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时间:2019-05-12 02: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第一篇: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

一、调研起因与调研组织情况

帮扶西海固地区学校建立“阳光书屋”是我校的一项自何灵华同学以来至今已持续7年的传统支教活动,2012年7月13-19日,我和李帅参加宁夏实践小分队西海固支教活动小组赴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开展调研,实践我很久以来都想参加的活动的想法。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参与这个活动还有一些专业方面的思考。我虽来自于农村且一直没有完全脱离农村,但目睹我过去较为贫穷的家乡黄冈麻城市近年来较迅速的发展,我对三农问题领域研究的切入点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缘由有二:(1)尝试深入中国最艰苦、最贫困地区的最基层进行“抄底式”的入户调研,尝试观察和发现中国当前农村“三农问题”和“反贫困”等领域的真问题和根本症结。(2)本次调研可以实现教育、就业调研工作的联动,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较好的调研基础,调研的人力资源也较充沛。

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们整体上尝试探索了一个新的暑期实践活动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有二:

(1)将支持学生创业、科研和常态化的暑期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推动。这次我推荐带入活动的李帅同学

(2)在活动主题上整合进行多主题的有机整合,我院在原有的已经开展持续了七年之久的给宁夏贫困地区学校建立“阳光书屋”的支教活动的基础上,整合了学术科研项目“农民工培训就业财政补贴政策运用”课题的基础数据调研活动.(3)在人员构成上跨院整合多种类型的成员力争形成组合优势。本次调研整合了不仅有公共学院本院的学生,还有会计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学生参加,不仅有学生活动骨干参加,也有李帅这种较为专业的实际创业开设了学术科研基础数据调查公司的学生参加,在实际活动中,这种项目和人员的多元组合显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学生之间能力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异质性与互补性大大提升了团队活动的效能。

二、调研前的准备与初步调研构想

在赴宁夏调研出发之前,我和李帅除充分准备好调研问卷和调研方案之外,还非常细致系统地做了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到了宁夏固原市的社会经济方面的5个典型背景:(1)自然条件上是最典型的干旱地区,固原所在的西海固1地区被 1西海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联合国粮食署列入 “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其他各种自然灾害。(2)经济上曾是最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曾号称“穷极天下”,只是近些年有所改观。(3)典型的回族聚居之地,特别是我们调研的中心区域西吉县白崖乡更属于纯回族聚居乡。(4)在近年来的重大政策变量方面,调研地近年来正处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实施的后期,可能对农民生计和就业压力产生显著影响。(5)西吉县的马铃薯产业在产业富民方面非常具有潜力。

基于以上背景,在一般的调研内容之外,针对宁夏固原地区,我们初步拟定以下6个特别关注的问题:(1)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的实况;(2)实地考察当地农民生计现状和主要收入来源;(3)了解“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实际成效及其可持续性,更关注与探讨政策截止后对农民生计的可能影响;(4)了解当地的马铃薯等产业的发展实况与发展潜力;(5)关注当地农民农民工培训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实际效果和主要就业路径;(6)特别关注与深入探讨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

基于以上构想,我们调研小组在抵达宁夏固原市之后,先后赴固原市三个县(区)之中的固原区、西吉县两个县(区)的劳动就业和教育部门进行了调研,获得了社会经济和就业培训工作的概况性资料,由范献龙老师在西吉县白崖乡政府获得全乡近年来接受过农民工培训服务的受训人员名单,随后分组分别深入受训人员最集中的白崖镇和小坡村周边的乡村按图索骥地开展了“地毯式”和“滚雪球”式的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最终获得了38份调研问卷和8份深度访谈记录。

三、调研实施和阶段性结论

初步总结调研情况,针对我们的调研预想,得到以下阶段性的结论: 1.“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较大幅度地改善了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在固原调研期间,放眼所及,到处是绿意盎然,山地基本都已经被树林覆盖,陡坡和沟谷中除了农作物,也有非常良好的植被覆盖,保护区的基本看不到大规模的羊群散牧,也只有极少的地方山坡上种植了较为耐寒的胡麻。这一是还林还草有效规避了干旱严重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岗地而只耕种条件较好的农地,二是还林还草有效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三是修建的堤坝等小水利设施较好发挥了集水、保水的作用,四是粮食、财政补贴和转移就业与生态移民工作在安定民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总体来看,固原地区未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 2白崖乡位于西吉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属纯回族聚居乡,全乡辖14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农户4126户、人口19146人。土地面积199.8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全乡实有耕地154417亩,其中退耕还林36911亩。大家畜存栏7160头,其中牛存栏6070头,羊存栏10240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3318元,人均有粮380公斤。

2的前景应较乐观。

2.当地农民生活现状还相当艰苦,收入水平不高且可持续性存忧

总体观感而言,固原当前农村面貌约相当于20年前湖北黄冈地区的水平,具体而言:

(1)总体收入水平还较低,农民来自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西吉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3100元作用,一般家庭年总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就算比较好的收入水平,而如果达到3万元即属于比较富裕的水平。

(2)住房方面与并不富裕的湖北黄冈地区约落后5—10年左右。固原市农村公交道路沿线的房屋普遍是近年来建设的砖瓦结构住房,但很少见到楼房;而在较为偏远的白崖等山区,基本都还是土坯瓦屋,有少数砖瓦结构的住房,也有少数家庭还住在窑洞里。

(3)农村用水条件较差,少数地区已经实现了自来水供水。这里比较特殊的是固原地区改善供水条件的成本远高于南方雨水丰富地区,因为干旱导致水质盐碱程度较高,所以在固原地区要改善水源必须耗费大量的改善水质的投资成本,如果考虑到灌溉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总体资金需求量极大。

(4)农民日常温饱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饮食结构过于单一。由于长期贫困和物产单一的历史原因,当地农民在饮食方面非常艰苦单一,除了馒头等主食之外,蔬菜方面基本就是一年到头变着各种花样吃马铃薯(土豆)和少许的绿色蔬菜,很多家庭还是一日两餐,普通农户常年都很少外购副食。

(5)家庭里的基本只有较陈旧的小屏幕电视,摩托车的普及率较低,其他近年来在湖北等农村发展较快的大屏幕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电器极为少见。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实际成效较好,但后续政策对生态效果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

如前所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当地民众也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很受欢迎的“德政”,山区民众家庭很多因为此项政策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以享受一笔稳定的粮食和收入补贴,在调研中很多家庭甚至欢迎继续扩大还林还草的范围。当地农民普遍担心一旦还林还草补贴到期后的生计问题,他们普遍将年轻人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的出路。

4.当地马铃薯产业化程度并不顺利和理想,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高估 在调研中我特别了马铃薯产业的问题,发现马铃薯确实已经成为当地的组要农业种植作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

(1)种植马铃薯的肥料等相关费用也较高,导致其种植效益虽较之其它作物高一些,但收入提升率也不太明显。

(2)每家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农地规模都有限,导致提升收入的总体效果不明显;

(3)马铃薯产业化不顺畅导致收购价格偏低且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调研中得知西吉县前些年政府曾经大规模投资建立国有企业开发马铃薯加工并尝试承诺保底收购马铃薯。但是最终效益不良并且存在压级压价和不能信守承诺等问题,最后企业破产实现了私有化,至今为止马铃薯都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价格的波动性也很强,导致农民对种植和发展马铃薯的信息不足。

总体来看,鉴于以上原因,希望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普遍大幅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难度,比较而言,农民工转移就业对提升农户家庭收入的效果应更明显。

5.农民工转移就业积极但效果还不够显著,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也急需提高 具体存在以下表现:

(1)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意愿和实际行动都较积极,但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都不够理想,当前西吉县白崖乡机会每个家庭都有至少1人外出务工,但人均净收入超过1万元的很少,这一是当前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当地主要的建筑业等就业机会大为减少;二是因为基本都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月工资普遍难以超过1000元;三是很多属于季节性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且总收入水平较低。

(2)当地农民对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提升收益的效果有限。

在访谈中发现,当地农民对技术教育和就业的了解非常初级,根本不了解当前我国南方技术工人的“技工荒”的情况,他们还基本是凭体力从事建筑业就业,这种就业受影响较大,特别在北方积极性较强,最终实际收益不高;而与此同时,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学习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就业的质量和收入,他们更多地是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太高,这里既有财力不足的原因,更有视野不够开阔的影响。

(3)农民工培训虽有一定的规模但覆盖率太低并且实效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少有人听说过农民工培训项目,并且有人反映项目受训时间过短,流于形式,最终受训农民还是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在并不对口的行业就业的。(4)开展的农民工培训一般是半强制性的,根据规定,参加培训的人应该是18周岁到4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人可以免费接收培训,然而,由于很多适龄青年都为了赚钱已经出去打工,所以存在部分接收培训的人不符合规定。据一位主任介绍,真正符合规定且为自愿参加的人大概只占10%。其他人参加的原因出于两点:一是乡政府及村委会强制要求,二是有培训补贴。(5)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有涉及:除了文秘、美容美发、制造等没有,其他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建筑装潢人数较多,影响较大。根据要求,培训的80%左右通过考试。实际上是98%以上的都能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分数区间人数最多的是60分以上到75之间的。

(6)培训效果不是特别好,满意度不高,有的曾经具体参与过管理的人员认为只能打2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工素质较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第二,时间比较短15天道90天,很难学会一家门技术。第三,学习的时间与工作的时间冲突较大。

6.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未来西海固开展农民工培训与转移就业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鉴于西吉县白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纯回族聚居乡,每个乡镇和较大的村子,都有很好的清真寺,因此在调研中我们特别注重抓住机会就追问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回族的风俗对于学生接受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外出就业和通婚等方面的影响,但最终即使是在最偏僻的白崖镇黑窑洞村对50—60岁的老年村民进行调研的活动中,也发现民族和宗教特性对就业观念与培训就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1)当地居民对接受现代教育和外出培训就业的态度都很积极

当地居民首先关注的都是家庭生计和财务问题,为了解决家庭生计和财务困难,接受现代教育和外出就业不仅可以接受,并且也都明显很认真地思考过相关问题。经反复询问,伊斯兰教的教义里面也没有任何阻碍学习技术、经商、致富的限制,他们的教义里面可能对于为富不仁和奢华淫逸的约束力更具体和更加不宽容,但是难道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任何其他文明曾经鼓励过为富不仁和奢华淫逸吗?区别可能只是对于不符合教义和传统行为的容忍度和制裁的落实程度不同而已吧。而宽容和尊重个性似乎是现代西方社会最为推崇的理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对这些基本理念很难简单地加以评议和取舍,这可能是以后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法律系统可能恰恰就是扮演在理想与现实、群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某一时空中确定具体的可行的基准行为准则的角色吧。

(2)伊斯兰教文化对于农民工外出就业最具体的影响就是饮食上的区别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只能使用清真食品,但实际在执行中,“清真”的标准的实际执行时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在西吉县的具体调研过程中,我才明确地得知,严格意义上的“清真”食品只能由专门修习过古兰经并达到一定标准的经师屠宰的牲畜才能算是“清真”食品,在传统秩序下,修习古兰经并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问题,也涉及个人的生计、发展通道和社会地位问题,但在现代社会产业分工和现代经济体系的强烈冲击下,绝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很难享受到严格意义上的“清真”食品了。而在前期当地回族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只要对回族员工达到6-8人以上时设立清真灶,或者是充分尊重他们的饮食习俗给予个别的一定的饮食补贴即可解决这一问题。在劳动力供给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成本付出应该根本不是重大的障碍。

(3)伊斯兰教对于通婚的影响也并不十分显著 一是伊斯兰教徒之间由于自由恋爱最后异地通婚已经很普遍,我调研的一户人家,他们家的女儿就是在北京务工期间自由恋爱找到男友后远嫁到同心县去的;二是对于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或非信众之间的通婚也并不禁止,只是要求不论男女和伊斯兰教徒通婚以后都必须改信伊斯兰教,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是留出了一条解决之道。事实上,当初蒋介石为了娶到宋美龄,不也是改信基督教了吗?

总之,调研结束后,我觉得不同宗教和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远非本质的,人性和经济问题的普世性远高于差异性。固原市最偏僻乡镇最传统的农民和湖北黄冈市的普通农民本质上似乎并没有区别,伊斯兰教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和其他地区儒家传统文化的非常类似,让年老的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普通农民也非常注重整洁、礼仪和非常务实。

只要严守法律法规,真正尊重个人及适度地宽容差异,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既不神秘,也非难事。

第二篇: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县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人利用下乡的机会,就**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了调研,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方面

**县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8万人;总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6亩;农村劳动力7.3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男性劳动力3.94万人,女性劳动力3.44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2010年底,**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432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初中文化程度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8.16%,小学文化程度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2.2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25%。

三、**县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及网络建设方面

今年**县对劳务经济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劳务动员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县劳务移民局签订了《劳务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劳务经济指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

人,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务部门更加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全县19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配备人员57人,在210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培训及输转的领导机制和网络。

(二)劳务培训方面

为了使广大劳务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县政府成立了劳动力技能专门培训机构,劳务、扶贫、农牧、社保、人事、妇联、团委、职中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保证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积极整合资源,一是将农牧、教育、扶贫、社保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决定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并投资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培训设备,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在河川人口集中,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点,方便群众就地培训,对家离培训点较远、生活困难的群众发给生活补助和住宿补助,做到了技能培训资源的平等享用。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劳务部门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培训和输出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民送上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务工和增收之门。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劳动力2.22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475万人,引导性培训1.77万人。培训涉及家政服务、餐饮、采矿、计算机应用、电焊、保安、建筑、机械操作等十几种行业。通过培训,使我县90%以上的劳务人员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走上了就业之路,经济收入比培训前增长了10%以上。经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输转层次和质量,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了几点鲜明的特点: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从组织化程度看,基本实现了由盲目分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化输出转变;从输转层次看,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和创业并举转变;从务工时间看,逐步由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向固定性、长期性务工转变;从输转形式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转变。

(三)劳动力输转方面

作为全县最大的的项目、最大的产业,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种途径主动出击,在省内外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城市寻求劳务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县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巩固扩大老基地联系和发展新基地,着力打造**保安、家政服务两大劳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走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新路子。三是在北京、新疆江苏宜兴等地已经开辟4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扩张,继续与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和宁夏、内蒙、青海等省外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工资待遇高、生产生活条件好、社会保险有保障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据调查了解,**县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主要从事保安、家政服务、建筑、浆砌、采矿、汽修等行业,其中保安和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县两大劳务品牌,在北京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县上积极调整输转策略,借助灾后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继续巩固原有输转成果,积极开拓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12年以江苏省宜兴市对口帮扶我县为契机,在我县

召开了多次劳务人员招聘会,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劳务人员县内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务人员3.81万人,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共向江苏宜兴等地输转劳务工6400余人,创收7000余万元。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县内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岗位,对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劳动力培训输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较差,培训难度大。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培训观念淡薄,部分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培训工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

2、劳务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设施不健全。技能培训工作滞后且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需求。动态管理培训资源的难度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培训的增量和存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变化快,流动性强,加之信息体系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县级很难对培训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资源库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了解培训资源的变化,使扶贫培训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订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风险和成本。现行企业的用人机制决定了企业用工选择的多面性,即: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订单”数量随市场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变化。同时,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企业用工机制的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贫困劳动力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致使培训

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4、培训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专业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专业,而一些高技术、知识型专业则由于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而无法开展,如开展电子专业培训,训期最短需要半年时间;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以短训为主,只能培训一些专业的一般性常识,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县财力十分拮据,劳务输出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劳务输转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致使劳务市场考察和与用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及输转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序组织输转的进程。

5、全县劳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有些乡镇主要领导认识的偏差,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本乡镇劳务经济工作只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劳务输出宣传引导组织不力,怕承担劳务纠纷和矛盾,存在劳务输出底数不清、输转方向不明、劳务收入不清以及劳务带头人、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不到位等问题。

6、劳务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我县仅在北京、新疆有劳务基地,加上去年与宜兴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外,其他地区也缺乏劳务基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劳务信息捕获量小,务工就业面窄,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给大规模的组织输转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7、劳动输出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或社会矛盾。一是

老人的赡养成为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双亲甚至是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涉及四亲老人的赡养、就医陪护等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劳动力夫妻双方外出就业,长时间将子女放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代为照顾,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老人们过时的过于传统的耳濡目染的粗放教育,这不仅影响孩子正常受教育,对孩子的有效监护力度也大打折扣。三是家庭成员感情疏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长期两地分居,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亲情淡化,致使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严重。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离异愈演愈烈。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接触社会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厌倦回乡思想,抛弃父母、子女、配偶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离婚导致支离破碎,且再重新组建家庭的希望十分渺茫。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一方配偶精神上、经济上、体力上不堪重负。精神上:一方面,由于一方外出,在家一方自然而然挑起家庭重担,饱受精神和生理需求煎熬,且担心配偶常年在外,会抛弃自己和家人,加之许多纷繁复杂的家务事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调处集于一身,常常处于风头浪尖,在老人和后代夹缭中压的难以喘息。经济上:外出务工一方寄回有限的资金,常常使在家配偶一方入不敷出,时常捉襟见肘,尽管精打细算,还是难以应付方方面面。除生产生活必须开支外,亲戚、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情事礼使在家一方经常感到尴尬,久而久之亲戚疏远,家庭淡化,社会关系不往来,时常感到孤独无援,在家一方借钱负债

是常事,有了病只能与病魔抗争,最多找一些土单方、土医生简单治一治,许多老人的病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力上:外出务工人员多为男性,在家一方多为女性,除了搞好自己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亲戚、家族、朋友家干体力活,甚至连犁田、耙田、等这样的重体力活都得干,原因是自己请不起人,也请不到人,更何况自家有事时还指望邻里乡亲能给帮忙,所以不得不去帮工、换工。六是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大量外出流入,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法律意识淡溥和生活生存所迫,社会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在农民工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近些年内打架斗殴、盗窃、两抢、流氓活动、制假、贩假、违法生育等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农民工有关。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流入的农民工超过当地人口,在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七是农民外出务工逃避计划生育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几年,回来后就成了超生对象,有的是恶意超生,在逃避计划生育的同时,出去务工挣钱,使超生形成事实后返乡,相当一部分人构成超生游击队。诸如此类的现象给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八是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外出务工家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种、管、收三个过程。当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需要由劳动力完成,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如种子的购买、耕作、播种等都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和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村土地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实行常规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农作物的锄草、施肥、喷药等均需要劳动力去实现,庄稼成熟后收割、脱粒、晾晒等同样需要劳动力去完成。九是劳务输

出凸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青壮年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的状况下,无人干文化事业的现象已初步形成,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长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烧香磕头搞封建迷信,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中,以至于荒废学业。陈规陋习的滋生暗长,已逐步腐化人们的心灵,导致留守人员无心发展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濒临流失。十是农村姑娘外出务工,造成本村男性单身增多。由于农村大多数姑娘在外地务工,见的世面广,眼界也就自然开阔了,早已对家乡落后的经济条件厌倦了的姑娘们,一旦遇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地男青年就跟其在外地成家落户,从而造成本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建议

1、应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考察力度,建立新的劳务基地,将劳务输转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北京、新疆等地加大劳务输转考察力度,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我县劳动力与劳务市场的对接、提供劳务信息以及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和维权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文化层次、需求差异、年龄结构和实际接受能力,要分层次、分类开展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的培训,而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可接受力较差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做到培训因人而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能突出本地劳

动力资源优势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特色,创立劳务品牌,形成劳务优势,增强劳务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3、应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培训设施,加大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促进输转规模和订单输转的发展。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必要的培训投入,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受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高起点就业,高效益创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培训工作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善,更好的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增加对一般层次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的辐射示范效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培训能否成功和质量高低的前提。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应包括功能完善的信息工作网络、培训网络和输出网络。培训信息工作网络应建立县、乡、村三方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乡镇、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平台,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资源变量、存量和增量,使计划和组织实施相互统一;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网络,须在培训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培训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建立服务体系健全的输出网络,搞好培训机构、主管培训部门与输入基地的联接,保持培训专业与

输入基地的高度一致,提高培训的后续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部门所长,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如:要利用对外办事机构的协调、联系、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开展培训;要发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要进一步发挥职业中介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模化,促使劳动力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更好的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以“江苏宜兴—甘肃**”劳务合作招聘会为契机,进一步与江苏宜兴劳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劳务输转成果。

6、加大资金投入,将劳务工培训和输转经费列入政府惠农政策,使每个农民都享受技能培训和终身受教育的权利,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农民,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第三篇: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指导老师:洪 岚 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 者:何菊霞 20060710264 江 莹 20060710279 丘美玲 20060710253 廖金玲 20060710251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年劳动力为主,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岁~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占16%。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3、农民工多为初中文化程度,没有经过培训,务工通过亲友介绍。初中文化程度者占调查总数的66.3%,没有经过培训的占55.7%,务工通过亲友介绍的占66.5%。

从文化程度看,在被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如下图:

农民工文化程度70%60%50%40%30%20%10%0%2%16%12%5%农民工文化程度65%文盲小学中初高中中专及以上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从找工方式看,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有组织外出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自发外出的方式,通过亲友介绍实现外出就业有相当比例。调查中,33%的农民工是通过自发方式外出就业的,有66.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外出就业的。通过亲友找工作,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提高就业成功率。

4、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所在企业几乎全部是私营及三资企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农民工工作时间工作时长(小时/周)超过6132.90%41~6051.3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6、调查分析表明,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一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高强度劳动,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其实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有在工作时间以外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只是限于时间与金钱的原因未能如愿,如果培训费用政府负担一部分或全部的话,对农民工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7、拖欠工资使农民工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

8、外出务工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调查数据显示,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占9.7%,4个月~6个月的占14.5%,半年以上的占75.8%。如下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市场基本上是分割的,目前虽然已经在农业部门、农村非农业部门、城市新发展部门之间实现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统一并没有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而且导致了就业中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农民工就业中的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

我国劳动用工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性政策提高了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具体来说,一些城市处于城市管理的需要,其劳动管理、公安、环卫、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各种证件,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如要求农民工提供在流出地办理的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流入地暂住证等,交纳卫生管理费、治安费等。办证、查处、清退,基本上成了这些城市对农民工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显然,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既不需要交纳这些费用,也不会被随时清退。据统计,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管理费有的城市高达一人一年收取600元,由此形成的外来劳动力管理基金主要用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种做法无疑强化了二元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2)农民工被排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一些大中城市将行业、工种划分为农民工禁止进入、限制进入、允许进入等三种类型,以控制用工单位只用农民工的数量,腾出岗位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同时规定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等,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进城农民工开放等。劳动用工制度中的这些规定和政策使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被限制在脏、累、重、险行业及工种的极小范围内。相对于具有城市户口的求职者而言,农民工被认为地排挤在刺激劳动力市场就业。(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职工大都多拥有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普遍没有安全感。(4)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相比,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比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相同的工作,工作绩效也相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庸置疑的。

(2)农民工就业壁垒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农民工的就业壁垒使原本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难以统一,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序、有效地转移。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力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陷阱,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由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形成,也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总之,农民工各种就业壁垒的存在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3)农民工就业壁垒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由于农民工的身份特殊、地位尴尬,在城镇就业处处受到歧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而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往往带有临时工的性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也不是无限的。在供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我国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总量上都将持续存在供不应求的缺口。农民工就业壁垒事实上已经成为导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主要原因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在用工方式和结构上的粗放和浪费。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会继续存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会呈现三大矛盾,亟须解决。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仍然存在。虽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如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诸如文化歧视、文明歧视、性别歧视、人格歧视等各种歧视。针对这些歧视,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消除各种歧视的法律法规,给农民工进城以法律上的保护。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平等就业的政策,呼吁雇主摒弃歧视性的雇用行为,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和必须的法律援助;二是进一步晚上劳动就业立法,在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岗前岗中培训、子女教育、劳动合同、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法规执行的监督;四是提高劳动执法队伍的素质,拜托地方保护主义,保持执法的公正性、统一性、权威性;五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发展和健全工会组织,吸收农民工假如工会,保证农民工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建立企业、劳动者、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3)改编户籍制度。

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因而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需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渐进地推行,即一方面降低城市户口地“含金量”,弱化农村人口迁徙地“寻租”动机,同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具体思路是:第一,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地基础上,放宽农民进城落户地设定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第二,把已经确定地放开小城镇户口的政策落到实处,使小城镇不仅对当地农民开放,也对外来农民开放;对大中城市中一批进城多年的农民工,应适应经济发展,尊重其在就业地定居的选择权,放宽入户条件,逐步取消农民工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体制障碍;在特大城市对进城农民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认和保障。第三,在住房、求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使之逐步获得平等的权利。

政府应统筹规划,引导发展向中低收入的居民住宅产业,降低商品房价格,减少农民进城安居成本;同时消除就学制度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户籍歧视,保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居住一定年限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参加社会社区管理和选举;等等。建立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制度环境。(4)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一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农民工就业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外地进城工作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了解农民工就业壁垒的具体情况,特此调研,希望可以找出问题根源,加快解决问题步伐,构建和谐社会。

籍贯———— 性别———— 年龄———— 职业————

1、请问你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未育有子女 C、已婚并育有子女 2.你的月收入是多少?()

A、5000元以上 B、3000~5000元 C、1000~3000元 D1000元以下

3、你的最高文凭是()

A、大学 B、高中 C、初中 D、小学

4、你是如何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A、人才市场 B、网络招聘 C、报纸杂志招聘 D、熟人介绍 E、还没找到

5、你现在的工作性质是()

A、制造业 B、建筑业 C、住宿餐饮娱乐业 D、批发和零售业 E、其他()

6、工作之前有参加培训吗?()A、有 B、没有

7、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吗?()A、有 B、没有

8、用工单位提供何种保险?()可多选

A、医疗保险 B、意外保险 C、失业保险中 D、养老保险 E、其他()F、没有保险

9、每天工作时间时长()

A、8小时 B、8~10小时 C、10~12小时 D、多于12小时

10、每周工作天数()A、5天 B、6天 C、7天

11、上班性质()

A、白天工作 B、白天、夜晚轮班制 C、夜晚工作

12、用工单位加班工资问题()

第四篇: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培训几点问题

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办各类面向下岗人员的培训班,产生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再就业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培训体系,严重降低了培训效能。再就业培训多采用统一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限和培训方法,无法使下岗职工的技能素质、知识水平达到现有就业岗位的客观要求,从而难以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

二是培训内容和市场脱节。由于部分培训机构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之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了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大多数培训中心培训内容都比较陈旧,模式单一,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许多专业重复设置,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劳动者参加培训后,仍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培训及师资力量薄弱。现在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陈旧,致使再就业培训规模小、项目少、档次低。再就业培训缺乏高层次师资力量,仅停留在初级技能的培训上,缺少中级和高级的技能培训,由于办学基础条件不同,造成办班机构在培训项目、种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接轨的进程。四是落后的思想和就业观。部分农民工仍然想依靠组织和原企业安排,自主择业意识不强;知识老化,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能力;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对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性不高。

基层建议:一是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注意量体裁衣,因人而易。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主要开展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技能或实用技术培训;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对其进行一定专业深度或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培训;对有一定资金积累,并有创业意愿的,对其进行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二是注重实效按需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明确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专业的设置力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突出实效性与实用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机制,把发展农民工的技能特长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结合,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建立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体系,集中培养、借调再就业教育师资力量,给予经费补贴。由此吸引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提高再就业能力。形成激励、引导和竞争机制,带动更多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提高培训的规模和效果。

四是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下岗职工要转变思想,积极争取,尽快就业下岗职工应转变就业观念,及时看清形势,不等不靠,积极参加转岗转业培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职业技能,积极参加由国家、社会、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职业培训机会,不断增强自我技能,增强社会市场适应能力,尽快地重新就业。

第五篇: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下载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夏固原市农民工就业与培训问题实地调研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五篇范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题目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 任课教师冯佺光专业年级2010级经济学 学生姓名谭博文学号20100514031日期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摘要:本文探讨的是自改革开......

    2010年包头市农民工建筑业就业及培训调研报告

    2010年包头市农民工建筑业就业及培训调研报告 包头农牧民工建筑业就业现状和特点: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自治区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我市大力实施了......

    当前做好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2008年9月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县2000余名农民工返乡。为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县就业局积极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现开......

    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长沙市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农民工就业所处的“边缘化”位置具体表现在起点排斥,过程排斥,结果排斥三个方面。......

    人力资源岗位大学生就业调研实地访谈总结(共五则)

    人力资源岗位大学生就业调研实地访谈总结 小组调查员:杨欣宇负责领域:调研访谈总结 这一次我们的调研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而进行了一次实地访谈,在......

    490-金堂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培训调查报告

    金堂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培训调查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 二○一○年十月 谨以此调研报告献给2.42亿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市**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2010-06-29 19:02:4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被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