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来源:中顾法律网 作者: 时间:2011/11/17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1、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总额转让形式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作为原告起诉债务人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两种,即逐笔转让和总额转让。前者是按照帐面的借款逐笔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这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逐笔通知债务人进行确认,而经过债务人确认的转让,一般不会发生诉讼主体资格之异议。但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银行的债权,涉及的贷款金额有一万多亿,债务人近一百万户,如果要求全部进行逐笔转让,逐笔确认,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特别在农业银行转让的债权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总额转让的形式,即按照债务人或者按照借款阶段,以帐面债权总额不分具体笔数进行转让,这样资产管理公司通知债务人也不可能逐笔进行确认。于是就出现债务人对转让债权中总额转让不予确认的情况。此时,资产管理公司就面临着对没被确认的债权是否具有诉权,是否能基于总额转让协议起诉没有确认的债务人。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总额转让协议成立,应当承认资产管理公司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这是因为在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的情况下,给予资产管理公司诉权,可以通过实体审查,以司法手段解决债务人恶意逃避拖欠国家债务,有利于国家的正当利益和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正常运行。
2、判决生效进入执行阶段后,银行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的债权人,能否依据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的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已对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表示确认,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是案件的原告,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使一些法院在执行程序中难以操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银行作为强制执行申请人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的同时,将债权转让协议一并递交法院,由法院将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执行申请人进行立案。
3、银行起诉后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可替代银行承受原告的诉讼地位
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审理思路是法院以银行已不再是债权人为由驳回银行的起诉或由银行撤诉,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另行起诉。应该认为,这样的审理思路符合债务案件的一般审理原则,但在审理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这样的特殊案件中,无疑会带来许多程序上的麻烦且增加诉讼成本。对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中有所突破。一般认为,诉权是当事人的一种权利,起诉、撤诉是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具体表现。当事人既然在诉讼中能够行使撤诉等权利,那么也能够在诉讼中因实体权利转移,将已行使的诉权一并随实体权利的转移而转移,从而实现诉讼中的诉权转移。这是因为诉权的基础权利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请求权转移,诉权应当也可以一并转移。事实上,诉讼中的诉权转移在《民诉法》中也有类似规定,例如原告在诉讼中死亡,继承人可以承受已死亡人的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这其中,继承人虽不是案件的最初原告,但由于原告死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诉讼法律关系的变化,使继承人承受为案件原告。当然,继承人承受死亡人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参照这一法律精神,将在诉讼过程中因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银行债权,从而作为承受方成为本案的原告,也不失为是一种实践中的尝试。对此做法,最高法院在2000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已有表述(见此次会议中李国光副院长的讲话),因此银行在诉讼中将债权转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原告的资格参与诉讼,这样不仅不损害债务人的权利,而且有利于银行脱离诉讼的缠绕,有利于调动资产管理公司追讨债务的积极性。当然这样做必须符合二个条件,一是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申请;二是经法院审查许可。具体做法可以是发生债权转移后,法院裁定中止诉讼,通知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应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债权转让协议证明自己的诉讼权利,经法院批准后以受让人身份替代银行取得原告地位。
4、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在全国一些重大城市设立一些办事处。因此,对于办事处能否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在审判实践中也发生争议,有人提出办事处不应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应以总公司名义起诉。但按照《民诉法》第49条的规定和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依法成立具备一定的财产和组织机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组织机构,在其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诉讼主体。实践中,一般只要从工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的即可以成为相关案件的诉讼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的文件规定,在各地设立并经当地工商局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其性质属于“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显然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第二篇: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实务
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专门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1999年,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对应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每个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均为100亿元人民币,每个资产管理公司下设若干办事处。自成立以来至2004年12月31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收购政策性不良贷款1.4万亿元,累计处置6570.60亿元,阶段性处置进度为53.96%,终极处置进度为51.17%,累计回收现金1370亿元,现金回收率为20.29%。笔者现就不良资产处置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我们曾经把不良资产比喻成冰棍,意思是说不良资产要尽早出手,否则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就会像冰棍一样化得越多,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处置不良资产。当然,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资产本身的处置层面,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绝不仅仅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最终消除不良资产的风险,必须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风险。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案例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案例:某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某有限公司(简称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是隶属于某国有授权经营单位的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工业设备。该企业作为债务人对债权人拖欠金额为500万元。债权人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查封了该公司厂房及办公楼,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因该办公楼和生产车间无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迟迟无法处理。
该企业已停产多年,厂房处于闲置状态,房产未办两证和欠缴土地使用费一百余万元。债权人一致拟通过公开拍卖或寻找买主转让来处置其资产,有意购买者了解债务人的欠费问题和补办两证手续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放弃了购买意向。为解决上述问题,经办人员把目光聚焦到有经济实力和有办事能力的大户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办人员获悉,某民营企业欲在债务人所在地投资建厂,需较大的厂房,现正在物色厂址。获知信息后,经办人员认为某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的要求接近,且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如果能促成民营企业购买此办公楼及生产车间,两证的办理可能会取得政府支持,同时,现金回收效果也会很好。思路确定后,经办人员会同债权人立即行动,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民营企业取得联系,但是,民营企业却只同意与某公司谈判,不同意债权人参与谈判,原因是债权人不是资产所有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和律师又与民营企业经过几次接触洽谈,将债权人作为债权所有权拥有者的情况、资产已被法院查封的情况向民营企业做出说明,并取得法院的支持,解除民营企业购买房屋后办理产权手续的后顾之忧。经过努力,终于进入正式谈判程序。谈判的焦点是:
1、产权过户问题。由于该房产虽经法院查封,但产权所有人是某公司,同时,还缺少两证,若要顺利转让还需得到债务人、法院的配合,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果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权过户;
2、转让价格问题。一是房产本身价格为多少;二是所欠土地使用费、水电费、采暖费、职工工资等费用怎么办;三是过户的一切税费由谁来承担(当时国家减免产权过户有关税费的文件还没有下发)。
3、付款与产权过户的时间问题。
4、购房款付给谁的问题。
关于产权过户问题,经办人员代表债权人承诺向政府汇报,以取得有关部门支持,积极协助民营企业过户,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关于转让价格问题。经几次与民营企业谈判后,扣除各项欠费和过户费用,民营企业坚持最多付给债权人750万元,债权人坚持最低要900万元,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双方抓住了一个想买一个想卖的心里,最终各自做了让步,转让价格定为850万元。关于付款和过户时间问题,民营企业担心款付后过不了户,债权人担心过户后款到不了位,后经律师建议,采用了付款—过户—再付款的形式,这对双方都有了制约。关于款项付给谁的问题,为了保证款项早日到位,经办人员开始想让民营企业直接将款项付给债权人,但实际操作有问题,只能由民营企业付给债务人,债务人再付给债权人。为防止债务人挪用,三方约定在银行设立专项共管帐户,民营企业资金到位后,没有债权人同意不得划款,这样,通过多种法律方式的运用,顺利解决了涉及多项法律关系的不良资产处置。
三、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风险及解决对策
不良资产由于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在进行处置时存在巨***律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渎职,将法律上应当主张的权利予以放弃,或者由于资产处置方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导致资产处置出现法律障碍或漏洞,而给国家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损失。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客观上存在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不良资产处置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法律关系,如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票据法律关系、房地产法律关系等等,对这些复杂法律关系的任何不正确判断和疏忽闪失都可能构成一种法律风险。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合同的有效无效依法只能是法院和仲裁机关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认定合同的有效或无效。也就是说,除法院和仲裁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包括律师、法律专家、当事人自己)对合同的有效、无效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都只是咨询性的和参考性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资产处置工作中,我们大量的不良资产处置不是通过法院和仲裁机关进行的,而是通过相互协商(如债务重组、以资抵债等)进行的,这样资产处置本身就包含了产生法律风险的客观可能性。由此可见,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律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项法律风险很大的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在确保资产处置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把这种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举例说明:就债权而言,一间企业可能拥有因买卖、借贷、联营、合作等而产生的多笔债权,其中许多债权实际上已经收不回来了,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仍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可依法向债务人主张全部债权,并且他的这种债权主张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开展和资产回收率的高低有十分重大和直接的影响。如果在有合法抵押的情况下,尽管债务人可能已严重资不抵债,但由于债权人有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权,因而可能取得较高的资产回收率。又如在协商处置的情况下,假设协议折扣清偿率不变,则债权额的高低对债权受偿额的多少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依法主张债权是处置不良债权的基础,并且它也以此为限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如果企业对依法享有的债权不予主张,那么就是失职。
根据笔者的经验,就不良资产处置中,应特别注意解决在债务追索和资产处置两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一)债务追索
债务追索是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向债务人追索债务的权利,它具体又包括主债权、从债权和债权人的其它权利三个方面。
1、主债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主张的权利。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来说,不良资产的主债权是比较清晰的。但也存在不明确的情况,如由于工作疏忽和对国家利息政策掌握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债务人和债权人在债务本金和利息的计算上可能产生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依法正确主张债权本金和利息。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债务人合并、分立、重组等多方面的原因,债务人的法律主体可能发生了变化,如债务人被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撤消而未进行清算,对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将其主管部门或债务变更后的当事人作为偿债主体进行追索。此外,我们向主债务人主张债权应当注意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
2、从债权。它具体又主要包括保证债权、抵押债权、质押债权三种,其中抵押债权和质押债权在债务追索中的法律性质相近。
所谓保证债权,是指设定了保证担保,债权人可依法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一种债权。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保证人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依约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就构成违约,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据此:
(一)我们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保证合同效力,就不能依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二)债权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向保证人及时主张权利,否则,就会失去诉讼时效,就会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三)对保证合同无效的保证人,也可依法追索其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外,在对保证人的债务追索过程中,也要注意债权主体和债权金额的确定问题。
所谓抵押(质押)债权,是指在债权上设立了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债权。一般来说,提供债权抵押或质押的是债务人自己,有时候也有第三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在债务人提供抵押品或质押品的情况下,虽然债务人本身已经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但由于债权人(抵押权人或质押权人)对抵押财产或质押财产有依法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因而抵押权或质押权的有效与否,对最大限度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尽量减少国有不良资产损失,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收回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其他依法应当承担债务的责任人。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股东或投资人应当在其出资或约定出资的额度范围内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因而在股东或投资人出资不实或出资后抽逃出资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依法向股东或投资人追索相应的连带责任。又如承担验资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验资的注册资本的真实性负责,在资产处置工作,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虚假出资或验资不实,可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资产处置方案
资产处置方案是在债务追索的基础上制定的资产处置具体措施。目的在于对不良债权进行依法处置,以最大化的收回资产。笔者认为,在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资产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资产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律、政策、制度规定。就债权转让的程序而言,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对“通知”的形式未作明确规定,对是否要以债务人确实收到为要件,有关方面(包括司法部门)对此理解不一致。某些公司、企业的债权,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大且债务人数较多,如果要求每笔债权的转移均以债务人确认为要件,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较小,特别是还存在有些债务人为了逃废债务,故意不签收通知的情形,因此,建议通过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的方式,合理防止债务人以没收到债权转移通知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债务,以逃废债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关于引进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处置不良资产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比限制;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将拓宽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渠道,同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有:
(一)直接向民营资本、外商出售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包括由外商组建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具体出售方式可以采取单项资产或批量资产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
(二)以所拥有的企业股权、实物资产作价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组建合资企业。
(三)以资产组合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重组和处置。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资产处置收益。
(四)以资产组合与外商发起设立境内外投资基金。
(五)资产证券化。以适宜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为担保支持在境内对国内外投资者或在境外对国外投资者发行证券。
(六)分包、托管。主要将资产组合分包、托管给民营企业或境外机构,利用其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进行处置。上述外商包括境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跨国企业、中介机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等,也包括境内外商投资企业。
五、笔者在资产处置中的有关经验
笔者于2005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长沙办事处参与不良资产的审查、调查和处置工作,为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出具了1000多件法律意见书,为该办事处顺利整体打包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还为该公司控股的“天一科技”的债权置换股权及上市公司“岳阳恒立”(2005年中被暂停市)的企业重组出具了法律意见书,为挽救该两上市公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笔者代理该办事处与湖南张家界铝业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通过诉讼,法院完全支持了我方的诉讼请求(抵押担保有效,办事处享有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最后通过拍卖被执行人湖南张家界铝业有限公司的所有财产,的价款2100万元,在扣除有关费用后与中国工商银行慈利县支行按比例分享,获得执行款320余万元,而该办事处对该项目的入帐价值只有100多万元。笔者想说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可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欢迎。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一是凡是没有担保的资产,资产管理公司的入帐价值都比较低,对这类资产适合购买,或者进行全风险代理,营利几率较大;二是诉讼执行终结和破产终结的资产,资产公司的入帐价值几乎为零,对这类资产,如果有关系能够收回部分,也可以购买或进行全风险代理;三是因诉讼时效丧失而被判决驳回等之类情形的资产,如果通过审查可以翻案则也可以操作。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资产之前都必须对资产进行评估,在拍卖资产时要公开选择拍卖机构,在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的选择、评估费用和拍卖费用的支付等方面都有文章可做。
第三篇:关于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问题的探索
关于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问题的探索
摘要:非法集资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也对本地区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造成一定冲击,本文就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问题进行如下探索。
关键词: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解决办法
从2011年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长丰县境内就发生“百氏情缘食品公司”、“天一养殖公司”、“枭龙科技公司”、等5起非法集资案件,其中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案件1起,省厅挂牌督办案件2起,涉案金额高达到16亿元左右,对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也给长丰县乃至全市的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案件破了、判了,但案结事不了,非法集资案件的大量涉案资产还没有处置,广大职工和债权人的切身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维护,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处置涉案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为此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非法集资案件涉案资产难以处置的原因及法律困惑
(一)法律缺位。
目前从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层面,处置非法集资涉案资产的相关法律规定空白。相关资产处置程序,各地主要依据的是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这2个行政规定,可以简称为:行政处置程序。这2个规定的主要内容也是泛泛地阐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性不强,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模式,效果不是很好。
《工作机制》对于查处非法集资案件发挥了作用,但在资产处置阶段,这种工作机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显现了很多不足。以“吴英案”为例,在公安机关查处时,法院尚未判决就对吴英的涉案资金进行了拍卖处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行政资产处置程序的前提,必须是确定法院终审判决吴英构成非法集资罪才能处置其涉案资产。在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前,行政机关就先行对案件定性,从而处置资产,与法律规定相悖。
上述模式的不足之处决定了非法集资案件的资产处置应当走规范化、专业化、司法化的道路。
(二)法律与行政规定错位。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了公司五种解散情形,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解散事由出现后,经股东、债权人申请法院应当在十五日内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但是在国务院的《通知》和《工作机制》中明确的处置原则是: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依法处置、及时果断、协助配合。没有明确依据什么法律处置、依据什么程序处置,很是笼统,造成下面具体经办部门和人员非常困惑。
(三)法院失位。
法院判决的长丰五起非法集资案件,都明确判决所扣押、冻结、查封的资产由扣押、冻结、查封单位或者专案组处置,也就是由公安机关处置。这样的判决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与公安机关、法院的职责相背离。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只有扣押、冻结、查封的权利,没有处置的权利,但法院却拥有上述全部权力;同时在侦查办案阶段,各部门组成的专案组是一个将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的临时组织,不是一个有法律效力的部门,这样的判决不知法律依据何在。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涉案的证据材料和涉案财物一并移送,法院判决时应当对案件刑事附带民事一并判决,但是非法集资案件办案部门移送起诉时,法院仅仅收取涉嫌犯罪部分材料,对涉案财物却不予受理,造成公安机关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无法处置,引起群众上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四)涉案财物、人员多位。
非法集资案件的资产特点决定了资产处置的复杂性,表现在资产形式的多样化、涉案资产数额巨大、涉案债权人数目众多,影响面广,呈现出多形式、多地区、多行业和多领域发展趋势。目前,非法集资案件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非法集资形式日趋多样,手段更为隐蔽,已由过去直接吸收存款发展到进行生产经营投资,从单一债权发展到股权甚至债权、股权相混合,而且从单人作案发展到组织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许多非法集资活动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发展三农”等旗号,以合法公司名义假借发行证券、投资理财、黄金期货交易、分时度假等形式诱骗群众财产。
非法集资的上述复杂现象,因债权人、产业工人、银行、承包商、供应商等诉求不同、产生债务的时间、期限、利率不同,加上可变现的资产,僧多粥少,无法一一满足诉求,导致处置起来难度非常大。
二、应对之策
(一)补足法律缺位。非法集资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刑事和民事案件高度重叠的案件,因此必须要让刑事法律和民事法规无缝对接,必须将《刑法》和《公司法》、《破产法》相关程序和工作机制紧密衔接起来。建议相关部门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和操作流程。
(二)规范工作机制。对国务院的《通知》和《工作机制》进行细化,出台具体措施引导政府、法院、诉求人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不能通过政府埋单、总揽一切的形式解决社会问题,否则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以免政府引火烧身。
(三)法院切实履职尽责。法律赋予法院是刑事、民事判决处置权力,把该自己的责任推卸给政府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这是一种不作为的选择性执法。如果政府或者其他部门不依法办事,容易引起债权人对其他部门执法的偏颇看法。比如吴英案件公安机关前期资产处置就是例子,该案如果通过法院判决形式处置,社会质疑之声可能小点。
(四)长丰五起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建议。虽然目前我国存在法院牵头、政法委牵头、金融办牵头三种资产处置模式,长丰县政府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采取金融办牵头模式,但课题组认为最符合法律效果的模式还是法院牵头模式。原因如下:
1.法院牵头处置从法律层面具备合法性。非法集资案件刑事犯罪部分本身是通过法院判决的,按照刑诉法的规定,对相关涉案资产进行判决处置是法院一项工作要求,法院责无旁贷。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只有通过法院判决处置的财物才具备合法性,社会公众才会认可。
2.法院牵头处置具备工作的刚性。法院可以通过判决涉案公司破产,然后按照《公司法》、《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将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部分引导到民事清偿部分,具备了执法的刚性和合理性,社会上的争议也相应较小,带来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
3.法院具备牵头的能力和条件。法院本职工作就是各种刑事、民事案件判决、执行、处置,属于社会救济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有专门的如刑庭、民庭等专门的办事机构,也有职业素养较高的法官队伍,具备了丰富的执法办案工作经验。因此无论从合法性、人力、物力来讲,法院都具备牵头处置的能力和条件。反观金融办牵头处置模式则相差较大,社会认可度也低。
法院牵头处置模式并不代表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的后续工作,政府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不参与、不配合了,其他职能部门仍然要全力参与,分担工作职责,配合法院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第四篇:审理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案件司法解释[定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司法解释及文件 > 最高人民法院
【法规名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颁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 【法规文号】法释〔2001〕12号
【颁布日期】2001-04-11 【实施日期】2001-04-23
【是否有效】 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
【批准部门】 【批准日期】
【失效日期】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1〕1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1年4月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4月23日起施行。
二00一年四月十一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
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1年4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7次会议通过法释
[2001]12号)
为深化金融改革,规范金融秩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现对人民法院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领取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的,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
第二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债权后,人民法院对于债权转让前原债权银行已经提起诉讼尚未审结的案件,可以根据原债权银行或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将诉讼主体变更为受让债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债务人提起诉讼的,应当由被告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原债权银行与债务人有协议管辖约定的,如不违反法律规定,该约定继续有效。
第四条 人民法院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申请支付令的,应当依法受理。债务人提出异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处理。
第五条 人民法院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申请财产保全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不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担保。
第六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债权后,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通知义务。
在案件审理中,债务人以原债权银行转让债权未履行通知义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将原债权银行传唤到庭调查债权转让事实,并责令原债权银行告知债务人债权转让的事实。
第七条 债务人逾期归还贷款,原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方法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该约定有效。没有约定或者不明的,依照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计算利息和复息。
第八条 人民法院对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不特定债权特定后,原债权银行转让主债权的,可以认定转让债权的行为有效。
第九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有抵押担保的债权后,可以依法取得对债权的抵押权,原抵押权登记继续有效。
第十条 债务人在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通知上签章或者签收债务催收通知的,诉讼时效中断。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的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中,有催收债务内容的,该公告或通知可以作为诉讼时效中断证据。
第十一条 本规定所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其依法设立在各地的办事处。
第十二条 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
第五篇:关于个体工商户诉讼当事人主体问题
关于个体工商户诉讼当事人主体问题
一、《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四十一条“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诉讼中,应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六条第一款“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九条规定,“劳动者与起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产生的劳动争议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的自然情况。”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个体工商户字号作为诉讼主体只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