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北京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推进北京市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发挥工业对拉动农民就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北京市提出了率先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领域,针对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农民工培训,使他们具备工业就业所必备的技能,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市工业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无论从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还是解决农民就业的现实来看,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认识不到位、培训与使用脱节、资金来源不足、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首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加大力度,脚踏实地,抓好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工业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并落实到科室和具体人员,明确工作任务。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制定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工作。
三、结合区域产业定位,抓好培训计划的制定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结合本区县区域功能定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及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
四、实施定向培养,将培训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实施有明确方向的“订单式”培训。包括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求职须知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定向技能培训。
五、整合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注重整合全市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的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师资力量雄厚、实际操作设施完备、专业设置齐全、办学经验丰富等特点。采取统分结合、流动课堂、虚拟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民工培训,避免盲目建校舍、上设施的重复建设。
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育示范基地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联合区县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农民工培训、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各类培训机构,要加大宣传和扶植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以此带动面上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市工业促进局将在全市范围内优选若干个示范基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 利用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各类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个人通过勤奋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推进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将本地区在推进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方面的动态、进展、效果和经验,及时报送市工业促进局,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和推广。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关于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尽快实现农民工再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为掌握农民工创业就业情况,我乡组织几名干部多次深入基层,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掌握了一手比较客观的材料。
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工创业就业难主要原因是:
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农民工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外出务工主要是到劳动密集型工厂做些简单粗放的工作,当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厂受金融危机影响停产倒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的失业。农民工创业难的主要原因:
1、缺少创业资金;
2、没有创业经验;
3、创业项目难找
我们认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最大的潜力还是在第一产业,我县是个农业县,但农业生产方式却还很落后,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种植业等都还不发达,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农民工作为见过世面,接受过新观念新思想的群体,必然可以成为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器。
关于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指导农民工利用科技进行创业就
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我县第一产业的机械化程
度低、科技含量也低。大力推进科技下乡,通过组织专家到乡镇进行讲座、现场指导;送实用科技书籍、光盘下乡等,让农民工掌握一些实用的科技,指导农民工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生产,实现一部分农民工创业就业。
二、政府加强引导,大力发展我县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
应该以县为单位,开发出我县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道路带动我县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现如今我县有蚕桑、茶叶、毛竹等优势产业,但是我县的蚕桑、茶叶等优势产业的品牌度却不够高。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要想做大品牌宣传是关键,质量是保证,规模是基础。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响一个品牌比同时做大几个品牌要容易得多,也现实得多。在全县找准一个主导产业,在全县范围内规模化生产,集中精力抓质量,下大力度搞宣传,先把一个品牌做大做响。赣南脐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赣州把脐橙确定为自己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在全市范围内规模化种植,政府在质量方面集中精力把好关,同时大力度地进行宣传,唱响了“赣南无公害生态脐橙”的品牌,赣南脐橙甚至上了CCTV-1的广告。
三、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能力。
有些农民工想搞种植、养殖,有些农民工想掌握一门技术再出去找工作,有些农民工想学习一些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等为创业作好准备。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解决一些技术性、经验性的问题,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继续实行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并把这些政策落实到实处。
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支持。同时应该对农民工创业做好指导,要防止农民工盲目创业,也要注意农民工在有好创业项目的时候顾前想后,犹豫不决的心态,帮助其做好可行性分析,鼓励进行大胆创业。要通过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第三篇: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县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人利用下乡的机会,就**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了调研,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方面
**县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8万人;总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6亩;农村劳动力7.3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男性劳动力3.94万人,女性劳动力3.44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2010年底,**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432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初中文化程度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8.16%,小学文化程度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2.2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25%。
三、**县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及网络建设方面
今年**县对劳务经济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劳务动员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县劳务移民局签订了《劳务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劳务经济指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
人,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务部门更加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全县19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配备人员57人,在210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培训及输转的领导机制和网络。
(二)劳务培训方面
为了使广大劳务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县政府成立了劳动力技能专门培训机构,劳务、扶贫、农牧、社保、人事、妇联、团委、职中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保证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积极整合资源,一是将农牧、教育、扶贫、社保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决定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并投资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培训设备,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在河川人口集中,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点,方便群众就地培训,对家离培训点较远、生活困难的群众发给生活补助和住宿补助,做到了技能培训资源的平等享用。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劳务部门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培训和输出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民送上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务工和增收之门。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劳动力2.22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475万人,引导性培训1.77万人。培训涉及家政服务、餐饮、采矿、计算机应用、电焊、保安、建筑、机械操作等十几种行业。通过培训,使我县90%以上的劳务人员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走上了就业之路,经济收入比培训前增长了10%以上。经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输转层次和质量,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了几点鲜明的特点: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从组织化程度看,基本实现了由盲目分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化输出转变;从输转层次看,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和创业并举转变;从务工时间看,逐步由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向固定性、长期性务工转变;从输转形式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转变。
(三)劳动力输转方面
作为全县最大的的项目、最大的产业,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种途径主动出击,在省内外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城市寻求劳务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县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巩固扩大老基地联系和发展新基地,着力打造**保安、家政服务两大劳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走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新路子。三是在北京、新疆江苏宜兴等地已经开辟4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扩张,继续与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和宁夏、内蒙、青海等省外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工资待遇高、生产生活条件好、社会保险有保障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据调查了解,**县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主要从事保安、家政服务、建筑、浆砌、采矿、汽修等行业,其中保安和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县两大劳务品牌,在北京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县上积极调整输转策略,借助灾后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继续巩固原有输转成果,积极开拓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12年以江苏省宜兴市对口帮扶我县为契机,在我县
召开了多次劳务人员招聘会,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劳务人员县内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务人员3.81万人,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共向江苏宜兴等地输转劳务工6400余人,创收7000余万元。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县内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岗位,对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劳动力培训输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较差,培训难度大。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培训观念淡薄,部分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培训工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
2、劳务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设施不健全。技能培训工作滞后且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需求。动态管理培训资源的难度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培训的增量和存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变化快,流动性强,加之信息体系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县级很难对培训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资源库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了解培训资源的变化,使扶贫培训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订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风险和成本。现行企业的用人机制决定了企业用工选择的多面性,即: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订单”数量随市场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变化。同时,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企业用工机制的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贫困劳动力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致使培训
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4、培训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专业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专业,而一些高技术、知识型专业则由于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而无法开展,如开展电子专业培训,训期最短需要半年时间;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以短训为主,只能培训一些专业的一般性常识,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县财力十分拮据,劳务输出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劳务输转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致使劳务市场考察和与用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及输转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序组织输转的进程。
5、全县劳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有些乡镇主要领导认识的偏差,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本乡镇劳务经济工作只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劳务输出宣传引导组织不力,怕承担劳务纠纷和矛盾,存在劳务输出底数不清、输转方向不明、劳务收入不清以及劳务带头人、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不到位等问题。
6、劳务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我县仅在北京、新疆有劳务基地,加上去年与宜兴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外,其他地区也缺乏劳务基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劳务信息捕获量小,务工就业面窄,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给大规模的组织输转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7、劳动输出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或社会矛盾。一是
老人的赡养成为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双亲甚至是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涉及四亲老人的赡养、就医陪护等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劳动力夫妻双方外出就业,长时间将子女放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代为照顾,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老人们过时的过于传统的耳濡目染的粗放教育,这不仅影响孩子正常受教育,对孩子的有效监护力度也大打折扣。三是家庭成员感情疏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长期两地分居,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亲情淡化,致使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严重。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离异愈演愈烈。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接触社会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厌倦回乡思想,抛弃父母、子女、配偶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离婚导致支离破碎,且再重新组建家庭的希望十分渺茫。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一方配偶精神上、经济上、体力上不堪重负。精神上:一方面,由于一方外出,在家一方自然而然挑起家庭重担,饱受精神和生理需求煎熬,且担心配偶常年在外,会抛弃自己和家人,加之许多纷繁复杂的家务事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调处集于一身,常常处于风头浪尖,在老人和后代夹缭中压的难以喘息。经济上:外出务工一方寄回有限的资金,常常使在家配偶一方入不敷出,时常捉襟见肘,尽管精打细算,还是难以应付方方面面。除生产生活必须开支外,亲戚、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情事礼使在家一方经常感到尴尬,久而久之亲戚疏远,家庭淡化,社会关系不往来,时常感到孤独无援,在家一方借钱负债
是常事,有了病只能与病魔抗争,最多找一些土单方、土医生简单治一治,许多老人的病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力上:外出务工人员多为男性,在家一方多为女性,除了搞好自己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亲戚、家族、朋友家干体力活,甚至连犁田、耙田、等这样的重体力活都得干,原因是自己请不起人,也请不到人,更何况自家有事时还指望邻里乡亲能给帮忙,所以不得不去帮工、换工。六是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大量外出流入,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法律意识淡溥和生活生存所迫,社会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在农民工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近些年内打架斗殴、盗窃、两抢、流氓活动、制假、贩假、违法生育等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农民工有关。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流入的农民工超过当地人口,在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七是农民外出务工逃避计划生育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几年,回来后就成了超生对象,有的是恶意超生,在逃避计划生育的同时,出去务工挣钱,使超生形成事实后返乡,相当一部分人构成超生游击队。诸如此类的现象给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八是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外出务工家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种、管、收三个过程。当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需要由劳动力完成,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如种子的购买、耕作、播种等都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和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村土地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实行常规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农作物的锄草、施肥、喷药等均需要劳动力去实现,庄稼成熟后收割、脱粒、晾晒等同样需要劳动力去完成。九是劳务输
出凸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青壮年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的状况下,无人干文化事业的现象已初步形成,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长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烧香磕头搞封建迷信,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中,以至于荒废学业。陈规陋习的滋生暗长,已逐步腐化人们的心灵,导致留守人员无心发展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濒临流失。十是农村姑娘外出务工,造成本村男性单身增多。由于农村大多数姑娘在外地务工,见的世面广,眼界也就自然开阔了,早已对家乡落后的经济条件厌倦了的姑娘们,一旦遇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地男青年就跟其在外地成家落户,从而造成本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建议
1、应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考察力度,建立新的劳务基地,将劳务输转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北京、新疆等地加大劳务输转考察力度,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我县劳动力与劳务市场的对接、提供劳务信息以及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和维权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文化层次、需求差异、年龄结构和实际接受能力,要分层次、分类开展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的培训,而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可接受力较差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做到培训因人而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能突出本地劳
动力资源优势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特色,创立劳务品牌,形成劳务优势,增强劳务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3、应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培训设施,加大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促进输转规模和订单输转的发展。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必要的培训投入,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受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高起点就业,高效益创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培训工作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善,更好的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增加对一般层次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的辐射示范效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培训能否成功和质量高低的前提。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应包括功能完善的信息工作网络、培训网络和输出网络。培训信息工作网络应建立县、乡、村三方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乡镇、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平台,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资源变量、存量和增量,使计划和组织实施相互统一;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网络,须在培训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培训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建立服务体系健全的输出网络,搞好培训机构、主管培训部门与输入基地的联接,保持培训专业与
输入基地的高度一致,提高培训的后续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部门所长,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如:要利用对外办事机构的协调、联系、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开展培训;要发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要进一步发挥职业中介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模化,促使劳动力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更好的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以“江苏宜兴—甘肃**”劳务合作招聘会为契机,进一步与江苏宜兴劳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劳务输转成果。
6、加大资金投入,将劳务工培训和输转经费列入政府惠农政策,使每个农民都享受技能培训和终身受教育的权利,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农民,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第四篇: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探析
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探析
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既是执行政令之所要,又是解决民生之所需。只有紧紧抓住就业培训这项基础工程,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培训,才能有效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提高劳动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确保农民工收入的稳定增长,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但是,当前各地在返乡农民工培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返乡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上的制约
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农委、劳动、教育、扶贫办等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由于存在多头管理,工作任务和培训资金分系统下达,项目实施要求不一,补助标准不一,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难以整合,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2.农民主动参训热情不高
就业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激发返乡农民工参训积极性。一是课程设置欠科学,偏重于理论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二是发放的教材内容深奥,农民较难理解;三是按规定每个农民工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的择业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机会比掌握一门技术的要大得多。
3.培训软硬件建设落后
(1)培训资金缺乏是阻碍当前大规模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而很难全部落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配套经费。
(2)师资力量薄弱,不利培训质量的提高。一些在制造、缝纫、电子、电焊、种养业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大批专业技能人才,因本地经济不发达而纷纷到发达地区参与经济建设,从而造成当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师资缺乏。另外,培训单位的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不当,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影响了返乡农民工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设施落后,制约培训效果的提升。一些参与返乡农民工培训的单位在教室、教材、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不足,不利于根据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来开展培训。
二、推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对策
1.注重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财政局等部门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建立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深入劳务培训基地、劳务开发龙头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妥善处理解决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激发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2.尊重农民意愿,分类开展培训
(1)各类职教、各级农广校等培训机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对有重新外出务工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要根据文化水平高低分别开展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可以选择技术课程或经营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培训,以便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大量亟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则要选择用工量较大,能够实现快速转移再就业的行业或工种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特别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各类中职教育机构、各级农广校对不想留在农村而处于观望等待状态的返乡农民工,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广大农民工入校学习,及时引导其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符合农民工特点,鼓励和引导入校学习的农民工,在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鉴定,既增强其就业能力和信心,也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储备了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
(3)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分产业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使其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尽快成长为农业生产能手。
(4)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留在农村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应在项目开发选择、资金扶持、政策环境等方面搞好服务,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承包荒山和耕地,进行农业开发。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选准创业门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带动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3.突出实用实效,提高培训质量
(1)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对政策法规、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等知识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发出相应的引导性培训教材,以统一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
(2)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做好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可以把课堂设在企业、工地、矿场和田间。培训时间要符合农民工生产生活节奏,利用晚上、节假日,方便其边工作边学习,解决好工作与培训时间冲突的问题。并且要系统化安排单项知识和技能培训,达到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
(3)利用信息手段,提高培训效率。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工培训,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并将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制作成课件、光盘等媒体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供学习者自主学习。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在岗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根据用工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农民工预备岗位,结合岗位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弹性学制、学分制将在岗培训纳入到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减免税或税前抵扣培训费用等措施对用工企业给予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建立农民工劳动预备制度,实现培训、转移、就业一体化,使培训更加直接、实用、有效。
此外,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培训专项的实施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补贴标准,延长培训时间,严格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效果。
第五篇: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
作者:
来源:《职业》2009年第04期
全总日前启动全国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就开展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基础素质培训等方面作出安排。
培训方式上,一方面,发挥工会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民工提供中短期、实用性强的基本就业技能和基础素质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运用大型企业的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农民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全总将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在全国确定100个由全总命名的“全国工会就业培训基地”,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同时,在部分劳务输出和输入大省,投资建设10个“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预计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以上。
各地工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方面也力举连连:河南工会实施“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其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素质、务工层次;山西工会将新建培训基地,为20万名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大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江苏各级工会将筹集小额信贷本金超过2000万元,小额贷款数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培养农民工创业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