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时间:2019-05-14 08: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第一篇: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2010年1月12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年3月18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藏传佛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依法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保障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事务是指藏传佛教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

第三条藏传佛教各教派、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教派的公民一律平等,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四条藏传佛教事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制度的实施。

佛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不得恢复或者变相恢复已废除的封建宗教特权。

第五条藏传佛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受境外势力的支配。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

第六条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藏传佛教事务实施行政管理。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相关行政管理职责。

第七条佛教协会、佛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佛教协会、佛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应当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二章政府管理

第九条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把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社会发展规划;

(二)公安和消防部门应当建立佛教活动场所治安和消防管理机制,负责教职人员的户籍和出入境管理,指导佛教活动场所做好消防工作;

(三)文化、广播电视、工商行政管理、旅游部门应当定期对佛教活动场所广播电视、书籍刊物、音像制品、互联网、寺院文物古迹和旅游业开展监督检查,指导佛教活动场所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把佛教活动场所纳入普法范围,做好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应当对佛教活动场所用地、建筑规划进行审批,监督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规范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土地的使用登记和建档工作;

(五)卫生、民政、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负责教职人员的医疗、救助、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

(六)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清理并取缔佛教活动场所非法办学活动;

(七)支持佛教活动场所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自养经济实体。第十条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会同司法等部门对教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

(二)对佛教活动场所设立、合并、变更、终止、重建、维修、开放、**转世、聘用经师等事项依照权限逐级审查、申报;

(三)对下级人民政府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四)支持和保障佛教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佛教协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五)协调解决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内部矛盾纠纷;

(六)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给予佛教活动场所的捐赠财物、捐建项目进行监督。

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

负责与佛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的工作联系,向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对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检查。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服务工作。第三章佛教协会

第十三条本条例所称佛教协会是指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组成的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

第十四条佛教协会的权利:

(一)按照本协会《章程》开展活动;

(二)依照有关规定认定和取消藏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

(三)指导佛教活动场所的教务工作,指导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推选工作;

(四)开展佛教文化学术研究,举办佛教学习培训班以及佛学论坛等活动,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

(五)编印佛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六)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非营利性经济实体;

(七)指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坐床、受戒和教育等活动。

第十五条佛教协会的义务:

(一)组织教职人员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协助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协调佛教界的内部矛盾和纠纷,教育教职人员爱国、爱教、持戒守法;

(二)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依法管理和监督,向相关部门反映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愿望和要求;

(三)协助佛教活动场所保护佛教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四)保护、研究佛教经典,对佛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四章佛教活动场所和佛事活动

第十六条本条例所称佛教活动场所是指经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寺院和其他固定的佛事活动场所。

第十七条设立佛教活动场所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设立。

第十八条佛教活动场所不得接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为佛教教职人员。因特殊情况确需接收的,应当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佛教活动场所可以接受社会团体和公民的自愿捐赠,接受境外捐赠应当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接受境外宗教组织或者个人的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不得为境外宗教组织或者个人进行非法宗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不得接受境外宗教组织的委托、指令。

第二十一条信教公民集体佛事活动,一般应当在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内举行。

第二十二条跨县举办大型佛事活动,应当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并在指定的地点范围内进行。

第二十三条佛教协会、佛教活动场所经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可以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第五章佛教教职人员

第二十四条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是指经佛教协会认定的从事藏传佛教教务活动的人员。

第二十五条教职人员应当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守法持戒。

第二十六条佛教活动场所根据其规模、历史传统、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实行定员管理制;具体定员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属地场所定员方案,经县(自治县)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后,报州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县宗教团体认定的教职人员,应当报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由县佛教协会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

《宗教教职人员证》每三年审核一次,到期未经审核的无效。取消教职人员身份的,由原认定的佛教协会收回证书,备案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未经认定备案、审核或者已被取消教职人员资格的,不得以教职人员身份从事藏传佛教教务活动。

第二十八条未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寻访、认定**转世灵童。**传承继位,不受境外组织或者个人的干涉和支配。

自治州、县(自治县)佛教协会或者教职人员到自治州外进行**转世灵童寻访的,应当持有省、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相关手续,并征得寻访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自治州以外佛教协会或者教职人员到自治州内进行**转世灵童寻访,应征得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并持有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教职人员的权利:

(一)主持、举行佛教活动和佛教仪式,担任佛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

(二)参与佛教活动场所或佛教协会的管理;

(三)接受和开展佛教教育;

(四)从事佛教典籍整理和佛教文化研究,开展佛教交流和交往;

(五)接受信教公民自愿的布施。

第三十条教职人员的义务:

(一)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服从所在地佛教协会的管理,遵守佛教协会的规章制度;

(三)服从所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遵守寺院的管理制度;

(四)遵守藏传佛教的教义教规,认真履行教职人员职责。

第三十一条 教职人员异地学经,需向本人所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寺院所在地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学经班所在地县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跨省学经人员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外来教职人员到自治州内学经或者主持佛事活动,应当办理如下手续:

(一)本人应当持所在地佛教协会、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证明和教职人员证书;

(二)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提出接受意见,经县(自治县)佛教协会审查同意,报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三)学经三个月以上的,在学经场所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在自治州内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担任主要教职三个月以上的,应当办理暂住手续。第六章寺院财产

第三十三条寺院合法使用的土地(草场)、房屋、构筑物、设施、牲畜以及其他合法收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四条寺院合法使用的土地和所有的房屋,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使用权、所有权证书;产权变更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五条佛教协会、寺院依法兴办经济实体的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应当纳入财务管理,定期公开财务收支账目,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和信教公民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寺院的公共财产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接受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馈赠、转让或者侵占寺院的文物;借用寺院文物的,应当征得寺院的同意,并按照文物级别,报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第七章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 第三十八条寺院设立民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民管会),民管会在教职人员中民主选举产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管会实行集体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

第三十九条民管会的选举在县(自治县)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指导下组织实施。

民管会成员应当由教职人员民主推荐,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进行选举。选举结果报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民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三至七人组成。民管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民管会成员可连选连任。特殊情况下征得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可提前或延期换届。

第四十一条民管会成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服从政府管理,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持戒严谨,为人正派,办事公道;

(二)具备一定的佛教学识,在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中有较高威望;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第四十二条民管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教职人员进行爱国爱教、政策法规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教职人员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做好对转世**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二)团结和教育信教群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三)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秩序,防范和处理本场所内的突发事件;

(四)维护本场所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五)保护本场所的建筑、文物等,协助有关单位抓好寺院社会治安、消防、卫生等工作;

(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健全账目,定期公布收支情况;

(七)组织开展各类佛教活动,负责寺院教务、教职人员管理工作;

(八)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自养经济实体;

(九)及时研究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结果反馈给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第八章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

第四十三条藏传佛教寺院设立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简称监评会)。

监评会是由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教职人员、信教公民代表组成的监督、评议民管会工作的群众组织。

监评会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选聘产生。监评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三至七人组成。监评会每届任期五年,根据需要可提前或者延期换届。

第四十四条监评会的职责:

(一)监督民管会履行职责和教职人员遵纪守法等情况;

(二)监督寺院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监督寺院事务、财务公开情况;

(四)对民管会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和满意度测评;

(五)每半年向信教公民、教职人员通报监督评议情况。

第四十五条监评会的义务:

(一)学习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提高监督评议能力;

(二)支持民管会履行职责,引导信教公民和教职人员支持民管会工作;

(三)履行监督评议职责,定期向信教公民、教职人员通报监督评议工作情况,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

(四)维护信教公民和教职人员对寺院事务建议、反映和举报的权利。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藏传佛教事务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犯佛教协会、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一)组织、策划、参与非法集会和游行的;

(二)受外国势力、境外组织支配,煽动分裂国家活动的;

(三)与境外分裂组织或者分裂分子联络的;

(四)有其他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

第四十八条佛教协会、佛教活动场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经批准,在佛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拍摄影视片的;

(二)未经批准,在佛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新建房屋、构筑物的;

(三)未经批准,扩建佛教活动场所的;

(四)未经批准,编印佛教内部资料出版物的;

(五)未经批准,举办佛教培训班的;

(六)未经批准,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

(七)向信教公民摊派或者变相摊派财物的。

第四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治州、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干扰佛教活动场所正常秩序,干扰佛教协会、教职人员开展正常教务活动的;

(二)未经批准,自治州外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到自治州举行或主持佛教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非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擅自主持佛教活动的;

(四)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传教的;

(五)未经批准,跨区域组织或者主持集体佛教活动的;

(六)擅自寻访、认定**转世灵童的。

第五十条本条例未列举的其他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2011年1月13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11年9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2011年10月12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公布 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藏传佛教团体、藏传佛教活动场所、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藏传佛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事务,是指藏传佛教与国家、社会、公民之间存在的社会公共事务。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团体,是指依法登记成立的州、县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教协会)。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是指自治州内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寺庙和其他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以下简称寺院)。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是指藏传佛教寺院中依法认定备案的**、喇嘛、扎巴、觉姆等(以下简称僧尼)。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佛事活动,是指佛教协会、寺院、僧尼、信教公民按照藏传佛教教义教规所开展的活动(以下简称佛事活动)。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财产,是指佛教协会、寺院合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房屋、土地、草场、构筑物、设施、法器、文物、宗教收入、各类捐赠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收益(以下简称佛教财产)。

第三条 自治州辖区内的藏传佛教事务适用本条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其它组织和公民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公民有信仰或者不信仰藏传佛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藏传佛教,不得歧视信仰或者不信仰藏传佛教的公民。

信仰藏传佛教的公民,有在寺院内参加佛事活动的自由,也有在自己家里过佛教生活的自由。

信仰和不信仰藏传佛教的公民,信仰不同教派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五条 藏传佛教与其他宗教、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佛教协会、寺院、僧尼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佛事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佛事活动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藏传佛教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不得干预和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制度。

第七条 藏传佛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佛教协会、寺院和藏传佛教事务不受境外势力的支配。

寺院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恢复或者变相恢复已被废除的藏传佛教封建特权。

第二章 佛教协会 第八条 佛教协会的成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

佛教协会依照章程开展活动,依法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佛教协会应当维护藏传佛教界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规定,指导、监督寺院民主管理、组织建设和内部管理;认定、取消僧尼资格,颁发教职人员证书;指导或者主持**转世灵童寻访、坐床等活动,开展对僧尼的教育培养;指导佛学院或者学经班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僧尼考核评定、学衔晋升等工作;协调、指导、监督或者承办跨地区、大型佛事活动。

第十条 佛教协会开展藏传佛教文化学术研究、交流和对外交往活动;可兴办以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自养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章 寺院

第十一条 筹备设立寺院,应当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办理。

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寺院。

第十二条 寺院合并、分立、终止或者变更登记内容的,应当到原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迁建、扩建、改建寺院及寺院内新建房屋和构筑物,应征得原登记机关同意后按法律和相关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属风景名胜区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的,还应当依照相关规定报相应主管部门同意。第十四条 寺院接收学经人员或者僧尼,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寺院及佛学院、学经班不得招收未成年人入寺为僧尼或者进佛学院、学经班。按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转世灵童除外,但应当由州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并报省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佛教协会、寺院拟在寺院外修建露天佛教造像,应当经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修建露天佛教造像。

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按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寺院应当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寺管会),实行民主管理。

寺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组成人员应当在佛教协会和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经民主协商推选产生,报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如无合适人选,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者佛教协会可委任、委派。

寺管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

第十七条 寺管会成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爱国守法、服从政府管理、持戒严谨、公道正派;

(二)具备一定的佛教学识,在僧尼和信教公民中有较高威望;

(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第十八条 寺管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教育僧尼爱国守法,组织僧尼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学习佛教经典、教义教规,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二)负责建立健全寺院民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接受佛教协会、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接受本寺院僧尼和信教公民的监督;

(三)组织开展各类佛事活动,负责寺院的日常事务、教务和僧尼管理;

(四)组织维护寺院公共设施、管理寺院公共财产、保护寺院文物古迹、规范档案管理;

(五)履行**转世工作中的相应职责,负责转世**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六)协调本寺院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维护本寺院和僧尼的合法权益,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合理诉求;

(七)组织寺院开展自养活动,依法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八)加强场所内流动人员的管理;

(九)处理寺院的其他事务。

第十九条 寺院应当实行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事件报告制,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任何组织和个人进入寺院,应当尊重藏传佛教的传统习惯。

第二十条 寺院应当实行僧尼定员管理制度,不得超定员数吸纳僧尼。

第二十一条 寺院举办佛学院或者学经班,包括协扎、珠扎、日车等,应当由寺管会提出申请,逐级经县、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设立佛学教育场所。

第二十二条 佛学院或者学经班附属于寺院,不得作为独立的场所进行登记。

寺管会应当将佛学院或者学经班纳入寺院管理范围,统一规划、设置学经班的教学基础设施,明确教学内容、学经僧尼人数和学制年限,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佛学院或者学经班应当接受寺管会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佛学院或者学经班执教人员应当持有省佛教协会颁发的资格证。资格评定由州佛教协会在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报省佛教协会备案。

第二十四条 佛学院或者学经班吸收学经僧尼,应当以本寺僧尼为主,确需跨行政区域吸收学经僧尼的,应当履行报批手续。

佛学院或者学经班跨县吸收学经僧尼,应当由异地学经人员持个人申请、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居民身份证》,由僧籍所在寺院和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签署意见,经佛学院或者学经班所在地县佛教协会和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方可吸收。跨自治州吸收学经僧尼,还应当经学经僧尼和佛学院或者学经班所在地州(市)佛教协会、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僧尼在自治州辖区外学经,应当由本人向所属寺院提出申请,经寺管会签署意见,由寺院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并获得学经所在地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方可前往。

第四章 僧尼

第二十六条 僧尼应当经佛教协会按照有关规定认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僧尼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后,方可从事佛事活动。第二十七条 僧尼享有以下权利:

(一)寺管会成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寺院的民主管理;

(二)根据教义教规从事佛事活动;

(三)接受和开展佛学教育,从事佛教经典、资料的整理、翻译和佛教学术研究交流;

(四)依法享有社会保障待遇;

(五)接受自愿捐赠的布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八条 僧尼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自觉接受当地政府、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佛教协会及寺管会的管理,遵守寺院的各项管理制度;

(三)参加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组织的会议、培训,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教育;

(四)受寺院寺管会委派,为信教群众提供佛教礼仪性服务;

(五)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九条 僧尼跨行政区域从事佛事活动,应当履行申报审批手续。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跨行政区域从事佛事活动。第三十条 僧尼不得传看、收听、收看和传播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书籍、图片、资料、广播、影视片、信息等,不得从事违禁活动。

第三十一条 因僧尼去世、主动放弃或者其它原因丧失僧尼身份的,由寺管会报相应的佛教协会办理注销手续,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寺院**转世事务,应当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宗教事务局《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法》等规定办理。

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寻访、认定**转世灵童。未取得《**证书》的人员,不得以**身份从事佛事活动。

第五章 佛事活动

第三十三条 佛事活动由佛教协会或者寺管会主办,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实行申报审批制。

第三十四条 寺院次常规佛事活动,应当由寺管会在年底前报县佛教协会和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信仰藏传佛教公民的集体性佛事活动,应当在经登记的寺院内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的其他场地举行,由寺院或者佛教协会组织、具备资格的僧尼主持。

第三十六条 跨行政区域的临时性佛事活动,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跨乡(镇)举办的佛事活动,应当经所在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跨县举办的佛事活动,应当分别经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跨自治州举办的佛事活动,应当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二)跨行政区域佛事活动举办者,应当在拟举行日的30日前向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对拟举办佛事活动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查,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举办者;对不予批准的决定说明理由;

(三)举办跨行政区域佛事活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实施管理,保证佛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第六章 佛教财产

第三十七条 佛教协会、寺院合法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等,由寺管会依法向县人民政府土地、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变更权属的,应当征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佛教协会、寺院合法所有的房屋、构筑物、设施和合法使用的土地,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合法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损毁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

第三十八条 寺院提供给僧尼的房屋等设施和用品归寺院所有,僧尼可以使用,应当妥善管理。

僧尼去世后,按藏传佛教教规和习惯属于个人的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第三十九条 佛教协会、寺院按照藏传佛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但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寺院在集体性佛事活动中所得布施,应当用于与佛教协会或者寺院宗旨相符的活动。

第四十条 寺院应当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制度,应当向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并向本寺院僧尼和信教公民公布,接受监督。第七章 藏传佛教出版物

第四十一条 佛教协会、寺院和僧尼编印的藏传佛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公开发行的佛教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并不得含有以下内容:

(一)破坏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和睦相处的;

(二)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宗教内部和睦的;

(三)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

(四)传播、美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

(五)违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四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出版、印刷、复制、销售以及持有、传播藏传佛教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

第八章 佛教涉外事务

第四十三条 佛教协会、寺院、僧尼同境外宗教组织或者宗教人士进行交往和学术交流,应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平等友好、相互尊重、互不干涉。

第四十四条 僧尼应邀出国(境)参加访问、进行宗教文化学术交流或者出国留学等,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四川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不得非法出境。

第四十五条 佛教协会、寺院和僧尼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第九章 政府职责 第四十六条 自治州、县、乡(镇)人民政府是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主体,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把藏传佛教事务管理纳入整体工作部署,为寺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自治州、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督促指导下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藏传佛教工作。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佛教协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佛教协会、寺管会及其成员定期考评制度和补助奖励机制,对爱国爱教、工作积极、管理成效显著的,实行补助或者奖励。

第四十七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负责本辖区内宗教事务行政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开展对僧尼的宪法、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

(二)依照权限,对佛教协会、寺院、僧尼、佛事活动管理中的有关行政事项,进行申报、审查、审批和备案;

(三)对佛教协会和寺管会履行职责、佛教协会和寺院接受境外捐赠、修建佛教建筑物进行监督;

(四)对下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指导、支持佛教协会工作;

(五)组织开展**转世工作,负责僧尼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六)指导寺管会的选举等工作,协调解决涉及藏传佛教的矛盾纠纷;

(七)收集、反映藏传佛教界的合理诉求,报告重大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八)依法行使职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权和其他行政审批权。第四十八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教育、卫生、公安、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务、民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安全生产监督等各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对寺院的社会化管理职责,依法负责与藏传佛教事务有关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四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属地管理,负责本辖区内藏传佛教事务管理、服务。指导、协调、联系和检查寺管会的工作,对僧尼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向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做好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强制公民信仰藏传佛教或者不信仰藏传佛教,干扰佛教协会、寺院开展正常佛事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侵犯佛教协会、寺院和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公私财产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五十三条 佛教协会、寺院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该佛教协会、寺院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所得非法财物予以没收:

(一)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

(二)未建立有关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的;

(三)寺院内发生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

(六)拒不接受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

第五十四条 擅自在寺院外修建露天佛教造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会同建设、国土等部门依法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第五十五条 擅自设立寺院和开办佛学院或者学经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有违法房屋、构筑物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第五十六条 擅自举行跨行政区域佛事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佛学院或者学经班未按规定招收学经僧尼的,僧尼擅自在寺院外举行佛事活动或者不服从寺管会管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 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佛教协会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取消直接责任人的僧尼资格;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第五十八条 公民假冒僧尼或者一般僧尼假冒高僧从事佛事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僧尼非法出境的,由寺管会除名,由佛教协会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取消其僧尼资格。

第六十条 本条例未列举的其他违法行为,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十一条 对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玉树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玉树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2012年12月1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 2013年3月28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批准 2013年4月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藏传佛教(以下简称佛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藏传佛教事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佛教事务是指佛教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

第三条 佛教各教派一律平等,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教派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四条 佛教协会、佛教寺院、佛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佛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制度。

第六条 佛教应当依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佛教协会、佛教寺院、佛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和境外势力的干涉和支配。

第七条 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佛教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监督。州、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相关行政管理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协调做好本辖区内佛教事务的管理工作。

村(牧、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佛教事务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佛教协会

第八条 佛教协会的权利:

(一)按照《玉树藏族自治州佛教协会章程》开展活动,管理佛教内部事务,维护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依照有关规定,认定、取消教职人员资格,负责教职人员的学衔登记和备案;

(三)指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和坐床等活动,负责选定经师,培养、教育和管理政府批准认定的**;

(四)负责指导寺院的教务、寺院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寺管会)成员人选的推荐、选举等事项;

(五)依法组织举办教职人员培训班、经文答辩、佛教论坛,开展佛教学术交流和对外友好交往等活动;

(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七)协调处理寺院之间、教派之间、教职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

(八)鼓励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编印佛教内部出版物。

第九条 佛教协会的义务:

(一)组织学习、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教职人员爱国爱教,持戒守法;

(二)对佛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要求的阐释;

(三)引导寺院和教职人员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坚决抵制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佛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四)维护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教派公民之间的团结和睦;

(五)向有关部门反映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愿望与呼声,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佛教学校应当具备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合格的教学人员等条件,使学校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三章 佛教教职人员

第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是指从事藏传佛教教务活动的**、僧尼。

第十二条 入寺和离寺教职人员应当办理如下手续:

(一)入寺教职人员本人自愿向寺管会提出申请,同时提交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

(二)入寺教职人员经寺管会审核同意,报经县佛教协会审查认定,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

(三)入寺教职人员依照教义教规办理入寺手续;

(四)离寺教职人员自愿向寺管会提出申请,同时交回《佛教教职人员证》;

(五)离寺教职人员经寺管会审核同意,报经县佛教协会批准;

(六)离寺教职人员依照教义教规办理离寺手续。

第十三条 县佛教协会认定的教职人员,应当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由州佛教协会颁发《佛教教职人员证》。

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收到佛教协会提交的备案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完成备案程序。《佛教教职人员证》每三年审核一次,到期未经审查的证书视为无效。取消教职人员身份的,由原认定的佛教协会收回证书,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未经认定、备案、被取消教职人员身份、未持《佛教教职人员证》或者证书到期未经审核的,不得以教职人员身份从事佛事活动。

第十四条 教职人员的权利:

(一)依照佛教教义教规从事佛教活动;

(二)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合法权益;

(三)接收信教公民自愿捐赠的布施;

(四)从事佛教典籍整理、翻译和佛教学术研究活动;

(五)按照规定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

第十五条 教职人员的义务:

(一)遵守国家宪法,履行公民义务,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佛教活动;

(二)抵制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佛教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佛教协会和寺管会的教育管理;

(四)遵守佛教教义教规和寺院内部管理制度;

(五)参加寺院自养和社会公益活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十六条 **传承继位必须有转世传承系统,一世一转,不得一佛多转或者多处坐床。**转世不受国外境外势力的干涉和支配。未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寻访、认定**转世灵童。**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坐床活动应当在州佛教协会指导下,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办理。

第十七条 佛教协会、寺管会在州外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征得寻访地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州外的任何组织到本州寻访**转世灵童,须持有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相关手续,征得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 对继位转世**的培养,由寺管会选聘爱国爱教、学修兼优、有教学能力的经师,制定培养计划,经州佛教协会审查,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后实施。

第十九条 **应当居住在寺院;离寺应当遵守教职人员请销假制度;支持、协助寺管会管理寺院事务。**兼任其他寺院僧职时,须经任职寺院寺管会聘任,征得州、县佛教协会同意,报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亲属不得干涉寺院内部事务和对**的教育管理、不得干预喇章财产、文物的管理和使用、不得在寺院建房居住。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内的佛教教职人员在州内跨县学经,应当由本人向所在寺院寺管会提出申请,并经所在地的佛教协会同意,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自治州内的佛教教职人员需要到外地进修学经、自治州外的佛教教职人员到自治州内主持佛事活动或者学经的,应当经州佛教协会同意,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出省学经的教职人员,需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

凡外来人员到州内学经的,必须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

第四章 佛教活动场所和佛教财产

第二十二条 设立寺院,应当由拟主持寺院的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代表向所在地县佛教协会提出申请;县佛教协会经审查拟同意的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人民政府宗教事 5 务部门拟同意的,在收到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的,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设立固定佛教活动处所,应当由县佛教协会提出申请,经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分别在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寺院设立经学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设立经学院的历史传统;

(二)有设立经学院的基本需求;

(三)有明确的培养宗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四)学经场所、藏书、师资力量等。

第二十五条 寺院在城镇和异地设立诵经点,应当由民管会提出申请,寺院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报拟设立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接受设立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等相关部门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佛教寺院的搬迁、改建、扩建,应当经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佛教活动场所的合并、分立、终止或者变更原登记内容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其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协调处理位于旅游景区的佛教活动场所与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制定或者调整游览参观门票价格时,充分听取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活动场所寺管会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 在佛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等,应当事先征得该佛教活动场所寺管会和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涉及文物保护的,应当按照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佛教活动场所合法所有的集体房屋和使用的土地、草山、耕地和林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领取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草山证和林权证等权属证书;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十一条 依照传承系统继承前世**或以**名义取得的各种资产属寺院集体所有,寺管会应当登记备案,由该**传承系统管理使用,除寺管会集体研究、依规处置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权馈赠、转移或交由其他人管理、承袭。

第三十二条 佛教活动场所可以接受社会团体和公民的自愿捐赠。接受国外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应当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五章 佛教活动

第三十三条 信教公民的集体佛教活动,应当在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内按照教义教规和寺院的惯例举行。

第三十四条 跨州(县)举行超过佛教活动场所容纳规模的佛教活动,应当由主办的佛教协会、寺院在拟举行佛教活动的三十日前,报经所在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省(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经批准的佛教活动应当按照批准通知书载明的要求依佛教仪轨进行,主办的佛教协会、寺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佛教活动举办地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实施必要管理,制定应急措施,做好相关工作,保证佛教活动安全、有序。

第三十五条 佛教协会、寺院举办跨州、县的佛教活动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佛教教义教规和佛教传统习惯;

(二)确有举办的需要和能力;

(三)制定的佛教活动方案具体可行;

(四)不得向信教群众摊派举办佛教活动费用;

(五)严禁境外宗教人士在自治州内主持佛教活动。

第六章 寺院管理委员会

第三十六条 寺院设立寺管会,实行民主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寺管会人员应由宗教事务部门、佛教协会和教职人员联合推荐,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进行选举。选举结果报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寺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五至九人组成。寺管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三至五年,寺管会成员可连选连任。在特殊情况下经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可提前或延期换届。

第三十八条 寺管会成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持戒严谨,办事公道,工作责任心强;

(二)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在教职人员中表现突出,在信教公民中有较高的社会威望;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第三十九条 寺管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教职人员进行爱国爱教、政策法规和文化知识教育,加强对教职人员的管理,增强教职人员的祖国意识、法律意识、政府意识、公民意识;

(二)抵御国外境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及时报告寺院内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动向;

(三)制定实施各项管理制度,调处内部矛盾纠纷,维护寺院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开展各类佛事活动,负责寺院教务、教职人员学经修心、僧籍管理等工作;

(五)负责**转世申请、寻访、认定、坐床和经师选聘及新转世**的培养教育及管理工作;

(六)除**转世灵童和传承传统工艺者外,不得接受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为宗教教职人员;

(七)开展以寺养寺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十条 寺管会应当按照如下程序和规则处理事务:

(一)寺管会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寺院内部各项管理事务,各副主任、委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协助主任做好分管工作;

(二)寺管会研究决定寺院财产的支配、管理、使用,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每年公布一次,接受教职人员和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的监督;

(三)寺管会成员会议由寺管会主任召集,也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讨论决定事项,应当经寺管会成员过半数通过;涉及修改内部管理制度、维修重建殿堂、主要僧职推选备案、生活补助发放、集体收益分配、公益经费筹措等事项,寺管会应当召集教职人员参加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教职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四)寺管会成员离寺外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请假手续;

(五)寺管会主任、财务管理人员离任或寺院财务管理出现问题时,应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建立档案,审计和处理结果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六)寺管会应当在信教公民代表和教职人员会议上通报场所内部管理工作和教职人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及遵守教规戒律等情况。

年终向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宗教主管部门和县佛协报告全年工作。

第四十一条 寺院应当设立群众监督评议委员会,对寺院事务管理实行监督评议。其成员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佛协、寺院所在地村(牧、居)民委员会成员、信教公民和教职人员代表五至七人组成,在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选举产生,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佛教活动场所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事务和财务公开情况;

(三)教职人员的管理情况;

(四)对寺管会及其成员进行满意度测评;

(五)听取并反映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意见、建议。

第七章 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四十二条 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本辖区宗教事务主要履行以下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寺院及教职人员档案;

(二)对涉及寺院和佛教活动点设立、合并、变更、终止、重建、维修、开放以及**转世等事项依照权限逐级审查、申报、批准;

(三)对下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四)协调解决寺院内部矛盾纠纷;

(五)依法对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对寺院的捐赠财物、援建项目等进行审批、监督;

(六)支持和保障佛教协会工作,指导佛教协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第四十三条 州、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能将寺院和教职人员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围,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寺院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司法行政、宗教事务部门负责对教职人员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国情形势宣传教育,创建平安寺院;

(三)公安、文化、消防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寺院治安管理机制,明确治安综合治理内容、目标、责任,负责教职人员户籍监管、出入境管理、文物保护和消防等工作;

(四)文体广电、工商等部门应当定期对寺院广播电视、印刷品、音像制品等出版物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服务;

(五)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应当对寺院的建筑规划、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审批;

(六)民政、卫生、扶贫、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负责佛教教职人员社会救助、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

(七)政府各部门应当对寺院的自养活动予以支持、服务和管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佛教事务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犯佛教协会、寺院、教职人员以及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由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四条之规定,影响团结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之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佛教协会未按规定办理教职人员备案、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登记机关责令该佛教协会撤换直接负责人员。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取得教职人员资格证书或者被取消教职人员资格的人员主持佛教活动的;

(二)未经备案教职人员擅自主持或者从事跨区域佛教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在佛教活动场所外讲经说法、举行佛事活动的;

(四)擅自举办跨地区大型佛教活动的;

(五)佛教活动场所为非法敛财等违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

(六)寺院和教职人员接受国外境外组织个人的宗教津贴、传教经费的。

违反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登记机关还可以责令该佛教协会、寺院撤换直接责任人员。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哄抢、私分、挪用、损毁佛教财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退还;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伤害宗教感情,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信息网络中刊载传播危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内容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县佛教协会取消其教职人员身份,收回其《**证书》或《佛教教职人员证》,所在寺院民管会取消其 12 僧(尼)籍,向原备案的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备案,由取消教职人员资格的佛教协会向社会公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组织、策划、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的;

(二)袒护、纵容、支持其他教职人员违法行为的;

(三)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不遵守寺院规章制度,擅自离寺半年以上的;

(五)擅自组织灵童寻访、**坐床等活动的;

(六)擅自组织或主持大型宗教活动的;

(七)擅自跨州、跨省(区)学经、修行、从事宗教活动的;

(八)非法出境或组织他人非法偷越国(边)界的;

(九)其他违法行为的。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海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海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藏传佛教寺院(以下简称寺院)、藏传佛教教职人员(以下简称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藏传佛教(以下简称佛教)事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宗教事务局《藏传佛教**转世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佛教事务由自治州、县佛教协会、寺院依法自主办理,不受国外境外势力的支配。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第三条

自治州、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佛教事务行使行政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四条

佛教协会、寺院、教职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第五条

佛教事务不得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制度的实施。寺院、教职人员不得恢复或者变相恢复已废除的封建宗教特权。

政府管理

第六条

寺院、教职人员作为社会基层单位和公民,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履行以下职责:

(一)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寺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社会发展规划。

(二)公安、文化和新闻出版、消防等部门应当建立寺院治安管理机制,负责教职人员的户籍和出入境管理,指导寺院做好文物保护和消防工作。

(三)文化和新闻出版、广电、工商等部门应当定期对寺院广播电视,印刷品、音像制品等出版物进行监督检查。

(四)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应当对寺院用地及佛教建筑规划进行审批,规范寺院土地的使用登记和建档工作。

(五)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负责教职人员的医疗、救济、养老等保障工作。

(六)工商、旅游、卫生等部门应当对寺院房屋出租、兴办旅游、商铺、印刷、诊所等经营活动予以支持和管理。

(七)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佛教寺院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第七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会同司法等部门对教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

(二)对寺院设立、合并、变更、终止、重建、维修、开放、**转世灵童寻访、聘用经师等事项依照权限逐级审查、申报。

(三)对修建佛教建筑物进行监督。

(四)对下级人民政府佛教事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五)支持和保障佛教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佛教协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六)组织、指导**转世,对**进行培养、教育、管理。

(七)协调解决寺院内部矛盾纠纷。

(八)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寺院的捐赠财物、捐建项目进行监督。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本区域内佛教事务的管理工作。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佛教事务的管理工作。权利义务

第十条

佛教协会的权利:

(一)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管理内部事务;

(二)认定教职人员资格;

(三)负责**的学经修法、教育和管理,规范**的社会行为;

(四)负责指导寺院的教务工作和其他佛事活动;

(五)指导寺院民管会成员人选的推荐、选举工作;

(六)协调处理寺院及教职人员中发生的矛盾纠纷;

(七)组织佛学培训,开展佛经答辩、佛学论坛等活动;

(八)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

(九)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非盈利性经济实体;

(十)编印佛教内部出版物。第十一条 佛教协会的义务:

(一)学习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教职人员爱国爱教、持戒守法。

(二)组织对佛教教义教规进行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研究和阐释。

(三)维护宗教之间、教职人员之间和信教公民之间的团结和睦。

(四)接受宗教、民政、公安、卫生、文化和新闻出版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五)向相关部门反映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建议。

(六)办理编印内部出版物的报批手续。

(七)开展佛教文化学术研究,协助寺院保护佛教文物古迹。

民主管理 第十二条

寺院设立民管会。民管会由教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管会实行集体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第十三条

民管会的选举在县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指导下组织实施。民管会人选应当经教职人员会议民主推荐,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进行选举。选举结果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

民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三至七人组成,根据寺院规模可以下设佛事组、学习组、僧籍组、财物组、安保组等若干小组。

民管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民管会成员可连选连任。特殊情况下征得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可提前或者延期换届。

民管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与寺院**、赤哇、堪布、格贵等主要僧职可交叉任职。第十五条

民管会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持戒严谨,办事公道;

(二)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在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中有较高威望;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第十六条

民管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教职人员进行爱国爱教、政策法规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教职人员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

(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及时报告寺院内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动向。

(三)制定、实施各项管理制度,调处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秩序,防止发生各类事件。

(四)负责赤哇、堪布、格贵等主要僧职的推荐、选聘、任用和报送备案工作。

(五)组织开展各类佛事活动,负责寺院教务、僧籍管理工作。

(六)除**转世灵童和传承传统工艺的外,不得接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为教职人员。

(七)负责**转世申请、寻访、坐床、经师选聘及转世**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八)兴办社会公益和自养经济实体。第十七条

民管会应当按照如下规定处理事务:

(一)民管会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寺内各项管理事务;副主任、委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协助主任做好分管事务。

(二)民管会研究决定寺院财产的支配、管理、使用。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每年公布一次,接受教职人员和监委会的监督。

(三)民管会主任根据需要召集民管会会议,也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所作决定应当经民管会成员过半数通过。

(四)民管会成员离寺外出应当按照相关制度履行请假手续。

(五)涉及修改内部规章制度、维修重建殿堂、主要僧职推选备案、生活补贴发放、集体收益分配、公益经费筹措等事项,民管会应当召开由寺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教职人员参加的会议征求意见;讨论决定事项,应当由参会教职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六)民管会应当在信教公民代表和教职人员会议上,向监委会和信教公民通报寺院管理工作和教职人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及遵守教规戒律等情况。

监督评议

第十八条

寺院设立监委会。监委会是寺院所在地公民民主监督评议寺院佛教事务管理的群众组织,对寺院事务管理实行监督评议。第十九条

监委会成员由寺院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成员、信教公民代表组成。监委会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选举产生。根据寺院规模,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三至七人组成。监委会每届任期五年,根据需要可提前或者延期换届。第二十条 监委会的权利:

(一)监督寺院事务管理,听取教职人员、信教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二)监督民管会履行职责和教职人员遵纪守法等情况;

(三)参与寺院重大问题的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对民管会及其成员进行评议,并根据评议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第二十一条 监委会的义务:

(一)学习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提高监督评议能力。

(二)支持民管会履行职责,引导信教公民和教职人员支持民管会的工作;

(三)履行监督评议职责,定期向信教公民、教职人员通报监督评议工作情况,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

(四)维护信教公民和教职人员对寺院事务进行建议、反映和举报的权利。

寺院佛事

第二十二条

寺院的设立、迁建、扩建、维修应当报经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按照管理权限,办理审批手续。第二十三条

寺院可以接受社会组织、信教公民的捐赠和布施,不得强迫或者摊派。经相关部门批准可以开设医疗门诊、印经院、佛教用品销售部,经销佛教艺术品、书刊、音像制品等。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寺院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等,应当事先征得寺院民管会和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第二十四条 跨县举办佛事活动,应当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跨乡(镇)举办佛事活动,应当由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的地点范围内进行。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举办地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制定措施,保障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教职人员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教职人员,是指从事佛教活动的**(智格)、扎哇、觉姆、俄华。第二十六条

接收教职人员应当办理如下手续:

(一)本人自愿向民管会申请,同时提交有效的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

(二)民管会审核同意后经县佛教协会审查认定,并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

(三)依照教义、教规办理入寺手续。第二十七条

县佛教协会认定的教职人员,应当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由县佛教协会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

备案部门自收到佛教协会提交的备案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完成备案程序。

《宗教教职人员证》每三年审核一次,到期未经审核的证书无效。取消教职人员身份的,由原认定的佛教协会收回证书,备案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未经认定、备案或者已被取消教职人员身份的,未持《宗教教职人员证》或者证书到期未经审核的,不得以教职人员身份从事佛事活动。第二十八条 教职人员的权利:

(一)依照教义教规从事佛事和教务活动。

(二)参与寺院的民主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

(三)接受信教公民的布施。

(四)从事佛教经典资料的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

(五)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有关社会保障待遇。第二十九条 教职人员的义务:

(一)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义务,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从事佛事活动。

(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分裂和破坏活动,制止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公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维护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之间、不同宗教和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的团结和睦。

(四)参加佛教协会、民管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社会公益活动。注重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五)遵守寺院的规章制度和教义教规。

(六)**(智格)、赤哇、堪布、格贵及其他教职人员应当接受民管会的管理。第三十条

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佛教协会取消教职人员身份,所在寺院民管会取消其僧籍,报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并由佛教协会向社会公布:

(一)违反法律、法规,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不遵守法律法规,受治安处罚两次以上的;

(三)擅自组织或者主持佛事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民管会成员纵容、袒护教职人员违法行为的;

(五)不遵守寺院规章制度,擅自离寺六个月以上的;

(六)自愿还俗的;

(七)非法出境的。第三十一条 **传承继位应当有转世系统,一世一转,不得多转,不受境外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未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擅自寻访认定**转世灵童。

**的寻访、认定、坐床在自治州佛教协会的指导下,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办理。第三十二条

佛教协会、民管会在自治州外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并征得寻访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自治州外的任何组织到自治州内寻访**转世灵童,应当经省、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由自治州佛教协会协助寻访。第三十三条

转世**继位后,由民管会选聘爱国爱教、学修兼优的教职人员担任经师,并制定培养计划,经自治州佛教协会审查,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三十四条

**应当住寺,离寺应当遵守请销假制度;应当支持、协助民管会管理寺院事务。**兼任其他寺院僧职的,须经任职寺院民管会聘任,按管辖范围征得自治州或者县佛教协会同意,并报相应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三十五条

**亲属不得干预囊钦财产、文物的管理和使用,不得在寺院建房居住。第三十六条

**到自治州外从事佛事活动,应当经自治州佛教协会同意,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寺院邀请自治州外**来自治州内从事佛事活动,应当征得自治州佛教协会同意,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第三十七条

外来教职人员到自治州内学经应当办理如下手续:

(一)本人应当持所在寺院民管会证明和教职人员证书。

(二)寺院民管会提出接收意见,经县佛教协会审查同意,报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三)学经三个月以上的,在学经寺院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暂住证。第三十八条

寺院教职人员的户籍,由该寺院所在地公安机关统一登记管理。

教职人员受邀在自治州内寺院担任经师三个月以上的,应当办理暂住手续。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和佛教协会工作人员在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条

利用佛教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制度的实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四十一条

干扰佛教协会、寺院、教职人员从事正常教务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四十二条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信息网络中刊载传播危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内容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三条

策划、组织、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

焚烧、毁损、玷污、践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五条

寺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等群体性事件的,由自治州、县、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处置。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海北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2710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05-31 【生效日期】199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海北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1990年4月20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95年5月31日青海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自治州矿业的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本州境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州境内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

第四条 第四条 在本州境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取得采矿权。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不得用作抵押。

第五条 第五条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第六条 第六条 开采矿产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受罚,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七条 第七条 州、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州、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第八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支持、协助国家和省在本州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保障国有矿山企业的巩固和发展;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矿山企业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私营矿山企业、个体依法采矿。

第九条 第九条 在本州境内开发矿产资源或进行矿山建设,应当照顾自治州的利益,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自治州根据法律规定和统一规划,可以优先合理开发利用本州境内的矿产资源。

第十条 第十条 自治州鼓励州外、省外、国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来州合作、合资或独资兴办矿山企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集体矿山企业可以依法开采国家和省允许开采的大、中型矿山的矿床及矿点,国有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划出的边缘零星矿产和矿山闭坑后的残留矿体,黄金、矿泉水、宝石、玉石、水晶等重要矿种的小型矿床,以及国家和省规划可以由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

私营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范围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个体采矿者可以采挖零星分散的小矿体、矿点和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开采矿产资源,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审查批准的地质矿产资源和开采设计方案;

(二)有明确的矿区地域界限和空间开采范围,符合建设规划和布局要求;

(三)具有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经济技术条件;

(四)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五)与毗邻矿山企业没有矿界争议,不影响相邻矿山企业的正常开采和安全生产;

(六)个体采矿须有户籍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的证明。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国有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申请、审批、采矿登记手续。

乡镇集体(含私营)开办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向资源所在地的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下列规定报批,领取采矿许可证:

(一)乡镇集体矿山企业申请开采黄金、矿泉水、宝石、玉石、水晶等重要矿种,须报经省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核发采矿许可证。

(二)乡镇集体矿山企业申请开采国家和省允许开采的大、中型矿山的矿床及矿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划,经州人民政府批准,由州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核发采矿许可证,并报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三)乡镇集体矿山企业申请开采国有矿山企业边缘零星矿产和矿山闭坑后的残留矿体,须经国有矿山企业同意,并签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矿山安全协议,报该国有矿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由州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核发采矿许可证,并报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四)乡镇集体矿山企业申请开采国家和省规划允许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经州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或州人民政府授权的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核发采矿许可证,并报上一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五)个体申请开采零星分散的小矿体或者矿点,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由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核发采矿许可证。

(六)个人采挖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按村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开采。

(七)群众集体采挖零星分散砂金资源的具体审批管理办法,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的一个月内,凭采矿许可证和有关资料,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筹建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矿山企业或者个体采矿需要变更矿区范围、采矿地点的,必须重新办理审批手续;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需继续开采的,应办理延续手续。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六个月内无正当理由不进行建设或采矿的单位和个人,原批准机关有权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筹建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开采矿产资源,应提高采矿技术水平和选矿工艺,发挥资源效益,使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要求。对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和尾矿,应当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损失破坏。

禁止乱挖滥采、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大弃小。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必须严格在批准划定的矿界范围内和采矿地点开采。禁止越界进入采矿权属尚未明确的矿区采矿。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违章作业,防止环境污染。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林地、草场和公路、桥梁、水利等其他设施。需占用土地、林地、草场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开采矿产资源时,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及文物古迹,应当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的矿产品销售,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采挖、选取的金银产品,应就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受人民银行委托的专业银行;

(二)除国家规定统一收购的矿产品外,采矿者可自行销售。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保护采矿者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侵占采矿者的矿产品和其它财产。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州、县人民政府对在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群众找矿报矿。所报矿种经核查后,确系当地没有发现过的矿产资源,并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根据不同矿种和品位,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情况,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的,处以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二)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处以违法所得30%以下的罚款;

(三)买卖、出租采矿权的,对卖方、出租方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四)非法用采矿权作抵押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规定收购和销售国家规定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本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州、县人民政府决定;第(五)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藏传佛教考察报告

    藏传佛教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标及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7月份组织了15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活动,藏传佛教方向的学生计划考察4座藏传佛教寺庙,一座清真......

    藏传佛教[5篇材料]

    1.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

    教案 藏传佛教

    微 格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方面应当就通过本节课能够对现当今及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几大主要教派有大概的了解,并能够对以后各位同学进藏旅游普及一些基础知识。......

    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2014年1月13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通过 2014年5月29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藏传佛教法器漫谈

    藏传佛教法器漫谈 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侣们举行佛事活动和佛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而威严。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佛教法器,同时也加进了具有自己特......

    藏传佛教寺庙(五篇材料)

    藏传佛教寺庙(5) 藏传佛教寺庙(5)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 藏族人信奉原始宗教(笨教)。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大乘佛教)和印度、尼泊尔(密教)传入的。佛教传入西藏后,和苯教......

    海北藏族自治州银行业协会挂牌成立

    海北藏族自治州银行业协会挂牌成立 2010年4月22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银行业协会在农业银行海北分行正式挂牌,海北州委常委、副州长周正、州政府副秘书长柳万青、人行海北中心支行......

    藏传佛教四大法王简介(范文)

    藏传佛教四大法王简介 “法王”的藏语为“曲吉杰布”,通常有四种解释:一是尊称拥护佛教的藏王(如吐蕃赞普);二是特指幽冥执掌阎罗王;三是历史上一些藏传佛教高僧被封建帝王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