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时间:2019-05-14 08: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第一篇: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强势推进教育创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普宁市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普宁市梅塘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 录

一 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概况„„„„„„„„„„ 2 二 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3

(一)社会发展,教育优先„„„„„„„„„„„„ 3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品位„„„„„„„„ 4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6

(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

(五)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1

(六)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11 三 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13 四 自评结果„„„„„„„„„„„„„„„„„„„14

强势推进教育创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普宁市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创建教育强镇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难逢的良好契机。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促进我镇教育上规模、上档次,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战略部署,把打造教育强镇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积极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一、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概况

梅塘镇位于普宁市区西北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7.3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00多人,有23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

梅塘镇的历史悠久,是历代文明的积淀之地。梅塘的地理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尤为突出的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农、林、牧、副渔百花齐放;大东山蛋鸡场、杨梅、青榄等青果颇具盛名。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3年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我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镇属下有公办中小学28所,其中公办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公办完全小学19所,公办非完全小学2所及分教点7个;中小学在校学生13554人,其中初中生5292人,小学生8262人;公办中小学教职工910人,其中初中教职工370人,小学教职工540人;镇中心幼儿园1所,下设幼儿班3个,幼儿105人,教职工13人,专任教师7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

所。辖区内还有市直属完中――普宁市梅峰中学。镇历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近几年来镇辖属学校校舍建设成绩斐然,校园美观、布局合理。有梅峰初级中学、远光小学、安仁小学、安仁中学、涂洋小学、石鸟小学等6所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 梅峰初级中学、远光小学、安仁小学、涂洋小学、长美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普宁市“平安校园”。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社会发展,教育优先。

镇党委、镇政府以建设与商贸名城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目标,把教育作为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力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着力把创强提炼为一种境界,并以此作为一个平台,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管理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一是强化领导。梅塘镇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规,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为全镇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紧围绕普宁市人民政府“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部署,梅塘镇党委、镇政府领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周密部署,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韦昭存同志为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武义同志为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领导方伟平同志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印发《梅塘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建立了镇、村(居委)和学校三级联动的工作责任制,明确镇、村各级领导抓教育、管教育的职责。镇党委、镇政府还把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镇领导干部、村(居委)书记、主任和学校校长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使全镇上下形成了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

领导具体抓,中小学校全力抓,村居干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韦昭存书记、黄武义镇长和主管教育的方伟平同志、教育组陈建文组长不仅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创强工作,而且多次亲临各中小学校指导调研,听取学校校长汇报,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及时解决各学校在发展和教育创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与实际困难。三年来先后20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及专题会,研究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创建“平安校园”、创建教育强镇等工作,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和创建省级教育强镇工作,有力地推动创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完善制度。镇先后制定下发《十二五发展规划》、《梅塘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和《转发省、市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确立镇党政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把教育创强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和目标责任综合考评当中,建立了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及年度综合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了责任,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加大投入。梅塘镇为建设规范化学校,确保如期完成“创强”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政府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近年来,梅塘镇党委、镇政府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用于加强学校基础建设、购置教学设备等。二是社会的捐资助教争相辉映。梅塘镇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道为契机,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镇、各村及社会各届共筹得资金2800多万元,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品位。

我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规划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提升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学校设施设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改善办学条件的切入点,不断提升教育基础设施的档次和水平。

1、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精神,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出发,梅塘镇制定了全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对规模小而分散、办学效益差的学校采取撤小并大、撤弱并强的措施进行调整。调整后为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19所和非完全小学2所及分教点7个。这样,中小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和完善。同时,全镇以学校布局调整和创建规范化学校为契机,不断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梅塘镇按照省有关义务教育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狠抓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积极完善办学条件。一是实现校舍楼房、活动场地标准化。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和各村政加大教育投入,对泗坑小学、泗坑中学和安仁中学等学校的校舍进行了标准化的改建、扩建;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共改造了28所中小学的校舍及场室;在创建教育强镇过程中,新增一批篮球场、排球场、、环形跑道、并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二是初步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梅塘镇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重点完善了各中小学校、中心幼儿园的功能场室的设施设备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建设,且实现了“校校通”,共享网络资源。全镇设有电子白板教室(VCM教学平台)165间,计算机室28间、计算机1189台,多功能教室22间,其他功能场室46间、实验室共6间。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化。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本

校特色,挖掘潜在的校园文化。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本校特色,挖掘潜在的校园文化。如梅峰初级中学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师的特长,开展书画兴趣活动,近年来有一批师生的书画作品在省市的比赛中获奖。各中小学还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宣传专栏,张贴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书画、名言警句,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四是学校环境建设规范化。全镇各中小学校一直在走规范化的校园建设之路,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特色化等“五化”工程建设。目前,镇28所中小学校均达到规范化学校建设要求,达标率100%。

3、扎实推进教育均衡。梅塘镇为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仅扩建新建了学校的校舍,还为学校增添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大大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为农村学校的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质学位,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效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读书问题。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经济困难家庭的“两免一补”政策及低保家庭的补助政策。镇党委、镇政府下大力度做好“防流控辍”工作,积极主动协调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2013-2014学年度,镇“普九”各项指标均达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7%,小学生的毕业率达100%,升学率达100%;初中生的毕业率达100%,升学率为95%。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切实抓好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全面素质非常重要。近年来,镇注重从情

感上尊重教师,从生活上关心教师,从素质上提升教师,使全体教师安教乐教、爱岗敬业、创新创强,教师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1、关爱教师。关心爱护教师,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也是我们镇的一贯做法。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全镇上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对教师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业务上培养提高,工作上放手使用。我们平时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师注重师德修养,不断自我进取,自我完善,自尊、自重、自强,为人师表。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及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每一年的教师节,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在镇政府会议厅与教师们一同参加庆祝活动,并大力表彰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职工;重大的节日,各村政都采用不同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慰问。

2、激励教师。镇严格把好学校领导班子选拔关,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岗聘任机制,大胆选拔有才能有魄力的年轻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各中小学校均制订奖教奖学方案,奖励在教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以激励来调动学校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工作热情高涨了,工作主动性增强了,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近三年来,我镇中小学校教师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的有1人,获“潮汕辉勇怀师表奖”1人,获“揭阳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有3人,获“普宁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有30多人。

3、培养教师。我镇十分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习班,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多年来镇教师培训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载体,实施教师全员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把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有机结合起来,把班主任队伍培养和加强德育强化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重点选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镇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

1、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素质教育是涉及到提高全民素质的大事,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配齐德育工作队伍,努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坚持校内校外并重原则,强化青少年校外阵地教育活动的功效。镇各中小学校首先从德育抓起,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法制、安全、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中,确立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一切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精心策划和设计德育活动载体,使德育工作活动化,体现“主动性、体验式、活动化”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清明节期间,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缅怀革命烈士扫墓活动,通过瞻仰烈士墓,听英雄的故事,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加深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了;“雷锋活动月”“五一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各校纷纷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五保户家庭进行慰问活动,弘扬了我国敬老尊老、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成立“关工委”,各中小学校也成立领导机构,借助社会各界的力

量,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几年来,聘请市关工委的老同志到我镇学校举行专题讲座近10场次;各校认真落实“英才成长计划”,让学校、社会和家庭联成一体,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近三年,镇中、小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分别达90%以上,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率分别达90%以上;师生均无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学风校风良好。仅2012-2013学年度,镇就有6位同学分别被评为“揭阳市优秀学生干部”或“揭阳市三好学生”,有12位同学分别被评为“普宁市优秀学生干部”或“普宁市三好学生”; 普宁市梅峰初级中学团总支部多次被共青团普宁市委评为“普宁市先进基层团组织”,2011年至2013年,陈泽虎等24位同学被评为“普宁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普宁市优秀共青团员”。

2、深化教改,科研兴教。我镇始终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的管理理念,出台教研制度,开展校本教研,使教研教改工作制度化,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教的办学道路。各学校严格遵循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切实搞好学科教学研究,把提高学生素质的工作重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上来,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学习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几年来,镇不断努力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更新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各校以学习新课程,优化新课堂,尝试新教法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树立“以生为主,育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教学与生活、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二是规范教学管理。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制定《教

师工作职责》、《新课程教师素质要求》、《教师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等,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狠抓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质量分析六个环节。切实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减负”的有关规定,做到制度健全,层级落实。

三是优化教学模式。结合镇实际需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充满关爱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重教转变到重学,从重知识点转变到重知识结构,从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师生互动与学生主动学习,从教学手段单一转变到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优化。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力提倡、探索和发展特色教学。

3、重视体艺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几年来,我镇各中小学严格执行省教厅的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课时,上好体艺教育课,做好学生成绩考核。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每年的重要节日,如“六 一”“国庆” “元旦” 和“体育节”等,各学校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特别薄弱的现状,我们把艺术教育的实施纳入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

艺术氛围。宣传栏、班报栏、书画栏等习作作品琳琅满目,课余时间,歌声、器乐声、欢笑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艺术教育活动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整个校园出现了欣欣向容的景象。通过体艺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连续几年来,我镇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达95%以上。为增进教师专业素质水平,镇教育组成立了“梅韵书法研习社”组织全镇教职工书法爱好者进行培训学习,定时聘请市内外书法名家进行指导,有效提高教师艺术水平。

三年来,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连续三年来镇教育组在教育系统基层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成绩均列全市前茅;梅峰初级中学2012-2013年中考成绩居全市公办学校的前列。

(五)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健全依法治教领导机构,重视普法宣传活动。设立依法治教领导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全面指导镇教育法规宣传落实工作;镇各中小学、幼儿园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将教育法规纳入镇普法规划之中,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规,多次联合司法部门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法律讲座、法制报告、调查答卷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宣传,将学校普法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二是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制定《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建立了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各村筹措资金为学校安装了视频安全监控系统,配齐了学校安保人员;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维护了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实施校方责任保险,提高是事故风险处置能力。三年来,镇教育系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已有4所学

校被评为“普宁市平安校园”,其它学校也在积极创建申报中。

(六)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我镇在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注意加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使各类教育获得突破性发展,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我镇认真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发展。目前,镇有中心幼儿园1所,镇在园幼儿105多人。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远光、泗坑、涂洋、安仁、溪南5个村均有1所以上的独立幼儿园,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近年来,我镇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幼儿教育,2013-2014学年度,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5%。

二是义务教育稳健发展。全镇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目前,各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随迁人员子女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等各率均为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

三是成人教育全面发展。镇坚持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主阵地,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各村、各单位形成培训网络,围绕培训课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科普讲座、农村实用技术、在职人员岗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成人培训工作,不断拓宽成人教育培训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达18期,参加学习达13639人次。

四是社区教育蓬勃发展。镇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力求办出特色。近年来,镇各村千方百计加强社区文化场地建设,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和初具规模的灯光球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镇内各企业也纷纷设立文化活动场室,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活动。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引导海内外乡亲支持社区活动,篮球赛、书画比赛、灯谜等传统项目成为梅塘特色文化,镇的文化建设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统筹协调,镇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

并存的共同发展格局,社区教育活跃,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构建,进一步提升了镇教育综合水平。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镇教育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梅塘镇通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活动,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个别村政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2、义务教育学校未全面均衡发展,如个别学校规模偏小偏弱的趋势,有待进一步调整;

3、教师队伍中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偏少,需进一步培养等。今后,我镇将做到“聚精会神谋发展,与时俱进谱新篇”,力争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4、溪南中学在校学生数831人,现有教室仅22间,没有任何地方可设置场室,且教室均系七八十年代建的混合结构楼房,村计划原地新建,手续仍在按程序办理中,计划于2014年八月份建成一幢,秋季交付使用。

5、涂洋中学原校舍系七十年代建的石楼,村准备易址新建,已完成征地和相关工作,近期动工,力争2014年秋季交付使用。

6、社山中学和社山小学系同一校区,中学的学生数因计划生育原因逐年减少,现在校初中生数241人,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特申请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7、双湖初级中学因计生和区域关系,在校学生数已减少为171人,设5个班(其中七年级15人),按照创强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要求,申请2014年撤办双湖初级中学。

今后,我镇将全员投入,埋头苦干,强势推进,力争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一)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紧密结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教育项目持续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继续切实抓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加强内部培训和择优引进的形式,培养更多的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着力打造教育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找准教研切入点,不断开发新课题和完善已建立的课题,逐步提升教育科研水平。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让镇学校的办学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打造梅塘镇的教育品牌。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道(乡、镇)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要求,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进行自评。结果为:政府责任67.6分,教育管理19分,办学水平11.6分,合计得分98.2分,占总分值98.2%,且必达条件全部达标。我们认为梅塘镇的教育发展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广东省教育强镇道的指标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强镇(乡、镇)督导验收专家组予以评估验收。

梅塘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二月八日

第二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谱写**教育新篇章

——**市**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自 评 报 告

**市**镇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十二月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谱写**教育新篇章

——**市**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镇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十二月)

创建教育强镇,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先导工程,是落实“科教兴镇”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全镇人民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我镇围绕创建省教育强镇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镇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我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7年初,全镇人口约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万。改革开放以来,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在经济迅速快速发展的同时,我镇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1年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1995年普及高中教育。目前,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7所,在校中小学生11646人;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2026

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已批准筹办的民办学校2所;民办成人教育网点4个,全镇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比较完整而又协调发展的全民教育体系, 实现了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2005年我镇正式提出创建省教育强镇的目标,2006年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今年把优先发展教育、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列入全镇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全力推进创建的各项工作。回顾创建工作的历程,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全面落实了“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采取多项措施优先发展教育。

1、加强领导,提供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加强、工作上支持、经济上倾斜,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力推进创建教育强镇的各项工作。2006年,成立了由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任组长的**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

案》。2006年3月28日,召开了“**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动员大会”,动员全镇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省教育强镇的各项工作上来,作出了“六个优先”的部署,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两年来,为加快推进创建的各项工作,建立了镇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定期研究教育和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等制度,坚持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坚持经常深入学校调研,督促检查和指导教育工作,坚持每年教师节期间召开庆祝教师节大会或教师座谈会,对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周密部署,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协调,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在创建工作中,我们着力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有力,衔接紧密,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工作落实。在镇委镇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财政、国土、建设、规划、供电、供水、电信等单位和部门优先安排创强资金,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优先提供各种便利;工商、公安、卫生、交通、宣传、工会等单位和部门,综合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物价、财政、纪检等部门重视做好教育收费的检查、监督;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每年做好低保户家庭在读子女的助学金申请发放工作,解决读书难问题;文化广电部门及时宣传报道

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单位、部门的上下联动,形成了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3、加大投入,夯实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教育投入是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保障,是政府重视教育的直接体现。三年来,尽管镇财力十分有限,我们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优先安排、优先保障的措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为创建教育强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4至2006年,全镇的教育投入分别是5127万元、5906.9万元和10206.36万元;全镇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4年为3673元,2005年为4420元,2006年为5004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14%、20.34%、13.21%;生均公用经费2004年为771元,2005年为923元,2006年为1058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0.35%、19.71%、14.63%。教职工的年平均收入也逐年提高,2004至2006年分别为45400元、51800元和63800元。全镇投入创建教育强镇的专项资金达2.2亿元,此外,从今年起,镇政府每年还拨出约11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校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拨出900万元的专项经费(分三年每年300万),用于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拨出7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高强度的投入,为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坚持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我们坚持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全

民终身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普及基础教育。近年来,我镇着力抓好普及基础教育工作。加强了基础教育学籍管理,建立了学生流失情况报告制度和学生辍学领导责任制,三年来,我镇的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一直都控制在0.2%以内。着力解决学生读书难问题,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2006年,我镇向710名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发放助学金108.67万元,为148名寄宿生减免生活费、寄宿费24.68万元,为179名学生争取了8万多元的社会资助。2006至2007学,全镇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毕业率为100%。三年来,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5.13%、96.10%、98.01%。

2、发展职业教育。我镇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在抓好普教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职业高级中学。一方面,职业中学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想方设法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抓好专业技能的实训工作,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近年来,职中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高考,三年来参加普通高考高职类考试被普通高校录取的人数有116人。随着大批学生进入职业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在为我镇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多渠道发展成人教育。多年来,我镇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加强了成校基地的建设,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民办培训网点和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形成了辐射各村(社区)、各单位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该网络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目标,坚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拓宽成人教育的培训局面,先后与南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办了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函授大专和本科学历班,在读人数557人。三年来,该网络培训了49000多人次。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我镇劳动者素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4、有序发展民办教育。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方针指引下,我镇把民办教育作为我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做好民办学校的发展规划,积极扶持和引导。目前,全镇有民办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2026人;已批准筹建的民办学校2所。民办教育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新莞人子女入学入园的问题。

5、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我镇大力加强镇、村(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全镇群众、新莞人提供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近年来,镇、村(社区)先后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文化

广场、公园、文化馆、体育场、图书馆等一大批文体设施。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及城市暖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系列主题教育,建立了镇、村(社区)教育网络,满足了包括新莞人在内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接受教育的需要。

(三)坚持教育格局科学统筹,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前,我镇共有小学15所,其中9所小学在读学生数不足500人。这些村办小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落后,等级学校比例少等,成为制约我镇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镇委、镇政府从办优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出发,积极推进联合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起点规划。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学校布局和设置意见的通知》,遵循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生能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规划、教育、城建等部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镇委、镇政府制定了《**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规划从2006年起,用2年时间,把全镇15所公办小学合并为7所,5所中学合并为3所。合并后,按照市一级学校标准新建小学2所,扩建小学2所、中学1所,保留小学3所、中学2所(**中学和**职中这2所中学已纳入我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于2007和2008年在我镇选址新建),新建和扩建的中小学全部创建成为市一级学校,在2007年年底前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高起点的规划为实现高标准建设学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石。

2、高标准建设。按照市一级学校的建设标准,全镇共投入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入5300多万元新建占地53亩的中心小学,合并原中心小学、麻一小学、麻二小学、麻四小学4所学校;投入3100万元新建占地40亩的**一小,合并新基小学、东太小学2所学校;投入1800万元扩建占地45亩的**二小,合并鸥涌小学、黎滘小学、螺村小学、川槎小学4所学校;投入1300万元扩建占地40亩的**三小,合并南洲小学、华阳小学2所学校;投入400多万元改造大步小学和大盛小学的校园环境,完善设施设备;投入1亿元扩建占地200亩的**一中,合并**一中、川槎中学、漳澎中学3所学校;投入260万元建设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楼及完善设施设备。至此,我镇联合办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优化了教育资源,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我镇有市一级学校7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6所,等级学校的间数占学校总数的70%;有市一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通过高标准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为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巩固和提高普及教育的基础上,我镇积极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创建等级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办好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等,加强与家长沟通联系,有效调动了家长关爱子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通过拓宽教育活动的载体和渠道,进一步增强了我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三年来,小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分别为89.58%、90.49%、91.72%,后进生转化率分别为89.24%、91.27%、93.18%;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分别为82.65%、83.49%、85.77%;后进生转化率分别为86.75%、89.45%、90.53%;全镇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镇中

小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课改经验。努力探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工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三年来,小学毕业考核合格率,语文分别为95.18%、94.21%、94.91%,数学分别为90.00%、90.91%、92.17%,英语分别为90.56%、93.09%、94.68%;初中毕业考核全科合格率分别为93.15%、95.01%、95.16%;高中毕业考核全科合格率分别为97.96%、98.80%、94.26%。以上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市的要求。三年来,我镇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比例分别为97.19、118.39、93.93,在全市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七、第一,先后有三名本镇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

3、发展体艺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直以来,我镇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艺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执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有关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齐专职教师,为教学教研提供所需条件。镇或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合唱比赛、书画展览、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艺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特长,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了学

生的身体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三年来,我镇中小学生参加美术、音乐、科技等竞赛获奖共有286项,其中获国家级56项、省级2项、市级54项、镇级174项;全镇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分别为95.55%、96.12%、96.64%,优秀率分别为30.34%、33.81%、32.21%;初中生体育达标率分别为97.99%、97.80%、97.90%,优秀率分别为25.80%、25.56%、26.01%;高中生体育达标率分别为94.11%、94.77%、93.85%,优秀率分别为25.17%、25.01%、25.73%;中小学生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以上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卫生部、教育部的要求。此外,我镇传统体育项目优势逐步显现,漳澎小学是广东省体育传统游泳项目学校、**市基层游泳训练点,该校输送的运动员曾获得世界级奖项3项,亚运会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42项,市级奖项36项,为我镇争得了荣誉。

4、开展特色教学研究,努力打造教育品牌。近年来,我镇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努力开展特色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三大教育特色。

一是拓宽思想教育途径,突出德育特色。我镇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拓宽途径,整合资源,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和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抓好“六个结合”:即道德实践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安全、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并遵循“小、近、实、活、新”的原则,突出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体验性,持续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了高品位、立意新、宽领域的道德实践活动氛围,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收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市直属学校普遍评价我镇学生:学习刻苦勤奋,思想端正,基础扎实,成绩优秀。

二是营造绿色校园,突出环境教育特色。我镇以“创建绿色学校,深化素质教育内涵”为切入点,在全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各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实践。在绿色理念下,全镇师生树立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绿色环保行为在全镇师生中蔚然成风,各中小学校园全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目前,全镇有省绿色学校1所,市绿色学校5所,园林式单位3所,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教育特色。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突出信息教育特色。我镇以联合办学和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信息教育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目前,全镇中小学都建成了计算机室,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全镇小学现有计算机1156台,每千名学生拥有电脑数为102台;初中有计算机508台,每千名

学生拥有电脑数为83台;职中有计算机149台,每千名学生拥有电脑数为202台;全镇小学、初中教师按1:1的标准配备了高性能办公电脑。自2002年起,各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三年来,能使用计算机作数据处理及收发电子邮件的初中毕业生占总人数的70%以上,高中毕业生占总人数的99.83%以上。为帮助广大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操作技术,提高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镇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多媒体应用技术的通识培训。目前,我镇45岁以下教师都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技术,45岁以上教师能基本操作使用;91.34%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科占76.92%,课时覆盖率达39.3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坚持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我镇以建设一支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学校行政队伍建设。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学校行政队伍。把好选拔关,优化队伍结构。按照干部“四化”标准,把一批学历高、能力强,有开拓精神,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行政领导岗位,优化了我镇中小学行政队伍。把好培训关,提高队伍素质。我们每年都组织各校行政参加学习和培训,引导他们由“经验型”、“职务型”领导向“研究型”、“服务型”领导转变。目前

10名中小学校长中已有3名参加了“市名校长”培训班。把好考核关,择优聘任。通过推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校长任职期满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聘任的依据,进一步调动校长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师德建设。我镇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开展以“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建立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引导全镇中小学教职工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要求,逐步在社会上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3、严把教师招聘关。为优化师资队伍,推进学校人事改革,坚持实行公开招聘,招收了一批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了我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创建教育强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搭建多形式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我镇采取了多种措施,立足于抓好教师的岗位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全员岗位培训,采取专家讲座、辅导报告、研讨交流、分期培训等形式,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市、镇举办的中小学新教材通识培训、“四五普法”、计算机、普通话、班主任等全员培训,每位教师受教育时间每学年不少于50学时,使教师通过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和增长的才干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实施“名师”工程,严格按照“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标准,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一线教师作为镇级教学骨干培养对象,并从中选拔了一批教师参加了省、市两级的名师培训班。加强境外培训,2006年以来,全镇共选派13名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进行培训,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带动了全镇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目前,我镇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716人,小学、初中、高中、职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100%、98%、100%、92.5%,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为83.28%,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以上为67.2%,高中教师本科学历为100%,职中教师本科学历为85%。全镇在读研究生4人。

5、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镇牢固树立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加强了教育科研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在全镇中小学教师中公开招聘了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四个学科的教研员,组建镇各学科教研中心组,加强教育科研指导;另一方面,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课例研讨、观摩交流等教研活动,激励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在全镇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并取得了喜人的教育科研成果。三年来,有17项教研课题在市立项,各级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5篇、省级34篇、市级2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77篇,其中国家级7篇、省级10篇、市级60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镇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相对于先进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联合办学后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我镇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确保教育工作的优先发展;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努力打造水乡教育高地的教育品牌,提升我镇教育的综合实力。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创建省教育强镇,是我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手段。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谱写出我镇绚丽的教育新篇章!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评估方案(试行)》,我镇自评结果如下:领导与管理80分、教育经费54分、办学条件75分、队伍建设80分、普及程度70分、质量效益135分,奖励加分21分,自评总分为515分,占总分值的104.25%,全部必达标条件均达标。

据此,我们认为,我镇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特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请,请予以评估验收。

第三篇:某某镇镇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镇

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

中共某某县某某镇委员会 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月

落实优先发展 再创教育辉煌

——某某镇镇申报复评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镇在2012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以后,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不动摇,把巩固教育强镇成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修订)标准要求,现将自评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东江上游,某某中西部,距离县城32公里。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9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8105人,外来人口较少。某某镇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镇,南通某某县城,东接黎嘴镇,西临和平县东水镇,北靠车田镇。全镇公路总里程达80多公里,主干道有黎黄线(黎咀至某某)和四黄线(四都至某某),全部行政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交通便利。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投资环境。某某是“油茶之乡”。油茶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是某某市油茶专业镇,茶油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镇农民主要农业经济来源。201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452元,同比增长9.4%,镇级经济和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某某镇自古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秉承了客家人诗书传家,崇文重教优良传统。清朝年间,我镇有四位学子考取进士。目前,我镇有少将1名,大校1名,副处以上干部19名,拥有高级技术职级人员15名。镇内有古时烽火台、担盐古道等遗迹,全镇九个村被定为革命老区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自从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以来,我镇围绕教育强镇评估督导组提出的发展建议,正视不足,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合力整改。经过整改与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被省、市、县评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某某市绿色学校”、“某某市平安校园”“某某县文明单位”、“某某县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某某县德育达标学校”等称号,教育事业又跃上了新的台阶。我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营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被认定为标准化学校,某某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被评为规范化公办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市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镇现有在职教师125人(其中中学 51人,小学64人,幼儿教师10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兼职教师11人);全镇在校生706人(其中中学232人,小学474人);在园幼儿273人。

二、整改落实情况和成效

在2012年4月某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总结会上,省督导验收组领导专家客观地提出了两条后续发展意见: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二是继续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打造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镇高度重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提出的建议,积极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全力抓好整改。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我镇地处偏僻山区,没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比较低,处于保稳定、保运作的状态。面对困难,我镇迎难而上,积极履行政府职责,优先安排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五年来,我镇不但全面化解了2012年“创强”期间遗留下的200多万元债务,还在保证正常教育经费的同时,又投入180多万元逐步提升完善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图书资料、校园网、教师教学专用计算机和学生学习终端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95万元对某某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投入240万元对中小学运动场、食堂、学生宿舍、厕所、围墙等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投入230多万元兴建了1700多平方米的某某中学教师宿舍楼;大力开展“校园变公园”活动,投入50多万元全面绿化、美化了中小学校园,某某中学荣获某某市绿色学校殊荣。五年的不懈投入,使我镇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全镇中小学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幼儿园也已通过了规范化验收。全镇中小学教学点都接通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室19个;比初评增加8个,达到标准要求;中小学 每位教师均配备一台个人专用计算机(或者手持终端),较初评大幅增加;中小学生图书册比初评时增加近5000册;中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为139台,比初评时增加45台,生机比5:1,达到标准要求。

(二)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撑起教育强镇的中心支点。五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优化调整。针对全镇中小学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我镇通过调配、培训等途径,增加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4名,并调整了2名专业对口的教师专职任教美术、音乐等科目,有效改善了教师学科结构,促进学科的平衡发展。二是抓学历进修。近年来,我镇针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学历不达标情况,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脱产、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据统计,近五年全镇共有57名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本科以上学历进修的51人,参加大专学历进修6人。目前,有9名教师已完成了本科以上学习,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初评时有了大幅提高。三是抓能力培训。近年来,我镇还积极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校长、优秀教师到市、县先进的学校学习深造,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同时,我镇还以岗位练兵为契机,积极开展“新课改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培训”等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我镇还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全镇45周岁以下的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网络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技能。近两年我镇共有8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某某中学、中心小学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目前,一支安教、乐教、善教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抓好后续发展意见整改落实的同时,我们立足长远,科学谋划教育事业新发展,巩固提高全镇的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再创教育新辉煌。

(一)党政高度重视,合力推进教育发展。

一是党政重视,教育优先。经过2012年的“创强”,镇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更加深刻认识到提高人才素质是振兴经济的关键,树立了“某某要发展,教育当先行”的观念,将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健全了教育领导机制。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职能部门和村(居)委会一起抓”的工作机制。五年来,镇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调研,并多次召开镇、村、校三方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创强”工作成果。

二是广泛动员,成立教育基金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强”以来,某某教育事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距离,特别是在“奖教、奖学、助学”方面还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推动某某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镇党委、镇政府于2015年8月倡导筹备成立了“广东省某某教育发展基金会”。筹 备成立以来,镇党委书记、镇长多次亲自率领镇班子成员,利用节假日时间不辞劳苦,奔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某某等地,拜访某某籍外出乡贤、领导、校友,共商某某教育发展大计。镇委、镇政府的决心与虔心,得到了众多某某籍领导及乡贤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如:某某知名乡贤,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原某某市教育局局长谢锦坤听到这一消息后,为了某某教育基金会早日成立更是亲自参与筹划工作。镇内外纷纷为某某镇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目前,募集资金已超过200万元,每年都拿出较大比例的资金对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本科的某某籍优秀学生进行隆重表彰奖励,“某某要发展、教育当先行”已成全镇人民共识,尊师重教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二)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实现新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我镇基本构建起了符合本镇实情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一是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等教学常规管理,实行不预约听课、互邀听课、上示范课、实验课等活动,加强对教学常规管理的督查,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实现过程管理精细化。二是打造高效课堂。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教学一线,研究课堂教学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学习,促使教师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加强与片区、县城学校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在全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各校教学成绩和教学水平连年攀升,教学氛围日益深厚。近五年,县教育局对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查评估,我镇均位列全县较好学校行列;2015年某某中学中考取得优异成绩,位列某某市各学校第六名,某某县第三名,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创历史之最,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实施教师激励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制订《师德实施细则》、《教师考核评价方案》、《教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每学期依据方案对各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对被评为先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每年教师节前夕,镇党委、政府都会拿出一定资金,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育好人。因此,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家庭状况,研究和制定了德育工作计划,采取环境感染、舆论引导、活动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了树立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正气,弘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2013年,我镇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大查摆、大整改、大提高”活动的基础上,2014年全力实施了师德师风“12345工程”,初步建立健全了我镇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我镇还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全镇教育系统中形成“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依法从教、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经过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我镇广大教职工以校为家、爱岗敬业,默默地在教坛上耕耘,并涌现了一批先进。2013年以来,我镇教师有33人次荣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有18人次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大赛中获某某县二等奖,某某中学骆茵老师获得某某市教学大赛二等奖。

二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我镇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理念,采取多项举措,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开展多种形式德育活动。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早操会、主题班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积极开展节水、节粮、节电教育,倡导开展“光盘行动”、“水滴行动”、“绿色行动”,培养学生节约意识。此外,各校还积极创新德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某某中学举办“成长心连心”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某某中学在校园开设“无人自助售卖店”,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在 饭堂实行了“自助餐”,培养学生节俭意识。二是挖掘本地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寻找德育工作新途径,我镇深入开展“三善三好”活动,不断发掘某某本地“孝善文化”德育资源,把“孝善”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传统美德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帮扶、慰问孤寡老人、为五保户送温暖等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近年我镇谢浩亿、谢思榕骆丽燕同学先后获某某县十佳“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三是开展创“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的活动。邀请县检察院、法制副校长、“一村一法律顾问”律师到校为学生讲授法制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近五年,我镇中小学校每年都被某某县教育局评为“犯罪率为零”、“德育达标学校”。

(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特色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镇以“快乐”教学为抓手,在抓好学生德育、智育的同时,大力开展文体等活动,不断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某某特色、某某个性的校园文化体系。一是强基础。某某虽然财政困难,但在教育投入方向上,我镇对学校体艺器材的添置予以重点倾斜,目前全镇中小学的体艺器材配齐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镇标准。二是通过培训、调配等,彻底解决部分学校“无人能教”的现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三是大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书画、体育、文艺等,定期组织书画比赛、文艺演出。近五年,我镇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和体育、艺术方面的各 类竞赛、竞技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艺术类获县级以上奖项10多次;体育类获县级以上奖项20多次,奖牌数位于乡镇学校前列。如:2013年我镇某某中学学生张雷鸣参加某某县中小学运动会获初中组男子跳高第一;骆树英参加2015年某某县中小学田径获得初中女子跳高第一名,2015年某某中学足球队代表某某县参加某某市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喜获第三名,创造了我校足球运动的历史。某某中学舞蹈队参加2015年全县中小学生元旦文娱汇演,《如火的青春》获中学组三等奖;在2015年举行的某某县第五届中小学文艺展演中,《学生会招聘》获中学组二等奖。镇中心小学舞蹈“喜洋洋”和赖梅琳同学“我的中国梦”朗诵节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最近两年,中小学生参加某某县田径运动会,1名中学生获得初中组女子跳高冠军,1名小学生获得小学组跳高第3名,中小学生参加某某县分赛区校园足球赛先后获中学组第一名和第二名,小学组第三名,某某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足球推广学校和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2017年中心小学举办的元旦文艺晚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点赞。

(五)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党委镇府着眼长远,紧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道,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使我镇教育能够早日迈开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我镇中小学校均已构建出各自的特色文化和办学思想体系,某某中学特色文化为足球文化,中心小学特色文化为东江文化,并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认真落实,学校管理水平正得到质的提升。

(六)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某某镇党委、政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

一是强化安全教育。三年来,我镇始终把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学校安全工作的首位,狠抓意识培养,让安全知识“零盲点”,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重安全、懂安全。主要做法是着力做到“六个一”、“五个有”、“两个二”、“两个进”,全力维护中小学校安全稳定。“六个一”即在各中小学校校门口竖一个永久性安全教育警示牌,牌上书写“四不乘坐一不玩水”警示语;校园内有一个固定的安全教育专栏;每周班会必讲安全教育;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讲一堂安全教育课;每学期至少发一封《安全工作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每次放假前发短信提醒家长要监护子女的安全。“两个二”,即校园内要有2条以上的安全横幅标语,每天放学前最后一节课下课前2分钟由科任教师作安全警示教育。“两个进”即,晚上值日教师住进学生宿舍,学生用餐时值日教师要进饭堂与学生用餐。

二是强化管理,全力整治。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监管,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如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综合治理的各项制度,包括门卫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重点部门 “四防”制度,外来人员管理制度、校园消防制度、食品安全制度等等,不断增强校长等责任人对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做到警钟经常鸣,安全常态化。此外,我镇还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如坚决取缔学校周边200米内网吧、桌球室、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清理赌、毒现象;强力开展集中整治三轮车、农用车非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多形式的安全教育、齐抓共管、全力整治,多年来,我镇各中小学校均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着眼未来,积极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在2012年创建教育强镇之初,我镇就树立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念,不断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让小孩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是我镇广大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近年来,我镇把幼儿教育事业纳入基础教育发展与管理的重要范畴,根据上级关于规范办园的有关规定,投入95万元对我镇公办幼儿园—某某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我镇也大力发展民营幼儿园。目前,镇内1所公办幼儿园和1所民办幼儿园均已达到规范化标准,我镇学前三年入园率均达93%以上。

二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成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环节和奠基工程,我镇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一是落实防流控辍措施。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的管理机制三结合教育工作机制,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零;初中入学率达100%,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二是严格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同时积极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

三是加强成人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市级示范性成人文化学校,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实现“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我镇立足某某是农业镇,某某市油茶专业的实际,与当前我镇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利用多种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三年来,共举办计算机、专业技术、种养技术等培训班20期,年培训面达40%以上。同时,我镇还通过建设农家书屋和农村信息服务点(站)等,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效地促进了镇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跃社区文化。近年来, 我镇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崇文重教风尚。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成立街道舞蹈队、开展一年一度的某某镇篮球友谊赛、各村春节期间的文体活动、村际篮球赛等,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努力活跃社区文化。同时,我镇还在深圳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及 广州海关的帮扶下,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为各村建起篮球场、文娱活动室、村农家书屋,为群众健身、学习和举办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条件,社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四、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独木不成舟,众志能成城”。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创建教育强镇,我镇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全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个别学校的功能场室建设仍存在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特别是教育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五、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修订)》的各项指标要求,我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了自查自评。自评结果是:政府责任68.3分,教育管理与素质教31分,合计得分99.3分,各项必达指标全部达到要求。据此,我们认为我镇仍符 15 合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请予以督导验收。

第四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池农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场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一、大池农场概况

广东省大池农场于1959年12月创建,地处**市**山区北麓,西与**县坪上镇交界,东与**市里湖镇邻接。全场土地总面积2.5万亩,农场人口总数近万。农场下辖10个专业生产队、8个行政村。农场主要从事经营橡胶、茶叶、果树、谷物等种植,以橡胶种植为主。2005年以来农场规划建设新一代胶园,目前,已成功种植橡胶5212亩。2008年场部开始实施小城镇化建设,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农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场部与各行政村、生产队之间已初步形成公路网,场部设有班车上落站,交通方便,基本实现农电改造。

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大池农场党政坚持走科教兴场之路。我场以建设优质和规范化学校为目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全场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场现有公办中小学各1所,其中,初中校生261人、小学在校生426人;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06人;另还有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点1个。全场教职工59人,其中中级职称教师22人,初级职称教师8人,未评聘专业技术人员29人,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45人,中师学历3人。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创建教育强场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大池农场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教育,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规,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为全场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6月,大池农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提出了2013年创建省教育强场的工作目标。特别是2012年8月后进入创建省教育强场冲刺阶段以来,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创建省教育强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并周密部署,专门成立了由场党委书记杨传排同志为组长,场长钟良清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大池农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场实施方案》,建立了场、村和学校三级联动工作责任制,使场村各级领导更加明确抓教育、管教育的职责。场党政还把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场领导干部、村书记主任和学校校长政绩的重要依据,使全场上下形成了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中小学校全力抓,村干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场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杨传排书记、钟良清场长和主管教育的赖源旺副场长不仅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创强工作,而且亲临各中小学校的第一线检查指导。他们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听取学校校长汇报,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及时解决各学校在发展和教育创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与实际困难。

2、群策群力,营造氛围。为加快实现创强目标,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大池农场还全力抓好创强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教育、参与办学和创建教育强场的积极性。如在场内主要交通出入口树立宣传牌,在村和学校等地方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编写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利用手机短信、学校校讯通等工具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场广播电视站插播全场教育创强宣传口号、工作动态等。全场共印发《关于动员全社会参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场活动的倡议书》近万份,号召全场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关心、支持和配合省教育强场创建工作。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使教育创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创强、人人参与创强的良好氛围。

3、教育投入,各方支持。为积极推进我场规范化学校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创强工作目标,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市政府及农场党政对教育投入持续增长。近年来,**市政府及农场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积极改善农场办学条件,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如近三年来,大池小学新建校舍约1200平米,投入资金约150万元,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投入约50万元,中小学场室器材等配套投入各类资金约162万元,新建中心幼儿园校舍1幢500平米,投入约73多万元,中心幼儿园各场室配套资金投入约66万元;以上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约451万元。二是社会的捐资助教。大池农场人民尊师重教**然成风,全场以创建省教育强场为契机,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因措施可行,方法得当,社会各届捐资助教热情高涨,筹得社会善款39万元。

(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1、优先规划教育发展。大池农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规划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提升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一是优先规划教育用地。通过划拨、征用等方式,将用地指标优先划拨给学校,解决学校用地问题,保证了各学校的发展用地。目前,全场所有学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校园,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发展的要求。二是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精神,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出发,大池农场制定了全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对规模小而分散、办学效益差的柑园、埔光、军卢分教点撤并入大池小学,保持1所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使全场中小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和完善。同时,全场以学校布局调整和创建规范化学校为契机,不断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大池农场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狠抓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积极完善办学条件。一是实现校舍楼房标准化。早在2000年初,大池农场就实施了校舍改薄工程,共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1幢,2007以来,场党政及上级农垦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陆续新建了一批标准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实验楼,使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实现了楼房化。二是初步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市政府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投入193多万元,重点完善了中小学校、中心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功能场室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建设。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化。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本校特色,挖掘潜在的校园文化,添置了各具特色的宣传专栏,张贴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书画、名言警句,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四是学校环境建设规范化。全场学校一直在走规范化的校园建设之路,在创建省教育强场活动中,投入资金30多万元,用于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三化工程建设。目前,全场中小学校100%成为规范化学校。

3、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全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加快,突破农村学校散(校点分散)、小(办学规模小)、弱(基础设施薄弱)、低(办学效益低)四道障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大池农场为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还下决心加大资金投入,不仅扩建新建了学校的校舍,还为学校增添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大大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为农村学校的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学位,接近了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效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创建省教育强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均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保证。一直以来,大池农场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紧紧围绕增强教师素质、树立教师形象这一目标,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新时期教师队伍。

1、师德为先树形象。大池农场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计划地做好师德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以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引领全场教师明确师德规范要求,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全场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以来,大池农场广大教师遵纪守法,未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2、落实待遇保稳定。大池农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师为根的师资建设理念,切实维护教师的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是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目前,全场教师队伍中,有1位女教师是**市人大代表。二是认真落实教师的安居工程。大池农场把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民心工程来实施,在大池初级中学新建教师宿舍楼1幢,解决了中学教师住房问题。同时,按市政府落实住房公积金精神,我场教师均享受了住房公积金的补助。三是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教师的工资逐年增长、按月足额发放,教师的福利性待遇也逐年提高。现在,全场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工资基本持平,从2013年1月起还享受了400元到700元不等的农村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四是落实教师医疗和社会保险待遇,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五是落实奖教激励制度。场党政为全场中小学校制定了奖教激励方案,对获得各级 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由于政治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全场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3、强化教研促提高。大池农场为落实科教兴场战略,建立了教学教研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教、质量立教、特色强教的教学观。全场中小学均设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以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改革实验。为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例如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论文比赛和教学评优比赛等活动,使教师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全场各学校坚持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举办法制课堂及争做文明学生、行为规范示范生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德育基地等阵地,扎实开展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感恩等方面的教育,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有效推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如举办全场中小学感恩教育征文活动;场综治部门联合开展的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专项活动;法制副校长为师生上法制辅导课、禁毒教育课等。同时,全场学校都建立了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进行家校联动,充分发动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们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排除学生的困惑,让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无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各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专职或兼职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全场近三年来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为零,无出现重大的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

2、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池农场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加强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行不预约听课、互邀听课、上示范课等活动,加强对教师课堂常规教学督查,不断优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大池场大池小学明确提出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听课不少于4节,并参加课后的评课活动,每人每学年最少上一次公开课,上送一篇教研论文、一篇教学案例等,有效发展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注重个性发展,重视体艺特长教育。全场各学校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发展,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有益的竞赛和展示活动,为培养学生特长、展示学生才能搭建有效平台。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学生学习兴趣点切入,扎实开展了美术、舞蹈、作文、英语、体育、书画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和展演,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体艺专长的学生。

(五)发展各类教育,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1、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场党政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指导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一是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优化幼儿教育环境;二是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三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寓教于乐,在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幼教活动中启迪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成长。目前,我场建成中心幼儿园1所,为我场幼儿提供优质幼教服务。

2、努力发展成人教育。大池农场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同时,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结合本场实际,发挥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和劳动就业等培训工作。近三年,全场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累计19期,共培训千余人次。通过开展实用知识、信息技术、劳动技能的培训与法制讲座等,深化了对从业劳动者的继续教育,扩大了成人教育的培训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以及使用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为大池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大池农场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深挖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努力建设和谐社区。一是完善文化休闲和体育活动场所。如农场建成了体育运动广场,建有篮球场1个,健身设备多套,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的好去处,使村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和体艺活动。场党政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助各村开展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讲座、文艺表演、法律咨询以及安全生产演练等活动,拓宽群众的知识面,营造活跃型和学习型的村文化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我场大池村的群众文体组织蓬勃发展,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全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池农场通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场活动,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相对落后,教学设备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骨干教师数量偏少;三是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继续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一如既往地优先发展教育,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不断推动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上新的台阶,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办学条件。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场战略,不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有计划地推进学校的基础工程建设,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设施,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继续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我们会继续切实抓好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通过加强内部培训和择优引进的形式,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继续坚持科研兴校,打造教育品牌。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找准教研切入点,不断开发新课题和完善已建立的课题,逐步提升教育科研水平。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让全场学校的办学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打造农场的教育品牌。

四、自评结果

尊敬的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专家组,我们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标准,进行了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自查自评。自评认为,大池农场创建省教育强场的各项必达条件全部达标。结果为:政府责任69分、教育管理得分19分,办学水平得分11.3分,合计得分99.3分,已经达到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指标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专家组予以督导验收。

第五篇: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全力创建教育强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 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XX市人民政府

XX古称香山,自南宋绍兴 22年(公元 1152年)建立县制,迄今已有 850多年历史。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市域面积 1860平方公里,辖 24个镇区,常住人口约 139万,流动人口约 120万。XX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南粤大地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孙XX,中国早期著名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郑观应,“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郑藻如、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一代影后阮玲玉,著名导演 郑君里,世界冠军江嘉良等一代英才,都从这里走向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大舞台,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宏伟画卷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 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XX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成了XX人民开拓创新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XX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GDp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1亿元,工业总产值 2004.4亿元,进出口贸易 156.2亿美元,财政收入34.5亿元。全市外来投资企业总数达 4500多家,其中世界 500强企业有 20多家在XX落户。XX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高度重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 10月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经过 20多年的不懈努力,XX已基本建设成为一座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裕安康的文明名城,现正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名人城市迈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XX教育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力以赴建设教育强市,将XX教育的综合实力不断推上新台阶,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到新高度。

一、深刻认识教育,超前规划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教育发展放在一个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才能对教育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放在一个城市的追求目标中来定位,才能真正凸显出教育的价值。XX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和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的要求,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这对XX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说 21世纪初的前 20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那么建设“两个适宜”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就是XX在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具体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

XX的城市发展定位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确保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建构与协调发展和“两个适宜”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市委、市政府认为,从教育的战略地位看,教育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因此,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XX全面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其次,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建设“两个适宜”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要求XX必须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换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经济发展的转型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成批量地培养高层次的各类人才,而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则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成千上万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巨大的作用。今天的教育既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是XX未来希望之所在。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教育是各种社会要素的聚焦领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先进的教育能够培育先进生产力,传承优秀文化,优质教育 更是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市委、市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有决心、有能力创建教育强市。因此,建设一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这样的宏观思考下,市委、市政府形成了以“五个一”和“五个不动摇”为核心要点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思路。

—— 五个一是:明确一个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抓住一条主线,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服务一个宗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贡献;坚持一个中心,教育工作要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尊师重教要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优良传统;登上一个台阶,每届班子都要奋发有为,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阶段性重大问题,将教育发展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 五个不动摇是: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坚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工作策略不动摇,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统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行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动力不动摇,切实履行政府责任。

正是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 深刻认识教育,超前规划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XX教育留下了三次提速发展的清晰轨迹,也树起了前进中的三个里程碑。

—— 1988年至 1997年,投入近20亿元,用 10年时间普及了从小学至高中的 12年教育。199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 率先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 1996年XX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 1997年XX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市。实现了XX教育的第一次提速发展。

—— 1997年至 2003年,XX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水平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普及学前 3年教育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为重点,实现了XX教育的第二次提速发展。1998年普及了从学前 3年教育至高中教育的 15年国民教育; 1999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同年省教育厅在XX召开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场会,确定XX市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试点市。2001年,XX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

—— 2003年 5月至 2005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吹响“创建教育强市”号角,XX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XX教育实现第三次提速发展。以今天的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为标志,XX教育树起了自己前进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XX教育三次提速发展,特别是以创建教育强市为阶段性目标的第三次提速发展,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变为现实,将XX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取得了六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基础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幼儿园)750 所,在校中小学生(幼儿)457082人。其中幼儿园 411所,在园幼儿 67015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 96.5%;小学 230所(包括 30 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 2261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 100 %;初中 69所(民办 21所),在校学生 97370人,高中阶段普及率达 95.8%;普通高中 23所(民办 5所),在校学生 35372 人,高考升学率达 93.85%。二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继 2002年设立电子科技大学XX学院后,2004年广东药学院新校区落户XX、火炬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办。2005年,从奠基到投入使用仅用不到 6个月时间,创造了“XX教育速度”的XX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成。目前,XX 4所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达 15039 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1%,高等教育开始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拥有职业高中(中专)16所,高级技工学校 1所,在校学生 31205 人。近3年来,普高和职高的招生比例一直稳定在 52:48左右,实现了普教和职教的协调发展。三是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市政府投资 3200多万元新建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二期再投入 2000多万元建设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 96.1%。四是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全市拥有成人高等学校 1所,教学点 8 个,在校学生 5322 人。还有 24所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 300多个培训机构。2002年以来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年培训量每年超过 20万人次。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从 1997年至 2005年,全市总投入 20多亿元,撤并了 180多所中小学,扩大校园面积 4000多亩,建筑面积超过 120万平方米,一批批现代化的新建学校拔地而起,成为XX教育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教学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近5年来,全市投入 3亿多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中小学(含民办学校)100%装备了计算机室,共建有计算机教室 513间、电子阅览室 173间、电子备课室 196间,计算机人机比由 2000年的 20: 1提高到目前的 7.6: 1;全市已有 263所学校(教办)实现了光纤连接,建立了 184个校园网,100%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

(四)优质学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大舒缓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近3年来,全市投入 5亿多元创建国家、省、市级等级学校,目前,全市公办中小学共有市级以上等级学校 219所,约占公办中小学总数的 77.4%,其中小学 145所,占小学总数的 72.5%;初中 43所,占初 中总数的 89.58%;普通高中 16所,占高中总数的 88.9%;职高 15所(含中专、中技),占职高总数的 88.2%。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超过 80%。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凡涉及教育质量的标志性项目:高考、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XX均处全省三甲之列。

2005 年全国普通高考XX本科以上录取率高达 44.4%(全省 35%),在 21个地级市中名列第二;免试保送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三名,今年免试保送生 34人,占全省 224人的 15.2%;全市 10128名学生参加高考,录取 9508人,总录取率达 93.85%。

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连续 10年保持全省三甲位置。2004年,全市有 62人在全国中学生奥林 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名列全省第一。其中 XX纪念中学周芳颉在第 3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2004 年广东省奥林匹克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我市第三次取得团体冠军。

第五、六、七届中学生运动会,我市团体总分获得“三连冠”。2004年广东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我市中学组和中职组代表团团体总分在全省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一。

今年 5月,广东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我市举行,全市获得了 13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和 3个优秀组织奖。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全省第一。

(六)教育强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 24个镇区(其中南朗镇纳入火炬开发区组团发展,进行资源整合,由火炬开发区托管)有 19个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省教育强镇已达 82.6%。

二、下定志在必得决心,采取攻坚破难措施,推动“创强”工作全面提速

XX教育发展至 2003年,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但对照省政府提出的创建教育强市要求尚有不小距离,当时全市仅有一个省教育强区(火炬开发区),“创强”工作任务艰巨,困难重重。面对挑战,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心全力以赴创建教育强市,推动XX教育跨越式发展,加速XX教育现代化进程。2003年 5月 26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创建教育强市动员大会,决定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力度和决心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于 2005年建成省教育强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教育强市视为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来抓,要将能否成功创建教育强市作为衡量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

“创强”动员令发出后,XX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狠抓教育强市创建工作。

(一)多点切入,多管齐下,形成创建教育强市强大合力

为了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政府责任,切实保障“创强”进度,市委、市政府推出八大措施,建立了八项制度。

一是明确奋斗目标,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建设教育强市、强镇(区)纳入本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确保“创强”目标如期实现。市动员会后,24个镇(区)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召开了创建教育强镇(区)动员大会,制定创建教育强镇(区)工作计划,排出“创强”时间表。全市形成了先进镇区加大力度,欠发达镇(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创建教育强镇(区)的大好局面。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长亲任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组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教育副市长任副组长。全市各镇(区)党委书记、镇长(区办事处主任)分别担任创建教育强镇(区)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一把手”负责制,使“创强”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市委崔国潮书记十分关注“创强”工作,亲临XX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地视察、了解进展情况,亲自主持召开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座谈会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陈根楷市长 10次到教育局,亲自了解“创强”进度和困难,亲自部署重点工作,亲自推动重大工程的全面落实。三是明确“创强”责任,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市委副书记任实绩考核领导组组长,主管教育副市长任市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创强”工作实际进展即为教育工作实绩。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在“创强”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督导、推动作用。四是及时破解“创强”工作难题,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和联合办公制。市成立了由市府办、教育局、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农业银行等部门、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直接下到镇区联合办公,凡镇区“创强”工作中出现的规划、用地、资金等问题,及时解决。五是确保“创强”工作进度,建立重点工程督查制。市政府确定中小学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为“创强”工作三大重点督查项目,由市府督办科会同市教育督导室每季度督查一次,督查情况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六是确保“创强”工作优先,建立重大议题“快速通关制”。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研究教育工作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部门联席会议就达 20多次,几乎每个月的市府常务会议都有教育的专题研究,而且对教育的经费、规划等问题更是优先考虑,优先安排。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市政府在财政预算之外,为“创强”追加的各项经费总计达到了 1个亿。七是激励创优争先,建立教育强镇(区)奖励制。市政府在对各镇(区)进行专项经费资助的基础上,出台奖励措施,凡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区)的镇(区)发给奖金 25万元。八是加强舆论导向,建立“创强”宣传部门联动制。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连续 3年将创建教育强市列为宣传工作重点,电视、电台、报刊、信息网等各大新闻媒体分专题、多角度对全市创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宣传,创建教育强市迅速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八大措施同时推动,XX迅速掀起了创建教育强市的高潮。

(二)超常规加大教育投入,为创建教育强市提供刚性保障。

创建教育强市投入是关键。市委崔国潮书记指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教育投入一定要有强度。陈根楷市长提出,创建教育强市不能等距离追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一要舍得投入,二要超常规投入。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五”期间每年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1-2个百分点。2003年更明确提出,市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财政支出的 25%以上,镇一级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不低于本级财政总支出的 35%,而实际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一规定。

—— 1999-2005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近90亿元,仅 2004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 18.38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11.46亿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27%。

—— 2003-2005年设立市级“创强”专项经费。其中中小学布局调整每年 1000万元、教育信息化每年 1000万元、中小学等级学校建设每年 500万元。

——镇(区)集中财力投入“创强”。全市 19个成功“创强”的镇(区)平均投入达到 2亿元以上,投入强度达到可支配财力的 50%以上。如 小榄镇“创强”经费高达 5亿元。

——改革投入机制,融资筹措 “创强”经费。在教育专项经费使用上,我市将调整学校布局的 3000万元专项经费,全部用来贴息,从银行获得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贷款 4.1亿元。信息化建设采取“卖方信贷,一次装备、三年还清”模式,市每年 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贴息,3年时间装备了近2亿元信息化设施设备。

快速投入、集中投入、高强度投入,为XX创建教育强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创建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XX以抓关键问题为着眼点,以抓重点工作为着力点,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攻坚破难,迅速增强了教育综合实力。

1.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调整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创建教育强市的重点工程和关键性工作。XX规划超前,起步较早,1997年,我市就全面启动了调整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工作,并于 2003年完成了第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全市投入 10亿元,撤并了近100所中小学。2003年,市政府又 出台《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结合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市政府出台了三条硬措施:一是明确规定,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完成的镇区不能申报省教育强镇;二是调整用地指标,优先解决教育用地,优先办理征地、报建手续,免收市级征地办证费用;三是市财政贴息,协调镇区向银行融资,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三招齐下,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空前加大,2003— 2005年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涉及 241所项目学校,全部按照省、市一级学校标准建设,小学占地 40亩以上,初中占地 100亩以上,全市投入资金 11.2亿元,建筑面积 767219.42平方米,新征地 2794.72亩。通过新一轮布局调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接近,均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2.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特征。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抓得早,抓得实。1999年 1月,我市被广东省确定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两个试验市之一。2000年,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同年 6月我市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城域网 ——XX市教育城域网和地级市首个教育信息网 ——XX教育信息网。

在信息技术装备建设上,近5年来,全市总投入已突破 3亿元,装备水平居全省领先位置。更重要的是 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XX市教育信息网 日均发布新闻信息达 37条,提供的资源库素材峰值容量达 1100G,日均浏览量达 200G,内容覆盖小学至高中的所有学科。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市自 2000年起,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高中开课率均达 100%。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辅助教学、学科整合和办公自动化方面也得到充分应用。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3所,省级 14所,市级 52所。为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全程运用,我市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连续进行了 3年,全市教师参加广东省计算机初级考试合格率达 100%,中级考试合格率达 88%。

3.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加快等级学校创建步伐。市政府设立创建等级学校专项经费,每年拨款 500万元支持镇区中小学上等级,近两年,全市新增等级学校 142所,等级学校比例已达到 77.4%。

二是启动示范性高中建设,做强、做大、做优普通高中。全市规划第一轮创建 5所示范性高中,目前,XX纪念中学、市一中、市华侨中学、市实验高中、桂山中学等 5所普高已启动申报工作,全市已投入近5亿元创建经费。

三是启动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初中整体办学水平。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学段,一直以来也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对高水平办好高中教育形成瓶颈制约。2004 年,市政府出台《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决定用 3年左右时间,以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全市所有初中达到市规范化学校以上标准,80%以上的初中达到省市一级学校标准,确保每个镇(区)至少有一所优质初中。为推动初中建设,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了初中建设专项经费,2005 年至 2008年每年 800万元,4年 共 3200万元。市级各项专项经费也重点向初中倾斜。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启动以后,各镇区迅速行动,掀起了新建、扩建初中学校,推动初中上等级的热潮。目前,全市已有 20个镇(区)共新建、扩建初中 54所,投入资金近8亿元。初中建设的全面加强,使初中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为办高质量、高水平的高中教育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速中学优质化进程,今年,我市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由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领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 18名教授、中学退休名校长 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组进驻XX,对初、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指导,帮助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此举被 陈玉琨教授誉为“开创了中国基础教育先河,并将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上一笔”。

4.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升级工程,服务XX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深刻认识到工业化城市必须有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作支撑。为此,XX采取了两头延伸策略,优化升级职业技术教育。一头向深度延伸,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头向高度延伸,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 :一是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效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 1995年的 38所调整至目前的 17所(包括中专、中技)。同时,有计划地扶持市直属及部分镇(区)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好拳头专业,面向全市招生,为提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基础。二是适应全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推出“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活力。三是加大了等级职校建设力度。目前,全市 1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中专 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 4所,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 1所,省级重点职中 6所,市级重点职中 3所,等级职业技术学校达 82.2%。在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我市切实加大力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2004年XX火炬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办,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达 2700多人,预计 2007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将超过 5000人。2004年 12月XX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在崔国潮书记、陈根楷市长的亲自关心和直接推动下,投资 1个多亿,从规划、立项到开办招生仅用了 6个月时间,一所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拔地而起。学院目前已建成校区建筑面积 32000平方米,二期建设工程也已启动,计划 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 5000人。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为我市大批量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实施“三名工程”,精心打造XX教育领军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永恒重点。我们深知,一流的教育必须靠一流的人才来支撑。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为教育构筑人才高地。为尽快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我市全面启动了“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并期望通过名教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名学校。为使这一工作能产生实效、长效,XX搭建了五大平台,作为“三名工程”的基础性配套工程。一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出台了《XX市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暂行办法》,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铺设了绿色通道。近几年来,全市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达 470 多人。二是搭建培训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全市投入 1000多万元培训经费,在进行市内、省内培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境外培训,为教师拓宽视野。近年来,全市共有 160多名骨干教师分别派往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培训。三是搭建竞赛平台,引导教师追求卓越。XX建立了全员、全目标(包括师德、理论素养、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和经验总结)教学竞赛制度和以“面向全体,注重素质”为核心价值的全员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凡是教学竞赛或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等奖获得者,在符合师德规范的前提下(即师德一票否决),即认定为当年市优秀教师。并规定,凡教师业务性或专业性荣誉称号的授予对象必须是教学竞赛和教学质量评价的获奖者。四是搭建发展平台,为教师不断成长加注动力。我市为教师系统设立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五级专业性发展台阶,确保教师从青年、壮年到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台阶。五是搭建激励平台,鼓励优秀骨干脱颖而出。2004年,我市制订了名教师、名校长评选奖励办法,经过层层评选,有 8位“XX市名教师”、5位“XX市名校长”脱颖而出,受到了市政府的重奖(除每人颁发价值 5千元的金质奖牌外,还发给名师 2万元、名校长 3万元的奖金)。为了充分发挥名教师、名校长的作用,XX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一是选派名教师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应学科的特聘教师;二是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并对名校长、名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三是制订了名校长、名教师访问讲学制度。这些措施使名教师、名校长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上述五大平台落实“三名工程”,XX教育领军团队基本形成。全市现拥有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 2名、特级教师 27名,国家级骨干教师 27名,市级名校长、名教师 1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100人,市教坛新秀 500人。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达 85.4%,初中和高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 75.8%、97.5%,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 10.4%。

6.实施扶困助学工程,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

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把扶困助学当作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崔国潮同志、市长陈根楷同志多次指示做好这项工作,并带头向扶困助学基金捐款,还与贫困生结对子,勉励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自强不息,立志成才。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正式启动机制化、制度化的扶困助学工程,成立了由彭建文常务副市长任组长、主管教育和民政的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XX市扶困助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困助学基金,制定了《XX市扶困助学工作意见》、《XX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XX市助学贷款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扶困助学配套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市统筹、分级资助的工作机制,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员、全程资助,实现无缝覆盖的工作目标。从 2004年起,我市每年通过财政拨款、红十字会捐款和福利彩票收入向扶困助学基金注资 200万元,同时大力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踊跃捐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困助学活动。目前全市 扶困助学基金已 达 2000多万元,其中市级基金 1200万元。为管好、用好扶困助学资金,我市成立了由主管教育副市长任 主任的XX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扶困助学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配备 3名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市扶困助学办公室现已建立了XX市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库,统一管理全市贫困学生和受资助学生信息资料。2004年 全市共有 6804名大中小学学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资助,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的目标。

(四)深化三大改革,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增强活力。

以改革促发展,一直是我市教育工作的主思路。近年来,我市主要狠抓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确保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联办、私人办学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决定》、《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措施:采取经费资助、出租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落实民办学校有关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部门在业务指导、教师管理、质量评估、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待遇;成立市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审查委员会、在教育局设置民办教育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设置的资格审查和可行性分析,确保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健全年审制度,启动对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的评估,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每年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超过 1亿元,使我市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 , 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共 537个,其中民办幼儿园 171所,民办中小学共 56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9所,各类培训中心 300个。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市的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均得到市民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管理新机制。

(1)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事管理新机制。XX在多年实施“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于 2003年在全省率先对中小学人事制度从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一是建立了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能 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教师由国家人变为单位人,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二是建立了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职业道德、育人能力、工作绩效、教学风格与特色等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全程、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建立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搬掉了“铁交椅”,废除了“终身制”,破除了“大锅饭”,人事制度改革犹如一股源头活水注入了教师队伍,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责任心、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可以说,教育人事制度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改革,是对教育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省委政研室来我市调研后,对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

(2)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为促进校长专业化成长、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 2003年中小学人事改革的基础上,XX乘势而上,于 2004年又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了校长职级制改革。一方面,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根据校长的职业特点设置 10个等级的校长职级,根据校长的理论素养、学识水平、治校能力和工作业绩,对全市 261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职级评定;另一方面,提高了校长的待遇,校长按照相应职级和业绩评价可享受相当于教师年薪 1.5— 2倍的待遇,超出教师平均待遇部分由财政另行拨给。校长职级制改革,其意义和影响极为深远。一是脱离了“官本位”,回归了校长的本义和职业本位,强化了校长专业职能,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转换;二是 10个等级的设置,为校长铺设了不断进取的阶梯,从制度上保证了校长的可持续发展,给校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三是改革了校长评价制度,开启了探索校长成长规律的科研之门;四是理顺了校长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既有利于校长自主办学,又有益于提高行政效率;五是有利于校长的校际交流和区域流动。

在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XX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凝聚人心,吸引人才。陈根楷市长多次强调,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不是政府对教师的恩赐,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XX 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从 2001年 9月起,实行公办教师工资统发,各级政府增加投入 5000多万元,使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市政府规定了教师收入最低保障标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人均月收入分别为 2450元、2650元和 2850元,2004年全市教师月人均实际收入达到了 2959元。目前,市政府正在酝酿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1998年XX实行了教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实行了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教师与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医疗待遇。为防止教师因患重大疾病而致贫致困,最近市政府倡议成立了“XX市教职工健康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教师给予特别救助。我市还制订了三年(2003-2005)基本解决教师住房困难的目标要求,采取货币分房、集资建房、购房补贴、自建房补贴等多种形式,为 11000多名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最近,市政府又按人均 12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标准安排了 721亩教师住房用地,争取尽快解决所有教师住房问题。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早在 1996年,我市就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又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要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来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一是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抓好学校教育主体工程、家庭教育启蒙工程、社会净化工程。学校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机遇,以开展弘扬“新时期XX人精神”活动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方面,我市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开展“走近家庭,同育新人”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开辟“空中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拓宽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渠道,有效调动了家长关爱子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市还大力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和机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成立了由 17个部委办局领导组成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青少年校外教育,制订了《XX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全市投入 2亿多元建设体育健身广场 ,其中中心城区建立了 5个高标准的全民健身广场,镇区和村、社区建有 228个中心健身广场 ,覆盖了全市 80%的居住社区。全市拥有中小学德育基地 9 个,校外活动场所 300多个。2001年 3月,广东省教育厅在我市召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现场会,充分肯定我市政府统筹、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的社会化大德育体系的经验。2004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天津召开,市委副书记陆国良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介绍了XX的做法和经验。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多年来我市做了大量工作:更新教育观念,从源头上“减负”;改革招生评价制度,从导向上“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提高效能上“减负”。200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认识,下大决心改变单靠加班加点、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教学观念,全面追求素质教育的育人质量;由主要依靠拼时间、拼消耗提高质量转到深化改革、借助教育科研提高质量的正确轨道,并采取严格的“减负”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我市还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减负”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减负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这项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和来我市视察的省人大代表小组、省政协考察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国家新课程改革启动后,XX被定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所有中小学一次性全面铺开。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XX以“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规范又有XX特色”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到了“三到位、三加强、一开发”。“三到位”是:经费到位,全市 3年投入课改经费 2000多万元,用于课改培训和实验;培训到位,全市教师全部先培训后上岗和上岗后再培训;实验到位,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验证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近3年来,我市共发现了 200多个课改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 100多条改进建议。“三加强”是:切实加强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目前,全市共有立项课题 200多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 30项; 校本研究课题逾 1000项,编写了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校本教材。“一开发”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课题,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开发,力求用 5-8年时间形成有XX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向深入。3年课改,成效初现,一大批成果应运而生: 20多人参与了国家新教材的建设; 9次省级以上的课改研讨会在XX召开; 80多个课题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达 14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去年 2 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宋海副省长、省教育厅领导对我市课改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XX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中国教育报》特别报道了我市的课改经验。

四是建立了完整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XX从 1997年开始就建立了分别以镇(区)教办、普通高中、普通中小学、教师个人为评价对象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从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管理,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育质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这种以教育内涵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成为XX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XX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经验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2年 6月,教育部在我市举办了首届全国省、地级督导室主任培训班,推广XX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全国 12家主流媒体纷纷刊载、报道了XX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该成果也两次获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今年 9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考察XX,对XX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XX成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市和实验基地。

回顾XX“创强”历程,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认识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崇文重教是XX的优良传统。10年来,XX教育常抓不懈,一路快跑,就因为我们深谙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深知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必须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XX教育有今天的成就,取决于XX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秉承了优良传统,对优先发展教育有高度共识。我市黄圃、三角两镇是经济欠发达镇,但他们不甘落后,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近高标准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广大市民、海外乡亲、企业单位踊跃捐资办学,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XX创建教育强市征途上,全市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尊师重教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真”“实”程度决定工作效度。求真务实是XX的行政风格。抓教育尤其应当如此,教育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战线长、见效慢,因此,抓教育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基础做起,在“真”、“实”二字上下功夫。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真情,切切实实把教育摆上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抓条件、抓队伍、抓管理、抓科研、抓质量,必须真心实意办教育,真抓实干发展教育,求真务实改革教育,离开了真、实二字,教育工作就很难有实效、有长效,更难有跨越式发展。

(三)改革深度决定发展高度。敢为人先是XX的城市精神。身处变革的时代,只有勇立改革潮头,把发展纳入改革的视野,注入改革的元素,发展才能展现理性与活力。近年来,XX一直把改革作为主线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先后出台了 20多份改革文件,在全国、全省率先进行了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教育人事制度、校长职级制、初中建设、中学优质化工程、“三名工程”、素质教育评价、基础教育课程等一系列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卓有成效的推进,使XX教育基本实现了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协调统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协调统一,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强市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改革促发展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长盛不衰,充满活力,才能造就今日之强,成就未来之更强。

三、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创建教育强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教育现代化没有终点,因此,教育强市也是永不落幕的民心工程。未来的XX教育将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两高”(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水平普及 15年国民教育)、“两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和教育资源优质化)、“两提高”(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基本工作思路,牢牢抓住两大工作重点。

(一)抓投入,促进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力度不减,投入强度不降是关键。通过创建教育强市,我市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在仍有 5个经济欠发达镇区尚未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还有一定数量的学校未达到市级等级学校的办学水平。XX的奋斗目标是,在今后两年内大力扶助 5个经济欠发达镇区创建省教育强镇,使XX教育实现高水平层次的均衡发展。

(二)抓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在品质。

推进教育现代化,内涵发展是核心。进一步壮大优秀骨干教师群体,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 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都是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适度调整工作重心,集中精力抓紧、抓实、抓好这些工作,切实提高XX教育内在品质和综合实力将是我市教育工作今后的战略重点之一。

乘着“创强”的强劲东风,展望“十一五”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XX人民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再创辉煌,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对照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标准,我市进行了认真自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省验收标准,已经具备了省教育强市的条件,特提请省政府检查验收。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下载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平市赤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开平市赤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一行9人,于2009年12月10至12日,对开平市赤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

    普宁市大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普宁市大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自评报告 大坪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十二月 1 目录 一、大坪镇概况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统一认识,全力创建教育强镇(二)创新思维,大......

    蓝塘镇自评报告doc

    争创教育强镇 造福子孙后代 ——紫金县蓝塘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蓝塘镇位于紫金县西南部,全镇总面积301.3平方公里,下辖27个村(居)委会,全镇总人口8万多......

    下帅乡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发挥民族优势 创建教育强乡 ---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申报广东省教育强乡自评报告 创建省教育强镇(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在上级党委、政府的......

    申报广东教育强镇复评自

    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自 评 报 告 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办事处 2018年1月 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 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办事处 一、基本情况我街道成立于1989年4......

    申报教育强街自评报告专题

    市南盛街道申报广东省教育强街自评报告一直以来,南盛街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街"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力推动了南盛教育......

    吴川市长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精选合集)

    吴川市长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自 评 报 告 吴川市长岐镇人民政府 2014年8月 目 录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政全力推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

    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大全)

    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一行9人,于2010年1月7日至9日,对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