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公租房制度是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尝试,是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该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关系到申请人能否公平获得住房保障机会。但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有效,尤其是确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和退出办法,仍值得探索。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从准入和退出机制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深圳公租房;准入;退出
一、公租房准入机制的分析
1.1深圳市公租房政策法规体系
深圳自1988年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社会微利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完善住房制度。2006年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市规划局联合起草《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明确了5年内深圳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思路。2007年、2008年两年的保障性住房房源中连续提供公租房。2008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0)》的通知。该印发文件提到促进住房保障由“以售为主”向“以租为主”转化。随后又出台了《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深国房〔2008〕36号)以及2010年出台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深发〔2010〕5号)。就目前来说,整个保障房住房体系还没有通过更高一级的法律形式来保证其畅通运行,大多是通过印发文件、通知等来规范。特别是在准入条件和覆盖面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1.2深圳市公租房准入条件和程序
1.2.1准入条件
第一,户籍限制。为进一步规范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深国房〔2008〕36号)和2010年1月19日通过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其中都规定了“家庭申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尽管非深户籍的困难家庭,可视其在深圳居住、缴纳社会保险和纳税情况,按年限逐步纳入公租房住房保障体系。然而关于缴纳社保和纳税达到多少就可以纳入保障体系的规定比较宽泛,很难量化,对非深户籍困难家庭申请公租房带来一定困难。
第二,收入限制。从住房保障相关规定中看到,“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线标准。”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人均gdp、cpdi已经很难完全真实反映社会财富收入分配情况。收入线标准到底该如何确定、定多少才能实现“应保尽保”政策目标,值得商榷。此外,“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线标准”的要求过于僵硬,居民年收入具有一定的浮动性,此标准很难量化。
第三,针对人群不明确。深圳市公租房旨在解决既不能享受廉租房住房政策,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经适房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即“夹心层”住房问题。然而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的廉租房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总共建成137套,公租房建成约10万套。这样就使得申请公租房的人不仅包括新就业的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夹心层”,还包括属于廉租房申请范畴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特别是深圳市把人才安居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中来,今后重点发展安居型商品住房。也就是说来深人才既可以申请公租房,又可以申请安居型商品住房,这样就使得公租房功能能力大大的减弱。
1.2.2申请和配租程序
随着相关的政策,章程不断的完善,深圳市公租房的申请、配租流程等也逐渐明确和细化。大致包括申请、三级审核、两级公示、轮候、监督审查、续租、退出等环节.申请人提出申请后,由申请人户籍所在街道办事处受理并进行调查考核,考核通过后再上报区住房保障部门,最后再上报市保障部门。三级审核制度比一、二级审核制度更细致,审查过程更加严格,结果更为公正。但是由于一、二级审核已经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和实质审核,再将审核结果报送市保障部门审批,不利于提高公租房准入的工作效率。
二、公租房的退出
2.1公租房的退出
第一,审核不通过。目前深圳市采取的是街道办、区主管部门和市主管部门三级审核制。首先街道办对申请人的书面形式材料进行审核,申请和申报材料审核通过以后报送区主管部门,区主管部门会同区民政、社会保障、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申请和申报材料以及户籍、收入、财产和住房状况等进行审查。最后审查合格后由区主管部门将审查合格的住房保障申请和申报材料一并送市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在这三级审核中,任何一级不通过都会产生退出。
第二,公示不通过。两级公示相对而言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申请人情况的真实性,也能够公平、公正维护各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在受理申请人申报材料和审核之后,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市民监督。在公示期内,对公示内容有任何异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如异议核实成立,则主管部门驳回其申请。
第三,监督审查不过关。深圳市规定首次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不超过3年,合同期满后承租人可以续租。按照办法《办法》和《保障性住房条例》规定,享受公租房的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其户籍、收入等相关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告知市(区)主管部门。与前两个退出节点不同,此时承租人已经占据公租房,要承租人自觉将相关情况告知主管部门并实现及时腾退承租住房比较困难。虽然规定了租赁合同期不超过3年,但承租人在承租期间其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是否按合同规定正确使用公租房等等都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实施监督审查,审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就更无法保障。
2.2 监管机制
在监管处罚力度上,按照2011年最新修改和完善的《深圳市住房保障条例》规定,对于骗租保障房,不符合申请条件者,处以3万元罚款+10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房;符合条件者,处以1万元罚款+3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房。对于骗购情况,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不良行为予以记载,并在本部门政府网站公示,同时将公示内容告知当事人所属单位和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应当依法将有关当事人违反住房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以及严重违约行为纳入其征信记录。修改后的《条例》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然而审查退出的前提是申请人资产的增加或有其他违规、违法行为,谁来审查资产的增加,如何做到审查的准确性、权威性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第二篇:重庆公租房准入机制
准入机制
2011年2月12日 新闻稿
据新华社重庆2月11日电对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公租房租住,擅自转租、转售、出借和抵押公租房,改变其住房结构或使用性质,空置或欠交房租6个月以上,承租人或购买人所占有的公租房都将被强制收回,其行为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公租房。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介绍,申请公租房应具备一定条件。根据《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凡年满18周岁,在主城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符合政府规定收入限制的无住房人员、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和进城务工及外地来主城区工作的无住房人员,都可申请公租房。但直系亲属在主城区具有住房资助能力的除外。
同时,重庆市对申请公租房的收入标准做了明确限定,单身人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2人家庭月收入不高于3000元,超过2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1500元。市政府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化定期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张定宇表示,为确保公租房规范运行,重庆对公租房住户的退出机制进行了周密的制度设计。公租房租住以5年为期限,租住者购买改善住房后,可以退出公租房。公租房租满5年之后,可以选择购买公租房,转换成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出售价格以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税费和投入资金等相加的综合成本价为基准。但是,购买了公租房,不得上市交易,不得转租他人。购买人需要转让的,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着房价的上涨而上涨。
此外,《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对于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公租房租住,擅自转租、转售、出借和抵押公租房,改变其住房结构或使用性质,空置房屋或欠交房租6个月以上,承租人或购买人所占有的公租房都将被强制收回,其行为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公租房。
2011年12月31日 新闻稿
重庆公租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来自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统计,在今年全市“两会”上,就有117件议案和51件提案涉及到公租房话题。其中,人大代表曾照芳对如何管好用好公租房提出切实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曾照芳代表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完善公租房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议》,认为公租房作为一种过渡性住房保障措施,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建议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准入标准,而且完善细化公租房的退出机制,避免因为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出现被转租、出借、恶意骗租等各种违规现象。
“两会”后,市国土房管局派专人先后电话联系曾照芳代表十余次,邮件沟通五次,登门拜访三次,针对建议进行全面和详细沟通,直至取得共识。
按照人大代表关于完善公租房准入、退出机制的建议,市国土管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央文件精神,制定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并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据介绍,重庆公租房申请准入机制方面有两“破”:一是突破户籍“藩篱”。《细则》规定,只要年满18周岁,在主城区有工作,无住房,不论户籍,就可申请。二是放宽收入限制。《细则》中对申请人规定了收入限制(单身人士2000元,家庭月收入3000元)。自2月12日接受申请后,针对大量群众反映的收入限制、社保证明等问题,市国土房管局及时组织研究,及时按程序报批后对公租房申请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坚持保障对象为原住民、大中专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不变的前提下,放宽收入限制,提交的申请材料调整为劳动合同、社保缴费证明和公积金缴费证明“三选一”。
其次是完善退出监督机制。《细则》规定,发现申请人转租、出借、恶意骗租等行为,解除租赁合同,收回承租的住房,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同时,按承租期间累计租金的2倍计收租金,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
此外,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有权对承租人的租住资格进行抽查复核,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不符合条件的,取消租住资格。
据统计,全市公租房自2月12日接受申请以来,目前已累计4次摇号,配租公租房共8.2万户,加上工业园区和远郊区县分配数量,全市公租房分配量已达11万套,直接惠及民众近30万人。(记者 陈富勇)
第三篇:关于建立和完善公租房多渠道退出机制的提案
关于建立和完善公租房多渠道退出机制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96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建立和完善公租房多渠道退出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杨天怡 主 题 词:保障性住房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随着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各地公租房逐渐进入入住阶段,后期管理尤其是退出管理将逐步成为各地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公租房及时有效退出,既能避免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人员长期占用政府公共资源,也能使正在轮候的保障对象及早享受住房保障实惠。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租房存在违规违约取证难、违规违约强制退出执行难以及到租约期后拒不腾退住房等诸多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第四章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虽然对公租房的退出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作为部门规章,难以赋予地方住房保障部门行政强制执行权,各地住房保障部门在执行退房过程中,既缺乏明文的法律规定,又缺乏行政强制手段。
据调查,目前,有些地方虽已建成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但尚未形成有效供给,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究其原因,除租金标准偏高等因素外,主要归结为:一些地区因考虑城市拓展和建设成本,将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在城市新区,产业成熟度和区域成熟度还有待提升,还没有形成人口的有效聚集,管网、道路、交通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生活出行不便。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没有完全做到同步推进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导致居民生活成本较高,入住率低。
建议:
1.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赋予各级住房保障部门行政强制权,使其在执行强制退出处罚时有法可依。
2.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人员、经费上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允许地方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住房保障违约违规执法队伍。
3.允许地方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柔性退出,如在房源充足的情况下,对不符合租住条件,但又暂时不能搬离保障性住房的住户,可采取计收市场租金或1.5倍租金的办法,柔性退出,做到以人为本。
4.允许地方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调查取证作用,如必要时引入律师机构对违规违约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委托律师机构处置退出事宜。
5.在法律上明确地方可根据实际建立司法快捷处置机制,对某些重大违规违约并需要立即腾退房屋的行为,实行快立案、快审结、快执行。
6.对拖欠租金及其他费用应退出住房的承租人,法律上应明确允许地方住房保障部门可将承租人的违约情况通报给承租人所在单位,并允许从其工资或住房公积金中直接划扣所欠租金及其他费用。对不予配合划扣的单位应进行必要的处罚。
7.在《住房保障法》中,规定保障性住房应规划布局交通方便、产业成熟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的区域。从法律上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计划。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计划应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时序、资金安排、选址布局、用地保障、户型结构等方面予以明确。各级住房保障部门应参与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提出指导意见。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计划应报省级住房保障部门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设规划应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凡未编制保障房建设规划或因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入住率低、资产闲置的地区,应追究有关责任。
8.中央应在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明确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对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拨付专项补助资金并给予税收减免。在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完成后,中央应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完善地方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也应按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建设。
9.中央部门考核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时,既应考核开工率、竣工率,还应该量化考核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10.各地应按照城镇化、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规划的总体安排,并结合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用时限,加快保障性住房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尽快提升保障性住房区域的成熟度,形成商业和人口的有效集聚。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池州市物业准入退出机制办法
关于建立健全物业服务项目准入与退出制度 的实施意见
为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加强物业管理项目准入及退出管理,保持业主正常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源头管理,严格物业管理项目准入机制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资格预审,投标企业名单报经贵池区住建委备案核准时,应当征求相关街道、社区意见,相关街道、社区全程参与。结合日常考核情况,对在整改期内物业服务企业,一律不得进入招投标市场。未经区住房城乡建委批准,开发商不得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小区物业服务合同,开发商不能直接支付小区物业服务启动资金给物业服务企业,必须依法按规将开发小区物业服务开办启动资金拨付到所在街道。开发商不能直接提供公共物业用房给受委托的物业公司,而是将建成的小区物业用房按规划建设约定移交给区住房城乡建委。
(二)实行物业服务质量履约保证合同制度。物业服务企业进入小区接管前,应当与业主委员会或开发建设单位签订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合同中应包含物业服务质量保证条款。物业服务企业应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0.3元标准,一性缴纳履约保证金,最 低不少于1万元,履约保证金实行专户存储,由小区所在地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共同监管。经考核服务达标的,在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后全额返还,服务不达标的,按考核分值区间,分比例扣减,扣完为止,扣减质量保证应全部用于小区物业管理。具体办法由贵池区政府会同市住房城乡建委另行制定。
(三)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提高资质审批门槛。对新设立的物业服务企业从严审批,严把进口关,每年资质年审时,必须先经街道(社区)签署意见,否则不予年检。
(四)强化行业培训,实行项目职业经理人制度。自2011年起4月1日起,对住宅小区管理处负责人实行经理人持证上岗,在市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统一举办的物业服务培训考核合格后,核发岗位证书。未经考核不具备岗位证书的,不得从事管理岗位。
二、依法有序,加强物业管理项目退出的监管
(一)物业服务企业退出项目管理应当本着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秩序、平稳过渡的原则进行。贵池区住建委负责本辖区内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物业项目管理过程的监督、业务指导工作。制订小区管理应急预案,指导街道对本辖区内退出项目管理的工作实施监督和组织协调,召开联席会议。社区协助街道做好有关工作。
(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或物业服务合同期限未满,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要求提前解除合同的,应在拟解除合同日前3个月,将拟退出原因、退出时间、同意承担的违约责任以书面形 式告知对方,并同时告知当地街道、社区和贵池区住房城乡建委。未经业主大会表决通过,物业服务企业不得单方面停止服务擅自退出。
(三)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或物业服务合同期满,物业服务企业应于期满前三个月书面告知开发建设单位或业主委员会,并同时告知当地街道、社区和贵池区住房城乡建委,并在街道和社区的指导下召开业主大会续聘或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前签订新的物业服务合同。
(四)物业服务企业退出项目管理时,业主大会仍未能选聘到新物业服务企业的,街道应根据制定的小区管理应急预案临时托管。组织街道、区市容环卫等部门做好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绿化维护等基本服务工作。实际发生的费用由业主交纳,也可委托社区代为收取,或由后续新驻物业服务企业一并承担,业主委员会配合作好收费工作。
(五)物业服务企业应坚持诚信守法的原则,严格履行退出程序和相应职责,协助解决项目遗留问题,做好新老物业管理的衔接工作,保持项目管理的连续性。业主大会应当从保持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长远利益出发,慎用辞退权,保证业主的正常生活秩序。
物业服务企业不按本意见规定程序做好退出衔接工作的,由贵池区住房城乡建委将该企业的不良行为书面报送市房产局,记入该企业诚信档案,并向公开公布。自公开公布之日起取消该企 业在一年内参与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的资格,其管理的物业项目在三年内不得参与国家、省、市的物业管理示范(优秀)项目评选活动。
第五篇:考核与退出机制
考核机制
众创空间每半年对在孵创业实体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在孵创业实体,众创空间以书面形式通知孵化对象,并帮助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敦促其整改;
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在孵实体,终止在基地的孵化协议,不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在孵实体考核需提供以下材料: 《市创业促就业在孵创业实体考核表》; 创业实体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其它相关材料及复印件(新产品或高新产品证书、项目各类计划文件、成果或产品鉴定证书、获奖证书、专利及专有技术证明材料等)。退出机制
孵化期内已经孵化成熟,具有市场生产能力的孵实体和孵化期已满的实体,原则上退出基地,政府优先安排进入工业园,不接受安排落户的则应按标准补交房屋租金,并不再享受孵化创业实体的优惠政策。
毕业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建议):
(一)注册企业并运营2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三)年营业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