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创新政务工作模式实施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创新政务工作模式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4〕115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发改委《关于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创新政务工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21日
关于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创新政务工作模式的实施意见
省发改委
(2014年8月)
证照是指行政机关和取得法定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下统称证照形成单位)依法生成或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类批文、证件、执(牌)照、鉴定报告、证明材料等,以及公众向证照形成单位提交的各种申请文件及相关证明材料。为创新政务工作模式,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关于“确立电子证照、电子文件作为法定办事依据,普遍推行电子证照和全流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的改革决定,现就加快电子证照在政务工作中的普及应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建成全省电子证照一体化共享应用服务体系,建立“两同步两优先两支持”的应用机制,同步生成、同步发放纸质和电子证照,优先受理和验证电子证照,支持公众在线应用电子证照办理行政审批业务,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应用等。具体进度如下:
2014年,省级行政机关完成近5年存量证照以及全省所有组织机构代码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电子化转换;省级行政机关至少两个行政审批或公共服务事项开展全流程电子化办理。设区市全面完成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和行政服务中心应用部署,至少有20个部门完成不少于两类证照的电子化转换;有条件的设区市选择部分行政审批或公共服务事项开展全流程电子化办理。
2015年,基本完成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所有证照的电子化转换;省级各行政机关、各设区市60%以上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支持全流程电子化办理以及60%以上市场监管事项依托电子证照共享实现信息网上查验比对。
2016年,省级各行政机关、各设区市80%以上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支持全流程电子化办理;80%以上市场监管事项依托电子证照共享实现网上查验比对。基本建立电子证照常态化应用机制,显著改进行政管理方式。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电子证照平台体系
坚持“整体部署、协同推进;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原则,在省级和设区市建设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政务信息实名制安全送达系统(以下简称政务通平台)、证照目录系统,汇集共享省市两级电子证照,形成全省电子证照库;统筹建设全省网上办事大厅,改造各级证照生成单位的业务系统、OA系统、审批系统等,实现与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对接,支持在线生成、发放电子证照以及在线共享、查验、复用电子证照。加强全省法人库建设,确保法人信息规范和完整,为电子证照生成提供准确的组织机构代码。(各级数字办、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各级行政机关配合)
(二)加快电子证照生成
遵循“谁生成谁负责”的原则,把控好数据质量,确保电子证照照面信息与业务信息一致。
1.同步生成增量电子证照。推行电子证照生成常态化,将电子证照生成作为业务流程的正式环节,在生成纸质证照的同时生成电子证照,并推送至电子证照库。(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取得法定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配合)
2.加快存量证照电子化转换。按照证照目录,对已颁发过的所有有效存量证照进行电子化转换,确保完整生成证照。对于业务数据全省集中的部门,可由省级或省市部门进行集中转换,各级部门对所属证照生成质量负责;对于各自管理业务数据的部门,自行实施转换。(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3.建立电子证照常态化管理。建立电子证照常态化管理机制,确保随业务办理同步生成、随业务信息变更同步更新或废止。发现电子证照有误或缺失,要及时核对纠正、补充、更新。(各级行政机关、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4.外来人员电子证照生成。为外来人员建立电子证照档案,在首次办理业务过程中由各级行政机关、各设区市行政服务中心采用扫描方式加数字签章方式将外来人员所持非本省政府部门颁发的证照进行电子化,并归入全省电子证照库统一管理。(各级行政机关、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5.推进公文全程网络化办理。推广公文电子化应用,推进办公系统与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平台的一体化集成,为证照系统提供所需的批文或证明材料。(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负责,各级行政机关配合)
(三)推行电子证照应用
大力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推动部门间充分共享,提升审批、监管等工作的电子化水平。
1.开展电子证照推送服务。各级行政机关应依托政务通平台,与发放纸质证照同步向证照所有人推送电子证照,交由公众自我管理和应用,并积极推送其他政务信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2.优先受理电子证照。支持公众使用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生成办理政务业务所需的电子申报文件。优先受理电子文件、电子证照形态的申报材料。相关的纸质材料可以同步提交,或留存公众备查。(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3.加强证照共享和验证。在强身份认证或确定身份的基础上,凡是可以通过共享获取业务办理所需信息或证照的,不再要求公众提交相关纸质证照和申报材料。要通过在线共享、比对、机读等方式验证证照,减少人工验证出错,杜绝假证伪证。(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4.简化优化证照年检。通过共享其他部门信息,解决监管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实现对管理或服务对象常态化、动态化管理,减少证照年检种类和频率,倡导多年一检。确需年检的,要创新年检模式,推行年报公示制度,不再要求公众到达现场办理年检。(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5.实行全流程网上审批。坚持“网上审批为原则,网下审批为例外”,在行政审批中推广全流程电子化收件、网络化流转的审批模式,减少提交纸质材料,减少网下办理比例。优先选择附件简单规范、办理量大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无纸化办理。(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服务中心,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6.支持市场监管信息共享。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充分利用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在线查询、验证、比对功能,及时发现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行政许可过期、吊销、撤销、注销后继续经营等违规情况,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7.推广电子招标投标和采购。鼓励依托电子招标投标平台或政府采购平台,开展全过程电子化招标投标交易、政府采购,以及网上评标和电子监督,减少不必要的纸质材料和人员往返。(省政府采购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设区市政府办负责)
(四)加强数字证书及电子签章应用
加快推动政务活动全流程网上运行,减少线下业务活动。凡是推行政务全流程网上运行的,要统一使用符合标准的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安全保障技术。自2015年起,各类政务网上办事系统普遍推行数字签名认证,不再支持企业法人使用账号密码,以强化安全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省效能办和省经济信息中心要建立工作推进小组,负责全省电子证照工作总体规划、协调部门联合推进工作并进行日常督查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和行政服务中心要充分认识推进证照电子化应用的重要意义,把推动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优先列为电子政务深化应用重点和创新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全省整体推进电子证照建设应用工作。
(二)加强标准规范。省经济信息中心要会同省档案局做好《福建省电子文件证照共享服务技术指南》的维护工作,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定期修订。省数字办要会同省委机要局(电联办)制定《福建省电子文件证照使用管理办法》,指导电子证照建设、共享、服务有序开展,并加强落实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布的《安全电子签章密码应用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行业标准(CM/T0031-2014)),规范电子证书和电子签章应用。
(三)创新档案管理。省档案局修订现有政府档案管理办法,制定电子形式档案归集、管理和利用规则,支持将电子文件、电子证照作为归档文件,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效力。
(四)加强跟踪督查。省效能办会同省数字办加强跟踪督促,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督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加强电子证照的运行管理、监督,每月通报各部门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五)加强舆论宣传。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服务中心、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宣传,普及电子证照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用,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应用电子证照办事的便利。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实施
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03日 文号:中府办函〔2014〕
205号
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2014年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7月3日
2014年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4年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和中山分厅相关工作方案,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广东省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4〕262号)要求,高效推进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省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下称中山分厅)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在省网上办事大厅和中山分厅建设工作的总体组织架构内,按照省、市两级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电子证照系统建设,以便捷应用为导向,以规范标准为基础,以安全可控为保障,建成证照互认、系统互联、数据互通的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
二、工作目标
到2014年底,依托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逻辑系统建设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为提升中山分厅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民生服务、工商登记、投资审批等相关事项,开通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实现新增纸质证照与电子证照同步签发、既有纸质证照逐步电子化。根据省电子证照相关标准规范,实现电子证照与纸质文书证照具有同等效力。
三、主要任务
(一)编制中山市电子证照通用目录和服务目录。根据省电子证照通用目录(一期)和服务目录,梳理中山市涉及证照产生和使用的办事项目、申报材料,编制中山市电子证照通用目录(一期)。以个人身份标识、组织机构身份标识、资质、许可等证照为重点,围绕民生热点、工商登记、投资审批等领域事项,编制2014年中山市电子证照服务目录,明确各部门须开通的电子证照服务和应用电子证照的范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委办负责,8月底前完成)
(二)梳理部门证照。证照签发部门要围绕应进驻中山分厅事项和应规整下级事项的办事结果,统一梳理规范本单位签发的证照;证照使用部门要围绕应进驻事项和应规整下级事项的申报材料要求,统一梳理规范本单位事项办理所需的证照。(各部门负责,7月底前完成,各部门指证照签发部门和证照使用部门,下同)
(三)电子证照目录注册。按照全省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使用统一的电子证照综合管理系统,各部门对本单位签发的证照进行注册发布和使用授权。(各部门负责,8月底前完成)
(四)推进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建设。采用全省统一开发的标准版本建设和推广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支撑市、镇电子证照服务应用,实现省、市两级证照互认、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10月底前完成)
(五)推进部门网上办事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的对接。根据电子证照服务目录,以提高网上办事深化率为目标,推进中山市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国家部委、省垂直系统除外)及企业专属网页、市民个人网页与中山市电子证照系统的对接,完成省、市电子证照互认通行。实现网上办事可提交电子证照作为申报材料,办理过程可进行网上证照查验,事项办结可同步签发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各部门负责,11月底前完成)
(六)推进电子证照服务和应用。
1.对列入电子证照服务目录的证照,要开通电子证照服务,同步签发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加快推进存量纸质证照电子化。对列入电子证照服务目录的证照材料,要在办事指南中鼓励办事人使用电子证照,实行网上证照查验,减少纸质申报材料提交,提高网上申办审批效率。(各部门负责,12月底前完成)
2.各部门向办事人推广申报材料采用电子证照,引导企业和市民更多的应用电子证照进行网上办事,促进电子证照广泛应用。(各部门负责)
四、保障措施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加强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稳步推进建设工作。及时收集企业和群众的使用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电子证照系统相关功能。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和群众积极应用电子证照进行网上办事。市监察局对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工作进行效能监察。
附:名词解释
1.证照:由政府部门或取得法定资质的专业服务机构依法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类证照、证明、批文、鉴定报告、办事结果等文件。
2.电子证照:经电子签名、与纸质证照文书具有同等效力的证照数据电文。
3.应规整下级事项:由本级部门指导和规范业务、由下级部门具体办理的事项,此类事项列入下级部门应进驻事项目录。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
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财政厅制定的〘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六月 日
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
省财政厅(二○一一年五月)
近年来,我省会计工作不断加强,会计准则体系顺利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逐步落实,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强化会计监管力度,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会计行业诚信公开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人员每年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切实增强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范,大力弘扬会计诚信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在福建省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省财政厅负责建立福建省 2
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归集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相关信息,向社会提供查询认证服务。
(三)建立会计诚信档案。省财政厅负责建立福建省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奖惩情况等信息,并通过福建省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查询认证平台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审计、税务、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充实完善诚信档案。
(四)建立会计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力求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增强会计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省财政厅负责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指定一个内设机构负责接受单位和个人的举报,依法及时查处,及时将查处结果反馈举报人,并为举报人保密,情况查处属实的,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二、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和〘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包括采购管 3
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和控制程序,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二)建立重大事项预算报告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要建立重大事项预算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编报预算时,必须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重大对外投融资项目、重大资产处置、重大出租出借、重大项目资金安排、重要收费项目变动等。财政部门将各单位上报的重大事项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对未落实报告制度的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促其整改。
三、落实会计岗位专业化
(一)严格会计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核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任何单位不得任用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他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 4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严格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根据〘会计法〙规定,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经历。我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师(含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任免情况应向省财政厅备案。
(三)强化总会计师岗位职能。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根据〘总会计师条例〙(国务院令第72号)、〘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2010〕306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人〔2011〕2号)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三级医院和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单位行政领导成员中,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除〘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
任职条件外,我省上述单位总会计师须具备高级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时,组织人事、财政及相关主管部门可探索建立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为用人单位科学选聘总会计师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快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财会〔2007〕8号)、〘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财会〔2010〕19号)和〘福建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闽财会〔2010〕51号),我省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分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3类,选拔培养140名左右全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在加快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同时,推动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制度、岗位使用的有机衔接。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1〕160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省公务员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省卫生厅 省公务员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编办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七月)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工作部署,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人才流动,激发基层卫生队伍活力,现就推进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编制管理
根据闽政〔2009〕1号文和闽委编办〔2007〕233号文确定的人员编制配备标准,按照总量控制、分类核定原则,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同时,改进编制管理方式,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统筹安排,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服务人口数、实际工作量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
(二)科学设置岗位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指导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比例内,按照人事行政部门下达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和人员结构等,研究制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要保证医药护技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一般卫生院的医药护技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90%,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药护技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5%。人员配备以一专多能为原则,管理工作尽可能由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后勤服务工作逐步实行社会化。所拟定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人事行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及时予以核准。
(三)组织竞聘上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要求,组建聘用工作小组,组成人员为单位负责人员、内设管理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具体人选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报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定。聘用工作小组根据人事行政部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研究拟定本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进一 步细化各类各等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所提出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后,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公布后,由聘用工作小组负责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竞聘上岗或考核,并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竞争上岗的对象为本单位在岗工作人员,包括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和非在编的(临时)聘用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闽委办〔2008〕7号文规定,先行组织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参加竞聘上岗。如有岗位空缺,再安排一定比例的空缺岗位,组织本单位符合岗位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竞聘上岗,上岗后仍实行非在编(临时)管理,落聘人员予以清退。
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竞聘专业技术岗位。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经聘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单位无相应岗位空缺的,首次岗位聘用时可按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四)实行全员聘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书面形式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般为3年,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待遇、聘期等内容,文本完整规范。
县级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 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按照在编和非在编的人员身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经费列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支出范围进行核定。
(五)做好入编管理
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0〕14号)和省公务员局、省卫生厅相关工作部署,在本次竞聘上岗前,完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的聘用考核工作,并在核定的编制数内,办理入编手续。同时不符合考核入编条件、竞聘上岗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在完成竞聘上岗工作后,由各地自行清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准使用编制,实行社会公开招聘,经人事行政部门确定后,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手续。各县(市、区)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可采取专项公开招聘方式,通过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简捷有效的考试方式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类紧缺专业人才。
(六)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未聘的原在编正式工作人员的安置管理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2〕162号)办理。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所在单位要为未聘人员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本单位内部岗位的上岗机会。未聘人员可在县域内统筹安置,鼓励其到仍有空缺岗 位的乡镇卫生院工作。1.对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连续工龄满20年以上的人员,因体弱多病等原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的,由本人申请,医院证明,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本单位内部提前离岗,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2.对其中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的分流人员,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后,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3.对40周岁以下、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的分流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并通过国家考试参加大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的,除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外,按规定可一次性补助50%的学费。
对未聘的原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解除或者终止聘用合同,按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其解除或者终止聘用合同按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月工资为本人解除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上述分流(清退)人员的生活费、经济补偿金、学费补助款和分流(清退)前按规定补缴社会保险等费用支出,由县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三、保障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确保在2011年9月底前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聘用工作,2011年底前完成人员分流 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各设区市医改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所辖县(市、区)按时完成本项改革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能,认真组织实施本项改革。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各级医改办、编制、财政、社会保障、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队伍。要实行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包保,确保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步骤和时间要求,并自本文下发一个月内将方案分别报送设区市卫生、人事行政部门。自7月份起,各县(市、区)政府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本项改革推进情况逐级报送省、设区市医改办、卫生、人事行政部门,10月底前报送实施本项改革的总结报告。
(二)强化纪律要求,搞好监督检查
各级参与改革的部门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纪律意识,依法合规办事,严格规范操作,确保政策落实不变形、不走样,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下降;决不允许搞暗箱操作、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要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干部 工作纪律和资金管理、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各项规定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既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省医改办要把各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列为今年检查督导的重点,对进展缓慢的地区予以全省通报。各级参与改革的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对改革各环节的检查指导。纪检(监察)机关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改革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立即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强化宣传引导,维护和谐稳定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的宣传动员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宣传工作做深做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党员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全程跟踪,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四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07〕95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七年六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和工农业产品质量,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就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义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提升产品标准水平、强化企业标准意识、提高品牌技术含量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加大了对全省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力度,加强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建设工程地方标准10项,制定农业技术标准137项,制定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20项,制定保护生态环境技术标准17项,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5个,在全省逐步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辅助的企业标准体系,为我省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服务业服务水平及发展特色农牧业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纵观我省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同步,存在着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周期长、采标工作相对滞后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实施,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发挥好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研制创新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核心竞
争力,努力提高标准总体水平和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促进我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全省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大力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2、坚持市场引导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3、坚持企业为主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坚持国际接轨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要面向国际市场,加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有效应对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减少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我省标准化工作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体系;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建立先进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全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的优势企业群体,造就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具体目标是:
到2010年,我省的盐湖化工产品(钾、钠、镁、锂、锶、硼、烧碱、纯碱、钾肥)、多晶硅、单晶硅、藏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中藏药、沙棘,特色农畜产品牛羊肉、乳品、马铃薯、油菜、牦牛绒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三江源环境综合治理、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项目,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5个以上。
2007-2010年,每年制定农业、环保、能源、安全、卫生、服务和资源节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的地方标准30个左右。到2015年制定地方标准达到300个左右。
到2010年,我省东部农业区及西宁市(含三县)建立起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优质马铃薯、青稞、蚕豆、油菜、线辣椒、大蒜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培育青海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到2010年,初步建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到2015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安全保障标准体系,完善中藏药(含中藏药材、中藏成药)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到2010年,我省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达到70%以上,2015年
达到75%以上。全省大宗农畜产品安全指标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比率达到80%以上。
2007-2010年,每年培育1-2个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全面执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2015年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任务
(一)积极开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
建立和完善我省专业标准化研究技术机构,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申请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形成专业标准化研究与龙头企业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大力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进出口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在新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把我省的食品、能源、装备制造、钾肥、藏毯、中藏药、农畜产品、原材料等优势产业作为采标工作的重点。
要把技术标准作为战略竞争手段。重点在西宁、柴达木两个工业经济核心区,加快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水电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实施创新技术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将我省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条件的上升为国际标准。
(三)加快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企业整体技术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要按照《企业标准体系(GB/T15496)》、《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等系列国家标准要求,继续大力推动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以及食品生产企业、高危行业企业、省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四)以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方针,围绕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要继续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农业标准体系;二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
地)建设和管理,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三要利用农业标准化培育精品农业。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更多的“标准化农产品”;四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力推广“标准+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五要加快采用农产品安全卫生限量指标、检验方法及动植物防疫措施等标准。农产品出口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围绕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
在服务业开展标准化服务活动,把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服务业,创建标准化服务试点或示范单位。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文化、旅游、商贸、卫生、通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积极推动服务标准化星级评定活动,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推行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等级评定。以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实施服务性企业分等定级标准为手段,结合创建中国西部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努力拓展服务标准化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六)强化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性
一要加大地方标准制定力度。以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为重点,积极组织制定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标准;二要加强企业标准管理。规范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特别是食品标准备案工作,提高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三要加强对标识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食品标签、饲料标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全面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积极拓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域,组织制定我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建立健全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我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质量技术监督、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重点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信息库。对产品主要出口国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市场准入等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为企业主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把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全省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标准化战
略的实施进行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和科技奖励得到落实。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药监、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主管部门,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工作。全省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构,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标准化人才队伍是标准化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以质量技术监督、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提高标准化专业水平。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培养一批标准化专家队伍。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调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研制,特别是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要把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研究同步进行,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并按标准组织生产,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级科技进步奖励范围。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计划。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标准化审查,优先选择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或项目。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以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重点项目予以资助。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必要的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
(五)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企业标准实施跟踪制度,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的企业,要依法查处,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使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并将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纳入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记录在企业的信用报告中。
(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刊、专栏,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企业的宣传,以点带面,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组织好“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26日 实施日期:2007年06月26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纠风办关于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03-01 【生效日期】2007-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纠风办关于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7〕3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纠风办《关于2007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关于2007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纠风办
2007年,全省纠风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省纪委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关于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基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深化源头防治,既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又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务求取得明显成效,为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和谐湖北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
(一)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行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投入和监管责任。重点检查各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情况、实行新机制的学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体检防疫费等代收费和存车费、热饭费、饮水费等服务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相应的合理支出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不得向学生收取。(省纠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省物价局、省新闻出版局配合)
(二)严格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加大对原有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力度,禁止公办学校假借办分校和实验校为名、以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收费的行为,依法规范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行为。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办重点校、重点班;严禁以实验班等名义额外向学生收费。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要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严禁扩大“一费制”的收费范围,严禁统一征订和使用教辅资料,严禁在岗教师组织本校学生有偿补课。(省教育厅负责,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纠风办配合)
(三)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提倡勤俭办学,坚决纠正脱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的高标准、追求奢华、盲目攀比等办学行为,严禁通过高收费将还贷责任转嫁给学生和家长。逐步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收费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要对农民工子女采取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收费政策,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进行接收。(省教育 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纠风办配合)
(四)认真落实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当年该校实际招生总人数的30%,现有比例低于此标准的不得提高,并要逐年降低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不得以赞助费等名义加重择校生的负担。(省教育厅负责,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纠风办配合)
(五)巩固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成果,进一步规范高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对高校及其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招生、录取、收费的监管,严禁违规招生、违规收费、违规发证等行为。(省教育厅负责,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纠风办配合)
(六)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并实施对教育经费拨付、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收入及使用情况、收费行为的专项审计公示制度。(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负责,省教育厅、省纠风办配合)
(七)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活动,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省教育厅负责,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新闻出版局、省纠风办配合)
(八)加大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开办“校中校”或搞“一校两制”,违规出台收费文件,面向学校的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等行为,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典型案件及时查处,公开披露。(省纠风办、省教育厅负责,省物价局、省财政厅配合)
二、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一)切实加强医院管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院长“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严格医疗服务规范,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完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省卫生厅负责,省物价局、省纠风办配合)
(二)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继续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品经营成本,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药品采购中的作用。(省卫生厅负责,省纠风办、省物价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局、省招投标办配合)
(三)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办好城市惠民医院,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试点,逐步推行医药分开的做法。(省卫生厅负责,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纠风办配合)
(四)加强医药价格监管。继续整顿医药价格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政府制定药品价格程序。加强对药品成本价格的调查和监测,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实现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继续调整部分药品的价格,严格执行药品差比价规则,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加强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的监管,对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开展对医药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检查,重点查处政府降价药品、集中采购药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等方面的乱加价、乱收费行为。积极开展价格服务进药店、进医院活动,促进企业和医院规范价格行为。(省物价局负责,省纠风办、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五)开展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专项整治。进一步整顿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健全并严格执行药品审评审批程序和注册技术标准,规范新药审批行为。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严格药品检验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定点生产和服务规范化。加快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省国资委、省经委、省纠风办配合)
(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加强对医疗保险定点监督检查,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强化医疗保险第三方对医疗服务的监管。(省劳动保障厅、省卫生厅负责,省财政厅配合)
(七)严肃查处医疗机构乱收费和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严厉打击制售违法药品和医疗器械、非法行医和发布虚假违法医药广告行为。(省物价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省卫生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配合)
三、着力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利益工作。对各地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支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截留、挪用及克扣涉农补贴款等问题。坚决纠正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不尊重农民意愿,盲目建设、强拆强建、强行要求农民配套出资出劳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省农业厅负责,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广电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等配合)
(二)集中整治损害农民土地利益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随意调整和收回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农民土地及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等问题。(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省农业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配合)
(三)深入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条例》,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继续在全省开展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活收费和村集体收费的监管,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电费、排涝排渍收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的监管,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缴税费,从严查处在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身份证办理等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省农业厅、省物价局负责,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省计生委、省纠风办配合)
(四)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加强对筹集资金、劳务和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开展对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监管。抓紧制定新阶段减轻农民负担考核办法。(省农业厅负责,省物价局、省纠风办配合)
(五)进一步纠正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向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不得举债搞建设,建立健全发生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省农业厅负责,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纠风办配合)
(六)进一步落实和健全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认真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问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部门指导和属地管理责任制。(省物价局、省农业厅负责,省工商局、省公安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纠风办配合)
四、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一)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通知》(鄂政办发〔2007〕16号)要求,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坚持“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清理和规范。坚决撤销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负责,省政府各部门配合)
(二)对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本系统、基层和企业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省编办、省人事厅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三)对社团组织在本系统、基层和企业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专门针对企业和采取收费方式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省民政厅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四)针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的问题,研究制订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省人事厅、省民政厅负责,省政府各部门配合)
五、继续做好其他纠风专项治理工作
(一)治理公路“三乱”工作。
1.建立健全查处公路“三乱”快速反应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关于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的暂行办法》,坚决纠正和查处以罚代纠、以罚代管及其他执法不规范问题,防止公路“三乱”反弹。(省纠风办负责,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配合)
2.继续清理整顿道路站点,进一步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坚决撤并违规设置、已经到期和不符合间距要求的公路收费站点。(省经委、省交通厅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3.严格执行涉及机动车辆的相关收费政策,重点解决机动车辆重复检验检测、重复收费问题。(省交通厅、省公安厅负责,省物价局配合)
4.继续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和林业木材运输检查制度改革,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和使用,从源头上巩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林业局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5.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绿色通道”畅通。(省交通厅负责,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纠风办配合)
6.坚决纠正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的做法。对减免车辆通行费的机动车辆进行全面清理,凡不符合减免规定的机动车辆一律停止减免车辆通行费。对相关享受通行费减免待遇的车辆,必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对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或以减免费作交易条件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省交通厅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
1.理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省交通厅负责,省建设厅配合)
2.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巩固出租汽车专项治理成果,逐步建立行业管理长效机制。(省交通厅负责,省建设厅、省物价局、省工商局配合)
3.加大对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的督查力度,严肃查处政府公务人员私养“黑车”、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切实维护出租汽车行业稳定。(省交通厅、省公安厅负责,省建设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配合)
(三)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严格规范报刊征订发行行为,严格执行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订阅报刊“限额制”,从严查处变相出版已停办报刊和摊派发行报刊问题。(省新闻出版局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四)认真贯彻《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坚决杜绝向企业乱集资、乱摊派和乱罚款等行为。(省经委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六、大力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
(一)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强化对本系统、本行业的监管和指导责任,突出重点,切实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促进政府及其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省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
(二)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集中开展对学校、医院的民主评议。(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负责,省纠风办配合)
(三)进一步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实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传媒互动,努力使政风行风热线真正成为“连心线”、“亲民线”、“监督线”和“发展线”。(省纠风办负责,省广电局、省广电总台配合)
2007年纠风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湖北的高度,充分认识纠风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对纠风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纠风专项治理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各司其职,大力协同,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各级纠风办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加强督促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以纠风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