这一制裁方案,对中国轮胎出口征收同等关税,从而使中国的轮胎出口大面积地失去世界市场。印度已经发起对中国乘用车轮胎的特保调查;巴西外贸委员会也已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客运和货运汽车子午线轮胎征收最终反倾销税。另一方面,轮胎特保方案的通过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受到鼓舞,其他针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特别调查很可能会接踵而至。<三>轮胎特保案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美国政府在轮胎特保案上的举措等于向世界发出纵容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为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贸易保护主义做出了一个坏榜样。其二,给正在恢复的世界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