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行政管理与特色经济发展
论文题目:县级行政管理与特色经济发展
前言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行政管理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县级行政管理部门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基层行政层级在国家治理和政府经济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县级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势互补,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政治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新办法,促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
一、县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概念及地位
在中国,县制历史悠久,从秦朝一统天下立郡县制,历经数千年,县级政权成为我国结构最稳定功能最齐全的基层政权机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一是县制是体制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行政权力机构;其二是县制又是规模适宜、能较好进行自行调控、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单元。其所具有的独特性是不可替代的,而如今,县制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中功能与结构非常完善的基础层级,是最具潜力,最灵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体系的真正基础。
二、县级行政管理机构与县级特色经济
县级经济意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经济。促进县级经济发展,被十六大提出,在十七大被大力弘扬,县级经济很好的体现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在这里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在县级经济得到充分的体现,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体
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级层,发展县级经济过程中县级政府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县级经济快速发展,县级政府不但需要正确看待和定位其行政职能,同时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实行高效的职能,从而使县级经济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三、W县特色经济可行性分析
(一)特色经济地域可行性分析
香菇从人类充饥逐步转化到商品,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当它被人们认识了以后,其发展速度惊人。W县地处X市东部山区,昼夜温差大、湿度小、强光照等,可以满足香菇的生产特殊要求所需,是香菇适宜种植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有着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也符合香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有着丰富的木屑资源,可为香菇种植提供充足的培养料。
(二)特色经济市场可行性分析
香菇的营养成分及保健食疗作用给其添加了桂冠“保健食品的顶峰”、“菇王”、“蕈中珍品”,其感如肉,味奇香,烹饪做法千奇百样,是抗病毒、防肿瘤、疗诸病、强身健体的上等保健食品。香菇子实体圆整,肉厚实、不易碎、耐高温,易贮存,含大量的香菇多糖,可用于保健品和药品开发等。
人类生存以食为本,生存质量以健为宗。香菇市场领头各类食用菌,充实了蔬菜市场,成为蔬菜类中的佼佼产品,并开始被细分出来,成为专业的食用菌市场或专区,消费领域也不断涌现出专营的蘑菇酒楼、菌菜涮等餐饮业,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香菇作为传统的出口产品,随着国内安全生产的规范化和国外农产品反倾销政策的淡化,大国际化出口形势会越来越好。香菇产品消费的广泛性,具备了市场销售的可靠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市场就会越来越广阔。
四、W县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人们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不少群众还一直期望着两眼向上,开拓意识不强,怕担市场风险;有的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加之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另外,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和队伍
扩大产品销售,不能坐等客户上门,等不来订单,也等不来效益,必须主动出击。W县懂栽培、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不少,但从事菇产品市场开拓、精通产品贸易的人才极少,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贸易。
(三)宏观调控缺乏手段
虽然W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是依靠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发展起来的,在香菇产业发展之初政府也进行有效地扶持,和有效的调控。但随着国家取消了特产税的征收,使得该县的特产税征收由上百万骤减为零,因此W县对香菇产业减少了相应的扶持,对其宏观调控也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了该县在香菇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薄弱。
(四)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
县里农发局虽然成立了食用菌开发办公室,但却缺乏强有力、精干的工作机构。目前的菌办无论从工作力量、工作效率上都难以承担此项任务。使得W县香菇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香菇产业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导致了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五)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政策支持
发展香菇生产尤其是香菇深加工企业来说,它涉及用地、税费、信贷、奖励等诸多方面,而该县却没有明确的、硬性的、稳定的规定,这导致了企业不放心,菇农不安心,尤其是该县放松对香菇产业的持转而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为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下的香菇产业发展更显前景黯淡。
五、县级行政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措施
面对W县发展香菇特色经济产业的有利条件和急需解决的困难,我认为要坚持“县级行政管理机构整合部门、整合资金、推进创新、连片开发”的方针前提下,做出以下行政措施: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香菇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按照“以人为本,适度发展,稳定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克服群众“盲目攀比”行为,避免“广种薄收”
现象。大力推广使用钢筋水泥柱构建菇棚,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木材使用。大力推广电煤烘干技术,降低木材资源消耗。
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支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发展菌耳林,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植树造林,重点是造速生树种,建议林业局科学制订好造林规划和扶持政策,确保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寻找香菇菌料替代品,长期以来,都是用阔叶树栽培,导致阔叶树资源越来越匮乏。
(二)创新机制
1.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在产业开发科技服务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技术承包与项目承包制,以技术推广站场包项目、包基地,技术员包农户等形式,建立责任权利相结合的新型服务体系,巩固培养技术队伍。
2.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围绕产业建设,进一步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培训技术员队伍,协助发展基地,引导村民种菇入社,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应全方位提供热情服务,排忧解难。
(三)制订优惠政策
各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县农业银行和信用联社对种菇农户要给予惠农贷款保证;林业部门要把林业政策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帮助阔叶林树苗,支持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交通、水利部门要支持解决山山通公路和基地水利设施项目资金;科技部门支持香菇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农办、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局、工商等部门在申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予以支持;发改、农发、科技、农业中心、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要在立项上给予优先和重点安排。其它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为W县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香菇产业责任制
成立开发领导小组,由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带头,各个相关管理机构紧密配合,各相关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与农户规模种植及农民增收目标挂钩,制订奖惩机制,在实现农民增收和正常效益的前提下,可实行奖励。县级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奖惩措施,每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
(五)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1.加强监管,精心打造经纪人形象“名片”,针对我县经纪人队伍松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形象不佳的现状,我县应该加强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力度,着力规范经纪行为,塑造队伍形象。
2.优化环境,精心搭建经纪人服务平台,为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经纪人统一进入市场经营,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精神,简化经纪人办证手续,减免办证费用,对进入市场经营的三年内减免工商规费,为经纪人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减免经纪人税收,提供各种发展便利,树立工商部门的良好形象,积极为经纪人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方便。
结 论
本文以W县为模型,对县级行政管理机构与县级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在发展特色经济时的一些共性经验。
县级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加快县级经济的发展,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责无旁贷。要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来振兴县级经济。首先要有优惠的政策。其次要有优质的服务,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全程服务。第三要有诚信的环境。古人讲,人无信不立。一定要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在加快县级经济的发展中,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要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强化服务,打破种种壁垒,坚决促进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整合聚积,形成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坚持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机构,才会很好地促进县级特色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加快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抓好“双十百万”工程建设,实施“双十百万”工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举措。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镇街要切实加强对实施“双十百万”工程的领导,农业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双十百万”工程上,共同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要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推动“双十百万”工程的顺利建设。对于特色村的创建,区政府将采取实施“回引工程”联系镇街的区级部门帮、企业扶、项目投等措施加以扶持,确保尽快建成一批特色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区委、区政府每年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对实施工作有力、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创建达标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区政府命名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按 府办〔 〕106号文件给予奖励;对验收合格的村,由区政府命名为“特色村”并给予一定奖励,主要用于奖励村支两委负责人;对达标的农村专业大户颁发证书。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启动实施“双十百万”农业特色经济工程(以下简称“双十百万”工程)即从 年起,用35年时间,全区培育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特色村100个,发展农村专业大户10000户。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意义
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全区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龙头企业的整体带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有利于适应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实施“双十百万”工程。探索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把龙头企业的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镇村户三级示范片和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融为一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引导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由过去单独抓生产转到重点育龙头、跑市场、抓销售上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认真实施,抓出成效。
二、实施“双十百万”工程的总体要求
优秀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和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如下:根据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优秀龙头企业的创建标准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1.发展目标。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步伐,努力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2012年,力争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1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万元。全区十大优秀龙头企业实现“225目标,即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亿元。
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二是企业效益较好。企业连续三年盈利,2.创建标准。一是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固定资产1500万元以上。年利税5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A 级以上(含AA 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无偷漏税记录,当年上缴税金完成95%以上;按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三是项目示范带动性较强。建立“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连片建立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带动区内种植农户5000户以上或养殖农户200户以上;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入股或合作方式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的50%来自区内。四是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内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环保政策以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93%以上;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化生产、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三年无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标准
获得法人资格,1.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有完善的章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明确规范。
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防疫防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2.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产品获得“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按标准化要求建立生产基地。有一个以上注册商标,有统一包装和品牌。
其中农民成员80%以上,4.入社成员1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盈利及二次返利50万元以上,成员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
三)特色村的创建标准
包括农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1.支柱项目不超过2个。不含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若为种养业,其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若含有二、三产业,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季节性作物单项品种(如榨菜等)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建有1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园。2.种植业支柱项目常年性作物单项品种播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
行业特色明显,3.从事二、三产业支柱项目的从业人员人数占在家劳动力的50%以上。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四)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
以一个项目为主,农村专业大户是指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支柱项目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80%以上。种植业支柱项目的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收入2万元以上;养殖业支柱项目年收入5万元以上;
二、三产业支柱项目年收入20万元以上。
三、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
综合审定,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是自愿申报。动态管理,达标验收。
一)申报。每年12月份申报(年为6月底前申报)次年1月份验收。
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1.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申报。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报表一式两份(见附件)
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件)2.特色村的创建申报。镇街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
报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备案。3.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申报。由镇街提出发展计划。
二)由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实地查看、调查走访等形式进行综合审查后,审定。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申报备案后。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批创建单位资格,并下达创建目标。
三)由各创建单位对照创建计划进行自查,管理。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双十百万”工程的创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12月底前。将自查总结报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由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创建单位进行督查,对实施不力、效果不佳的创建单位,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取消创建资格。
每年12月底前,四)验收。规定创建期内。各创建单位对照创建目标进行自查,若自查达标,于次年1月10日前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请验收,经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由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农村专业大户每年验收表彰一批。
第三篇: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的制约。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断流向南方等大型发达城市。特别是在市场信息、就业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也存在流通不畅,更是出于劣势地位。
4、特色资源商品化程度低。甘肃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特点等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生产技术等资源,并且地下矿产种类繁多。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多数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推广,致使许多资源处于闲置、浪费、流失之中。
(二)制度制约
1、户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改革过程中迄今为止变化最小和最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目前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大大限制了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之间的流动,将农村劳动力排除在提职、培训等管理体系之外。
2、城市就业制度。企业用人制度长期以来重学历、资历、证书而轻能力、业绩的现象始终存在。加之城市人口不愿学习一线生产技术,而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加正规教育,被拒之门外,导致了生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
3、教育培训制度。甘肃城镇劳动人口规模庞大、而科技教育和培训资源严重短缺。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发展不均衡。企业培训投入激励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缺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致使劳动力市场信息失灵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造成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培训严重不足。
4、企业产权制度。目前,甘肃有相当部分的乡镇企业仍属集体所有,对乡、村各级政府有着较强的依附关系。乡镇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模糊,部分农民联户(合作)办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的地位和经济性质不明;一些地方平调乡镇企业财产,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用人机制上凭关系直接指派现象严重,分配制度上仍沿用老制度,内部管理不民主,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使甘肃乡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5、财政制度。总体上看,财政制度体现为杀富济贫。收入较好的县区自主权不够,上缴比例太大,用于补贴贫困县区,这样就无法调动县区追求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各个县区财政增长点不合理,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不注重来源性的培养。
6、金融制度。缺少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这样造成了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加上金融政策和操作中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与偏见,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筹资能力。
(三)政府行政能力制约
甘肃在对外开放方面相当落后,在全国处于劣势。由于思想开放程度不高,对政府职能定位的老观点还不能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与权力运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还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观念和方法。在许多行业领域由于垄断,公共资源、公共权力演变为部门权力、部门资源。这些行业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其权力运作往往不符合市场规则的要求。
(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制约
甘肃60%以上的乡镇企业集中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与住宿业。乡镇工业企业主要以采掘业、建材加工、原材料加工和简单食品加工为主,技术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趋同性强,致使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低下。那些从事地区特色产品生产的企业,大部分处在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模式之下,扩大生产规模缺乏资金,销售产品缺乏宣传和渠道,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平台。
三、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战略措施
(一)发展特色经济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应与发达地区一样走产业升级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原有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要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发。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要对原有特色产业进行高起点的革新改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注意培养特色经济的上下链相关产业使其在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发展特色经济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对关联产业的扶持和帮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中的那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交通运输、房地产、证券交易、物业管理、旅游和服务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这些行业倾斜。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使其在财源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积极调整和制定当前的制度和规则,为特色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确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的产权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相协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坚持自然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原则,实行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明确企业产权制度。通过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确立企业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直接关系,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正视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保护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可以进行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的投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壁垒。同时通过政策、制度、机制的设立可以尽可能快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发挥功效。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甘肃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在硬环境建设上,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和专业市场建设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吸引各类资本有效投入;在环境建设上,大力降低特色产业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创建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投资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投资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产业引导,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4、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建设,强化邮电、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促进省内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具有重要作用。
5、重视培育和引导特色经济市场的发展。特色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以需求约束为特征的,要从市场需求的千差万别中选择具备发展优势的特色市场。由于特色经济的产品大多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市场容量有限,市场需求变化快,因此在培育特色市场时,重点要放在如何发现有特殊需求的市场。从现实出发,首先要重视和培育的是本土市场,通过资源整合,组建集团,形成特色产品品牌。随着本土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饱和,自身产业的不断壮大,再把眼光投入到国内、国际市场上。
(三)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开发
通过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搞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政策和待遇,留住农村优秀教师,通过“支教”活动,向农村学校增派师资,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懂得管理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企业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让企业在劳务市场上公开选聘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经营者。激励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为企业职工创造继续教育的条件。自办或联办技术培训中心,或选派优秀人员到大专院校、大企业学习深造,以保证企业职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一定知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队伍。
.................................
第四篇:行政管理与考勤制度
行政事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总则
1.为适应公司全方位规范化科学管理,做好公司文件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2.公司文件是传达方针政策,发布公司行政规章制度、指示、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文件的管理工作,有效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3.公司全体员工都应发扬深入调查、联系群众、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文件质量和处理效率。
4.文件处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完成。公司文件由总经办统一发放、传递、用印、保管和立卷归档。
5.本规定所指行政事务包括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公文打印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报刊及邮发管理等。
第二条档案管理
1.归档范围:
公司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议、决定、委任书、协议、合同、项目方案、通告、通知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密级档案必须保证安全。
3.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借阅非密级档案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2)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主管或副总经理批准,并办理借阅手续。借阅档案必须爱护,保持整洁,严禁涂改,注意安全和保密,严禁擅自翻印、抄录、转借、遗失。如确属工作需要摘录和复制,凡属密级档案,必须由总经理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一般内部档案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
4.档案的销毁:
(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凡属密级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一般内部档案,须经公司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销毁。
(3)经批准销毁的公司档案。档案人员要认真填写、编制销毁清单,由专人监督销毁。
第三条印鉴管理
1.公司印鉴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负责保管。
2.公司印鉴的使用一律由主管副总经理签字许可后管理印鉴人方可盖章,如违反此项规定造成的后果由直接责任人员负责。
3.公司所有需要盖印鉴的介绍信、说明及对外开出的任何公文,应统一编号登记,以备查询、存档。
4.公司一般不允许开具空白介绍信、证明,如因工作需要或其它特殊情况确需开 具时,必须经主管副总经理签字批条方可开出。持空白介绍信外出工作回来必须向公司汇报其介绍信的用途,未使用的必须交回。
5.盖章后出现的意外情况由批准人负责。
第四条公文打印管理
1.公司公文的打印工作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
2.公司各部、室所有打印公文、文件,必须一式三份,交总经理办公室留底存档。
第五条办公及劳保用品的管理
1.办公用品的购发:
(1)每月月底前,各部、室负责人将该部门所需要的办公用品制定计划提交总经理办公室;
(2)总经理办公室指定专人制定每月办公用品计划及预算,经主管副总经理审批后负责将办公用品购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分发给各个部、室,由部、室主任签字领回;
(3)除正常配给的办公用品外,若还需用其它用品的须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领用;
(4)公司新聘工作人员的办公用品,办公室根据部、室负责人提供的名单和用品
清单,负责为其配齐,以保证新聘人员的正常工作;
(5)负责购发办公用品的人员要做到办公用品齐全、品种对路、量足质优、库存合理、开支适当、用品保管好;
(6)负责购发办公用品的人员要建立帐本,办好入库、出库手续。出库一定要由领取人员签字;
(7)办公室用品管理一定要做到文明、清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库房。
2.劳保用品的购发:
劳保用品的配给,由总经理办公室根据各部、室的实际工作需要统一购买、统一发放。
第六条库房管理
1.库房物资的存放必须按分类、品种、规格、型号分别建立帐卡。
2.采购人员购入的物品必须附有合格证及入库单,收货时要当面点清数目,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如发现短缺或损坏,应立即拆包清点数目,如发现实物与入库单数量、规格不符时,库房保管员应向交货人提出并通知有关负责人。
3.物资入库后,应当日填写帐卡。
4.严格执行出入库手续,物资出库必须填写出库单,经公司办公室 主任批准后方可出库。
5.库房物资一般不可外借,特殊情况须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批准,办理外借手续。
6.严格管理帐单资料,所有帐册、帐单要填写整洁、清楚、计算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7.库房内严禁吸烟,禁止无关工作人员入内,库内必须配备消防设施,做到防火、防盗、防潮。
第七条报刊及邮发管理
1.报刊管理人员每半年按照公司的要求作出订阅报刊计划及预算,负责办理有关订阅手续。
2.报刊管理人员每日负责将报刊取回并进行处理、分类、登记,并分别送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处理后,一周内交回办公室由报刊管理人员统一保管、存档备查。
3.任何人不得随意将报刊挪作他用,若需处理,需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
4.公司办公室负责为各部室邮发信件、邮件。
(1)私人信件,一律实行自费,贴足邮票,交办公室或自己送往邮局;
(2)所有公发信件、邮件一律不封口,由收发员登记,统一封口,负责寄发;
(3)控制各类挂号信。凡因公需挂号者,须经各部室主任批准,总经理办公室登记后方可邮发。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或随着公司的发展有些条款不适应工作需要的,各部门可提出修改意见交总经理办公室研究并提请总经理批复。
本制度解释权归总经理办公室,从发布之日起生效。
考勤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强化全体职工的纪律观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考勤制度是加强公司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搞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全体员工提高认识,自觉地、认真地执行考勤制度。
第三条公司的考勤管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
第四条各部门经理、主管对本部门人员的考勤工作负有监督的义务。
第五条公司考勤实行签到制度,员工上、下班均需签到(共计每日2次)。员工应亲自签到,不得帮助他人签到和接受他人帮助签到。
第六条考勤记录作为个人工作考评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具体规定
第七条工作时间
1、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4:00-5:30
(如有调整,以行政部发文通知为准)
2、每周工作日为五天,星期
六、星期日为法定休息日。
(如有特殊情况星期六需加班半天,上午8:30-12:00。)
3、节假日公休安排:
1)元旦——3天;2)春节——7天;3)清明节——3天;4)劳动节——3天;5)端午节——3天;6)中秋节——3天;7)国庆节——7天
第八条迟到、早退
1、上班15分钟以后到达,视为迟到,下班15分钟以前离开,视为早退。如迟到或是早退超过30分钟(包括30分钟),需告知部门主管或经理缘由。
2、以月为计算单位,第一次迟到早退扣款10元,第二次迟到早退扣款20元;第三次迟到早退扣款30元,累计增加。
3、迟到早退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将给予通报批评、扣除绩效工资、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4、遇到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等特殊情况,经公司领导批准可不按迟到、早退处理。
第九条请销假
1、主管以下人员(含主管)请假一天的由部门经理批准,两天至三天的由分管领导批准,三天以上的由总裁批准;部门经理、总裁助理、副总裁请假由总裁批准。所有请假人员都须在人力资源部备案。
2、员工因公外出不能按时签到,应及时在签到表上注明原因,并由部门经理签字确认。
第十条病假
1、员工本人确实因病,不能正常上班者,须在早上九点前告知,经部门经理批准,报人力资源部备案。月累计超过两个工作日者,必须取得区级以上医院开据的休假证明。
3、经公司领导批准,当月累计病假两日(含两日)以内的,每日扣绩效考核分值3分。
4、患病员工如有区级以上医院开据病假条的,当月病假累计三日(含三日)以
上者,每日扣绩效考核分值5分;全月病假者,扣除全部绩效工资;连续病假超过三个月者试为自动辞职或按北京市相关政策执行。
5、员工必须在病愈上班两日内将部门经理批准后的病假条主动交给人力资源部核查存档。
第五篇:行政管理与法规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1、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2、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
3、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
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5、实行激励原则,调动人的积极性
法律的特征:
1、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2、是国家制定和认可
3、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基本原则的特性:特殊性、普遍性、法律性、规范性
行政主体的特征:
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
3、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
4、行政主体能独立的承受行政行为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的效果
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为与自由裁量行为、要是行为与非要式行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依职权的行为与申请的行为 行政程序的法律意义:行政程序合法、适当是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相对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理由之一;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撤销其行为的理由之一;行政程序构成行政审查可司法审查的内容之一
行政职权的法律特征:法定性、国家意志性、专属性、不可处分性、单方性、优益性
行政权限的法律特征:法定性、义务性、依附性
行政监督的原则:经常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公开化原则、确定性原则、有效性的原则
行政监督的作用:预防作用、补救作用、改进作用
立方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全国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
法规的实施包括两部分:法规的遵守和法规的适用
1982年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内容:国家城乡规划法、国家城乡规划实施行政法规、地方城乡规划法规、部门规章、相关的法律法规、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城乡规划文本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现实性、地方性、公众参与性
依法行政思想环境设计决策者和公众的城
市意识、规划意识、法制意识和行政意识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依据,主要有计划依据、规划依据、法制依据和经济技术依据等
规划依据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 法律依据包括城乡规划主干法、城乡规划专项和相关法
经济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科学技术政策、城乡建设政策、专业技术经济规范、相关技术经济规范
城乡规划文本具有的特点:内容的法定性、条法的体例性、语言的严密性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属性
规划管理系统的构成包括五项要素:管理目标、管理者、管理对象、被管理者、管理中介
行政方法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方法,它最基本的优点有:保持行政统一性、决策灵活性、规划管理各种方法具有互补性、而行政管理方法是实施其他方法的必要手段,它的局限性表现在:行政方法的无偿性、行政集权的局限性、行政方法的强制性
建筑总平面包括:用地红线、折点坐标、道路红线、道路名称、出入口、该建筑与相邻建筑关系、该建筑性质高度、拆迁范围与四线关系、用地平衡表和其他技术指标、比例尺、指北针
规划条件包括:规定性条件和引导性条件;规定性条件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范围、开发强度、限高、绿地率,交通出入口、停车位、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引导性条件包括:人口容量、绿化覆盖率、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环境保护
建筑用地选址规划管理的依据:经批准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城乡规划要求、相关专业规划要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环境及景观要求、综合管理要求
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保证建设工程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保障城市公共利益、优化城乡环境景观、综合协调相关矛盾、确定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遗产、文物、历史建筑和保护建筑、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遗产的保护方法:修缮、维修、改善、整修、整治
法律:广义上说,它是泛指国家机关指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
为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说,它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系指贯穿在行政法中,指导和统帅具体行政法律规范,并由它们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符合额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行政主体:系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 行为是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的,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职能
行政权限:系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是所不能逾越的法定范围和界限。
行政责任:指行政法律规范所设定的一种法律责任
行政监督:是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督察和督导活动,它也是一种法制监督。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是依据城乡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根据建设工程具体情况,综合有关专业管理部门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性质、位置、规模、开发强度、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审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行为。