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

时间:2019-05-14 08: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

第一篇: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

摘要:目前,我国公租房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最近上海等地推出的公租房项目,其租金并不低于市场租金的情况,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对此,笔者认为,应对中国公租房给予耐心,其租金优势将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显现;更重要的是,公租房的发展,将有助于理顺住房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将由此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公共住房;公租房;住房政策;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3.3

当前,保障房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按照国家的规划,“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似乎意味着公共租赁住房在我国公共住房体系的发展战略中开始占据中心地位。

所谓“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其住房并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担者承受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出售,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等。

一、住房领域亟待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如果说20年前,在中国改革发展处于生死攸关之际,邓小平一举破除的是“姓社姓资”争论对中国发展之路何去何从的困扰,让中国改革发展从纠缠意识形态的困局中破茧而出,那么当市场经济已经被确立为经济基本体制的今天,我国社会经济领域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中,最关键的或许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然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只能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化冰。那么,具体而言,在社会经济哪个领域可以率先出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融合、并为其他领域做出示范?

在笔者看来,住房领域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关键突破口,并为其他领域做出示范。而突破方式就是重塑政府与市场在住房供应方面的责任划分,构造一个全新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

之所以如此强调住房领域改革的重要性,是因为当前住房成为社会民生事业中最为聚焦的焦点问题,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国民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住房关系到所有人;同时,也是因为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为复杂、边界最为模糊,曾经有一段时间住房部门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但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关注度和干预力度都高于任何一个其他社会经济领域。而且,在历史上住房制度改革就曾经撬动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从国际上看,“社会市场模式”的代表德国和北欧,其住房领域也曾被认为是政府与市场融合最获成功的地方。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福利公房制度,虽然其产生初衷是作为低生产能力下计划经济“低工资、高积累”生产模式的配套制度,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但一旦住房被公认为是福利品,就有相当的制度调整刚性,也就由此对经济发展、金融深化等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1978-1998年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改革,绝不仅仅是“财政丢包袱”,更是我国1978年后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事业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

而1998-2007年期间,政府在住房供应领域的 “超脱”,其后果是带来了房价的持续狂飙和房地产市场几近畸形的极度繁荣,导致社会民怨鼎沸,同时也带来城市化后续乏力、经济转型受阻以及快速积累的金融系统风险。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住房部门的发展不仅是一国和地区的城市化、信贷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性结构的产物,其自身对城市化、信贷膨胀、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发展具有强烈的正反馈作用。

各界人士在指责住房市场各种乱象之余,纷纷认为这些乱象代表着“市场失灵”,背后的根源是政府缺位。于是,有了2007年的国务院24号文,也有了“十二五”规划的3600万套保障房。更具体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保障房覆盖城市居民20%的人口。政府角色在住房领域的回归,无论速度还是力度都超过所有人的预期。然而,在笔者看来,住房领域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远还没有理顺。

二、中国 “保障房”应该正名为“公共住房”

到底什么是“保障房”,至今没有清晰的定论。在中国官方文件和媒体中都默认“保障房”是那些由提供和分配上由政府主导、目标是解决特定人群——一般认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特殊住房。更重要的是,保障房的概念其实是以预期目标来定义过程。但问题是,公共工程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统一,甚至偏离很大。即使目标本身,谁是保障房的供应对象、以何形式保障(租赁还是产权)、保障房什么(基本住房消费权还是资产增值权)、要保障到何种程度,这些基本问题一直是模糊的。

如果仔细分析,当前各类带有保障房名号的非市场住房中,只有廉租房真正在起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达到名称与实际效果的统一,但这类住房的数量却十分有限。

可以说,“保障房”一词只是字面上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目标(而且还只是一部分目标),虽然具有政治宣传作用,但既不反映这类住房在现实运作中的本质特征,也不体现其真正内涵和实际效果。如李克强副总理对保障房的多次论述中都强调到,民生保障只是保障房的一个子目标,保障房还有促进城市化、收入再分配、增加投资、带动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多重目标和功效。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也强调,保障房不仅仅是民生,更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的角度来看待。

其实,目前国内所说的保障房与市场住房最大的区别在于是由政府分配还是市场分配。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才是政府和市场的最大区别;资源分配机制的内在机理,正是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据。完全相信个体理性和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可以自动带来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就会排斥政府干预的需要;认为基于个体的自由竞价机制不足以维护社会整体福利,必须要有市场之外补充性的资源分配机制,或至少为市场上失意者找到最后的避难所,并且预防市场周期性崩塌的破坏性,那就需要政府或公共组织的干预。

住房供应结构理论(shp,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认为,住房的提供形式并不重要,归谁所有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住房的权利与义务是如何被规定,这种规定的权力归谁所有。每一种住房供应模式都对应具体的权力架构,核心架构就是分配的权力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分享。

如果从分配权力的视角来定义,目前我国现有的保障房应该用“公共住房”一词更为妥当,强调这类住房的最大本质特征是由政府-公共机构来代替市场进行分配。这样,棚户区改造房/动迁房、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价房,都能纳入这个范畴并且达到名词与内涵的统一。中国的“保障房”,一直与国际住房文献中耳熟能详的“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的内涵与外延都一致。国际上“公共住房”典型代表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共住房、英国的市政公房(council housing)、法国的hlm住房、新西兰的公房(state housing)、新加坡的组屋和香港的公屋等。这类住房的共同特点是:建成的房屋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分配,以示与自由竞价、价高者得之的市场分配机制相对立。在公共住房这个范畴外,国外还盛行“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的概念。所谓“社会住房”,是房屋所有者是既非政府、又非逐利性组织或个人的非营利性组织,如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住房协会或住房公司(英国、荷兰、德国、瑞典是这方面代表)、教会、慈善机构乃至保险公司等,它们存在的价值也是对其所有房屋执行不同市场竞价的另一套分配机制。广义上的公共住房包括社会住房,狭义上的公共住房仅指政府-公权机构主导分配的住房。也就是说,公共住房的“公共性”应该是特指公共权力对住房资源的掌控和分配,理解为“公共开放性”或“公共福利性/公益性”都不够体现最重要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提出,在公租房上,并没有体现公权力对住房分配有什么区别于市场的特殊规则,上海和重庆等地的公租房几乎就没有什么实质的准入门槛。公租房似乎更多的表现在公共开放性或公益性。但公租房恰恰说明:首先,公共住房的规则,取决于公共机构对住房资源分配的政治意图,而非经济利益左右;其次,公共住房可以实现公权分配、公共服务与公益性的有机统一。

三、新时期公共住房不能重蹈福利公房的覆辙

中国当前大规模推行的“公租房”和1998年市场化房改之前的福利公房,都是标准的公共住房。很多人由此担心,相对于资金回笼快、不会让政府和财政背上长远包袱的出售型保障房而言,长期租赁的公租房,会不会重蹈当年福利公房的悲剧。

笔者认为,这首先需要我们认识清楚旧式福利公房不可维系、必须改革的真正根源何在。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经验上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住房是政府或公共组织还是市场来提供,并没有效率高下之分。尤其是在一国或地区达成社会共识,把住房的民生属性置于其经济属性之上、并有条件有能力放弃住房的经济杠杆作用的时候,更是如此。举例来说,像新加坡实施组屋制度,80%住房由政府提供,同样获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我国旧式福利公房不是在于政府出面提供住房错了,之所以维持不下去、不得不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经济上不可持续。福利公房租金接近为零,完全不能补偿简单再生产。这既给财政,也给所有纳税人或企业带来严重负担,并且还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行为。

其次,覆盖面过大。福利公房将所有政府、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职工都纳入进去,既让社会包袱沉重,也扼杀了市场成长空间。而只有市场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最后,非开放性。基于单位的福利公房体制下,个体劳动力对单位形成了人身依附,严重妨碍了劳动力的市场化,也窒息了城市化,而后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期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公租房,只要坚持成本补偿原则、与市场匹配的适度发展原则和公共开放原则,是可以避免重蹈福利公房的悲剧,实现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警惕“公共住房的悲剧”

在国际文献中常提到“公共住房的悲剧”,这也应引起我国的关注。

具体来说,在很多国家媒体中,公共租赁住房及社区经常以负面形象而非正面事物出现。这主要是指,由于多数国家,尤其英美式自由主义经济体中,把公共住房看作市场淘汰者的最后避难所,公共租赁住房体系是一道防止主流社会因弱势人群躁动而动荡的安全网。在这个理念下,公共租赁住房居住者都是所谓社会的边缘化人群。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只有全部住房存量的2%~5%,即便是英美式经济体系中公共住房历史最悠久、最为发达的英国也只有14%。这些国家都对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十分严格的准入制度,基本上只有最低收入家庭才能进入。虽然一般这些公租房租金十分低廉,确实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但代价是低收入边缘化人群的集中聚居,形成了严重的贫民窟现象,进而因为与其他收入人群产生居住割裂、大规模边缘化效应,产生自我循环的“贫困陷阱”,造成持续的、难以根除的严重社会问题。

不少住房学者认为,正是英美自由主义政府刻意在租赁部门制造二元制结构,将公共租赁房与私人租赁市场割裂,才造成这样的“公共住房悲剧”。而德国和北欧的实践则证明,公共租赁房部门可以和私人租赁市场协调发展,形成融合的一元化租赁体系。做到这点的关键是,德国和北欧把公共租赁房/社会租赁房敞开大门,不局限任何特定群体去租赁。

做到这一点,固然要有阶层收入相对平均为前提,但英美的经验显示,住房政策本身对收入分化有反作用。德国和北欧的经验恰恰说明,良好的公共住房部门可以起到缓和收入分化、促进阶层融合的作用。

五、成熟化与公租房的成本竞争优势

进一步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德国和北欧公共租赁房成功的一个奥秘所在,就是在非营利性的运作原则下,成本型租赁房可以逐步确立对私人租赁房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降低社会平均租金的作用,让大多数人都可以较低负担享受良好的住房居住条件。

再具体而言,公共福利优先的公租房,即使起点时候的成本与私人租房相差无几,但随着时间推移,租金优势将越发体现出来。因为在保本非营利原则下,公租房只要租金能够抵消资本的利息成本与运营成本就可以满足,而公租房的资金实际成本将随着时间而不断下降,这预示公租房租金即使起点很高,但租金长期看将不断下滑。这个机制被称为“成熟化”。

所谓“成熟化”,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新建住房的负债-贷款成本越来越低,尤其相对新建房的建设负债成本越来越小。成熟化指标是已有住宅存量的平均负债与新建住宅的负债之比,或者摊到老房子与新房子每平方米的负债/成本之比。然而私人租房租金定价出于营利性要求,贯彻的是机会成本原则,哪怕资本的利息成本降为零,仍然以新建住房的市场租金为参照坐标。

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起到一个规则制定者和保护者的作用,政府的干预没有对市场机制起到破坏或颠覆影响,服从经济规律的要求;运作组织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满足于成本的合理补偿;私人及市场也服从于公共福利至上的法则,愿意协调配合,不组成游说集团通过改变政策规则来增加自身的 “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对中国公租房要有耐心。比如,上海首批推出的两个公租房项目,租金都不菲,每月每平方米租金达到45元左右,价格都不低于周边的市场租金。

社会上对此有不少非议。然而,笔者强调,要给公租房时间。就笔者了解,上海首批两个公租房投资成本都很高,达到每平方米9700元。但随着时间推移,公租房的优势会逐步凸显出来,因为逐利原则驱动的私人租房会按照机会成本定租金,但非营利性的公租房则按照成本原则定租。因此,大力发展公租房在长期内一定能起到稳定市场租金的作用。

但这里的前提是公租房整体上应该长期坚持运营,至少20或25年才能充分发挥非营利性公租房的成本优势,过早地先租后售一部分公租房可能破坏这种成本优势。

六、成熟化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

“成熟化”的另一政策含义是,随着 “成熟化”进程,公租房租金下调空间会越来越大,这样政府不仅可以将租金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还可将部分盈余用作对投资公积金的民众的奖励。这将会吸引人们将公积金投资到公租房的建设中去,减少公积金的支取外流,形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提高公积金中心的自有资金稳定性,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住宅储蓄制度。德国住宅储蓄制度是一种封闭运转的融资系统,独立于德国资本市场,其存贷款利率也不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等利率变动因素影响。因此,居民还贷额固定、明确,对居民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把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德国的住宅储蓄制度对比来看,德国的突出措施就是对进行储蓄的住户进行储蓄奖励。目前我国公积金征缴范围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中高收入者,而一些低收入者,由于收入较低,参加公积金远远不能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而且也没有很好的投资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公积金的征缴中。因此,我国可以在这方面学习德国的储蓄奖励制度,对参加公积金的住户进行奖励。当然奖励措施应该以保护低收入者为主,可以考虑对不同的收入者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收入越低,奖励额度越高,以此提高中下收入者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性。总的说来,就是将强制储蓄和有奖储蓄相结合,努力扩大公积金的征缴范围,真正保障中下收入者的利益。

注释:

① 李克强,2011.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求是》,2011年4月16日。

第二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产生在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竞争优势理论成熟于迈克尔·波特,其初始研究集中在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上。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后,学术界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争论比较多。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提出竞争优势是与比较优势相对立的概念。但也有学者把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对比,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相互补充、并不矛盾,提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把企业当作研究基点,企业环境理论可以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异同点进行解释。如果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会发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应,两种理论可以在同一视野内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竞争优势的约束性条件。在通常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之中,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如果二者具有一致性,则符合比较优势;反之,则是比较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企业经营决策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中资源禀赋的行为。

通过研究成本领先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可见:这种低层次竞争优势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比较优势。所谓资源优势(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规模经济)基本上与扩大化的“资源禀赋”概念相契合。

在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问题上,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认为一个有利于对企业进行 持续投资和企业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环境包含四种要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 1 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质量、需求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方面。这四种要素大部分都是描述的企业所处产业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外部环境对于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生也是具有约束性的。

2、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补充。

有学者指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钻石体系”中四个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使经济活动产生经济剩余,只有产生经济剩余才会产生投资,而投资却是创造竞争优势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才能 产生良性的市场竞争从而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才能真正依靠市场产生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但是用 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单个企业行为存在一个基本局限:要素结构和价格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属性,而不是对个别企业来说具有排他性的属性;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确实会降低企业的成 功机会,但即便企业都按照比较优势决策,比如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产品,并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竞争优势概念则对此具有更为丰富的解释力和适用 度。

3、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发挥比较优势又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所以企业外部环境也是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相对比较优势而言,竞争优势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钻石体系”中第四个因素属于企 2 业内部环境的范畴,相对于前三个属 于企业外部环境范畴的因素而言,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等等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某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只构成了该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在企业外部环境中还包含着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因素,不能只关注优势的发挥而忽视限制因素的存在。(张扬)

摘自《经济日报》20051

第三篇:加强综合管理 发展竞争优势

加强综合管理 发展竞争优势

——企业综合管理考评的实践与思考

管理也是生产力。强化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创新,这是巩固制度创新成果、促进技术创新和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发展竞争优势,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的新课题。几年来,我公司结合大型化工联合企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形象工程创建和综合管理考评活动。在广大员工中积极倡导具有鲜明巨化特色的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积极发掘执行力文化的导向、凝聚、驱动作用,在推进企业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公司综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集团公司层面,主要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企业综合管理检查考评活动,示范车间的考核认定以及“十佳”文明班组的检查评比活动。综合管理考评内容涵盖各单位的经营业绩、安全环保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建设发展、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示范车间和“十佳”文明班组由各单位自主推荐,集团公司组织检查认定。建立“三级”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在分子公司层面,各单位车间、科室能够切实开展劳动和工作竞赛,一般每季检查评比一次;班组和工段之间开展劳动竞赛,一般每月评比一次;班组内部员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其结果与工作绩效考评、收入分配以及工作测评相结合。大部分单位能够做到公开、公正,使这些活动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从近几年的检查考评情况来看,各单位制度管理比较规范,少部分单位制度修订与执行有所欠缺。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保障体系健全,能够结合办单位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与活动。内部民主管理有声有色,车间、班组事务公开,广泛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5S管理、6σ管理以及管理创新等活动。总体上看,公司内部各单位争先氛围浓厚,充分体现了 巨化员工较强的团队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可贵的敬业精神,企业综合管理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由于部分单位内部产品、组织和人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内部经营处于被动局面,基础管理工作滑坡。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管理手段与方法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映;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漏洞较多,信息不对称;三是经营绩效难以提高,管理效率较低;四是员工生产与工作热情难以调动等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公司快速发展与体制机制上的矛盾,主业与辅业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矛盾。

二、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球化的问题,这给企业提供了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要在竞争中去认识和把握它,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这样才能增加紧迫感和自觉性。当前,国外跨国企业正在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和中国企业竞争力弱等特点,期望把中国企业尽快地纳入自己的产业链当中,并使自己始终保持在价值链条的高端地位。要在这一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胜出,我国企业必须学会整合国内和全球资源的能力,包括产品服务的全球定位能力、智能化的运作、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的能力和超前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实现这一点,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构建好自己的知识系统,涉及技术、管理人才、团队、机制、规则、理念等综合形成的企业支持保障系统。我们的企业无论是品种、档次、销售额还是创新能力,与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应对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优化内部结构,推进现代管理,发展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企业体制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革。随着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公司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产权多元化改制。通过改制,改善所有制结构,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和负债结构,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和社会负担问题,实现制度创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真正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运行机制。这就意味 着,企业内部管理必须与新的制度相适应,努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和管理效率。

三、推进企业综合管理的几点思考。

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综合管理,激发企业新的活力。

1、加强综合管理,首先必须领导重视。

从多年的综合管理考评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个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直接与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有的企业领导习惯于“一言堂”,“人治”风格非常突出。各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制度还不如领导一句话顶用。这种简单的管理方法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的。企业领导的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效能的发挥。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综合管理,做到管理有法,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求企业领导做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的推动者,切实构建建立制度执行和监督的管理保障体系,及时评估管理绩效,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成本、质量等专业管理方面,要努力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主动对标,并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

2、加强综合管理,要做好战略竞争准备。

企业战略竞争是指企业注重长远目标实现的竞争,它包括战略目标的长远性和期望性,战略规划的整体性和盈利性,战略措施与战略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性等。企业能否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战略竞争创新。目前,我公司许多单位习惯于传统的策略竞争与随机管理,表现出经营理念滞后,缺乏竞争经营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主业的战略竞争准备可以寻求强强联合和借力发展,要放眼世界,集聚竞争优势,抢占市场机遇。辅业单位不能继续成为主业发展的累赘,其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好历史“包袱”,做强主营业务,提高产品盈利能力,实现搞活发展。可以说,战略竞争准备要贯穿企业综合管理的始终,同时促进企业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3、加强综合管理,要力求精细管理。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否则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加强企业综合管理必须以做好各项基础管理为依托,坚持长效管理和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一种高效、节约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建立完美的流程为中心,强调不断地改善。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经历了世界大战,企业都没有垮掉,这正是精细化管理增强了企业抵御强劲风险的能力。精细管理强调数量化、精确性。精细化管理强调数量化和精确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严谨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一个管理者对成本情况、材料来源和增长趋势等方面的因素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精细管理强调各类数据的重要性、准确性,将管理数量化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比如现场管理方面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就有相当大地差距,我们许多单位在专业检查和有领导视察前,“临时突击”痕迹非常明显。这就说明我们的基础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综合管理,要努力实现长效管理、精细管理。

4、加强综合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到企业管理上,我认为就要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积极培塑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诸多资源中,人才与人力资源已上升为主要资源,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源创新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与知识资源创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已成为经济诸要素中的决定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企业中人才与智能已成为一种巨大的资本,并随着企业发展而快速增值。实施人才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要把人才、知识作为第一战略资源,放到国际大环境之中进行运作,充分运用全球高素质人才与人力资本,为企业全球化竞争与发展服务。

企业文化的功能包含有5个方面:一是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是一种凝聚功能和向心功能。二是导向功能。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三是激励功能。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四是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常常发挥着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五是纽带功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维系发展要有两种纽带:一个是产权,物质利益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这两种纽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企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塑造企业优秀独特的价值理念,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

5、加强综合管理,要注重管理创新。

目前,我公司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正处在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制后的新企业将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氟化工龙头企业。新企业要快速发展,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应该说,集团公司的所有单位和部门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要不断创新,提高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以管理创新激发企业新的发展动力。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要把握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从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市场空间变小,传输速度变快,时效要求更严,市场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顾客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新要求,必须跳出传统的产品经济和竞争思维,把服务放到比产品与价格竞争更高的位置。现代市场经济从产品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就是围绕客户建立最完美的服务与竞争新模式。我们要充分认识客户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提供高质量、完美的服务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观念更新,善于运用网络、信息、知识经营等现代化手段,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综合管理再上一个新水平。

公司办公室 王志强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第四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

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入手,通过制造业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案例分析,说明信息化在企业竞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介绍全国信息化的程度以及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力

成功案例分析

现状

途径

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再造和制度创新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二、从信息化成功案例探究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海尔信息化成功案例——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 赢得全球供应链网络

海尔公司2000年3月开始与SAP公司合作,首先进行企业自身的ERP改造,随后便着手搭建BBP采购平台。从平台的交易量来讲,海尔集团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来采购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这些订单的定制产品品种达7000多个,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余种。新的物流体系将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资金减少了67%。几年前,海尔集团采用了SAP公司为之搭建的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国内首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中心。

海尔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外部资源使供应商由原来的2336家优化至978家,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却上升了20%,建立了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有力地保障了海尔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不仅如此,更有一批国际化大公司已经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目前可以参与产品开发的供应商比例已高达32.5%,实现三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

目前通过海尔的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实现JIT采购;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实现JIT配送;生产部门按照B2B、B2C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行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

计算机网络连接新经济速度

在企业外部,海尔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架起了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目前,海尔100%的采购订单由网上下达,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3天;网上支付已达到总支付额的20%。在企业内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各种先进物流设备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还直接提升了物流过程的精细化水平,达到质量零缺陷的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搭建了海尔集团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以信息代替库存,达到零营运资本的目的。

(二)农业信息化成功案例——农信通

客户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因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手段比较落后且单一,造成农村政务信息流、产业信息流及民生信息流不畅等问题,农民无法及时、准确、便捷的获取政策法规信息、农资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种养殖科技信息及农民切身关注的法律、卫生、教育、文化及务工等信息。各类信息交互的不畅,极大的降低了涉农政府组织的执政能力及广大农民兄弟的致富能力。

移动公司解决方案

1、政务信息传达:通过短信、话音、WAP等形式,满足农民在村务管理上的信息化需求,如政策法规发布、政务公开、农情通报、劳动力信息通告等。结合农村政务实际,梳理农村政务流程,解决农村政令畅通、上传下达等问题。

2、农产品信息传递:通过短信、话音、WAP等形式,为产、供、销环节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技术资讯、沟通平台,如生产过程中的种养科技、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信息等;供应环节中的农资价格信息、农资市场、新品信息等;销售环节中的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分析等。结合农业产业特点,梳理农业生产、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中的各个流程,有效解决了产供销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问题。将产供销环节中所需的各种市场信息、参考资料,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位农民,农民们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制定生产和销售策略,从而形成对产供销环节进行积极引导。

3、民生信息传递:通过短信、话音、WAP等形式,为农民及时提供有关农村教育、农村医疗、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在内的信息。充分满足农民切身关注的法律、卫生、教育、文化、务工等民生问题,使农民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农村教育、文化生活、农村医疗、卫生防疫、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和用工信息等。

4、定制行业终端设备: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行业终端、农村信息机、普通终端(支持基于OTA的STK卡)等三类。其中:行业终端主要是指专门应用于农业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定制终端,如经过农业部认证的动物溯源系统的PDA设备、粮库温湿度控制终端、农村雨量监测终端等,主要应用于具有行业应用需求的目标对象。农村信息机主要满足农村政务管理、信息采集与发布等需求,可实现政务信息的上传下达、短信分组群发、应急广播等功能,目标客户群包括村委会、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员、涉农企业、种养运销大户等。普通终端(支持基于OTA的STK卡),通过将程序及菜单预制到STK卡中,利用OTA下载技术,方便广大用户获得自己需要的业务菜单,使用简单方便,易于农村信息化规模推广,目标对象为广大农村普通客户群。

给客户带来的好处

1、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它可以利用不受时空限制的途径,全方位、多途径、高效率地把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适应技术随时送到农村和农民手中,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生产技术与广大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农业技术转化。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信通的应用,可以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技术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增强农户和企业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

(三)信息化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 海尔在物流方面所做的探讨与成功,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已经前后安装了CAD、CAM、CIMS、PLM、ERP等体系,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的闭环体系,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其信息能力,最大限度地削减了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实现了零库存、零营运成本和与用户零间隔的目标,提升了其竞争优势。海尔集团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既注重内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又注重外部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这些信息化改革对海尔集团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企业对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本企业的竞争力,更成为一种企业价值。移动通信公司对于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做了合理的分析,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满足农业的需求,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不再制约于信息的不通畅。

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较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其表现大体如下:

(一)企业内部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企业内部自上到下尚未形成浓厚的信息化意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低下。

(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设备的薄弱

(三)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五、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增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使全球信息实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商机并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思路的效率,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并有利于企业市场的触角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起高效的联系,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动态、消费者了解市场情况,使企业能迅速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而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及时改变经营策略。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所结合形成的各种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也有利于应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提高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服务流程的流水化作业水平,及时定位产品创新方向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率。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认得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极大提高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人的思维,增强了决策的理性与科学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三)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首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成本。其次,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因此节约了库存成本。再次,通过运用信息系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同时也无形的给予对手价格上的压力,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影响巨大。参考文献:《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初探》李义强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浅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冯铁 杨柳

《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谢盼盼 《消费导刊 经济研究》 各类资源网站的相关资料

第五篇:强化竞争优势 加快创新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必须强化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紧迫就紧迫在“世界级”的竞争考验已经来到我们面前。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种竞争已上升到了“世界级”水平,不仅是竞争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更是竞争质的飞跃。面对这种竞争,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能力,是个紧迫问题,但更紧迫的是我们的竞争观念、竞争机制、竞争手段不如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必须借助将加入WTO给自己的思想观念“击一猛掌”,提高迎战“世界级”竞争考验的决策水平、组织能力。

紧迫就紧迫在竞争的巨大威力将加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经济是强磁力经济,哪个地方是强者,各种要素就会向哪个地方集聚。如今资源优势外流的危机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人才政策,吸引走了我们一些科研专家、技术骨干。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要素跟着竞争优势走。我们切不可小视。

紧迫就紧迫在我们还要大大增强投身竞争的主动性。镇江不乏市场竞争的骄子,但是,至今还有少数人一味抱着行政性、指令性的办法不放,不善于通过竞争去推动工作;有的人口头上讲竞争,要求别人去竞争,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则回避竞争,不愿竞争,甚至限制竞争、阻碍竞争;还有一些人,缺乏自信,害怕竞争,担心被竞争所淘汰,留恋大锅饭,小富即安,小胜即满,得过且过。我们面对竞争的挑战,唯有自觉融入竞争的大潮,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提高,才是根本的办法,除此别无选择。

二、突出重点,加快建立推进竞争的有效机制

作为一个区域发展决策主体的政府,就是要促进竞争机制的建立,让一切有竞争能力和竞争愿望的人去创立自己的事业;建立和维护竞争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摒弃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潜能发挥的评价标准和落后习俗,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氛围,焕发人的聪明才智,在竞争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根据当前的实际,要突出建立四个方面的机制:

(一)加快建立明晰多元的产权机制。产权制度是最能够有效刺激人的理性,焕发竞争热情,促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制度形态之一。一是要着力强化产权的人格化。当前,产权能明晰到自然人的要切实明晰到自然人。对众多实物形态的公有资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公有资产,要进一步加大拍卖出售转让的力度。一些服务性、中介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淡化官办色彩,明晰公有资产,推进产权改革,把经营权或产权落实到法人或自然人,实施企业化管理。抓紧健全和完善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通过国有资产控股经营公司等形式,行使公有资产管理营运职能,确保出资人到位。二是要着力推进股权的多元化。要通过公有资本的股份化改造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公有独资公司,要推进不同的法人和自然人参股,形成多家持股的有限公司。对我市具有一定实力、竞争力强的企业,既可以跨行业参股、联合、兼并,也可以通过接管本行业中小企业吸收多方资本,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要重视厂房、设备、技术等资产股份化改造,也要重视学校、医院和经营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股份化改造。三是要着力促使中小企业民营化。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转让出售,一步转民;对非公有制企业资本积累不多,难以一次买断或全部转让的,可先租、后股、再售,逐步转民;对国合商业企业以及公用设施等公有资产,可通过租赁、承包管理,公有民营;对众多中小企业以及部分诊所、场馆和某些非义务教育的学校等,可以通过全额或部分买断,实行民有民营或公民合营。

(二)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推进竞争,必须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步伐。一是大力推进企业资产的市场配置。要让存量资产在竞争中向“产业链”集中,使关联中小企业围绕“链头”、“链核”企业,在竞争中认同,在竞争中融合,组合起来,结抱成团。要让存量资产向竞争中的强者、胜者聚集,向具有竞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向机制灵活的私营企业集中,鼓励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并购国有企业。二是大力推进城市资产的市场配置。办好城市建投资公司,发挥筹资融资、开发增值功能,不断发展壮大。剥离城市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采取能卖的卖、能租的租、能承包经营的承包经营等办法,促使城市资产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城市建管中的一些事业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植和发展城市资产的经营主体,改变官办官养格局。园林建设、道路管护、垃圾装运、道路清扫、文体场馆、水利设施建管等等,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引入竞争机制,国有、集体、个人都可以进入,可以公平竞争。三是大力推进国土资产的市场配置。要制定和完善国土资源竞争性交易规则,在竞争中实现国土资产收入的最大化、稳定化。积极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公平竞标、有偿出让。实行不饱和供地,定量上市,竞价拍卖。

(三)加快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一要切实形成激励竞争的分配机制。坚持按市场规律配置人才要素,实行按质论价,动态操作。进门看学历,入门比业绩,分配与业绩、贡献挂钩。要真正视人才为生产要素,使其同其他资本一样,进入产权设置,参与资本分配。要加大按知识、按竞争能力分配的比重,对在关键竞争性岗位上的技术骨干、项目带头人,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对带技术入股的科技人才可以按技术专利的份额占股。竞争激励要与淘汰制同行,真正把劣汰的威胁和压力转化为优胜的动力。二要切实建立竞争上岗的机制。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竞争上岗的覆盖面。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机构改革,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改革中,都要重视推行竞争上岗,力求取得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要切实形成动态管理的机制。建立功能完备的人才市场,形成各类人才流动的中枢和通道,让各类人才在企业家市场、行政管理人才市场、工程技术人才市场、软件开发人才市场上,通过竞争双向选择,通过竞争各得其所。完善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进一步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审批制为登记制。跨单位、跨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简化审批层次。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学科带头人的使用和生活待遇也要进行动态管理,形成梯形结构。

(四)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一是招投标制。认真贯彻落实《招标投标法》和国务院实施细则,继续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和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房地产、道路、桥梁、园林绿化、交通及公用设施、装饰装修工程等都要实行招投标。要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努力实现财政资金的经济、有效使用。要大力推行规划设计、资源分配、项目开发、车辆运行权等招投标和拍卖制。二是公示制。公示内容要规范化,公示方式要多样化,公示措施要扎实有效,形成制度。特别是要在涉及竞争者切身利益的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劳动人事、对外经济等部门大力推行公示制。三是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重点单位、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统一协调,切实有效。

三、营造环境,抢占竞争制高点

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推进竞争作为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把促进竞争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凡是能通过推进竞争解决的问题,尽量少用行政办法。想问题办事情,推进竞争要放在重要位置,让竞争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有竞争的意识,要敢于瞄准全国有影响、省内有位置、市内争第一的目标,争优创先,形成“人人竞上游、事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

要努力规范竞争行为。政府作为竞争行为的组织者,要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完善竞争法则,依法行政,建立规范的有利于竞争的行政行为。推进普法学法,努力让每个竞争主体懂法守法,依法行事。确保竞争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常进行。

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组织竞争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做鼓励竞争、促进竞争、自觉竞争的模范。要不断增强组织竞争的能力,在潜心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知识,把握发展趋势,增强法制观念和科技意识,善于按照国际间通行的惯例来组织竞争,真正学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法律办事。

下载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租房发展的全局意义与成本竞争优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新竞争优势

    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新竞争优势 耕耘金融事业33年,张建国对行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判断力。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以来,带领建设银行以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型升......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分析论文_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分析论文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跨国公司所拥有竞争优势的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并比较了低级和高级竞争优势的异同,得出了竞争优势的动态概念。说明现在的跨国公司想保持......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

    [摘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cn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作者:李永锋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1期摘要:分析封闭式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困境,阐述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革命性,从三......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提要:本文根据当代企业面临的竞 争情况,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特点, 重点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 的关系.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竞争优......

    便利店与大超市竞争的优势分析

    便利店与大超市竞争的优势分析 便利店从规模上说,它类似于传统的夫妻百货店;从业态上说,则类似于超市。而从辐射范围讲,业内对便利店的定位是8分钟生活圈,即主要面向居民小......

    关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优势对比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优势对比 姓名 杨程云专业 连锁管理 年级班级11工商企业(专)学号11130143043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可乐生产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

    公司与同行的竞争优势5篇

    公司与同行的竞争优势 1、 营销模式: 公司采用网络营销模式,客户群体都是通过网络交流接触,这样的营销模式比其它公司现场设展或者是广告投入更能降低客户所分担的公司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